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及方法

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及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及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及方法

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及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物理教学 科学素养

中职物理课程是中职学校工科类后续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以及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给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带来重大影响,培养具有高度科学素养的中等技能型人才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中职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物理教师迫在眉睫的事。

1 培养中职生科学素养的意义

1.1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素养包括:数学技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方面;也包括熟悉世界、尊重自然界的统一,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的方法,有科学思维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认识到它们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还要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即科学素养主要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2对转变教育观念有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要求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求让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物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必须要求学生经历基本物理知识形成的科学探究过程,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熏陶。因此,要求我们教师要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探究中既学到基础知识,也培养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科学的学习习惯和工作态度,最终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1.3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必须通过科学教育途径。物理学的概念和规律都经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飞跃过程,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逻辑性思维的培养。这需要我们教师经过勤奋努力厚积薄发才能在教学的常理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从而引导学生产生灵感和顿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物理教学在培养中职生科学素养中的重要作用

2.1物理教学大纲核心内容决定了物理教学在培养中职生科学素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的《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大纲》指出:“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发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相关专业课程学习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服务;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服务;为学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从中可以看出,新大纲强调了中职物理相关“能力”的培养、训练和提高,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物理教学在培养中职生科学素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2物理实验教学在科学素养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是实施物理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通过这些实验,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训练有素的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因此,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和内容,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科学素养上有着更加广阔的空间。

2.3物理教学是提高中职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物理学既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实践性学科,又是一门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等特点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学科。其特殊的学科性质决定了中职物理教学,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以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结合教材挖掘素质教育的典型事例,精心设计教学结构,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会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明显提高。因此物理教学是提高中职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3 中职学生的科学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中职学生的科学素养现状

2011年6月,本人曾对兴安师范在校的312名中职学生进行了基本科学素养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被试学生的试卷正确率比同龄人群的平均水平低,与高中生相比,明显偏低。尽管有近74%的中职生表示对科学技术的话题“很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但在对感兴趣的学生做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才发现他们也只是一时的兴趣而已。在对科学技术基本常识的掌握方面,由于初中阶段学习情况的制约,中职生在获得和掌握科技信息方面缺乏信心,学习比较被动。

3.2中职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2.1生源问题

自2000年起,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开始取消了分数线的限制,我国近几年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九年义务阶段综合素质较低、学习能力较弱群体及农村劳动力转移部分人群,导致在中职学生群体形成了不仅文化成绩偏低,而且综合素质较低的不良局面。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变化已经影响到了中职教育根本目标的达成。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期,物理学科就已经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进入中职学习后,学生对物理这门课程更加感到概念抽象、内容多而杂、知识很难领悟和掌握。因此,学生普遍对上物理课存在惧怕和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形成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

3.2.2教材问题

我国中职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仍未摆脱基础教育按学科设课方式的模式,不少中职学校使用的物理课教材基本为本科教材的压缩,导致教材的理论偏深偏难。课程模式陈旧,教材缺乏针对性,实践教学不能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缺少职教特色,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师也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4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4.1 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培养中职生的科学素养

物理学史是研究物理学发展历史的科学,它不仅真实记载描述了物理科学形成发展的历程,而且解释与分析了历程的形成背景与规律,不仅包含物理科学知识体系逐步成熟发展的过程,也包括科学家们探索追求真理的事实与故事。因此,在学史中蕴藏着科学家――人,研究过程――事,研究成果――知识体系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它对学生的教育价值是巨大的。它仍具有进行科学方法论教育的功能、培养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功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4.2 通过物理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改变传统实验教学那种对基础知识的传承和基本技能训练的过分强调,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开设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题目,把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置于实验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以此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使他们养成通过实验探究未知、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并注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

4.3 通过物理研究性学习培养中职生的科学素养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学生在学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对科学过程和方法有真实的体验。在研究探索中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得到结果表明其中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在中职开设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实施科学探究可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研究性学习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而渗透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在学科教学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特别是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绝对优势。

4.4因材施教,构建学生发展与表现空间

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思维习惯及个性特点,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从横向方面提高学生总体的科学素养。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促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地发展。教师应承认学生在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着差别,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没有优生、差生之分,因而也就能够公平地对待每名学生。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教师还要用心去体察学生的心灵,在学习中、生活中深入了解他们所想、所需,从而获取他们身上较多的个性信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并且追求教育方法的灵活性,使学生个性在教师的关爱中、坦诚相待中得到张扬。

4.5走出课堂,开发社会课程资源

利用课余时间带学生走向社会。例如:在学完“热机”后,组织他们参观柳微汽车厂,请总工程师给我们讲热机的工作原理;参观火力发电厂,请总工程师给我们讲热机工作的专题报告。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学生们长了不少见识,有意识地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寻找生活、生产中蕴含着的物理知识、方法,或用物理学的知识、原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进一步养成了科学思维的习惯,加强了对物理知识、规律的应用。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科学素养的养成、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因此在整个物理教育过程中,要注重知识传授,更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在渗透科学素养教育过程中,注重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注意方法上的灵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将会显著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及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生物科学素养 培养途径

新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提倡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其中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标准实施的核心任务。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生产实践等方面的基础。那么在高中阶段,生物教师如何把科学素养这一理念融入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呢?

1.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现状

国内生物科学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就目前来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叙述生物科学素养教育的概况。

一方面,通过改革生物课程结构和教材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也就是说,打破单一的必修课结构,形成必修课选修课及辅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将基础和必备的理论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生物科学的创新能力。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必修课是为学生解决问题,获取生物知识,以及培养能力夯实基础;接着就是必修课向选修课转化,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实验操作的训练;辅修课可以看做是一个小型的课题研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能够进一步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

另一方面,虽然有些老师意识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生物课堂教学,以便培养其主动性、科学素养的重要性,但是无论从思想上还是方法上都没有能够突破应试教育的局限。例如:学生虽然参与了课堂学习与教学活动,但是整体课堂的设计者还是老师,并且讲解的内容还不能突破大纲的界限,采用的讲解方法还是单一的口头传授与黑板板书,不能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培养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2.1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科学思维的能力。

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生物的基本功。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学生容易与大自然接触,感性知识比较丰富。而学生对生物缺乏仔细观察和深层次的认识。因此,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得好,让学生在自然界中多观察,就能培养学生科学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科学生物思维能力,以及学习的主动性。此外,利用电教媒体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具有显著优势。通过鲜艳明亮的图像刺激学生的感官,创设观察的情境,引导学生按照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细节的方法进行观察,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2注重生物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科学思维和方法是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教学中强调能力培养,其核心就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生物科学史中,不仅记载着生物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蕴涵着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科学的研究态度。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必须注重科学史学习,充分挖掘教材内在因素,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由深入浅,适当选取或处理相关史料,将其作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融入单元课题的教学之中,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出新问题的,使学生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乃至创造性思维方面多些感悟。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2.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重视实验教学、培养探究创新实践能力是新课标的最大特点之一。科学技能是构成科学素养的一个基础要素。新课标对此有明确要求,实验操作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学中采用开放实验室、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实验操作,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从操作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并严格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科学观察、记录、完成实验报告,通过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或数据,得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技能,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将验证性试验转变为探究性试验,让学生在学习设计、动手操作、尝试分析中体验“科学研究”的滋味。新课程标准下,要求学生设计实验的内容很多,如“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研究种子的呼吸方式”等,类似的实验教学,我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在设计时,特别强调方案的独特和新颖之处。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会生物实验方法,能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现象,还能提高创新能力和生物学科学素养。

2.4联系实际生活,了解学科应用。

生物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的出生、成长、衰老过程都涉及生物学的相关理论,因而,在生物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关注生物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显得尤为必要。例如,在教学“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后,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相关实例,让学生积极思考,与生活相联系。比如人们在吃了比较咸的食物后,会感到口渴;在腌制咸菜时,把盐洒在新鲜的蔬菜上,过一段时间,蔬菜中会有水分渗出等。

总之,培养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点点滴滴做起,切实把新课标理念贯彻于课堂教学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重视方法、技能的提高和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而潜移默化地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及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生物;科学素养;培养

初中生物学新课程的终极理念――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生物课程标准》强调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要在“双基”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养成。针对生物科学素养所包含的几个层面,结合自己的认识和实践,对生物教学中提高和发展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作一初步的探索。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

生物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但并非教得越多、越难越好。新标准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构建起全新的“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以生物科学宏观研究为主线,精选和串联生物科学重要知识和观念,不求全面,减少重复,突出“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重点。认真研究新教材会发现,初中生物教材选取的是初中学生必需的、能接受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一些基础的现代化科学知识,以利于以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生活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放在中心位置,引导学生牢固地掌握最常用、最基础、学生能接受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摈弃过去那种拼命给学生灌输全、高、深、难的知识和题海战术的做法。

二、加强观察和实验训练

观察和实验既是学生学好生物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兴趣都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初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强,观察常常是满足于新奇的现象,这种出于好奇心的观察,其目的性、计划性和自觉性较差。所以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以下途径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

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彩图、结构图和示意图等各结构的名称、组成、特点和功能等。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仪器。要求弄清楚实验仪器和各部件的名称、使用方法与使用条件等。

3.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要求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如由表及里、从整体到局部、从静到动等)。弄清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指导学生做好“学生实验”。在学生做实验前,应引导学生弄清实验目的、正确选择所需的器材、实验步骤等。在学生实验时,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操作,正确使用仪器,仔细观察和记录。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加强课外实验和小制作活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和小制作活动,并要求学生对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实验原理和结果进行分析和说明。如叶脉书签的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制作等。

三、加强知识的应用训练

加强知识应用是学生真正学好生物学知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面之一。加强知识应用训练最重要的方法是把知识、技能的教学和知识应用的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以社会生活为背景,以基础知识为核心,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知识的应用。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利用生活中的生物因素学习生物知识。让学生将生活体验同生物知识结合起来,并上升为理性认识。如“生物特征”一节的学习,老师将课前准备好的树叶、石头、鸡毛、蚂蚁、菜豆种子、马铃薯等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实物进行分类:哪些是生物?那些是非生物?让学生讨论并说出分类原因。这种把学生熟悉的东西做教具,引导学生去认识“生物”,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从而真正理解“生物”的意义所在。

2.利用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红楼梦》中宝玉和宝钗的婚姻是否违反了《婚姻法》?宝玉和黛玉能结婚吗?

3.结合生物学知识介绍科技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领域十分广阔,联系生物学教学的内容也非常广泛。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和渗透,如结合“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学习介绍“基因世纪”、选择和培育新品种等知识。

四、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

科学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也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工具。在生物教学中学习和应用科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培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习初中生物主要是通过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探究、讨论交流、了解现象、取得数据或资料、发掘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得出结论和上升为理论,最后应用知识来说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以教师要深入领会新教材的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探究”、“实验”等活动,按照“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探究―分析与结论―应用与练习”的模式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训练。如“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一章的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特征,并尝试着对常见植物、动物进行分类。

五、加强科学态度和科学品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是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物科学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故事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科学态度。

2.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科技资料,培养科学态度,使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演示实验教师要操作规范,给学生树立榜样,学生实验时,要求学生严肃认真,不敷衍了事,在观察现象记录结果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切忌弄虚作假等。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2]刘学廷.新课改呼唤开放的生物学教学[J],生物学杂志,2007年03期

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及方法范文第4篇

素养是指素质渐进发展、逐步成熟并固化的过程,它是先天性条件和后天性学习与训练的综合结果,体现在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时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包括品德、知识、才能及体质等诸多方面。科学素养是人类众多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而学生的科学素养则具体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及个人生活中。生物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国家《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及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在新一轮生物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都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放在重要位置。

二、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的重要意义

通过教学,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意义十分重大。一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则表现在学生对科学的一些基本的信念、态度、观念和理解,树立一种科学的求知、认知态度,形成科学的思维思考模式;二是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与技能。通过生物教学,使学生明白,科学探究不是某些人的专利,不仅仅属于科学家,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其基本要领,要鼓励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多参加科学探究活动。在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各版本的实验教材不仅增加了实验数量,而且都有一些给定选题的探究实验,这些实验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性质;三是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生物学课程对学生进行的教育与教学,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即教育、教学内容不仅限于科学知识本身,也强调三者之间的关系。生物学素养不仅是生物学领域科学家的事,而是“人人有责”,不仅局限于生物实验室,而是全社会都是生物学实验室;四是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了解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促使学生在研究型学习或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解释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具备科学素养是一个合格公民的重要素质,生物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有很多途径与方法。一是认真开齐开好实验课。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者普遍的做法是压缩实验课内容,专注于知识的讲授而忽略实验操作,因此,操作实验变成了演示实验,老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现象十分普遍;二是要根据新课标精神,适当增加探究性实验内容。因此,在实验方案设计时,要考虑到实验课题是“探究”还是“验证”。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探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最后分析实验现象,与实验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要尽可能将验证性实验转为探究性实验,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帮助学生分析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尝试提出探究性问题,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和实验模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三是要多开展针对性较强的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把学校内部的和周边的自然环境作为生物学的实践场所,把身边的各种生命系统作为生物学的实践对象,组织学生走向广阔的自然世界。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通过实际调查广泛接触社会,能够提高学生从社会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需要各方面的保障与配合

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是生物学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对学生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关方面应予以重视,并给予多方面的保障。一是政策理论引导方面,从国家的导向方面已经很明显,国家教育工作会议都有过相关论述和强调,教育部也多次出台过政策文件,相关业务部门也有专门的期刊进行理论研讨,呼吁理论工作者进一步加强研究,提出一些建设性可操作性强的建议,并进行试点,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理论体系;二是搭建实验教学交流研讨平台,征求各一线教师意见,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建言献策机会,寻求有效意见措施,各种积极成果,促进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的培养;三是条件保障方面要积极到位,各有关部门应积极行动起来,站在推动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前沿,积极加强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在软硬件方面予以充分保障,抓好生物实验教室的标准化建设,配齐配好相关设备和资源,尤其是现代教育实验仪器设备的配备要跟上,保证新技术新产品及时应用到教学一线。探讨实验教学的检验检测效果,加强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探讨实验教学成果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及方法范文第5篇

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是公众科学素养提升、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幼儿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客观要求。我们应从幼儿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专家引领、自主学习、社会支持等渠道促进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升

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直接会影响到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质量,制约我国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影响国家潜在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提升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升的意义

1.1提升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是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客观要求

科学素养是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仅为3.27%,2015年最新报告显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6.2%,虽然提升率接近90%,但是存在非常明显的年龄差异,青少年儿童的科学素养还有待提升。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在我国“21世纪国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中发挥奠基作用,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幼儿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和初步的科学概念,更关键的是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能否实现科学启蒙教育的目的和发挥应有作用,关键还在于提高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纠正教师对幼儿科学教育的错误认识,把教育的视野转移到儿童科学态度和科学能力的培养上。这不仅有利于作为公众之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更有利于儿童科学素养的提升,为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贡献力量。

1.2提升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前儿童是小小的科学家,不断地处在好奇、好问和好探索中。随着人们对科学的内涵和外延认识的深化,当前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不再是简单机械地传授科学知识,而转变为“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支持幼儿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精神和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使幼儿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过程。”然而,反观实践会发现幼儿科学教育的情况令人担忧,有些幼儿教师对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方法和资源的认识还受到传统常识教育的影响,存在对幼儿科学教育目标认识窄化、方法运用单一、教师主导控制强、对科学核心概念理解错误等问题。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幼儿通过“科学”这一领域获得身体、认知、生活、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因此,从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实现科学启蒙教育的有效性来看,幼儿教师科学素养亟待加强。

1.3提升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是幼儿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内在要求

幼儿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必然途径,也是幼儿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不仅在于科学知识的夯实,更重要的在于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和锻炼扎实的科学教育能力。正确的科学教育观,是幼儿教师对于幼儿科学教育的正确认识和看法,这是开展科学启蒙教育的前提。扎实的科学教育能力是开展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的核心支柱,如引导幼儿进行探究的能力、选用科学探究材料的能力、指导幼儿进行记录的能力等。总之,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不仅能直接提高幼儿教师驾驭科学活动的能力,还能提高教师进行多领域整合教学的能力,还能切实有效地提升幼儿教师的科研能力。

2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策略

基于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升的意义和现实情况,笔者认为应从教师培养、专家引领、自主学习、社会支持等渠道促进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

2.1加强对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

学历是教师素质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全面提升教师科学素养,必须以科学知识的夯实、科学方法的获得和科学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为中心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在职前教育的培训中,应注重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树立,应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体现课程类型的多样性,除了开设必修课程,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外,还要开设自然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科学史、科学家的故事等课程,鼓励学生选修,加强文理渗透。另外,还需要改革师范院校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案例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经历科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和方法,在接触科学课程时就能有正确的科学态度和认识。除此之外,还可以依托科研方法的相关课程,指导大学生亲身实践和体验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查阅文献、制订科研计划、运用研究方法收集事实资料等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反思批判的科学态度和情感。在职后教育中,主要针对在职幼儿教师开展培训。首先,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在职教师科学素养的培训,避免培训工作形式化,加强培训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以及监控评价,多层次、多途径的培训。其次,幼儿园自身应承担起教师培训的重任。如,以教师个人兴趣和承担的教学任务为依据建立科学小组,以小组为中心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可以分别开展物理、化学、生物、现代科学技术等相关科学知识的学术沙龙,鼓励教师搜集各种相关资料,借鉴情境教学的形式,围绕生活中常遇到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还可以开展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案例研讨等活动,提高教师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积累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经验,切实提高教师的科学教育能力;还可以开展关于科学探究活动的专题研讨和实践,加强教师对科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运用,鼓励教师发现幼儿探究的兴趣点,主动开展科学探究教育活动。另外,还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科技制作的活动,如,运用废旧材料制作降落伞、风车、陀螺、不倒翁等,深化教师对科学现象的认识。总之,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让教师在自我反思和学习交流中提高认识和实践能力。

2.2通过专家引领提升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理念与能力

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理念和能力是整个科学素养中亟待提高的方面,尤其是对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的理解和运用需要提升,而理念和能力的提升又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需要以专家为引领,在探究性的教育行动研究中不断提高科学教育理念和能力。首先,幼儿园和高校应形成教研共同体。高校相关专家或研究者需要积极主动地走进幼儿园,进行教学观摩和案例研讨,帮助幼儿教师从活动设计到活动开展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鼓励幼儿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在实践中帮助教师澄清教育困惑,提高科学活动设计与组织技巧。还可以邀请专家为幼儿教师进行科学教育专项专题报告,依托教学案例提升教学反思能力,从而改变原有错误的科学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科学教育理念。其次,鼓励教师开展关于科学教育的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以幼儿教师为主体,基于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进行的反思与探索,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检验教师是否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理念和科学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该研究方式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探究性活动,需要教师观察幼儿的学习情况、及时提出问题、查阅文献资料、收集事实资料、提出假设并验证、得出结论与记录等,这个过程可以加深教师对幼儿探究性科学活动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幼儿更好地实践科学探究活动。

2.3教师应注重自我学习,夯实科学知识和能力

基于幼儿教师科学知识不均衡、科学教育能力欠缺等问题,在短时间内补上科学素养,这并非易事,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自身什么也做不了。英国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科学简史》的引论中说到:“我们需要本生灯和解剖针去完成复杂、高深的科学实验。可是普通人也可以在课堂上学习欣赏科学、欣赏科学的思维产生的奇迹和科学观点的发展历史。科学是神奇而美妙的,更充满诗意。”当幼儿教师学会欣赏科学时,就一定能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首先,幼儿教师应积极进行自主科学阅读。阅读是一种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科学阅读是指教师花费个人时间学习有关科学领域的文本或材料,从而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主要包括科普读物、科学故事、科学文章、科学绘本、科学童话等。科学领域包含的知识浩瀚如烟,幼儿教师的科学阅读需要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如可以根据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有针对性地阅读,可以围绕自然科学现象、生态环境、科学技术、人体等方面的科学材料进行阅读,也可以阅读一些儿童读物,了解幼儿学习所涉及的科学知识广度和深度。总之,通过科学阅读能够帮助教师积累丰富的科学知识,为实施幼儿园科学教育奠定基础。其次,幼儿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现代媒体,提高学习能力。网络等现代媒体是当今社会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幼儿教师应具备收集资料、加工和处理资料的能力,有效地利用和整合各类信息素材,并运用于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

2.4社会应为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提供更多支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加强与社区中的科学工作者合作。”这也是有效开展科学活动,提升教师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一,地方或社区科技馆的工作人员、大学院校中的理科大学生、幼儿教师共同商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如,可以结合幼儿年龄特点依托幼儿园课程内容,开发生成性的科学活动内容,尤其应注重地方资源或社区资源的呈现。如,可以邀请其他人员为幼儿开展生动有趣的科学活动。其二,教师应积极参与地方或社区的各类科普活动,提高自身的科学认识。其三,教师应带着幼儿走进社区,走向社会,依托丰富的社会资源和科普资源有的放矢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总之,幼儿教师可以在这种多向互动中开阔视野,提升对科学教育的理解。

作者:王月莲 单位:包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冬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钟晓.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