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建筑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企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建筑企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建筑工程管理

随着我国行业的不断完善已经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施工企业以及建设行业对于高素质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也需要和社会广大需求同步。所以,推广全新的教学体制、改进当前的教学模式,完善和充实专业教学的内容、加快教学方法革新、转变教学思路是当前教学改革以及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当前学校在工程管理人员培养方面的改革策略,希望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借鉴。

1落实校企共建的模式

在卓越计划下,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充分联系工程的实际情况,并且关注当前建筑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充分结合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培养。学校采用的培养方案需要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来进行实践教学,利用企业和学校在不同方面的资源优势以及环境优势来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校企共建模式下,要邀请企业全面参与到人才培养计划以及专业教学大纲拟定中。学校需要保证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认识实习以及毕业实习,学生甚至可以在完成毕业设计。同时,学校可以建设并且应用各种教学平台(比如科研平台、实践平台以及中外合作平台),进而为学生提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操作性强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和工程人员、教师共同开展对于工程技术问题的创新和研究,让学生最终掌握实用、专业和系统的建筑工程管理知识内容,发展成优秀人才[1]。在卓越计划下,不仅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来培养工程师,学校还需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来提升教师的水平,让教师也得到一定的锻炼。比如,企业和学校可以共同开创教师挂职锻炼体系,让教师能够获得在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学校还可以在职称评定以及岗位考核中强调教师企业挂职培训的重要性,例如在职称晋升条件中加入企业工程实践的要求,对于具备丰富工程经验的教师,学习需要给予一定的鼓励[2]。

2关注土木工程技术课堂的核心地位

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说,需要明确以下目标:“培养具有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的能力,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的手段、方法以及理论,可以参与工程建设行业项目的投资和决策,同时具备全过程管理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在这个人才培养目标下,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平台类型:工程法律课程、工程管理课程、工程经济课程以及工程技术类课程。依据“卓越计划”中培养工程师的要求和目标以及当前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需要突出技术类课程的核心地位,相应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制定需要倾向于技术类课程,对于技术类课程课时以及数量的内容需要合理安排[3]。

3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在当前人才竞争激烈的年代,对于人才的培养需要具有更高的目标,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创业基础,还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并且可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学校需要加强土木工程、经济学和管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了解科学的管理手段、方法和理论,使其熟悉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学校需要培养可以在众多的建筑工程建设项目中负责全过程管理、项目咨询以及决策的人才。需要培养具备项目监理师、注册造价师以及注册建造师能力素质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4结语综上所述,各学校需要加快建设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教育体制,进而形成符合行业需求并且适应经济需求的建筑工程管理培养制度、知识层次以及教学体系,进而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于土木专业工程师的需求。

作者:习尧青 许书娟 孙振保 单位:广西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付志霞.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05):21-22.

建筑企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青年;培养

1 建筑企业青年群体的基本特点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各个行业得到了复苏、发展,甚至走向成功,

建筑行业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许多的建筑施工

企业发展的规模逐渐扩大,甚至已经发展到了其他的国家,进入海外市场。世界各地只要有

生产建设,我们就可以发现建筑工人的身影,他们遍布于荒凉的边疆、山村,也屹立于高楼

大厦和居民别墅上,这就是建筑企业中青年的表现。

2 当前青年人才培养的现状

近年来,由于建筑企业的发展速度太快,人才问题就成为了现代建筑企业关注的重要问

题了。目前,不论是施工的领域、地域,还是施工的技术方面,在建筑施工企业中都得到了

巨大了发展,因此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强度和青年人才需求也是空前加大。虽然大多数的建

筑企业已经认识到了现代的人才问题,并且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加强青年人才的培训来弥补

工程施工人员的需求。但是人才的培养速度还是赶不上建筑企业的发展速度,而且人才质量

也呈现下降趋势,对于这些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建筑施工企业的青年人才培养现状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项目是人才培养的基地,部分项目领导重视不够

建筑施工企业随着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青年员工被引入企业中,项目就是一个培训基地,也是青年在施工企业入职进行学习的起点。随着建筑施工企业开发的项目越来越多,需要的人才也是越来越多,大量的青年人才被引入项目后却得不到很好的安排。部分项目部领导与青年人才缺乏有效的沟通,压抑的工作气氛不利于青年的学习培养,同时也影响到了项目施工管理。另一方面,一些项目领导为了培养青年人才,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有利的学习环境,在对待员工上他们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即使是犯了错,领导为了照顾他们的情绪,并没有及时的进行批评改正,而只是在事后进行提点。这使得青年人才渐渐地形成一种惰性,同时也形成了一种思想,他们认为只要事后进行改正就行了,使他们学习积极性不高,思想意志不够,这恰恰也是建筑施工过程中最不利的一个因素,事前工作的不严谨,事后进行改正,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不利于施工企业的发展。

2.2 职业规划和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效性不强

大多数的青年人才在建筑施工企业入职后都是有着自己的目标的,他们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划分的较为明确,他们有的目标是成为项目经理,有的希望在施工技术方面有所成就,

但这仅仅只是目标,他们在具体实现这些目标上却没有合适的计划,这也使他们的目标在时

光中渐渐地被磨灭。虽然建筑施工企业大多存在着青年人才培训阶段,有的企业管理者在进

行培训的过程中会逐渐发现青年人才的优势与不足,然后为他们制定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来

明确他们的职业目标,但是由于建筑施工企业流动性较大的特点,为他们制定的规划却得不

到有效的实施,因此,这种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效性不强。

2.3 建筑企业青年员工自身的特殊性

自计划生育实行以来,我国在人口数量和家庭人员结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独生子女的数量是越来越多。建筑施工企业内的新一代青年人才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环境相对较好,大多都没有坚韧的意志力,建筑施工项目的生活环境又较差,他们留恋固定而且环境较好的工作也就不言而喻了,很多的青年人才是不能够忍受这一点的,这也是建筑施工企业人才流动性较大的原因之一。

3 建筑施工企业青年人才培养策略

一个真正的青年人才可以发挥出多人的工作作用,他们不仅让企业减少了员工工资成本的投资,也使得员工的流动性减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企业健康地发展。因此,建筑施工

企业要采取多种措施来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具体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3.1 重视青年员工的培养工作

青年员工的培养已经引起了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他们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加强对青年员工的培养工作。目前,在大部分的建筑施工企业中都存在着入职前的见习期培训,在培训期间一般采取“师徒带教”的方式来进行施工项目现场培训学习。在这个培训过程中管理者要注意两点,其一就是师傅要是能力较强、经验丰富以及有责任心的人,其二就是师徒比例不宜过小,最好是“一对一”的师徒教授制度。

3.2 建立施工企业人才后备库,实现动态化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具有人才流动性较大,这是现代施工企业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针对于这一现象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建立一个人才后备库。在这个人才后备库中,管理者可以对青年人才进行观察,找出他们各自的优缺点,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培养方案,促使青年人才在整体素质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同时,在青年人才后备库中实行淘汰制,不仅可以定期更换建筑施工企业人才后备库的新鲜血液,也可以不断激发青年人才的斗志,磨砺他们的性情,然后将他们安排到各项目机关进行锻炼,最终为建筑企业提供可靠的青年人才。

3.3 有效的开展员工培训

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大多都存在着青年员工培训这一制度,但是他们的培训的制度上较为笼统,并未完全考虑到青年的专业素养和发展潜力,这使得培养的实效性不大。因此,建筑企业要充分考虑到青年员工的专业能力和优势所在,从而制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多层次的培养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要充分突显出培训的实效性,对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或者是现场施工人才等进行分开培训,同时将现代最新的技术、管理理念等灌输给他们,

从而培养出各方面都较好的优良人才。企业也可以针对这些青年人才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将

他们安排到重点项目上进行培养,实现具有实效的人才培训效益。

4 结语

近年来,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较快,其发展的速度已经大于人才的培养速度,使得现代施工企业不论是在管理或者是技术方面都呈现出人才缺乏的现象。在现代建筑施工企业中虽然也存在着青年人才培养方案,但是却存在着领导重视不够,培养方案实效性不足等现象。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重视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把人才培养工作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针对建筑施工企业人才流动性的特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人才培养后备库,开展有效的培训活动,从而避免建筑企业人才缺乏的现象,保证建筑施工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利.浅谈施工企业后备干部人才培养与使用[J].经济师,2009(9).

[2] 姜伟民.建筑企业做好人才工作的思考[J].今日科苑,2009(15).

[3] 朱志山.建筑企业青年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2(4).

建筑企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校企合作 产学结合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职业能力

1.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探索“校企合作”中,我们立足区域经济和支柱产业,以建筑行业、企业为依托,职业为特色、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市场指导作用和协调功能,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践基地、共建校企智力资源等形式,拓展办学道路。

1.1校企共同制定发展规划。

成立了由校企双方负责人、主要业务骨干组成的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小组,研究专业的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建设等所涉及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共同发展的重大问题。

1.2校企共同进行专业建设。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前,广泛开展社会调研,广泛听取企业、行业的意见和建议,提出专业建设规划,使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与地方经济息息相关,体现了为地方经济和支柱产业服务的特征。

1.3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校企共同根据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和施工员、质检员等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施工员等执业资格标准,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编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做好教材选用,力求体现产学结合的内容。

1.4校企共享智力资源。

本专业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形成了校企师资互动共享的平台,形成校企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常年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企业负责人、专家或客座教授来本专业举办学术报告,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优势,为企业进行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进行科技咨询,提供技术改造服务,从而形成了校企师资互动共享的平台,校企共同组建师资队伍。

1.5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本专业在学院内建立了建筑实训中心,配备了必要的设备设施,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施教学,进行建筑施工工种技能训练和模拟施工现场实训。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本专业与多家建筑企业建立了产学合作协议和学生实习基地,做到实训进企业,由企业提供实习场所和实习设施设备,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实训指导老师,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1.6校企业共同进行教学评价。

本专业邀请了相关企业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对学生进行毕业综合考核,主要考察学生最后一学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职业能力。每年我们都组织教师到企业和用人单位进行用人满意度调查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主要了解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情况,同时建立了校企共同进行教学评价制度,在举办学生技能比赛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评委,进行现场指导。

2.加强产学合作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技能培养

2.1产学合作教育,从制订教学计划开始。

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和相关企业指导教师进行多次研究,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市场调研结果调整修改教学计划,使人才培养方案能适应行业需求的变化。

2.2互补双赢是产学合作教育办学新思路。

建筑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工程类专业。近年来,我系多位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与区域经济互动,为地方经济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并先后与多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办学关系,成为本专业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基地。学生通过现场实习、顶岗实习、暑期社会实践等环节,进一步加强工程意识和工程思维的培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巩固知识、增长见识、提高能力。

2.3实践教学改革,产学合作教育必由之路。

高职教育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是这种教育层次的主线,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培养。以培养“强能力、高素质”学生为出发点,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推动学生暑期专业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改革毕业实践,开辟产学合作办学新途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一直都强调与实际工程挂钩,强调以实际工程进行毕业设计。之外,我们还积极与用人单位合作,聘任用人单位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担当毕业答辩评判工作等方式方法进行毕业设计教学。实践证明,产学合作教育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我系的这种做法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学校的肯定。

2.4成效明显,产学合作教育结硕果。

建筑企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一、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积极探索校企全程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要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竟争力。

毕业生能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施工技术及基层管理工作,具有参与施工项目管理的初步能力。

二、工民建专业人才需要预测情况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一)工民建专业人才需要预测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建筑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建筑业具有从业人口多,人才需求量大的特点,为高职学生就业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工民建专业是建设行业的主干行业,在施工企业承担了主要的技术及管理工作。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对工民建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尤其是基层技术及管理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同时,行业的发展也使建筑企业对工民建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对若干建筑行业的领导,专家和施工企业一线管理人员的调查得知,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还会经济成本核算,以及国际承包工程管理的技术管理人才。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希望工民建专业的毕业生能达到就业就上岗,上岗即顶岗的要求。因此,本专业把岗位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实行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并肩的教学计划。使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和训练,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能达到企业的要求。

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是:施工员、监理员、材料员、质检员、安全员、预算员、资料员、测量员、招投标管理员、企事业单位基建技术员等。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原先,采用的是“2+1”模式进行教学,即,两年在学校里进行理论教学,后面一年大部分时间去工地实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到工地后,很长一段时间难以适应,而且没有加强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结果上手比较困难。另外,大部分时间到工地后,督控的效果不太理想。后来经过调整,我们采用下面的模式进行,即:后面一年的实习实训用半年时间在学院里面进行强化训练。训练的科目为:钢筋工强化训练、砌砖训练、模板工训练、抹灰训练等。经过上述训练后,再用半年时间下工地实习,这样,就使学生很容易上手,监控的长度缩短了。效果比原来的模式显著。

转贴于 三、“校企合作”是构筑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条件

为了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许多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时数增加幅度很大,有的已经达到或超过总教学时数的二分之一。但实际在企业中进行的教学时间,大多在一个学期左右。这与发达国家企业教学与学校教学各占总教学时间一半的安排差距很大。学生在企业真实现场中进行学习,较之在学校模拟现场或实(试)验室中进行的学习,在培养生产一线职业能力上,效果是有很大不同的。当然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职院校在安排企业教学方面会遇到诸多困难,但和许多国家高职学生有二分之一时间在企业接受教育相比较,我们才安排了六分之一。这启示我们:提高高职的教育质量,仅仅提高实践教学的时数是不够的。还应强调增加学生在企业中学习的时间,真正把“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作为高职教学改革的基本途径,并由此建立起新的、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企业进行的实践教学中许多国家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企业指导教师中是按职业能力培养内容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指导,按考核内容、标准和方法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在企业中绝大部分的实践活动是独立进行的,许多生产技术问题是独立解决的,这就保证了学生毕业即可顶岗工作。目前我们有些学校在企业安排的实践教学,基本上还是依照多年来习惯的“认习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阶段安排的现场实习,学生很少能独立承担工作任务。这对于计划经济下培养“粗坏型”人才是可以的,但对于培养“毕业即顶岗”的高职人才就很不适应了。比较发达国家在企业教学中的作法,我认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到了必须解决好校企合作这一重大课题的时候了。离开了行业,离开了企业,是搞不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如何将企业的教育资源利用起来,利用好,使之为高职教育服务,是当前我国政府和每一个高职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我感到,要准确定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还需通过深化教育结构改革,在我国真正建立起从中专到大专,再到本科、研究生阶段的职业教育体系;要保证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利用好企业的教育资源,真正构筑起“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筑企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5篇

XX集团在省教育厅、建设厅、劳动厅、建筑工程管理局的领导关心支持下,在第一届理事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全体成员单位按照“民主自愿、平等互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原则,自觉按照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了促进XX集团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江苏建筑职教集团章程》规定的活动内容,结合建筑职教集团实际,制定2006年度工作计划。

一、充实完善江苏建筑职教集团网站栏目和内容。及时国家、省、市有关建筑业政策,有关用人信息和优秀毕业生信息。链接集团内企业和院校网站,通过各种媒体不断扩大对江苏建筑职教集团各会员单位的宣传和推介。

二、进一步延展集团内校际合作办学的覆盖面和教学一体化。一方面要继续扩大参与联合办学院校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五年制招生计划,为更多的学校争取生源,继续运作“2+3”办学模式,在联合办学中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的各个环节,争取在与部分学校开展对口单招合作办学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的一体化建设,作为校际合作的重点,加强教学交流、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在教学方面初步实现“五个统一”,即:统一培养规格、学计划、学大纲、材使用、统一考核评价标准,有效地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带动成员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在促进集团内校企间人才双向交流方面有实质性进展。要组织江苏建筑职教集团内有关院校的教师到建筑企业顶岗锻炼,同时要积极选聘建筑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校企之间要共同协商,处理好互访人才的待遇及有关问题,按照有利于调动双方人才参与双向交流积极性的原则,酝酿建立校企人才交流互访管理制度。

四、进一步拓展深化产学研结合的广度和深度。要充分发挥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省级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和省级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进行建筑企业职工的技术培训和建筑领域技术课题的研究与攻关。努力使集团内更多的企业成为建筑类院校学生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现场实践的环境和具体指导。

五、进一步搞好“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建筑类院校与集团内企业广泛开展“订单式”培养,从建筑企业实际需要出发,逐步提高订单数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教学中,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培训计划,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培养学生。

六、不断加强校企间学术交流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学术交流研讨会,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将为之开辟专题栏目,优先刊发江苏建筑职教集团会员单位的有关优秀论文和科研技术成果方面内容。

七、举办集团内专场人才招聘会。为便于建筑职业教育的优秀毕业生到江苏建筑职教集团内有关企业工作,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将适时组织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建筑职教集团内企业可以提前与学院联系招聘优秀毕业生,亦可委托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推荐优秀毕业生。

八、加大建筑行业成人教育力度,积极为企业在职培养提供优质服务。江苏建筑职教集团委托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成教学院,要充分发挥办学优势,把课堂办到企业现场,积极为集团内的企业培训蓝领技术工人,进一步发挥已有36个工种的国家技能鉴定站(点)为集团内各成员单位服务的功能,以促进提高企业的经济增长力和综合创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