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创业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我国高校中,专业设置具有普遍性。比如,统一的教学和课程;课程与课程之间也缺乏一定的连续性;在教材方面,大多数教材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在封闭的校园环境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也存在普遍的陈旧性等。目前,本科院校借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能够起到引导与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践起来的作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以学生优势与才能为出发点,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多做,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如作者指导的“豆豆鞋类网络销售创业”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已被列为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该项目学生成员就是对电子商务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凭借优质货源创业实践成功。
二、注意跨专业培养与团队协作精神
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其研究内容与实践过程必然是其核心所在。目前,广东科技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定位为复合型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接轨,开设服装营销、汽车营销、数码电子产品营销和房地产营销方向。开设方向与产业接轨,意义在于通过树立产品标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与人才培养。虽然如此,学生掌握的主要还是营销知识。在目前一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主要都是讲究团队合作,任何一个人的精力、能力、时间都是有限的,即使再努力,也不可能具备各专业背景。所以,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鼓励学生跨专业成立团队,通过各专业特长进行内部分工。在团队中,每个参与的成员都有自己独特的分析方法、独到的见解,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分析问题。并且,大学生往往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有着年轻的血液、充满激情,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而这些都是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成员之间通过交流沟通还会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启示的共振效应,然后将各种观点进行分析总结,就会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认识。
三、发挥学校的组织协调作用
关键词: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条件建设;氛围营造
作者简介:李志科(1978-),男,黑龙江大庆人,东北石油大学教务处实践教学科,助理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037-01
创新创业精神已成为目前素质教育的焦点,成为高校核心竞争力之一。在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21世纪,在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战略问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基本要求,更是民族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保证。
自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以来,各高校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理念,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及实践项目,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目前高校实践研究的热点。
一、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创新创业意识是一种主观的意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也是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报名、自主实践、自主创新。它不是一种强迫性的要求,因此培养大学生主观的创新创业意识很重要,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要把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与研究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责任之一。[1]要让学生意识到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时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对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培养学生应对未来复杂的社会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管理协调等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改革,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以及学生的教学管理体系中,学校教务处、科研处等职能部门也应制订可行的政策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尤其是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如开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创新方法、创新思维以及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项目管理、企业管理、就业与创业等选修课,在学分认定上给予强化,对学生取得的创新成果给予认定,或聘请一些有过创业经验的毕业后大学生传授经验,也可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深入企业了解创新创业的现实意义,让学生意识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活动。[2]
二、重视导师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果取决于教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常由教师进行指导。学校应制订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行指导,聘请企业导师指导大学生创业训练和实践。导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生施行个性化管理。大学生创新训练通常是以专业为背景,学生通过已学的专业知识构建创新思路,其中有许多想法是理想化的,可能难以实现,因此导师在鼓励学生创新的同时要给学生正确的导向,虽然也支持失败的创新,但创新点的构建要有理论基础,导师在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创业实践项目通常是学生根据当今社会形势或身边一些案例等提出各种“奇思妙想”,学校内的导师一般也缺少这样的创业经验,但导师的社会经验更丰富一些,这就要求导师与学生一起对当今社会形势和所研究的项目进行调查、分析、撰写项目报告和进行项目的实施,有必要时聘请企业导师进行项目指导,这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和创业能力,同时对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导师要真正起到指导学生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少走弯路,取得更大的成果。高校也应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前提。对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同时应制订相关激励政策对指导学生取得创新创业优异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
三、重视创新创业实践条件建设
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在不断优化,近些年来出台了许多相应的政策,这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高校也要加大力度,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如实行导师制、辅导员制,划拨专门的基金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此外,最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供相应的实践条件,因此高校要重视实践条件建设。如高校的示范性实验教学中心、开放实验室、各级重点实验室在满足正常科研、教学的基础上要为有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免费提供试验场地和实验仪器设备。高校的大学生科技园也要积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任务提供技术、场地支持,尤其是对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必要的服务。同时高校也要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为学生搭建与企业一线人员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以及机遇,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分享创业经验。
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首先,高校相应的主管部门要加大宣传,为学生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搭建项目学生交流平台,挖掘身边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和典型事迹,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带头作用,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可组织开展创业者校友联谊会、创业者协会等活动,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更多与成功者交流的机会,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勇气与信心。[4]其次,要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支持项目学生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学校还要定期组织项目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可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挑战杯大赛、职业能力规划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等,以竞赛活动为载体,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氛围。同时,开展以项目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如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的设计、实施,同时鼓励学生发表文章、撰写专利,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五、结论
大学生是当今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后备人才,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仅可以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更为解决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难题提供重要的手段。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出现了积极的方向,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社会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需求与大学生个体自我能力发展的需求都要求高校在各方面加大创新创业力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然而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摸索新的思路、探求新的方法。高等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基地,全面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务,这就需要高等学校在教学环境、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新的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丽娟,高志宏.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创新[J].江苏社会科学,2012,(5):237-240.
[2]陈颖,李永能,葛长荣,等.地方农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践[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6(5):72-76.
关键词:中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4-0056-02
2014年9月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总理首次提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可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首先,互联网产业的不断成熟和爆发,使创业的成本和门槛降低。这个也是目前产业升级的一个趋势,即互联网+。其次,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特别是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不高、就业质量也不高。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学生创业成为一种趋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都不乐观,更何况是中职生呢。最后,国家战略需要。如何提高中国的自有创新能力,具备一系列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是以后提高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基本条件。中等职业学校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开拓型、事业型的学生,以便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改革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当前职业教育新的培养目标。
一、中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分析
(一)中职生现状
中职院校中大部分学生是由于文化基础差,没有考上高中而选择了中职学校,也有一部分学生是迫于父母的压力,做出无奈的选择来到职业学校的。所以,他们缺乏理想和信念,学习目的不明确,自控能力差,抗挫能力很弱;所以,刚毕业的他们面对就业,心理也是复杂多变的,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毫无目标和思想准备。
(二)中职生创新创业能力
由于中职生对未来的前途缺乏信心,对自己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如何创业等问题没有过多思考,所以他们的脑海里对于创新创业没有过多的概念,没有市场意识,没有务实踏实的精神,没有浓厚的创新创业意识。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还是很欠缺的。
二、培养中职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1.做好创I准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条件
(1)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转变就业观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的就业形势正发生着一些微妙的变化,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认清目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以及社会发展形势,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就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转变就业观念。为此,要教育和引导中职学生全面理解自主创业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在特长爱好与专业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鼓励学生出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和一些公益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同时,也要学习创业的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创业意识和能力。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创业氛围,增强学生创业信心
中职生自信心不足,总感觉自己没有考上高中,低人一等。而中国的创业教育时间也不长,经验也不是很足,所以问题较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要多和学生交流沟通,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通、做透,鼓励学生多参加创业竞赛活动。要让学生认清自己的责任,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明白创业不是一翻风顺的,但是只要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也是可以成功的。利用主题班会、出版报、搞二课活动校广播站宣传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不断培养学生艰苦创业的意识,以增强他们创业的信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本校毕业的创业者,对于中职生来说,对他们成功创业的学长、学姐们充满了崇拜感,所以他们的艰辛创业历史,无疑是对学生最具有说服力、最具感染力的教育。所以,可以定期组织毕业生到学校来演讲自己的创业历程;还可以分批组织在校生深入毕业生创业的企业实习,让学生现场了解创业的过程,真切感受创业者的艰辛以及创业成功后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创业的兴趣,树立创业意识,从而搭建真实职业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
2.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创业素质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创业教育需要的教师是具有创业能力、创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只有一流的创造性教师队伍,才有可能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品质的学生;只有创业教育教师的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以便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改革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可以考虑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理实融合、仿真模拟教学、工学交替的教学方法,向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以及创业精神,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启发学生的创业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同时,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业心理
创业心理健康对中职毕业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其就业困难的承受能力与岗位与行业的选择范围是适应就业竞争的必经之路。创业需要较强的意志力;需要自力更生;还必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需要养成并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但是中职生,往往缺乏信心,缺乏自立能力,情绪多变,耐心不够。因此,要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心,因为自信是成功的一半,也是成功创业的基础。有必要强化心理培训,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树立起创业的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及自立精神的培养,学生实现自我管理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可见,要想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加大对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社团组织一些课外活动,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他们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利用寒暑假组织他们到企业和工厂顶岗实习,提高和锻炼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在工作中才能有所创新,在创业中才能有所成就。
(四)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
班主任还可以通过搞拓展训练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勇于挑战的拼搏精神。还可以利用班会,给学生讲一些成功案例的创业者来激励他们,让他们了解这些成功者创业过程中凭着不怕失败、艰苦奋斗、不屈不挠顽强的拼搏精神,才达到了成功的彼岸,从而培养他们不怕吃苦、不怕困难、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创业精神,为今后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五)培养学生的为人处事能力
一个人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尤其是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创业者,除了具有坚强的毅力、较强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外,还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敢于吃苦,具有团队协作的精神,才赢得事业的成功。现在的中职生文化基础差,自主学习能力差,与人难处,脾气急躁,容易发火,可以说待人处事,与人沟通等能力有所欠缺和不足,这对于创业来说是很不利的。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创业的艰辛过程中,需要周围身边的亲戚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为人处事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今后的创业打下允档幕础。
(六)打造创业平台,锻炼创业技能
中职学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走校企合作的模式,因为专业的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从课堂、学校走向实习基地的车间工厂,然后再走向社会。加强实训的同时,要实行校企联合,校外顶岗实习,对学生进行职业综合能力的锻炼。学校本身也可以创办一些实体,如形成学校创业一条街、学生创业园等。还要组建“校内+校外+校友”三位一体导师团队。通过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鼓励广大学生利用周末以及业余时间创立一些小的实体(像淘宝店、微商等);或者定期的搞一些作品展,让学生自我设计产品,自我推销产品,迈开创业的第一步。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业技能,使他们的创业技能得到训练,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当然,学校还要进一步做好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加强网络化手段,充分整合和利用国内外优质资源,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为创客提供工商、税务、融资等“一站式”服务,进而使他们自主创业。
结语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四方面共同努力。中职学校的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的意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是当今社会就业的需要。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创造者,因此,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职业学校,面对新世纪的严峻挑战,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意识,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应用型人才,最后培养出应用型职业型创业者。
关键词:创业 创新 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对未来社会发展和挑战的人才,是各类高校在教育创新中担负的首要任务。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立高校创新体系的关键性环节和基础性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是缓解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独立学院产生于1999年,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不同于以往普通高校按照公办机制、模式建立的二级学院、分校或其它类似的二级办学机构。目前,我国已有300余所独立院校,承担30%以上本科生的培养任务。每年三本院校的毕业生高达百万。成为我国人才输送的一条重要渠道。青海大学昆仑学院成立于2004年,依托青海大学优势专业,提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目标,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重要议程,积极探索创新创业课程、实践环节教学、创业辅导和创新实践等多维立体综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在课程设置上,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主渠道作用,开设了《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等创业教育课程。同时积极开展SIYB创业培训。通过讲授和讨论、访谈、案例研讨、咨询 互动、 角色演练及课外作业相结合的形式,启蒙创业意识,传播创业精神,使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都能理解创业过程,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了解创业风险,获得创业激情,为学生走向社会创业奠定基础。 在实践环节上,主要有四条途径,一是开展金工实习,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建立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三是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四是组建重点实践团队,大力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创业指导课程开设精细化程度不高,没能达到预期目的。虽然大部分高校均已将创业指导课列为必修课,但事实上,高校的创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大都限于政策宣传、技巧培训的服务工作上。虽然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但这种应急式模式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面临就业时的应对能力和综合素质,“零敲碎打”的指导工作显然不具有系统性。通过对现有的创业指导模式研究,认为以下问题,尚有待于进行深入思考:
1.1不同性质的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如何精细化、专业化。目前大部分就业指导书均为《大学生创业指导》,但大学生也分为不同的层次,对自身定位、对工作的需求不能一概而论。为此,针对性强,精细化指导的要求呼之欲出。
1.2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如何与实践相结合。传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专业课程授课模式相差无几,填鸭式的理论教育只能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的自主能动性不强。建立就业素质拓展室和沙盘模拟企业,寓教于乐,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得到深刻的心灵启迪。
1.3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效性的考核标准如何确定。传统的课程有效评估以考试成绩定论,但创新创业能力更应注重实践成果,包括学生创业成功率、创业过程表现、适应能力的评估。
2.缺少专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目前的创业指导和就业指导师资普遍缺乏企业的工作经验,革新精神和冒险意识不强,所以在对学生指导时,说服力不强,学生愿意接收的程度不高,加之很多教师本身对创业意识不到位,很难保证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效。久而久之,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慢慢演变成了政策宣讲,使其效果当然大打折扣。
3.创新创业教育认知还停留在表面。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将创业实践停留在一般劳务性的勤工俭学、简单的贩卖上。此外, 许多大学生缺乏项目评估能力,在搞创业项目时,不了解市场,也不懂政策法规,存在盲目性,创业成功率很低。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
1.充分发挥学生组织优势,在院内举办创业设计大赛等系列学生活动。重视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给予创业型学生社团大力的支持,院团委加大指导力度,将大学生创业教育密切融入到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寝室文化艺术节,大学生计算机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我院传统、特色学生活动中,以举办青海大学昆仑学院大学生创业方案设计大赛等形式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激发学生对创业知识和创业实践教育的渴求热情。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科技竞赛
重视创业科技竞赛的举办,为学生提供发挥才能的舞台,加强与校内其他学院、其他学校之间的竞赛交流。通过自身举办的一系列创业竞赛选拔出一部分优秀学生,邀请指导教师对这些学生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积极推荐代表学院参加校级、省级等与创业相关的科技竞赛,为创业积累经验,培养信心,开阔视野。
3.加大对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的指导和考核力度
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理论学习之余,对大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提升自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的指导和考核,杜绝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流于表面和形式,根据专业特点,团学组织特点,组建重点实践团队,充分发挥该项工作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实践作用。
4.扩大“准就业”政策覆盖面,为毕业生实践、实习保驾护航
学院为保证应届毕业学生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习实践工作,专门制定了《青海大学昆仑学院毕业生“准就业”管理办法》,在大四年级可以通过工学兼修的方式,在自主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工作实践,此项政策推行以来,深受广大毕业生好评,建议今后应放宽准就业申请条件,鼓励学生工学兼修,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5.加强金工实习的专业性、时效性。
目前,金工实习主要面向学院理工科的学生,是一门实践性技术基础课,而且实习内容多以工艺程序和流程为主,看似与创业教育无太多联系,但是在实习过程中学生所应具备的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态度对于未来大学生创业仍然具有软实力积淀的作用,同时,对于生产工具流水的了解和熟悉掌握,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未来在本专业创业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经管类学生由于实习面较为宽泛,技术性较理工类稍差,为此加强经管类学生实习的实效性,一方面需要学院的努力,一方面也要求学生态度和认知的转变。
6.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青海大学昆仑学院依托青海大学优质的教学资源办学,青海大学的大多数的优秀教师成为我院学生的任课教师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如何发挥这部分优秀人才对我院学生创业教育的推动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我院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一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可以为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二来,通过指导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可以学到更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良好方法,最后,通过广泛的与人交流接触,还可以为今后的创业积累一定的人脉资源,但鉴于青海大学昆仑学院的实际情况,这项工作的开展并不是很深入,我院也只有极少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随着我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之前期在该项工作上的一定经验积累,未来将会在本项工作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7.鼓励和支持我院创业指导教师外出进修和培训
近几年来,青海大学昆仑学院不断重视对我院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下大力气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加大创业理论教育力度,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创业实践机会,而且从提高为学生教授创业知识的创业指导教师素质入手,每年将我院从事创业指导教育的教师送出去进行专业创业指导培训,不仅使得这部分中青年教师获得了较为先进和具有实践意义的创业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院创业指导教师欠缺和创业指导教师专业素质不足的缺陷,今后我院仍将持续不断的输送创业指导教师走出去学习,进修,争取做到自己培养一部分高素质创业指导教师,从社会邀请一部分创业指导教师,形成内外兼修的创业教师配置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 高志宏.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创新 [J].江苏社会科学 ,2012,(5):237-240.
[2] 陈颖 , 李永能 , 葛长荣 ,等. 地方农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践 [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6(5):72-76.
[3] 施颂华.深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析[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1,(6):91:93
作者简介:
唐于峰(青海大学昆仑学院,青海西宁,810016)
作者信息:唐于峰,男(1963.5―),汉族,青海大学,本科,副教授, 研究方向:会计学
朱丹冰(青海民族大学,青海西宁, 810016)
作者信息:朱丹冰,女(1984.7―),汉族,黑龙江省巴彦县人,硕士
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邓超(青海大学,青海西宁,810016)
作者信息:邓超,男(1987.5---),汉族。青海省湟中县人,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双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
“双导师+工作室”是指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担任导师,采用“工作室”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工作室为平台,以社会实践项目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为目标,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就业及创业的目的。这种“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我国高职院校应用较多,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补充。在工作室中引进企业导师,在校企双导师的指导下,学生既能够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又在实战中得到了锻炼,提前了解了企业工作流程,体验了企业工作氛围,为将来创业就业打好基础。服装设计是一门艺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专业,它的艺术属性要求学生具备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技术属性要求学生具备完成产品的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双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通过做项目,既可以启发创意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又激发了创造力,锻炼了实践能力,是非常符合服装设计专业特点实践教学模式。
二、“双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
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技能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建立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之上,贯穿于专业学习之中。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是培养创业型人才,更是培养一种创业精神,即以创新的方式去工作,创造新的价值。这样就算没有创业,也可以创新工作,开创自己的事业。我国服装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贴牌代工为主,自主设计创新能力不足,随着近几年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这种代工产业逐渐由中国向海外转移,服装企业出现了一波停产潮,因此培养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将是我国服装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双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转换了“教”与“学”的关系,将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主导地位”转换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方式。学生在做项目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创造性地学习,从而锻炼了独立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创业或就业打好了基础。
三、“双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是校企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高职教育一直提倡工学结合,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学校工作室一般由教师担任教学工作,由于教师实践能力的局限和学校硬件设施的不足,在引进项目、指导实践等方面难以胜任。“双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借助企业导师的实践经验弥补专业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短板,化解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同时将企业的新工艺、新方法引进课堂,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校教学目标与企业需求保持一致。借助“双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校企之间还可以展开深度合作,比如:校企共同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做兼职教师,校内教师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等等。“双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为高职教育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提供了帮助。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