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本科培养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培养制度;本科生;创新实践计划;军队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29-02
一、引言
为了充分调动本科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本科学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让他们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校在一至三年级本科学员中积极实施“三位一体”的创新实践计划,即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湖南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校级创新训练(创新性实验)项目。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由教育部高教育司于2006年11月设立,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其中的创新训练项目加以重点支持。2012年,我校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湖南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校级创新训练计划中分别立项100项、19项和4项。
二、如何提高本科生培养水平
本科生的培养水平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密切相关,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本科生培养的最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图文并茂,富有激情,紧密结合相关科研课题和国内外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员在专业课程上的学习兴趣,真正让学员做到学以致用,即从书本中来,回书本中去。
1.加强科研在本科生课程学习中的导向作用。本科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对书本知识只是机械式的掌握,并没有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这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最大的弊端是学生学得快,同时也忘得快,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培养起来,而只是一味的照本宣科,急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把科研中的相关内容引进课堂,结合相关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爱好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习惯。例如,在空气动力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可结合低速翼型或超声速气流中燃料与空气的混合过程等案例引起学生的共鸣,促使他们提出问题,并采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理论力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国家载人飞船对接等案例进行讲解,并有针对性地留下疑问给学生。
2.增强本科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自信心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学习或与社会的接触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鼓励学生针对学习过程制定详细学习计划和短期学习目标,并逐渐引导他们完成从定性目标到定量目标的过渡,加强对他们成就感的培养和自信心的树立。同时,鼓励学生定期对学习过程进行小结,在小结的过程中,分析他们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得失,方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加以改进。
3.加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本科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全程导师责任制,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切实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让教师时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荣誉感和责任感,并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补充相关应用背景的学习,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对于个人素质比较好的学生,培养他们查阅文献和发掘新知识的能力,鼓励他们参与科学研究,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培养他们与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专家的交流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
三、创新实践计划与本科生培养的关系
创新实践计划的实施必须与本科学员的专业课程学习进程密切联系,同时,创新实践项目的研究内容应尽可能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专业研究方向密切相关,这是保证学生能深入开展研究的关键。
1.创新实践计划是促进学生自信心提升的良药。创新实践项目是学生自主申请,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的整个研究过程,并完成项目结题报告的撰写。在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应鼓励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定量目标,督促他们对研究成果勤总结、多总结,并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这是培养他们良好科学思维和科学习惯的关键和必经之路,也是促进他们自信心提升的良药。
2.创新实践计划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创新实践项目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科研问题,是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的途径。同时,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学生根据研究内容的实际需求,可以在老师的指引下,查阅相关文献,拓宽相关领域知识面,完成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
3.创新实践计划能增强学生之间的竞争力。如今,学科竞赛、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等在本科生的保研政策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为了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使自己处于有利的位置,学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学术活动。而从本质上来说,创新实践项目更能锻炼学员的能力,能进一步增强知识向学术成果的转化,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创新实践项目能让学生更快更早地进入科学研究殿堂,当他们取得研究成果时,能在学生心中产生心理优越感,增强他们竞争意识的培养。
四、创新实践计划在本科生培养中的作用
1.增强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创新实践计划的实施与本科学员的课程学习密切联系,项目是学生在兴趣驱动下自主申请,并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整个研究和实验过程。项目的实施,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创新实践项目的全部研究内容都是学生通过采用自己所学知识或查阅文献学习相关知识来完成的,在完成整个项目的过程中,学生无形之中就强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拓宽了自身的知识面。
2.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在创新实践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撰写项目申请书、答辩、撰写项目结题书、总结研究成果、撰写学术论文等培养了良好的科学思维,养成了良好的科学习惯。同时,在此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研究热情和学生的自信心。良好科学思维和科学习惯的培养,必须让学生从一个科学问题着手,提出问题,并采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最后完成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总结凝练,指导他们严谨认真地撰写学术论文并发表。
3.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创新精神是创新型人才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也是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本科生只有真正拥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才有可能产生创新动机,去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力来获取创新成果。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建立在学习兴趣基础之上的,兴趣是靠一点一滴积累的。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面,了解了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背景,增强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五、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法宝,是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体现。结合创新训练计划,提高军队院校本科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习惯,增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是军队院校本科生培养的重中之重。笔者结合自己指导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经历,围绕如何提高本科生培养水平、创新实践计划与本科生培养关系、创新实践计划在本科生培养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强调在本科生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课本教学与科研课题研究内容的融会贯通,让学校充分认识并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背景,对于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李杨帆,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4):24-25.
[2]王华,蒋利龙.谈大学生科研在本科生培养中的作用与实施[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增刊):20-22.
[3]刘允,张雅芳,于华.构筑课外创新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70-73.
[4]刘英,李佳,徐兆军,华洁.工程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1,(2):25-27.
[5]黄伟.浅析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49):13-15.
多发创伤现场急救及转送原则
三大任务第一是迅速作出伤情评估;第二是快速处理危及生命的问题,如休克、窒息、心跳停止、大出血等;第三是迅速决定转送医院。
具体措施
脱离现场急救时首先必须使伤员迅速脱离现场,以免造成再度损害或继发性损害。
保持良好通气现场急救首先要注意危及生命的呼吸问题。
心肺复苏对疑为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试行心肺复苏。
止血多发伤伤员的出血是非常常见的,现场急救时的止血是十分重要的。如压迫、加压包扎、抬高伤肢等办法可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包扎现场急救的包扎十分重要。它不但可以,减轻疼痛,还可以帮助止血和保护创面,减少感染。包扎材料可就地取材,如清洁毛巾、衣服、被单等均可。
固定固定可以减轻疼痛和休克,并可避免因骨折移位而导致的血管和神经损伤。
止痛可选用哌替啶等药物。
休克的急救休克的早期抢救是快速、适量扩容治疗。
颅脑创伤的急救尽量平稳移动患者,避免摇动头部,若有呕吐时,头应偏向一侧。
烧伤的现场救护急救原则是消除致伤原因,迅速脱离现场,尽量减轻伤情。
四肢骨折的现场急救首先应包扎伤口,并用夹板固定。
脊柱损伤处理
搬动患者时要小心谨慎,应注意保持整个躯干呈平稳姿势,平直抬上平板或担架,翻动时应沿躯干纵轴平行滚动,以免扭曲而加重损伤。
异物处理除异物压迫气道危及生命外,均不应在现场拔除异物,而应转送至有条件的医院后进行手术摘除,以免盲目拔除后引起大出血。
转送原则优先运送伤情严重但救治及时可以存活的病员。运送途中应不间断地实施维持生命的救护。运送伤员要注意正确。保持创面清洁,尽量减少感染机会。注意骨折的固定和伤肢的血运情况。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做好医疗记录,并保管好医疗档案。
颅脑外伤的现场急救原则
头皮损伤
头皮血肿必要时穿刺。
头皮裂伤清创缝合。对于单纯头皮裂伤出血的患者,应在急诊室行清创缝合止血。
头皮撕脱伤清创缝合。对于严重撕脱伤、合并颅骨骨折和脑损伤的头皮伤及明显出血的患者,应在急诊室行简单清创缝合止血,再到手术室彻底清创缝合,24小时内肌注破伤风抗毒素(TAT)1500IU。
颅骨骨折
颅盖骨线状骨折不需要外科处理。
颅底骨折长期脑脊液漏者需要外科处理。
凹陷性骨折通常需要手术治疗。
颅骨骨折手术指征和禁忌证骨折凹陷>1cm,局部脑受压,骨折位于重要功能区,骨片刺入脑内,或引起瘫痪、失语和癫痫者。静脉窦上的凹陷骨折,手术应极慎重,因为骨折片压迫静脉窦使其回流受阻,可引起持续的颅压增高或神经功能障碍。颅脑骨折手术禁忌证:非功能区的轻度凹陷骨折,静脉窦区有凹陷骨折,但无脑受压症状及回流障碍者。
急救注意事项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防治颅内压增高、休克、呼吸衰竭以及伤口继续出血与污染。
气胸、肺挫伤、肋骨骨折的诊断与现场急救
气胸突发一侧胸痛,伴有呼吸困难并有气胸体征,即可做初步诊断。x线检查时,可在患侧胸腔积气体征最明确处试穿,抽气测压,若为正压且抽出气体,说明有气胸存在,即应抽出气体以缓解症状,并观察抽气后胸腔内压力的变化以判断气胸类型。
肺挫伤呼吸困难,咯血,咳血色泡沫痰,肺部啰音,低氧血症,连枷胸。X线有湿肺表现。
肋骨骨折确切的胸痛,固定的痛点,行胸廓挤压试验,有骨擦音。
现场急救①基本生命支持:维持呼吸道通畅、给氧,控制外出血、补充血容量。②严重胸部损伤的紧急处理:镇痛、固定长骨骨折、保护脊柱,并迅速转运。③现场特殊急救处理:开放性气胸一闭合性气胸一闭式胸腔引流或单向胸腔穿刺针。
骨折急救方法
急救的步骤一般原则是就地包扎、止血和固定,但战地救护和施工负伤后,应将伤员移到隐蔽和较安全的地方进行,然后迅速转送。首先应判断伤员有无紧急情况,如心脏骤停、窒息、大出血、休克及开放性气胸等,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急救,伤员情况平稳后再进行骨折的处理。
出血的处理
加压止血法宜用较厚的无菌大纱垫或无折纱布展开衬垫,用绷带或三角巾加压包扎,一般即可止血。
止血带止血法
如大出血不能用加压包扎止血时,应在标准部位或伤处的附近上端,加适当衬垫后用橡皮止血带止血。一般止血带止血不应>1小时。止血带止血以达到止血为度,不要过紧,以免压迫神经、血管、肌肉,但如过松则不能阻断动脉、静脉,且不能使血液有效回流,反而加重出血并可造成筋膜间隙综合征。凡上有止血带的伤员应有明显的标记优先转送。止血带不应用电线、绳索或铁丝等代替。
钳夹或结扎止血法如转送时间过长或开放性伤后,可先清创后将血管结扎或钳夹,然后再送进一步处理,可以避免长时间使用止血带带来的合并症和伤口的感染,结扎线应留足够的长度及标记。
固定
将伤肢固定,有减少疼痛、保护骨折位置及防止骨端损伤血管及神经的作用。固定肢体时应做到固定牢靠,松紧适当。一般可用预制的夹板,同定伤肢的上下关节,无制式器材时应就地取材,如木板、树枝、枪支,上肢可贴胸固定,下肢可采用健侧下肢固定患侧下肢等。
安全迅速地转运
开放性骨折,应尽快送到医院进行外科处理。战时分类时应先送重伤员,特别是上止血带的大动脉损伤伤员,要争取时间做清创术及血管修复术。治疗休克、给氧、保暖,迅速输全血恢复血循环。必要时先给血浆或代血浆或其他液体。
止痛剧烈疼痛可引起休克。因此,对有剧痛的伤员予止痛剂吗啡0.01g或杜冷丁50~100mg肌内注射,同时需将患肢固定。
脊椎外伤搬运方法对脊椎伤伤员应用木板或门板搬运,方法是先使伤员两下肢伸直,两上肢也伸直并放于身旁。木板放在伤员一侧,2~3人扶伤员躯干,使其成一整体移至木板上,或3人用手臂同时将伤员平托至木板上。注意不要使伤员的躯干扭转,切忌使用搂抱,或一人抬头、一人抬足的方法,同时禁用凉椅、藤椅之类的工具运送伤员。
颈椎外伤搬运应由4人搬运,要有专人托扶其头颈部,沿纵轴方向略加牵引,并使头颈部随躯干一同滚动。或由伤员自己双手托住头部后再缓慢搬移。严禁随意强行搬动头部。伤员躺在木板上时应用沙袋或折好的衣物放在其颈部的两侧加以固定。在运送截瘫伤员时,木板上应铺一柔软的褥垫,伤员衣物里的坚硬物件应及时取出以防压伤。禁用热水袋或盐水瓶等进行保暖以免发生烫伤。
上肢骨折搬运用两块夹板(或木板)分别在上肢内外两侧,加上衬垫(棉花、衣、布)等后,用三角巾(或布条、绳子)绑好固定,再用一条长三角巾将上肢前臂屈曲悬吊固定于胸前。
下肢骨折搬运①小腿骨折时,用长短相等的两块夹板(从脚跟到大腿中部),加衬垫后,在骨折处上下两端、膝下和大腿中部分别用布带缠紧,在外侧打结。②大腿骨折时,可用一块自腋窝到脚跟长度的夹板放在伤肢外侧,健肢移向伤肢并列,夹板加衬垫后用布条分段固定伤肢,腋窝和大腿上部分别围绕胸、腹部固定,脚部固定也同小腿骨折。
手外伤伤口紧急处理方法及断指保存方法
止血包扎,保存断肢(指),迅速转运,不完全离断者夹板固定。完全离断者,用无菌清洁敷料包扎好,干燥冷藏保存。断肢(指)不应直接与冰块接触。肌细胞常温下缺血6~7小时不可逆死亡,应迅速转运加低温保存。
烧伤现场急救原则及转送指征
迅速移除致伤源,终止烧伤,脱离现场,并及时给予适当的处理,保护创面不再受污染和损伤。解除呼吸道梗阻,防止休克。
火焰烧伤时切忌奔跑、呼喊及用手扑火。创面不要随意涂沫药物,水疱不能挑破更不能去皮。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师范生;培养计划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新的观点,整体来说,逐渐显示出3个普遍的方向:谋求课程设置的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相统一;将课程设置与学生实践及职业发展相结合;适应时代和实际要求,不断增设新的课程。新形势无疑对专业教师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师范院校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机构。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师范院校对于师范生的培养也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发展应用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 强化基础知识,开设新课改适用性课程
强化基础知识,改革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体现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特点。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内容体系及课程设置,虽然与综合性大学有若干区别,但总体来看,师范性特点体现还不够,为了“向综合性大学看齐”,而忽视新课改,脱离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以致师范生缺乏教学必备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应当从自己的培养目标出发,围绕教师教育这个核心,以基础教育师资的实际要求为导向,设计教学计划,制订教学大纲,确定突出教师教育特点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
举例来说,高等师范院校可以增设“中学课程标准”“中学教学大纲”“中学教材分析”等课程,使学生对将来要教授的课程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及要求,为未来的实习和工作打好理论基础;了解该课程各部分内容之间的比重以及重点、难点,明确教学内容;练习撰写其中若干内容的教案,采用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演练。同时还应加强普通话、汉字书写、演讲、课堂组织、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增设相关课程,开设有利于实践教学的选修课,增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相关课程的比重。开设书法课,写好“三字”是教师最基本的技能。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练习如何写好字,而且领悟如何辅导自己将来的学生写好字。对于课程的考核也相应的增加其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比例,书面考试之外,增加实践环节,如让学生试讲中学课本的某一章节、组织一次班级活动、主持一次主题班会等等。评分可由师生共同进行,既能够体现公正性,又注重实效性,而且新课程理念很好地贯彻到了教学和学习之中。
二、立足新课改,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新课程理念倡导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承认学生间存在差异性,消除“差生”定位,倡导鼓励性和赏识性教育。这对教师来说,应该具备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观、学生观,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
其一,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的引导。基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不断提出新的理念和方案,而师范院校作为教师人才的培养基地,同样也应该全面推行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本身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首先,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教师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全新的课堂方式去感染和带动学生,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其次,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关键。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和谐的关系,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敢于提出对教师、教学方面的质疑,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其二,努力营造一种培养创新意识的环境氛围。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新课程背景下培养教师人才的重点。因此,师范院校应立足现实,营造有利于培养师范生创新意识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利用校园的网络平台,如校刊、校报、宣传墙报等,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制作设计方案,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开放学校的实验室,展示最新研究成果,组织学生参观模拟实验,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有所启发;开放学校的录播室,学生可以自发组织进行微格教学、课堂模拟教学,在熟知整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三、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新课改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发新型的课程体系,推进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研究学习等新观念,而践行新课改理念,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首先,广泛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课余活动。例如,开设教育科学讲座,联系我国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分析,讨论解决的办法;定期举办教师技能大赛,学习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的能力,提高学生自我锻炼教育实践能力的自觉性;组织学生到中小学指导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形成调查报告,既锻炼了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基础教育的现状、改革动态及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于学生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等问题起到一定作用。
其次,完善教育实习体系。教育见习与实习是师范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接触基础教育、培养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很多师范院校把教育实习安排在课程基本结束之后,一般在大四集中6~8周时间。但是实习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在此期间学生还要完成毕业论文、考虑毕业去向问题,也就分散了实习活动的注意力,使得集中的教育实习方法收效甚微。因此,教育实习体系必须予以完善,循序渐进,把教育实习活动深入到大学4年之中。大一2周时间,以见习为主;大二3~4周时间,一边见习,一边讲授个别章节;大三4~5周时间,以实习为主,讲授课程;大四5~10周时间,讲授课程的同时兼做班主任。在见习与实习中,应鼓励学生了解实践教学情况,提倡学生积极探讨创新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理想中的“新型教师”形象出现在讲台上。
四、构建理论平台,增强学生科研能力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小学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教师以一个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角色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同时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水平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因此,加强师范专业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加强教育学科建设,为教育科研奠定理论基础。高等院校中应该对师范生进行系统的教育理论教育,如开设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相关学科教学论、教学方法法等职业技术理论;教学哲学、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等职业理念。通过系统的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整合,以此来增强师范生教育学科的专门知识,发挥理论基础在科研活动中的先导地位。
其次,通过指导阅读书籍、期刊和学位论文等,培养学生的研究思路。教育科研对于很多本科师范生来说,显得遥远而陌生,如果投入到科研项目中也会非常盲目。因此,在师范生培养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树立起学生的科研意识。例如,教师可以结合专业学科的学习,引导学生如何收集和阅读相关的书籍、期刊、论文等,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写出文献综述或者篇幅较小的论文。鼓励学生关注教育的热点问题,设计课题研究方案,设计问卷调查,参与收集数据,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思路,而且有利于加强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为科研做好铺垫。
最后,基于教育实习,达成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教育科研是培养师范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师范生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承教学任务和班主任工作,通过实践,就会自觉地发现很多问题,从而可以基于某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尝试确立研究课题。这样不仅有理论知识为依托,而且有实践调查做论据,实现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参考文献:
[1]郜锦强.教师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2]何蕾.论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丽水学院学报,2009,(8).
关键词:培养体系;本科生;国际化教学;机械类;创新
未来的工程师应能适应日趋国际化的业务需求并能够解决全球化问题,这就需要工科学生以全球化的眼光和能力去应对[1,2]。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司需要具备国际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化团队协作能力的人才,而大部分的本科毕业生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因此多种形式的本科生国际化教育项目纷纷开展[3],诸如跨校交流联合培养本科生、国际访问小学者团和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等。从国内兄弟院校开展国际化教学的经验来看,无不提到学生的外语水平是影响这一进程的重要因素,教材选用、授课语言和培养方案的好坏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国际化教育的发展[4-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普遍趋势。作为“985工程”高校,我们的战略目标是要把重庆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国际化大学。国际化教育办学模式应是多层面、多方位和多角度的,只有结合高校具体实情,寻求一条符合自己发展道路的国际化教学方式才是解决高水平本科生国际化培养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国际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综合现状分析,目前高校推进本科阶段工程学科国际化教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因为有工作量系数的增加或其他激励措施,教师争相开设双语教学课,但往往名不符实,课件中出现几个英文单词,用中文讲解。
2.为了评职称,教师争相写双语教材,但使用的却是中文式的英语,甚至还有很多错误。
3.学生听不懂,干脆找本中文教材自学。
4.培养体系不完整,只有零星几门用英语开设的专业课,普遍没有接收留学生的能力。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国际化交流合作中作为媒介,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国际化教学应尽可能采用全英文或双语教学,有利于构建学生的英语思维模式、培养听说能力及用英文分析问题的能力。采用原版教材方便教师学习借鉴国外完善的课程体系,原版教材中还包含大量实例数据材料,这些内容不仅可以辅助学生理解深奥的知识原理,更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扩展国际视野并掌握分析方法[7]。
为解决以上问题,推进重庆大学本科阶段工程学科国际化教育,我们针对性地提出了机械类高水平本科生国际化实验班教学计划,并采用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的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机械类高水平本科生国际化培养的创新措施
我们可以从国外直接把最先进的教学体系、教材、多媒体课件、作业、实验、考试全盘复制,再把我们的教师送出去培训,这样肯定可以快速实现国际接轨。但为什么不能直接照搬英美的本科教学呢?因为中国学生经过多年的传统应试教育,理解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都不适合英美教学模式;并且与英美国家文化上有差别,语言上也有障碍。
新加坡国立大学是华人文化,制图也大都与中国一样是第一角画法(英美大都使用第三角画法),本科教育源于英国并根据华人的特点进行改良,更适合华人学生并已证明是成功的:他们用了不到50年时间就办成了国际一流大学(英国TIMES排名36)。更为重要的是新加坡的同行可以无私提供帮助(教师培养、教材等全部无私支持)。作为回报,我们可以提供优秀毕业生,教师可以在科学研究上相互合作。机械类高水平本科生国际化实验班主要完成如下计划:
1.10%毕业生推荐去新加坡国立大学及国际一流大学攻读研究生,50%推免重庆大学的研究生,30%推免国内其他高水平学校研究生,10%进入国际公司或高水平研究机构;
2.有条件的学生去新加坡实习;
3.改革毕业设计(采用导师制、模块化);
4.实现全员奖学金(企业提供的奖学金面向实验班全体60名学生,并实行淘汰制);
5.完成传统培养体系与国际化培养体系的融合和匹配。
三、与现有的培养方案融合及匹配
机械类高水平本科生国际化培养方案必须与现有传统培养方案匹配和衔接。培养方案既满足教育部对政治理论课、文化素质选修课、军事训练课等的要求,又结合学分收费改革试点总学分不超过170及总学时不超过2100、实践性环节40学分左右(40周左右)的现状,还兼顾硕士研究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课程,并参照国外著名大学机械类人才培养方案,最大限度地成建制、成体系引入国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实验、多媒体课件、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
因为实验班大部分学生本科毕业后从事研究性工作,如10%左右的学生到国外著名大学(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研究生,80%左右的学生推荐免试攻读校内外硕士研究生,其余10%左右的学生到国际公司或研究所、设计院从事研发工作,因此必须掌握扎实、深厚的机械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如数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材料学、计算机基础、机械基础及机械学科的前沿技术,并具有创新能力。与现有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比,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了数学课程,如“复变函数”和“数学物理方程”;加强了力学知识的学习,增加了“固体力学”、“应用力学”、“振动理论及应用”等课程;计算机应用能力进一步加强,增加了“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强化了材料知识基础,如增加了“材料工程基础”和“工程材料”两门课程;扩充热力学知识,开设了“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引入了机械学科的前沿技术,如增加了“微系统设计与应用”。
同时,在培养计划中,有22门课程体系引入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工学院机械系的课程设置,并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协商,每年派4名教师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工学院机械系进行了相关课程进修学习。同时新加坡国立大学派这些课程中的部分教师来我校讲授示范课程。作为补充,对22门之外引入的其余课程,采用英文教材,并结合学校的教师出国培训计划,到欧美著名大学机械系进修培养。
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将原来的“毕业设计”改为“综合论文训练”,从而注重了创新思维、研究能力的培养。另外,实验班采用配备导师制,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科研工作能力。
下图中字体为加粗斜体的课程是与现行传统培养方案相比所增加的课程。其中,26门课程引入国外高水平大学原版教材,采用英文教学。
总之,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的突出特色是:具有扎实的机械学科基础,按专业大类培养(口径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研究型和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高水平本科生国际化实验班学生选拔
根据机械类本科生公共课、基础课的开课时间要求,一年级的课程设置主要为政治理论课、高等数学、物理、英语、军事训练等。因此,实验班培养计划中第一年所修的课程与其他平行班的课程设置完全一致。
实验班学生的选拔工作将在第二学期考试结束后进行。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为主(该专业每年招生370多名),并欢迎学院其他专业(如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工程)的同学参加。主要参考一年级所学的主要课程成绩,并加试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最后通过专家综合考评选择6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进入实验班(需要学校教务处给予支持和配合,因为可能涉及少部分学生转专业、学生行政班调整、组建新的实验班等问题)。
五、采用导师制,加强科研能力及创新思维培养
对60名实验班的学生,学院将派出副教授以上具有硕士生指导资格,甚至博士生导师作为其指导教师。学生可以进入指导教师的实验室、研究室工作,从本科阶段就感受科学研究氛围,并力所能及地参加指导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之中,从而得到锻炼。
如果该生最后能够成为推免研究生,将直接作为该指导教师的硕士研究生。这样,如果学生最终能拿到硕士学位,将会在同一个指导教师下进行6年的研究工作;如果获得博士学位,将能在大学期间从事9~10年的科学研究工作,从而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科研基础并取得成绩。
该教学改革实验探索了高水平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培养的学生可与国际接轨迹。引进了国外大学教学模式和课程,实现传统优势系列课程和国外高水平大学课程的融合,实现了大批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或全英文教学。培养了能够胜任英语教学并具有国外进修经历的师资队伍,为本科教学逐步实现国际化办学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Acad emy of Engineering. The engineer of 2020: visions of engineering in the new century[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 emies Press: 2004.
[2] Derek K.Baker, Ertan Agar. International Summer Engineering Program on fuel cells for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stud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1(36): 3712-3725.
[3] Loftus M. Cream of the Crop[J]. Prism Summer, 2007, 16(9).
[4] 郑毅,袁俊榆. 本科生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 当代教育论坛,2010(19):87-88.
[5] 饶凌平,丁坚勇,查晓明等. 跨校交流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经验与思考[J]. 中国电力教育,2011(28):25-26.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满足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对社会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国家新建了一大批本科院校。黑龙江工程学院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这类学校的办学方向是直接为本地的行业和企业服务,学以致用,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应用型人才,从而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校企合作是实现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关键[1-3]。本文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出发,探讨基于校企合作下黑龙江工程学院材料化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如何实现“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培养方式
为实现“明确一个培养机制(订单培养)、取得两张证书(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三方(政府、企业、家长)满意”的社会效应,需要不断修正传统高等教育的教学计划,基于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将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都更加符合企业和社会的需求,符合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努力做到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从而为学生顺利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要对专业设置进行优化,地方本科院校在设置新专业时,应考虑社会市场的需求,未来行业的发展,其知识结构应具有复合性、现时性和应用性。其次要修订完善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区域、行业发展,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部分专业课程可以考虑开展校企共建, 邀请企业专业人士参与人才培养计划修订完善工作,融入必要的职业元素和质量标准。这样,人才目标明确, 既符合当地行业人才需求, 又与学校办学定位吻合。第三,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验室建设,使现有实验室的设备数量与种类配备及综合利用更加科学合理,以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使用效率。对目前在岗的实验员进行强化培训,以提高教学质量。在实验室硬件建设上,学校每年将拨专款100万元用于改善和增加设施。
二、建立、巩固并发展产学研实习实训基地
一方面,走有特色的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唯一出路。在完善现有的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开拓不同类型、适合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习、实训基地。利用企业的实训场地、设施设备,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的比例。
另一方面,产学研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提升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培养“双师型”,积极选派教师到企业、科研院所、实践基地等生产一线进行实践操作、实践教学、技术指导、技能培训等工作,在实践中培养教师的实践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 并帮助企业解决操作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教师在从事科研开发、指导学生实训、参加实践锻炼、参与行业、企业的科研创新和技术培训的工作中,可以了解掌握生产第一线的最新信息,丰富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以及业务水平,又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有助于教师成为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双师型人才。
三、建立具有本校特色化学专业的教学体系
根据我校化学学科人才培养要求,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设计课程体系,理论教学以切合实际应用为主旨,使人才培养目标充分适应企业的发展变化,满足企业用人的实际需要。结合学院培训资源现状,优化组合教学体系,从能力本位出发改革传统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改革过去实践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建立相对独立的化学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例。积极做好教材建设规划,形成一系列有特色的理论和实践教材。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注重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技术操作能力的考核。特别是要加强日常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检查、监督、考核、评估以及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的考评。从而逐步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和教学督导体系。
四、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离不开校企合作,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校企合作的模式不尽相同,需要逐步探索和实践,并且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是发展和辨证的关系,需要不断发展与改革。黑龙江工程学院材料化学专业在促进校企合作对本专业学生培养的改革,包括培养模式的转变、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习实训环节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率的提升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然而,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离现代社会和时代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
基金项目: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基于校企合作材料化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交教研1202-25)
参考文献:
[1] 杨建斌. 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价值工程,2010,(34):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