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业 创新 创新意识

一、创新意识的价值定位

(一)创新意识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整个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一些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人才的创造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与创造性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仍然相距甚远。而事实上,高等教育的本旨却在于提供学生自由发挥自身特长,形成自身独特社会技能之教育,基于此,高等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便理应定位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考虑到中国当前本科教育已趋向于形成基本文化素养和培养基本职业技能的大众化教育,追求知识教育和知识的广博教育是当前本科教育的必然选择。由此决定了大学本科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对于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并不占足够大的比重,在此情形下,大学生如何才能确保自身可以在每年数百万的应届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和知识精英?笔者认为,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即创造意识。倘若要求大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对大学教育基本培养目标的突破,那必然首先要求该学生具备较好的创造意识,可以实现在相对于中小学教育较具有自由发展空间的大学教育环境下实现自身培养方向的确定和能力的发展。而通常认为,创造意识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即创新意识。由此可见,创新意识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创新意识在大学生创业中的重大价值

具体考察创新意识在大学生创业语境中的价值,我们可以发现,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意识起着重大的作用。

首先,创新意识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精神指南,它具有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的重要功能。正如任何事物必有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大学生能力也呈现出外在的和内在的两个方面。就创业角度来看,如果视创业本身是一个外在,那么,其内在即创新意识。

其次,创新意识是创业策略的重要指向之一。任何创业必然需要相应的策略指引。尤其是大学生的创业,由于其创业的目的不仅止于事业的成功,更具有锻炼自身能力的特殊定位,因此,其实现的过程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忽略的内容即创业策略。而任何创意的产生,必然仰赖于创新意识的存在。

再次,创新意识的有意识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必然产生的一个附带效果即大学生思维水平,比如发散性逻辑思维能力,跳跃式思维能力等等,都将获得提高。

另外,创新意识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当大学生通过自己的有意培养实现了自身的创新意识的提高之后,其必将基于对自身能力的自信以及借助于新颖的点子而形成明确的创业意向,从而走上创业道路,因此,创新意识将是对大学生创业潜能的一种有意开发。

一言以蔽之,大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对于其自身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对于其创业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在大学生创业中创新意识的培养路径

(一)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精神路径

人类的认识从方向上来看,无非自觉和他觉两个角度。①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必须依赖于自觉意识的形成。事实上,如何形成对自己的创新观念、自己的创新实践、自己的创新心理的自觉自悟,是大学生在创业之前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只有促使大学生借助于自身已有的知识前设作为知识基础,形成良好的问题分析视角,并不断实现对自身认识的升华和突破,才能够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考察人类社会产生之初至今以来的社会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人类从以生存为原动力的对衣食住行等最基本内容的创造,到今天对各类精神需要满足层次的创造,人类的创新无不依赖于人的需要为基本视角,因此,无论从创业实现成功创业的目标实现视角,还是创业者自身如何培养创业能力视角来看,需求的考察是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培养的精神路径的起点。 转贴于

创新意识作为人的一种意识活动,诚如马克思所言,“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②。因此,在考察需求的基础上,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必然导向对环境的深入考察。而毫无疑问,细致的环境考察并不能实现创新意识的真正内容,批判和怀疑才是变革的基本精神路径。大学生们只有在创业创新意识培养中不断克服惯性思维的影响,不断地通过怀疑和批判来实现对原型的挑战,才具备实现创新意识的可能。

(二)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思维路径

借助于兴趣而产生探索新事物的欲望,事实上等于借助于探索动机实现自主创造的主动性,这是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第一个必要思维步骤。建立在兴趣和动机的基础上,大学生需要视角上的更新和思考方法上的突破以求得对原型的扩大化理解,这是创新意识培养的第二个必要思维步骤。进一步通过灵感式的思维发散来释放“先入为主”效应、“暗示效应”的束缚、强刺激和多余刺激的干扰和思维定势等影响,这就基本实现了思维上创新意识的实现。

(三)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技术路径

具体到技术环节,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借助于信息要素来实现。因此,正确的信息处理方式将形成有益的创新意识的养成。事实上,所有的新点子都来自于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后的创造,甚至于可以认为,所有的创造又是都来自于对前信息的思想变革,因此,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技术路径可以概括为:对语言、文字、图像等思想表达方式所传达的信息进行技巧性的处理,进而借助于思维路径来实现创新意识的最终养成。

注释:

①白加良.自觉与他觉-西方哲学对人的多角度探索对我们的启示.理论界.2008(9).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调适作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各高校开始对学生进行创业创新教育,取得了一些效果。近几年,我国每年应届高校毕业生都达到600多万人,就业压力陡增。就业双向选择的模式要求大学生必须在知识结构、社会经验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因此,需要进一步推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一、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存在问题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创业教育的定义,从广义上说是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人,而创新教育则是以培养创新意识、精神、思维、能力与人格等多个元素的教育活动。从内涵上而言,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统一的。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为原则,在四个维度上对学生进行教育:第一,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强化实践活动中创新创业意识对个体心理倾向的动力作用,培养大学生自主意识与竞争意识;第二,塑造大学生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第三,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引导大学生规范个体从事社会活动行为;第四,健全大学生创业心理与人格。

目前,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是在社会就业形势日趋复杂的情况下高等教育深化推进的教育改革内容之一。然而,就当前大学生自身而言,创业意识与创新意识相对淡薄,只有少部分大学生愿意将创业作为毕业之后的选择。但毕业后,真正选择创业道路的更是少之又少。在人力资源市场,岗位供给与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衡的情况下,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一种较好的选择,然而在他们的理解中,自主创业存在很多误区。首先认为自主创业是无奈之举,与其承受自主创业必须面对不稳定局面带来的压力,不如寻找一份相对稳妥舒适的工作。其次是学生对于创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大多数创业只局限于门槛较低的餐饮、零售等服务性行业,技术创新的领域几乎很少涉及。三是对于自主创业缺乏长远规划,缺乏耐心,易于急功近利。

从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来看,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创业的信心与勇气,与创业成功者有较强的距离感,甚至将创业成功者归因为天生具备的素质,包括能力与勇气。另外,学生缺乏自主创业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四年大学生活中,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脱节相对严重。学生对于创业完全停留在一个模糊的概念上。尽管很多高等院校已经将创业创新教育作为教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学生培养的效果上仍不理想,从根本上讲,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第一,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相对模糊。目前高校将培养社会人才作为主要任务,但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相对于时展略显滞后,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教授方法及考核标准,仍然缺少一个明确清晰的界定。

第二,创业创新教育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大多数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将创业教育课列为公共选修课,或是组织校企互动,包括请企业家做讲座或是组织学生深入企业,有些学校还设置了创新创业学分。然而此类做法并未形成体系,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笼统地将学生纳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或是将此类课程单纯地进行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学生综合素质完善的主要途径。

第三,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工作中通常被划归为学生工作、就业指导部门,使创业创新教育停留在学生活动层面。同时,承担创业创新教育的大多是兼职教师,并未形成专业系统的教育研究体系,评价考核机制的建设也并不健全。

二、职业规划教育的心理调适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在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提出,在90年代引入我国。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日益受到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体学习分析自我主客观条件,掌握测定、分析、研究和总结个人爱好、兴趣、特长等能力,确定个人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职业目标,最终实现连贯有效的职业目标实现路径与实现方案。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或者说职业生涯规划,从本质上讲属于心理学范畴,是个体认识自我并塑造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要在大学生创业创教育中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教学体系上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体系,转变社会教育理念,正确认识创业创新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之一在于其阶段性。创业教育并非鼓励大学生盲目创业,而是对所有学生进行一种创业精神、文化的培养及对创业基本知识的传授。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创新意识,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其未来发展方向。对于当今大学生而言,在心理上迫切渴望独立与被认可,然而在学习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却因为技能与经验的欠缺难以树立自信心。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创新创业的目标:不同的职业发展层次意味着个人素质发展的不同阶段,那么意识与人格的培养塑造也可以通过职业发展的层次划分进行相应的目标确定。对此,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依据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体系。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依托,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校园文化环境。

其次,职业生涯规划内容相对具体:对自我进行正确评估;对自身知识技能正确评估;对客观环境进行正确评估;对形势与政策发展进行正确评估。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更多的是从内心素质发展层面进行人格塑造与完善的过程,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内容的引入,有利于教学实践体系的完善,最主要的是课程体系的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各专业各科目课程教育过程中。对于不同学生而言,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意味着在学习过程中精力与资源分配必然有所差别。因此,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教育方面也应当加大调整力度,形成学校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围绕社会具体需求,完善专业结构,同时加大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力度,建设具有高影响力与高水平的品牌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必需更加专业化,选拔与培养专门从事创业创新教育的教师,将在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在校教师与社会人员相结合。通过职业生涯与创新创业的多方培训,专职教师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进程管控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管理,同时也可以在合适条件下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例如企业家讲座或参观企业等,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搭建良好的服务平台。

最后,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长期以来,国内外教育培训经验证明,评价体系的构建于评价机制的运作有助于教育主体之间竞争意识的培养,也有利于教育水平的快速发展。因为,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就业率为导向,职业理想的完成度为标准的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可以形成良好的推动力,也可以及时发现教育体系中某一环节的问题。对高校就业率的评估,不能单纯地以就业与否、就业薪资水平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考核的唯一标准,而是要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设定,以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案实现进行量化并加以评价,充分反映学生自主创业、择业与就业的真实状态,客观反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胡涵锦.创新人才培养与管理的调研及对策.东华大学学报,2011(3).

[2]万琼.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及其优化.硕士学位论文,2008.

[3]蒋琴雅.创业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职业圈,2007(24).

[4]桂南岭.论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5.

[5]刘景宏.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VOL2(3).

[6]党瑛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其对策分析.华章,2011(14).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实践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就是要有创造性,它不仅是经济的增长的一个内生变量,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核心要素[2]。创新人才就是创造之本,是创新的根本,没有创新人才就谈不上创新。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引导下,一些高校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开展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显著成就。创新创业教育是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思路,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求以及对高校科技成

果的更多关注使高校向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变成为一种必然。

一、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谈及中国的教育模式,不得不提我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传统观念,服从、谦和、一致[3]。家长、学校都希望自己教育的孩子能够听话,做个安分守己的人。所以,中国的学生从小到大,都一直接受着传统的教育观念,死啃书本知识,应付着中考、高考,极为缺乏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当他们一直在各种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闯进大学校门之后,他们也更容易习惯这种“被动”的教育方式。但是,通过实践告诉我们,这样的培养方式在他们毕业后,在工作当中毫无创新意识,没有实践能力。这样的培养方式,忽略了学生本身的个性和发展,不能培养他们的自主思维意识和创新创造的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高校若要改变这种传统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跳出围墙,改变培养思路,建立新的培养模式,探索具有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相融合发展的人才模式。因此,高校建立一个为大学生提供具有实践训练环境、科研氛围、专门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场所——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通过对基地的建设,摆脱传统的培养方式,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创造思维、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弥补了现在高校的课程设置的专业化、评价标准体系单一化等缺点。基地传授和训练内容不仅有知识间的层次关系,更加让知识交叉、联系、融合,让大学生提前接触科学研究内容,以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为目标,对创新意识进行启迪。利用实践基地开展的各类创新训练活动、学科知识竞赛等,更加突破了以往以分数论好坏的学生评价体系,以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的过程为目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等、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的创新训练平台。

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第二课堂

近年来,高校实践教学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而且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以激励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可高校课堂依然以老师讲学生听,以知识理论的传授为主。由于学校的实验条件有限,仪器设备不够,各学院的实验实训中心不够集中等原因,学生参加第二课堂训练会受到一定制约。

学校可以利用现有的实验实训中心进行整合,购置新的仪器设备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将各个学科专业的特色整合到一起,使学生多方位、多层次的了解知识结构,扩展自己的思维,在基地这个第二课堂进行实践训练。基地可以设置些实验课程以外,根据课程学习及研究需要,让学生选择研究内容,并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有组织的进行学习、研讨、实践、科技竞赛及模拟训练等,这样学生实验实训的机会增多了,也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克服了过去由于实验课时少,学生人数多,学生动手机会少的弊端,满足了第二课堂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识别创新人才,激励学生参与实践创新训练

创新人才在校期间,往往具有潜在性和复杂性,因此学校应该多视角、长期观察、全面分析的识别创新人才,筛选出具有学术、管理、教学和社交潜质的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1]。目前,提倡和强化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已成为教育发达国家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采用的基本对策[4]。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能充分发挥识别人才的优势,开展各类各项科学研究、创新训练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激励学生参与到这些活动当中,通过开展的活动提升自我创新能力。

基地可以定期邀请专家、教授做一些启发创新思维的相关报告,让本科生提前接触当今社会热门的研究项目,掌握学术发展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了解当代知识前沿,启迪学生创新意识。学校要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实践创新训练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各个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交能力、管理能力等,更培养了他们团队精神。

可见,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有利于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和巩固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挖掘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才。通过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训练培养,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对激发学生参与各类创新训练提供了平台。

四、有利于提升指导教师队伍水平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一个民族能否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人才成长的条件之一的关键性因素即为在大学期间遇到一个好的导师,这些导师对其后来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培养创新人才,学校是基础,教师是关键。学生在学习锻炼的过程中,必须有个学术精良、责任心强的指导教师,为其指点迷津,引导创新思路。

近些年来,高校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的比例不断上升。据教育部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占全国教师总数的64.3%[5]。这些青年教师正是未来的好导师,学校要鼓励青年教师多多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开放课程教学及各项训练活动,多与学生交流,参与到他们学习、研究的项目中去。通过参与基地开展的创新训练活动等,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责任心。基地定期组织指导教师交流会,交流指导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训练的经验和方法,可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及科研水平。通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丰富了自身的实践经验,为自己营造了深厚的专业行业背景,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开拓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因此,基地的建设对提升教师实践水平也是一条捷径。

五、健全管理机制,重视创新培养工作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6]。因此,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载体,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培养人才是最基本的职能。我们不缺潜在的创新人才,但缺少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和机制[1]。现在各高校大多数都存在实践教学体系薄弱、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的问题,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及管理规则制度,建立健全的机制是保证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基地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和相关创新训练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符合学校自身培养模式和创新创业训练活动实际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基地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各学院下设管理办公室,监督和管理基地的运行工作,组织创新创业活动并予以指导,有力的保证了基地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六、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让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原有的创新实践教学及管理体系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过程与理论教学的不同,其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功能,因此对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彭芝,周建华,张建林.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3(01).

[2]林崇德.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整合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吴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2(10).

[4]邬家瑛.本科生科研训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高等教育研究,2009(01).

[5]龙自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对高校实践教育的四大益处[J].考试周刊,2011(32).

[6]陈霞,李一雷,杨成君等.培养医学创新人才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08(05).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指导;策略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将大学生创业指导引入高校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在国家的不断号召和鼓励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创业指导工作,然而在传统观念、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还不够理想,大学生指导工作还有待完善和改进,亟须探索出有效的大学生创业指导策略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意识,从而引导大学生顺利就业,缓解我国就业形势。

一、大学生创业指导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里,大学生创业已经势不可挡。在我国当前教育体制和就业背景下,大学生创业一方面可以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是解决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国家的号召和鼓励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然而就目前来看,针对大学生创业,许多高校依然停留在口号上,只知道一味鼓励大学生去自主创业,忽略了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以至于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频频受挫,挫伤创业积极性。大学生创业需要科学、有效的指导。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观念,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从而促进学生顺利就业,缓解我国当前就业形势。

二、大学生创业指导策略

1.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从哲学角度出发,意识指导行为。由此可见,创业意识是创业的先决条件。对于大学生而言,创业意识的高低决定了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大学生创业本身就是一种就业模式,大学生成功创业后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可以给他人创造就业机会。而要想让大学生主动去创业,应当先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大学生有了创业意识,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而言,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引导大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发现具有发展性的创业项目。

2.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创业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难免会磕磕碰碰,受到挫伤,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大学生的创业项目作为一项新项目需要被认可和接受,一旦大学生创业的个人期望与社会现实有巨大的落差时,就会引发心理矛盾,从而挫伤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故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要积极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创业为导向,将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告知大学生,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团队合作精、艰苦奋斗意识,培养大学生的风险意识,保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使大学生在创业道路上保持一个亢进而又不失冷静的心态。

3.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业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事情,对于大学生而言,其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力以及较高的商业智慧。为了引导大学生更好地自主创新,在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应当加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如创新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善于学习的能力、管理能力、领导决策能力等。在大学生创业指导中,要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可以通过创业模拟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创业。

4.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体职业兴趣和爱好、职业志向以及职业行为等组成的有机整体。对于大W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对其今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让学生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朝着这个目标奋斗。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十分重要。在大学生进入大学接受教育后,就要积极引导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教育工作,使之树立清晰的目标,找准定位,避免盲目跟风,科学、理智地进行创业。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创业势头迅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指导越来越重要,大学生就业指导是激发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各大高校应当重视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指导中,学校要重视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强化大学生的心理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促进创业指导最终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宋宝安.大学生创业指导策略与实践探索[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48-50.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大学生创业法律意识;培养策略

大学生创业能够对就业市场压力进行缓解,但是在现代企业制度视阈下大学生在创业法律意识方面有所缺失,导致大学生创办企业的生命周期及存活率受到一定负面影响。本文对现代企业制度视阈下大学生创业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法制教育等手段对学生创业法律意识进行提升,使创业大学生对金融、企业管理、营销、法律知识及常识等各方面加强了解,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保障,避免触犯法律及经济损失等问题的出现。

一、问题分析

(一)在市场竞争规则方面创业法律意识较低。市场竞争是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不能避免的问题及挑战,在创业经营过程中若无法对诈骗、伪劣商品销售等行为进行更好的甄别,或是存在偷税漏税、非法出售发票等行为将会对创业工作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究其根本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创业大学生法律意识较为薄弱,对市场合法竞争以及相关秩序等内容了解甚少,专利权、商标权、反不正当竞争等法律知识并不了解,进而对企业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二)履约及缔约等方面的法律意识薄弱。现代企业制度视阈下,契约精神、诚信精神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及运营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合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是其重要体现。但是创业大学生在基本合同法律知识方面知之甚少,无法对合同风险进行更好的识别,未能对缔结、履行等全过程风险进行了解,即使合同内的缺陷十分明显也无法对其进行察觉或处理,合同风险的出现对大学生创业产生一定影响。经调查发现7成以上的学生未能对合同履行、缔结、审查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产生足够重视,合同管理的法律意识薄弱,通过学生的提问发现其对缔结主体、有无违法内容、违约追究等方面的识别及判断存在较多困难,对创业产生负面影响。

(三)知识产权等相关内容的创业法律意识薄弱。网络创意、发明创造等创业项目在大学生创业中所占比重较多,创业大学生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取更多利润,在该类企业发展过程中涉及到发明权、专利著作权等内容,若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较为薄弱可能出现抄袭模仿他人创意的情况,或是无法对自身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在他人盗取自己智慧成果的同时无法进行维权,致使创业企业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受损,在丧失主动权的情况下使企业发展受到影响。

(四)股权安排、出资等方面的问题。产权明晰可以被视为是现代企业制度视阈下的主要特点,对企业内部人员权利义务、利益分配等方面具有较大影响,若其中存在问题将会对企业运营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多数创业大学生对风险分散、组织形式等方面的认识不多,无法对股权进行合理分配,在出资比例安排方面存在较多不足。首先,对创业法律责任、组织形式之间的联系知之甚少,无法对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组织形式的差异进行判断,对风险防范及预估工作产生影响,使大学生创业成功率降低。其次,在股权分配过程中倾向于平均分配,通过这种方式对企业凝聚力进行提升,长此以往将会对决策制定、运营及风险规避等方面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最后,对风险投资方面存在误解,为自己创业企业的经营发展增设不必要的障碍。

二、创业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对大学生创业法律进行宣传。通过新闻宣传手段可以使创业法律相关知识被更多的大学生了解,校方宣传部及新闻社团可通过新闻宣传的方式对大学生创业实例中行政、民事等法律纠纷资料素材进行宣传,利用资料及素材制作相应的视频进行播放,或是通过案例库、讲座以及模拟等方式进行宣传,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及新闻宣传将相关知识传递给大学生,对创业大学生的创业法律意识进行培养。

(二)对课程体系建设工作进行完善。创业法律知识相关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的健全能够对大学生创业法律意识进行培养。对课程体系进行构建时需要秉承程序法和实体法结合的原则开展工作,将企业利益、创业法律理论知识、案例、社会责任等方面内容融入其中,对创业全过程及创业企业发展规律进行讲解,对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预防、控制以及救济工作进行了解,对仲裁、诉讼一类的程序法进行教育,进而为纠纷处理等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减少大学生创业阻碍,下面对几方面课程及培养工作进行具体分析:第一,诚信意识的培养。大学校方及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诚信意识及法治理念进行培养,将诚信精神、契约精神的相关内容为学生讲解,进而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视阈下的大学生创业工作及市场竞争,避免创业过程中生存瓶颈对创业成功率产生影响,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在学校课程中需要对商事法、民事法等法律法规进行讲解,将诚信意识及契约精神的相关内容进行渗透,为商事主体的运营提供更多法律支持,避免因违背这些法律条款或是诚信原则被市场排斥,避免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出现侵犯知识产权、欺诈等违法行为,确保创业过程中行为的正确性。第二,对运营方面进行指导。为了对创业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校方及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运营方面的指导,让学生在了解相关法律的基础上依法运营。创业大学生在企业运营方面的经验较少,对依法运营市场要求知之甚少,在对创业计划进行制作时甚至不能对基本的法律问题进行正确判断,创业法律意识不高,最终导致无法对创业风险进行更好的防控。以某市大学生创业工作为例进行分析:评审人员对大学生创业计划的项目书进行审核,发现9成以上的大学生并未对企业组织形式等进行说明,即使对其进行说明其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和矛盾,仅有1成左右的大学生能够对组织形式进行清晰描述。部分大学生进行创意类项目创业时,未能掌握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知识,容易对自身及他人的权利造成损害,高校需要针对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创新、知识产权等方面法律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最大程度的延长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存活时间及存活率。

(三)对大学生进行风险防控教育。校方及教师可就创业计划书及项目内容对学生进行风险防控教育,通过实战训练的方式将风控思维模式、创业法律意识的作用和价值进行讲解,在创业大赛中可以对两方面内容进行重点指导,使学生对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大学生创业法律风险等知识进行掌握,进而完成对创业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在融合项目指导及创业法律课程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更多创业法律知识,能够借助这一手段和工具辅助创业。

(四)在校内设置创业法律的服务机构。校方及教师对学生进行创业法律相关知识的教育,但是学生无法对其所有内容进行掌握,基于此可以在校内开设一个专门的机构为创业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法律指导及咨询服务,创业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从该处获取更多的指导建议进而对创业过程中的法律风险进行合理规避。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创业法律的咨询服务工作遇到一定阻碍,校方需要对法律专业的教师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为学生提供常规制度化的咨询服务和指导,进而对其创业法律意识进行培养;校方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向更多专业人士进行请教,对创业法律风险、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解,进而使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上升。

(五)创业法律制度方面的健全。为了更好的对大学生创业法律意识进行培养,为教育工作提供更多可靠的依据支持,需要对相应的法律制度进行健全,对其中政策法规方面的内容进行细化,进而使大学生可以对创业法律产生更多的理解和认识,能够通过创业法律的武器对自身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同时避免对他人合法权益造成侵害,为创业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对法律救济、监督机制、执法机构等方面进行健全,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援助,进而使大学生对创业法律产生更多认可,在提高创业法律意识的同时对创业法律进行更好的利用。综上所述,现代企业制度视阈下应对大学生进行更多的创业法律意识教育及就业指导,为大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奠定坚实基础。上文已经对创业法律意识培养措施方面的内容进行细致分析,提出相关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法律指导、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希望可以通过培养使大学生对现代企业制度、创业市场等方面产生更多认识,通过法律意识的提升对创业风险进行规避,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汪琳.现代企业制度视阈下大学生创业法律意识的培养[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5(5)

[2]刘骋,郑纪午.关于大学生创业法律问题的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