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应急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地区之间的人员流动更加频繁,传染性疾病传播和蔓延呈现上升趋势,非典型肺炎、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对大众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1]。建立一支反应迅速、高效运作的护理应急管理系统,在突发传染病事件中及时救治感染者,对于抢救感染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场所,是社会应急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大型突发传染病救治工作中,我院作为突发传染病定点收治医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根据救治工作实践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护理应急管理系统。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我院作为我市重点突发传染病传染者收治定点医院,拥有床位400多张,护理单元12个,护理人员213名。在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共参加过多个类型的突发传染病救治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在实践过程中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护理应急管理系统。
2护理应急管理系统
2.1构建护理应急管理系统
为了建立一个高效的护理应急管理系统,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①设立护理应急管理小组,并组建梯队:成立一支包括内外科、感染科、急诊科、护理部等成员在内的护理应急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管理小组组长,负责协调和安排各项救治工作,并且监督各个小组成员的工作,及时指出救治中的问题和不足,确保救治工作顺利、高效地完成,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小组成员纳入的条件为:均参与过突发传染病救治,且传染病护理经验丰富,同时具备扎实的传染病救治知识、技能。在救治前,由组长根据事件大小、事态紧急情况、感染者数量和隔离种类等合理确定人力资源应急调配方案,调度人力资源[3]。②筹建救治病区、物资和设备:在医院内部筹建应急隔离病区,以便将患者集中安置于隔离病区,避免与其他患者、医务人员相接触。在急诊救治病区,置办储备急诊护理物资、设备:建立并完善护理应急物品储备目录和物资储备体系;在救援与常规状态下,加强对应急消毒物品的管理,确保使用时可及时到位;加强训练与演习,在传染病救治工作中确保物资充足、安全使用,并且所有的急诊救治物品均需严格规范消毒后方可使用,做到急诊救治物品专备专用。建立通畅、快速的物流通道,从而保证消毒灭菌物品及时、准确送到救援现场。根据突发传染病救治时间,我院在不断探索、完善日常应急消毒灭菌物品管理、存储等工作。同时,小组成员还需不断加强训练,熟悉各类抢救物资、物品,并且规范使用,提高物品使用的安全性。③加强培训,制定规范的措施与流程:按照传染病特点、感染者状况等,由各科室人员参与共同制定疾病诊治与接诊流程、医护人员防护措施、废弃物处理方案、标本采集等,并且在制度制定后加强培训。同时,特别要制定急诊科、感染科的工作流程、规范,明确清洁区、缓冲区、污染区的界限,设置醒目的标识,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实现有序管理。
2.2护理应急管理系统的应用
①特殊时期应急管理与保障:为了确保安全、有序地开展突发传染病救治工作,需要充分发挥护理应急管理系统作用,实现对感染科、急诊科的垂直管理。在值班上,由医务处、护理部等部门的人员进行轮流值班,负责协调夜间急诊与病区的救治工作。制定和完善医疗、护理等紧急报告制度,突发传染病工作发生后,及时按照程序上报,严格遵守“120”急救院内急诊救治病区患者交接程序。在救治过程中,也需要加强与器械中心、总务科等部门的沟通交流,确保部门联动为患者提供保障服务。②重点科室的管理与支持:在突然传染患者救治过程中,小组成员尤其是组长应亲临病区检查指导工作,并投入适量的护理人员。根据感染者病情变化,合理调整或补充护理人员。在危重患者迅速增加时,则由小组长负责召开全院会议,协调各个部门进行有效配合,重点科室需给予全力支持,及时提供救治所需的专业人员、物资、设备和技术等,充分发挥重症护理专业技能,提高感染者的救治成功率[4]。在护理应急管理系统建立后,规范突发传染病管理工作,建立一个明确、清晰的病房区域,避免出现院内交叉感染,并且制定各个病区的管理制度。③给予医护人员心理支持:突发性传染病发生时,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处于高度心理应激状态,对其身心健康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为此,在感染者救治期间,医院领导、小组组长应为医护人员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在情感上给予强大的鼓励和支持。同时,改善参与救治医务作者简介:柏文琪,女,本科,主管护师。人员的伙食、福利,使其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救治工作中去。
3效果
在2015年—2016年我院参与了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传染病救治等重大任务,在护理应急管理小组带领下,做到了沉着应对、高效救治,感染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均有保障。在各项突发传染病救治中,我院医务人员无人交叉感染,没有出现任何护理差错,感染者未发生压疮等并发症,患者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达到了100%,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口碑。
4讨论
在突发传染病的规范管理中,规范救治过程是重要的内容之一。成立护理应急管理系统、设立管理小组,在发生突发传染病时可做到迅速反应、统一指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从而确保整个救治的高效、有效,提高感染者的救治成功率[5]。护理应急管理系统的建立,做到了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为医务人员参与感染病救治提供了保障,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其中而无后顾之忧,对于提高重大突发传染病应急护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医院建立护理应急管理系统,对于提高突发传染病处置能力、感染者救治成功率均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汪巧娅,任珍,袁晓青.护理应急管理系统在突发传染病救治中的作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4,10(4):288-289.
[2]韩文生.护理应急管理在突发传染病救治中的实践与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33(18):338-339.
[3]扈学琴,周燕萍,王桂桃.护理应急管理系统在突发传染病救治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2,10(8):48-49.
[4]赵贺,陈凤欣,马剡芳,等.应急管理在突发传染病救治中的作用———以收治北京市首例人感染甲型H7N9禽流感患者为例[J].中国医院,2014,21(2):40-42.
目的研究分析危机管理应用于急诊外科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急诊外科患者10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给予危机管理。对比两组护理缺陷发生率、仪器设备及药品完好率、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评分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护理缺陷发生率为3.8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31%,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仪器设备及药品完好率、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8.08%、100.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77%、84.52%,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95.4±9.9)、(98.9±4.8)、(94.5±7.3)、(98.7±4.3)、(7.8±5.6)、(91.0±8.1)、(95.0±5.1)、(85.2±8.4)、(92.3±5.2)、(15.5±6.3)分],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危机管理应用于急诊外科护理能够明显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保持仪器设备、药品完好,提高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
危机管理;急诊外科护理;临床效果;护理缺陷
急诊外科所涉及的护理内容有很多,护理内容非常复杂,并且对于护理人员的要求很高,而就诊的多为危急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1]。由于患者家属对于疾病的认知程度并不高,且情绪激动,所以容易发生护患纠纷等其他危机事件。因此在急诊外科需要采取有效的危机管理措施以降低危机产生的危害[2]。在本研究中,选择本院收治的急诊外科患者104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管理和危机管理。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诊外科患者10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男26例,女26例;年龄为3~78岁,平均(43.2±2.4)岁;观察组男24例,女28例;年龄为5~80岁,平均(43.9±2.2)岁。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采取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给予危机管理,具体如下:(1)建立危机管理机制。患者在急诊外科就诊时因病情危重,所以需要开设绿色服务通道,让患者迅速就医。对于无家属陪伴的患者可以先进行抢救,在家属到达后进行缴费。对于一直无家属陪伴的患者需要向上级汇报。由护士长作为组长,带领护理人员建立危机管理小组,对所有可能发生危机的情况及时予以清除。(2)提高护理服务治疗。护理人员需要以患者为中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且根据患者的相应病情采取有效护理措施,给予有效镇痛。科室需要定期组织经验丰富的高资历护理人员讲解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护理人员需要加强法律意识,增强危急情况的应变能力。(3)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及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要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外科急诊患者大多病情非常急重,并且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较为激动,对于护理人员的讲述不能完全听取,略微遇到不顺心就很可能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所以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听取患者及其家属的诉说,给予鼓励性的言语。(4)危机期间管理。在危机发生时,护理人员需要首先镇定,找到产生危机的因素,不能与患者及其家属争吵,应对其进行合理安抚,要以患者的利益作为根本,同时也要让其知道护理工作的艰辛。(5)危机后处理。在危机事件过后,需要有效调和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关系,需要尽可能消除医护人员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影响,并且安抚患者及其家属的负面情绪,让患者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对于发生的危机,需要寻找产生的原因,并且对处理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对于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护理缺陷发生率、仪器设备及药品完好率和护理满意度情况,同时记录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内容包括:掌握轻重缓急,缩短抢救时间;掌握护理文件书写规范,详细记录病情;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护理规范的语言和恰当态度;护士越职操作,评分越高则表明护理质量越高,并进行总结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护理效果对比
观察组护理缺陷发生率为3.85%(2/5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31%(9/52),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仪器设备及药品完好率、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8.08%(51/52)、100.00%(52/5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77%(42/52)、84.52%(44/52),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讨论
危机管理主要是对事前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和结果进行处理、管理工作[3]。急诊外科所接收的患者大部分为由各种意外事故和疾病而引发的危急重症患者,此类患者因为病情严重、紧急,且致残率、病死率较高,因而患者及其家属在来院后情绪较为激动,迫切希望立即得到救治[4]。而其自身对于疾病的了解程度不够,可能出现与医护人员沟通困难的现象,从而导致护患矛盾的发生率提高[5]。因此护理人员需要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通过建立危机管理机制、提高护理服务治疗、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心理护理、危机期间管理以及危机后处理等措施来提高护理人员处理危机时的应变能力,使得其在日后护理工作中能有效避免或合理解决危机事件[6-7]。在本研究中,采用危机管理的观察组护理缺陷发生率为3.85%,显著低于采用常规护理管理的对照组(17.31%),观察组仪器设备及药品完好率为98.08%,护理满意度为1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77%、84.52%,且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在曾淑芳等[8]研究中也证实了上述观点。这说明危机管理运用在急诊外科护理中可显著提高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降低护理缺陷。
综上所述,危机管理应用于急诊外科护理能够明显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保持仪器设备、药品完好,提高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苏川川 单位:郑州市中医院急诊科
参考文献
[1]王纯玲,李俊凤,朱耘生.心理危机管理模式在急重症高风险科室医护人员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0):1130-1133.
[2]陈艳,林艳,林碧娥.图片纠错法在急诊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21):3251-3252.
[3]BayramogluA,SaritemurM,AkgolGurST,etal.Demographicandclinicaldifferencesofaggressiveandnon-aggressivesuicideattemptsinthee-mergencydepartmentintheeasternregionofTurkey[J].IranRedCrescentMedJ,2015,17(2):e24666.
[4]陶丽芬.循证手术室护理在手术室急诊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4,12(10):81-82.
[5]雷晓霞,陈劲团.扁平化管理模式在神经外科护理中运用的效果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14):2239-2241.
[6]SakaiM,TakenamiT,OtsukaT,etal.Anestheticmanagementofposteriorlumbarspinalfusioninapatientsuspectedofhavingacuteexacerbationofchronicinterstitialpneumonia[J].Masui,2014,63(2):168-171.
关键词:风险管理;护理;满意度
护理风险是指对患者、医护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设备、护理制度及程序等风险因素进行管理的活动,是护理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一种具有不确定性或损害性事件,若一旦发生护理缺陷或事故,它不仅对患者构成危险,而且也会给医院带来不利影响[1]。在医患纠纷紧张的今天,探究临床护理常见风险并针对性提出解决对策,是减少与防范医疗事故的重要环节。为分析风险管理对院内风险事件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本文就风险管理前后,护理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5年11月~12月,院内住院部护理人员47例,其中主管护师4例,护士43例;年龄20~35岁,平均(27.2±4.7)岁;其中本科学历5例,大专学历20例,中专学历22例;工作年限:0~5年37例,5~10年8例,10年以上2例,在此期间采用风险管理模式进行住院患者的护理干预,此阶段风险事件及满意度调查情况作为观察组;选择2015年10月~11月,护理人员构成不变,此阶段风险事件及满意度调查情况作为对照组,比较风险管理实施前后,两组护理干预效果的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即环境护理、病情观察、基础护理、保护性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实施风险管理:首先,成立院内风险管理小组对院内风险事件进行评估,总结早期临床风险事件,并结合相关病例报告分析风险事件发生原因,组织风险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提出上述事件可行性解决方案,并制定具体解决措施,相关措施包含:
1.2.1加强护理人员技能培训 针对护理人员技能不足导致的风险事件,提出提高护理人员培训改善方案,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全面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不同科室应定期开展业务能力学习活动,讨论疑难病例,护理查房,制定规范化护理流程与护理模式,强化对护理人员的规范性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操作规范性。同时,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次培训,及时组织护理人员开展应急事件演练活动,并定期开展技能考试与理论考试。聘请专家开展知识讲座,及时普及护理新技能、新理论,并积极选派护理骨干进修学习,积极鼓励护理人员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不断更新自身观念、拓宽知识层面,及时发现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1.2.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针对护理过程中,资源分配不均,排班不合理,晚班、凌晨等时间段护理人员分配不均等问题导致的风险事件,提出解决方案,实行"弹性排班"制度,护理人员之间相互合作、新老结合,以保证临床护理质量。与此同时,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制度,站在护理人员角度理解护理人员、热爱护理人员[2]。在物质奖励基础上,更应注重护理人员的职业规划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研究,进而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与热情。
1.2.3制定规范化护理安全制度 针对由于缺乏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导致护理人员护理工作中针对个别问题缺乏合理指导带来的护理风险,提出结合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与安全隐患,积极制定相关安全管理制度的意见。例如,加强护理安全监督制度。组建护理质控小组,加强对临床安全护理工作的监督与监控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强化薄弱环节控制。在加强对护理人员要求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护理人员自身保护力度,要求护理人员及时收集、管理护理证据,积极建设护理服务证据系统。
1.2.4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应积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完善护理风险预告制度,全面维护患者知情权,促使护患双方成为风险抵御的共同体。在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患关系的同时,还应完善安全质量管理系统,实施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质量控制体系,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明确护理人员具体职责,提高日常护理的前瞻性与预见性,定期评估护理风险。
1.3观察指标 对风险管理实施前后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并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两组患者及家属对于护理的满意度。调差问卷评价指标包括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护理操作熟练程度和护患沟通能力3项,根据得分可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3个等级,护理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风险管理实施前(该时间段住院病患821例),出现风险事件83例,包含压疮19例,跌伤31例,坠床21例,烫伤12例;风险管理实施后(该阶段住院患者841例),出现风险事件42例,包含压疮11例,跌伤14例,坠床11例,烫伤6例,风险事件发生率,观察组(4.99%)要低于对照组(1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风险管理是一种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合理的、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降低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损失的方法[3]。本研究观察组将风险管理引入院内护理中,对护理人员开展风险管理相关知识培训,使其掌握相关的风险管理知识,增强每位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和处理能力,使其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解决,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纠纷等;健全医院的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坚决落实护理责任制,每位护理人员都能够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分工,并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督导;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在紧急情况下,医护人员可根据事先制定好的措施应对,降低紧张情况下出现工作失误的可能性。
本次结果显示,风险管理应用于院内护理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患者及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风险事件发生率也明显下降,提示,风险管理应用于院内护理中,可一定程度减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比例,进而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福珍.内科护理常见安全隐患与风险防范措施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4,23(10):15-16.
关键词ICU病房;层级管理;护理质量
重症病房中患者病情复杂且程度较重,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更大,精神处于更紧张的状态[1]。层级管理模式是指管理护理人员时按照一定标准或规范实施不同内容的区分化管理。本研究采用对比方式探讨重症病房实施层级护理管理的优势,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护理人员24名,年龄21~43岁,平均年龄(32.5±6.2)岁;工作年限1~18年,平均工龄(6.25±1.3)年;文化程度:本科11名,专科9名,高中4名;职称: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4名,普通护士18名。方法:根据护理人员工作年限、职称等方面加以区分,分为专科护士、责任护士、中级护士以及助理护士4个层级。按照层级的划分实施不同管理方式,具体如下:①专科护士:专科护士需更注重危重患者的管理,加强对此类患者的监护以及急救,提升自身急救技能。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可能在语言表达上存在一定问题,因此专科护士还需加强自身非语言交流方式的练习[2]。提升自身对疾病的预见性,通过预见性护理控制院内感染,通过对患者各项生命指标的观察判断患者是否处于危险状态。专科护士必须熟练使用各项监护仪器以及急救仪器,具备专业的重症病房相关知识。②责任护士:责任护士的工作重点应放在疑难患者和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对患者住院期间所出现的危险情况加以预防与分析,正确处理患者危急状况。另外,责任护士需做好自身护理职业规划,制定相关护理标准并组织参与科室内相关活动。加强对疑难患者、急重症患者的病情观察与总结。③中级护士:中级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期间需塑造积极向上的护理人员形象,对于常见药物及常见疾病表现熟记于心。与患者及其家属接触、交流过程中必须注重护理礼仪,对于常见的病种或病情可做出独立判断,强化护理基础操作。④助理护士:助理护士工作年限不长,因此须加强自身礼仪训练以及相关规章制度的研读。在临床工作中做好消毒隔离工作、病区管理工作以及患者的清洁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其他护理人员的观察,尽快掌握急救知识以及相关技术,不断学习相关急救仪器的操作方式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式。观察指标:采用分数评定方式,通过书面理论考核以及工作内容考核对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的理论与操作技能加以评分。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理论及操作能力:实施层级护理管理后护理人员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能力的理论及操作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护理质量评分:采用匿名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实施层级护理管理前后患者的情况。结果显示,实施后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护理操作水平及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重症病房中应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是指对护理人员的管理以及组织期间明确不同护理人员所处的级别,根据其工作年限、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分为不同层次,并明确各个层次护理人员的利益、权利以及护理责任,使护理管理方式明确化[3]。换言之,层级管理是指按照一定程序和标准展开组织工作,将管理中心向下移,转变传统上对护理人员的粗放、宏观型管理方法,使管理逐渐向微观层面递进。在层级管理中,管理者能够更深层次地加强对每位护理人员的管理,护理人员也可在分层标准下准确定位自身能力,并明确当前所处层级的工作要求,不断努力向更高层次迈进[4]。这种管理方式下,护士可不断提升自身的责任感,从而在理论与操作能力上加大投入。对于医院管理人员,首先应明确医院ICU病房的患者承载能力以及当前住院患者的具体情况,在制度规范、工作流程上合理规定标准并注重床边护理的内容设定。由于重症监护病房没有家属在旁照看,因此需加强对专科护士以及责任护士的工作范围界定,提升其对患者的关注程度以及病情预见能力。本研究结果发现,实施了层级护理管理后,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以及理论水平均有所提升,证明通过将护理人员进行分级方式实施不同程度的管理,可更好地激发每位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纠正其工作态度,让护理人员在相互帮助下不断学习并提升自身技能,如紧急预案、各项抢救仪器的使用操作、基本抢救要点、监护生命体征操作等,不同层级的相关要求存在差异,让护理的管理更具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以及程序化。综上所述,在ICU病房展开层级护理管理首先可提升护理人员的教育水平,让其了解自身的工作责任;其次可带动每位护士提升自身护理能力,向更深层次迈进;最后可让护理管理更具科学化,提升管理效率。相关管理者需正确应用层级护理管理方法,对护理人员合理分层,使ICU病房护理工作井井有条。
参考文献
[1]李威,彭粤铭,曹静.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4):56-58.
[2]张照亮,李严峰,姚晚侠,等.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骨科病房的应用效果实证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6):779-782.
[3]邓燕,刘燕.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ICU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20):108-109.
由于部分型号的呼吸机使用频率不高,有些临床科室较少使用呼吸机,部分医务人员不能熟练掌握呼吸机的正确操作[7]。另外,临床使用呼吸机时在选定所需的呼吸模式之后要调节氧浓度、潮气量以及呼吸频率几个参数,容易忽略窒息报警、触发灵敏度、呼吸上下限、吸气呼气流量以及呼吸末正压参数设置,从而容易引发呼吸机障碍或者造成呼吸机报警失误[8]。为此,对应急中心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定期组织了呼吸机专项培训讲座,包括正确操作、维护保养、消毒清洁、简易故障排除方法等;每次呼吸机借出时,都再次向使用者强调呼吸机的正确操作、用前检测、湿化器使用等注意事项;不定时的到临床走访,调查呼吸机的使用情况,阶段性地对全院使用呼吸机出现的共性问题组织专项培训并考核[9]。
2呼吸机的应急调配制度
为了进一步保证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临床在用呼吸机供应不足时,呼吸机能够迅速调配到位,我院制定了呼吸机应急调配管理办法。办法明确呼吸机应急调配流程及本院设备无法满足时请求外院支援或者紧急购置的管理制度,每个科室配备应急调配流程图,保证应急调用时能够立即执行调用程序。
3演练与质控
我院每年组织2次医学装备应急演练,演练由应急管理小组组织,应急管理中心与临床科室人员共同参与,模拟突发事件呼吸机的借调过程。演练结束后参加人员共同讨论总结。演练重点为检验各部门协调沟通的能力,同时检查应急物资是否充足完好,最后评定应急预案的充分性和适应性,对于发现的影响调用时间的因素及时改善。我院在几次应急演练后逐步简化了突发事件的应急调用登记手续。医学装备保障部门定期对临床在用呼吸机进行安全检查和督导,对应急中心设备的日常保养、厂家专业维护及应急演练过程进行监管,对操作保养不当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应急流程制度的优化经应急小组商议后报医学装备管理委员会审批执行。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