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培养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215-02
一、引言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自扩大招生以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大学毕业生不断涌向社会,就业难的问题亟待解决。随着毕业生数量的逐年上升,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由此折射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培养目标陈旧、教育过程僵化等问题。因此,从更新教育理念,准确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育教学话动,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等方面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在大学生创业之初给予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同时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育方式,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
二、从大学生自身出发,主动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在当代就业压力空前巨大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应该从一入学就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打消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的虚荣心。大学生在以前每个阶段的学习,都是为了下一个阶段能够在最好的学校读书。而上大学以后,大学生普遍会觉得,自己已经考入了大学,在没有后顾之忧的同时也失去了奋斗目标,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只要考试得六十分就万事大吉。高校和教师应该及时地纠正大学生诸如此类的错误思想,让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不能让大学生象“温水煮青蛙”一样,在高校相对封闭的“象牙塔”里躺在过去的成绩上睡大觉,要让其充分认清就业情况的严峻形势,最大限度地充实自己,有目的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不断增加自己的就业筹码。这样学生才会打有准备之仗,平时的学习才不会盲目,才更加有针对性。大学生要具备学术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和创业能力;应该具有冒险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当前,有学位不一定就能找到工作。大学生不仅是求职者,更应该是创业者。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应该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知识、职业岗位所需的特殊技能等;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责任感、团队意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更胜一筹。
三、从教师改善教学方式的角度出发,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迫切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教师应该拥有创业的经验,要对创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对创业教育的要求有很好的洞察力。教师要主动提高创业教育意识,不断增加创业经验,到企业挂职锻炼,多参与社会的创业实践。学校要吸收社会上那些既有创业经验又有学术背景的人士从事兼职教学工作。这些兼职教师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现身说法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新鲜的内容。创业教育教师不但应该加强理论研究,而且要多参加培训项目,改善教师的创业教育的效果。教师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到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理念,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从而形成文化课、专业课、创业课互相协调、功能互补的多元化教育体系。
四、从高校改变传统教学理念的角度出发,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主阵地应该以就业市场为教学导向。高校越早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学生就越有可能成为创业者。创业教育应该作为大学本科、研究生的正规教育内容,以必修课、选修课、创业项目的形式进行,形成比较科学、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非常宽泛,包括不同领域创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高校应该开设一系列针对性强的创业课程,这样才能使创业教育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教学方法上,创业教育采取直接教育和渗透教育相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补充的方法,通过单独开设创业课程,使大学生直接接受创业知识。高校通过各种鼓励创业的措施,营造推崇创业、鼓励冒险、接纳失败的创业环境。师生在浓厚的创业文化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崇尚创新、崇尚创业的理念。在这种创业的大环境下,教师和大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创业一线。创业在高校成为一种热潮。
对一所大学来讲,育人是根本,就业是目标。就业率是社会检验高校是否实现办学目标的标尺。因此把握市场的需要和发展趋势,制定科学明确的市场定位,培养出就业市场需要的人才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关键,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高校应该随时进行相关的市场调查,横向比较,纵向挖掘,确定本校的层次定位,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自身师资、设备、场地等教学资源情况适当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依托特色,扬长避短,全力打造品牌专业,为社会培养出合格、适用的人才。高校要及时跟进就业指导工作。我国大学往往临近毕业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而且学生多是在课堂上接受纸上谈兵似的讲解。高校应该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三年级帮助学生了解企业资料,参与招聘会,感受就业氛围;四年级集中向学生传授求职技能技巧。这种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就业的盲目性,增强就业能力。
五、从政府改变服务方向的角度出发,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引起了政府的积极关注。政府需要在政策、政府项目、金融支持、教育与培训、商务环境、研究开发转移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创业宏观环境。同时,要加强创业教育网络建设,及时相关政策、项目、实训、成功案例等信息,畅通创业信息。建立创业教育科学评价机制和创业信息的跟踪机制,收集反馈创业信息,建立创业数据库,把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创业教育的重要依据。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形成完善的风险资本市场和保护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和法规,促进以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为目标的系列法案出台,促进高校专利的发展以及大学生衍生公司的创办。要形成完善的创业基金体系。政府要设立国家创业教育基金,赞助创业教育竞赛、奖励优秀创业教育学生以及开发创业教育课程。政府应制定政策鼓励学生创业。
六、结语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着不足。因此,要结合我国的教育水平、师资能力、学生情况,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发展途径。我们提倡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为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找准突破方向。
参考文献:
[1]罗岩.从大学生就业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9):43-44.
[2]马贤水.试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生就业[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66-167.
关键词:方程式汽车;团队建设;能力培养
一、引言
现代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将必须具有的岗位专业技能作为员工的基本要求之外,为了实现员工在工作团队中的价值最大化,团队协作能力也成为员工成长和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在团队新招聘员工时,新员工应能很好地弥补整体的不足,使团队协调发展。通过团队成员之间彼此互补,发挥团队最大优势,降低个人失误引起的损失,保证团队工作顺利开展且能按计划完成。
通过大学生方程式汽车项目,学校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奠定了基础。在大学方程式汽车项目开展过程中,学校在不断为社会培养优秀毕业生的同时,也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自从2012年开
始,我校借助大学生方程式汽车项目,由指导教师团队向学校机械类、管理类、材料类、艺术类等专业学生开设了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制作与调试课程,让在校大学生了解赛车团队项目管理和运营模式。
二、企业管理与人才培养
在现代工程项目运营过程中,在项目开展的不同阶段,让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实现不同的功能,且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需要分工协作。在项目开展的前期阶段,需要熟悉技术、管理、财务和营销的专业人士共同开展项目计划、预算拟制、可行性分析、市场前景调研等相关工作;在项目计划实施阶段,人员调度、资金管理与物料采购、产品设计与工艺分析等工作也需要相应的专业人士共同协作完成;通过不同信息渠道将产品完成的相关信息提供给客户,直至项目完成。即使一个人能够完成上述某一阶段或全部工作,但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且效果不一定好,在目前的竞争环境下,任何团队都不应如此冒险处理。
现代工程项目其实就是一个多种资源有机结合的系统工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人才是项目成功实施的内因,完整、合理的人才储备制度是团队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团队中有人离开时,通过社会、校园和社会与校园组合招聘完善队伍,确保团队的完整性;若外部环境变化时,开展各种培训提高团队竞争力或者增加新知识使成员完成蜕变,增加团队市场竞争力。
通过现代工程项目,将高校、学生和社会有机联系在一起。在高校、学生和社会三者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监督的关系。在现代工程项目中,团队是项目成功实施的必然选择,在团体中的个体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每一个个体之间是相互依靠、共同发展的关系。社会是人才需求的提出方和最终的决定者,并长期处于市场主导地位。为了缩短毕业生的磨合期,高校通过修正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增加新知识点、提供实践平台等方式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为了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相应工作岗位,可以在在校期间,通过丰富理论知识、增加实践过程完善自己;在科技发展过程中,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获得不同类型的人才,社会为高校和学生都提供了相应的平台和机会。
三、创新课程定位
面向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汽车工程学院通过开设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制作与调试课程,可为组建赛车团队储备力量,也可为大学生熟悉赛车团队运作和相关专业知识奠定基础,为毕业生走上社会提供简单的岗位培训。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制作与调试课程作为一门面向竞赛的创新型课程,较于教授系统专业知识为主的传统课程,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所需知识并予以应用的动力。围绕赛车竞赛这一主题,培养管理、技术、财务管理和营销等相关专业领域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各专业领域学生相互协作可以完成并做好该项目。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与已具备的专业知识,扩充相应知识储备应对团队
任务。
赛车团队工作需要技术、管理、财务和营销等各专业的人员共同参与,团队管理、资源分配显得特别重要。团队负责人需要处理人员安排、进度调整、场地设备和调解其他小组之间的矛盾等问题;负责财务和技术的人员需要解决完成车队成本核算、成本最优与性能匹配问题;采购人员需要联系供应商,并确保车辆零件能按时送到车库;营销人员需求企业赞助、推广产品和宣传团队等工作。所有上述相关个体,不是孤立的存在,是相互协作的有机集合体。
为了实现个体的有机结合,需要提高个体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面对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技术及管理的日益复杂,个人能力再突出也不可能独自完成任务。在现代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工程的复杂化和团队成员的个性化,具有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支持这些品质的团队成员是维持团队稳定的重要条件。在社会上,项目实施通过经济利益将很多成员团结在一起,但是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有冲突时,这样的团队容易出现人心涣散,除非经济利益不断随着个人欲望而增加。为了创建更加优秀的团队,尤其是在学生群体之间,要培养学生注重能力提升、集体荣誉和团队意识等方面。虽然大学生具有充足的原动力,但是学生管理这样一支团队依然是一种强有力的挑战。
四、结语
基于现代项目工程运行的方式,在探讨企业管理和高校人才培养关系的基础上,根据汽车专业特色,结合大学生方程式汽车项目,提出开设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制作与调试,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现代工程项目其实就是一个多种资源有机结合的系统工程,在现代工程项目运营过程中,在开展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协作。以大学生方程式汽车项目为例,分析了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团体中的个体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每一个个体之间是相互依靠、共同发展的关系。同时指出,大学生参与的项目,虽然本身有充足的原动力,但是管理这样一支团队依然是一种强有力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刘新田,李传昌,骆佼,等.探讨方程式汽车项目对高校大学生培养的影响[J].现代职业教育,2015(4):48-49.
[2]陈登峰,嵇启春,赵亮,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研究与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S2):121-123.
关键词 与时俱进 英日复语 复语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鉴于我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态势,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始进入变革与创新阶段,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以外语教育应与时俱进为目标,在2010年新增“英语专业(英日复语)方向” “英语专业(英韩复语)方向”两个复语方向,成为西南地区培养“复语型”外语人才的先锋。本文以本校“英语专业(英日复语)方向”为例,谈谈培养“复语型”外语人才的前景与发展。
1 什么是“复语型”外语人才
“复语”亦可称为“双语”,“复语型”外语人才可以理解为通常所讲的“双外语复合型人才”,是现今社会炙手可热的“复合型人才”中的一支新队伍。“复语方向”有别于过往的“英语+第二外语”的传统培养模式,以一种较为新兴的模式在中国的各大高校逐步地发展起来。
这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教学模式体现在外语专业上,以英语为例,就是英语学科与某种学科结合起来,这些学科包括另一门外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外交、经贸、法律或新闻,也包括文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英语+另一门外语”的教学模式就是“双语”教学模式,它要求该专业方向的学生在4年本科学习期间,同时学习英语和除英语以外的另一门外语,掌握两种语言的专业知识,洞悉相关国家的文学、语言学和社会、地理、经济、文化等知识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从事相应的工作。
与以往到了大二后期或是大三时期再进行“第二外语”的学习不同,在大学四年时间以内,“复语型”外语人才的“复语”道路是从入学开始,一直到学生大学毕业为止。是一条真正的“双语复合型”道路。
2 “复语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成长
目前,我国开展“复语型”外语人才培养教学的学校已有很多,比如大连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山西大学等等,这些较为成功的学校已经经历了近十年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在2007年就计划并开设复语同声传译硕士研究生课程,培养能用一门母语(汉语)和两门外语(英语+德/法/俄)从事口笔译的国际化的人才。
而作为“英日复语方向”的先驱——大连外国语学院在设置此专业时提出:“英语专业+外语模式为英日复语”。此模式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相对高水平的第二外语能力,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和第二外语在外交、外事、经贸、文化、涉外企业等部门从事双外语翻译的应用型英语人才。
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借鉴了上述外语人才培养较成功的经验,更新了教学理念,改革了教学方法,从2010年起,新开设了“英语专业(英日复语)”“英语专业(英韩复语)”两个专业,成为西南地区培养“复语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先锋。这两个新方向的开设,为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英语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的气象,也开启了四川乃至西南地区对“复语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新篇章。
3 我校“复语型”外语人才培养特色
“英日复语方向”人才在“复语型”外语人才培养领域中属于较为领先的地位。我校(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在开设“英日复语方向”之前,也对相关情况进行了调研。以寻求适合本校人才培养的“复语型”外语人才培养之道。“复语方向”人才的培养区别于过往的“英语+第二外语”这一模式,而是采取“英语+日语”双语言培养模式。即两种语言学习齐头并进,无论在课时和课程安排上都是不相伯仲,充分体现了“复语方向”与“第二外语”培养模式的区别。我校借鉴和传承了成功高校的经验,不断改革创新,设置了有文理特色的“英日复语方向”。
我校“英日复语方向”学制四年,其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具有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化基础与娴熟交际技能,又拥有较高水平的第二外语日语语言沟通能力,能同时熟练运用英语及日语从事与双外语相关的各项工作,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外经、外贸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其就业方向可在外交、外事、外经、外贸、文化等部门从事翻译与文化传播工作,亦能从事英语以及第二外语教学;也可在中小型日资企业从事文秘、翻译以及人力资源培训等工作。在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上,也对英语和日语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并且从听、说、读、写四大能力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合格要求,充分体现了“复语型”外语人才的“复合标准”。此外,我校“英日复语方向”在课程设置和知识能力要求上,既体现了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的“师范性”特色,又符合了现在“复语型”外语人才的要求。我校作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为数不多的开设“复语方向”的高校之一,成为了西南地区这一领域的先锋,这不仅仅是一个新的尝试,也是对我们学校宗旨“文以养德、理以求真、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的最好诠释。
4 社会对“复语型”外语人才的需求
据了解,近年来英语的普及化教育使得非英语专业学生和社会大众的英语水平日益提高,因此英语专业人才的竞争优势受到明显的挑战。而近年来小语种人才却表现出良好的就业形势。从调研数据了解到,2005年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为83.79%,而非通用语种如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日语的就业率则分别为95.73%,86.38%,92.31%,92.73%,均高于英语专业就业率。因此,掌握英语和一两门非通用语种的“1+1”型外语人才受到市场的追捧,为此,许多高校也设置了不同的“复语”专业或方向。据了解,高校的复语专业的就业率均能达到80%以上,大连外国语学院的“英日复语方向”的就业率更是有着传闻中的“接近全部”一说。当然,这与我国东北地区的“日语学习热”是密不可分的。
我校新增“英日复语方向”“英韩复语方向”的学生,将作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新兴的“复语型”外语人才,去迎接四年之后的挑战,为未来的社会注入真正的“复合型”血液,让我们拭目以待,迎接一个新的“复合型人才”时代。
参考文献
[1] 黄源深.21世纪的复合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2001(1):10.
[2] 孙玉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3(5):39.
[关键词]高师院校;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4-0079-02
一、高师类院校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复合型人才指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广、适应性强的通才。“复合型外语人才”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各种技能,懂得该门外国语基本知识,也具有其他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
国内众多高校日语专业的培养方向与其地域优势与大学优势直接相关。上海日企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著名外语类高校上海外国语大学现已经开设日本经济文化学院,将其培养方向直接定位于精通日语兼修经贸的日语复合型人才。与此相对,一些理工类高校则更加倾向于发挥理工类院校的优势,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在科技·IT等与日语的结合上,如哈尔滨理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高校。那么西北高师院校的优劣势在什么地方,对于日语专业而言,什么方向的复合型人才是可行的。本文认为,西北地区高师院校日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复合:
(一)区位优势复合
相较于东部众多日资企业等而言,西部地区与日语相关工作更多地集中在旅游业的发展上的,尤其以莫高窟为中心的西北旅游中不乏日本游客,再加上附近西安日本游客较多。因此以日语导游为切入点,为局部地区培养旅游日语方向的人才是可选方向之一。
(二)学科优势复合
从学科优势上来看,西北师范大学文化氛围浓厚,教育、中文等文科类学科实力名列全国师范类院校前茅。现在日语专业虽然为非师范方向入手,但是若能利用本校的这方面优势将教育学等方向的课程作为专业选修,可以培养部分从事专业日语教育复合型人才。兰州境内虽然日企不多,但据笔者调查,开设有日语专业、二外日语的高校与开办有日语学习班的教育公司却有数十家之多,越来越多的人出于留学、升学或者兴趣方面的需求而选择学习日语。因此,利用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方面的优势,培养日语教育方向的复合型人才无疑可以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
(三)社会需求复合
从学生生源上来看,西北师范大学日语专业的招生生源中省内省外的比例逐渐改善,07级,08级,09级等80%以上的省内生源比例也在下降,浙江、广西、山东、东北以及四川等省外学生的比例在逐渐扩大。要实现全国就业,必须培养一些具备真正竞争力的日语人才,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因此同国内其他高校一样,应培养经贸日语(商务日语)、科技日语、双语翻译等方向的复合型日语人才。
此外,在兰州也有部分公司表现出这些方向的需求。如兰州直方软件类的公司在IT日语方面的人才有所需求。还有,甘肃稀土公司有针对日本出口的业务,对于科技日语人才的需求将来值得期待。IT日语人才、经贸日语人才、科技日语人才、多语翻译人才等方面的复合方式都是西北师范大学日语专业的可选方向。
二、 西北地区高师类院校日语专业现状分析
以西北师范大学日语专业为例,日语自开办以来每届招收一个班,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相比于国内其他高校而言规模偏小,虽然便于小班授课,但是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言却有若干不便实施之处。
(一)选修必修同修,缺乏自主性
由于师大日语专业单届单班人数较少,如果让学生各自选择方向,可能会导致因选课人少而无法正常开课的情况。目前采取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课程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选修,观察近三届,专业限选课与任选课均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选修,比如像实用经贸日语翻译、科技日语等选修课程。只是学生若将这些方向悉数选择,一方面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一方面也会降低部分学生学习兴趣,长远来看并不利于专业教学的开展。
(二)种类少周期短,缺乏目的性
西北师大日语专业在之前结合学校教改的三期、四期工程中曾加大了选修课课程的改革力度,增设了经贸、旅游、科技日语方向的选修课程,尽可能地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但是当前比较热门的IT等行业的选修受师资课时等各方面原因,依然空缺。同时,各个方向课程开设周期短,导致学生无法得到深入学习,最终培养的人才尽管有着一定的复合,但泛而不精,各个方向只是略通皮毛,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
(三)师资水平人员有限,复合型教师欠缺
西北师大日语专业教师现在职人员10人左右,日语教师在负责四个年级的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负责全校的二外日语等,用于大量开设专业选修课的师资并不充裕。同时,日语教师均是日语专业毕业,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语言学、文学、翻译等方向,只有极少教师兼通经贸日语、科技日语等方向内容,可以说在复合型人才培养,并不具备复合型教师来作保障。
三、培养方向改革分析
按照西北师范大学“夯实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鼓励创新”的人才培养改革要求,在符合教育部相关专业规范、标准及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进行考虑,笔者认为,日语专业一方面要厚基础,一方面要灵活多样,大力度开展像旅游日语、科技·IT日语、教育日语、经贸日语等方向课程。
(一)增加基础课时,着眼“厚基础”
加强日语基本功培养方面课程设置,基础日语课程中有关听说读写译的课程从日语精读(包括基础与高级)、会话、听力、写作到翻译课程的开设时间可适当增加。尤其是日语精读课程开设要贯穿整个四年的学习过程中。
(二)整合区位与资源优势,扎实“宽口径”
“宽口径”的具体实现阶段应当集中在第五学期到第八学期,主要应该体现在“专业选修课”与其他选修课的设置上。根据西北师范大学第五期教改工程中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学校平台课程53分,减少8学分;专业实习学分由学院自主确定等措施可能会为日语专业的课程带来较大自由度。
目前的日语专业培养方案中,没有设置专业限选课程,设置的专业任选修课要求修满16学分,主要有实用日语写作、日本小说选读、日语报刊选读、实用经贸翻译、旅游日语、新闻影视等共10项,每项为2学分,要修满16学分必须选修其中8项,选择余地并不大。
根据人才培养修订方案,专业限选课程模块中下设专业方向分流模块。对于日语专业而言,笔者认为,结合师大日语专业的区位优势与资源条件,可以在专业限选课程模块中设定旅游日语、经贸日语、科技日语、日语教育方向等四个分流模块。各个模块下设基础类选修课程供学生限选,共8学分,开设于第五、六学期。
专业任选课程可根据情况增设日本古典作品选读、中日文化交流史、日语敬语概论、日英双语翻译等选修课程供学生任选。此外,还可以提供与限选模块直接相关的系列选修课程如商务日语、IT日语、日语教学法、旅游翻译等,开设于第五、六、七、八学期,可以要求学生修够8学分乃至12学分。日语专业的宽口径的实现除了培养复合型教师来推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之外,还可以通过与教育学院、旅游学院、网络学院、经管学院、物电学院以及英语专业、翻译专业等联手进行。
(三)贯彻自由选课制度,发挥学生自主性
严格执行学生自主选修的方针,增加开设周期。截止目前,日语专业各种选修课均是以班级为单位开设,呈现包办姿态,从长远看来不利于学生发展。即便开设人数少,今后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自主选择一门或者多门专业选修课;同时,由于目前为止各种专业选修课均开设一学期,课时少,学生无法得到较为系统的学习,因此有必要增加开设学期。
(四)及时开展选修调查,适当予以调控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对象主要是从高年级日语专业学生开始着手,由于每届学生的兴趣、就业需要各有不同,考虑到选修人数较少、专业限选修课、任选课可能无法正常开设等情况,我们应该对每一届学生都进行调查,同时,根据社会需求、就业形势等对选修状况进行调整。
(五)提高中青年教师业务素质,培养“复合型”青年教师
复合型、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复合型”的日语专业教师,青年教师应当根据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复合”领域,并进行深入钻研。在IT迅猛发展的21世纪,IT行业、科技领域等方面对日语人才的需求非常明显,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IT方向的日语专业,比如天津外国语学院等,日语专业必须抓住机遇在相关方面做出必要的尝试。其中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是不言而喻的,能否用日语来讲授IT,能否用日语来讲授科技、旅游、经济等方向的知识都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
总之,培养复合型日语人才重在行动,不仅要对目前的教学设置进行改革,更要求具有复合型知识修养的教师参与。因此,作为教师而言,必须结合自身优势选取方向,重点突破,为培养复合型日语人才打好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何莉娜,蔡国春.我国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4).
[2]白鑫刚.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0,(3).
[关键词]高尔夫;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教学实践
2013年的《朝向白皮书———中国高尔夫行业报告》调查显示,自2009年至2013年,中国高尔夫设施数量达到521家,净增173家,增长率为49.7%,年均增长率为10.6%,国内目前大约有639家18洞球场,新建207个,增长率47.9%,年增长率为10.3%[1].在高尔夫入选2016年及2020年奥运会项目的新形势下我国高尔夫行业的势头将更加强劲,高尔夫市场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我国高尔夫行业内流通的从业人员来自各个学历层次和专业方向,大多没有专业性可言,且我国高尔夫相关专业开设时间较晚,普通高校培养模式下的学生无法胜任高尔夫专业工作的需求.对当今我国高校高尔夫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发现,随着我国高尔夫产业升级,提高高尔夫方向学生的教学质量,需要转变单一教学模式,采用更具有人性化和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本文以北京体育大学高尔夫方向班和北京万柳高尔夫俱乐部合作办学为例,具体分析其在培养高尔夫专业人才方面的教学实践,得出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尔夫人才培养的特点及启示,目的是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质量高尔夫专业人才提供一些帮助.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校企合作
我国《高等教育法》曾明确规定,国家支持与鼓励高校间、高校与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活动,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目前,高校的普遍教学模式还是以理论为主,不注重实践或者不安排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短时间适应社会的压力.高尔夫专业作为新兴的项目服务于社会,在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21世纪高校教育中一项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怎样让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对工作具有较强的适应性[2].校企合作从字面意思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学校通过企业的反馈和需要,结合市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注重学生实践技能,以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将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信息资源有机结合,直接作用于社会,节约成本,一举两得.
1.2教学实践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运动、竞技能力的重要平台.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将高校人才培养类型分为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院校一直将“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
2北京体育大学万柳高尔夫方向班教学实践过程分析
2.1教学实践
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实验知识、验证理论、培养实践技能,更重要的是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同样,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指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技术设备设施等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以及校外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环境组成的教学保障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对开展实践教学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4].教学实践一直以来是高尔夫专业锻炼人才能力方面的重点内容,是用来验证理论知识能否运用于实际工作,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北京体育大学万柳高尔夫方向班从以下三个方面安排教学实践内容,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高尔夫方向班的教学实习包括毕业论文、教育实习和学术活动三部分.按照北京体育大学本科生的毕业要求,在完成毕业论文外,高尔夫人才的培养区别于以往在校学生注重在教室听从教师授课安排的特点,需要以大量实践教学为基础,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春季共参加两次实习,并且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并重,注重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实习的同时注重参加学术活动,提高思想觉悟和增加知识储量.
3北京体育大学万柳高尔夫方向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特点
3.1培养方向定位合理,在高校内别具特色
北京体育大学万柳高尔夫方向班是培养面向亚洲,掌握高尔夫知识的应用型管理人才.方向班从根本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并按照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开设像俱乐部运营与管理、高尔夫技术训练、高尔夫赛事与管理等高尔夫专业,并按照指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设计与规划专业课程,合理有效匹配培养方式.根据合作计划,为了扩大招生规模,在学院的积极组织下,高尔夫方向班于每年五月份在校园内举办“高尔夫文化周”宣传活动.利用发放资料、现场答疑、观看电影、老生座谈、球场参观和挥杆试打等方式,宣传并将推广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达到了预期的宣传效果.同学们也通过类似活动锻炼了自己,融入班级群体,增强了参与意识.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发挥作用,迅速得到成长.通过参与及观摩国内外大赛的现场组织活动,方向班学生已充分展示了自己风采.
3.2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学生能力,增加社会活动
高尔夫方向班在整个办学过程中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同时联合国内的赛事组织者使方向班的学生能够参与到国内国际高尔夫大赛中,让学生接触社会,使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为就业及更好地承担今后的岗位工作奠定了基础.在每年北京举办“全国高尔夫博览会”上,方向班会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多媒体制作视频,对学生的学习、实习、社会实践等内容向社会宣传,给参会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今后学生的就业拓宽了渠道.在2002年4月中国大陆首次举办的欧洲PGA巡回赛—JohnnieWalkerClassic,更有主办方IMG公司与方向班接洽,安排高尔夫方向班参与赛事的组织与管理.为了使更多的业内人士了解高尔夫方向班,许多媒体如:央视体育频道(CCTV-5)、旅游卫视高尔夫频道、深圳电视台高球天下和新浪网、高尔夫时代网、唐高网及一些杂志等,多次报道方向班的相关活动与发展动态,使方向班成为社会媒体关注的焦点.《万柳》月讯每期都要开辟专栏,图文并茂地对方向班的教学和实践活动进行跟踪报道,其中有些文章由学生主动撰稿.
3.3借鉴国外课程设计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经过几年的运作,北京体育大学万柳高尔夫方向班对个别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了调整(如,增加了球技课练习时间,高尔夫规则增加了判例及场地实战,减少了高尔夫发展史课时等),使目前的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更加规范及更加实用.与此同时,方向班在办学前3年,万柳高尔夫先后投入三百万元进行教材开发和国际交流,先后开发出《高尔夫草坪养护》、《球场管理》等教材,组织召开了“中国高尔夫教育及人才培养方向”研讨会、“中国高尔夫发展论坛第一次会议”等国际、国内会议.北京体育大学万柳高尔夫方向班的课堂教学中设计各种情景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紧密贴近社会需求,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能够运用到实践中去,从实践中获得第一手经验,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在高尔夫课程建设中,坚持“课堂理论”与“企业实践”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注重及时获取高尔夫领域发展的新信息、新动向,以保持与社会需求同步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
3.4双方领导重视,部门合作愉快
超过了十年的合作,实践再次证明:校企联合是一个很好的办学形式,高尔夫方向班整合优势资源,面向社会需要培养高尔夫方向高等管理人才.北体大校级领导和万柳高尔夫俱乐部高层领导都对此项合作办学寄予厚望,从政策到资金都给予极大支持.北体大校办、教务处、管理学院、学生处、财务处等部门和单位对专项班的教学、管理等工作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配合.随着办学的深入,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北京体育大学在高尔夫教育的学科建设、教材开发、专业教师培养和提高高尔夫竞赛水平等方面做出努力,同时北京万柳高尔夫俱乐部发挥其在行业中的管理优势、技术优势、场地优势,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提出本专业的教学目标、培养方向及考核标准,把握高尔夫教育的方向,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实用型管理人才.
4总结
近三十年来,高尔夫运动在国内迅速发展,再加上2016年入选里约奥运会带动了新一轮的高尔夫热潮.根据高尔夫行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决定了高尔夫专业学生采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面对新经济形势的要求,校企合作若要长久良性地发展,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学校应合理定位人才方向,设计符合实情的教学模式,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学生能力,增加社会活动,并借鉴国内外课程设计,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朝向白皮书———中国高尔夫行业报告(2013年度)[M].深圳:朝向集团,2014.
[2]王幼莉.新建本科院校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07(14).
[3]陈支武,张德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