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生产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英文名称:Journal of Guangxi Agriculture
主管单位:广西农业厅
主办单位:广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3-4374
国内刊号:45-1133/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一)有机农业规范阶段
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有机食品生产法案(OrganicfoodsProductionAct,OFPA),把“有机”一词正式写进了法律。该法案第6501条款监管美国国内的所有未经加工的有机农产品生产、运输、加工和标识或加工过的有机农产品的销售、标识;6505(b)条款监管进口的在美国市场销售的有机农产品。同时,该法案授权农业部成立“国家有机计划”(NationalOrganicProgram,NOP)和国家有机标准委员会(NationalOrganicStandardsBoard,NOSB),由NOSB负责制定有机农产品准则。1995年4月,NOSB界定了有机农业、有机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标签等相关概念。NOSB把有机农业定义为一种生态生产管理体系,该体系能够改善和增强生物多样性、生物循环和土壤生物活性。“有机”是指按照OFPA法案规定标识进行生产。有机农业的最基本目标就是要完善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相互依存的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经过5年的讨论和监管实践,2000年12月美国最终统一了全国有机农产品生产、运输和加工标准,有机农业监管被写进了美国联邦监管法典。
(二)有机农业快速发展阶段
2001年美国有机标准正式施行,2002年美国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有机认证体系。根据2002年《农业法案》,美国政府对有机认证成本采取财政补贴。近年来美国加大了有机农业发展支持力度,在2008年的《农业法案》中增加了园艺和有机农业部分,大幅度提高了美国财政对有机农业认证成本分摊补贴和与有机农业相关的研究经费。例如,该法案第10301条款对2002年《农业保护和农村投资法案》中的10606条款进行了修改,补贴起点由2002财政年度的500万美元增加到2008财政年度的2200万美元,认证成本补贴由2002年的500美元/英亩提高到2008年财政年度的750美元/英亩,75%的认证成本由财政支出;该条款要求政府收集和报告有机农业生产和销售数据、具体报告收集和分析与有机农业相关的农产品价格数据、调查和分析并出版有机生产、储藏、运输、零售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包括消费者购买渠道);调查和分析源于有机生产的农产品数据。第10303条款规定美国国家有机计划在2008—2012年的财政支持分别为500万美元、650万美元、800万美元、950万美元和1100万美元①。此外,该法案对有机农业转换期内补贴、贸易、信贷、有机研究和农作物保险五个方面做了相应规定。1.转换期支持。在与有机农业生产相关的转换期内,农户可以获得环境质量激励计划2~8万美元的补贴,对农业转换进行技术支持以达到美国农业部有机生产标准;通过转换管理计划对有机生产者提供认证交叉交联;通过转换储备计划支持新进入的有机生产转换农户或牧户。2.贸易支持。2008年《农业法案》增加了有机农产品市场进入计划,该计划为美国有机农产品和有机食品通过技术支持、市场研究、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开拓市场提供成本分摊基金。3.信贷支持。美国实施转换期内贷款和贷款担保计划,该计划对合格的新进入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户、牧户和处于劣势的农户、牧户、土地所有者或土地租赁户给予优先贷款,以期应对转换期的高成本、顺利过渡到有机农业生产阶段或帮助生产者实现转换。4.研究支持。美国政府增加强制商品信贷合作基金,由2002年的1500万美元提高到2009—2012年每个财政年度的7800万美元,并增加了转换期和有机实践研究环境效果、开发和改良有机生产种子两项研究内容。5.保险支持。2008年《农业法案》要求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对有机农产品和常规农产品历史损失的显著性、持续性和系统性进行研究,改善有机农产品保险覆盖面,减少有机农作物保费。
针对有机农产品供应链不畅情况,美国农业部在2009年5月设立5000万美元基金用于改善国内有机食品生产,该基金资助转换期农作物轮作、承担农作物轮作成本、营养管理、虫害管理、牧场和饲料收割管理六个方面的有机农业转换实践。同时,NOP制定了2010—2012年战略纲要,明确政府对有机农业发展及监管职责。NOP作为美国农业部的一个独立机构,专门执行和管理与有机农产品有关的国内外事务、监管所有有机农作物、牲畜及根据有机标准认证的农产品,并与联邦政府部门、州政府、大学与研究机构、国外相关组织等保持联系。经过20多年有机农业政策探索和发展,美国政府构建了完善的监管体系,形成了完整的有机农产品监管链条,其庞大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有效保障了政府监管,确保了有机农产品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二、美国有机农业政策支持的经济学释义
美国有机农业发展政策与有机农业生产的外部性有关。考虑到农业干预行动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中长期影响,有机农业在生产粮食同时又建立生态平衡,防止出现土壤肥力问题或虫害问题,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因而有机农业生产对环境存在正的外部性,即长期采取有机农业生产对环境改善带来好处。在存在正外部性情况下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如果由私人提供有机农产品,市场中的供给量会小于社会理想状态下的供给量。从理论上说,政府补贴可以降低私人成本,扩大供给、实现均衡。因此,基于经济学理论的补贴理念为各国所接受。但从实践角度分析,较高的价格红利和有机农业较高的预期收益是美国政府补贴的真实动机。随着人们对健康和食品安全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有机食品,全球有机食品贸易持续增长。根据FiBL统计,1999年全球有机食品贸易额为152亿美元、2002年为230亿美元、2005年为332亿美元、2008年增加到509亿美元,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增长减缓,但仍达到549亿美元,其中美国有机食品贸易额占44.5%,为全球第一大有机食品贸易国。较高的价格红利隐含了较高的预期收益①。美国农业部在旧金山、波士顿等城市设立了有机农产品监测点,跟踪有机水果、有机奶制品、有机动物制品等有机食品的销售量和价格走势。其公布的对大米、鸡蛋、胡萝卜等有机农产品数据显示,有机农产品价格高于常规产品1~4倍,但价格总体走势趋于下降。以有机大米和有机鸡蛋为例,2004—2006年1月至12月平均数据显示,每磅有机大米价格高出常规大米价格分别为2.43、1.99和1.42美元;以每打计算,有机鸡蛋比常规鸡蛋平均价格高出2.69、2.81和2.63美元②。素考虑,全球任何国家都存在一些高端的刚性消费者,价格变化对其影响很小,价格上升消费不变。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有机农产品和有机食品价格降低将会大幅度提高其需求量。根据美国有机贸易协会调查,2010年有机水果和有机蔬菜占有机食品贸易量的比重达到39.7%,贸易额达到106亿美元,占有机食品贸易额的12%,比2009年增长了11.8%;第二大类是奶制品,贸易额为39亿美元,涨幅达到9%,占整个美国奶制品市场份额的6%①。有机水果、蔬菜和奶制品需求量上升得益于价格下降。
三、美国有机农业发展政策效应
从全球来看,美国不是有机农业发展最早和政策支持力度最大的国家,但政府对有机农业生产尤其是对转换期的各项支持政策降低了农户生产成本,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户进入有机农业生产,推动了有机农业发展和有机食品贸易的快速增长、稳定了农业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一)有机农业面积逐年增加
2008—2010年,美国有机认证总面积保持在481万英亩。美国农业部官方统计对有机农业面积进行了分类、对有机牲畜和有机家禽认证进行了统计。美国有机认证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由1992年的93.5万英亩增长到2008年的481.5万英亩,20年增长了4.1倍。其中,牧场面积由53.2万英亩增加到216万英亩,农作物面积由40.3万英亩增加到265.5万英亩,农作物认证面积增幅较大。美国有机牲畜如菜牛、奶牛、猪、羊和鸡、火鸡等认证呈大幅度增长,牲畜认证增长比较稳定,但家禽类认证波动很大。其中,奶牛认证数量增长最大也比较稳定,1992—2008年奶牛认证从2265头增加到249766头,2000—2008年奶牛认证环比增长率分别为27%、38%、11%、1%、16%、49%和28%②。
(二)有机农业发展推动了有机食品贸易
1998—2011年美国有机食品贸易额平均增长率达到13.6%,高于食品贸易额增长率(3.3%)约4.1倍,有机食品贸易额占食品贸易额的比重由1997年的0.8%提高到2011年的4.2%,增长了5倍多。尽管受2007年金融危机影响,食品贸易和有机食品贸易增长均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但2009年之后有机食品贸易开始逐步上升,其增幅在2009—2011年分别达到5.1、7.7%和9.4%③。
(三)有机农业发展为美国农业创造了就业机会
在过去100多年中,随着美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美国农民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农业就业人数一直呈现下降趋势,雇佣农业工人从1900年的约338万人下降到2010的105万人。就业人数的增加得益于美国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贸易的发展。根据2012年4月25日美国有机食品协会报告,2010年有机食品行业为美国创造了50万个就业岗位,对美国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报告认为每10亿有机食品贸易额就可以创造2.1万个就业岗位,使用有机成分加工比使用常规成分加工的产品可以多创造21%的就业机会。从美国有机和常规农业劳动力和投入比较同样可以发现,有机农业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农场规模较小,需要认证,依赖较小的销售渠道,因而发展有机农业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
(四)有机农业提高了农户收入
美国农业部最近公布了第一次对每个州的有机农业生产调查结果,认为有机农业已经成为美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有机农业平均盈利高于全美农业盈利,有机农业净收入高于全美农业净收入。对14540户有机农业调查结果显示,与有机农业有关的农户年平均净收入达到20249美元,全部农户年平均净收入为15133美元,这表明有机农业生产收益高于常规农业收益,而这还没有包括土壤改善、能源节约和碳减排带来的社会收益。从销售额看,有机农户年均销售217675美元,所有农户年均销售为134807美元;有机农业支出为171978美元,所有农户平均支出为109359美元。因此,有机农业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但收益较大①。
四、结论与启示
与欧洲相比,美国有机农业发展比较晚,有机农业面积比重比较小,但美国政府认识到有机农业发展的潜在优势,由国会立法规范有机农业发展,直接把有机农业纳邦监管法典;农业部授权成立NOP管理有机农业生产、运输、加工和销售,由农业部认可的认证机构对有机农业进行认证,同时通过庞大的网络和信息管理系统对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发展进行跟踪和研究。美国政府对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贸易的多元化政策支持在短期内取得了很好的效应,减少了有机农业进入者成本,创造了就业,提高了有机农业生产者净收入;对消费者来说,有机农产品和有机食品供给增加驱动价格下降,扩大了有效需求,拉动了美国有机食品贸易的持续增长。通过美国有机农业发展政策及其效应分析,本文认为有两点值得我国借鉴:
第一,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有机农业转换期内的政策支持,减少进入者交易成本。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进入者主要有农场、“基地+农户”、农业公司、大户等,但有机农业生产者主要自行承担转换期内的高成本和高风险,同时,生产者必须依赖自身资源拓展市场和建立营销渠道,高生产成本和高交易成本阻碍了很多潜在进入者。应该借鉴美国政府的做法,对有机农业生产者转换期进行财政补贴,实行信贷、保险、技术支持及转换期后的认证成本分摊政策,支持有机农业发展,实现有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5月17日,在距汶川地震发生5天后,地震灾害给灾区农业造成的初步损害统计终于对外公布。
当日,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会上透露,目前有50多万亩(约3.3万公顷)农作物受灾,大量在田夏收作物无法收获;死亡畜禽1250多万头(只),死亡或逃逸养殖成鱼、苗种8000多吨;农业基础设施毁坏严重,几十万亩农田被毁,5万多个温室大棚倒塌,毁坏圈舍730多万平方米、鱼池30万亩,损毁农业机械2万多台(套),毁坏农村户用沼气池60多万口。
此前,由于交通、通信中断,灾区农业受灾情况一直无法统计。而且,鉴于此次地震波及范围很广――涉及约10万平方公里、1000多万人口,外界一直难以对四川农业整体受损情况做出准确评估,普遍担心这个农业大省的情况将影响全国。
据四川省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2006年全年,整个四川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88.8万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3247.7万吨,蔬菜产量2976.1万吨。全年出栏肉猪9400万头,是中国生猪生产第一大省,生猪在全国出栏和存栏占比超过10%。不少人担心,如果地震给四川农业生产带来较大波动,必将给目前已经高位运行很长时间的猪肉价格、粮食价格带来相当的压力,由此或将继续拉高CPI的增长速度。
中金公司在关于地震影响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四川是农业大省,粮食、油料、茶叶、蚕茧等产量占全国相当比重,如果实际影响较大,可能会加大相关产品物价上升的压力。
光大证券分析师蒋小东则分析认为,发生在汶川地区的地震灾害有可能拉高目前国内的谷物价格。因为从谷物的产量分布来看,2006年,四川地区占全国稻谷、小麦、玉米、豆类、油料分别为7.32%、4.2%、3.51%、4.67%和7.1%。而中国的稻谷、小麦和玉米每年的过剩量都只在2%以内,以四川目前的全国产量占比,存在影响全国供给的可能。如果大豆和其他油料有重大损失,还会进一步加大中国对进口的依赖程度。
不过,随着初步统计数据的公布,各方紧绷的神经已逐渐松弛下来。
恢复待时
“从统计的情况看,地震给四川农业造成的损失,不会对国内的粮食供给和价格产生实质性影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第一研究室主任崔晓黎告诉记者,“目前四川部分受灾地区出现缺粮,主要是交通被中断。四川省本身的粮食储备完全充沛。”
曾多次前往汶川地区调研的崔晓黎说,四川省农业生产的核心地区集中在成都平原,此次未受太大波及。地震影响主要集中在岷江流域,这一区域虽然地域较广,但人口密集度不高,也并非四川省的主要农业生产基地,因此对四川省整体的农业生产影响有限。
中信证券农产品分析师毛长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同上述观点。在他看来,地震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要小于年初雪灾,只是由于运输和心理因素,使得短期粮价上涨预期会提高。
虽然汶川地震不会给四川的粮食生产带来很大影响,但各方预计,对畜牧业的影响要超过年初的冰雪灾害。
毛长青认为,汶川地震对畜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直接造成畜禽的直接死亡,以及大量人员伤亡后饲养工作被迫中断。据农业部数据,汶川地震死亡的1250多万头畜禽中,包括81万头生猪。
毛长青推算,这还只是初步数据,最终死亡生猪可能达到200万头,占全国年生猪出栏的0.4%。其影响,使得畜禽产品价格周期性回落的时间可能被延迟到今年四季度后。而短期由于运输等因素,畜禽价格将出现小幅上涨。
记者从四川省畜牧食品局了解到,目前该局工作重点是向救灾部队、灾区群众配送肉食品,以及开展对受灾规模养殖场的消毒和显露死亡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工作,防止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和死亡畜禽尸体腐败污染水质。大规模的生产恢复还需等上一段时间。
5月20日,四川省农业厅下发了《关于印发灾后恢复农业生产技术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地农业(农牧)局,根据省农业局紧急制定的《地震灾后粮油作物恢复生产技术方案》《地震灾后经济作物恢复生产技术方案》《地震损毁农田重建技术方案》和《地震受损沼气池检测及维修技术方案》尽快恢复农业生产。
不过,由于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以及基层农业机构遭到破坏,灾区农业生产一时还难以恢复。
地震导致的部分水利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使得后期灌溉用水严重缺乏,预计100万亩~150万亩水稻将被迫改种旱地作物。同时农村劳动力和农业生产力损失严重,农业系统推广服务设施损毁严重,农民和农业系统干部职工伤亡严重,都给灾区农业生产恢复带来重大影响。
粮价肉价长期向跌?
今年国内自然灾害频繁,国际粮价也大幅飙升,但在大灾之下,仍有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认为,下半年粮食价格或将出现较大的下降。
近期刚从河南调研归来的崔晓黎告诉记者,由于年初雪灾冻死了害虫,河南、湖北等地的夏粮有望获得大丰收。“当地农民说每亩小麦今年增产100公斤,我保守一点,但平均下来也至少是在50公斤以上。”
崔晓黎说,“最早到6月中旬,小麦的价格就会下降,而7月中旬,随着湖南早稻大米收割和黑龙江大米调入关内,米价也会下滑。”
农业部于12月3日举行《中国农产品品牌发展研究报告》新闻会,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张合成在介绍该报告时表示,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已经成为转变农业生产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我国也将探索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将最有影响力、最有价值的品牌纳入国家品牌目录并定期。
张合成表示,品牌化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品牌对农产品消费者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品牌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品牌对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四是品牌对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他同时表示,目前我国农产品品牌起步晚、发展快、潜力大,但农产品品牌意识仍有待于增强,品牌思想体系尚未建立;许多地方政府,包括农业部门、农业企业,甚至是一些农户还缺乏品牌发展或者是发展品牌、创建品牌的新思维、新方法和新手段,一些地方把原料当成商品卖,把土特产当成品牌卖,不同层级的商品和品牌还混杂在一起。
我国品牌农业增长迅速,以注册商标为代表的农产品品牌的数量增长迅速,但影响力还仅仅停留在局部和有限时期。目前农产品注册商标从2008年的60万件增长到了2012年的125万件,四五年间翻了一番,数量增长很快。但是,因为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很多的产品竞争力比较小,多数品牌的影响力还仅仅停留在局部地区,跨省跨区域的品牌不多,国际上知名的品牌更少,一些本来具有优势的品牌,由于保护机制不健全,无法保持持续的影响力。
“品牌对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张合成说,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不少农产品的产量和消费量都居全国第一,但是缺少一批像荷兰花卉、津巴布韦烤烟等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不少优势的农产品只能占据低端的市场,无法带来更高的溢价。因此,要研究我们国家农业的独特性,挖掘农产品丰富的人文价值,整合国家的力量来实现顶层设计与品牌的有效组合,创造中国的国家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所谓的“三农”也就是指农民、农业和农村。银行业作为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引导资金流向的重要产业部门和职能部门,在解决三农问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农业在一国产业中又有其特殊的地位,是一国人民生活的基础,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必须得到有力的支持和发展。在近期出现的世界性粮食危机更证实了农业的重要性。这就要求了金融业在引导社会资源配置时,要利用一系列的政策和方法使资金流向农业而不是追随着利润高的产业,忽视农业。
2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功能缺失分析
2.1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供给缺失
从农村金融组织机构来看,机构形式单一,数量不足,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错位。由于国家的金融机构定位安排,使得正规金融形式单一且机构的覆盖率较低,业务服务不到位。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品种匾乏,主要集中在粮棉油的购销储活动范围,支农力度不足;中国农业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革,业务定位转向城市及经济发达区域;农村信用社“一枝独秀”,势单力薄,难以支撑整个“三农”的金融需求;邮政储蓄又不断从农村吸储资金但又不能用于农村经济发展。正规金融的缺位,使得内生于农村经济的非正规金融如民间借贷挤入农村金融市场,尽管有其非合法性,但在有的地区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据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研究报告,中国农民来自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贷款大约是正规信贷机构的四倍。
2.2制度供给缺失以及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弱化
从金融制度供给角度来看,我国农村金融确实存在金融供给的总量不足、有效需求的地区性差异大等特点,但仍属于制度供给缺失所致。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发育迟缓,存在着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所说的金融抑制,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陷入“双抑制”怪圈。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及体制的变革都是沿袭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的结果,存在严重的制度缺欠和制度供给不足的表现,这与我国“以农养工,以农养城”的整体经济发展战略导向是分不开的。从表象上看,我国农村金融抑制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供给型金融抑制,即农村金融机构少、资金量小,供给总量不足。二是需求型金融抑制,主要是由于商品化、货币化程度低,贷款难以及民间金融“挤出效应”等。三是供需结构型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机构以存贷款业务为主,保险、证券、信托、、结算等业务极少。
3金融机构产品与服务创新的功能界定
3.1农户的金融需求
是指以一家一户为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农民的金融需求。研究发现,中国农户的金融需求现阶段表现为:道义小农和理性小农并存,生产性资金需求与生活性资金需求并存,“舒尔茨一波普金命题”在我国成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户倾向于单一型金融需求,低收入水平的农户其贷款用于生活支出的比例较高。由于非生产性支出往往占更大比重,故非农业生产性需求凸显出来,生活性借款比重加大。非农业生产性借贷需求和农业生产性借贷需求结合在一起,中国农村的生产性借贷需求呈上升趋势。而经济发达地区,农户的资金需求是收入等级越高的农户,其远离农业生产的程度越高,经营性资金需求加大,综合的金融需求、与城市趋同化的金融需求凸现。
3.2农业金融需求
农业金融需求,是指现代农业在生产、经营、加工和流通等各环节中,其生产和经营主体(包括农户和各种农业组织)所产生的金融需求。从广义上说,现代农业的价值链不断延长,正逐步呈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根据。农业产业链向产前、产后和流通领域不断延伸,种养加工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各环节不断整合,新农业正在衍生出多元化的商业金融关联市场。农业金融需求可以按照农业生产过程划分的生产性农业金融需求和经营性农业需求;按照需求主体划分,分为农户的生产性金融需求和农业组织的生产经营性金融需求;按照农业组织形式的类型,可以划分为农产品初级产品——种植、养殖业的金融需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以及多种经济形式联合体的金融需求。
3.3农村金融需求
农村金融需求泛指农村地区及县域经济区域性的各种个体和组织的金融需求,他们包括一般农民和种养专业户、乡镇企业务工人员、农村经济组织、乡镇工业及建筑企业、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承担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需求的社会管理机构等。随着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呈现这样的特点:县域经济发展使商业金融客户群体不断扩大,金融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目前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县域创造的GDP也占全国的50%。民营经济、特色经济、板块经济、劳务经济等多元化经济发展形式出现,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出现集群化特点,农业和非农业分离的格局开始打破,城乡交融的格局开始形成,这一过程中的金融需求呈现了多元化、差异化的特点。同时,在相关领域又形成一个与“三农”密切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庞大产业市场,商业性金融资源潜力非常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与产品创新要求也很高。
4以实现金融功能为目标加快金融创新
4.1必须解决创新的动力问题
在现有农村金融的制度框架下,应引入竞争机制,在市场定位中解决好商业化运营的高盈利模式和“支农”的低盈利模式的社会功能矛盾问题。况且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及在亚洲获得成功的小额信贷的成功经验,证明了农村金融市场不是没有潜在市场前景。同时,要完善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以及中外农村新型村镇银行、贷款机构及社区银行的经营管理机制,完善法人治理机构,为金融创新提供保证。
4.2构建多层次的农村投融资体制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对投融资商品的需求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和层次性特征,不同阶段、不同人口群体、不同产业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由此导致的金融需求也不一致。所以应该建立起“政策性—合作性—商业性”农村金融体系,农户就可以通过政策扶植维持简单再生产,在合作金融支持下实现初级层次的扩大再生产,在商业性金融的竞争条件下,真正具备经营能力的农户可以实现高级层次的扩大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