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外合作交流

中外合作交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外合作交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外合作交流

中外合作交流范文第1篇

为了进一步加强云南工会与越南工会友好往来,提高交流水平,经云南省总工会请示全国总工会批准,自2013年起在北京用三年时间,由全国总工会对越南老街省劳动联团工会干部进行培训。今年6月4日—8日,第一批以谭氏金蓉为团长的越南老街省劳动联团一行10人圆满完成了培训工作。

一、思想认识到位,在顺应外事发展形势上下功夫,注重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把培训工作纳入中国工会外事工作层面中来把握。全国总工会高度重视加强与我国周边国家工会交往力度,每年都采取培训班、工作论坛、考察互访等形式加强沟通往来,并支持各省市自治区工会开展相关交流活动。云南省总工会对外交流中心抓住机遇,于2012年底多次向全国总工会汇报,积极争取培训资源。对此,全国总工会高度重视,并将培训工作纳入年度外事工作一项重要内容。二是坚持把培训工作纳入云南工会在桥头堡建设中创新发展这一高度来把握。省外办对省总工会外事工作加强帮助指导,为云南工会外事工作拓宽思路、扩大交往给予了支持。省总工会对外交流中心认真学习云南外事工作“大周边”、“大通道”、“大基地”、“大平台”、“大窗口”、“大外事”发展目标的有关指示精神,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培训班的意义,力求把培训工作打造成宣传云南桥头堡建设、加强两国人文交流的平台。三是坚持把培训工作纳入展示云南工会新形象上来把握。省总党组把树立中国工会良好形象作为重点,高度重视培训工作,专题安排研究,并给予经费保障,分管领导亲自组织实施。在省总各级领导重视支持下,2010年—2012年由省总工会主办的培训工作在滇圆满结束,取得较好效果。在总结三年培训工作的基础上,此次培训省总党组加大了与全总联系力度,并安排专款支持,为首期培训班顺利举办提供了重要保障,再次树立了中国工会良好形象。

二、规划协调到位,在及早加强沟通联络上下功夫,坚持做到“三个及时”。一是及时对接。省总对外交流中心及早动手,加强越南老街省劳动联团联系,明确培训程序,及时与越方达成初步协议,而后做好后续工作,确保整个筹备工作能够有序衔接。二是及时汇报。今年1月份,由省总分管副主席潘红伟前往全国总工会国际部汇报培训方案。经过沟通联系,今年3月份全总国际部回复云南省总工会,负责在京期间培训工作,并在授课安排、经费上给予支持,有力地促进了培训工作上水平、得实效。三是及时谋划。省总工会对外交流中心不断加强与全国总工会国际部联系,在授课计划、内容设置、教案准备、培训地点、考察方案等方面多次进行沟通谋划,选择最恰当的授课内容,确保培训人员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外交、中国工会和云南桥头堡建设的基本情况,为更好地宣传中国和云南架起友谊桥梁。

三、组织实施到位,在提供优质服务保障上下功夫,努力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授课质量。全总国际部与对外交流中心坚持把宣传中国外交政策、中国工会基本情况、云南桥头堡建设发展形势、云南与周边国家交往概况及对外交往方针政策等方面作为培训主要内容。二是坚持“大方热情、避免铺张”的原则,尊重越方风俗习惯,为他们提供周到服务。省总对外交流中心主要领导前往河口县中越国界线迎送越南工会干部。分管领导在昆明亲自接见,并宴请代表团成员。在北京期间,全总国际部领导也亲自宴请代表团一行,并在中国职工之家全程安排培训班的食宿、授课等活动,尽量体现中国工会的热情和好客。三是注重拓宽视野。在京期间,全总国际部增加了参观考察内容,组织学员参观了全国总工会机关、北京市主要风景名胜,为学员提供一个了解中国的机会。

通过此次学习培训和参观考察,不仅增进了两国工会干部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密切了友好往来的关系,还为下一步做好老挝琅勃拉邦省工会干部培训工作,以及后两年每年对越南工会干部培训工作总结了经验、提供了借鉴。经过此次培训,参训干部普遍认为在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中国工会的发展更加与时俱进、独具特色,成果喜人,大有可为。他们对中国工会长期开展的为困难职工“送温暖”、“寒窗助学”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工作兴趣浓厚,同时对全省建设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目标高度赞扬,大力支持,并对今后的前景充满信心。

中外合作交流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管理 高等教育 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形式之一,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日趋成熟。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也极为重视,先后出台《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管理,并在2004和2005年对所有中外合作办学单位和项目进行审查和复核,整顿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笔者从2005年起担任南京师范大学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合作的刑事司法学硕士项目秘书,深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有着深远影响,而其中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对于提高办学单位声誉、维护受教育者利益更显得尤为重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有其自身特色,笔者试分析其特点和难点,并试图探析中外合作项目管理的方法,以期更好地发挥合作办学项目的优势,在吸收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把握中方教育。

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的特点

1、管理对象的特殊性

以南京师范大学与美国马里兰大学合作举办的刑事司法学硕士项目(Master of Criminal Justice,以下简称中美MCJ项目)为例,其招生对象为具有学士学位及以上的本科毕业生,不限本科专业、不限是否在职、不限年龄大小,这就使得合作项目学生的生源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在管理中要注意各类学生需求的特殊性,及时地解决学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既要引导应届本科毕业生逐渐进入硕士角色、参与科研。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进行合作研究的团队精神,又要兼顾在职人员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引导他们利用空闲时间自主学习和合作研究。

与普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管理不同,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管理特别强调对学生英语能力方面的教学与管理。中外合作项目的特殊性使得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时刻都离不开英语:入学需要参加英语水平测试,或参加托福、雅思的培训及测试;外方授课前需要预习专业英文著作或论文:外方授课过程中需要与授课教师课堂互动或参加随堂测试: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英文;毕业论文的答辩需要英文。为此,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就要特别注重英语能力的培养,多为学生提供锻炼英语能力的机会,鼓励其多听英文专业讲座、开展英语沙龙、与留学生交流等,更好地体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特点和优势,为学生开拓更广的视野和就业空间。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主要授课时间在中国,授课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多通过网络,这就要求在学生管理中注重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和运用。从入学开始,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制作幻灯片(PPT)能力的强化;需要培养学生运用网络查找外文资料的能力;需要培养学生通过网络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提问和提交作业的能力;需要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能力;需要培养学生规范地撰写毕业论文的能力等等。当然,对于普通的硕士研究生而言,也需要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中外合作项目对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研究的能力方面要求更高,力求使学生更加适应信息时代。充分运用网络和计算机工具进行交流和研究,学习外方先进的研究方法,从而终身受益。这就要求在项目的学生管理中必须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特点和要求,更为严格地要求!学生掌握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的能力。

2、管理方式的特殊性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中国和外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是教育领域的国际化,随之便带来其管理方式的特殊性。

首先,项目管理方式具有涉外性。以中美MCJ项目为例,虽然是硕士层面的教育,但其中方的归口管理单位并不是校研究生部,而是校国际交流处。相应的,项目要接受的是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的评估与审查。此特殊性也体现在日常管理中,外方教授来中国授课中方要签发邀请函,并向国际交流处提供教授简历、护照个人信息页、来中国的行程安排等,以便省教育厅签发签证表。这就要求中方办学单位尊重并按照外事程序和礼仪来进行项目的管理。

其次,项目管理方式具有合作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特点决定了项目在管理方式上的合作性。以中美MCJ项目为例,美方在中国设国际教育项目办公室,负责日常协调并与中方共同管理项目的相关事宜;学生在中国学习期间主要由中方进行日常管理,而在美国期间则由外方管理。这就要求中外双方办学单位及时沟通、信息共享,共同管理好项目。

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的难点

1、教育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三条规定:国家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第四条规定:中外合作办学应当符合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致力于培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类人才。由此可见,国家鼓励中外合作办学的原则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当然,这一原则也应贯彻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中,时刻铭记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目的是为我国培养优秀建设人才。

要达到《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的要求就必须紧抓教育,但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际的运行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难点。以中美MCJ项目为例,因为学生的录取权在美方,学籍在美方,颁发学位证的权力亦在美方,这就导致中方在项目管理中的权限极为有限。中方合作进行招生宣传但却没有录取权,日常管理学生却没有中方学籍且不颁发任何中方证书。由此可见,中方在项目的许多管理上并没有实权,直接导致中方在项目管理中处于弱势。这就使得“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在某种程度上难以得到实施。

2、学生意识问题

学生在中方校园学习,但因其学籍不在中方且其归口管理单位也不是校研究生处,中方不发给合作项目学生研究生证,这使得学生在中方校园的身份比较尴尬,由此带来学生在意识上对中方管理的忽视。以中美MCJ项目为例。虽然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但学生的学籍不在南京师范大学而在马里兰大学,所以学生对美方的课程学习态度上均比较认真,但对中方开设的课程态度上却相差甚远。作为中方合作办学单位,我们应反思中方开设课程与引进专业的切合度及授课教师的授课态度与授课方法。当然,教学是个互动的过程,如果没有学生意识上的重视与配合,做再多的努力可能也收效甚微。

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的方法

1、紧抓教育

管理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维护着办学单位的形象和声誉及学生的利益等等。各办学单位应在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监督与管理下紧抓教育,把“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的中外合作办学原则贯彻在项目的管理中。

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首先要维护中方办学单位的主动权。中方应是办学的主体单位,而不是外方的附属。合作办学的目的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这决定了在选择合作单位及专业上必须根据中方办学单位的需求,把握选择的主动权,宁缺毋滥。以中美MCJ项目为例,南京师范大学选择的合作单位是同样具有百年历史和良好声誉的美国马里兰大学。根据USNEWS上的统计,2005年马里兰大学的学术声望在美国的250所大学排名中名列第45名。马里兰大学的刑事司法系更是堪称该领域的泰斗。这样首先从资源上决定了该项目的优势性。

其次,在教学的管理中,中方办学单位也应紧抓教育,维护中国学生利益、确保教学质量。以中美MCJ项目为例。虽然录取权、发证权在美方,但其主要的教学活动在中国进行。中方监督美方的录取,确保公平公正;监督美方教师的教学,确保课程质量;听取学生反馈意见,维护学生权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相对于国内普通硕士而言,其收费一般较高,中方要保证学生能够学有所值,学到更先进的理念和研究方法。毕业后能服务于中国的社会建设。

再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中方也应紧抓教育。纠正学生偏颇意识。以中美MCJ项目为例,虽然学生的学籍不在中方,但学生的日常管理却离不开中方。中方为该项目在中国的实行提供了教学场所、为学生提供了后勤保障。该项目的学生虽然没有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证,但他们享受的是南师大研究生的同等待遇,切实生活在校园中。我们要消除学生的孤立感,让他们感受到南师大大家庭的温暖;鼓励他们听取相关学术讲座,共享法学院资源;鼓励他们和普通硕士一起参加活动,增进友谊和情感。

2、注重中外特性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开放教育市场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产物,是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这就注定了在项目的管理上必须注重中外特性。

首先,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管理上需注重中国特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中国对国外开放教育市场,让更多的中国学生可以不出国门留学,是中国吸收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下学生的教学与日常生活多在国内办学单位,相应的项目及学生的管理也多数依附于中方办学单位,对项目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的也是中国的教育行政部门。这就要求中方办学单位在具体的管理中要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接受检查和评估、做好汇报和备案等等。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上也要根据中国校园管理的方式为其提供后勤保障等。因此,在合作项目的管理工作上注重中国特点必不可少。

其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管理上亦需尊重外国特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离不开外方向中国派出教师进行主要核心科目的授课、外方与中方办学单位进行交流与商讨、外方向中国学生传授教育理念和研究方法等等,这就要求在项目的管理中需尊重外国特点,注重涉外礼仪并尊重外国的行为习惯,把合作办学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吸收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中外合作交流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心理;学生管理;跨文化交际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教育国际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出国留学人数达到46万人,且这一数字仍在持续增长。在留学的诸多限制因素下,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型国际化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其低门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多样化教育的需求,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其中。本文以吉林省高校为例,通过对参与项目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分析其现状,了解项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中外办学基本状况

截至2016年,吉林省已经有5个地区设立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者办学项目。就中外办学而言,我国主要有四种模式:融合型、嫁接型、松散型、网络教学型。无论何种模式,资源的合理引进与有效利用,都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它增加了师生交流的选择性和多样性。以吉林省为例,开展合作办学的机构有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延边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罗格斯大学纽瓦克学院,开展的项目包括了中美、中英、中俄以及中韩等4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二)高校中外办学现状调研

我们采用问卷、专题组座谈等方式对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财经大学以及延边大学等20所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校进行了调研,从中随机选取了300名大学生填写调查问卷。样本男女比例分别为43%和57%,年龄主要集中在18-22岁,且大约65%的学生就读于长春市高校。在专题组座谈方面,我们随机挑选了18名大学生分成三组进行了讨论。此外,我们也对海外留学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实地访谈。

二、基于学生感知的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常见问题

(一)学生期望偏高

问卷调查中,我们使用了大量的李克特量表测量学生对于综合素质提升、项目自我认同感的态度,以下将完全同意、较同意的答案归入支持该项论点的数据。分析表明,认为“选择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将让我有更强竞争力”、“开阔视野,与国际思维接轨”者占58%,认为“中外合作办学锻炼了我的社交技能”者占67%,认为该项目“有利于提升自身职业发展深度”者占63%,向往“更加自由、个性教育方式”的学生占60%,认为“国外教育资源优于国内”的占56%。总体来看,学生对本项目抱有较高期望,认为可以提升自我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等一系列综合素质,同时拓宽眼界、使未来职业的发展更具多样化的可能,对未来的国外交流学习也十分憧憬。但是过高的憧憬也存在隐患,部分项目合作的海外院校资质并非上佳,以2015年下半年为例,申报的数百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只有25个得到了教育部的批准,申请项目水平不一,且据笔者对名单的查询,能跻身世界大学百强的少之又少,大部分学校的QS世界排名都在三百名开外,这与学生憧憬的浓厚学术氛围、多元文化交流可能存在较大出入。

(二)学生专业能力及英语水平不过关

在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中,学生普遍反映中外合作专业课业负担较重。为了适应未来可能的海外深造课程,学生在自身专业课之外还要加开英语听说课、英语国家概况甚至天文学、心理学等课程,大量的课业负担使得学生对专业课的关注度稍显不足。且中外合作办学更适用于小班授课,在高校大量招收中外合作学生的情况下,难免有班级教育资源不平衡的情况。表现突出的学生更易获得老师的青睐和交流,而内向、成绩稍差的学生外语能力不易得到锻炼。在此次调研过程中,部分高校已经完成英语资格审查和海外深造申请,成功达到对方学校所需英文水平要求的学生仅有35.3%,有部分学生在学习两年后仍然没有通过六级考试。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较重的课业下,部分同学专业能力欠缺,且并未真正从合作项目中提高英语成绩的事实。

(三)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欠缺

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双城教学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因此开设“英语国家概况”等课程,希望提升学生综合适应能力。然而数据显示,在文化常识、生活常规知识和文化词汇三个方面的测试中,学生的掌握程度不容乐观。其中学生掌握度较高的是文化常识,这可能归功于学校新开设的一系列课程,但大部分学生对生活常规方式、文化词汇的掌握仍有欠缺。另一方面,外教课堂上也和国外一样,大量使用了课堂展示这一作业形式。但与专业水平、英语水平不过关的原因类似,少数表现突出的同学能得到老师的悉心指导,会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学生与外来文化交流的主要机会就是在外教课堂上,如果在课堂上无法锻炼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可以预见学生将在适应国外文化上遭遇阻碍。

(四)学生职业定位模糊

在就业方面的回答上,学生们呈现了意料之外的答案。仅有二成的学生希望在国外就业,二成的学生向往北上广深这几个一线城市,余下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在二线的省会城市工作生活。在风险与薪酬方面的问题上,89%的学生将稳定放在了第一位,而选择有风险、高收入职业的只占7%。在认为“项目办学前景良好”、“所读项目对社会适应性较强”的同学超过八成的情况下,中外合作项目学生对于职业选择的保守性让人惊讶。在专题组座谈中,仅有少数同学表现出了明确的职业规划,如先就业、攻读MBA、拿到学位后申请投行方面工作。其他大部分同学仅仅是努力准备英语测试,没有仔细思考如果在国内就业应选择怎样的发展轨迹,如果出国如何利用导师和国际条件拓宽职业道路,甚至没有明确思考就业方向。对于职业发展的缺乏规划和对于定位的模糊,是合作办学学生的一个突出问题。不同于普通本科生的学业历程意味着他们有更多可能,但这也需要他们有更明确的自我规划。

三、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学生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学生心理建设,完善反馈机制

针对学生自我期望、项目期望过高的问题,高校需根据其特殊的压力及心理咨询需求,设置相关心理咨询室,用专门的评测帮助学生找到自身定位。同时通过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收集和反馈,进一步增强院方与学生的交流,使得中外合作这个年轻的教育形式能够及时地认识问题,改正问题。最后院方应在宣传合作院校时做到如实呈现,不过高吹捧,给学生更真实的留学讯息。

(二)调整课程设置,注重学生感知

针对中外合作专业学生课业较重的问题,校方应砍去不必要的课程,将班级尽量细分,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与外教交流、思维对话的过程。其次加强对跨文化交流课程的考核,鼓励学生以自我陈述的方式说出对于课程的感受,而不是机械地检验历史、地理知识。

(三)整合现有资源,举办交流分享会

学校应邀请有双城教学经验的外教,以及已经成功留学的师兄师姐回校与在校生交流心得。在校生可以从留学的第一线收集有用的信息,在出国之前就找到自身不适应海外学习的部分,专门加以改进。

(四)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尽早进行职业定位

在交流会上,大部分成功出国的学生已经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可以为在校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建议。同时校方应将中外合作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与其他专业学生区分开,尽早开设、着重开设,引导学生在入学之初就紧张起来,留出更多的时间准备英语学习及专业技能培养。

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初衷是希望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灵活便利的求学平台,应该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到此类项目在发展迅速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高校应该在发展中不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才能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袁东敏.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林金辉,刘志平.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引进与有效利用[J].教育研究,2007(5)

中外合作交流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中外合作办学 学生工作 实效性

一、引言

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对中外合作办学实行扩大开放,国家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鼓励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21世纪初,不少具备条件的高职院校纷纷组建机构,申请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经过近10年的发展和探索,许多高职院校都引进了国际上较为先进的学科规划、专业设置,以及具体的教学手段,在实践中进行了应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根据我对5所高职院校中外合作项目相关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和交流显示,有近50%的调查对象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工作的成效并不满意,缺乏对学生群体特点、学生工作实效性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工作的特点与难点

在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大潮中,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事业得到迅猛发展,呈现出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合作项目更加多元化的现象。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有实力的高职院校纷纷致力于培养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年轻一代,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一样,都会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说,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工作仍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管理模式的思考。

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初期,采用将学生按专业群分类划归普通专业系部进行学生管理的模式,与普通专业学生一同管理。由于系部学生工作已基本实行二级管理,工作面宽量大,而且中外合作学生在专业系部只占很小比例,因此这部分学生工作的特殊性并未得到特别的关注,该学生群体的特点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海外合作交流部门负责与外方合作院校人员接洽和交流,外教的课堂信息、师生交往信息等并不能顺畅地反馈到专业系部,这种信息流的单向性,造成教学信息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脱节。

(二)学生层次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在招生中并不是统一批次,且专业方向差别性较大。在江苏地区,有些院校同一年录取的学生中,高考总分跨度从160分至300多分,分数相差非常大。由于不同考分段的学生在知识水平、学习能力、道德素养、社交能力、生活习性等方面都会有较大的差距,这些给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学生综合能力差,政治意识不强。

中外合作办学费用相对较高,报考的学生绝大多数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且90%以上是独生子女,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课堂中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时有发生;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手足无措;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较强,个性比较张扬,考虑问题时很少为他人着想;学生的政治意识还不够强,在国际化大环境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呈多元化发展,而且合作办学学生处在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文化碰撞的最前沿,他们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又是西方文化价值观的被动承受者[1]。他们在学习国外先进文化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也会受到西方国家经济文化、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和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潮的影响与辐射。由于这些学生年龄小、阅历少、政治上还不够成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被“西化”。

(四)学生学习动机不同。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本科院校的有所不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努力方向并不是出国继续深造,而是选择在国内就业或专转本,其选择中外合作专业只是上大学的一条途径。当然,随着中外合作项目的发展越来越规范化,近几年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比例在逐步提高。此外,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其学习动机会发生变化,原先不打算出国留学的可能会改变为出国深造,原先打算出国留学的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改变计划而选择在国内就业。学生学习动机不同,其努力方向的选择、学习重点的把握、相互间的共同话题、相互间的彼此影响等将伴随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对学生来说,能否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正确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很重要。这些也对中外合作办学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五)学生工作理论和经验不足,国际化水平不高。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非常快,目前江苏省内高职类中外合作项目已有200余项,占全省中外合作办学总量的55%左右。有些高职院校合作办学项目由原先的一至两个发展到现在的近十个,学生人数也从100余人发展到现在1000余人的规模。由于合作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模式趋于多样化,其学生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并未有太多的沉淀。同时,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没有现成的套路可以效仿。不少学校中外合作办学在学生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方面都简单地直接套用普通院系模式,缺乏国际化教育元素和教育手段。

三、提高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发挥好学生工作的成效能够有助于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助于合作办学效果的实现,从而有助于提高学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工作,并提高其实效性,具体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明确合作办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学院要密切结合国家、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对相关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本校学科建设的需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院在相关专业领域的教育教学水平,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实力的高职院校要致力于培养政治意识强、道德素养高、分析能力强、专业水平高,且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二)缩小学生层次差异,提高生源质量。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原材料质量太低,也很难产出高品质的产品。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学习要求比较高,高素质的学生是中外合作办学中课程教学和学生工作得以顺利而高效开展的前提,因此在招生过程中要尽量提高生源质量,缩小学生层次差异。只有这样,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和培养目标才能实现,这些学生才能得到校内师生、外籍教师、国内社会、国外合作院校的认可,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声誉。

(三)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提升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中西文化知识交错,不断丰富学生的认识领域,中外合作学生工作者要时刻让学生铭记作为一名中华儿女的使命,即在吸取国外先进思想和知识的同时要为强国富民奉献自身的力量。一方面,精心设计和实施爱国主义、思想品德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爱国主义情感,帮助青年学生满怀信心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另一方面,开展国际形势与经济发展专题教育,让学生了解我国在世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让其感受到作用一名中国公民的荣誉感;同时,也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投身到国家发展需要的领域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优化学生工作队伍,形成优势互补。

建设和培养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战斗且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知识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学生工作者队伍是提高学生工作实效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要加强合作院校双方学生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大胆引进有学生工作经验的外藉教师到中国开展交流学生工作。另一方面,要主动选送中方学生工作者赴海外进行学术访问和进修。这样有助于国内学生工作者及时吸收国际知识和经验,积极研究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的学生工作理论,以指导实践工作,促使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工作实效性的提高[2]。

(五)发挥环境育人作用,激发学生的进取热情。

思路决定出路。思想上未能触及的,自然在行动上很难有进展。许多学生对于国际合作专业的优势,自身的发展方向并不是十分清晰。因此,学生工作者应有意识地开展引导和教育,其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生活环境这一育人载体为有效之法。在教学大厅里、走廊里、学生教室里、学生宿舍里,开展励志和引导信息的传递,如:国家留学政策、合作院校学习生活指南、国际合作学生职业发展方向、优秀校友国外留学深造经历与心得、优秀校友国内就业创业案例等,定期更新,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环境里不断感受到一种推其前进的动力,以促其明确奋斗方向,激发进取热情。

(六)采用分类化教育,对学生实施引导。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呈现出专业方向差异、深造与就业差异、深造方向差异、职业发展差异等特征,即学生的专业方向包括文科类和理工科类;学生在毕业后有的选择继续深造,有的选择直接就业;选择深造的学生又包括在国内学习和出国留学等;在职业发展方面,有的学生将从事操作技术类,有的学生将承担继承家族企业的重任,等等。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与普通类学生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合作办学的学生教育工作应有意识地分类化,对学生实施分类引导。首先,帮助和引导学生较为科学和合理地分析和选择今后自身的发展方向;其次,针对不同类型的发展方向,根据其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分类实施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成长和成才。

(七)关注留学初期学生,实现学生工作无缝对接。

留学深造初期,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易出现不适应现象,国际合作学生工作老师要利用如“留学生网络论坛”与“心灵交流电子邮箱”等形式建立与留学生的长期交流平台,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服务工作从国内向国外的延续[3]。通过学生工作的对接,一方面让老师、在校同学等与海外学子进行“心灵对话”,体现母校对他们的关怀,给学生情感上的慰藉、心理上的疏导,让学生有温馨感、归宿感。另一方面有利于着手学生工作的老师了解留学初期学生易遇到的困难,可在今后的教育中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做准备。

四、结语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中外合作办学有着不同于普通高校的鲜明特征,学生工作应该在普通类高校现有工作模式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应国际化竞争的教育管理方式和载体[4]。中外合作办学目前尚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学生管理工作也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我们要积极研究和探索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工作规律,提高工作成效,促进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香君.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43(5):85-89.

[2]龚爱国,李大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特点及应对策略[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6):42-44.

中外合作交流范文第5篇

中外合作办学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展,近年来发展迅猛,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监管信息平台数据,截止到2015年6月29日,包含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的项目在内,由教育部审批和复核通过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117个,由地方审批报教育部备案985个。除宁夏、、青海外,几乎覆盖了我国所有省份和地区,并主要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江苏296个,排名第一,黑龙江、上海、北京、浙江次之。从合作对象的国别来看,主要合作者来自经济发达、教育先进的国家和地区,例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中外合作办学现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办学形式。

然而在中外合作办学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问题的产生,如政策审批问题、学位授予问题、管理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促使我们探究中外合作办学及其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授予国家认定的学历、学位证书,如何把握好学生的管理,可以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持续健康发展。

2.宁波工程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研究

宁波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一直很重视与国外优秀院校开展合作办学,希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培养优秀的海外工程师。近几年先后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和美国韦里恩州立大学等国外大学签署合作协议,与对方进行学分互认,派遣优秀学生赴国外学习。

为了培养优秀的海外工程师,建工学院成立了鲁班班,从2012年秋季开始实施,在学生大一入学之后进行英语和专业课选拔,一般选拔20-30人,对学生加开英语和国际建筑业形势等课程,由外教授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角,为学生出国留学或者就业做前期准备工作。

为了更多地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形式,2014年建筑工程学院与国际交流学院合作推出全英文授课单文凭项目,在全球范围内招收土木工程留学生,学制四年。入学要求高中毕业,持有有效的外国护照,主要招生途径是通过参加国际教育展和中介进行招生。

3.宁波工程学院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宁波工程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鲁班班由建筑工程学院自主管理,留学生项目由国际交流学院管理。鲁班班2012年成立,当时是一个正式班级,学生统一上课。2013年之后更改为临时班级,学生平时在原来班级上课,在不影响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加开英语口语课和英语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在于班级管理不够规范,考核标准也不合理,课程一般以教师自行考试为准,考试成绩也不纳入学生成绩系统。由于没有明确的管理规范,学生在大一的时候还比较热情,在大二专业课程繁重的压力下,往往倾向于放弃鲁班班的课程。鲁班班的外教一般是学校负责招聘,教师大多不具备土木工程专业背景,给学生上课的重点围绕在语言方面,在讲授专业课程方面并没有优势。今年秋季开学学院将暂停鲁班班的招收,决定对目前存在的管理问题进行整理分析,以便将来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

土木工程留学生是依托于宁波工程学院与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合作举办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成立的。2014年招收7名留学生,主要来自非洲国家,2015年报名人数已经超过了20人。留学生主要开设语言课和专业课,主要专业课程安排有工程制图与CAD基础、力学的原理与方法、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施工等。由于留学生汉语基础较差,根据宁波工程学院上课记录动态周报显示,语言课程学生有旷课现象。留学生的考试成绩也不太理想,2014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学生综合汉语和商业微积分不及格现象比较突出,有一部分学生是通过补考才合格的。留学生目前由国际交流学院统一管理,因此建筑工程学院对学生的教学把握不够,这种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的发展探讨。另外本项目为全英文授课单文凭项目,仅颁发中国学历证书,这样学生毕业之后回国就业,学历认可方面还存在问题。

4.宁波工程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研究对策

目前鲁班班的发展遇到的问题较多,留学生管理问题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方便管理,建议将鲁班班和留学生合建一个行政班级,由专门的辅导员进行统一管理。在课程开设上,可以结合国内外学生的共同培养要求,开设一些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课程,这样可以便于学生交流探讨,使学生的汉语和英语水平都得以提高,共同进步。

鲁班班选拔方面,因合作培养学生经费较高,在选拔上可以考虑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出国学习意向,全面选拔英语成绩优异,有很强出国进修意向的学生。班级管理方面:打破过去只进不出的局面,对不想继续的学生进行清退,继续选拔其他愿意加入的学生。课程设置方面,更多侧重专业知识的讲授,也可以共享土木留学生的专业课程。合作院校方面:与长期合作的国外学校达成协议,对鲁班班学生优先录取,学分互认,采用3+1或者2+2的学习形式,争取使学生能够取得国内和国外的文凭,与有国际科研合作的院校对方达成意向,派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工作。

对留学生的管理要回归到建筑工程学院,使学院掌握对学生的管理,改变过去留学生经常旷课的现象,另外国外学生的传统节日与国内不同,可以适当考虑在国外重大节日调换课,避免学生逃课。将留学生与鲁班班学生组成一个行政班级,组织课外和课堂上学生的交流活动,使学生融入汉语语言环境,尽快适应国内的学习和生活。汉语语言课留学生的通过率较低,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式,使课堂形式更加多样化和生动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留学生仅颁发中国学历证书,需要学院准备提高办学层次,积极申请学位证书的审批。

研究我国其他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和问题,寻求其他院校的解决对策,有利于探索出宁波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合作办学项目发展的正确道路,为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提供借鉴和参考,也可以为宁波工程学院管理层在国际化工作中提供参考。

[备注:本论文由宁波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预研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恭思怡.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运行机制的研究[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9):68-94

[2]中华人民共合作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机构及项目名单[EB/OL].http:///index.php/default/index/sort/1006.

[3]李婵娟.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探究[J].文教资料2012(17):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