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2-0060-05

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从而成为适应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活动。工匠精神源于职业教育,是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一、对工匠精神的认识

2015年央视新闻推出《大国工匠》专题片,讲述了8位在不同岗位用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工匠的故事,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日渐被社会淡忘的工匠群体,重温鉴证了弥足珍贵的工匠精神,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w现了国家对工匠精神前所未有的重视。“工匠精神”随即引发职业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对于工匠精神,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一般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工匠以追求完美的精神,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并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1]。它表现为精益求精、崇尚极致、严谨细致、耐心专注、敬业负责等丰富的价值内涵,具有专业性、职业性和人文性三大特征[2]。

在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提升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阶段,把培养工匠精神作为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内核,既是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要的现实选择,也是促进学生职业生涯成功发展、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长远大计。

二、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概述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职业院校师生、各用人单位及社会各界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程度和职业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情况,笔者通过网上随机调查的形式,对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情况做了调查。调查共收回问卷301份,参与者包括职业院校教职工、学生、毕业生及行政事业单位、企业职员。

调查显示,从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来看,78%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工匠精神熟悉或有一些了解,多数人认为工匠精神包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耐心专注、严谨细致等基本内涵。从对工匠精神重要性的认识来看,88%的被调查者认为,职业精神是用人单位在录用职业院校毕业生最为看重的因素;9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匠精神与职业能力提升关系紧密,对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职业院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从职业教育开展工匠精神培养的情况来看,已经有53%的职业院校开始了工匠精神培养教育的探索尝试,且在专业教学予以渗透。但是,社会对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满意度还比较低,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仅占32%;68%的被调查者认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最欠缺的还是职业精神。这说明,职业院校和用人单位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性有着较统一的认识,但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培养还远远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缺失,是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认可度不高和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调查分析

造成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培养工匠的主要教育形式,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认识不到位导致教育理念偏失是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但这也并非完全是由当代职业教育造成,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1.传统落后观念的束缚。我国传统观念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这种“官本位”和“白领至上”的错误思想扭曲了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评价和认同。直到今天,在多数人看来,职业教育依然是“二等教育”。多数学生和家长是迫于无奈才选择职业教育。中国传统教育和职业观念造成当代弘扬工匠精神的历史文化困境,对形成健康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工匠精神的塑造构成了一定的障碍和束缚。

2.复杂社会因素的作用。我国现行的升学机制缺乏开放性,进入职业教育体系的学生多数无法进入高一层次深造,加重了职业教育为“二等教育” 的错误认识。教育的制度性保障不健全,不能实现优质资源向职业教育流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体制机制的诸多约束。就业准入制度不完善,企业自身对职业精神的评价、激励、惩罚机制不健全,招聘员工的标准多为对技能的量化考核。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全社会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的形成。

3.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我国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虽有显著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差距越来越小。但受“能力本位”传统思想的影响,各职业院校过多考虑了企业当下的技术需求,忽视了决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精神的培养。认识上的不足,导致职业精神培养没有很好地渗透融入到专业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制约了工匠精神的培养。

4.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多数职业院校的学生是由于无法进入普通教育系列深造而不得已选择了职业教育。“求一技之长,谋一份好工作”是他们接受职业教育的主要动因。因此,多数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强化技能培养有较强的自觉意识,但对于职业精神的培养却不以为然;有些学生虽认识到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却对其内涵认识不到位。大多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毅力品质。这些都为塑造工匠精神增加了难度。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工匠精神是“立德树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精神标杆。鄂尔多斯职业学院按照围绕“一个中心”、促进“两个结合”、坚持“三项原则”、实施“四大工程”、着力“五个环节”的“12345”培养模式,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围绕“一个中心”

围绕工匠精神这个核心内容,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牵头,各系部及学工等部门配合,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协调落实,企业和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工匠精神培育机制。

(二)促进“两个结合”

按照《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要求,秉承“立德竞先、崇技尚能”的校训,坚持德才并举,构建全面均衡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锻造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并重的“准职业人”。

(三)坚持“三项原则”

结合自身实际,在培养途径、队伍建设、工作机制方面创新思路,优化举措,增强培育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1.在培养途径上,坚持思想教育引导与塑造职业精神相结合的原则。针对学生在顶岗实习和就业时存在“眼高手低、岗位意识差、不守承诺”等问题,加强思想教育引导。教育引导时避免简单说服教育,注重典型示范和榜样激励。通过企业文化进校园和组织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勇于承担责任义务、自觉遵守和履行职业道德,使职业精神入心入脑。

2.在队伍建设上,坚持教师素质提升与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相结合的原则。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努力形成追求卓越的良好风气,提升教职工自身职业精神,形成以师率生、以教促学、学以养德的局面。坚持资源共享,发挥校企合作平台优势,组织兼职教师、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到校开展企业文化、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岗位纪律等宣讲教育,增强培育效果。

3.在工作机制上,坚持确立问题导向与系统化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帮助师生认识工匠精神缺失的危害,增强培育工匠精神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明确工作着力点,增强培育针对性。按照“项目化实施、系统化推进”的工作方式,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明确和落实相关环节的职责任务,形成合力,增强培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实施“四大工程”

1.思想引领工程。通过设立意见箱、倾听日,调研,座谈等方式,广泛了解掌握师生思想状况。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大胆进行思政课改,鼓励申报思政课题。以校园讲堂、班团会为主要阵地,通过主题讲座、创业就业培训、文体活动等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职业文化教育塑造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好教育引导。

2.立德强能工程。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相融合,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引导教师不仅当好学生职业技能的传授者,更要做好学生工匠精神的示范者和引路人。通过教师专业技能传授、职业人格感染和身体力行示范等多个侧面,将职业精神的培育渗透在学生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注重技能训练,重视团队合作,鼓励师生走进企业,⒂肫笠导际醮葱潞脱蟹,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积极参与承办技能大赛,开展模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真实的操作流程演练,让师生较全面感受企业氛围,丰富职场经验,提高对职业精神的感知,在实践中培养工匠精神。

3.文化育人工程。坚持“德育先导,以文化人”的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工匠精神培养的全过程,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民族文化进校园、地域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企业文化讲座,让企业精神走入校园,增强工匠精神的认同感。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提高人文素养。进行文化体验,突出文化育人,实现教育感化和激励。

4.舆论引导工程。发挥以院报、心理报、橱窗、广播、电子屏、网站、微博、微信等宣传舆论阵地的作用,以打造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为重点,构建学院、部门或系部、班级三级新媒体矩阵,形成校内宣传倡导工匠精神的合力。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同校外主流媒体的沟通联系,努力形成立体宣传、深度宣传、持续宣传的良好态势,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尊重工匠的良好氛围。

(五)着力“五个环节”

把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推动思政教学创新,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强化校企合作育人,细化日常行为管理,营造校园文化氛围[3]。

1.基于工匠精神推动思政教学创新。第一,改革和完善教学内容。把民主法制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行为养成教育、时代精神教育和安全教育等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培养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为促进良好职业精神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创新思政教学形式召开思政课改座谈会,加强思政教学和职业素养培养研究。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情感特征,将课堂理论讲授与专题教育、社会实践融于一体,通过律师讲堂、课外延伸、案例分析、播放视频、专题讨论、调查访谈、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增强思政教学的生动性与教育性,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理解和情感认同,提高理论育人的效果。第三,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加大过程性考核,把评价重点转变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素质、行为习惯考核和对职业精神的认知践行程度的评价上,形成教育导向。

2.基于工匠精神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将工匠精神的构成要素融合渗透在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环境打造、管理制度完善、教学方法创新及教学评价考核等环节,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全面均衡的人才培养模式。

(1)体现在专业教学中。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归纳出不同专业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明确人才培养的素养目标。如,经过调研归纳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素养目标规格是:“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管理规定;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理念,坚持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绿色施工的意识;爱岗敬业,严谨务实,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将以上要求体现在其专业核心课程《天棚装饰施工》的教学目标中,要求通过该门课的学习,“不仅培养学生具备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自主学习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重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甲方、监理等沟通交流协调的能力;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严谨规范、精心施工的职业素养”。最终,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课程考核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在提升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中的重要作用。

(2)体现在实习实训中。学院与多家企业合作,引企入校共建生产型实训中心。在实训中,有效融入企业技术及企业化管理,让学生感受贴近职业岗位的仿真实训环境,培养工匠精神。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将企业“6s管理”融入维修实践课程中,把清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等具体要求作为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做到“作业现场物品工具有序摆放,作业期间保持配件、工具、油污三不落地,通道保持畅通,消防设施定期检查确保功能正常,工具箱责任到人定位放置,机器设备定期保养到漆见本色铁见光,旧件整齐摆放,废件及时处理,桌椅地面整洁”。在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则以准员工身份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强化职业精神的培养。

3.基于工匠精神强化校企合作育人。校企合作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学院经常组织学生走进工厂、企业、车间,零距离接受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的熏陶。通过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冠名培养、委托培养等形式,与多家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建立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合作型办学模式,为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企业规范管理和学习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技术知识创造条件。如在与新能源公司合办的化工工艺专业新奥班,按照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体现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企业文化、员工行为规范作为必修课程,落实到工学结合、产教一体、准员工管理、半工半读、项目化教学、合作式学习中,要求学生不仅要强化技能学习、练就职业本领,更要用企业的价值理念规范日常行为、培养职业情感,增强职业意识,遵守职业规范,践行职业行为,信守职业文化,努力培养合格的“准职业人”。

4.基于工匠精神细化日常行为管理。日常管理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环节。学院以“项目化实施,系统化推进”的方式,将工匠精神的培养渗透在学生日常管理中,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1)加强日常行为管理。实行院系两级管理。按照企业要求规范学生行为,在宿舍、班级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元素,把工匠精神的培养落实到日常教育全过程,细化到学生行为管理、勤工俭学、文明宿舍创建、戒烟行动、早操晨练、劳动实践、社会服务各环节,为将来走上职场提前磨砺勤业、敬业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主文明的良好素养,提高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自觉和自信。

(2)改革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将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与学生评优评先、推荐就业等结合起来,奖优罚劣,促进学生思想教育水平的提高。挖掘身边典型,激励学生以能工巧匠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

5.基于工匠精神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教育过程”。学院将校园文化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维度营造体现行业企业元素的学校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理想与职业归属感。

(1)打造精神文化。_立“立德竞先,崇技尚能”的校训、“笃学、奋进、雅行、和谐”的校风和“理实相融、学以致用”的学风,成为学校的办学精神和办学理念中长期坚持。

(2)夯实物质文化。抓好校园环境建设。在校园内增加行业企业文化标识,提升职业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影响力,让学生耳濡目染,逐步养成与环境协调的良好行为习惯。

(3)完善制度文化。将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并根据培育需要,不断加以完善,严格执行。

(4)践行行为文化。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及以感恩、诚信、职业教育等为内容的专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习得内涵丰富的工匠精神,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把企业元素、生产岗位元素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道德规范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现代工业文明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活动,邀请社会企业专家、行业能手、优秀毕业生定期举办工匠精神宣讲,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业务技能和创业实践,让校园文化建设更彰显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和就业性特色。创建学习型、创新型社团,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往、包容、竞争和合作,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自强自立意识。

四、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效果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得到了互相促进、同步提升。机械系一名学生,在华泰汽车集团欧意德发动机有限公司顶岗实习期间,发现送料小车上的两对塑料小轮大小不一,对曲轴的正常旋转起到了阻碍作用。他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发现把小轮用车床车掉2mm,气动装置就完全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他的改进建议帮助企业解决了一项技术难题,得到集团领导的重视和采纳,并给予了奖励。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因知识、技能、素养并重,赢得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及用人企业满意度连续5年保持在90%以上,全日制高职招生连续三年持续上升,新生录取率、报到率位居自治区同类院校前列,推动办学进入了良性循环。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这个梦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强国梦,也是职业院校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梦,更是职业院校学生成就个人理想实现社会价值的成才梦。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社会对技能人才日渐尊重,大众对工匠精神的普遍认同,以及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都为培养工匠精神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时代呼唤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应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造就更多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研究现状

1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概述

工匠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职业文化之一,比对现代对职业工作的认识,工匠精神中包含了古人对职业发展的理解与看法。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一共有两点,一是敬业精神,二是职业素养,这两点是学术界所公认的。敬业精神是指的热爱岗位工作,并在工作中全身心的投入从而进入到忘我境界后形成的奉献精神。具有敬业精神的人,会发自内心忠于自己的职业,并专注于事业,就像老一辈的医生和教师一样,他们干一样爱一行,注重于在岗位上寻求个人价值。职业素养,是指的所要人在所要从事的职业上形成的观念与内涵,对于工匠而言,其职业素养体现在实际工作中,虽然他们没有较高地文化水平,但是掌握了所从事工作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对于工作上的事能见微知著,运用所学知识与一切办法去解决工作上的难题。

2影响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因素探析

由于职业教育体系与办学水平等影响,职业教育难以有效在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且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精神的培养也没有很好地渗透到专业教学中,这都是由于以下因素造成的:(1)社会因素影响。社会对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影响,是从企业发展和市场人才招聘渠道形成的。经哼多数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很难在现有升学机制下进行深一层的学习,且多数群众都认为职业教育低于高校教育,以致于教育制度以及资源显著落后于高校教育。企业本身缺乏完善的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对岗位就业制定完善的要求,缺乏健全的职业精神评价、激励以及惩罚机制,以致于员工在招聘是多数采用量化考核指标。职业教育也难以针对企业的岗位要求,在校内教育和实习中营造优良的工匠精神氛围,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工匠精神培育。(2)职业教育自身的影响。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在于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不足,及时学生技能水平与企业需求差异逐步缩短,但是学生难以适应岗位工作。这是因为职业教育发展中由于能力本位论的影响,多数都是以企业当下发展为教育背景,缺乏企业及行业未来发展的认识,那学生有怎么能适应岗位工作发展呢?可持续职业精神的培育,要求职业教育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职业精神培育难以渗透到专业教育中,以致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影响有限。(3)学生发展影响。从企业岗位需求以及职业教育发展角度来看,实现工匠精神在学生发展中的融入,对于学生而言有利无害。但是多数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都是因为成绩和文化因素等难以进入普通教育系统中深造,所以其学习目标定位在“求一技之长,谋一份好工作”上,这样的观念导致学生尤为注重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文化与精神的培育。即使有些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也没有深入明白其内涵的价值,导致不少学生缺乏优良的学习习惯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品质,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塑造。因此,想要在职业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就必须意识到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克服这些因素的影响,全面渗透工匠精神。

3职业教育中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的反思与策略

3.1反思我国职业教育中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现状

我国经济逐步转型发展时期,这个阶段中需要大量的工匠人才,为我国经济以及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立足根本,只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在人才教育中实现工匠精神的渗透。我国正在从制造大国转变成创造大国,高端制造业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端人才,以缩短与强国之间的差异,缩短中国产品与德、日、美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基于各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发展现状,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既要为科技进步培养创新人才,又要为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工匠精神技工队伍,以促进我国经济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企业发展角度来看,新时代企业发展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持,缺乏工匠精神企业就会陷入发展困境。经济转型发展下企业发展也要实现创新与升级,才能使用大的经济发展环境。依据现阶段的企业发展调查发现,全球中超出200年发展历史的长寿企业中,由日本与德国囊括前两名,这是因为这两国企业注重于传承工匠精神经,尤为注重企业产品质量的改进,将精益求精当做是职业价值追求。但我国很多企业缺乏对长久利益的关注,更为关注眼前的利益,企业工匠精神理念的缺失,难以实现企业长久、健康发展。所以从企业发展和国家经济现状来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缺失,是因为人才培养途径中,思想引导和实践认识规划滞后,导致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融合不足。

3.2职业教育中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

职业教育要从学生的实习以及就业观入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用思想教育引领学生正常的认识就业,树立优良的择业观与发展观。实际教学中应引入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引领校园与社会实践活动,多进行典型示范以及榜样激励,从而展开职业精神的培育,加强学生的责任感。第一,职业教育应借助企业与社会资源,坚持提升教师的素质,依据教师的教书育人职责,在校内营造优良的风气。职业教育应狠抓师德建设,建立校外进修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到社会实践与校外挂职中,借助这些资源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做好职业理想以及职业道德等宣讲教育,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工匠精神培育效果。第二,合理应用各种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渗透工匠精神。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应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工匠精神的全方位渗透。鉴于此,职业教育应大力引进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职业性、实践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导入工匠精神,实现人才的职业性教育目标。现阶段有研究发现,职业教育应实现课程体系以及教学体系改革,加强实践教学与实训环节,进而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创建优良氛围,保证工匠精神内涵能渗透到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因此,职业教育应该建立相应的教育制度,为工匠精神融入到职业教育环节中提供相应的制度性保障。制度的建立还能克服机制体制上的障碍,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理念下,实现工匠精神的全面的渗透。第三,借鉴国外教育经验,促进职业教育精神培育。职业教育应实现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创造潜力的培育与挖掘,但我国职教中工匠精神的培育经验不足,需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国内外的工匠精神理念比较相似,将国外培育经验融入到我国职业教育中,能优化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融入。具体的可借鉴日本“职人文化”和德国“工作伦理观”,注重企业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展现,借助合同与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合作,保证专业教学、实训课程等与企业文化、岗位工作融合,从而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范文第3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04-02

工匠精神是一种优秀的思想精神,对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养的提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综合效果,培养更多社会与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同时工匠精神的培养也能够使高职学生认识到强化自身技能的重要意义,为未来的工作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基于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讨论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培育的相关建议,以期能够对高职院校学生优秀思想精神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工匠精神内涵及本质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表现,对从业人员的工作理念、工作质量将会产生较大影响。工匠们以其敬业、精益求精的思想,不断雕琢产品,改善产品质量。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注重专业精神的渗透。

专业精神具体包含专业技能水平、专业职业素养等,需要坚持“追求完美”的思想精神,坚定工作理想,为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努力。

(二)工匠精神的本质

工匠精神的本质为职业道德,可谓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社会发展与企业发展中所需要的员工品质。工匠精神理念下的职业道德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中。

1.遵纪守法,严于律己

每一位员工均需要遵守企业或者职业相关规定,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责任等,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

2.爱岗敬业,诚实守信

爱岗敬业、勤于劳?樱?是工匠精神的重要思想内涵。工作中需要在深入分析职业特点、职业要求的基础上,做一行、爱一行,诚实守信,乐于奉献,为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努力。

3.与人为善,团结互助

合作是提升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的重要方式,在职业工作中,员工需要坚持与人为善,积极与他人交流,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同时,还需要坚持团结互助的思想作风,合理安排工作,彰显传统工匠精神对现代工作的重要价值。

二、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方式,也是实现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要求

成为世界制造强国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目标,而制造业的灵魂是工匠精神,故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转型,均离不开工匠精神。基于各类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而言,若想促进经济的发展,则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比如德国,作为著名的制造强国,其工作中坚持着“精益求精”的思想理念,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坚持着良好的职业操守。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教育指导活动中,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培养更多具有优质思想品质、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实现国家经济水平的持续增长。

(二)推动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方式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基于市场发展动态、市场发展前景等进行综合性研究,不断完善高职教育的模式。工匠精神中各项职业特点、本质要求等符合当前市场发展的具体要求,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综合职业教育的效果。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第二课堂教育中,能够使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坚持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思想作风,是推动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方式。

(三)实现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工匠精神要求每一位从业者均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这种职业精神会使高职学生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对自身的工作发展、学习状态以及提升目标等进行明确规划。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促进学生精神发展、增强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职业竞争力,使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下脱颖而出,对高职学生未来的工作与发展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三、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的培育对策分析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培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工匠精神;利用专业课与小班教学指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以及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强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力度等方式,使每一位高职学生均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为学生未来的工作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促进我国建筑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爱迪生、富兰克林等世界级的工匠大师将工匠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大量的实践研究证明,工匠精神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生产建设的发展。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教育指导活动中,需要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工匠精神,从工匠精神教育、工匠技能指导以及工匠专业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性指导,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需要提升对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提升教学投入力度,基于工匠专业建设的实际需求,建设实验室、实践基地等,并保证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专题讲座、课外实践活动等,使学生能够通过多个渠道、多个角度认识工匠精神,培养高职学生追求精益求精、热爱钻研的工匠精神。

(二)利用专业课与小班教学指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

专业课是培养高职院校人才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需要将专业课作为教学活动重要基地,需要在明确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特点、高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性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方案,为高职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高职院校可以借助专业课、小班教学指导活动等,科学设计学生工匠精神养成计划,将这一教学计划和专业课教学融合起来,依据专业课程的不同特征,循序渐进地渗透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细节、专注专业,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指导与思想培养,使学生形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思想作风,坚持工匠精神。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下,基于自身的专业特点、职业发展趋势等,灵活开展任务驱动活动。为学生布置适当的学习或者合作任务,学生需要坚持工匠精神,认真地完成任务,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任务的设计需要与学生的技能水平、认知能力以及职业发展需求等密切相连,在检验学生工匠精神体会情况的同时,也能够为高职学生未来的工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种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

(三)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强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力度

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逐渐形成能够产生重要影响。高职院校需要深刻认识到校企合作的积极影响,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等,开展校企合作,增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力度。

首先,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开展企业知识、职业素养的教育活动,与优秀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各项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融入实践工作、职业工作中,以便于更好地彰显工匠精神,形成专注、敬业的优秀品质。

其次,在企业专业实训中,需要坚持学生实际工作实践与职业素养相互融合。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之后,工匠精神需要与学生的实际工作任务、工作环境相互联合,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工作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明确自身的工作目标与发展目标。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时装画;课堂教学

时装画无论在服饰设计和绘画方面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时装画基础》是服装设计专业入校后的第一门必修课程,近几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时装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1工匠精神的由来

恩格斯说:“真正的劳动,始于工具。”最早的时候,人们把自然界中的东西变成了狩猎和捕鱼的工具,用石头、动物的骨头制作成工具,这就是原始的手艺,也是人类进化最重要的一步。因此,手工劳动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手工业劳动与人类的产生有着内在的联系,并对社会的发展不断地产生着影响。手工劳动创造的不仅仅是物质的财富,还有审美的乐趣。从制造生活必需品到满足人们审美需要的手工制品,从研磨石器到制作玉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比如陶工做出来的陶瓷,由简朴到不断精细,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在创造与开创事业的道路上,坚韧不拔的技艺是不可或缺的,

2培育工匠精神在教学中的必要性与存在的问题

时装绘画是服装设计专业的必备技能,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职业兴趣,而且使他们对专业的工具更加熟悉,对他们今后的设计之路也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地总结出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1]。但目前大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还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

2.1不熟悉人体结构和比例

在描绘人体的比例时,因为不熟悉人体的构造,一般都不会考虑到骨骼和肌肉的关系,所以用线稿来描绘身体的形状,会让人觉得很平坦,但线条的方向却会影响到骨骼和肌肉的运动,从而影响到人体的运动和结构。

2.2作品缺乏时尚度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注重技巧,而忽略了服饰的时尚感,因为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此,在学习“时装画”的基础上,我们要注重学生对服饰和角色的时尚感的培育,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学生对创意的兴趣[2]。

2.3绘画基本功薄弱

在色彩工具技巧的讲解上,一些学生的基础知识还很薄弱,要想在最短的时间里让他们迅速掌握各种颜色的工具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他们盲目地照搬一些错误的方法,避免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3课程教学的内容

3.1人体动态基础的基本认识

时装绘画是服装设计中最基础的表现手段,它可以迅速、高效地传达设计理念和穿着效果,所以,把握人体的基本运动是非常关键的。在教学中,学生们往往会在不熟悉人体结构的前提下,模仿人体的动作,但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支撑,所以画出的人物动作往往会出现误差,甚至会出现偏差。从画面上来看,如果线条不够精准,就会被涂上色彩,从而导致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进行基础动作训练时,要让学生们树立“骨骼、血肉、皮肤”的概念,也就是对人体的基本解剖学的理解:将骨骼和肌肉包裹起来,就是“皮”。学生们在画线的时候,要明白,每一条线的起落,都代表着皮肤下的骨骼和肌肉,就算不能完全记住,也要记住每一条线的移动都是肌肉和骨骼的一部分,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把身体的动作,用线条勾勒得恰到好处。在此基础上,在开始作画前,要先对学生进行骨骼与肌肉的解剖学知识,使学生了解“骨-肉-皮肤”的概念,进而探讨各种身体的运动。另外,在画出人体的动作时,除了要讲解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其中的原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具体的画法。

3.2时装画色彩工具的技法掌握

时装绘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改革,目前已有不少的研究,但由于工具的改变,服装绘画的技术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面料、色彩、造型、工艺等是服装设计的基础元素,它们的选择与运用必将对服装的最终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当学生对人体的基本动力学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掌握服装色彩的表达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使用各种颜色的工具时,可以先试一试,然后熟悉每一种颜色的特点和用法[3]。水彩是一种最基础的色彩表现手段,它以其丰富的色彩和艺术表现形式而被广泛应用于服装设计中。无论是长裙的大面积色块,还是需要精细的线条,都能很好地表现出不同的材质,而且,无论是长裙上的大面积的色彩,还是一些细小的线条,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方便携带和使用。

4“时装画”课程融入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4.1更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与文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已进入全新的阶段。要从根本上克服目前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就需要以改革创新的态度,持续地提升、优化、融合、精益求精,以便使社会生产的整体质量与效益得以进一步提升,以便于为消费者与市场创造更佳的商品。在这个要求下,必须完全融入了工匠精神,才能更好地满足有关的技术要求,并适应时展的潮流[4]。在这种条件下,完全融合了工匠精神,可以更好地符合产品品质的需求,符合发展的潮流。所以,在“时装画”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将技术与艺术做到完美的结合。

4.2有利于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时装课课堂教学中,要将“工匠精神”这一核心内容贯彻到“时装画”课堂的各个环节,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从而达到“精益求精”的目的。在服装专业的教育和教学中,必须以课堂活动为载体,保证所有的教育教学内容都有相应的依据,从而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反映出他们的整体水平。在实践中,如果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传授和灌输,就不可能对他们的职业素质和技术产生真正的影响,所以,他们必须将这种精神融入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发挥他们的作用和价值,让他们对艺术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5]。

4.3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明确自身的专业

许多院校服装专业的学生,在实践中常常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清晰的认识,对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和奋斗目标也比较模糊。因此,在教育的实践中,要把工匠精神融入到时装画课堂教学中,让他们能感悟到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素质所在,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有了清晰的目标,以此启发他们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让他们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能自觉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从而培育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激励他们在事业上有更大的追求。同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与努力,在自己的专业上成为高水平、高效率的高技能型人才。应该说,目前很多学校的服装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素养和较强的美术创作能力,为了让他们的作品更广泛地易于被人接受,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如何弘扬与传承工匠精神加以积极引导,使学生们通过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不断地精雕细琢,不断加深内涵,不断地提升自己作品的底蕴和艺术价值,从而为社会贡献出优质的艺术品。

4.4提高服装专业学生责任心

当前,大部分学生在时装画学习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担忧,尤其是对自己作业的不放心,同时又由于缺乏责任感,忽略了实际工作的效果,从而使得时装画实习成为了经验课,教学过程趋向形式化,教学效果不理想。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由于应试的要求,他们会有一种功利主义的倾向,这种功利主义会影响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求知的正常进程,会让他们认为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取得一定的成绩,却忽略了科学的思维。而“工匠精神”包含了责任感、专注力、成就感,以及一种积极的心态,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一种不断求知的状态。

4.5提高服装专业学生耐心

当前,在“时装画”实习教学中,许多学生由于没有耐性,觉得课程内容太多、太复杂,常常急于动手,而忽略了老师的指导。许多学生在面对高难度的课程问题时,常常会感到束手无策,甚至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从而影响整体的学习效果。而教师作为榜样,应该使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培养学生的耐性[6]。

5服装结构课程融入工匠精神的方式及措施

5.1有针对性地制定课程标准

经过课程调研,掌握了有关课程的基本能力特点,并根据标准和企业工作规范,编写了适合的服装课课程标准,逐步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掌握专业知识技巧,并在各种技术运用方面取得了相应的熟练程度,与公司产品进行了良好的连接。

5.2以课程思政为载体

“时装画”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最重要的应该是使学生有一个健全的思维和坚定的信仰,尤其是在实习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拼搏精神,纠正错误的观点,使其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例如,在时装画课程的前五分钟,将艺术家的事迹融入到作品中,讲述他们的故事,弘扬他们的工匠精神和对自己事业的执着。运用“工匠精神”启发式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时装画教学中,突出了对匠人的信念、职业心态和对职业精神的坚守,让其了解服饰构造的有关理论知识,以满足技能需求,持续提升技术能力。对服饰构造专业的思政成果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力图在教学中起到表率和影响力。

5.3将工匠精神融入“时装画”教学实践课程全过程

将工匠精神引入“时装画”教学全过程,首先要从教学内容入手,尤其是对“时装画”教学材料、设备等进行细致的学习,以掌握基本知识,并与技巧做到及时更新,以探寻市场及企业新的需求,进而不断完善和改革教学内容。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建立相应的实践案例,并完成相应的工作。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平衡教学内容、任务,以确保教学效果最大化。“时装画”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在教学中要严格、严谨。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应该加强纠错和指导,把过程贯彻到每个教学环节,并根据当前的职业规范,进行操作和考核,并向学生提出建议和要求,以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同时,让同学们在不同的领域里,拓宽自己的知识和思维。例如,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包括慕课、QQ群、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借助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工匠精神”真正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把“工匠精神”融入到服装结构课程中,在其他教学中,使学生可以进行大量的实际操作,确保学习的表现效果和时间安排,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最关键的是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充分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工匠精神。通过对“时装画”教学的实践改革,可以调动和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并对自己的工作和工作态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无论以后在什么岗位上,他们都能把“工匠精神”发扬光大,并以此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

6时装画课程融入工匠精神的特色及创新

6.1特色

以匠人伟大的精神为引导,以企业的工作能力需求为目标,根据国际专业技能竞赛规范、画家考核规范,对核心教学实施项目化整合与设计,对部分教学内容取舍重组,建立“时装画”课程标准,通过优化的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在时装画课程的能力。

6.2创新点

把“工匠精神”引入到“时装画”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精益求精,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时装画”教学中,采用项目式教学法,针对课程的特点和内容,加强对学生每一个学习细节上的训练,克服以往的泛泛而谈,细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形成专注的职业习惯。

7结束语

工匠精神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在教学内容、方法、思想等各个层面上都体现了工匠精神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热情,对工作充满了敬意,对自己的事业发展有了清晰的了解,同时也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彭鑫.时装画技法中线描艺术的教学探究[J].西部皮革,2022,44(10):48-50.

[2]杨秋华.论时装画的多元化创新表达[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6):47-51.

[3]敬静.时装画效果图之平板手绘训练[J].大众文艺,2020(23):235.

[4]屈红英.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融入工匠精神的路径探索[J].西部皮革,2022,44(07):82-84.

[5]阳川,胡毅.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服装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西部皮革,2021,43(17):34-35.

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范文第5篇

闽东俗指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面朝东海,背倚群山,山与海赋予了闽东独特的地域文化特性。闽东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畲汉民族共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灿烂文化,留下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闽东传统工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技艺精湛、独具特色,是中华文明的见证和缩影。有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被称作中国桥梁建筑技术“活化石” 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体现古代航海先进技术的水密隔仓福船制造技艺,具有地域个性文化品牌的柘荣剪纸先后列入了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蜚声海内外。还有中国六大名茶之一的福鼎白茶,三大功夫茶之首的坦洋工夫红茶,有“银辉耀九州”之称的畲族银器等多项传统制作技艺分别列入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一、传统工艺在当代环境中的挑战与机遇

传统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生态发生重大变化,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对传统手工业带来了剧烈冲击,传统工艺的保存和传承,在当代社会中面临极大的挑战。

十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甚至上升为一种国家战略,被写进十三五规划等中央文件中。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为促进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扬带来了新的契机。

二、振兴闽东传统工艺的探索与实践

振兴传统工艺,有人提出“生产性保护”的策略;一些人寄希望于现代设计,期望通过改良传统工艺的设计,生产出在当代生活中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还有的寄希望于传统工艺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通过“互联网+”为传统工艺品开拓新的销售渠道等等,这些探索和实践都是十分可贵的。振兴不是简单地指通过引入现代设计,产生出一两套具有实用功能的新产品,而是指将它作为一种活态文化资源,引入到相关产业领域,提升其文化品质,促进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

(一)建立相应的文化生态环境

传统工艺是在一定的历史和地域条件下形成的,与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在保护实践中不仅要看重工艺项目,还要综合整体地涵养、保护其赖以续存的文化生态环境。让传统工艺回归生活,回归社区,“见人见物见生活”,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和传承,如果忽略轻视乃至舍弃其整体文化生态环境,孤立、片面的解构式的保护,振兴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闽东许多传统工艺存在于畲族聚居区和特色乡镇之中,应充分发挥这一文化优势,鼓励当地复兴传统文化,建设传统工艺特色小镇,建立畲族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开发美丽乡村文化生态旅游和发展特色传统工艺产业等。在传统村落和历史街区建设中,要尽量避免大量迁出原居民,人为切断传承人群与当地民居、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机联系,努力保持文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平衡,为振兴传统工艺创造良好生态环境。

(二)探索新的传承机制

闽东地区传统工艺大多以家庭作坊为主,以子承父业的家族传承为主要模式,一门手工艺往往服务于十里八乡,容纳不了过多的竞争者。“传男不传女”“教会徒弟会饿死师傅”成为行业里不可逾越的规矩。要学会绝活,并不是家族里每个儿子都是那块料,招收徒弟成为解决传承的办法。“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傅教会徒弟,徒弟有义务赡养师傅的伦理关系。传统的传承机制也成为制约传统工艺发展的一大因素。

伴随工业化进程,品牌建设是传统工艺摆脱家庭作坊的局限,也是集中优秀人才的现代企业发展之道,做大做强传统工艺最终要走品牌建设之路。享誉世界的LV包就是从家庭手工作坊走向现代国际品牌。闽东手工艺是否走向现代品牌?从深层次上,传统传承机制的改变是一种挑战。

在传统工艺行业里探索传承机制,引入工业化生产关系,如知识产权的保护,尊重传承人的权益,在分享其文化资源和知识产权的同时,与他们共享由此获得的收益,形成可持续的、互利互惠的商业合作模式。打破封闭,不断吸引有才华的人进入传统工艺行业,才能真正实现传承和振兴。

(三)发扬工匠精神

传统工艺的核心在于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倡导执着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旧时的工匠心中没有太多的杂念,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劳作中丰富经验技精艺进。当前,市场上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过度的商业开发和破坏性开发让传统工艺产品的制作水平大幅下降,依仗现代科技的仿制工艺和仿制品大行其道,以粗糙的工艺和低成本优势抢夺市场。在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下,很少有工匠能安于寂寞,潜心修艺,树立“十年磨一剑”的精神。长此以往,必将对真正的传统工艺造成严重破坏。

工艺品品质的差异其实归根结底在于匠心,优秀的工匠永远比机器更精准,更有灵活性。百年传承的“德国制造”成为了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其制作过程中锐意臻美、严谨理性、追求卓越的品质主义和工匠精神功不可没,最值得被当作廉价代名词的“中国制造”借鉴。振兴闽东传统工艺,推动品质革命、弘扬工匠精神是把持不变的精髓。

(四)提高创新能力

传统工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审美情趣、消费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工艺品样式重复、品种单一、款式单调不能满足现代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不少传统工艺与人们的实际生活脱节,无法适应现代生活所需,也是其面临困境的原因之一。因此,传统手工艺必须不断创新,找到与新时代生活的契合点,才能更好地得到发展。实际上,历代的传统都是在不断创新中积累起来的,今天的传统是昨天的创新,今天的创新是明天的传统。

创新可以推动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升级,提升并拓展传统工艺在当今社会的工艺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在与现代要素重新组合创新时,应加强维护其技艺体系中核心技艺的完整和纯粹,让传统工艺精神融入现代工业生产之中。振兴传统手工艺的最终目的是让它更好地服务现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