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服装设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研究
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对新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中级技能人才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这就需要服装设计专业要在完善中职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这就需要有关的教育部门更新观念、明确定位、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为我国的工业化科技提供高技能人才。
1服装设计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与教学研究的背景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工业化科技的进步,中技能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移,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异常紧迫。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一面完善中职教育,一面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将二者互通互融,培养中高职衔接的高技能人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在这一发展阶段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将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出来建设衔接课程体系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紧迫任务。从国家的教育制度中不难看出,发展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教育事业中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中等和高等的教育之间层次距离清晰,严重影响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课题以《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指导,为服装产业的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根据江苏省及长三角地区的服装产业发展需求,服装设计专业要明确这一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中高职衔接课程与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制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的方案,保证新教学体系的有效运行。为响应国家的号召,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作为中高职衔接建设试点,制定了《苏教职[2014]21号》方案,由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和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中职)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等专业学校组成了一个服装设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小组,并分别对相关企业深入的了解研究。以发放问卷的方式调查反馈,可以清楚地知道服装行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对技术人员的需求和要求。对中高职院校日后在教育衔接上提供了实例参考。
2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关键问题
服装设计专业分为中职和高职两个教学层次,中职教育主要是对服装的基础知识,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在知识、操作水平、自身素质都达到了中职要求,再接受高职教育。而高职教育就是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将专业的基础知识掌握扎实,提高专业技能的灵活性,做到对技术的娴熟运作和掌握。注重职业能力的全面培养,为生产一线提供高层次、应用型新技能人才。但现在中高职教育衔接中还存在着以下几点具体问题:(1)中高职教育在课程上都有各自的体系、思路,没有共同结合的契机。(2)中高职课程中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内容基本一样,反复重复。教育模式一样,没有明确应该培养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能力的提升。(3)中高职课程中对中、高的层次性没有明确定位,很难区分。以上问题的存在,使中高职衔接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成果,只是停留在了表面形式上。想要将中高职成功的衔接起来,最关键的就是从课程入手,以“一体化”为核心将课程衔接起来,而不是单纯地将原有内容拆开再重组,人为设计的衔接显得太过生硬,内容也过于单一,只有一体化的设计才能够弥补不足。中高职课程一体化的设计重点在于先确定要培养的人才目标,在规定培养的程度。
3服装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教育实施的方略
服装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的衔接是根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就业岗位对技能人才的要求等确定培养人才目标。要分清中、高职两个阶段的层次性,不同阶段课程的难易程度也要由浅入深,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培养高技能人才。对于中高职课程内容上的反复要进行合理排版,同时对课程专业知识进行拓展加深,真正意义上实现中高职衔接的连续性、全面性、一致性。(1)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服装设计专业根据区域服装产业转型升级中对人才的需要,明确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中职教育负责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技能型人才”而高职教育则负责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2)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创新。中高职衔接的关键是课程,我们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拓宽加深、建立“一体化”课程体系。课程的内容要由浅入深科学性的改进。中职课程主要是注重基础知加强技能培训;而高职课程主要是注重实践,鼓励创新;将两者的层次性分清。(3)对中、高职进行侧重的技能训练。中职教育主要是进行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为高职学习奠定基础;高职教育则要求学员掌握更深入的理论知识,有更高的创新意识和专业技能,一步步的消除中高职教育中的重复现象。
4结语
综上所述,服装设计专业中高职衔接建立完整的体系,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既要制定一个强有力的政策,还要有一个完善的制度,加快二者衔接的速度。中高职教育共同发展,为服装产业培养更多的优秀技能人才,为中国服装行业的日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李桂华.高素质教学团队特质及其培育[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3,(3).
[2]伍佰洲.加强学术团队建设,促进学科持续发展[J].重庆大学学报,2014,(29).
[3]地方高校创建教学团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4]梁建超,韦沁.中高职专业课程和教材衔接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3).
[5]许淑燕.服装设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
【关键词】“4.5+0.5”模式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 开发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047-01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指导方案的指导意见》(苏教职〔2012〕36号),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职教育从2013年起实行“4.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学习时间9个学期(4.5年),校外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超过半年(0.5年)。同时规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内容框架包括以下内容:专业(专门化方向)、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培养目标、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教学时间分配表、教学时间安排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专业教师任职资格、实训条件、编制说明。按照以上要求,笔者完成了五年制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工作。现以该专业为例,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收获进行总结。
一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思路
1.打好基础
要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首先就要进行行业企业调研,这是打好基础的阶段。调研主要可以采取问卷调研、访谈、专家座谈等方式进行,不同的学校可依据自身情况选取合适的方式进行。只有明确了企业行业的需求分析,才能知道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需要开设哪些课程。
2.分析提炼
根据企业调研的结果,就可确定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即培养目标、职业面向、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和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当把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分析清晰之后,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也就可以提炼出来形成课程,这就为后续制订教学时间安排表打下了基础。也就是说专业开设的课程最主要是为了培养出达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学生。
3.后续完善
当课程分析提炼出来后,就可以制订教学时间安排表。这个表格确定后,专门化方向也就定下来了,课程结构与教学时间分配表、专业主要课程教学要求、实训(实验)基本条件、编制说明也就迎刃而解了。
4.专家研讨
人才培养方案初步制订完成后,就要请专家尤其是行业企业专家进行研讨。专家的角度与教师的角度不同高度也不同,专业教师只有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才能让人才培养方案更加完善、完美。
二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总结
1.企业调研十分重要
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之前,我们首先完成了一份江苏省生物制药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调查与分析的调研报告。调研显示企业对生物医药专业方面的人才需求很大,在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上,企业对学生的爱岗敬业、团队合作、责任感、吃苦耐劳与质量意识要求很高,表明这些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制订的培养方案中综合素质这一部分的内容就以此为依据。
2.人才培养方案要紧紧围绕职业资格标准制定
目前,生物制药行业没有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标准,我们就依据前期制定的地方职业标准,以期培养出符合资格标准要求的学生。所以,人才培养方案里的职业能力分析就要围绕职业资格标准来制定。
3.专业面向凸显地方行业企业特色
经过企业调研得知,江苏省的生物制药企业以小型企业居多,其中从事疫苗生产和基因产品生产的企业最多,这些医药企业对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方面的技能比较重视,这些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实验技能应成为未来高职院校毕业生适应新形势下生物制药行业需求的必备技能。因此,在高职的职业面向中我们就设立了疫苗生产方向、生物工程方向,以顺应行业企业的需求。
4.课程设置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优势
除了利用好本专业的实训基地、实验室外,还要和别的专业进行资源共享。可以根据各专业的实训基地的实力以及实际情况来选取或确定合适的课程。在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环节、教学条件、教学方法、考核要求等方面,充分保证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5.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应让更多的教师包括非专业教师参与进来
专业负责人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修订工作,同时由教务处和各院系相关人员组成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管理机构,负责方案的开发辅助、贯彻执行和执行结果的检查监督等工作。在开发过程中,一些专业基础课的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就需要物理老师、无机有机化学老师商讨后来制定。这些均需要教务处和各院系相关人员组成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管理机构的统一协调,以利于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会计专业
教育部规划纲要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基础。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是在会计行业不同层次人才需求情况调研、湖北省部分中高职学校教学现状调研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研的基础上,从当前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背景以及衔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在会计专业中高职招生制度的衔接,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衔接,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和教材体系的建设,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的衔接五个方面进行的有意义探索。
一、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的背景
(一)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背景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2010年7月29日,教育部正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指出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二)我国会计行业改革和发展背景
2010年9月21日,财政部颁布《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纲要指出未来十几年,是我国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时期,是我国会计行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会计人才资源总量要增长40%,即在现有基础上增加40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0万。要保证会计人才素质大幅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使会计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80%;继续增加各类别初、中级会计人才在会计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力争使各类别高、中、初级会计人才比例达到10:40:50,会计人才的分布、层次和类别等结构趋于合理。
(三)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六章职业教育第14条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第17条要求:“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等。”纲要第八章继续教育第25条明确指出:“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中职毕业生继续升入高职院校深造,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又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进一步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
根据国家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2011年12月5日,湖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招收中职毕业生招生考试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鄂教职成[2011]1号),2011年普通高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机械类专业开展了全省统一的以技能操作考试为主、文化考试为辅的招生考试改革试点(简称“技能高考”)。2012年技能高考的专业(类别)扩大为机械类、电子类、计算机类,建筑技术类、会计和护理专业。今后将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增加其他专业(类别)。2015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招收中职毕业生全部实行技能高考和高职院校单独招生,不再组织现行的“高等学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统一考试(高职统考)”。以技能操作考试为主、文化考试为辅的单招技能考试,是省教育厅贯彻规划纲要精神,率先在全国推进的高考招生考试制度重大改革举措。它搭建了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为中职与高职有效衔接提供了通道。2011年、2012、2013年湖北省通过技能高考分别录取1360人、2630人和2750人。
二、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的现状
目前,有关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二类:
一类是有关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研究。其代表有:湖南省教科院副院长唐国庆主持的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研究与实践》。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刘育锋主持的课题《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现状综述》。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张献梅等人完成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3+2”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等。《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研究与实践》课题,从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状分析入手,通过对中高职课程目标的研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确定的研究,课程评价方案的研究以及中高职课程衔接框架的构建四个方面的理论研究,和中高职贯通的文化课课程教学大纲的研制,中高职部分典型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研制和部分专业课教学大纲的研制及教材开发三个方面的实践研究进行了探讨。课题对指导中高等职业学校科学地进行课程开发,构建出合理的课程体系,减少两类学校衔接中的教学消耗,确保教学效益和培养目标的落实具有积极作用。《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现状综述》课题,从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方式研究,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体系研究和中高职课程衔接实践探索案例的研究三个方面,对目前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归纳和梳理,阐述了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实质与核心问题,是实现中高职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关键的主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3+2”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结合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央财政支持中高职衔接专业建设任务,分析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3+2”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出现的问题,在培养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材编写上对中高职课程衔接进行了研究。
一类是以某专业为例进行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其代表有: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陆洁瑜主持的广东省2009年高职研究会重点项目《以商务英语专业群为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福州职业技术学院陈翠琼所做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探讨》研究等。《以商务英语专业群为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课题,从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状分析、国外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先进模式分析和以商务英语群为例的中高职衔接模式构建三个方面,论述了目前国内中高职衔接工作在课程内容上存在的不足,通过企业调研、借鉴国外先进做法并结合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观点和方法,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提供参考。《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探讨》研究,以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例,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技能考核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的中高职衔接问题进行了探讨。
但是,作为传统专业常青树的会计专业有关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系统研究,目前还是空白。会计专业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对口升学招考政策不够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理论课设置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课程标准雷同,课程层次没有拉开距离,教学与评价等方面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等问题。我们必须在认真总结和反思会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对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的系统梳理,以促进会计专业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三、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的意义
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是在认真领会国家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项有意义的探索。它对推动中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切实提高中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能使中高职会计专业对会计行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和会计人才的市场需求情况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为会计专业有针对性的根据招生对象制定会计专业中职和高职专业教学标准提供了依据。通过研究,能明确会计专业中职生和高职生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为会计专业单招生有针对性的单独编班组织教学,因材施教,提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面对高职生源日益萎缩的情况,通过研究,可以在探索高校招生多元录取新途径方面取得突破,为把会计专业做好、做大、做强,具有重要意义。
四、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的理论依据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应遵循以下原则:(1)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职业技能的形成规律。人的学习可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方面内容的学习。认知发展一般是指与大脑生长和知识、技能有关方面的发展,体现在人的知觉、记忆、思维、语言、智力等方面各种功能的变化。现代认知学习心理学已经揭示出认知学习呈等级性或累积性的规律,即已经掌握的低级知识和智力、技能是学习高级知识和智力、技能的先决条件,或者说,过去学过的简单知识和技能是学习新的复杂知识和技能的先决条件。(2)职业成长规律要求。应根据会计专业中职生和高职生所对应的就业岗位不同来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衔接研究。(3)“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是教育的理想和目标,是教育基本规律的内在要求,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因材施教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教育中的反映。中、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围绕学生的特性和知识的特点,实施因材施教方略,确立以职业技能为主体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方案,保障教育教学的质量,培养出中、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4)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体现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促进会计专业与会计行业的对接,课堂教学内容与会计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学历证书与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职业教育与会计行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对接。(5)在教学模式方面,遵循兼顾“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并重培养”,体现 “教学做评合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理实一体,校内校外相结合”等高职教育新理念。
五、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主要研究内容
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当前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背景以及衔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中招生制度的衔接;(3)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中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毕业标准的衔接;(4)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中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和教材体系的建设,包括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课程学习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与排序、实践性教学项目设计等;(5)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中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的衔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
[3]鲁昕.《在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唐国庆,等.《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研究与实践》.
[5]刘育锋,等.《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现状综述》.
完善体制机制 调整教育结构
2015年,我省职业教育发生了一件大事――秋季学期开始,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全部实现免除学费。这一目标的实现,得益于我省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更得益于我省教育行政部门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完善体制机制,调整教育结构的一系列重大举措。
据了解,通过建立甘肃省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全省职业教育的组织协调,对《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工,并由省委督查室牵头,开展专项督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县级人民政府职业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方案》,督促县级人民政府切实履行职责。理顺管理体制,对人社、工信、卫生等部门管理的10所职业院校完成了整体移交,全部交由省教育厅管理。
5月4日,临夏现代职业学院在临夏回族自治州正式揭牌,顺利完成第一届学生的招生工作。5月13日,省教育厅正式批复平凉市人民政府,同意筹建平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占领高等教育半壁江山。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教育发展程度,分市州确定高中阶段年度招生职普比,并与市州教育局签订目标责任书。2015年,全省初中毕业生共计33万人,截止目前,全省普通高中招生20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8.6万人。
整合办学资源 加强队伍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省认真推动落实了省政府批转下发的《整合办学资源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的指导意见》,通过“撤销、合并、重组”等方式,用2-3年时间,将全省现有的300所(包括56所技工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整合到160所左右。整合兰州市内7所高校和24所中职学校入驻兰州新区职教园区,2015年6月底已正式开工建设。
为进步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自2015年起实施“上千名教师进企业,上千名技术人员进学校”计划。即2015年―2020年,全省每年选派上千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学习实践,选派上千名企业技术人员(含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到中等职业学校担任教师。通过挂职锻炼、集中培训、交流观摩等方式,大力提升校长管理、办学和发展能力。2015年,省级财政投入604.5万元,用于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截止目前,已选派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762人次参加国家级、省级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选派中等职业学校校长205人次参加示范校校长、涉农职业院校校长、新任校长等专题培训。密切与德国赛德尔基金会合作,选派198名专业课教师参加3期项目培训,同时选派41人参加在德国举办的职业院校教师及管理人员培训班。计划于11月组织20名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和管理人员赴德国不莱梅科技大学参加为期21天的职业教育专题培训。
深化教学和考试改革 加强职教宣传力度
2015年,甘肃省教育厅将4月份确定为“全省职业教育宣传月”,并向5月和6月延伸,通过举办职业教育新闻会、举行职业教育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组织职业教育专题报告会、举办职业教育发展论坛、制作职业教育专题宣传片、印发《致全省2015届初中毕业生的公开信》、举办职业院校开放日活动等活动,集中宣传职业教育。联合省人社等部门,积极开展“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相关活动,全面的地宣传了职业教育,进一步改变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及看法。
与此同时,还通过印发《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指导意见》、《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指导意见》,积极推进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育部相关指示和政策的同时,制定完成了《甘肃省教育厅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并逐步修改完善。
甘肃省委将“探索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联合分段培养试点”列为年度体制改革项目,实行周报制和督办制,大力进行推进。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做好中高职贯通培养“2+2+1”试点学生转段升学工作的意见》,组织14所高职院校开展2013级中高职“2+2+1”试点学生转段工作,共有 3702名学生通过考试、考核,顺利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自2015年秋季学期起,实施中高职“五年一贯制”、中职“3+4”升本科、高职“3+2”升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大力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培养的探索。推进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和免试录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推动集团化办学 建设职教园区
我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体制改革被列入国家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十二五”期间,全省共组建行业型、区域型、专业型等三种类型的职教集团16个,初步形成了分工明确、结构合理、资源共享、充满活力的“六统筹、一流动、一凸显”的职教集团运行机制,即统筹发展规划、统筹专业布局、统筹教学资源、统筹人才培养方案、统筹招生、统筹就业,建立集团内教师流动机制,凸显各校的办学特色。2015年,我省紧紧围绕省委确定的战略性新型产业,筹建11个省级行业型职教集团。目前,已正式批复成立了甘肃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甘肃省信息技术职教集团、甘肃省商业与旅游服务业职教集团、甘肃省汽车行业职教集团、甘肃省电子商务职教集团等5个职教集团。正在研究制定《甘肃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运行规程》,以指导职教集团良好运转。此外,以职教集团建设为抓手,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平凉理工中等专业学校等3所院校经教育部评审已正式列为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据了解为改善在兰职业院校办学条件,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带动和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同时对接兰州新区产业需求,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我省在兰州新区加快推进职教园区建设。园区规划占地1.3万亩,总建筑面积414万平方米,先期投资40亿元以上,整合兰内7所高校和24所中职学校“出城入园”。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成后,将成为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服务甘肃经济转型升级的现代职业教育核心区、示范区,以集群发展带动全省职业教育转型跨越发展。同时,我省积极争取教育部支持,建设职教育助推城镇化国家级改革试验区,推动全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省部共建协议已于8月顺利签署,目前正在研究制订建设规划。
实施职教精准扶贫 推进藏区职教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分段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236-02
一、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背景
根据高职与本科人才培养的优劣势,依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依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常州工学院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两校选择“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试点项目,采取“3+2”分段培养模式联合进行应用型本科层次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讨与实践,而构建纵横协同的模块化衔接课程体系是项目实施的重点。
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围绕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对接新能源产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新能源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特点,创新教学理念,以新能源相关产业为服务对象,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构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高职-本科“3+2”分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标准,兼顾学生就业与升学的双重目标,以“新能源产业链、知识体系、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纵横协同的衔接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科学合理地设置“模块化、系列化”新能源技术专业教学内容。
通过项目研究,推动高职-本科课程衔接贯通,重点突出长三角地区的光伏产业特色,深化校校、校企合作,形成完整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高技能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知识结构覆盖整个新能源产业领域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引领示范本校其他专业或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产生广泛的辐射作用。
三、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基础
1.新能源相关专业的成功开设,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建设基础。为适应地方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对常州及周边地区光伏产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常州工学院光电工程学院2011年在“光伏技术”专业方向基础上,申报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普通本科专业,2012年获批。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是依据常州市发展规划纲要于2011年建立的,是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重点专业,在专业建设与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基于两校专业设置的知识体系、技术领域以及服务区域存在统一的同质性,两校于2013年联合申报了高职与普通本科3+2分段培养模式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2013年获批。
2.拥有能胜任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师资保障。常州工学院光电工程学院通过实施多层次的人才战略,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中,逐渐形成了一支能适应高校教育特点和要求,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团结协作和改革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集合了一批优秀中青年学术研究人才。同时学院加强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聘请光伏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定期来学校授课和指导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工作。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有一支较高业务水平的师资队伍,8名专任教师中,有7名专任教师为“双师”型教师。这些都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高职-本科“3+2”分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师资保障。
3.良好的实践条件,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硬件支持与信息反馈系统。“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列为常州工学院重点建设项目,目前已经组建了光伏电池技术实验室、风电实验室、燃料电池实验室以及购买了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等方面的教学设备。在企业设有光伏教学实训基地,建有单晶硅片生产实训室、太阳能电池生产工艺实训室和太阳能电池性能测试实训室。
参与院校与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该专业实训设施完善,培养条件一流。现有“晶硅生产及检测技术实训区”、“晶硅加工及检测技术实训区”、“太阳能电池组件及检测技术实训区”、“太阳能离网光伏发电技术实训区”等六个校内实训中心。
四、衔接课程体系建设重点
1.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围绕长三角地域新能源产业背景,调研工作岗位对人才知识能力的需求,以及新能源领域科研人员所必备的知识能力需求,定位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构建培养能力结构,根据能力结构,确定专业知识体系,并结合科研课程设置,构建课程体系,重点加强前段教育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深化后续教育课程改革,增强后续教育课程的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
2.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从全面开展调研、明确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以光伏技术为培养方向,构建衔接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方法如图2所示。
五、衔接课程体系建设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统一管理,为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为确保衔接课程体系的建设的顺利进行,项目合作的三方将成立由两校的校长、企业的总经理在内的领导小组,成员由两校教务处领导、物资处领导、职教教科研专家等组成。工作小组负责对高职衔接机制、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提供指导,协调校企合作、资源共享、院校合作培养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2.成立教学工作协作组。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文件及相关政策,以常州工学院为主导,建立由常州工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领导和骨干教师,以及部分企业的技术专家参加的一体化合作培养教学工作协作组,开展“5年分段一贯制技术本科”培养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试验,加强分段一体化培养方案制定和完善,健全课程无缝对接和资源共享机制,共同开展课程模式研究和教学研究。
3.加强高职、本科衔接理论与实践研究。由常州工学院牵头,建立高职衔接课题组,吸引骨干教师、职教科研专家、企业技术专家参加,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3+2分段培养进行课题立项,提供专项经费,加强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指导,跟踪项目进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方案。
4.增加经费投入。常州工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将给予配套经费支持,主要用于开发人才培养方案、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开展教研活动、课题研究、教师技能培训、工程实践与技能训练材料消耗、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训练项目、企业实习等经费补助等。
5.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与锻炼。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合作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依托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相关人事制度;聘任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