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麻疹(measles,rubeola)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有病例发生。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麻疹黏膜斑及皮肤出现斑丘疹为其特征。麻疹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常为对症治疗,故合理的护理对减轻病情、减少并发症危害尤为重要。我院传染科自2006年以来共收治麻疹病人81例,现将我们发现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为2006年1月~2007年12月住院麻疹患者。81例麻疹,成人组47例,小儿组34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26例,男女比例2:1,年龄最小的为4个月,年龄最大的为73岁,外来人口麻疹49例,占62%。
1.2临床表现
81例患者均有发热、咳嗽、畏光、眼结膜充血、乏力、纳差、皮疹。
1.3并发症
成人47例中合并肺炎2例,有不同程度肝损占80%,以往只达42%[2],引起腹泻的有58%,以往可高达82%,而粪常规均正常。小儿并发大多表现为支气管炎、扁桃腺炎,合并肺炎3例,合并喉炎1例,无脑炎、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成人组平均住院(7.5±1.5)天,小儿组(6.5±1.5)天。
2护理
由于大多数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重,特别出疹高峰期,需要做好高热护理,饮食护理,口腔护理,皮疹护理等。得当的护理会使患者早日痊愈,当患者发生并发症时,做好并发症的护理尤为重要。
2.1并发症护理
2.1.1支气管炎、肺炎
支气管炎是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易发展为支气管肺炎。除按一般护理外,应注意痰的性状、颜色,协助病人翻身、拍背,有效咳嗽,必要时吸氧或雾化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
2.1.2肝损害
多见于成人患者,在护理中注意观察皮肤、巩膜有无黄染,尿液的颜色及消化道症状,及时检测肝功能,遵医嘱给予保肝,降酶治疗。
2.1.3喉炎
多见于小儿患者,保持安静,烦躁不安时及早用镇静剂,并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注意颈部保暖,根据细菌药敏试验选用1~2种抗生素治疗,重症患者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
2.1.4腹泻
当患者出现频繁腹泻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大便性状、量,保持肛周皮肤清洁,严格记录出入水量,及时补充水电解质,防止发生低血容量休克。
2.1.5心功能不全
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监测呼吸、脉搏、血压、心律的变化,必要时心电监护,严格控制输液量和速度,防止心衰的发生。
3讨论
麻疹为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因此为病人实施完善的护理极为重要。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加强了对病人的各项护理,在患者发生并发症时,积极做好并发症的护理,促使患者早日痊愈。
参考文献
[1] 叶小玲、叶翠玲、刘慧芳:成人型麻疹32例治疗与护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1):1537-1538.
目的 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类型,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 对3930例FFA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930例发生不良反应185例,占4.71%。其中,一过性恶心伴胸闷123例,占总例数的3.13%;恶心、呕吐40例,占1.02%;荨麻疹13例,占0.33%;晕厥3例,占0.08%;腹痛3例,占0.08%;胸闷2例,占0.05%;过敏性休克1例,占0.03%。结论 尽管FFA比较安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不良反应 护理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rescein angiography, FFA)是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钠在眼内血液循环时发出荧光,利用照相机连续拍片,动态观察和记录眼底血管的微细结构及血管的血液动力学和血管生理病理改变,对眼底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荧光素钠也会出现一些如恶心、呕吐、荨麻疹、晕厥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而死亡[1]。现将我院行FFA检查的3930例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和类型以及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3年4月~2007年12月共完成FFA检查3930例,其中男1935 例,女1995例,年龄7~84岁,平均62.89岁。所有病例均为眼底病或可疑眼底病患者。造影前患者情况:高血压病史350例;心脏病史78例;心情紧张1015例;恐惧感96例;其它药物过敏史(青霉素、磺胺等)26例。
1.2 方法 ①造影前向患者解释检查的目的和方法以及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消除病人的紧张和恐惧心理,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造影工作,同时予口服异丙嗪25mg,维生素B6 20mg。②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在20/12kPa以下,心脏病史者近期无发作。③全部病例经0.5%托吡卡胺或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瞳孔扩至7~8mm,从肘静脉或手背静脉注射过敏试验液(20%荧光素钠注射液0.1ml加0.9%氯化钠注射液10ml),观察5min无不良反应后在同一部位快速注射(4~6s内)20%荧光素钠注射液3ml,小儿剂量按15~30mg/kg注射。④观察造影过程中及结束后30min内所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和类型。⑤不良反应判断:据Yannuzzi分类法[2]。轻度:恶心、呕吐、喷嚏、瘙痒等;中度:荨麻疹、晕厥、血栓性静脉炎、发热、局部组织坏死等;重度:累及心脏、呼吸和神经系统;死亡:注射后24h内出现症状,48h内死亡应归因于静脉内荧光素注射。
2 结果
3930例发生不良反应185例,占4.71%。其中,一过性恶心伴胸闷123例,占总例数的3.13%;恶心、呕吐40例,占1.02%;荨麻疹13例,占0.33%;晕厥3例,占0.08%;腹痛3例,占0.08%;胸闷2例,占0.05%;过敏性休克1例,占0.03%。在不良反应病例中有高血压病史者16例;心脏病史7例;心情紧张45例;恐惧感5例;其他药物过敏史1例。
所有病例均在20%荧光素钠注射完毕后20s~10min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1min内137例,1~5min 29例,5min以上19例。过敏性休克于注射后5min发生。
3 讨论
FFA是诊断眼底病的主要手段,荧光素钠因不参与肌体代谢和分解,具有无毒无害等优点而被选作FFA静脉内注射染料,进入人体后,大约60%与血浆蛋白结合,15%左右与红细胞结合,其余呈游离状态,最后经肝、肾排出体外[3]。尽管如此,但仍有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关荧光素钠的不良反应机制目前尚无定论。从造影前皮肤划痕试验、皮内试验、凝集试验到目前静脉稀释注射试验及口服抗过敏药和止吐药等均不能预知注射后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4]。
在FFA不良反应中,梁树今等[5]报道发生率为1%~15%,本组为4.71%,与单志明[6]报道的4.1%大致相近。本组不良反应中,除1例发生重度反应过敏性休克及3例晕厥和5例重度荨麻疹经药物治疗处理外,另有176例轻、中度反应未予任何药物治疗,嘱患者多饮水、多排尿,以促进体内荧光素钠的排除。观察30min后症状消失,体征消退。而造影检查前有心情紧张、恐惧、高血压病史、心脏病病史和其他药物过敏史者发生反应74例,占40.00%,其中,心情紧张所致45例,占24.32%。其原因可能是病人过度紧张、药物注射速度过快及静脉注射疼痛刺激后引起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应之故[4]。如既往有其他药物过敏反应者,应列为FFA的相对禁忌证,但在本组有其它药物过敏史的26例中,只有1例发生不良反应,占3.85%,且仅为轻度反应。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既往有其他药物过敏者,也同样可以接受FFA检查。
通过本组病例分析,除1例重度反应过敏性休克外,其余均为轻、中度反应,如何配合医生顺利完成FFA,护理干预显得十分必要。为此,我们认为以下护理措施很重要。
造影前护理:①造影前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特别是造影剂过敏史。对高血压、心脏病、肝肾功能损害及过敏体质者慎做造影检查,如血压≥20/12kPa需降压治疗,符合要求后方能造影。②眼压在正常范围内时用0.5%托吡卡胺或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滴眼散瞳,并告知患者散瞳后会出现视物模糊、怕光等现象,约5h左右瞳孔缩回后可恢复。如眼压偏高要告知医生,待医生查看前房后再定是否散瞳。③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信任及配合,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完成造影工作。④造影前口服异丙嗪、维生素B6,可防止或减轻不良反应。⑤准备抢救药品及器材,确保医疗安全。
造影中护理:①缓慢静脉注射试验液(2min内),并观察5min,患者无不良反应后,再根据其年龄、性别、体重等个体化调整20%荧光素钠的静脉注射速度,对年老体弱者可由正常的4~6s延长至8~10s,既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又不影响检查结果。②注意密切观察病人,并不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症状,以便及时处理。
造影后护理:①交待患者造影后全身皮肤、眼球结膜可出现一过性黄染,6~12h逐渐消退,同时,尿液呈明显黄色,一般持续24~36h[3]。嘱患者不要惊慌,要多饮水,以促进排泄。②如注射部位出现荧光素钠渗漏,疼痛严重者可冷敷,24h后改热敷或硫酸镁湿热敷。③检查结束后留观30min,无不良反应再离开。
一般不良反应的护理:大部分不良反应均为轻、中度,无须特殊处理。恶心者可嘱患者张口深呼吸,精神放松,休息片刻症状自行缓解。呕吐轻者暂停拍片,较重者可考虑肌肉注射胃复安。头晕、出汗较多者平卧,饮温开水。出现严重皮肤瘙痒及荨麻疹,可予地塞米松5mg静脉注射或肌注。
综上所述,尽管FFA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但一旦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而检查过程不进行严密的观察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将会严重影响抢救时机,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参考文献
[1] 向方,张雷.荧光素钠静脉注射过敏性休克死亡1例[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2,18(3):220.
[2] 刘轶凡. 荧光血管造影并发症调查[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87,11:292.
[3] 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96.
[4] 魏广川,孙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24(6):636-637.
【关键词】医务人员;医院常见感染性疾病;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9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0-0143-01
2002年冬末至2003年春所发生的SARS戏谑全球及2009年春夏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蔓延,给人类一次次沉重的打击。对这突入其来的病毒缺乏认识,即使是医务人员也不全了解,造成了由社会性感染发展到医院内部感染流行的局面,多数一线医务工作中深受其害,甚至为此献出宝贵的生命。
1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特点
1.1 接触的病原未知。在医疗工作中,医务人员常常接触的是随机性强、层次不一、病情各异、病种复杂的各类病人,甚至是急慢性感染性疾病、流行病、烈性传染病病原携带的病人。由于接触病人的原先未知性,导致在病人与医务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机会始终是存在的。
1.2 感染途径多。一般来说,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直接接触,体表间接触,微生物通过物理途径在感染和易感宿主之间传播,如口腔护理或操作;间接接触传染,主要通过接触已经感染的器具等感染;飞沫传播,如通过咳嗽、打喷嚏、谈话或支气管镜检查等方式传播,一般距离较近;空气传播,指接触含有微生物的可悬浮于空气中较长时间的飞沫核或散布在空气中带微生物的尘埃粒子的传播;消化道传播,通过污染的食物、水等媒介的传播;血液、体液传播,主要是通过污染的血液、组织或其他的体液等途径进行传播。
2 常见感染性疾病预防工作基本环节
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主要有经呼吸道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如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军团菌感染等;消化道传染性疾病如甲型肝炎、伤寒、沙门菌感染、细菌性痢疾;经血液传播原体如乙型病毒性肝炎(HBV)、丙型病毒性肝炎(HCV)、人类免疫前线病毒感染(HIV)等;以及经接触传播的疾病、多重耐药细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他性接触疾病等。
一般来说,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工作主要包括医务人员的初始健康评估、血清学检查和免疫接种、教育与培训等基础环节。
2.1 医务人员的出示健康评估。在医疗机构聘用医务人员或医务人员进入医疗机构时,都应该对医务人员进行健康评估或体检。主要评估内容包括:是否患有传染病或传染病史、免疫接种史、以前的健康情况如某种传染病的易感性、是否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等等。
2.2 血清学检查和免疫接种。进行血清学检查是鉴于医务人员具有获得不同职业性感染的危险性而必须进行的一项检查。同时,许多传染病都可以用疫苗预防,合理使用疫苗既能医务人员又能保护病人。对医务人员进行有效的疫苗覆盖较之评价和控制多个病人与医务人员的暴露及聚集性发病的控制和治疗更合算。
2.3 教育与培训。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危险性及预防措施的教育,是感染控制部门或预防保健部门的重要工作。教育形式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相应进行调整,但重点必须强调有关预防保健措施和感染控制要领以及具体操作办法。
3 常见感染性疾病预防措施
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的预防工作,对于常见性的感染性疾病的预防,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接触的主要经呼吸道传播的疾病有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肺结核,其他非典型性肺炎如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嗜肺军团菌肺炎,流感,炭疽,麻疹,呼吸道合包病毒,流行性脑脊髓炎,白喉,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等。主要预防和控制措施如下:
3.1.1 手部消毒。治疗后或接触了呼吸道分泌物后,应进行手部的消毒。可以用0.5%的氯已定货0.3%~0.5%的聚维酮碘(碘状)消毒液擦拭手部1~3分钟,必要时应戴手套进行操作,洗手应使用非接触式的吸收装置。
3..1.2 空气消毒。无人情况下可使用固定悬挂或移动式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每次不少于1小时。或使用0.2%~0.5%的过氧乙酸喷雾,作用30分钟。化学消毒剂用作空气消毒应避免在有人的情况下进行。
3.2 主要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预防措施。常见的主要经血液、体液传播的疾病有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其他非甲非乙非丙型肝炎、EB病毒感染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等。
对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预防措施一般是严格隔离被污染器具、血液、体液等一切与病人接触或使用过的物品,佩戴手套、口罩和预防性眼罩。注意清洁消毒。对病人使用过的器具进行消毒处理。
参考文献
[1] 黄勋,吴安华,徐秀华.医院安全与医院感染管理刍议[J].中国护理管理, 2005,(01)
[2]陈幼婷.加强护理管理预防传染科医院感染[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07)
【关键词】前置胎盘;穿透性植入;膀胱;护理干预
1临床资料
收集临床1例凶险型前置胎盘状态并穿透性植入患者因停经17+3周阴道流血一周于2012年3月11入院。剖宫产产科彩超:宫内中孕,单活胎,胎位LOA,双顶径40mm,头围146mm,腹围114mm,股骨长23mm,羊水:5.7cm,胎心140次/分。胎盘位于子宫下段前壁后壁,完全遮盖宫颈内口,胎盘实质内探及不规则液性暗区,内见细密点状回声流动其中。在局麻下行羊膜腔穿刺术,术中在彩超引导下向胎儿心腔内注射氯化钾1.0g,高渗糖40ml,羊膜腔内注射甲氨喋呤30mg,前壁胎盘注射甲氨喋呤20mg。术后应用甲氨喋呤50mg肌肉注射,隔日一次,及抗生素治疗。最终于局麻下行子宫动脉栓塞术。
2护理体会
2.1心理护理首先尊重患者知情权,向孕妇及家属详细介绍病情的特殊性及严重程度,所要采取的治疗方案及护理措施,耐心解答疑问,使其充分理解医护人员对其病情的关注和重视,密切配合各项医疗护理工作;同时要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告知孕妇良好的心态和愉快的心情能够增加身体的抵抗力,促进疾病好转;其次在病人被病痛折磨时多给予心理安抚与护理指导,减轻其紧张焦虑情绪,增强其对疼痛的耐受性[1]。本例病人反复出现尿血、排尿疼痛的症状,因恐惧曾一度情绪低落,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后耐心疏导,指出前期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各项检查指标的好转,使其明确保守治疗暂时所要承受的身体上的痛苦,但对其远期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从而调动其自身应对疾病的正能量。经过了长达3个多月的住院治疗,终于取得满意效果。
2.2特殊用药护理甲氨喋呤是广谱抗肿瘤药物,可用于绒毛膜癌及类似滋养细胞疾病的治疗,在本病治疗中可促进胎儿死亡和胎盘坏死,但具有强烈毒性作用,骨髓抑制作用使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皮肤毒性作用表现为红斑、瘙痒、荨麻疹、光敏感、脱色、瘀斑等,消化系统可有牙龈炎、咽炎、胃炎、恶心、呕吐、腹泻、消化道溃疡和出血及肝脏毒性症状[2],另外有泌尿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毒副作用。因此应严格掌握使用剂量和方法,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定期复查血常规。本病人在用药后出现血细胞、血小板减少,皮肤红斑、口腔溃疡,经及时处理后好转。米非司酮为受体水平抗孕激素药,具有终止早孕、抗着床、诱导月经及促进宫颈成熟作用。应向患者讲明服药注意事项,在空腹或进食后2小时服用,服药后2小时内禁止饮水和进食,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眩晕、乏力、下腹痛、坠胀感和子宫出血,个别患者出现皮疹,应注意观察。本例病人服用米非司酮未发生不良反应。
2.3子宫动脉栓塞术后护理穿刺部位加压包扎并沙袋压迫,观察敷料有无浸湿渗血;下肢制动8小时,注意观察下肢颜色、温度、感觉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了解血运是否正常;心电、血压、氧饱和度监测6小时,观察生命体征无异常即可停止监护;保持静脉输液通路通畅;了解病人的感受,安慰体贴病人;协助病人改变,并注意保护穿刺下肢,术后8小时开始轻柔活动[3]。
2.4围术期护理术前护理:包括皮肤准备、合血备血、术中用药准备、病人信息核对、术前10小时禁饮食及心理指导;术后护理:严格交接并了解病人术中情况和麻醉方式,根据麻醉方式安置病人适宜,本病人采用硬要联合麻醉,术后平卧6小不多时,6小后改半卧位并翻身活动,24小时后下床活动[4]。术后6小时内禁饮食,6小时进流质饮食,排气后进普通饮食。保持各条管路通畅,包括输液管、导尿管、宫腔引流管及膀胱冲洗管,防止扭曲、折叠、挤压,在各管道上粘贴明确的区分标志,观察引流液的量及颜色,记录出入量。密切观察宫缩及阴道流血情况,一旦发现流血较多,立即投入抢救准备。本例病人入院时有少量阴道流血,在羊膜腔穿刺注药术后阴道流血停止,直至出院前仍无阴道流血。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做好记录。给予病人心理安慰和支持。
2.5发热的护理高热时应卧床休息,行物理降温,遵医嘱用药,监测体温变化,在体温下降过程中出汗过多,应及时更换衣物、床单,补充水分,鼓励病人进食清淡、富含维生素的饮食,防止出现虚脱。
3小结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上升,胎盘植入的发生亦呈上趋势,而胎盘植入的治疗以手术居多,手术治疗的创伤大、并发症多,对病人的远期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而保守治疗创伤小,并发症少甚至没有,虽然治疗周期较长,但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参考文献
[1]王新.1例中期妊娠胎盘植入致子宫破裂病人的抢救与护理[J].护理研究,2008,23(9):319.
[2]薛秀梅.1例穿透性胎盘植入浸润膀胱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2:3641.
[3]永旭,李选,王月东.不同栓塞剂栓塞子宫肌瘤的疗效比较[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4,5(4):409-411.
[摘要]目的熟练掌握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紧急采取相对的治疗和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正确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常规,做好“三查、七对、一注意”。输液时多巡视,多观察。结果发现输液反应立即采取治疗和护理措施。使病人很快恢复,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大多数输液反应应通过我们的认真的查对和正规操作是可避免的。但有些反应是不可避免,例如:中成药的注射液纯度,身体的个体的特异性等,但只要医药人员在工作中认真观察巡视,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并发症是可以避免的。
静脉输液是药物通过静脉血管内给药使药物在体内达到快速吸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疾病中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和方法。然而,静脉输液也存在一定的医疗安全隐患,故不应滥用。要考虑并注意在输液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严重反应和并发症。如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可以导致不良后果。产生输液反应的原因和因素很多,常见者为致热原,液体或药物被污染、变质,输液用具不洁或变质过期,液体选用不当,药物配伍错误,输液速度过快、过多等。如何进行有效的防治和护理,现将常见的几种分述如下。
1发热反应
1.1发病特点在输液过程中患者突然畏寒,不自主颤抖,迅速转为高热,严重发绀,面色苍白,重者心率快,脉细速,虚脱,多数经处理后迅速好转。发热反应是输液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较常见的原因有致热原病菌(普通菌和毒菌等)或其他物质污染液体或输液用品,也可能因药物不纯或药物有配伍禁忌所致。
1.2防治和护理在输液过程中,寒战反应一旦出现,应立即暂停或完全停止输液,并详细检查发生反应的原因。寒战发冷时保暖,立即注射非那根(25~50mg)或其他抗过敏药物,艾灸百会穴等。发生虚脱时可针刺人中,严重时可注射肾上腺素(0.5~1mg)。留观病人待退热至38℃以下,并无其他不适才可离开。
2血栓性静脉炎
由于长期输注高渗葡萄糖液体和血管内膜药物所引起病变的静脉内膜发炎并导致静脉管腔内血液凝成血栓。
2.1主要症状局部沿静脉径路上有红肿、触痛、热痛等,但一般无全身症状或仅有不适感。
2.2防治和护理安慰病人消除紧张情绪,为病人更换注射部位使患肢休息,局部热敷,严重时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行热湿敷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
3急性肺水肿
3.1发病特点输液过量或过快,特别是输入含钠液体过多时,容易发生急性肺水肿,原有心脏病,心功能不全者,肺功能不全者,老年体弱儿童输液应特别注意,发病时患者突然感到呼吸困难、气促、剧烈咳嗽、烦躁不安、口唇发绀,严重时口鼻可喷涌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样液,听诊两肺出现干湿性啰音,心音弱速。
3.2防治和护理发现这种情况,应立即停止输液,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立即加压吸氧。湿化瓶给予20%~30%酒精,湿化吸氧,必要时静脉滴注氨茶碱,利尿药液以利尿排水。西地兰0.4mg加50%葡萄糖40ml缓慢静注等对症处理。
4过敏反应
4.1主要为药物性过敏性反应为多见目前,在临床上多见于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氧氟沙星类注射液,静脉输液时10min~1h左右病人出现皮肤荨麻疹、有瘙痒,重者胸闷、发热、口唇发绀,此时应注意休克发生。
4.2防治和护理立即更换药液和输液管,即用5%葡萄糖维持输液,以便抢救用药,立即注射非那根25mg,地塞米松5mg,严重者给予吸氧,肌注肾上腺素1mg,有过敏性休克者按抗休克处理。严密观察病人全身情况,直至症状完全消失才可离院。
5空气栓塞
5.1发病特点由于输液管输液时空气未排尽,输液管连接不紧密,加压输液,连续输液接瓶时不及时而又没有注意重排空气,使空气进入静脉,随血流经右心房到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引起严重缺氧。此时,病人感到胸闷,呼吸困难或严重发绀,听诊心前区可闻及一个响亮的“水泡声”。
5.2防治和护理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积极配合抢救,安慰病人,以减轻恐惧感。立即为病人至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以减少空气进入肺动脉口。并给予氧气吸入,严密观察病人全身情况,必要时对症处理。
6输液反应的临床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