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品外观设计要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根据专利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表示在图片或者照片中的该外观设计专利产品为准。当所提交的外观设计图片或照片中存在缺陷时,其便不能如实,确定性地反映出需要表示的产品,申请人往往会接到专利局发出的补正书或意见陈述书,要求申请人在指定期限内对所提交的外观设计图片或照片进行修改,如此一来,不但增加了申请人的工作负担,而且导致整个审查过程延长,从而滞后了权利的取得。由此可见,在新申请提交阶段便准备好一份合格的、能确实反映要保护的产品外观的外观设计图片或照片,不但减少了申请人后续的工作量,而且还有利于尽快地获得授权。
在中国外观设计专利实践中,清楚地反映外观设计产品的线条图图片或直接拍摄的外观设计产品的照片都可以用于作为向专利局提交的外观设计图片或照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二者不能作为正式视图同时地出现在同一个申请中。也就是说,例如,在同一申请中,主视图采用绘制的线条图图片而立体图采用直接拍摄的照片,这是不允许的。
无论是采用绘制的线条图还是采用直接拍摄的照片,对于立体外观设计产品而言,产品设计要点涉及六个面的,应当提交六面正投影视图,产品设计要点仅涉及一个或几个面的,应当至少提交所涉及面的正投影视图和立体图,对于平面外观设计产品。产品设计要点涉及一个面的,可以仅提交该面正投影视图,产品设计要点涉及两个面的,应当提交两面正投影视图。并且,应在各视图的正下方标注视图名称,视图名称是指主视图、后视图、左视图,右视图、俯视图、仰视图、立体图、展开图、剖视图等。还需注意的是,图形的尺寸不得小于3厘米×8厘米(细长物品除外),也不得大于15厘米×22厘米,并应当保证图形缩小到三分之二时产品外观设计的各个设计细节仍能清晰可辨。
例如,在示例1中,产品为立体外观产品,其涉及要点涉及六个面,因此,应当提交六面正投影视图。
例如,在示例2中,控制面板的设计要点仅涉及面板正面,因此,应当至少提交所涉及面的正投影视图(主视图)和立体图。
例如,在示例3中,涉及平面外观设计产品,因此,可以仅提交该面的正投影视图。
以上讨论了提交图片和照片时都必须注意的事项,以下分别对图片和照片的适用环境和准备进行讨论。
1 使用绘制外观设计产品的线条图图片
对于组成部件较少、外形较为简单的外观设计产品,申请人可以用线条图图片作为该外观设计的图片提交。
例如,示例4中的型材由单一部件构成,其外形也不是很复杂,因此,可以容易地绘制出投影关系严格一致的各个视图,从而可以用线条图图片能够清楚地表示出该外观设计产品。
使用绘制的图片作为外观设计图片时,需注意在绘制图片时应当参照我国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国家标准中的有关投影关系,线条宽度以及剖切标记的规定绘制,并应当以粗细均匀的实线表达外观设计的形状,不得以阴影线,指示线、虚线、中心线、尺寸线,点划线等线条表达外观设计形状(参见示例2)。可以用两条平行的双点划线或自然断裂线表示细长物品的省略部分(参见示例1)。图面上可以用指示线表示剖切位置和方向、放大部位、透明部位等,但不得有不必要的线条或标记。图片可以使用包括计算机在内的制图工具绘制,但不得使用铅笔,蜡笔,圆珠笔绘制,也不得使用蓝图,草图、油印件。
例如,在示例5的酒瓶中,使用了中心线、尺寸线等,因而被要求进行补正。
例如,在示例6的订书机中,使用了阴影线,虚线等,因而被要求进行补正。
2 使用直接拍摄的外观设计产品的照片
考虑到同一外观设计申请中的各个视图的投影关系应严格一致,对于组成部件较多、外形较为复杂的外观设计产品建议使用直接拍摄的照片作为该外观设计的照片提交。
例如,对于示例7中的汽车,其组成部件较多,外形较为复杂,最初提交的主视图和后视图的投影关系不对应,因而申请人不得不在后续进行多次补正以克服此缺陷,导致审查过程延长,本申请从提交到授权用了近2年的时间。若此申请最初可以直接拍摄的照片提交,相信可以更早地获得授权。
而在示例8中的揉面机尽管组成部件较多,但其以照片提交且拍摄照片时拍照角度选取得当、照片背景单一,从而清楚地显示了外观设计产品,因此,其从提交到授权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
使用直接拍摄的照片作为外观设计照片时,需注意在照片拍摄时应当使镜头对正产品的中心部位拍摄,照片应当背景单一。产品和背景有适当的明度差,并且应当避免强光、反光、阴影、倒影、衬托物。照片应当清晰地显示外观设计。
例如,示例9中的控制面板的拍摄背景在修改前并非单一纯色,因此,需要修改。
【关键词】高职 塑料成型 模具设计与制作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93-02
由于塑料具有质量轻、强度高、耐腐蚀好、成型形状多样性、生产效率高等特点,其应用已经涉及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多个方面,有些塑料甚至已逐步成为金属材料的代用材料。因此,塑料工业在促进现代科技的发展、推进农业建设、改善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用模具生产的塑料制品具有精度高、均匀性好、生产效率高、能耗低等特点,可以说,塑料模具和塑料制品相辅相成。当前,随着生产生活的高效化,塑料产品品种多,更新频率大,精度高,其生产必须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同时,对塑料模具的结构形式要求复杂而精密、整体配套性要求日益增大。
高职院校作为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每年为本地区、本行业提供大量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其人才培养质量关系着地区和行业的发展。在学科专业分类中,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数控技术专业同属于机械制造大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需要深化学习数控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同时需要通过技能强化训练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所培养的学生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以便能更快地适应行业和社会的需要,服务于区域、行业经济的发展。
一、塑料模具专业课程设置结构
为了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了一系列与塑料模具设计制造有关的专业基本技能课程和专业核心技能课程,课程按照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难易程度分学期设置。如表1所示。
经过两年半的培养后发现,该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具备塑料模具相关的理论知识,但是专业应用技能不足,主要表现在:专业能力不突出,不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毕业生动手能力差,不能按时按量完成工作任务;缺乏实践经验,没有应用创新能力等。与此同时,许多本专业在校生对专业未来认知目标不清晰、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差,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低;教师难以开展教学、与学生互动性差,许多在校毕业班学生表现出对未来职业生涯迷茫、认为学无所用,这些现象值得我们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者的深思。
表1 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部分课程设置
课程属性 课程名称
专业基本技能课程 机械专业基础 机械制图
机械制造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
电气控制基础 电工原理与电子技术
机床电气控制
专业核心技能课程 塑料成型工艺及其模具设计 塑料成型工艺
塑料模具设计
液压与气动技术
模具制造技术 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
模具制造技术
模具CAD/CAM技术 Auto CAD应用
UG软件应用
二、塑料模具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整合
为了解决传统课程设置所出现的专业技能培养针对性不足的问题,对若干门专业课程进行了顺序的调整和内容的整合。课程整合设置的总体顺序是在完成专业基础技能课程的基础上才进行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教学,中间通过设置模具拆装实训、AutoCAD应用进行专业知识过渡和引导,如图1所示。学生通过模具拆装实训锻炼拆装动手能力,在边拆边学的过程中掌握模具结构,同时在此实训过程中能够深化模具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等专业基础技能课程的知识;学生通过AutoCAD应用掌握模具CAD/CAM的入门知识,并深化了机械制图专业基础技能课程的知识,培养自主设计产品的意识和能力。
图1 过渡课程设置
经过过渡,学生能够顺利进入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学习。为了切实地达到培养学生的设计、分析、动手实践、职业素养等综合能力的目的,遵循高职学生的发展规律,可将“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和“模具CAD/CAM技术”的相关课程做并线设置,如图2所示。在理论学习阶段,分别开设塑料模具设计和UG造型设计课程,开设塑料模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塑料模具的结构特点以及设计要点等理论知识;开设UG造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UG软件造型设计的基础知识,两门课程并线开设、独立讲授。当学生分别掌握了塑料模具理论知识和设计造型理念要点之后,以实训的方式,开设“模具设计CAD/CAM实训”,将上述两门课程融会贯通,培养学生专项设计能力。
图2 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整合结构
(一)模具设计实训实施过程
与以往三维造型软件只学习造型、产品外观设计,以及塑料成型理论学习半知半解的形式和效果不同,课程经过整合开发后,学生将根据本专业实训基地现有加工设备条件,除了通过设计目标产品来达到掌握三维造型和产品外观设计的锻炼目的外,还能深入学习和掌握行业主流的三维设计软件的其他专业加载模块,设计与目标产品能够配套使用的模具,真正掌握本专业的核心专业技能,这也为后续的模具制造学习与实践奠定设计依据。
塑料模具设计综合实训具体实施过程如下(以注塑成型模具为例):
第一步:设计目标产品。设计目标产品外观形态,分析塑料件工艺性,确定注射成型的工艺条件、确定注塑机。
从第二步开始,需要调用UG软件中的注塑模向导模块,因此,必须确认软件中该模块是否完整。
第二步:确定模具方案。注射模具的方案确定主要包括:确定与布置型腔数量和结构;选择分型面;设计浇注系统;设计冷却系统;设计成型零件的结构;设计侧向抽芯机构;设计推出机构以及选用模架等工作任务。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加载产品模型;确定模具坐标系;设置收缩率;创建模具工件;修补模型;创建区域和分型线;设计区域;创建分型面;创建型腔和型芯;添加模架;修改动、定模板;添加标准件;设计流道;设计浇口;设计冷却通道;设计滑块/斜销机构;创建模具分解视图等过程。
第三步:校核相关参数与强度。校核内容包括:校核模具与注射机有关的参数和校核模具主要零件的强度和刚度。
第四步:绘制模具工程图。工程图包括:装配图和零件图。
(二)塑料模具制造实施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在完成模具基础理论知识、目标产品和配套模具设计工作之后,开始进入模具制作加工环节。相对设计而言,数控机床操作的危险性比一般普通机床要高,因此在与模具加工制作环节有关的课程中,理论教学将不容忽略,借鉴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数控加工编程与实训一体化教学的方式,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进行实践操作。在数控加工理论教与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讲授编程理论的主体,学生以前期设计的目标产品、型芯、型腔等工作部件作为加工对象,制定相应的工艺路线、填写工艺卡片;在加工制作环节,学生作为产品生产的主体,完成编程、加工、装配、检验等工作,最终实现数控产品的生产。
三、课程整合实践效果与教学反思
目前,项目化教学具有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以学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突出特点,受到了许多高职院校的推崇。然而,经过实践后发现,对于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系列课程来说,上述效果并不突出,主要表现在,不能激发学生的独立设计和创新能力;不能形成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知识点凌乱,课程的实践性不明显;设计和标准模块使用的枯燥使得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对未来就业定位点不明确甚至丧失信心等方面。
以教师教、学生做为导向,以学生工作能力为培养核心,将有关的专业基础技能课程和专业核心技能课程进行整合,适当调整课程的顺序。在必须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基础上,以综合实训环节实现真正的设计工作过程;在制作的工作过程中,打破原有“教师教、学生纯粹模仿制作”的模式,最终使学生能够对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整个知识体系依次获得识记、理解、综合应用等层次的掌握。纵观整个“塑料成型工艺和模具设计制作”教学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建立在完整理论基础上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教学者而言,在紧随行业发展、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设计能力、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因地制宜,不仅能够有效克服项目化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还能够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帮助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创造性的、更好的解决问题,增强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杨安.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 李奇,朱江峰,张国文. 模具构造与制造[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从企业界来看,尽管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为社会培养了不少毕业生,但企业找不到胜任工业设计师这个岗位的人才,这成了高校和企业共同面对的尴尬局面[6]。全国各地高校也曾尝试着进行教学改革,总是苦于缺少实践平台,始终没有取得可喜成效。以天津为例,全市19所高校本科专业中,有9所院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如天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美术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和天津城市建设学院。这9所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工业设计毕业生上千人,其中,一部分毕业生毕业后留在天津工作,但是真正从事工业设计者却寥寥无几。是什么导致了工业设计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人才需求脱节与政府政策导向有着深刻的关系。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及地方政府政策的支持。在我国,工业设计专业是一个年轻的新兴边缘学科,与具有百年工业设计历史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设计扶持政策还很薄弱[7]。尽管声称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但是各级政府对工业设计支持性投入相比其他学科少得可怜,甚至很多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多年未获得相关资助。没有政府政策导向,企业不会深刻地认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多数企业把大量精力花费在技术研发上,而忽视了能给企业产品创造附加值的工业设计[8]。
(2)课堂知识与企业实际脱离。通过对工业设计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调查分析得知,目前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所面临的最大困惑是课堂知识不能与企业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很多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反映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经常被产品外观造型和内部结构的结合而困扰,外观怎样与内部构造相结合?外观所用材料是否能支撑内部结构重量?主要承重部位受力大小?怎样分析计算?用哪种材料最适合产品?材料的连接怎样处理?都用哪些标准零部件?工业设计学生往往对机械原理、生物力学、数理计算、新型材料等一筹莫展,从草图、效果图、再到数控模型,尽管其设计作品描绘的栩栩如生,却不能完整地统一到产品整体当中,往往只是外观造型的修饰,缺少产品品质的提升,与实用性和生产性还有一段距离,不能从根本上满足更加细分化的市场需求。很多学生虽然有很好的灵感和创意,却不能理性表达产品内部结构与相关构建。
(3)实践内容分散,缺乏连贯性,尽管好多教师在专业课讲授过程中增加了实践环节,但是不同的教师选择不同的课题,导致学生频繁转换设计方向。假设每门课总课时数为30~60课时,理论与实践时间各半的话,那么每门课的实践时间也仅有15~30课时,如果按照每天8个课时计算,该课程实践时间折合为2到4天,那么在短短2~4天的时间里,学生们怎能深入地做好一个设计?即便是掌握了产品实际技术要求,消费者行为及企业品牌理念的设计也并非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这与企业实际产品开发流程所耗费时间相差甚远。一般开发一个新产品,从市场调研、市场定位、方案创意、方案设计、评价与优选、方案定案、设计细化表达、产品虚拟原型到产品样机大概需要6~8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相比之下,学生怎么能够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好的设计?如果一个学期完成6~7门课程的话,总计12~28天的时间要做6~7种产品的设计,这种频繁转换思路、转换设计案的结果往往导致学生疲于劳累而无法深入细致地做好每一个设计,可谓什么都学,什么都不会。这种非连贯性的实践操作是造成工业设计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
(4)工业设计教育机构与制造企业未能真正携手共同建立人才培养体系。企业一方面常常抱怨找不到合适的工业设计人才,另一方面又不舍得花大力气进行产品创新设计,不能给高校创造实践平台。近年来也有些企业开始意识到这一点,有时会以主办设计大赛的名义从各个高校搜集设计创意或者创新点子,尽管这种方式并不是很有成效,但毕竟企业与高校开始联手。还有些企业迫于竞争压力,考虑到企业本身技术安全性,从高校招收实习生自己进行培养,这种模式不仅增加了企业培训负担,也从另一个方面浪费了高校教育资源。还有一种情况,有个别企业意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希望能与高校合作,愿意为高校提供实际课题,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为学生举办讲座,将企业创新理念和产品特点、技术要求传授给师生,希望从高校获得好的设计,但是却不愿为此付出经济支持,资助学生完成设计,完成模型制作与测试,这也是导致工业设计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
滨海新区区域优势及制造业工业设计需求
1.滨海新区区域优势
天津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的形成首要依据滨海新区区位优势和产业格局的规划。作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滨海新区具备显著的战略优势。第一是区位优势。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了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立足天津、依托北京、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第二是制造业优势。滨海新区“十二五”总体规划,到2015年将滨海新区建设成为高端产业聚集区、科技创新领航区,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大型工程机械、石油钻采、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等设备制造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高潜能的国家级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第三是滨海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滨海新区聚集了国家级的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源区,已有美国摩托罗拉、韩国三星、日本丰田、欧洲空客、美国奥蒂斯等120多个国家的世界500强企业在滨海新区落户发展。第四是滨海新区科技资源比较密集,建立了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工程中心、研发中心等。第五是国家政策的支持使滨海新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为大规模的开发开放创造了有力的条件。滨海新区区域经济优势促使了天津市工业设计产业的形成,为工业设计产业战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滨海新区制造业工业设计需求
(1)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政府开始真正意识到必须大力支持工业设计的发展,从2008年总理的亲笔题词“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到2010年工信部等国家11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工业设计若干指导意见的通知》,已经显示了国家政策对于工业设计的支持力度在逐步加大,这是每一个工业设计教育机构和工业设计教育工作者值得欣慰的事情,这是发展工业设计教育的大好机遇,也是企业之希望。#p#分页标题#e#
(2)尽管滨海新区品牌制造业凭借强大的资源优势推动了滨海的发展,但是,大多数制造企业将其功能定位为生产加工型基地,其品牌研发基地多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大都市,工业设计本土化并没有形成,几乎所有企业都要依靠外省市设计力量,资源外流严重,这对于天津高校工业设计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3)滨海新区庞大的制造研发体系为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和实践平台。12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已在此投资建厂,这些制造企业的入驻与发展蕴藏着巨大的工业设计需求。根据摩托罗拉、空中客车、丰田汽车、三星电子、大唐通讯、佳能、西门子、IBM等官方网站信息调查得知,领域涉及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汽车和装备制造及现代服务业等支柱产业,行业涉及通讯、电脑、终端、办公自动化、家用电器、医疗器械、汽车、船舶、重工机械、个人护理、电子配件、数位影像、家居安防、电动工具等共计766个产品系,涉及3636个产品种类,如表1所示。如果每个企业每个产品系每年开发2款产品,每个设计小组负责一个产品系,每个产品设计小组包含结构设计师、外观设计师、界面设计师、色彩设计师及用户体验师五个岗位,每个岗位按设置1个设计师计算,仅滨海新区这38家国际500强企业766产品系则需要3064个工业设计师,如果每个岗位设置两个设计师,则需6128个设计师,如表2所示。另根据自行车行业协会的调查统计数据,目前,天津市自行车、电动车上规模企业达350多家,2011年全年天津自行车总产量为3808万辆,电动自行车产量1434万量,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全年累计完成产量11441万辆。但是,天津地区大部分出口自行车产品均为OEM贴牌生产,本土品牌(如飞鸽、凤凰)出口量仅占出口总量的10%左右,而且档次与单价都不高。
本土品牌的缺失,使大多数自行车生产企业只能赚取低微的加工费,平均利润不足5%,中低档次产品占比例较大,高附加值产品较少,尤其缺乏自主品牌,工业设计意识不强。自行车产业集聚优势及当前存在问题对于天津市工业设计教育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按照企业发展要求,每个企业5个产品系如时尚型、普通型、山地车、公路车等为例,每个产品系设置2个工业设计师岗位,则347家自行车电动车企业则需要3470个工业设计师,才能满足最基本设计需求,如表3所示。尽管滨海新区工业设计服务需求量巨大,但工业设计机构作为工业设计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在滨海新区乃至整个天津市还未形成气候,工业设计机构研究所或设计公司,仅有十几家,专业设计人员更是寥寥可数。天津市最大的埃迪森设计研究所也只有二三十人,设计机构小而分散,供需数量相差悬殊,相对于上千家大中型制造企业来说,区区几家的工业设计服务企业远远不能满足其战略发展需要。这是工业设计教育发展优势特色方向的有力时机。
基于滨海区域优势天津高校工业设计教育特色发展方向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设课程体系
(1)发展天津市工业设计特色教育,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切实增加基于滨海新区市场需求的综合性实践环节,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目标明确地进行设计作业训练,锻炼学生就业、创业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重外观轻结构、重审美轻人机与重手绘轻科学的错误倾向,引导学生将工业设计意识由产品外观设计向产品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
(2)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将课程体系设置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和专题设计课四大类,这四类课程分别在四个学年完成,前三类课程是必修课程,第四类专题课程为选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倾向及职业规划选择两到三个不同类别的专题进行设计。为了解决课程体系分而散的问题,将课程体系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比例分配,增加核心知识和相关知识公共基础课程,如数理统计、工程力学、结构设计、现代加工方法、金属工艺、模具设计、市场学、消费者心理学等相关课程。改变美术基础类课程教学内容,如将基础素描、基础色彩改为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直接训练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和产品色彩设计能力,使学生尽快进入专业领域。整合原有专业基础课程和其他专业设计课程,如将版式设计、展示设计、家具设计、灯具设计、网页设计、设计鉴赏、摄影、包装设计、文字与标志设计、图形设计、空间设计等课程减少课时比例,将其简化分类为产品展示设计、设计表达及产品VI设计。增加产品可用性评价与人机设计训练课程,以实现方案优选与产品改良训练之目的。针对滨海新区制造产业设计需求,天津工业设计教育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增设电子产品设计、通讯工具、家电、电动工具、仪器仪表设计、汽车设计、自行车电动车及重工机械专题设计等课程,满足滨海新区不同企业对设计的需求。
(3)鼓励学生长时间进行同一种或者两种设计方案的训练,利用一到两年甚至三年的时间,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和专题设计等不同层面的课程训练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创意构想,以电动车的设计训练课题为例,在市场学、心理学和人机工程课程上进行市场定位训练,对电动车使用群体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行为习惯、视知常性、思维定势、设计定位等限制性因素进行分析。在专业设计课程和专题设计课程上进行电动车设计方案的创意构想、产品表现、视觉界面设计、色彩设计、人机分析与设计、可用性评价与方案优选、工程图设计、产品虚拟样机的3D建模及最终实物模型的设计的制作。这种在不同层次课程对同一产品设计训练能有效解决学生实践内容缺乏连贯性的问题,使学生更加充分更加深入地做好每一个设计。
2.切实推进产学研合作
充分利用滨海新区现有资源优势,搭建产学研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将企业搬进课堂,将讲台设置于企业,改革现有工业设计教育模式,进行与教与学有关的科研活动,高校给企业提供工业设计教育服务,反过来企业支持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企业将实际设计项目搬进课堂,让教师和学生能真正了解企业设计需求。学校聘请企业工程师为学生讲解企业实际项目行业标准、行业安全、生产条件、新工艺、新技术、产品特色、设计要点、设计方法、产品序列、品牌设计理念等产品相关知识与信息资料,给学生创造深入实践的机会。高校也可以将讲台直接搬至企业,或阶段性进驻企业,参观学习企业产品设计开发与生产流程,更加深入了解企业设计需求及设计要求,跟企业学习实际设计生产知识,与工程师一起探讨设计方案,与企业领导及相关研究人员共同评估产品设计的可用性,并利用企业生产资源,在企业内部制作产品实物模型,增加方案的可实施性,利用企业优势转化设计成果,依托企业经济实力将工业设计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创造利润的同时提升学生综合设计能力。#p#分页标题#e#
3.建立以政府引导机制的工业设计服务平台
整合政府、企业、行业协会、设计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和信息服务商等各项资源,建立以政府引导机制,工业设计规模化、专业化和整体化发展模式,构建合理的产业链,建立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发展滨海新区工业设计产业,如图1所示。
4.整合校企优势资源,建立特色人才培养机制
根据滨海新区企业产品类别特点,整合天津工业设计教育优势资源,改革高校工业设计培养模式,在育人与科研两方面与市场接轨,校企联合共建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化解人才供需矛盾,见图2。各高校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根据本校特色优势,为企业实行定向服务,建立工业设计特色专业方向,专注于某一类别的产品进行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走进企业,实践于企业,学习于企业,巩固课堂专业知识,为企业定向培养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天津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各有不同的专业优势和专业特点,如天津大学工业设计专业依托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强劲优势,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方面如电子产品、汽车产品、重工机械、航天航空及船舶重工等领域具有发展基础,可以将工业设计特色发展方向定位为电子、汽车及重工装备制造方向;天津工业大学近几年开始涉及纺织机械、手机、仪器仪表、电动车、康复器及文化产业领域,开始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因此,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和滨海新区制造业行业特点,可以将工业设计特色发展方向定位为纺织机械、仪器仪表、电动车、康复器械领域;天津理工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在电动车自行车、电子产品、休闲娱乐产品方面具有优势;天津科技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在机械轻工电子方面具有优势,天津商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在产品包装标识、产品VI设计方面具有特色优势,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在产品展示空间及环境设施产品方面具有自身优势,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在产品模型等方面具有优势,天津美术学院在家用电器、信息产品及通讯产品方面具有优势,可以根据各自优势建立特色发展方向,各高校工业设计教育根据自身特点,定向为滨海新区培养在其相关领域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这种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能切实解决工业设计教育和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现象。一方面高校为企业储备高质量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为高校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这是天津市工业设计教育和滨海新区发展的共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