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镇文化站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按市委办《信息晨报》领导批示,市文化局安排专人于10月19日-20日深入县、三区及部分乡镇,就目前我市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我市农村文化阵地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村文化建设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认真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提升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为内容,以促进“三个文明建设”为目的,使我市广大农村文化建设有了长足进步。乡镇文化站逐步健全,文化干部队伍相对稳定,群众文化活动日趋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全市33个乡镇有乡镇文化站30个,每个文化站至少有1名专(兼)职文化干部,一半以上的乡镇文化站有图书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10个乡镇有影剧院,全市共有小型演出队伍82个,农村电影放映队16个,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全市近500个行政村,有村级活动室310个,占62%(其中xx区村级活动室建设达到100%,个别行政村,村级活动室条件、规模都相当不错)。全市创建“杜鹃花工程”省级标准点1个(xx镇);省级点5个,双百工程点2个;乡镇文化站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以节日文化活动为抓手,努力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各乡镇每年两节期间都要组织1-2场联欢晚会、歌咏比赛、文艺调演等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乡镇版权所有文化站还配合当地政府的中心工作,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形式,宣传党的政策,教育广大群众。xxxx县的xx镇一个体业余演出队,赶排了一台配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大戏《母亲的呼唤》,感人至深。目前,正计划在全县农村巡回演出。除此之外,各乡镇文化站还与科委、科协配合,每年都要举办1-2期农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文化骨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科教兴农。
二、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农村文化建设是个大阵地、大群体、大工程。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使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个文明建设”同步推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村文化建设如何跟上时代的节奏,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不断满足农村群众对文化的新要求,是我们需要冷静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问题。综合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情况,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文化基础设施匮乏。全市30个乡镇文化站中多数文化站办公面积狭小,图书阅览共用,缺少室内、室外活动场地,没有配套音响、电视、乐器等文化娱乐设施,图书数量少,质量差,科技含量低,直接影响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和图书作用的发挥。
2、农村文化队伍不健全,素质不高。全市30个乡镇文化站仅20个文化站是定编定员的专职文化干部,其余10个乡镇文化站人员都是兼职,造成了文化队伍不健全,不稳定的局面。文化干部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在组织指导群众文化活动中影响着职能作用的发挥。
3、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经济形势的好坏直接制约着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现多数乡镇都是“吃饭”财政,缺少对农村文化建设计划性、合理性、前瞻性、可持续性的资金投入,硬件缺乏。群众文化活动缺少应有资金支持,使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受制。
4、文化活动不足。就调研的整个情况来看,农村文化活动的数量不多,仅局限在节日,而日常及农闲时节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成为断层,且种类少、形式单一,层面不宽,质量不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渴求,以至于除电视外,只能在扑克、麻将桌寻找寄托。
5、整体发展不平衡。由于各乡镇经济情况不同,领导认识的差异,基础条件的不均,文化干部素质的优劣使各乡镇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建设属于自由式发展,缺乏指导性,整体性、标准化的发展要求,这种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1、提高认识,增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在认真观照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版权所有设的实际,纵观世界发展趋势,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提出的科学命题。因此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不深,对于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处理不当,对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农村文化建设当作可有可无,把精神文明建设和全民素质的提高置之不顾的现象,这既违背以人为本的科学思想,又使工作陷入被动,以至表现出对基层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支持不力,挫伤了文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农村文化活动不丰富,不活跃。各级、各部门应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理解思想内涵,真正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各项工作中的统领地位,切实处理好“三个文明”一起抓的关系,以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注意发挥农村文化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使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
2(夯实基础,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
[2002]7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基层文化建设的领导和各项保障措施的落实,要加快推进基层文化设施、队伍、活动的步伐,用先进文化占领城乡阵地。基础设施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硬件保证。全市30个乡镇文化站中部分文化站还停留在只有办公地点,而无活动室、无图书室、无活动器材的尴尬境地,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人员的问题也是困扰基层文化站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应尽快解决文化干部的编制问题,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稳定文化干部队伍。各乡镇应严格按照[2002]7号文件和皖政办[2002]57号文件的要求,积极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努力达到基层文化设施、人员、经费、活动的四落实。
一、农民自办文化的意义
1、净化农村文化市场,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农民自办文化普遍具有文化实践活动吸引力强、内容比较健康、参与者身心满足感强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在乡村社会,农民自办文化越多越普及,则深度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必然越多,相应地,留连于、沉湎于腐朽、落后文化的农民群众就会越少。从而为形成文明乡风提供健康的养料和良好的导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多了,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聚众赌博的少了。
2、传承乡土文化,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当一部分农民自办文化源自乡村民俗文化,或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俗特征,是对乡村民俗文化的继承。这是由于乡村民俗文化在时间安排、内容和形式上往往与农民群众的生产互补和平衡,与其生活相适应和相融合,容易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成为农民群众丰富的文化资源,因而,乡村民俗文化很容易被今日的农民群众在生产之余和生活之中所沿袭、所采用,很容易转化为农民自办文化。因此,农民自办文化因具有文化的传承功效,将为当代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3、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在丰富的农民自办文化中,以开启民智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农民自办文化不在少数,如,农民读书社、农民书屋、农家文化大院、农民故事会、农民电影放映队(放映各类科教片)等。此类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得越多、越普及,则越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
4、增加沟通交流,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聚合功能。由于农民自办文化一般伴生着农民群众的聚合现象,从而也就大大地增加了农民群众互动、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其结果往往是有助于促进邻里、婆媳、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关系的和谐,有助于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农民自办文化的现状
农民自办文化属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当前*区的农村文化活动基本是在政府及相关部门援助和扶持下开展的,有一定的成绩但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和氛围。各乡镇文化站充分利用有限的设施,积极开展农村自办文化活动。农村文化活动室不定期对农民群众开放,适时举行读书、象棋比赛等活动,另有一部分文艺爱好者也常在文化活动室互相交流。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相对较好的乡镇有曲濑乡等。曲濑乡共有12个行政村,总人口1.7万,有一支舞龙队和一支民间乐队。已有图书阅览室的村1个,文化休闲广场2个,娱乐休闲场所1个,筹建中的篮球场4个。*镇有龙灯队20人,狮灯队6人,唢呐队8人。还有禾埠乡、兴桥乡的民间舞龙队活跃在本乡各村,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但大部分乡镇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未开展起来,缺乏浓郁的文化氛围、农民自身的素质和审美观亟待提高。部分村委会的农村文化活动室开展活动情况不太乐观,大部分仅有场所,没有书籍和娱乐器材,有些村委会甚至农民活动场所都没有,使得有些农民活动难以开展。这与各乡镇文化站发挥应有的作用有很大的关系。有的乡镇文化站基本上是“空壳”,有些乡镇文化站没有办公场所,没有设施等,有些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不务正业”,被分配做其他部门的事情。从调研中了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还是非常渴望的,随着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在目前文化活动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文化需求的情况下,农民自办文化活动一定会蓬勃发展。
三、农民自办文化存在的问题
1、乡镇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重视还不够。一些干部对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有偏差,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造成农村文化工作摆不上位置,往往“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村一级干部对文化建设也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是城里人的事,农民本身文化不高,没有必要再花吃力不讨好的冤枉钱。这种思想观念直接导致了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极大影响了乡村文化阵地的建设和发展。
2、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必要的场所阵地。*区大部分村缺乏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文化活动场所。部分行政村办公地点小,要挤出一部分专门搞文化场所,实属不易。演艺队平时训练主要在简易的晒谷场上,雨雪天则挤在队员的客厅中,无法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同时,在文化设施上,设备陈旧,同时由于缺少经费投入,日常管理问题较大,存在设备散失或损坏的情况。20*年上级部门在我区设立农家书屋共有21个点,将对缓解农村文化活动场所严重不足起到一定的作用。
3、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开展农民自办文化的资金主要靠村级经济挤点投入和农民自筹,可谓杯水车薪,仅够维持开展简单的文化活动所需,无法满足扩大规模和更新内容的资金需求。如:西村村委会一农民自办演艺队,表演用的“狮”“龙”“蚌”等道具损坏多年,因村级经济薄弱,无法修复器材,导致几十号人的演艺队在家“休业”。从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安排来看,首先是盖房子、看病、保子女读书及日常的生活开支,基本没有剩余的钱。所以,农民普遍反映:“文化我们很需要,就是没有钱去享受,希望政府在文化服务时,尽量使农民少花钱,最好是不花钱。”
4、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老人和儿童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要力量,而这些人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休息时间也仅满足于在家看看电视,农民剧团缺少新鲜血液,现有人员的专业知识不高。
四、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出发,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对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组织引导,鼓励农民大力开展适合自己的文化活动。
2、加大资金投入,拓宽投资渠道。积极争取各级部门的支持,进一步落实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并逐步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体制,培植农村文化市场,吸引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的各种捐资,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文化繁荣
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农村建设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加快推进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幕就此拉开……。
一、现阶段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仍然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和现实困境。
(一)思想意识形态的落后性和认识不清是阻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根源
一是传统的农业文化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阻碍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民思想意识具有保守的特点。当代中国农民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既体现出农业文化中过于保守实用而缺乏激情,也体现了斤斤计较、锱铢必争的小农意识。当传统文化中的腐朽因素与现代社会发展中不良文化相结合,扩大了中国农业文化中的腐朽因素,使得原有的小农意识益发突显,表现为盲目攀比成风、封建迷信盛行、赌博等低俗文化泛滥。二是基层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农村,经济上的脱贫致富是考核各级政府政绩的重要参考,而文化建设尚未纳入大多数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基层领导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
(二)城乡差异、地域差异使文化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
一是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使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发展落后甚至与城市文化发展相脱节。在市场经济经济条件下的城乡二元经济模式使社会文化不可避免出现了城乡差别,一方面,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农村文化发展脱节,另一方面,城市文化冲击乡村文化,使农民产生了与自身经济发展相异的文化,使农村文化出现盲目的仿效,势必造成农村文化与地方特色相脱节,出现“亮点不亮,特色不明”的混合局面。二是全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促使农村文化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在东西部农村发展中,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在优势经济后盾的推动下,使本地区农村的文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农民的文化水平、精神状态也得到相应提高,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个人收入的提高。而中、西部等相对落后地区,因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造成农村文化教育的落后与无力,无形间又加剧了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从而形成了文化发展中的“马太效应”。
(三)文化基础设施相对缺乏,影响农村文化的深入发展
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做支撑。而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文化水平低的地区,文化设施就比较落后,农民接受文化的渠道有限,从而影响了农村文化的深入发展。据统计,我国个别乡镇存在图书馆、文化站,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由于文化设施严重不足,设备过于老化而难以开展有效的文化活动。有些地方的图书馆常年不能保障购书经费,多年无新书入库;文化馆常年无业务经费,很难开展有效活动;一些乡镇文化站(文化中心)名存实亡,很多只有一块牌子,一间办公用房,没有图书和活动器材,成为“空壳文化站”。
(四)新农村文化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一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投资主体单一。当前,政府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投资者,而文化建设既包括公益性文化事业,又涵盖经营性文化产业,应形成多种主体共同投资的局面。二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专门文化管理人才。据了解,大多数乡镇文化站只有1名专职人员,且从业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素质偏低、专业知识老化,能挑大梁独当一面的业务人员少,对一些必备的现代技术的掌握比较欠缺。由于文化工作缺少人手,组织开展的活动少,对群众自发的活动又扶持引导不力,导致基层文化活动基本处于随意、自发状态①。三是村民的文化建设主体地位没有发挥和体现出来。在当前政府主导的文化建设中,村民被放到了从属地位,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没有被很好的激发出来。四是在全社会没有形成一套包括文化产业运营机制、文化人才培养考核机制和文化建设效果评估机制等在内的农村文化建设机制和体制,盲目性、随意性很大,也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②五是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农科村和战旗村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设施,但用途单一、使用率低。
二、推动基层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思路③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
(一)坚持正确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
一是提高农村干部和群众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文化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要求和自觉行为。二是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在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中既要重视以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也要按照各地区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职业化教育,把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纳入到专业性教育中来,培养出一批能够联系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现化化的农业工作者。
(二)加大对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扶持力度
一是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一批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站、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④。二是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引进市场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利益趋动功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双向互动长效机制,使双方共赢发展。
(三)加强新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管理的水平与效能
一是开展先进文化管理理念的人才协调管理文化工作,提高农村文化的建设水平。二是着力培养一支热心农村文化事业、对农民有深厚感情、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善于引进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使农村宣传文化工作有人管、有人做。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三是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文化企事业单位职工和有条件的离退休人员,到农村和社区参加文化志愿者活动,为推动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四)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探索构建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是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引领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出详实完善、切实可行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规划,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新农村文化建设。二是促进农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在着重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逐步培育和完善农村文化市场,实现向政府、企业、村集体和村民个人的多元化投资主体模式转换,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三是呼唤村民的主体意识和发挥主体积极性。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唤醒村民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激发村民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让文化建设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使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期进行、长期收效。四是完善新农村文化制度建设。要规范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制度;要进一步探索“三下乡”支农活动等一些村外支农项目的运营机制;要完善农村文化骨干培养、培训机制,开展经常化、制度化的培训工作;要建立文化建设效果的评估考核机制,将农村文化建设效果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引导官员将注意力投向农村文化建设。
注释:
①陈运贵.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2.
②王国敏.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R]2007.2.
③王艳梅.浅谈如何加强基层文化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7(上旬).
④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N]. 光明日报,2006-2-1.
参考文献:
[1]顾伯冲.发挥新农村文化的“软实力”[N].光明日报,2006.2.16.
[2]浅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现状及途径[J].
[3]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上)[J].求是.
[4]鲍伯丰.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热点分析,2007.
作者简介:
关键词:新农村;信息;网络延伸
Thinking of the Extension of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Network about the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KANG YI-JIAN(Nantong Party Institute, Nantong 226007,China)
Abstracts: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breach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ts key lies in doing the rural information network well to extend, solve " the last kilometer " problem for the farmer. How to solve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to enter the village and the family is the focal point of the extension of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network. The government as the construction subject of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network extension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network extension. We must promote the extension of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network through various forms and many kinds of means.
Keywords: new countryside; information; the network extension
“十一五”期间,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只有实现信息进村入户,推动建立和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才能使农业信息化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捷径之一。
一、农业信息网络延伸的特点和难点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建设资金短缺、机构设置困难、信息人才匮乏等难题,但大家公认的难点却是“农业网络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虽然网络的铺设已从农业部连向各省、市、县、乡,但是乡镇以下基础条件差,市场信息意识不高,特别是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与县级农业局的联系,没有过去紧密,网络信息入村、到户的任务艰巨,还有一定的困难。信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已成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工作的难点。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搞好农村信息网络延伸,解决为农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农业的特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特点和县域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农业信息网络延伸的特点。
1、信息内容的广泛性。农村经济行业门类众多,有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乡镇企业、工商贸易、加工运输等。因此,延伸对象的行业分布十分广泛,各个行业的特点不同,信息内容的需求差别很大。
2、用户成分的复杂性。从目前情况看,农业信息网络的用户既包括重点乡镇、村,又包括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种养大户等经营实体,也包括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等营销中介。由于他们在农村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不同,对于政策信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的需求各具特点。
3、服务功能的层次性。农业信息网络延伸涉及到县、乡、村等层次,各层次的服务功能有所侧重。除了信息采集、、服务外,县级还承担大量的组织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具备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乡镇级重点是采取“土洋结合”的办法,因地制宜地传播信息,发展农村信息员,组织农村信息员开展服务;村级重点是做好“面对面”的信息服务和信息应用的示范与辅导。
4、延伸要素的综合性。农业信息网络延伸包含机构、人员、信息资源、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运行机制等要素,这些要素缺一不可,但不能简单地组合在一起,更不能“单兵独进”,而是要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综合考虑组织网络和物理网络的建设,整体推进。
5、传播形式的多样性。目前农村在信息传播形式上,除了传统媒体传播形式外,还有利用互联网络或将互联网络与传统媒体相结合传播信息的形式。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农村的逐步应用,为农村信息传播形式多样化创造了条件。
二、农业信息网络延伸的重点和建设主体
1、农业信息网络延伸的重点。网络信息具有速度快捷,成本低下,信息量大,便于查阅,互动性强等诸多特点,是现有许多媒体所不及的。通过网络,广大农民朋友可以变过去被动地接受信息为现在主动地查找信息,可以在网上和专家直接交流,还可以通过网上招商获得大量地客户资源等等,如何解决网络信息的进村入户是农业信息网络延伸的重点。首先,就农村的信息客户群体而言,他们需要的网络信息以市场信息和专家信息为主,并且这些信息必须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真实性。其次,网络信息采取什么途径进村入户?我们需要在对客户群体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加以探讨。网络信息客户群体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发达村和种养大户、农业企业、行业协会、农贸市场、经纪人等信息重点用户;另一类是经济水平一般或欠发达的村以及大量的普通农户。对不同用户可采取不同的办法。对第一类重点信息用户,我们倡导网络向下延伸,让他们直接上网,同时基层信息服务站给予一定的信息业务指导和辅的信息服务。对第二类普通信息用户,可采用“蚕庄模式”。该模式的具体运作办法是,投资购买数字电视并同互联网的农业数字信息相联通,在加工制作的基础上,通过闭路电视下传到千家万户的老百姓。老百姓要查询政策、科技等信息,要市场供求信息等,则通过家中的电话联系乡镇信息服务站,由服务站上传国际互联网或反馈给老百姓。
2、农业信息网络延伸的建设主体。农村信息服务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信息网络延伸是搞好农村信息服务的基本保障。因此,信息网络延伸的主要建设主体应当是政府。此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和种养大户也是农业信息网络延伸的重要建设主体。(1)政府作为主要建设主体,在农业信息网络延伸中发挥主导作用。第一,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制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农业信息网络延伸总体规划。第二,加大投资力度,发挥政府在信息服务网络延伸中的主导、引导作用。第三,制定优惠政策,创造促进网络延伸的良好环境。第四,加强制度建设,制定网络延伸标准,规范延伸行为。(2)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和种养大户作为重要建设主体,在农业信息网络延伸中发挥积极作用。龙头企业主要通过推进企业信息化,建立“企业+协会+农户”的信息传递关系;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通过发挥价格形成、信息引导的功能,建立“市场+农户”的信息传递关系;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主要通过专业性的咨询服务和物流组织,建立“中介组织(经纪人)+农户”的信息传递关系;种养大户主要通过示范带动,建立“大户+农户”的信息传递关系,发挥在信息网络延伸中的积极作用。
三、农业信息网络延伸的要点
1、大力推进基层信息网络的延伸和信息服务工作。要进一步落实县级“三农”信息服务节点、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和重点示范村(户)的建设任务,促进网络延伸。在进一步完善区、市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县级“三农”信息服务节点和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使服务节点、服务站成为信息传输、技术培训、服务实施的重点环节。在信息网络建设上,各级农业部门都要建立局域网和WEB网站,基层网络重点向经济势力较强、带动力强、服务能力强的专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市场、龙头企业、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和种养大户延伸。在服务方式上要大力推广“三电合一”模式,利用电视、电话、电脑三种信息载体,实现传统媒体和现代网络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个信息载体的优势,满足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个性化需求。落后地区信息化的接入手段采用网络电话、电视、广播等能够适合农业和农村需求特点的“低成本、广覆盖、低功耗、易维护”信息技术和网络设备形式。
2、加快推进“金农工程”和农业信息服务“三电合一”工程。“金农”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构建三个应用系统,开发两类信息资源,强化一个服务网络。即建设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开发整合国内、国际农业信息资源;提升中国农业信息网的支撑能力,建设延伸到县乡的全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三电合一”工程是基层农业信息服务工作者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来的打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服务模式。这一模式是通过建设“三电合一”平台,综合利用电视、电话、电脑等信息载体开展服务。
3、以农村信息员培训为重点,强化信息网络延伸。在新建与完善乡镇信息服务站的基础上,应把网络延伸的重点放在加工、购销、种养等大户上。这类大户是市场的主体,背后连着千家万户,是今后一个时期网络延伸的重点对象,在它们中间发展建设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相应农村信息员的选拔和培训,也主要在这类大户中进行。通过对农村信息员的培训使其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更好地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各地要想方设法,确实加强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将网络延伸到这类大户,并结合各类农业培训抓好农村信息员的培训工作。
4、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队伍体系。我国政府的农业信息网络大多已延伸到县级,少数地区已延伸到乡级,但是在县或乡与农户之间却出现“断层”,因而建设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重点应是采用乡级建立信息服务点、村级培养信息员的方法,健全乡(镇)、村两级信息传播网络。要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积极作用,使之把农业信息服务作为自身的重点服务内容,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农业信息网络的信息传播优势,并充分调动涉农企业、农产品经纪人、农广校、村干 部、农村信息员的积极性,使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服务于一体的农村信息队伍体系,为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农村信息网络向县(市)和乡(镇)延伸的同时,要重点抓好基层组织网络的延伸。充分发挥县、乡(镇)农经站、农技站、植保站、土肥站的作用,联合其他涉农部门,依靠村组干部、农民经纪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等,形成“落地入户”的农村信息服务“基层队伍”,有效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5、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手段送信息进村入户。信息的进村入户要视各地信息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采取适当的信息传播手段,绝不能不顾乡村、农户的现实条件一味地要求农民上网。应从农村的现实出发,采用高科技信息技术结合农村、农民的需求和习惯,逐渐探索一个便捷、廉价、实用的送信息进村入户的途径。如电波入户、热线电话、手机短信、农技“110”和电话上网等方式在河北省已得到充分应用。山西省拟在全省推广乡村网络文化站,使网络文化站成为农村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和农业技术的培训中基地。网络文化站是一个多功能文化站,设网络文化室、图书室和多功能娱乐室等,可为农民提供致富信息,进行农业技术和信息技术培训;开展科普教育;配合村级组织建设,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等手段,可以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共享,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建设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以及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6、加快制定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鉴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应对农村信息网络通道利用和农民上网费给予适当减免,带动农村网络用户的扩张;对农业信息的传播与,各宣传媒体应无偿支持,特别是广播、电视和地方政府办的报刊要确保播发时段和版面;对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项目在推广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针对广大农村难以收看到中央电视台7频道农业节目的问题,鼓励或要求各农业县(区)无线转播农业节目。
7、加快建设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按照“集中、统一、规范、效能”的原则,集中建设统一兼容、资源共享、高效适用的网络中枢平台,形成统一、规范、畅通的信息网络体系,注意建设完善区、乡两个网络平台,完善配套相应的网络和计算机硬件设备,依托国家公共通讯设施,建设高效畅通的农业信息传输通道,形成高效、通畅、安全的政府信息服务网络。积极鼓励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软件供应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商和信息服务商参与平台建设。通过提供技术支撑、咨询、培训等公共服务,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引导各类网站、短信服务商等增值电信企业加强各方协作,整合可用信息源,建立起一批专门网站和短信业务,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向广大农民提供经济实用的信息服务。在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费用上,可以考虑用“几个一点”的办法来解决,即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出一点,电信运营商和软件提供商、设备制造商、信息服务提供商出一点,再争取中央财政支持一点。
参考文献:
[1]河北农业信息网---加快网络延伸完善服务功能,《农产品市场周刊》[J],2005,34.
一、构建关爱服务体系的探索与成效
针对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管护这个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命题,我市经历了一个探索、推广、实践、有序推进、健康发展的过程。2005年,我市由文明委牵头,在三县3个乡镇开展关爱“留守孩子”工作试点。之后,妇联、教育、关工委、团委等相关部门各自为阵,发挥优势。2007年,市妇儿工委争取市政府重视支持,在全市实施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去年,又将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纳入政府民生工程。通过建立“四项机制”、完善“四种模式”、打造“四个品牌”,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主导,妇联协调,各方共管”的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关爱服务体系。
(一)“四项机制”推进,倾心构建关爱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领导责任机制。2007年,经市政府第95次常务会议研究,明确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由各级政府妇儿工委牵头实施,宣传、教育、卫生等12个部门为责任单位,以“十百千”行动(每个县区在留守流动儿童集中的村、居、校建立10个“留守流动儿童之家”、培训100名班主任或临时监护人、聘请1000名“爱心家长”)为载体,开展关爱活动。市财政每年拨付15万元关爱工程专项经费。2010年,在省妇联的支持下,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又纳入了政府的民生工程,省财政为每个活动室配备2万元的物品,由市妇联牵头组织实施,各县乡镇长为责任人。目前,首批17个乡镇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已建成。市、县区和民生工程项目乡镇三级组织领导机制的完善为构建关爱服务体系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是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在7个文件中确立目标:在市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五项工程”解决“两纲”重难点问题的意见》中将关爱留守流动儿童作为重点工作纳入其中;在《市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市妇联关于开展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创建活动的意见》中确定了建立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的目标措施;下发的《市妇儿工委关于组织实施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的方案》、《市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实施办法》,《市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管理考核办法》使我市的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有章可循,有效管理,有序运行。
三是建立调研督查机制。我市坚持“以调研出思路、以督导促提高、以交流带发展”增强关爱工作力度:坚持每年到各县区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全面开展留守流动儿童情况调研。撰写的《市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调研报告》,分别在省人大调研和市政协社情民意座谈会上做专题汇报和发言,并被党刊《工作》采用;坚持每年深入各县区督导关爱工程实施和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民生工程建设。并先后作为市政协主席督办提案和民生工程专项视察,深入各留守流动儿童之家、活动室实地查看;坚持每年组织交流观摩活动,全面推进关爱工作。连续两年召开了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程推进会、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民生工程现场观摩推进会,并挂牌命名表彰了11个“市优秀留守流动儿童之家”。
四是建立宣传推进机制。我市通过强化“四个宣传”提高关爱工程、民生工程的知晓率,扩大留守流动儿童受益面。通过在妇联网上开设民生工程专栏、在电视台和《日报》、《新安晚报》、《江淮晨报》等新闻网络上刊登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的相关信息强化媒体宣传,营造了有利于关爱工作的舆论氛围;通过为活动室(家)统一制作宣传栏、设置醒目宣传牌、配送杂志架、影集等物品拓展场地宣传,为吸引更多的孩子参与积极创设条件;通过连续三年举办全市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管理者培训班扩大项目宣传,提升了留守流动儿童之家、活动室管理者的工作水平;通过组织四大领导班子深入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流动儿童活动之家慰问、招募“爱心大使”、志愿者服务、举办教育知识讲座等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深化社会宣传,不断提升关爱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二)“四种模式”联动,不断丰富关爱服务内容。
我市充分整合社会资源,采取四种关爱模式,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注入新鲜活力,促进留守流动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一是阵地服务式。我市针对留守流动儿童放学后、双休日、节假日等管教“真空时间”,在学校、乡镇、社区(村)等留守流动儿童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先后建成97个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家)。特别是今年纳入民生工程后,除在学校新建255个留守流动儿童活动之家后,又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建立17个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这一举措使乡镇文化部门和妇联实现了共同参与、资源共享、互相促进、一举多赢。各活动室(家)在管理方式上科学规范,做到“三齐全”,即家长儿童档案齐全,活动管理制度齐全,场地设施设备齐全。在活动内容上做到“三关注”,即关注心理健康,通过开通亲情电话、设立师生“悄悄话”室、心理咨询站等为留守流动儿童疏导心理问题;关注实践锻炼,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学习、表演活动、外出锻炼游览等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自我展现、乐于交流的平台;关注安全保护,通过举办法制讲座、“少年模拟法庭”、安全教育课堂等活动增强留守流动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此外,我市在留守流动儿童较为集中的学校,创建了84所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其中有8所分别被评为全国和省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肥西县还建立了行知寄宿制“留守孩子”学校,在校生共300人。
二是结对帮扶式。目前,我市已建立了一支由教师、律师、“五老”人员、社会工作者、大学生等组成的留守流动儿童志愿者工作队伍,全部登记在册。这些爱心家长分别与留守流动儿童开展“1+1”活动,为每个孩子提供心理疏导、作业辅导、生活帮助等服务。特别是长丰县组织全县1300多名机关干部与留守儿童爱心结对,定期送去亲情关爱,实现贫困留守儿童关爱全覆盖;市妇儿工委创造性地组织36个成员单位与优秀儿童之家开展“1帮1”结对帮扶活动。每年“六一”期间,各成员单位分别向所结对的儿童之家赠送电脑、图书、运动器械等价值十几万元的款物,有力推动了我市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的建设。
三是项目运作式。我市瑶海区三里街和庐阳区汲桥社区“快乐儿童俱乐部”是英救会与妇联合作的社区儿童福利项目。各级妇联依托项目资金,不断在形式上、内容上、手段上创新,现已形成“儿童自主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成熟的管理模式。孩子们自己选出的图书管理员,自主制定的图书阅览、器材保管、卫生值日等制度,全程自我管理和服务的实践,提升了孩子的素质和能力;组建的绘画、作文、舞蹈兴趣小组,陶冶了留守孩子的情操,使他们的课余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创办“儿童宣传队”、《社区儿童报》、“社区儿童论坛”、“助我成长亲子论坛”等为流动儿童带来自尊、自信,成为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中的一朵奇葩。三里街“快乐儿童俱乐部”先后接待了省内外以及英国、朝鲜等多个国家和香港、成都等26个地市代表团参观学习,《人民日报》、《日报》、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都曾予以报道,英国王室安妮公主也对俱乐部给予了“你们让儿童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的高度评价。俱乐部里两名流动儿童还应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儿童中心/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邀请,参加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执行中期的评估。
四是部门联动式。我市充分利用和盘活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政府妇儿工委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形成关爱合力。市教育局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就学权利,专门下发《关于做好在市区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试行)》等一系列文件,使我市成为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门槛”最低、手续最简化的城市之一。截至去年秋季,我市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定点学校已达到100所,居全省各市首位,今年又在三县中小学建立了255个留守儿童之家;市文化局、市公安局开展校外网吧整治,不断优化校园周边网络环境;团市委组织共青团员、少先队员与留守儿童开展“一对一”结对互助活动;市妇联先后组织留守流动儿童参加全市“一起成长、感恩面对面”、“百名留守儿童看”、“好娃娃嘉年华”等活动,为留守儿童送去关爱。特别是纳入民生工程后,留守儿童活动室建在乡镇文化站,教育、文化、妇联、乡镇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使留守儿童家里家外、校内校外均有人爱、有人管、有人教、有人护。
(三)“四大品牌”创新,竭力凸显关爱服务亮点。
我市积极探索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创新举措和有效办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已形成多个品牌。肥东县构建完善的“留守小队”模式被国家11个部委倡导推广;肥西县的“家长制度”为留守儿童送去了母亲般的关爱;瑶海区的“快乐儿童俱乐部”成为农民工子女的乐园;庐阳区的“假日托管学校”已拓展为“四点半学校”、“星期天课堂”。此外,正在探索中的“滨湖家园快乐学堂”、“杨老师心理工作室”等都作为关爱服务的亮点载体,融学、教、管于一体,成为留守流动儿童的快乐家园。全国妇联副主席赵少华和教育部部长陈小娅、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副主任万燕、全国妇联儿童部部长邓丽来考察时,对我市实施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目前,全市共建有留守流动儿童活动之家、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352个,招募了9677名“爱心家长”,培训了班主任和“爱心家长”7000多名,设立亲情电话623部。
二、构建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体会与思考
经过几年来的试点和推广,我市的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呈现出有序推进、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留守流动儿童活动阵地也从仅有简单的课余活动场所发展为机制健全、管理规范、设施齐备的留守流动儿童之家和活动室,成为孩子们的开心乐园、家长的放心港湾、政府的关注重点。但是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如何构建更有效的留守流动儿童的关爱服务体系,是当前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中亟需探索、解决的重要新课题。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构建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提供根本保证。
近年来,各级教育、团委、妇联、关工委等部门都在做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有的地方也成立了关爱工作协调机构,但从实施情况来看,由于人员、经费、场地等多种因素,尚未形成有效合力。要构建有效的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必须坚持政府主导。要建立由政府牵头,教育、财政、妇联、民政、关工委等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关爱服务组织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资源整合,形成合力。要将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整体纳入政府民生工程,有健全的运行管理机制,有雄厚的经费支持,有相应的目标分解和督查考核办法,才能使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更有力度。要不断完善留守流动儿童救助机制,切实保障特殊困难留守流动儿童获得及时有效的社会救助,才能确保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更有实效。要制定有利于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农民工将子女带在身边,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
(二)完善学校教育机制,确保留守流动儿童享受优质的教育服务。
目前,由于学校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导致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高质量的学校教育。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因各种体制的限制,又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儿童相同的受教育权利,即使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高考。如何完善教育机制,均衡教育资源,使留守流动儿童都能享受到平等的优质教育,是构建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着力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努力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使农村留守儿童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学校教育;要大力支持农村寄宿学校的的建设,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提供经费支持,积极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条件。另一方面,要完善和健全公平的社会教育机制,制订和实施有利流动人口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让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享有相同的权益,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享受与城市儿童完全平等的教育。
(三)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服务网络。
留守儿童长期远离父母,由于监护的不到位、亲情的缺失、生活的困难,容易引发安全、心理等各种问题。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服务网络,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全方位关爱服务,是构建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关键因素。要大力开展留守儿童校外活动阵地的建设,在乡(街)、村(社区)层层建设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活动室、彩虹家园等留守儿童课余活动场所,不断丰富留守儿童校外的精神文化生活;要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组建由爱心人士和教师、心理咨询师、社区工作人员、大学生村官等各类人员共同参与的关爱服务队伍,为留守儿童提供亲情关爱、心灵抚慰、生活救助,弥补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和缺位的监管,使留守儿童虽然远离父母,也能享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身心健康地成长。
(四)加强家庭教育服务,提升家长和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