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业报告

产业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产业报告

产业报告范文第1篇

近年来,新店镇健身器材企业瞄准市场需求,不断开拓创新,稳步发展,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产业链,产业集聚效果已逐步显现,再加上产业起步早、门类多、规格全、国内外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广阔。健身器材企业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品种不断增加、企业形象不断提高的态势。目前,新店现有健身器材企业及配套企业60多家,从业人员6千多人,已形成家用型健身器材、办公型健身器材、专业型健身器材三大门类、近2000种规格的产品,畅销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外贸出货量位居华东地区行业之首。

2005年如东县在新店镇成立了如东县健身器材业商会。2010年如东县新店镇健身器材产业园被江苏省机械工业联合会授予“江苏省健身器材之乡”荣誉称号,江苏省体育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将其列入体育装备集聚建设重点地区,同时被省体育局评为“2011年度特色类体育产业基地”称号。2012年新店镇健身器械产业集群被中国产业集群专业委员会评为“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100强”,新店镇被评为“中国产业集群经济示范镇”。2012年6月,我县在新店镇健身器材产业园建成健身器材公共服务平台,商品展示区产品,品种齐全,特色明显,给参观者最直观的感觉;健身体验区以健身器械为主,帮助参观者寻找最惬意的健身感受;旅游购物区以如东旅游指定参观点为依托,提供旅游参观者各类价廉物美的小型健身器材纪念品套装。成为健身器材行业研发、展示、沟通的重要平台,推介如东健身器材的重要窗口之一。

二、存在问题

我县健身器材在国内外虽具有较好的市场空间,但目前健身器材企业的生产设备陈旧,生产工艺简陋,产品低端单一。有的企业还是依靠最原始的浇铸造型技术生产哑铃、杠铃及一些简单的铁制品。有的企业只是生产以吹塑、浸塑为主的塑料制品,产品没有科技含量。目前只有少数几家健身器材龙头企业生产健身器械,但产品以组装为主。由于产品档次不高,缺少自己的品牌(靠贴牌加工),导致外销受制于人,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较大,同时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随着用工的规范,成本的增加,企业利润生存空间不断缩小。

目前我县健身器材产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业技术核心缺乏,虽然健身器材企业较多,但专注于国际、国内市场分析,有针对性地从事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一条龙的企业较少。二是虽然健身器材产业的外向度较高,但高档健身器材关键生产技术仍受制于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缺乏导致行业竞争力减弱,产品附加值低,制约了健身器材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效益的提高。三是虽然健身器材产业集群初步格局已经形成,但信息、人才、服务、品牌等集聚产业的核心力尚未真正形成,中小企业缺乏明确的产业集群意识,企业之间生产、销售、服务等都很松散,没有形成高效的产业协作效应。四是健身器材企业的税赋问题直接影响健身器材产业的发展走向。由于健身器材企业主要原材料是废铁,废铁购进时无正规抵扣发票,只能到税务机关开具3%的增值税发票,另外本地还要附征健身器材企业1%左右的企业所得税、各类基金等,致使企业的税收成本增大。但在河北、盐城、徐州等地区税收政策非常宽松,加上用工成本低,政府对企业的奖励政策,健身器材行业有转移的迹象和必然。

三、对策建议

全县健身器材已形成产业规模,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的知名度,我们有必要在规划上给予指导,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在资金上给予扶持,真正将其发展壮大,成为我县举足轻重的产业集群。

(一)要高标准规划好健身器材产业集聚区。以新店现有健身器材产业园为基础,县政府将其列入重点园区,统一高标准规划建设,形成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集聚效应。

(二)要不断加大对健身器材企业扶持力度。一是在相关政策上给予优惠。在税收抵扣、土地使用、项目申报、资金贷款等方面制定出一些针对性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发展一些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科技含量、一定竞争力的健身器材企业和项目。二是要规范用工政策。针对我县劳动力紧缺、企业用工负担不断增加状况,在用工上要规范好相关报酬、保险等政策,及时查处恶意拉工现象,使企业能在有序用人、用工的环境下生存、发展。三是要加大对现有健身器材企业转型升级的指导和监督。通过安全、环保、土地等一些必要的手段来促使一些简陋的企业进行改造升级,提升产品档次。通过兼并重组、腾笼换鸟等方式实现产业优化,做到企业间能生产协作化、对外整体化,提高重大生产项目、物流项目的承载能力。

产业报告范文第2篇

图1 2007-2012年中国IDC市场规模及增长

据中国IDC圈最新的《2012-2013年度中国IDC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简称“IDC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IDC市场规模达210.5亿元人民币,增速达到23.2%,相比去年增速有较大下滑,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其中IDC基础业务市场规模137.2亿元人民币,增速为20%,IDC增值业务市场规模73.3亿元人民币,增速为29.7%,增值业务成为拉动IDC市场增长的主力军。

图2 2007-2012年中国IDC市场基础业务规模及增长

图3 2007-2012年中国IDC市场增值业务规模及增长

近两年,国内IDC产业呈现政策导向明显、产业合并加速、基础建设火热等几个特点,主要得益于国内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推动。虽然近年国内IDC市场增速明显。据统计,2005~2012年,中国IDC市场规模增长了6倍,年均增长率超过30%。但相比欧美地区,国内45万座数据中心总量不低,但大型数据中心偏少,仅不足百座,而且目前国内可以为市场用户提供IDC服务的数据中心仅有有500多座,其中70%以上的数据中心为三家基础电信运营商所有,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四川、湖北等经济相对发达、业务量大、带宽资源充足的省市。而且IDC的平均能耗效率(PUE)在2.2一3,远低于发达国家1.5的水平。

另外,因为受“云模式”发展和数据中心能耗影响,2012年大型IDC服务商业新建数据中心部署开始向西部地区转移,形成全国跨各大区域分散部署的态势。中国三家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相继在西部建立大型数据中心,在业务运营、合作模式等领域开展创新,引领了IDC的新的业务发展模式。

报告图表摘要:

2012年全球IDC市场规模与增长2012年,全球IDC市场增长的趋势有所减缓,整体市场规模达到255.2亿美元,增速为14.6%。其增长速度的主要拉动力还在于亚太,仍然源于IT企业、互联网企业和电信企业从自身业务支撑和拓展强烈需求。

图1 2007-2012年全球IDC市场规模及增长2007-2012年中国电信运营商投资规模2012年,三大运营商都在经历了电信重组3G大规模建网的几年后,一方面,通过经营策略调整和业务整合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对于新兴业务积极探索,寻求开辟新的市场。2012年全年电信运营商固定资产总投资3278亿元,比去年增速有所上升,增速达到6.2%。

图2 2007-2012年中国电信运营商投资规模2007-2012年中国IDC基础业务和增值业务市场规模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业务的高速发展,IDC市场正进入快速增长期。据统计,2005~2012年,中国IDC市场规模增长了6倍,年均增长率超过30%。2012年中国IDC基础业务规模达到137.2亿元,同比增长20%,2012年中国IDC增值业务规模达到73.3亿元,同比增长29.7%。

图3 2007-2012年中国IDC市场基础业务规模及增长

图4 2007-2012年中国IDC市场增值业务规模及增长2012年中国IDC公司的机房服务器数量根据调研数据显示,2012年被调查IDC服务商机房拥有服务器数量在5000台以上所占比例与2011年没有多大变化;被调查IDC服务商机房拥有服务器数量在1000-3000台的所占比例下降到23%,说明这两年行业进行重组整合,较小的IDC服务商已经被重组或者淘汰。

图5 2012年中国IDC公司的机房服务器数量IDC服务商整体分析2012年,基础电信运营商所占比例基本上没有改变,这说明IDC服务提供商产业链上下游环节趋向于稳定,随之而带来的是市场的有序竞争。

表1 基础电信运营商与第三方IDC服务商的对比

图6 2012年中国IDC公司的数量分布2012年中国IDC客户类型分布2012年,IDC公司客户分布行业如下:互联网客户仍旧是主要快速增长的客户群体,2012年所占比例达到38.7%;11.7%被调查用户是制造行业。政府、教育行业增长较快,所占比例分别为8.7%和7.8%,随着政府电子政府、物联网以及部分公共云平台的快速建设,对IDC的需求也在快速增加。教育行业随着班班通等项目的带动,一些校园应用平台的建设与整合,大数据的集中也会带来对IDC业务的需求。

图7 2012年中国IDC客户类型分布 《2012-2013年度中国IDC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专题地址:idcquan.com/special/2013baogao/

产业报告范文第3篇

为了大力全方位推动我县山野菜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使山野菜行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县委、县政府根据市办公室下发的《关于对*市山野菜产业进行调查的通知》的要求,责成农委牵头,会同药品监督管理局、技术监督局、工商局、卫生局、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对全县山野菜的采集、加工及销售等情况进行为期一周的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山野菜生产、加工、销售情况

**县地处***南部山区,境内山高林密,沟谷纵横,土质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湿润,森林野生植被完好,为山野菜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可利用的经济植物500多种,较为名贵的有山参、黄芪、平贝、细辛、鹿茸、刺五加等200余种中草药和松茸、蕨菜、薇菜、榛蘑、黑木耳等山珍产品。

**县山野菜平均每年总量在3500吨(鲜)左右,包括蕨菜2200吨、薇菜650吨、榛蘑100吨、滑子蘑200吨、刺嫩芽70吨、黄瓜香30吨、黑木耳50吨、松茸8吨,出产季节分别为5月中旬~5月末刺嫩芽,5月末~6月蕨菜、薇菜、黄瓜香,7月~9月榛蘑、滑子蘑、松茸、黑木耳。我县山野菜保存和加工方式比较简单,保存方式多为盐渍和晒干两种;加工方式为晒干,人工挑选剪根,不使用其它添加材料。县内生产、加工山野菜的企业有二十多家,其中有十六家在工商局注册,有十四家企业注册了商标品牌。山野菜原料及成品销售方式有直接销到外地客商手中和代销两种方式;销售地点有日本、韩国、香港和国内各地,日本、韩国消费者对我县的山野菜给予高度评价。近两年采集山菜给农民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一个劳动力一年跑山可增加收入近万元,占农村农庭总收入20-30%。

二、山野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野菜是一种无化肥、无农药残留污染的营养价值较高的天然绿色食品,可以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使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山野菜成为现代都市人的美味佳肴。从而促使了我县山野菜产业大踏步发展,但同时也使暴露出来一些问题。

1、资源分散,重采轻管,存在资源破坏现象。我县山野菜大部分生长在交通不便的重山密林中,缺乏合理的保护措施,在群众性采集过程中,毁灭式、掠夺式的采集,致使有的物种几尽枯竭,造成了资源严重破坏,制约了对野生菜的永续利用和商品开发。

2、开发利用的研究较薄弱。由于野生菜分布和种类的多样化,使得它的育种、管理、采收、贮运、包装、保鲜及系列食品的加工,未形成规范化,许多宝贵资源得不到利用。

3、资源的利用率低。我县可食野生菜开发利用率仅为其资源的3%左右,由于野菜生长的特性及部分品种的耐贮性较差,在采集、装运过程中,也会造成较大的损失和浪费,降低其利用率。4、加工企业信息不灵,加工技术落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主要是我县的一些山野菜加工企业由于信息不灵通,不能及时把握国际市场的经营销售动态,进行盲目收购、加工,致使产品积压亏损惨重。再加上加工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产品质量差,花色品种单调,因此产品缺乏竞争力。而且,我县出口的大部分山野菜为腌制品和晒制品,用大罐包装,只能作为他国的再加工原料。

三、对山野菜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统一规划保护资源。可食山野菜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涉及多地区、多部门的综合性工作,它不仅与食品工业相关,而且涉及到农业、林业、医药、商业、外贸各个方面。因此,应该把野生菜资源列入国家食品产业来进行开发,建立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域,建立野生菜种子资源苗圃,保护及收集珍稀和濒危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野生菜。

在生产上,应实行分区采收或间隔采收制度,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避免因盲目开发而造成野生资源的枯竭。对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要积极进行人工集约化栽培,建立原料基地,并逐渐实现基地良种化、区域化,使在质量、品种、规格和数量方面有相对稳定的保护,既为山野菜食品的加工提供充足的原料,又可有效地保护资源。

2、加大山野菜的研究力度。首先,山野菜的开发利用应在充分研究其特性的基础上进行,应对种子资源进行研究。除开发新型可食野生菜品种外,还应对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品种进行研究,以便实现人工栽培,并保持原有的野生风味。此外,要加强对野生菜的营养、疗效及保健功能的研究。加强对采后贮运、保鲜及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并同步研究其配套加工设备。

3、综合开发、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山野菜的开发中应树立综合开发、物尽其用的指导思想,避免浪费。首先是积极探索山野菜资源的主体开发。自然界中植物很少单独存在,多数是群落组合存在于各地,一种植物常常伴随着其他植物资源。因而在开发时,要考虑相关的可食野生菜资源的开发;其次,要考虑综合利用,比如果实、根、茎、叶、花的利用,可从中提取食用色素、香精、香料、果胶、淀粉、甜味剂等特殊营养成分,从而提高野生菜资源的利用率。

产业报告范文第4篇

(一)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据不完全统计,**年上半年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2.67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157.24亿元)的8.0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4.18亿元,占工业增加值(37.11亿元)的11.27%。

(二)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不断壮大

到**年6月,瓯海区拥有经认定的温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3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17家,温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家。23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中,产值超亿元的有5家。**年上半年,全区33家高新技术企业共投入研发经费近四千万元,约占销售比例的4.8%,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0.2个百分点。

(三)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优势逐渐显现

从**区域划分后,没有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或省级科技型企业进入工业企业总产值前20强名单,到**年发展为1家,**年发展为3家,到**年达到了7家(如温州市瑞新皮革有限公司、温州市冠盛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浙江大好大食品有限公司、温州市汇顺达工贸有限公司、立峰集团有限公司、温州市顺威光学眼镜有限公司、温州市通用锁具有限公司等),占到了总数的35%。

(四)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和新产品相继涌现

**年6月,有6项国家重点新产品、11项省高新技术产品和60多项省级以上新产品正在瓯海区试制和生产。**年上半年,全区33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销售收入达8.32亿元,比去年同期(7.56亿元)增长了近一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收人达到5.39亿元,占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总额的64.8%。高新技术产品作为企业主要利润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五)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得到成功实施

**年6月,瓯海区共组织实施国家级火炬计划项18项;实施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3项,省级技术创新基金项目2项。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有效地促进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的进程。

(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据不完全统计,瓯海区已有60多家企业与国内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较密切的科技合作或技术依托关系。全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3家,温州市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6家。全区高新技术的创新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新技术产业总量不大,企业单体规模也不大,高新技术企业应加快发展

瓯海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需加大力度。**年,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86亿元,仅占瓯海区工业总产值(297.85亿元)的8.01%。**年上半年,瓯海区有温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3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06%,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不大。瓯海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单体规模偏小。**年,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居全省第58位,全市第8位;增长率19.31,全市第10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居全省第62位,全市第7位,而且明显低于全省和全市的平均水平。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平衡,后备高新技术产业有待培育

从瓯海区高新领域的33家企业所属行业分析,4家电子信息行业,占12.1%;属光机电一体化领域的17家,占51.5%;属新材料行业的10家,占30.3%;属高效节能及环保技术行业的2家,占6.1%。

从企业规模分析,四个高新行业中,光机电行业的企业规模最大,年平均产值超6058万元。电子信息行业企业规模最小,年平均产值仅2453万元。在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贡献份额上,主要集中在光机电行业。

表1**年高新产业33家企业分行业企业数、产值占比及平均产值对比表

企业数量占比(%)

产值占比(%)

企业平均产值(万元)

电子信息行业

12.1

5.7

2453

光机电行业

51.5

60.5

6058

新材料行业

30.3

27.6

4713

高效节能及

环保技术行业

6.1

6.2

5214

从高新技术产品分布的技术领域分析,瓯海区23个高新技术产品中,属电子信息高新技术的占13%,光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的占47.8%,新材料技术的占26.1%,高效节能及环保技术的占4.3%,其它占8.7%。

以上数据及表1充分反映了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特点。电子信息、新材料、高效节能及环保技术等行业,虽然在企业数量、高新产品数量上占了一定的比例,但在企业规模上偏小,高新技术产品的规模化程度偏低,光机电(一体化)行业一支独秀,其他行业仅仅是补充或点缀,有待于加快培育。

(三)高新技术产品关联度低,延伸能力差,对行业幅射、拉动作用不明显

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近几年发展快速,但高新技术产品品种仍然不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是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导产业,但光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产品在整个行业中的比重仍较低,总量也不大。可以说,瓯海的高新技术产品,零部件、中间体多,整机产品、终端产品少,而且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不高,因此,对关联行业的幅射与拉动作用不明显。

(四)缺人才,缺技术储备,产学研合作度低,整体创新能力薄弱

瓯海区的企业通过近几年来的大量引进和培养,造就了一支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的、知识与年龄梯度较为合理的较稳定的技术队伍,但学术带头人、专家型人才、研究开发的攻关型人才仍相当缺乏,真正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则更少,一些外聘的兼职专家或退职专家在唱技术研发的主角,因走掉关键人才而导致高新技术项目半途而废的事也曾有发生。

人才缺乏导致技术储备不足。在一些大中型企业,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缺乏高新技术项目的现象也较突出。**年上半年统计数据反映,瓯海区567家规模企业中,仅有60多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有合作关系,只占10.6%;33家高新技术企业中,仅有10多家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活动。企业与院校的合作大多停留在单纯的开展某个项目,解决某项技术难题层面,普遍还没有建立一种长期、紧密、全方位、深层次的科技合作关系,院校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研设备、科技信息等等优质科技资源远未能得到应用。

企业内部而言,科研条件、试验测试手段不完善,专业技术人员不专岗,信息渠道不畅,缺乏对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及趋势的研究与跟踪,内外部科技资源的集成与共享水平较低。在调查中发现的一个突出的现象是高素质人才引进较难,成本高,留不住。

(五)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不足,中小型科技企业、高新技术项目融资难

就全区企业层面来说,企业作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投入明显不足。据科技监测统计,**年瓯海区规模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约8914.1万元,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140.47亿元)的比例仅为0.64%。

与其它地方类似,缺乏高新技术及产品开发资金已成为制约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年、**年,区本级财政用于高新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的投入都在700万元左右,远低于浙江省的平湖、诸暨、新昌、上虞、嘉善等县市,与自身较为发达的经济水平与实力不相称。一些成长性好、充满生机的科技型企业,一批高新技术苗子产品与初创产品,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资金支持而得不到快速发展。

(六)企业负责人的自主创新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品牌意识淡薄,高新技术产品的知名度不高

许多企业大多是从事传统产业发家致富的,企业经营者知识层次高的很少,许多经营者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市场意识、国际竞争意识和核心技术优先意识。**年上半年统计数据显示:瓯海的33家高技术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15家,占企业数的45.5%;长远来说,这对高新产品做大做强、参与国际竞争非常不利。

瓯海的高新技术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不高,在瓯海区的所有省名牌和温州市名牌产品中,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不多。

(七)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环境欠佳

区域调整后,瓯海区原有有关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难以执行或需要调整。在优先安排高新技术企业的用地、用电方面,没有明确的政策给予照顾,相对于其他的兄弟县(市、区),瓯海区的政策力度明显不够,如龙湾区、鹿城区,它们在高新技术企业的用地上给予了1~5万元/亩的优惠。特别是一些刚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科技型小企业,政府部门还缺乏应有的培育和扶持,应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使之尽快发展壮大。

三、“十一五”期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目标、工作重点、工作载体及政策措施

(一)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0年,建立起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宗旨,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力争瓯海区科技创新实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在全省的位次明显前移,在2007年前跨入浙江省科技强区行列,到2010年区域创新能力处于全省先进水平。

具体目标为:

1.综合科技实力显著增强,进入全省科技强区的先进行列。把服装、鞋革、锁具、眼镜、包装印刷、汽摩配、特色农业培育成优势明显、自主创新能力凸现的特色产业基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1000项,力争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等新兴领域有重要突破。

2.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对GDP的贡献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超过15%。

3.基本形成具有瓯海特色的、开放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培育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5家;特色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5家;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有新进展,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的比例达到5%;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科技创新载体10家。

4.建立起高效、有序的政府科技管理体系。确立“营造环境、创新机制、突出重点、示范引导”的工作思路,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研究和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5.落实“人才强区”战略,壮大科技队伍取得成效。2010年,全区人才总量达到5.5万人,每万人口中人才资源数达到1200人,全民科技意识得到明显加强。

(二)工作重点、载体及政策措施:

1.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提高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组织力度

建立由区长任组长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协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落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统计通报制度,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列入对镇(街道)和有关部门综合考核的重要指标。制订优惠政策,建议在已有政策的基础上,借鉴并汲取外地相关政策的精华,在各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全方位地营造更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家关注高新技术产业,吸引本区域更多的生产要素进入高新技术领域,吸引国内外更多的科技资源进入瓯海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2.编制高新技术产业(五年)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一批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编制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技术、高速度、高效益”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高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与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重的原则,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与医药等高新技术作为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每年组织实施一批高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的重点项目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点工程。在现有科技三项经费重点支持高新技术项目的基础上,采取财政每年安排高新技术专项资金,或技改资金向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倾斜等形式,予以重点扶持。各相关部门零距离地对高新技术项目和企业进行跟踪服务、管理,确保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达到预期目标,不断做大做强做优。

3.加快以信息化引领高新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重点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通过应用试点与示范,在通信、机械、造纸等行业全面推广先进设计、先进制造、现代管理、现代网络、电子商务等技术应用,加速信息技术在全区制造业中全面应用和深化。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眼镜、锁具、鞋革、汽摩配、服装、包装印刷、特色农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以CAD/CAM提升皮革制造业、服装设计与加工业的技术能力;锁具业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工业用锁、智能锁等;眼镜业发展高档光学眼镜、新型太阳镜,加快应用新型纳米材料;机械行业向光机电一体化进程推进。依托国内外著名高校与科研机构开展自主研发,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实现传统产业的二次创新。

4.推进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加强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引导规模型重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对研开投入,着力建设一批省部级以上的研究开发机构。争取到2010年培育特色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5家,培育民营科技企业研发中心50个,全面提升中小企业技术能力。以龙头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研究开发机构和产学研合作机构等为依托,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目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力争到2010年新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50项,开发国家级科技项目30项,专利授权1000项,新产品产值占工业产值比例达到10%。

5.加快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服务中心建设

建议区政府将经济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定位为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服务中心,主要面向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为创业人员提供一个安营扎寨、创新创业、孵化成长的场所,为本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综合服务。加快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要素市场,规范有序地发展各类中介服务与机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形成社会化、网络化的技术中介服务体系。一如既往地建设好网上技术市场。对通过网上技术市场实现的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和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政府给予一定的科技投入作为鼓励,促进广大企业充分使用好这一平台。

6.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激活用人机制,推行技术入股参与分配,切实抓好科技人才队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

制定灵活、柔性的引才机制,通过引项目带进人才,联络知名学者专家教授,产生连带效应;建议成立“引进科技人才之家”,建设“校企联合研究生实习基地”,建立区域外人才智力引进工作联系点和招聘平台,作为引进人才的有效载体。实施“人才515工程”,加强企业经理人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升人才资源开发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组织企业家到省外、国外考察,加速企业家队伍成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使其成为人才的集聚地辐射地;深化改革,激活机制,鼓励企业通过技术要素入股、期权奖励等形式,与各类高素质人才组成“利益共同体”,在维护资、智双方权益的同时,确保高素质人才能长久地安营扎寨。

产业报告范文第5篇

我县地处大巴山南麓,是魔芋生长的适宜区域,特别是我县海拔800公尺以上的北部高寒山区,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发展魔芋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它是北部山区乡镇调整产业结构,农民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但过去由于栽培技术落后、耕作粗放、种芋退化和受病害的严重威胁,魔芋单产长期低下,阻碍了魔芋产业的发展,致使长期以来,我县一直以农户小规模种植和房前屋后的零星种植为主,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为此,为了加快魔芋产业的发展,促进贫困山区早日脱贫致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县委县府对产业“十五”规划的统一布署,结合魔芋生产的实际,我局由副局长**同志牵头,率领四名高中级技术干部,分赴到北部高寒山区的贫困乡镇,对魔芋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规划进行了调研,现将情况报告于后:

一、魔芋产业发展现状

(一)种植规模。虽然我县魔芋种植具有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在魔芋生产中,魔芋繁殖系数低,加之生产投入严重不足,致使魔芋产业至今发展缓慢。通过对北部山区乡镇调查统计,2001年,全县魔芋种植约0.5万亩,主要种植在非耕地和房前屋后上,集中成片种植面积不大。

(二)常年产量。按照目前魔芋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栽植,每投入1斤魔芋种,可繁殖3-4斤魔芋,即每亩投入500斤魔芋种,能收1500-2000斤魔芋。但由于魔芋投入存在着“本大利大风险大”的情况,山区农民投入种植怕无收,没有将魔芋当作主要经济作物来抓,只是在非耕地、洋芋行中随意栽植,亩用种量严重不足,一般亩产只有200-500斤,有的亩产甚至更低,常年魔芋产量为200万斤。

(三)分布区域。我县魔芋主要种植在北部山区的梓潼、关坪、红园、满月、白泉、关面、大进、锦竹、谭家、岩水海拔800米以上的区域;正坝、高桥、麻柳、敦好、紫水、河堰海拔800米以上的区域也有零星种植。这些区域,7-8月平均最高气温不超过30℃,日温25℃的左右的时间较长,极利于魔芋的生长。

(四)加工运销能力。全县现有魔芋精粉加工1千多吨的能力,2001年,重庆里茂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县农业局、大进镇政府三方合资入股,在大进镇建立了1个年产1千吨魔芋精粉的龙头企业;同时,大进镇还有5家私营企业,也能加工魔芋精粉几百吨;此外,还有许多加工芋角的私营企业。我县大进镇是目前西南地区魔芋交易量最大的集散地,可辐射四川、重庆、湖北、湖南、陕西等省市。

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一)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我县魔芋产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调种资金,由于魔芋生产用种量大,若全县在“十五”期末发展到3万亩,仅靠本县的种芋难以发展,需资金从县外调入种芋才能满足县内的发展。二是软腐病发生重,软腐病对魔芋生产威胁最大,导致魔芋大面积生产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魔芋易感软腐病,该病是细菌性病害,属世界性难题,一般发病后难以防治。三是生产基础薄弱,我县魔芋生产目前仍然处在原始的栽植方式,虽然起步早,但起点低,无生产规模,加之农民科技意识薄弱,积极性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二)解决的办法。一是争取国家及相关部门对魔芋产业的资金投入,采取国家、市(县)帮扶部门和农民自筹的办法,解决在县外调种芋资金的问题。二是加强对软腐病的防治,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魔芋生长期间,抓好选种、播种、施肥等田间管理技术;同时,采用农用链霉素开展统一浸种和在发病初期统一开展预防,以控制其流行。三是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对农民认真开展适用技术的培训,宣传魔芋栽植的目的和发展潜力,以提高农民的种芋积极性。

三、魔芋产业“十五”规划及分年实施方案

(一)规划的区域。按照产业化发展规划和适宜种植区域,围绕全县产业发展主题,合理利用适宜发展地区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通过调研,全县魔芋生产“十五”规划主要在北部山区海拔800米以上适宜种植区关坪、白泉、岩水等16个乡镇,其中2002年规划种植1万亩,2003年规划种植1.5万亩,2004年规划种植2万亩,2005年规划种植3万亩,各乡镇魔芋产业“十五”规划具体分年种植实施方案见附表。

(二)规划的理由。一是该区域乡镇魔芋种植历史悠久,属大巴山深丘地带,山峦互相遮挡,有树木遮阴,湿度较高的倾斜背风地多,土壤疏松肥沃,以山地棕壤为主,有机质含量丰富,PH值中性,半阴半阳的山地较多,适宜于魔芋生长。二是该区域加工能力强,有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三是该区域都是我县贫困山区乡镇,是国家扶贫重点,可促进贫困山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巩固扶贫成果和确保农民增收。

四、市场前景分析

(一)市场发展潜力大。魔芋是唯一能大量提取葡甘露聚糖的作物,该糖具有保健作用,能调节营养平衡、防止便秘、降低血胆固醇、降血脂、降血糖、减肥,还有助于减低肠内致癌物质生成;此外,魔芋还可制成凝胶食品,添加于冰淇淋、冷饮和饮料,能起增稠稳定作用,添加于各种面食能起粘结作用,还可用于印染、钻探、多种轻化工上,魔芋产业已成为新世纪的朝阳农业。目前,我国魔芋已成为世界上最大魔芋种植和原料输出国,年产2万吨左右,除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外,主要出口日本、韩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可进一步刺激魔芋产业的发展。

(二)具有竞争优势。我县地理位置优势,发展魔芋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通过该规划的实施,除满足县内作食品外,还可将种魔运往陕西、四川等省市;同时,我县大进镇拥有多家精粉加工厂,年加工精粉能力1千多吨,特别是龙头企业开发的魔芋加工脱硫新工艺技术,属世界领先技术,加工的精粉,具有保健作用,市场竞争力强,能销往全国各地和出口。因此,魔芋生产的市场潜力巨大,发展魔芋产业,可形成集种芋产业、加工产业的不同体系产业链,推广市场前景较为广泛。

五、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及对策

(一)产业化经营的思路。魔芋产业是我县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魔芋繁殖系数低,产量低而不稳,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因此,为了适宜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必须在全县历年种植面积大的乡镇开展魔芋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低价有偿提供种植,无偿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帮助农民与企业签订购销合同,发展订单农业,从而提高农民种植魔芋的积极性,为龙头企业提供充足的优质原料,提高魔芋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魔芋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对策。将魔芋精粉龙头企业的魔芋加工脱硫新工艺技术申请国家专利,以提高精粉的质量和适应市场的需要;同时,在运作上实行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运行机制,把开县魔芋产业化完全推向国际市场。

六、资金来源

规划总投资2800万元,一是申请国家财政扶贫资金1500万元,二是申请市、县帮扶部门投资600万元,三是农民自筹700万元。

七、组织形势

(一)成立实施领导小组。县委、县府已成立了魔芋产业化领导小组,负责全县魔芋产业的规划、协调、组织管理等工作。农业局也成立了魔芋产业化技术指导小组,具体负责魔芋产业的组织、实施、指导和管理,建议领导小组定期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研究,督促项目实施。

(二)做好项目资金统筹管理。用于魔芋项目的资金,建议全部由农业局进行统管,主要用于魔芋种子的调入,实行资金随着项目走,以保证实施乡镇规划落实,严禁挪用和挤占。

八、保障措施

(一)帮助农民销售种芋。按照“借种还种、滚动发展”的办法,解决贫困山区农民有种植魔芋的条件,但缺乏种芋的困难;同时,对生产的种芋,实行保低价优先收购,解决农民卖种难的问题。

(二)帮助农民签订商品芋合同。帮助农户与龙头企业签订购销合同,使生产出的商品魔芋不愁销路。

(三)为龙头企业申报名牌产品。为龙头企业申报魔芋企业名牌产品及绿色食品标志,使龙头企业的无硫精粉,独占市场鳌头。

(四)加大科技示范力度。以中国魔芋协会、西南农业大学魔芋研究中心为靠山,加大魔芋产业科技开发和研究,力争将我县建成西南地区唯一的优质魔芋良种繁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