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培养策略

教师培养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培养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培养策略

教师培养策略范文第1篇

一、为教师搭建感悟的支点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我想我们要给教师一个支点,那么她就会发挥它惊人的力量,那么这个支点是什么,我认为它就是一种导向,在刚开始《创造性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时,有很多教师常常会陷入到课程改革与实验研究的困惑中,在设计活动中也常常会“卡壳”,不知该怎么设计、不知该怎么开展活动、培养孩子创造力该从哪入手,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哪些地方是优点,哪些地方该创新。搞的教师经常不知该如何开展活动,那么这就需要管理者及时给它一个方向,给它一个支点,适时的一种引导,指引她们如何进行设计、如何开展活动、如何搞课题研究等等,我想正确的导向会引导教师少走弯路,成长会更迅速。

二、为教师辅就施展特长的舞台。

《纲要》强调对幼儿要实施因人而异的教育,事实上对教师而言,也是如此,在细心观察中,发现我园教职工每个人所表现出的性格、行为是迥然不同的。在她们的身上各有各的特长,各有各的亮点,我们就以教师这个特长为点充分挖掘其特长,不断完善其特长,形成每个教师自己的特色,使教师更具个性化,并依据每位教师的特长,在幼儿园内部进行自主分工,把幼儿园整体工作细化,具体分为艺术中心、美术中心、教研中心、资源中心等。每个中心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配合的。每个中心做好的只是设计工作、完成工作是由全体教师负责,通过这样具体的分工,使每位教师在带好自己班的同时又能兼多职,使每位教师有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也发挥了教师的整体运作中的群作智力,让教师通过这个舞台能充分的展示自己,找到自信,创新的完成各项工作。

三、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习是创新型老师成长的关键,但什么样的学习使老师获益更快,成长更迅速呢,管理者就要给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教育机构中存在的是上下级管理与被管理、学习与被学习的关系。原有的学习模式还是以每周的定时定点的学习为主,学习内容也是由专人专门选择的。这样的学习不能满足教师的各方面的需要。而教师的学习也是被动的,教师之间也是比较孤立隔离的,没有机会彼此分享经验、互相学习沟通。新《纲要》中提倡“构建新型的师幼互动关系。”我觉得在幼儿园里也应该建立一种管理与被管理,学习与被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我园,我们特别支持教师之间非正式的学习。每一个人都享有充分的平等的学习机会,每个人都具有老师和学生的双重角色,彼此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不同层次的领导者也都要善于发现和鼓励教师的各种非正式的学习行为。如教师从别人那里获得信息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就是在学习、从别人的经验中启发和创造自己的做法也是种学习、老师思考和尝试新的探索,即使没有成功也是在学习。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不断观察和引导教师们相互学习并对他们的成果和做法及时给予肯定,奖励和展示交流,形成老师同事之间随时都能提供支持鼓励和示范的学习氛围,也使教师们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在教师不断的学习的同时我们还为老师制定了四种学习能力:(1)发现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二)分析和整理的能力;(三)调查和研究的能力;(四)展示和表达的能力。这四种学习能力,缺一不可,缺少其中的某一方面,都不能使学习达到良好的效果。有教师很愿意看书,读了很多书,都不会分析整理,为我所有,因此她的知识都是零散的;有的教师学习研究了很东西,都不善于表达和展示,因此她的学习鲜为人知,知识没有变成自己的。充分调动教师的各种学习要素,即鼓励她们多获取信息,还要求他们学到的东西,讨论分析整理思路,并在实践中调查,研究和论证,形成自己的理论,自己的做法,让教师在这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用自己的方式创造性的学习。

四、为教师构建自主发展的空间。

在我园,教育管理中我们特别支持老师的自我管理,人人都是管理者他们分布在不同的管理层上,发挥着各自的管理功能,构成一个协调统一,相互影响的管理体系,让教师成为管理的主体;成为幼儿园不可忽视的管理力量;成为幼儿园与社会、家长、幼儿交流的窗口。我们提倡教师根据本班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长工作,不断缩小幼儿园与家长社会的距离。另外,我们在让教师了解本园发展目标和宗旨的基础上,给教师开设了三个允许,允许他们根据本班幼儿实际,自行研究,设计适合本班教学实际的课程计划;允许他们建立相对稳定而有单性的,弹性的活动日程,在时间分配上作出弹性的安排;允许教师依据主题活动目标和自己的特长,班级的需要而布置合理的环境。这三个允许让教师更加富有创意的开展工作。同时[文秘站网文章-文秘站网帮您找文章],我们还特别注意为教师的自主发展提供与创造条件,鼓励支持教师进行自主研讨,自我展示,每学期我们都有多种形成的教研活动、反思交流会、课题研究总结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教师获得单独学习而得不到的东西并使教师得到展示的机会,让教师在这个自主发展的空间中,创造性的成长。

五、给教师提供资源、资讯的支持与服务

《纲要》中强调教师的自主探索,而这种探索需要一定的支持与服务。作为管理者,要了解教师的学习需要,广泛收集信息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与技巧,帮助教师“从学会什么——弄明白什么——学以致用——找到意义。”

(1)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教师成长提供保障

教育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活动环境,也要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教育行为,观念的调整与更新,需要从学习在中积累获得。没有丰富的书籍资讯启发教师和孩子的探索、创造,教学活动犹如无米之炊显得毫无底气。所以,在我园,我们为教师准备了大量的参考书、工具书、网络资料途径等,以便丰富幼儿园软件资源,为教师的课程设计提供新思路,为教师观念的转变提供新思想。

(2)为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给予支持与服务

教师培养策略范文第2篇

一.卓越教师的内涵

对于卓越教师的界定和理解,目前教育界还没有具体定论。柳海民、谢桂新认为,卓越教师的理想规格:“一是专业精神朴实高尚;二是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一名卓越教师应具备的科学的知识结构;三是专业能力卓著出色。”刘湘溶认为,“作为一位卓越教师要具有:包容进取的教师德行;教师文化所浸染的胸怀教育、坚持理想、从容淡定的教师气质;广博的知识素养和深厚的文化涵养;过硬的教育实践能力;这四个方面的特征。”但总的来说,这些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并在教学水平、创新能力、身心素质等方面出类拔萃。

二.卓越教师的特征

1.科学的教育理念

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的基本前提,也能够积极推动教师在日常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践行这一教育理念。首先表现在学生观上。卓越教师具有明确而坚定的学生立场。所谓学生立场就是教师以学生的成长需要和发展特点为中心,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其次,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爱。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真诚的鼓励。在生活过程中,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

2.学科专业知识系统扎实

对于教师来说,拥有丰富、充分、完整、系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是保证其顺利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这里所说卓越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主要有教育原理知识、心理学知识、教学知识、学科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基本的人文素养知识等几种类型,这些知识在每位卓越教师身上的体现和构成是不同的,这或许就是决定他们独特风格的基础条件。

3.卓越教师对教育具有真挚的爱

卓越教师在教育情感上的突出表现是对教育事业的爱。这种对教育真挚的爱的情感是卓越教师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对教育信念的情感支撑,是其教育行为和实践的内在动力之源。当然也表现在对学生的爱及对各种教育资源的爱。

三.卓越教师的培养策略

1.明确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

人才,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其解释为:“德才兼备,并有某种特长的人。”想要培养出卓越教师人才,就要有能培养这样人才的目标。首先,“卓越教师”必须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具有良好的研究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发展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具有高层次统驭能力,才能与时俱进地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及时将研究能力转化教学能力。其次“卓越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素养和深厚的文化涵养;再次“卓越教师”必须具过硬的教育实践能力。鉴于这些要求所以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就不言而喻了。

2.加强师范专业的课程建设和改革

高等师范院校需要加强课程建设和改革。学校应该给予师范生提供更多的有关教育教学的网络精品课程,并能组织学生有序学习。首先,增加有关教育学理论课程的开设,并且要严格把关教学质量,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加强师范生在教育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如,微格教学课程开设。

3.要推行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

加强行之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培养卓越教师的最关键的一步。教学实践活动是把教育理论运用实际的过程,在这里也淋漓尽致的体现了教学这门艺术,它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培养质量。首先,可以实施双导师制。选择中学优秀教师作为在校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指导老师,这些老师都是一线教学的优秀教师,能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有利于师范生更早的走进课堂,了解真实的教学。其次,进行“迁移后拓”的实习战略。所谓前移后拓,就是把教育教学实习有效地前移到一年级和拓展到大学四年级二期,实现对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全程培养。大一就开始走进中学的课堂,观摩学习,此过程持续到大四第二学期。这种战略实习现了连续性和整体性的统一、主动性和互动性的统一以及独特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培养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沧州职院 “双师型”教师 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张艳霞,女,河北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外语与艺术设计系,副教授,硕士在读。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课题《沧州职院“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JS2008-59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4-0167-01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较快,沧州职业技术学院也不例外。随着人才观、质量观的改变,社会要求学院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则对这个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一定的制度和条件作为保障。

一、打通培养渠道,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数量

把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学工作并且常抓不懈,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合理。

1、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生产第一线锻炼。学院应根据总体计划安排,结合教师的具体情况,分期、分批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和挂职锻炼,深入实训基地,以解决青年教师专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提高青年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名师带动,培养“双师型”教师。在校内选定师德水准、学历水平、智能结构、教学能力等方面较优秀的教师,通过传、帮、带,培养青年教师。根据青年教师的专长和具体特点,制定提高计划,明确指导教师和被培训教师的责任,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

3、制定激励机制,正确引导教师自觉提高。为使沧州职院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制定一套适合高职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与调整上,引入竞争机制,实现量化和科学化管理,体现政策的导向性和激励性。

4、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做到“引聘结合”。要注意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职业学院任教,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双师化”教育理论是指导“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基础

1、“双师化”教育理论的涵义。“双师化”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是指学生接受的教育,既要学习必要、够用的理论知识,又要获取工程师所具有的技术应用能力,以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的需要。狭义的“双师化”是以所设专业为单位,根据教师各自的优势,有些教师以理论教学为主,有些教师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

2、“双师化”教育理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近年来沧州职院在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以增强办学的适应性。“双师化”的观念能用整体的优势弥补个体的不足,它能利用整个社会的人才资源来补充内源的不足,使高职院校能根据各自的条件不同,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进行“双师化”教育。

三、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手段

兼职教师应是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于改善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院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从总体上看,在聘任制度、队伍建设、管理措施等方面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1、淡化雇佣关系,把讲课费工资化。兼职教师与学校基本上是“雇佣关系”,这些教师的层次良莠不齐,与学校的关系也较松散,人员组成也不稳定,短期行为较严重。学院应与校外兼职教师签订长期聘任协议,按月发放应得工资,使兼职教师把自己当成学校的一员,与学校荣辱与共。

2、重视感情投入,增强向心力。学院领导要经常与兼职教师沟通,加强感情投入,对他们加以关爱。在新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征求其意见,使他们感到学校的对兼职教师的信任和重视。

3、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兼职教师到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工作出于多种想法,有的想圆多年的教师梦;有的想实现自身价值;有的想借此增加一部分经济收入。但不能只靠经济手段来刺激兼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必须进行人性化管理,动之以情,以诚相待,与他们交朋友等,从而使兼职教师能主动为教学工作服务,提高教育质量。

四、制定激励措施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

1、建立“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高职院校要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学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设立双师教师激励机制,在岗位津贴发放,职称聘任、住房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促使更多的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2、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一是提高学历层次,依托全国50个重点职业教师培训基地和普通高校现有的100多个师资培训基地,坚持在职培训为主,对学历不达标教师限期达标。二是强化技能培训和技能考核。

3、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学院应设立师资培训专项基金,保证师资培训计划的实施。根据双师发展规划,每年按一定比例增加经费投入。

五、改善教师工作环境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条件

1、减轻教师教学工作强度,为其创造取得第二系列职称的工作时间。这就要求学院安排好教学计划,可以利用调整出的空闲时间,把教师送到对口生产单位进行短、中期锻炼。

2、创造校内外实践机会,为教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职称提供条件。通过项目开发等活动,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人才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鼓励教师参加本系统、本行业技术职务的评审,并从时间上、财力上予以保障,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职称。

3、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积极性。一是建立教师奖励工资制,运用经济杠杆和奖罚制度来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以此激发他们的自主性,二是创造条件,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院可以向教师提出挑战性的任务,给他们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4、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立交桥”,启发教师自觉地加强自身素质。为教师达到双师素质搭建桥梁,校外与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和大型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校内建立教师轮训制度,启发教师自觉加强自身的双师素质。

参考文献:

[1]姜振鹏.“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浅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6).

教师培养策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策略

随着社会信息化社会不断发展,教师必须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核心,与教学活动紧密地融合在一起。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加大信息化改革力度,将信息化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根本上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内容体系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首先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将信息化教学资源与教学活动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所以,在相关训练内容设置的过程中,不仅要给予现代信息技术理论充分的重视,还要进一步加强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和整合能力的充分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备处理信息和互联网思维视频的制作能力,利用现有技术进行课程内容分析,通过微课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其成为共享的信息资源。就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而言,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主要有教学基本功培养阶段、职业院校教学方法培养阶段、基本信息化教学技术培养阶段、交互式课程开发培养阶段、教学流程构成阶段、信息化教学平台整合阶段等。

二、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路径

1.完善信息化培养体系,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一个系统的发展过程,所以针对教师的职前教育培养与培训是提高教师能力的重要手段。职前教师培训主要是培养教师的技术知识与职业技能,而对于在职教师则主要是培养其各项技能的实践应用能力。必须充分认识教师职前信息化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根本上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稳步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根据本校教师的实际情况,积极开设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创造良好氛围,逐步完成信息化教学知识的普及与渗透。

2.筹划信息资源,为信息化人才培养提供环境

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合理进行信息资源投入的规划,为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化教育队伍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在信息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微课教师、网络教师等教师教育信息化实训平台的优势和作用,在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和共享。为了确保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积极鼓励教师参与一体化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相关工作。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教学资源的重复,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应用范围的最大化,同时为培养高素质教育信息化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3.整合培训内容,改革教学模式

以高职院校教师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充分考虑教师的个人特点和需求,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师能力培训,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过程必须对教师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予以充分重视,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根据教师个人特点以及需求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科学教学培训目标,将信息化教学手段与现有教学资源紧密融合在一起,实现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和进一步创新,高职高专院校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4.利用教育多元化平台,拓展交流学习平台

培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过程应该将集中培训与网络交流学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积极为信息化教学经验的交流建立QQ群、微信平台等,充分利用交流平台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交流,从根本上突破时间与空间对培训的限制,促进培训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在实际培训的过程中,高职高专院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信息化技能大赛,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创造学习和交流平台。

三、结束语

高职高专院校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与创新与教育信息化的环境、资源以及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是信息化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高职高专院校加大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工作的力度,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全面提高,还要从根本生促进高职高专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为其培养符合社会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综合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邢楠.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研分析与结构模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教师培养策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双师型”教师 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职业教育的春天来临,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主要矛盾。以澧县职业中专学校服装专业为例,专业师资数量不足、水平偏低,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缺乏,是贯彻落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的突出瓶颈。突破这一瓶颈的当务之急是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和完善当前“双师型”教师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

1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

1.1加强岗前、岗后培训,积极推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

从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看,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除应具有普通教育的教师资格之外,还应具备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适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因此,无论是缺乏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还是新分配来的服装专业毕业生,都必须到服装行业、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进行实习锻炼,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并应尽快考取相关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把获证与实际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尽快建立一支能适应职业教育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2校企合作、学研结合,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通过服装专业校企合作,可使教师了解行业、企业先进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方法,充分利用产学合作的契机,直接从生产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可以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到服装加工企业挂职实践,从事相关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将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带给企业,加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这样的双赢是学校和企业都期盼的。

1.3成立服装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

目前,如何评价中职教师,怎样才算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至今仍没有一个令大家满意的标准。只有相关部门根据现代职业教育对新型“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制定出一套评审标准,让现有在岗的中青年教师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自学、校本培训、岗位练兵,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尽快达到新型“双师型”教师的标准。这是培养新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捷径。

1.4培养和引进学术人才、技术人才并举

一所高水平的职业学校不能没有学术与技术名师和专家学者。要通过学术名师与技术专家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从而形成集体智慧,造就团队型“双师型”队伍。

1.5建立服装专业师资培训基地,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理念

职业教育在制定专业课教师培训规划时,不仅要注重校园培训基地的建设,而且要重视从企业生产一线和科技推广单位中选聘专业课教师。每个专业至少要选择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作为教师实践、学习与锻炼的基地。同时应加强本校生产实习基地建设,使生产实习基地成为锻炼与培养专业课教师的摇篮。

2完善“双师型”教师的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

2.1完善聘用机制

严把入口关,凡应聘进入高职院校当教师的应届毕业生必须具备相应的技能证书,且必须到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工作至少半年以上。开通引进高技能型人才的绿色通道。学校人事、后勤部门应该积极为高技能人才的引进提供必要的服务,包括解决编制问题、住房问题、子女上学问题。

实现灵活的人事编制政策,逐步实现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制度,允许学校自主选聘专兼职教师。鼓励学历较低的教师深造,对于取得研究生学历且职称在讲师及以上的教师,学校要积极解决他们的编制。

既要严把入口关,又要不拘一格用人才;既要实现灵活的人事编制政策,又要解决“双师型”教师的编制问题。这样的聘用机制可以解决“双师型”教师在人事关系上的后顾之忧,为建设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制度保障。

2.2完善分配机制

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学校要多渠道为教师的发展筹集经费,包括横向科研经费、纵向科研经费、教学改革经费、精品课程建设经费,切实为“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此外,学校还规定在年终评先进、评优秀的^程中,科研分可以折算成课时数。这种激励机制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质、还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水平,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制度保障。

2.3考评和考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