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

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

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范文第1篇

在我国高校中,除了少数专职团干部之外,学生团干部所占比重较大,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教育和自我管理服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他们作为广大团员选举出来的代表性人物在学生中有着较大影响力和号召力,其素养的高低势必影响着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甚至学校校风学风的建设。其次,学生管理和教育是一项工程浩大,任务艰巨的复杂工作,单靠专职干部的力量是无法完成,必须要依靠学生团干部落实到学生中。那么其素养水平如何直接决定着学生工作开展的水平。再次,学生团干部这个角色本身内涵丰富,是高效成长成才的主要途径之一,经历后所积累的收获势必能让他在走向社会后快速有效的适应起来,大幅度得降低由学校过渡到社会的负面影响。加之,新时期的共青团工作基础和社会基础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共青团工作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这就意味着团干部也将面临着更为复杂的要求。因此,如何优化学生团干部的培养工作、进一步提高学生团干部培养质量,已成为共青团建设工作中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议题。

目前,学生团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好的。广大学生团干部在繁重的学业之外,承担了各种学生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校风学风建设,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团干部的素质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薄弱

在我国高校团建工作发展现状,一个重要问题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团干部与团干部之间,团干部与团员之间,团干部与非团员同学之间相互交换思想,谈心的优良传统正在逐步消失,很多学生团干部已经不会甚至不知道怎么去做团员和同学的思想工作,不愿主动去了解同学的思想动态,更多于热衷于组织大型活动,将高校团工作定义为组织团员青年“唱唱跳跳”调剂一下课余生活,这必然使团建工作浮于表面。

(二)集体创新开拓意识薄弱

一方面是体现对上级和专职老师的依赖。工作中遇到困难,出现了问题,往往不是自己主动想办法解决或者找其他团员一起商量,群策群力共同解决,而是首先想到的“向上级团组织反应,找老师解决。”这不仅错失自身的主动性培养,也错失调动其他团员积极性的机会。另一方面,面对上级工作计划,依旧教条主义盛行,照搬照抄,毫无创新能力,在工作中提出新观念、新方案的少之又少,体现不出生动活泼的气息。

二、学生团干部培养与学校社会工作的契合

(一)目标的契合

学校社会工作秉承了社会工作 “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理念,它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自我,都具备了自我改变和自我成长的能力,因此学校社会工作的目标就是与学生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帮助学生去挖掘其自身的潜力,使他们的能力最大限度发挥出来。而共青团作为党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团干部的综合素养培养是推动高校共青团事业发展的关键。而两者能够结合的空间――均以学生的社会化为主调,帮助学生更好适应社会发展,是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一股重要推动力量。

(二)内容的契合

高校共青团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在团员的日常生活和大学每个阶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而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性的服务活动,就其功能而言,它除了可以协助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还能增强“学校-家庭-社区”的联系,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增进教育的功能。两者的工作内容均围绕着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成长,引导和帮助学生处理这些历程的各种关系。

(三)方法的契合

学校社会工作开展的方法有学校社区工作,学校小组工作和学校个案工作。从个案到小组再到社区,各个层面依次扩大,这与团工作开展方式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契合。团干部的个体发展可以与个案工作相呼应,而各类社团组织和各级团组织是与小组工作开展方式相配合的;更进一步,高校存在院系和生活区,这些设置在无形中使团员和团干部都身处一个个社区中,因此学校社会工作也可以以社区工作为单位进行。

三、介入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共青团工作的实效性

共青团是培养优秀青年的组织,在工作实践中发展出了一整套自己的工作方法,其中包括理论教育,榜样教育法以及实践锻炼法等。这些方法对团员教育和团干部的培养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然,这些方法也存在一些弊端:灌输理论法基本忽视了学生的情绪,教育效果微乎其微。而人际交往,学业压力、就业危机等诸多实际问题又无法从这些方法中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为了更好保持共青团旺盛生命力,高校共青团工作从工作内容到工作方式再到组织架构正在逐步社会化。因此,将学校社会工作引入共青团工作中,不仅是对传统工作方式的有益补充,更是形成尊重学生,发展学生良性教育模式的关键所在。

(二)有助于高校团干部个体自我优化发展

高校团干部是一个年轻充满活力的群体,有着多元化的思想和态度,同样需要面对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行为以利益为导向,理念信念缺失,世俗功利倾向凸显等负性冲击。而学校社会工作所倡导的利他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助人自助的专业精神能够很好帮助团干部进行自我认识和价值定位。高校团干部通过学校社会工作的学习和实践,将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的统一起来,通过尊重个人价值来为实现社会价值提供动力,通过实现社会价值从而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保障,最终达到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团学工作;改进;对策

随着社会发展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之高校的改革和学生思想的变化,高校团学工作面临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增加,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也给团学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应该扎实做好学生教育工作。务必从政治、思想、态度、行为等多方面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当前高校学生应具备的素质

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必须拥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因为任何工作,无论是科学、教育研究、管理,还是具体的实践作业,都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我们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和学习方法,在扎实的理论指导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应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实现从知识、技能到能力的转变。这种能力不仅是实际动手技能,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态度、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心。新时期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前途。但在新时期,受国际国内各种文化思潮和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存在增强与减弱并存的双向趋势。因此,在新形势下,明确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价值,了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状况,进而提出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思路与对策,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高校团学工作的意义

1.团学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培养一支高效的团学队伍。高校团学工作的开展事关高校团学工作的成败,团学工作开展的好,整个团学队伍都欣欣向荣,充满朝气。团学工作开展不利则整支团学队伍都死气沉沉的,没有活力。

2.团学工作具有一定政治意义。团学组织是高校思想政治的得力助手,是服务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中坚力量,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作风优良的团学。队伍也是各大高校一直探寻不得的圣地。

三、高校团学工作存在的现状及问题的原因

当前,国内外形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中有不少难题等待破解,有许多新的任务需要团学组织创造性地完成。高校团委、学生会是高校团学工作的重要组织和领导集体,在推进学习团学工作的发展中肩负着重要职责。然而,一些高校的团学活动开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零碎性。不少人在制定团学活动企划时缺乏深度的思考,做不到与时俱进以至于开展的许多团学活动不是延续之前的传统,就是活动目标模糊。活动结束后,参与者总是身心得到了愉悦,但是在与活动策划者深究该活动所达到的深层意义时,策划者和参与者往往都是毫无头绪,不知所措。

目前高校团学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引起。一是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化影响了新时期成长起来的青年们,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导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二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当代高校学生主体逐渐过渡到“90后”,这批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受家庭成长环境影响,这批学生更多关注自我需求,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较为匮乏,且考虑问题片面,更容易出现人际关系危机。部分大学生比较自我,功利性强,往往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集体荣誉感较缺乏,难以胜任团学干部职务,或在任职期间发挥了不好的带头作用,影响了团学组织的凝聚力。三是学校环境的影响,学校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们较为关注学习成绩、奖学金等问题,而忽视了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锻炼,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校中不少团学活动模式固化,或流于形式,阻碍了团学干部思维的发散及工作的创新。同时,高校团学组织在传承过程中,有些不好的习气可能会影响到新一批的团学成员,这也对高校团学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

四、高校团学工作改进的对策

1.充分认识团学工作的重要性。高校的团学工作是直接的面向当代的青年大学生,是一支非常重要的中坚力量,青年学生是共青团的一个重要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引导者和接班人。所以说,加强对高校团学工作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仅是关于整个高校的发展,更是对祖国的未来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2.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对于高校而言,高校团委和学生会的成员是高校团学工作方面的领导者,在他们的身上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他们需要努力培养一批思想过硬、作风优良、品德高尚、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优秀团学工作者,以此来带动高校的团学组织充满正气和活力、并且高度团结、有所作为。所以,在这种压力下,他们就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团结和交流能力,为自己以后在团学工作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3.创新团学活动形式,提高大学生参与度。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是共青团工作的方式之一,是团组织活力的表现,各类活动也是团组织联系青年、团结青年、服务青年的载体。一方面,应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活动载体,把党的“大道理”转化为青年学生易于接受的“小道理”,打造更多形式新颖、内涵丰富、让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团学工作要紧跟青年学生步伐,多听取青年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一些与高校青年学生成长相适应、相匹配的活动,充分发挥引导青年学生的积极作用。

4.加强高校团学组织建设。校园团学组织建设是加强学院精神文明的需要,是培养、锻炼、提高青年学生综合素质,展现青春智慧和才华的需要,是不断提高共青团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大力加强团学组织建设,全面活跃基层团组织建设。推动落实团中央、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的意见》有关要求,结合学生分布状况的变化创新和发展新的建团模式,巩固和活跃班级团干部。以业余党校、业余团校建设为重点,加强团组织建设。学生组织文化就是学生组织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为该组织所特有的,并且为大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目标、价值标准、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称,以及该组织在学生组织行为、工作中的具体反映。它是学生组织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学生素质教育和和谐校园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对团学工作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建设既坚强有力,又温暖和谐的高校团学组织和干部队伍。团学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直是我们长期追求的目标。团学干部要以是否满足大学生需要,大学生满意不满意为标尺来衡量高校团学活动的成败,彻底扭转 “为了个人扬名而办活动”, “为了取悦领导而办活动”的 “假、大、空”做法,彻底杜绝。构建学习型的团学组织,设定团学组织的共同愿景,明确团学干部和组织共同成长的路径和要努力的方向,使团学组织永葆青春生机和活力,通过教育,要使团学干部树立彼此信任,彼此依靠,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在团学组织中形成一种坚持公平,正义,赤诚,友善,奉献等人类基本道德规范的良好氛围。

5.认真学习十八精神,引导团学工作实践。在学习生活中多开展关于团学教育等方面的主题活动,构筑广大团员的思想教育体系,提高当代青年学生解决问题的各方面的能力。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过后,有笔者利用校团委的微博和微信等公众平台设置专题解读和互动平台,吸引青年学生踊跃参加,并进行微心得分享及优秀心得评选活动,以此,来使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同时,我们还应该号召团学干部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好表率,塑造良好的形象,带头学习、带头参加各类的团学培养方面的活动,引导团学工作的创新开展和正常的运行。

6.提升团学教师素质,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在高校团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指导教师的作用不言而喻,他们直接关系到团学教育和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然而各高校的普遍情况是负责团学建设的师资十分薄弱,领导对团学发展未给予足够重视。这不仅仅体现在教师人数上,更体现在团学工作者大多数均为行政编制,工作积极性不高。同时,指导教师在团学建设方面缺乏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因此,应重视师资队伍的优化提升,增加教师数量,同时还要在聘任新教师的过程中注重教师的理论素质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积极的开拓团学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王招祥. 以人为本 提升高校团学工作水平[J]. 发展. 2010.

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范文第3篇

【摘 要】高校团学干部作为学生管理中的主要参与者和执行者其重要性日渐突出。一支具有较高执行力的团队必将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发挥应有的作用。反之,势必影响工作开展,更有甚者造成不良影响,滋生各类隐患。文章主要立足执行力内涵,分析高校团学干部执行力不足的表现和原因,进而提出提升执行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团学干部;执行力

当今国内各高校都在不断扩招,学生更是高密度集合。团学干部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与同学间的纽带,是学生最基层的管理者,其优势和作用不言而喻。如何加强高校团学干部执行力的培养,更有效地开展各项学生管理工作也渐渐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何为执行力

“执行力”一词最早源于企业管理方面,现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广义为组织或个人为了目标付诸实施的能力。而针对高校团学干部而言,其执行力主要是指学生干部在落实和完成学校(或者院系)交付的各项工作的综合能力,如工作意愿、工作认识、过程开展和目标实现等。

显然,只有具备一定执行力的学生干部才能更好地实现工作预期目标,才能所以把学校决策转化为结果,才会真正地促进高校学生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高校团学干部执行力不足的体现

(一)工作不到位

指部分团学干部在接到工作后未能完全理解和认识工作内容和工作要义,不能按照要求全面到位地开展工作。比如相关活动的开展,针对参与对象只做到了传达,只停留在通知表面,而没有真正地宣传发动或者是解释说明,只在很浅的层面完成了交付的任务却没有真正体现出活动的内涵和工作的要求,存在一定的“交差就行”的不良现象。如此一来,既没有达到活动开展的目的也没有得到工作中应有的真正收获。

(二)工作不灵活

指团学干部在工作执行中不懂的变通,只会照搬照抄,而未能真正领会老师的真正含义。同时还体现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于一些突发事件不能随机应变,不开动脑经,只能一味地照着所谓的活动模板走老路,毫无创新。

(三)工作主动性不够

也称为被动执行,指部分团学干部在执行工作中,积极性不够,工作的开展需要老师或者上级催促和提醒,推则动,不推则拖,没有时间观念和时效性。同时,存在一定的懒惰心理,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主动地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四)工作不开展

不开展也就是指团学干部对接手的任务不执行。部分学生干部在面对工作分配时存在能推就推能躲就躲的现象,不愿意承担工作,也有的带着一定的功利性,有选择性接收任务,认为对自己有好处的积极承担,其余不闻不问。

三、提升高校团学干部执行力的途径

(一)培养工作需重视,坚持常抓不懈

学生干部执行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需要常抓不懈,不仅需要一个完善的全面的培养体系,关键还要从认识上高度重视,坚持始终如一。目前有些高校已经意识到执行力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但却没有常规化的学生干部培训。所以,学校的各级学生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充分利用高校的党团校、学生干部培训班等对学生干部进行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培训。

(二)提升个体素质,增强执行能力

执行力的培养简单来说就是执行意愿和执行能力的提高。首先,执行意愿就是指学生干部对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否全身心地投入,愿意为工作的预期目标付出努力。对此,我们一定要强化学生干部的思想教育和工作认知。培养其以正确的思想执行工作,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挑战,以宽广的胸襟接纳得与失,时刻不忘工作职责, 勤于思考和解决问题。

其次是执行能力,即工作执行中的综合技能,包括任务的理解能力,工作执行的过程控制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等。为此,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干部培训。比如学生干部的业务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

(三)优化机制建设,完善监督考核

制度可以说是执行力提升的重要保障。任何一项工作的执行,相关的制度必须要完善,而且还要行之有效,这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执行前,必须对执行工作目标加以明确,对执行的预期成效提出要求。其次,执行过程的监控,应对执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适当考核,务必做到将机制贯穿于执行的整个过程。最后是执行结束后,一定要有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对执行工作的有效性开展一定的量化考核。还应该有一套大多数学生干部认可的奖惩制度,真正发挥考评制度奖优罚劣的激励效果,这个奖惩制度可以体现在学生干部的晋升提拔、评优评奖和对不合格干部的降级、考察和劝退上。

(四)优化执行环境,提炼执行文化

学校相关部门应该尽最大能力提供硬件环境,为学生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保障和政策支持。其次是执行软环境,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干部工作情感和工作情绪。只有当学生干部在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承担的工作状态下去执行任务,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保证执行有效性的主观基础。所以,在日常工作开展中,一方面,教师要增加对学生干部的情感激励,要多开展人文关怀。另一方面,我们要注重执行文化的培养,提倡服务理念,引导学生干部加强角色认识和明确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团学工作

一、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概述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客观趋势,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应运而生。2003年开始,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从制度上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主要采用一对一和一对多、单校园和双校园、单文凭和双文凭的模式。近年来,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蓬勃发展,项目增多、规模扩大、层次提高、模式多样。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实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吸收了优秀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培养了一大批国际化人才,有力的推动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

二、高校团学工作的角色定位

    团学工作,主要指在大中专院校,共青团的工作和学生会的工作,简称“团学工作”。团学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一)高校团学工作可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年,担当青年者的培养者和学生人格完善的提倡者。做好思想引领工作,发挥团学思想道德教育主阵地功能,切实增强教育实效。

   (二)高校团学工作以创新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努力构建第二课堂人才培养体系,担当学生学业发展的有效引导者和青年就业创业的有力推动者。加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机融合完善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搭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效平台。

    (三)高校团学工作要以培育大学精神、锻造文化品格为追求,精心筹划校园文化活动,担当大学文化的主力建设者。注重学生需求,从“精品、品味、层次”上把握团学活动,满足青年精神需求和发展素质需求。

    (四)高校团学工作要以服务青年为本,不断健全青年权益维护体系,担当青年合法权益的坚定维护者。引导各级团学组织完善服务体系,畅通联系通道,扩大群众基础。

    (五)坚持党建带团建,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团的建设。

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高校团学工作思考

    (一)建立分层级、有侧重、多方位、重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针对团员青年中的优秀分子,启动“以定岗实践和知心工程为平台,构建学生党员全员全程培养模式”支部创新活动,旨在全体学生党员、团员、学生干部中建立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文明先锋队伍,促进全员团员青年共同进步。

    针对有明确出国意向的团员青年,组建出国预科班,拟定专门的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图书馆,在学有余力的同学中开展英文读书研讨活动,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通过出国预科班的班风、学风建设,带动全员团员青年的学习热情。

    针对大多数团员青年,开展常规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加强团课、团日建设;以十、校庆等为契机开展“体验红色文化、牢记历史使命”、“我的大学我的梦”等多项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加强爱国主义、集体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开展优秀学子评选、经验交流活动,充分发挥榜样力量;每月开展一次学生思想、心理状况问卷调查,及时掌握变化,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

   (二)打造以思想教育为先导,以国际化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为支撑的品字形团学工作格局

    实施“五位一体”的教育目标,以“学风教育”、“养成教育”、“感恩就业”、“就业教育”、“安全教育”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配合 “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做好家长观察员等活动,并以此为契机,积极开拓实习实践基地。

     深入开展国际化教育,在原有工作基础之上,主动联合其他部门,打造以国际教育学院为龙头的国际化教育系列活动,开展“海外教育 别样人生” 、“外国文化巡礼”、“模拟联合国”等系列活动,助推国际化校园的形成,为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重点,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结合点。积极组织并有效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举行高水准的学术讲座,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举办优秀校友、外教、知名人士访谈活动,调动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分批组织学生赴各知名单位进行实地参观,拓宽学生视野,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

    (三)完善机制机构,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

    要加强理论学习,积极开展工作理论研究,制定完善团学工作机制,形成相对科学的团学干部选拔方式和标准、建立基本的团学干部考核机制,在团学干部选拔程序、梯队建设、培训教育效果、监督机制、激励机制、组织文化建设等方面探索富于特色的团学工作模式。

    根据中外合办学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需求设置团学组织的工作部门,加强对团学组织的指导和建设力度,提高各团学组织自主工作能力,服务好、代

表好、维护好青年的正当权益。

    坚持“政治过硬、作风扎实、自律严格”的标准,加强团学干部队伍建设,形成基本的学生干部培训机制。从基本理论、工作实务、素拓展等方面加强对团学干部的要求,增强团学干部的决策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着重培育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信息化建设;大学生;高校团组织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对大学生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给高校团组织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充分认识网络信息化建设在推动高校团组织工作变革中的重大意义,增强网络信息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网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1.1网络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团组织凝聚大学生的重要基础

大学生是上网最多的群体,“截至2009年6月30日,18~24岁的网民人数占整个网民人数的35.3%,而高校在校生占到了其中的21.2%,高校在校生上网率达到了100%。”[1]而且网络在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交流方式和聚集方式等方面深刻影响着大学生。高校团组织要充分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大学生成长中的新变化,通过网络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善于利用网络引导大学生、组织大学生、凝聚大学生,针对网络大学生的行为特点,把网络作为团建的重要方式来利用,并通过开展满足大学生兴趣和需求的各种网络活动,使大学生围绕在团组织周围,形成对广大大学生的吸引和凝聚,巩固党在大学生中的群众基础。

1.2网络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团组织创新工作方式的重要途径

创新是高校团组织工作的生命线。在传统工作方式对青年影响力下降的情况下,互联网以其立体、交互、便捷等显著优势为高校团组织创新工作方式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面对网络这一新的工具和载体,高校团组织应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加大工作创新力度,在团的领导动员方式、活动参与方式和基层组织建设方式上进行相应创新,构建网络与大学生、团组织与大学生、大学生与团的活动的互动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参与团组织工作的积极性,扩大高校团组织的影响。

1.3网络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团组织提高工作水平的重要载体

高校团组织传统的通过文件部署、会议传达进行层层安排的工作方式,成本高、时间长、效率低,难以适应网络时代大学生工作的要求。网络技术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作成本、拓宽工作渠道、有效共享资源,为团组织搭建了新的工作平台,也为进一步深化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文化建设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网域内,通过议程构建、吸引或说服,信息手段可以被用于形成网络空间的软实力。”[2]团干部应运用网络对团组织的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进行整合,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全方位地向大学生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全面提升高校团组织的工作水平。

2推进网络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2.1充分发挥高校团组织网站的作用

一是进一步完善高校团组织网站的团务管理功能,将能够借助网络的团务工作全部上网,增加工作信息量,拓宽大学生参与团工作的渠道,从而凝聚大学生。二是充分依托现有网络平台,根据当前大学生兴趣点,创建和开展一些网络品牌活动,提高团组织网站的吸引力,实现团工作在虚拟网络世界和现实工作领域的双向互动。

2.2切实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大对现有高校团干部专业培训的力度,培养一批既懂得信息化技术,又熟悉共青团工作的人才,为今后进一步推进高校共青团网络信息化建设奠定人才基础。二是通过开展大学生版主、大学生博客、大学生网络评论员等评选活动,广泛团结凝聚一批优秀大学生网络文化建设人才和大学生网络志愿者人才,进而组建团的网络信息化建设志愿者队伍,组织他们参与建设和维护团组织网站,进一步提高团属网站的建设水平。

2.3积极探索运用新兴传播媒介开展工作

一是充分认识微信朋友圈、QQ群、飞信、手机报、网络电台等新兴传播媒介对高校团组织工作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新兴传播媒介与团工作的结合点,使新兴传播媒介成为团组织吸引和凝聚大学生的又一重要渠道,提升共青团的影响力。二是高校团组织应在大学生微信公众号和大学生手机报两个方面进行工作尝试。高校团组织也应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工作实际,开展相应的探索工作,形成具有推广意义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新模式。

2.4要搭建网络服务大学生的工作平台

一是建立宣传教育网络平台,“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开辟宣传教育的新阵地,“使校园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新渠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全面服务大学生的平台。”[4]二是建立就业创业网络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就业培训、信息等服务,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三是建立扶贫帮困网络平台,收集亟待帮助的困难大学生信息,组织动员热心人士资助困难大学生。

2.5要做好大学生舆情信息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信息收集上的优势,探索搭建包括舆情收集、舆情分析和舆情预警为基本框架的大学生舆情信息系统。二是建立以团干部、青年大学生、青年学者为主体的网络舆情信息评论员队伍,组织网络贴文,开展网络评论工作,运用大学生网民易于接受的方式和生动的语言正确引导网上舆论。三是切实做好团的信息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员队伍,提高信息质量,强化信息报送,努力提升高校团组织信息化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汪玉娣.网络对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影响及其对策[J].铜陵学院学报,2010(3):108.

[2]约瑟夫•奈.权利大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