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年护理与护理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不同护理干预的性别差异。方法 分别对男性和女性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药物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干预、生活护理干预等,比较不同护理措施对两性的区别。结果 男女两性患者入院前分别为162.7±10.4 / 100.3±9.6mmHg、163.1±10.3/99.5±9.5mmHg。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患者血压表现出不同程度下降。男性或女性在进行药物护理干预后都会显著降低血压126.8±8.4/76.3±6.2mmHg或128.3±6.3/77.9±6.8mmHg(P
原发性高血压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阻力血管血流阻力增大从而导致血压特别是舒张压升高的一种疾病,随着我国饮食结构的变化,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呈现出年轻化。原发性高血压还是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原发性高血压虽然其机制不明,但是与患者的生活习惯、心理变化、用药都有重要关系,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同,原发性高血压在男性和女性群体中的发病时间及其机制上有所区别,但临床护理一般采用相同方法,没有分别对待,本人拟通过本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例进行分析,观察两性在高血压护理上的差异,为临床原发性高血压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本校教学医院原发性高血压病例206例,其中男性病例106例,女性病例100人,年龄65.4±7.3岁。入选病例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诊断新标准, 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恶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合并心肌梗死、脑卒中、肾病、肝功能异常、不能配合护理干预及出院后随访者不能入选。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掌握患者基本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民族、婚姻、职业、教育程度、对本人疾病的了解情况、用药情况、药物依赖、药物副作用等十项内容。206例患者男、女两大组,其中男性对照治疗组20例,心理干预32例,生活习惯干预32例,用药干预32例;女性对照治疗组19例,心理干预27例,生活习惯干预27例,用药干预27例。在分组时遵循随机原则,抽样后无论男女两组之间还是男性分组、女性分组内在年龄、婚姻、教育、民族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
1.2 方法 男性组和女性组患者按患者个体血压变化及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使用的药物为ACEI、利尿剂、钙拮抗剂、β受体阻断剂、α受体阻断剂、ACE受体阻断剂等,除此外不做其他降压药物治疗措施。对照组不对其服药、生活、心理进行护理干预。两组分别在入院第一天7:00、13:00、19:00测量血压,取平均值作为对照组参照,并在完成治疗或护理干预后取相同时间点测量血压取平均值,作为常规治疗、服药干预、生活干预、心理干预后血压参考值。测量血压时,先休息30分钟,应保持患者相同状态、相同部位、相同护理人员等,减小测量误差。
1.2.1 服药护理干预 首先让患者了解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及本人的血压情况,着重让患者理解原发性高血压需要终身服药,不能自觉没有感觉就停药,会造成血压的反弹,对靶器官造成更大伤害。由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普遍依从性差,原因有服药时间过长,自觉血压正常而减少或停止服药;用药过贵,经济负担过重;有些降压药有搔痒、水肿等不良反应等[1.2]。本服药干预组患者男性78%服药依从性差,5%经济负担不了,17%出现轻度药物不良反应;女性73%服药依从性差,7%经济负担不了,20%出现轻度药物不良反应。通过具体病例的分析,加强服药依从性教育、尽量简化治疗方案、及时更改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出院后每周随访一次,督导患者按时定量服药并及时了解病人的血压变化。
1.2.2 生活护理干预 让患者了解健康的生活习惯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影响,特别是高盐饮食、过量饮酒、吸烟、高脂饮食、生活不规律等是引起高血压的重要因素[4.5]。指导患者合理膳食,特别注意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禁烟、限酒,生活作息规律,少吃多餐,选择富含维生素、钾、钙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多吃绿色粗纤维食物。严格控制食盐摄入量(每日
1.2.3 心理护理干预 了解患者对自己疾病的认识,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经分析男性患者16%出现长时间患病不能治愈导致的焦躁、担心自己不能正常生活,45%由于了解原发性高血压不能治愈,出现悲观、抑郁倾向,29%不了解自己的疾病情况,不管不问,任疾病发展;女性患者的相应比例分别为25%,39%,36%。对不同心理状态的患者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对情绪焦躁的患者,向其讲述原发性高血压的防治知识,虽然患者指导高血压虽然不能治愈但如果正确治疗控制血压并不会出现影响正常生活;对情绪悲观、抑郁患者,通过暗示、说服,让患者理解高血压并不是患者想象中那么严重,鼓励患者建立积极的治疗和生活心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消极治疗的患者,应让其学习高血压的发病情况,如果不进行控制会出现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让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出院后每周随访一次,鼓励患者建立积极的治疗、生活心态[7]。
1.2.4 统计方法 统计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男女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男性或女性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 < 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男性原发性高血压各组患者血压变化(表1)
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常规治疗组相对入院前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显著性下降(P
表1 男性原发性高血压各组血压变化
2.2 女性原发性高血压各组患者血压变化(表2)
由实验结果可以发现与男性相似常规治疗组相对入院前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显著性下降(P
表2 女性原发性高血压各组血压变化
2.3 男女两性护理干预血压变化百分比(以常规治疗为对照)(表3)
由男女两性护理干预的血压变化百分比比较发现,进行药物护理干预后,无论收缩压或者舒张压的变化百分比两性没有显著性差别(P>0.05)。但是当只对男女两性进行生活护理干预时,男性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常规治疗组减小的比例均大于女性(P>0.05);同时我们发现当男女两性心理护理干预时,女性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常规治疗组减小的比例均大于男性(P>0.05)。
表3 男女两性护理干预血压变化百分比(以常规治疗为对照)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1.88%(1991年成人血压普查),老年人(6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病发病率为40%~45%。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我们在临床护理中采用了药物护理干预、生活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干预等措施分别观察其对两性的区别。从我们的研究发现,无论男性或女性加强药物护理干预后均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但是生活护理干预对男性患者跟有效,而女性患者在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后治疗效果更好。
督导用药是原发性高血压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一般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大多为中老年,其用药随意性较大,自觉血压恢复正常就停止用药。这不仅会造成血压大幅度波动,还会造成血压的反弹,对患者的治疗非常不利[8]。从我们的实验结果发现,不论男性或女性在加强药物护理干预后比常规治疗组都会显著降低血压。
对于生活护理干预和心理护理干预,其对男性和女性患者的作用有很大差别。现代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由于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分工的区别,造成男性和女性在产生高血压的原因上有所区别。本实验的研究发现,女性患者对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更好,而男性对生活护理干预的效果更好。其原因可能是女性患者更容易会接受心理暗示,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护理关系更能提高治疗效果;男性患者可能是由于社会角色的不同,生活不规律或长期养成不良生活习惯,而当对其加强生活护理干预时,对其治疗的效果更好。
我们的研究提示原发性高血压的护理措施不同对男女两性应该区别对待,不论男女两性都应该加强药物护理干预,而对女性应该更侧重心理护理干预,而对男性应该侧重生活护理干预。
参 考 文 献
[1]马山珊,郑红薇,王蓓.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中华护理杂志,2007,42(4):363~365.
[2]叶晓青,林芳宇,陈维清.高血压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的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07,34(3):494~496.
[3]周超,雷燕,杨春霞等.饮酒、吸烟和嗜盐等生活方式与高血压发病关联的NETO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6,33 (4):488~490.
[4]叶国鸿,罗发强,陈启华等.心血管病的社区健康教育. 中国医药导报,2007,(31).
[5]黄月英,邱丽娜,洪蝶玟.健康教育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实施及效果.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08).
[5]刘志诚.改善饮食营养习惯预防慢性病.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2,2(2):11.
[6]张福金,张淑阁.高血压运动疗法.国外医学.康复学分册,1998,18(1):31.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护理管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274-0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社区慢性病患者的护理管理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一个主要社会话题。现阶段,社区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医疗服务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卫生保健提供了方法和途径。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本区收治的88名慢性病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手段以及常规护理手段进行分组管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近几年本社区收治的88名慢性疾病病人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88名病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人数各为44例,其中对照组病人中男性病人有24例,女性病人有20例,对照组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均在56岁到81岁之间。实验组44例病人中,男性病人有28例,女性病人16例,本组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均在59岁到80岁之间。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以及病史等一般资料的对比无明显区别(P
1.2 方法: 针对实验组的44名慢性病病人开展综合护理干预,针对对照组病人开展常规护理干预,对两组病人护理后的卫生行为的改善程度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幅度进行对比分析。
1.2.1 常规护理干预: 针对社区老年慢性病病人,给予注射治疗以及药物治疗,定期对病人进行病情监督控制,通过常规护理手段控制病人的病情发展。
1.2.2 综合护理干预: 首先,重视对慢性病病人的基础护理,针对那些无法到医院接受实地治疗的老年病人,给予他们注射治疗,进行换药护理,开展导尿工作,通过传统社区护理方法对病人的病情进行有效控制。其次,对实验组病人实施康复护理以及心理护理,针对那些存在脑血管后遗症的病人或者手术之后出现并发症的病人,要鼓励和引导他们进行康复锻炼。针对那些存在心理障碍的老年慢性病病人,要对他们的心理状况及文化层次、个性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让他们了解慢性病的诱发原因和可能会造成的后果,耐心地跟他们解释慢性疾病的相关医疗知识和治疗进展,重建他们的治疗信心。最后,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有规律地面向社区老年慢性病病人组织健康教育讲座,宣传常见慢性疾病的主要种类以及治疗手段,并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充分利用社区的公告栏以及宣传栏向社区老年群体灌输健康知识[1]。
1.3 评估指标: 比较和分析社区慢性病病人在接受护理前后的生理指标变化,对其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进行评价,主要从病人生理、精神、环境和社会这四个角度对其开展评定工作,将评估结果划分为优、良、一般、差、很差这几个等级。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通过使用SPSS15.0软件包开展组间数据处理分析工作,通过(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通过x2进行组间数据对比,若P
2 结果
2.1 卫生情况对比: 实验组的44名病人在接受护理干预之后的卫生行为大大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病人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卫生情况对比n(100%)
组别 例数 坚持锻炼 合理膳食 检测和检查 遵医用药实验组 干预前 44 25(56%) 21(47%) 19(44%) 26(59%)干预后 44 40(91%) 37(85%) 41(94%) 43(97%)对照组 干预前 44 26(59%) 19(44%) 36(82%) 27(62%)干预后 44 31(70%) 25(56%) 41(94%) 36(82%)2.2 两组病人生活质量对比: 实验组病人接受综合护理干预之后的生活质量改善状况大大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病人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对比
组别 例数 优 良 一般 差 很差实验组 干预前 44 4 13 19 6 2 干预后 44 10 20 10 4 0对照组 干预前 44 4 12 12 12 4 干预后 44 4 16 18 10 03 讨论
随着老年慢性病发病率在我国的不断上升,我国对于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现阶段我国的慢性病护理管理主要由单病种干预以及慢性病综合干预这两类方法构成。单病种护理管理的对象一般为高血压病人等,慢性病综合护理管理则主要针对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疾病[2]。
总而言之,通过对老年慢性病病人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以较好地解决他们在生理方面以及心理方面的困惑和难题,促进病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 护理服务 必要性
一、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进程,服务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统计,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即使是中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43%的平均水平。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源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需求。重视发展服务业以促进国内经济生产发展已成为很多发达国家的共识。
护理服务是生活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及人们对生活科学意识的提升,市场对护理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护理服务模式将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必须,并将成为21世纪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护理服务机构人员学历水平较低,服务意识淡薄,服务专业技能不高,无法满足人们护理服务需求。这意味着我国护理服务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之间存在着质和量的巨大差距。
职业院校的办理念是立足市场服务社会,并且以前瞻性的目光,审时度势,其发展要与市场发展同步。笔者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办学条件,提出了高职院校应承担护理服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二、高职院校增设护理服务专业的必要性
(一)护理服务不等于医院护理
有专家提出:护理服务作为一个新的领域,应该区别于目前的医院护理。这个区别主要表现在:
1.在服务地点上。护理服务应该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为单位,而医院护理以医院为依托,以病床为单位。
2.在工作对象上。护理服务的对象比较宽泛,包括需要治疗和康复的患者,更包括老人、儿童、妇女等需要健康护理的人群,主要以保健为目的。而医院护理仅仅以患者为服务对象,以治病救人为目的。
3.在工作内容上,护理服务主要包括基础的健康护理、心理咨询、健康指导、生活服务等,而医院护理仅仅围绕疾病护理为核心。
另外,《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指出:“护理服务不断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服务领域逐步向家庭、社区延伸,在老年护理、慢性病护理、临终关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护理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目前,我国护理服务已经从简单单一的打针、输液走向了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护理服务。如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家庭护理、康复指导、病人及健康人的营养指导、妇幼及老年人保健和心理咨询等,在当前市场,母婴护理、老人护理专业人才出现特别紧缺的状态。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应培养具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护理服务性类人才,借助这类人才能够起到向社区、家庭提供咨询、预防、保健、护理为一体化的服务作用。而这一主导思想的实现仅仅靠以临床为主的医学院校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
(二)护理服务市场现状
近年来,世界各国社区护理服务蓬勃发展,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社区护理机构网络和全社会参与,全民受益的新格局。例如,美国从上个世界60年代初就通过了联邦政府医疗资助项目,将家庭健康护理扩展到社区健康护理。成为世界上首次重视护理服务的国家之一。日本也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社区护理走向正规、完善,其中护理服务的重心是老年人保健与母子保健。英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将医疗保健的重点从疾病治疗为主转向健康维护和健康促进模式。护理内容包括家庭护理、术后护理,以及婴幼儿和老人的预防和健康教育等。加拿大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卫生工作的重点从医院转向了社区护理。
我国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借鉴外国的经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护理服务。上世纪90年代,我国社区护理服务逐步兴起,一些大中城市初步建立了以社区人群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预防、医疗、保健、护理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连续综合的社区服务模式。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服务发展较快的城市有上海、北京、天津等,它们都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了相关的护理服务项目。但是,在这些项目里,大多侧重于医疗保健护理,仅少数机构提供心理、生活护理服务。服务对象仅仅局限于有生理疾病的患者,而忽略了生理疾病之外的其他人群的服务需求,特别是对老人、儿童及妇女(尤其是处在围产期的妇女及新生儿)护理服务。因此,我国的护理服务市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急需建立不拘形式的社区护理机构,迅速扩大社区护理服务市场。
(三)社会需要高素质高学历的护理服务人才
护理服务人才必须要有良好的责任感和服务态度,应具有丰富的学识、经验和技能,能灵活处理各种复杂的健康问题,适应错综复杂的环境,学习社会和人文科学知识,学会与人交流、观察、咨询等各种新技能。但从当前看,各大城市普遍存在护理服务人才短缺,从业人员学历偏低,知识文化、业务水平不高、应变能力较差、协调能力欠缺等。就母婴护理来说,根据有关报道的抽样调查显示,拥有专科学历的不足1%。45%的护理人员仅有小学文化,受过专业系统母婴护理培训的护理人员几乎为零。
2002年卫生部统计,提供社区护理服务的人员中中专学历占到了73.3%,他们均是卫生学校毕业,对护理服务的理解仍停留在传统医院护理模式。他们所学的知识及知识结构不能满足社区护理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在《200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指出我国社区护理服务提供方学历偏低。施永兴、贺金仙等人在《社区护理工作有效性分析》一文中指出,我国社区护理服务人员普遍存在短缺现象。从目前来看,国家就护理服务专业尚未建立完善的学历教育制度,至今没有一所正规院校培养专门的护理服务人才。
所以,目前社区护理服务人才短缺、学历偏低成了制约社区护理服务发展的瓶颈。基于此,有专家提出,通过全日制学历教育培养护理服务人才是破解该瓶颈的唯一途径。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产业第一线,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其中培养服务型人才是它的要务之一。所以,职业院校可以紧跟社会形势的发展,利用自己的办学优势,增设护理服务专业可以使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式更吻合当代经济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文婷,唐四元,张锋.从国内外社区护理现状谈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改革 [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8).
[2]郑悦平,李映兰.我国社区护理发展需求 [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6).
[关键词]西部地区;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
1长期护理保险实施背景
从21世纪开始,中国就进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在未富先老的社会发展现实及严峻的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与老年人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就逐渐凸显出来,首当其冲的便是老年人的照料问题。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我国3600万失能老人;2013年,失能老年人规模增加到3750万人;预计到2050年,我国将有1亿的失能老年人。这部分老年人群体缺乏独自照料自己的能力,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来达到照料自身的需求。但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成为家庭主力的时代到来,传统家庭照料的人力资源出现人力匮乏问题,我国几千年来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将面临巨大挑战。鉴于此,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需求也成为了老龄化趋势下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运而生。
2西部地区老年人特点以及长期护理保险建设设想
西部地区作为全国范围内老年人及其失能老年人比重较大的地区,对于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较迫切,但由于经济发展、财政压力、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的长期护理保险的开展较艰难。尤其是西部地区失能老年人居住在农村社区的占较大比重,需要从西部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特点的长期护理保险,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2.1西部地区老年人特点
2.1.1老龄人口比重较大。从西部地区各省区市老龄化程度来看,重庆和四川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多,老龄化程度最高,分别高达12.4%和12%;与2017年测算的全国老龄化率平均值13%基本持平。
2.1.2老年人多集中在农村,农村失能老年人数量大于城市。《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5)》的西部地区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西部老年人中,农业户口占78.3%,非农业户口占21.4%。数据表明,在问卷调查对象中,大多数的老年人居住的地方是在农村社区(72.5%)。从城乡区别角度看,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完全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的比例分别为5.0%和6.9%,农村高于城市。其中,农村轻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比重高于城市13个百分点,而城市中度和重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比重分别比农村高出5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
2.1.3经济发展较落后,老年人参保能力、意识弱。相较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落后,经济实力不强。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导致西部地区城乡差距较大,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劳动能力弱甚至是没有劳动能力,经济实力大打折扣,也就意味着他们的参保能力相应的与经济实力成正比。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区对于保险的短视行为严重,不能正确地评估自身照护需求。另外,传统非正式照料模式和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老人在观念上希望得到传统的家庭照护。
2.2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建设设想
基于西部地区老年人的特点,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设还需要走很长的路,经过不断的实践去完善,最后形成具有西部地区特色的、适宜的长期护理保险。根据2016年国家人保部公布的15个试点城市,以成都、重庆、新疆三个西部地区省市为代表的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较于东中部地区发展滞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框架、护理需求认定和等级评定标准、长期护理管理服务规范和运行机制都还在不断地探索当中。笔者根据西部地区老年人的特点,提出西部地区关于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构想,希望能给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的建设提供值得借鉴的意见。
2.2.1结合西部地区老年人特点,提供“订单式、组合式”照护项目。综合对长期护理保险有较大需求的老年人群体的特点,可以把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分为关怀型、医疗型、生活型、技能型;并且划分清楚这四种类型所对应的照料项目。同时,四种类型可以根据老人的实际需求进行“订单式”、“组合式”的针对性的提供。关怀型的护理项目主要包括对老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关怀和慰藉,有效缓解以及治疗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医疗型的护理项目主要包括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等,这种类型的护理项目主要是针对失能程度低的老年人,不仅可以方便老人们及时得到治疗,也能减轻其所在家庭的照护成本,提升老人的幸福感。生活型的护理项目主要包括对老人的生活照料方面,这类护理类型主要是针对由于高龄或者慢性病导致的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技能型主要包括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护理项目,主要是针对有专业化护理需求的中度失能或者是高度失能的老年人,大多数由专业的护理机构来提供,老人们可以选择住进护理机构或者是护理人员上门提供服务。既方便失能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又可以优化配置护理资源,这四类护理类型可以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进行组合,真正把“订单式”需求落到实处。
2.2.2加强西部地区农村的护理人员以及护理机构的有效供给。由于二元结构的性质,城乡失能老年人自身的资源禀赋有很大差异。城市中公共产品资源丰富等方面的优势,城市失能老人在寻求社会帮助中有更多的选择。而农村地区居住分散,传统家庭照料能为失能老年人提供的支持单一而且薄弱。在设计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时,应该充分考虑农村老年人的需求现状,合理配置护理资源,制定政策鼓励养老及护理机构向农村地区发展,鼓励企业盘活农村闲置用地建造养老护理机构。除此之外,还应提供补助鼓励农村地区有护理需求的老年人向城市护理机构转移。
2.2.3加强政策宣传,提升老年人保险意识。老年人群体存在着接受新鲜事物程度低的现象,对于长期护理保险这个新兴事物的接受程度比常见的医疗保险以及养老保险等低得多。在保险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排斥的情况,在政策施行之前,应该通过公益讲座、知识讲堂以及各种宣传手段加强老人们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认识程度,打消老人们的疑虑。
2.2.4增加护理培训,重视轻度失能老年人的非正式照顾。对于一些轻度失能老年人来说,他们并不需要专业化强的护理服务项目以及过长的护理时间,不一定要到专业的护理机构去接受服务,而是可以选择非正式照顾的方式,通过家庭其他成员、邻居或者其他亲人来提供护理服务,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想在家里接受护理的需求,也不会对其所在家庭造成较大的负担。荷兰在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安排中,就很重视对于失能老年人的非正式照顾,并对这种居家护理的方式负责部分费用。由于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群体在农村地区有较大的分布,基于农村地区护理机构较少,以及老年人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就可以对有此种意愿且失能程度不高的患者采取非正式照顾的方式,适当给其所在的家庭相应的补贴,同时重视对非正式照顾提供者专业的培训,确保患者可以得到相应的护理照护。
[关键词] 社区医疗;护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8-85-0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保健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特别是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向老年型转化,对老年人的卫生服务也更为重要。它不仅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关系到老年人家庭成员的负担,已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为适应这一社会卫生需求,徐州市医学科学研究所从1996年起尝试开展了社区医疗、护理等卫生服务,设立了家庭病房,在不断实践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于1999年在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和平社区正式成立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门诊部,10余年来共接诊病人15万余人次,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1社区医疗服务需求状况调查
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医疗护理服务要求,我所就社区医疗服务需求及存在的卫生问题对徐州市泉山区和平社区进行了入户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1社区人口构成情况
该社区居民中工人占50.6%,一般干部占11.0%,教师占4.3%,个体职业者占15.1%,在校中小学生占12.8%,其他职业人口占6.2%,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24.6%[2]。
1.2社区居民文化程度
该社区大专及以上学历占9.4%,高中及中专占32.2%,初中为29.7%,小学占14.3%,文盲及半文盲占8.7%,学龄前儿童为5.7%。
1.3居民两周患病情况
该社区被调查居民两周患病率为370.1‰,其中男性两周患病率为360.1‰,女性为384.0‰,有病未就诊率为70.9‰。
1.4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
按该社区被调查人口半年内患慢性病比例数计算,患病率为579.8‰,按患病人数计算患病率为441.4‰。排序前6位慢性病依次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腰腿痛、冠心病。
1.5居民对健康教育需求情况
糖尿病患者需求率为96.18%,高血压患者为90.02%,高血脂患者为83.17% 健康居民为82.36%,冠心病患者为76.08%,腰腿痛患者为62.37%。
2调查结果分析及对策
通过对该社区居民入户抽样调查分析,初步得出下列结论。
徐州市和平社区为一般居民(老城区)社区,有病到医院就诊率较低,居民健康教育需求率较高,因此通过开办社区医疗护理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就近看病或者上门服务是社区医疗服务改革的一种良好选择。
该社区居民老龄化程度相对较高,一些老年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较为多见,且老年人行动不便,自我保护能力差。因此在社区医疗护理服务中要加强老年常见病的防治工作,同时老年病的家庭护理问题、饮食护理及用药指导也必须得到重视。在社区医疗服务中,要以防治多发病、常见病为主。在发病人群中,感冒、发烧、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较多,而这些病在社区医疗中完全可以解决,不必花高昂的费用及大量时间到大医院就诊。
3开展社区医疗护理服务实践重点掌握方面
基于上述调查分析,我所在开展社区医疗护理服务工作实践中重点掌握以下几点。
3.1服务对象
①患多发病、常见病的病人。②老、弱、病、残及到医院就诊困难的病人。③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恢复期仍要继续治疗康复的病人。④需住院治疗,但因种种原因不能住院、病情较稳定的病人。
3.2服务内容
①诊疗多发病、常见病,结合我所专业特长重点治疗老年常见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②为社区病人提供基础护理技术,如换药、静脉注射、肌肉注射、送药等;③对社区居民及病人提供健康咨询、卫生宣教和用药指导等。
3.3服务方式
①我所临床部及我市和平社区卫生服务门珍部承担社区医疗护理工作;②根据病人需求医护人员提供上门医疗护理服务;③在我所和平社区卫生服务门诊部提供日间服务,我所临床部在提供24h医疗服务基础上根据病人要求随时设立家庭病床。
3.4对该社区居民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①医护人员定期专题讲座;②发放健康宣传手册及现场培训;③社区办宣传栏和播放录像等。
4开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几点体会
4.1开展社区医疗护理服务势在必行
开展社区医疗护理服务不仅可以节省大量住院费用,而且方便病人,提高有病就诊率,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疾病谱与死亡谱的改变,社区居民对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不仅希望消除疾病,而且希望延年益寿,仅靠在医院内进行医疗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全方位的需求量,就必须通过开展社区医疗护理服务来适应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对卫生健康知识的需求[3]。在当前已全面实行医疗制度改革的形式下,实现社区医疗护理服务是医疗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途径。
4.2社区医疗护理服务要同医院门诊相区别
社区医疗护理服务不能贪大求全、好高骛远,必须从方便社区居民出发,立足于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特别要注意老年性常见病的防治工作。一方面,目前社区居民大多数老年人均由家庭成员照顾,而老人的子女及配偶承担半数以上的照顾任务,这一部分照顾对疾病的护理方法、用药知识、饮食护理及预防保健等知识均未系统学习过;因此我们社区医疗服务工作者通过采取多种途径的健康教育形式,一方面可以帮助未患病的社区居民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不健康的行为方式,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以达到减少疾病的目的;另一方面指导患病的居民自觉遵守正确用药、选择合理饮食和合适的锻炼方式,以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4.3必须注意提高社区医疗护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社区医疗护理是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的,医疗、护理模式也由病房向社区转换,社区医疗护理人员应具备较全面的医疗护理知识和技术,要成为“全科医生”、“全科护士”。
社区医疗护理服务工作已成为我国社会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即解决了社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困难,又提高了社区居民对健康保健预防疾病的意识,必将在社会医疗体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庄芹,程晓鸣,孙任苓,等. 社区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 护理学杂志,2006,21(21):57-58.
[2] 董华,崔伟,庞永新,等. 徐州市市区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和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02,5(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