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设项目 ;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 地质环境

中图分类号: P694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1.1工程和规划概况

涞源县7.21灾后重建白石山镇集中安置片区原规划位于涞源县白石口村南,白石山旅游公路两侧,距国家地质公园白石山东门约1.5km 。

项目住宅建筑、公共建筑为一层或二层的独立式院落,结构类型均采用砌体结构、基础类型为条形基础。

1.2工作方法

(1)收集建设场地所在区域的相关工程勘察报告等地质资料,了解场地及周边相关地区的构造、环境、气象、水文、区域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状况等。

(2)手持GPS,定位47点,环境调查点36个,且标志点相机留影,同时根据委托单位所提供的勘测定界图,大致确定建设场地边界及位置。

(3)利用追索法的方法,对建设场地及其周边相关区域进行线路调查约20km,面积调查约1.8km2。主要调查此区域内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和对已有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了解建设场地及其周边相关地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交通、植被等,确定评估区的范围。

(4)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综合分析地质灾害类型、选取评价要素、对地质灾害危险性和建设场地的适宜性进行论证,并提出防治措施,最终完成本报告的编写。

1.3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该建设项目属较重要建设项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中等。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Z/T0245—2004),确定本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二级。

2.地质环境条件

2.1气象、水文

评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南北气候变化差异较大,四季分明,冬具有春旱多风,夏季多雨,秋爽冬寒的特点。年平均气温9.8℃;降雨受太行山地形抬升气流影响,年内降水分布不均匀。冬春多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瞬时最大风速24m/s。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696.1h,无霜期由北部的120天至南部的180天;最大冻土深度1.3m,冰冻期为当年十二月至次年三月。

区域内主要河流有拒马河,属于大清河水系。拒马河发源于县城南旗山脚下,以地下水溢出成泉群形式变为地表水。经南屯、杨家庄、王安镇、塔崖驿等乡镇,于桑园村东北流入易县县境。涞源境内干流长45.65km,流域面积1656km2。该河为常年基流河,河道为砂卵石河床,槽形比较稳定,河槽宽100-200m。坡降为1/100-1/170。因季节性强,流量变幅较大。

拟建场地位于拒马河支流东约2km,该支流河面宽约1~1.5m,常年有水。经现场调查询问,历史最大洪水位未到达评估区,对评估区影响较小。

2.2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涞源盆地及白石山北麓山谷,地貌类型为坡洪积(锥群)倾斜小区。场地总体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以旱地为主,地形总体较简单,场地高程876-947m,相对高差71m,场地内东部发育有两条冲沟。

2.3地层岩性

根据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5万菜村岗幅),评估区内出露的地层为第四系全新世地层和第四系更新世黄土层,下伏基岩为蓟县系雾迷山组白云岩。

2.4工程地质条件

本场地尚未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根据野外调查及区域资料,建设场地地层主要为冲洪积、坡积成因的粉土、粉质粘土、砂砾石层等,地层由上而下为:耕土、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夹砂砾石、卵石。

2.5水文地质条件

评估区地下水类型依据基岩裂隙成因及其发育程度和埋藏条件及含水介质的不同划分为基岩(岩溶)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评估区水文地质条件良好。

3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3.1区域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依据河北省国土资源厅《保定市涞源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评估区位于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1)(图7),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质条件及人为因素等综合影响,局部有潜在的不稳定斜坡、泥石流等灾害,一般规模小,稳定性较差,危害较小。

不稳定斜坡发展变形主要受降水控制,明显变形主要发生在6-9月份雨季,且与降雨时间、降雨量及降雨强度密切相关。

区域上泥石流多为暴雨沟谷型稀性泥石流。规模较小,一般小于2×104m3/km2,泥石流特征不典型。

3.2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评估区地处涞源盆地及白石山北麓山谷,海拔高度876~947m,场地相对高差71m。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建设场地未受7.21灾害的影响,评估范围内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现状条件下,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内在因素制约,评估区范围内地质灾害弱发育,危险性小。

4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4.1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建设场地地处涞源盆地及白石山北麓山谷,主要建筑物为一层或二层的独立式院落住宅,地基承载力要求不高,建设场地内发育有两条沟谷,工程建设中将会按照设计进行挖方回填及场地整理工程,如若大规模挖方可能会引发边坡失稳造成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危害对象为施工工人,若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施工,可降低引发危害的可能性及危险性。

建设项目建成后用水主要为日常生活用水,用水量小,来自于白石山山泉水。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小。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综合确定,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引发边坡失稳造成崩塌滑坡地质灾害,若施工采取适当措施,危害发生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4.2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依据河北省国土资源厅《保定市涞源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评估区位于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工程建设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

4.2.1、崩塌滑坡

建设场地内东部发育有两条沟谷,在建设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场地整平、基坑开挖等工程,可能涉及切坡、填方工程,形成人工边坡,坡体土质中密、土层分布不均,在强降水或其他动力条件下,可能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边坡经过加固处理后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4.2.2、泥石流

G1:位于场地东南侧,沟口中心3度带坐标为:38559671、4350029。

主沟长1.7km,汇水面积0.6400km2,走向约320°,呈U型,沟底宽约50-200m,沟床坡降117.65‰,平均纵坡约6.8°(照片5、6)。

植被覆盖率约20%。沟内无水流,沟内有梯田,根据泥石流沟易发程度数量化评分表(表4-1),该沟为轻度易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其规模大小是由前期降雨量所决定。在暴雨期有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可能,但可能性小。泥石流主要威胁该新民居项目,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泥石流地质灾害预测评估结果: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4.2.3、岩溶塌陷

评估区内上覆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地层,岩性主要为冲洪积、坡积成因的黄土状粉土,厚度约120m,下为蓟县系雾迷山组白云岩,为典型二元结构地层。场地地下水水位约10m,局部断层破碎带岩溶较发育,存在发生岩溶塌陷的可能,但该区第四系厚度大于100m,属于岩溶塌陷较不易发区。因此产生岩溶塌陷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预测评估结果: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5地质灾害危险性防治措施

5.1、加强上部建筑结构的整体设计,设计良好的防渗、排水措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5.2、对于场地内的沟谷,要严格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进行平整和回填对切坡形成的人工边坡要进行必要的防护加固处理。建筑物距边坡应留有一定安全距离,确保地基基础的稳定。

5.3、针对泥石流灾害:在各潜在泥石流沟流通区修建拦石坝等。在沟口外修建排导墙及导流槽等。在泥石流形成区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减缓降雨冲刷,增加坡体稳定性,抑制冲沟形成。

参考文献:

1、《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区域地质志》,河北省地质矿产局(1989)

2、《河北省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河北省国土资源厅(2004)

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路工程建设的影响,是公路建设者必须面对的重要工作方向。本文结合笔者的工

作经验,简要分析了公路工程施工中常见的不良地质与处理方法,以共探讨。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条件不良地质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X734 文献标识码: A

公路工程地质条件概述

在一条公路的建设过程中,往往需要跨越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遇到各种各

样的复杂地质问题,给公路的安全施工带来了巨大的阻碍。例如对路基工程的影

响,由于其涉及面广,是一种线型结构物,具有距离长,与大自然接触面广的特

点,路基施工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路面的使用质量和使用寿命。

没有稳定的路基,就没有稳固的路面。桥梁是公路工程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线

路跨越河流、沟谷或道路,需要架设桥梁,桥梁也是线路通过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地区的主要工程。在公路桥梁建设中,如果不重视好地质条件,就会造成桥墩的

塌陷,从而影响整个桥梁的安全。同样公路隧道工程所赋存的地质环境内涵也很

广,包括地层特征、地下水状况、开挖隧道前就存在于地层中的原始地应力状态、

地温梯度等。地质条件是客观存在的,公路在自然地质环境中穿行,并对地质环

境进行改造,应该认识地质规律,尊重地质规律,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地质因素,

遵循地质原则,从源头上尽量减少公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且为施工和运营提

供良好的条件。

二、公路工程施工中常见的不良地质

不良地质现象是指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动力地质现象。它泛指地球

外动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沉陷、泥石流等,它们既

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公路路基基础、边坡工程、隧道、桥梁等具体工程的安全、

经济和正常使用不利。

(一)坍塌

坍塌是指岩土突然脱离母体岩壁使岩体出现崩落、滚动的现象。坡面条件是引

起崩坍的根本因素。黄土地区,坡度大于50°是就可能发生崩坍;由松散的的岩

土组成的坡地当坡度大于45°,高差大于25 米的时候可能出现小规模崩坍,高

差大于45 米就可能出现大规模崩坍;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斜坡,当坡度大于50°,

高差大于50 米时就可能发生崩坍。地质构造与岩性也是崩坍发生的重要条件。结

构疏松破碎的岩石易发生崩坍,当松软岩层与坚硬岩层成互层出现时,由于差异

性风化使坚硬岩层突出,临空面增大也容易引起崩坍。施工不当也容易造成崩坍,

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如果过分开挖山体边坡,或在坡脚大量采石取土,使坡脚支

持力减弱容易引起崩坍。

(二)滑坡

滑坡是公路施工中极易出现的地质灾害,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特殊的原

因在客观环境内通过重力的作用导致部分岩体沿着软弱带向下滑动的现象。导致

滑坡的具体原因如下:

1、地貌原因

高陡的山坡或陡崖,使斜坡上部的软弱面形成临空状态,上部岩土处于不稳

定的状态,溶剂发生滑坡。河水强烈的凹岸陡坎也容易发生滑坡。

2、地质原因

松散的沉积层,尤其是粘土及黄土浸水后,粘聚力骤降,大大增加了其可滑

性。基岩区的滑坡一般和页岩、粘土岩、泥灰岩、板岩等软弱岩层有关,当组成

斜坡的岩石性质不一,特别是下面是坚硬岩石,上部是松散堆积层时容易发生滑

坡现象。

(三)地面沉陷

地面沉陷是指比较软弱的路基基础,在公路施工或者建成以后的使用过程中

出现沉降的现象。造成沉降的认为原因主要是路线选址不当或者路基施工不合理。

自然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强降雨或地壳变动等。

(四)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主要是由于强降水导致的一种突然爆发的

由大量泥沙、石块等物质组成的洪流,具有强大的破坏力,能改变地表面貌。泥

石流形成的条件是:短时间内突然出现的大量水体;丰富的土石碎屑;陡峻的便

于集水的地貌条件(山区盆地等)。

三、公路工程施工中不良地质的处理方法分析

(一)做好公路线路地质的勘查工作

公路建设要高度重视工程地质勘查工作,及时发现一些严重的地质问题并及

时制定合理的方案进行可靠的处理,才能保证工程设计、施工的顺利进行,进而

保证公路的可靠质量。当工作中发现仍有重大的地质病害存在或有潜在的重大地

质病害时,必须及时调整线位。对于重大的地质病害应尽量绕避,实在无法绕避

的要考虑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可靠性,尽量在路线的平纵面优化上下功夫(采用

分离式路基、用桥隧构造物通过、从滑坡体上部通过、半路半桥等),避免高填深

挖,以减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提高工程措施的可靠性和安全度。对地质病害应

以防为主,以治为辅,能避当避,即使增加工程造价也是值得的。必要时应增加

技术设计阶段,对重大地质病害路段进行深入勘察,确定路线可行性。

(二)优化工程设计提高公路抗地质灾害的能力

在公路工程设计中,根据大部分地质剖面对致害地质作用的性质、原因、变

形机制、边界、规模、稳定状况、危险程度以及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如水文、

气候等情况,对预测的危害进行正确评价。当路线经过不良地质区域时,要综合

考虑地质的治理有效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不同方案的的比选。重

点地质防治工程,必须进行专门的可行性论证,必要时可进行工艺试验,因施工

过程中必然对原有地质造成影响,如对岩基的喷锚、抗滑桩。挖排水沟等,不能

因施工的扰动二对变形地质体造成新的破坏,当不可避免时要正确评估施工的扰

动对变形地质体的影响程度,对原有设计进行补充修改。

(三)通过具体施工技术手段防治地质灾害

1、对公路出现的崩坍和滑坡现象,应采用以下两种措施进行防治:

(1)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

滑动力。常用的措施有:削坡减载;边坡人工加固;以及采用预应力锚杆或锚索

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通过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

体或土体的强度等。

(2)防止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的损害

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

可以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可在滑坡

边界修截水沟防止地表水进入滑坡区或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

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

2、对软土路基进行有效的加固处理。

主要有抛石挤淤法:挖至基础的处理厚度,一般为30cm,快速抛石、整平,

抛石整平稳定后进行砂砾垫层施工,其办法很快解决了公路桥涵的软基处理,提

高了整体施工进度。还有可以用砂、砾石等材料置换或拌入法使软弱地基形成复

合地基,提高地基承载力。

3、在泥石流易发区域,要加强排水工程的建设,以降低其对公路的损坏。

(四)强化不良地质区域的的灾害监控工作

对于建在不良地质区内的公路工程,要根据地质调查报告,确定监测和预报的

重点区域,在每年汛期前对地质灾害较严重的地区进行全面的调查,加强汛期期

间的监测工作,讯后要仔细复查,及时掌握地质条件的变化情况,提高预报的准

确性和实效性,最大限度的减少因不良地质造成的损失。

总结: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网建设向纵深不断完善。而一条公路的修

建往往需要穿越不同地形地貌的区域,包括一些地质复杂的区域,因受不良地质

的影响,公路工程已经成为地质危害最为严重的建筑类工程之一,防治地质灾害

成为公路工程施工的重要工作部分。相关部门和人员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探索

新技术新方法,为公路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东《公路工程常见地质灾害分析》[J].交通建设与管理2008(6).

[2]张雪松《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以及处理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