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景观设计常识

景观设计常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景观设计常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景观设计常识

景观设计常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整体;艺术;景观设计;空间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172-01

有的城市依山傍水、风光秀丽,有的城市雄踞关要,气势磅礴。对于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我们应该珍惜,自然的就是美丽的。不同的自然环境给城市广场景观的设计设置了不同的景观基地,广场景观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自然环境,从自然环境中提取景观设计的要素,使得设计与自然环境想嵌合,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整体设计”。在自然景观丰富的区域,应该留有更多的土地给公共空间的建设之用。

中国第一本造园理论专著《园冶》一书的精髓,可以总结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艺术尺度和设计要素,空间的变化带来了人们对于视野范围内尺度感的变化,对应不同的空间设计,艺术的尺寸、表现形式及材料的运用都会有所不同。设计的难点恰好在于如何确定正确的艺术尺度和设计要素。要因地制宜地确定符合地方特点的设计要素,一方面需要在设计时从整个广场的大环境进行考虑;另一方面需要从小环境分析,充分了解本绿化地紧邻的空间环境,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条件来组织景观,从而形成特有的区域特征。

著名的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曾经指出:“一个人在某一时刻的观察,总是要受到他在过去看到的,想到的或学习到的东西的影响(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影响)”。

与公共艺术有机结合由于艺术本身强调审美性、精神性、理想性及自由性,公共艺术作品在景观环境中的审美效应,以及对人的情感意志等方面,显得更为直接和强烈。在城市广场的各种构建物中,较为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与一个广场的规划以及建筑和道路系统的设计相比,更能直接和鲜明地显示其人文内涵与精神特性,表现出更为强烈的美学感染力和艺术的自由表现力。虽然公共艺术品在景观设计中一般用来点缀或辅助景观主体的地位,但其往往具有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它可以传承城市广场的历史及对未来的期望,在城市广场景观形态中集中地显示审美文化。李泽厚先生曾经说过一段话:“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辩,重人事日用中保持的满足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迷狂和愚盲服从……,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

由于公共艺术品在显现城市精神和传扬人文历史等方面的作用是其它一般建筑物所难以取代的,因此在城市广场景观整体设计中需要给予特别的注意。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广场中往往精心营建公共艺术品。美国许多广场都会放置适当的艺术品,使公共空间也具有教育的功能,让市民在一个有内涵的环境中成长,以更宏观的情境教育来熏陶居民。

《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适当添加建筑小品,延续公共记忆文化遗产作为人们情感记忆中的某种记录,能引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和反省,形成的是一份浓浓的地方意识,这是特定环境中最珍贵的财产。国内许多城市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分布着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处理历史形成的一些遗迹和人文景观时,生硬地添加设计要素往往难以获得好的效果。对这类广场的景观设计原则应当是保护为主,既关注文化遗产本身的保护,又注重文化遗产周边环境的协调。但在实际建设中,往往对文化遗产本身的保护做得要好一些,而对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维护不足。当然,最好的景观设计不但能有效保护历史的公共记忆,也能做到延续和发展,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相结合,使城市广场景观能够展现不同时期的文化,表达出一个延绵不断的文化语境。比如清华大学对其古典园林部分的保护就不是绝对的保护,而是在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场所应用古典建筑制式设计了相应的建筑小品,给古典园林赋以了现代记忆元素,其典型代表是纪念朱自清先生的自清亭,经过精心的设计,自清亭以古典制式在恰当的地方较好地服务了荷塘景观,增加了景观的视觉焦点,起到统率自然景观的作用;而纪念闻一多先生的闻亭,其设计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清华大学这两个建筑小品的设计不但与学校的历史结合了起来,更为历史校园园林景观增加了新的人文涵义,延续了古典园林的历史感,从而延伸人们对历史的回忆。

景观设计常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环境;城镇广场;景观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203-01

一、以城镇背景为原则

小城镇广场空间是人工环境与大自然相互依存,构成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组成的生态环境。城镇空间应该是由它所处的自然字典里条件下生长出来,不仅在生态上与自然环境呈平衡关系,而且要尊重自然和自然亲密的相处。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是追其根源,一个城镇的形成是经历很多年的历史文化的沉淀,形成了一个城镇自己的城镇文脉,设计者应该从城镇文脉、传承和风格这三点来贯彻整个设计理念,在历史与现实间,找到合适的取舍点,既要传承历史,有药改善地区环境,振兴地区活力。

在城镇广场建设中,要以区域城镇背景为基础,主义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当地的文化传统特征,从城镇广场建设中认识到自然要素与文化传统的宝贵,寻求城市与自然环境、文化的形式呼应,主用利用城镇背景来创造空间特色。

二、以生态基础为原则

重视原始生态环境的作用。绿化与水被称为广场上的绿色通道和蓝色通道,人们越来越青睐于生态有机结合的生态型广场。能够享受清新的空气,享受幽静的环境,享受自然带来的生机。一般说来,小城镇广场的绿化率不应该低于50%,水虽没有固定的要求,但水体的造景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是小城镇广场的生命所在。

城镇广场的开发应该强调区域生态环境的规划和保护,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下,在宏观调控规划发展格局中,科学有效的保护当地生态资源从而不会危及到生态资源的良性循环。良好的生态坏境、优美的视觉景观,是城镇广场的先决条件,是城镇广场规划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三、以社会公众为原则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研究人类动机时将人的需要分为两大类:意动需要和认知、理解需要以及审美需要,并提出了著名的“需求理论”,他认为人的需求由最低级的需要开始,向高级的需要发展呈阶梯形。具体分为五个基本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设计在以人的各种需求和现有条件下,不仅考虑人物质性的生理需求,也将满足人类高级的精神需求,协调、平衡情感对于社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的出发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导人更好适应社会的生存,从而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

小城镇广场设计是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公众并非一个单一笼统的概念,而是各种参与社会活动的民众集合体的代称。设计从来都是与社会意识形态密不可分。最初的价值是“人”,最终的价值尺度也是“人”,但“人”不是孤立的、物质的人,而是社会的、精神的人。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正是这些有着相对独立性,统一存在且又相互联系的群体的集合构成了整体的社会公众。社会是有着相互认同、团结感和集体目标的人的集合。”

四、以城镇未来发展为原则

(一)创建有活力的生活型小城镇广场

小城镇广场是人造的生活空间,是对自然、对生活条件的反映。可以说,小城镇广场的休闲交往活动是小城镇空间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设计小城镇广场时,必须十分关注场所与社会活动的互动,因为空间是社会活动的载体和展示场所,社会活动为小城镇空间创造活力和个性,空间与行为只有相互结合才能创造出适应城镇环境的城镇广场环境场所空间。

(二)创造生态、平等、效益的小城镇广场

在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下,是“环境、社会、经济”大循环的系统下,简易个“生态、平等、效益”的区域特色生态小城镇景观广场。生态: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演绎规律,以各种形式的生态环保形式作为广场资源的驱动力。在小城镇广场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有理由保证自然和谐,生态稳定的社会环境。效率:在小城镇广场的建立中,充分利用资源,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带动和调动经济关系,在小城镇广场的基础上,发挥其广场自身的功能潜力,以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

(三)创造适合城镇未来发展的小城镇广场

小城镇广场具有明显的可识别性和标志性,是一个区域的文化特色的表现。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数千年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蕴涵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古迹和人文历史景观,极其富有民族地方特色和地方风情。因此,在城镇广场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要处理好小城镇广场区域的历史文化景观,将其继承,并深入挖掘和提炼,运用到小城镇广场上,使悠久的历史文化得以延续下去。

景观设计常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室内场景管理 Portal

一、引言

室内场景通常都有一个特性——场景内部模型相当复杂,并且从观测者的视点看去只能看到他所处环境内的物体,除非在这个环境中有其它入口可以通往其它环境。针对这样的室内环境创建树结构是相当低效的,因为通过入口观测者只能看到相邻环境中非常小的一部分物体。换句话说,树结构不能很好的处理既有高复杂度又有高阻光度的场景。这个问题常常被称为“无效渲染’’,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渲染最终被一堵墙挡住的相邻房间中的物体。对于这样的典型室内场景必须有更有效的处理方法。而入口方法就能够非常有效的解决这种无效渲染问题。

二、Portal概述

(一)Portal算法的介绍。

在入口技术的概念中整个场景被划分n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是一个闭合的凸多边形。这里“凸"表示在区域内的任意两点间画一条线段,这条线段不会穿透该区域的任何一个多边形,而闭合表示从区域内发出一条光线,如果要让光线射到区域外,则此光线必须要穿透某个区域的多边形。

可以形象地把一个区域看成是一个房间,区域的多边形构成了房间的墙壁、天花板和地板等。两个邻近的区域通过入口连接。一个入口是一个特殊种类的多边形。普通的多边形只是一个基本渲染元素,渲染普通多边形只是简单将其传递给后台硬件处理,而当渲染一个入口时视点会进入到另一个区域。

渲染Portal场景是从包含观测视点的区域开始的。因为视点在这个区域内,所以这个区域必然是可见的,它也就是渲染的开始点。绘制它所包含的所有物体,并且同时还读出该区域的所有入口信息,如果这个区域的所有入口都是不可见的,那么绘制结束。如果有可见入口,其所通向的区域也必然可见,则以同样的方式渲染输出。当某个入口可见时,可以认为它通向的区域也是可见的,但仅仅是部分可见而己。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优化渲染过程,即利用入口的多边形来裁剪视锥体,以保证只渲染可见物体。只有视点所在的区域被完全渲染,而其它区域只渲染被视线所覆盖的部分。

(二)Cell结构的设计。

在室内场景渲染中,我们以墙为主要遮挡体,只有通过墙上的窗或者门才能看到墙后的物体,Portal裁剪技术就是基于这种情况的快速动态潜在可见集的评估算法。Portal算法中,首先要将场景划分成若干个子模块,也就是标题中的Cell。Cell模块的划分是由美工前期确定的,划分有两个主要条件,一是模块内部不能有墙或者其他遮挡体形成较大范围的遮挡,二是该模块的形状必须是凸多面体,而所有的几何节点将以其所在位置和包围盒信息对号入座至相应的Cell模块,两个Cell模块将通过窗或门结构进行连通。在视域剔除前我们就假定所有当前Cell模块中的几何节点都是可见的,而相邻的Cell模块中只用那些处于门窗可视范围内的几何节点才可见,不相邻的Cell模块中的所有几何节点均不可见。这样就可以使无效渲染的像素点的数量大大降低,提高渲染效率。

三、Portal算法的实现

(一)算法主要流程。

Portal算法的根本目的是计算出所有可视范围内的几何节点,仅将这些节点进行渲染,以此来提高渲染速度。首先我们要确定视点所在的位置,所谓的视点也就是程序中的主摄像机,我们将摄像机的空问坐标与所有Cell依次进行相交判断,由此确定视点处于哪个Cell模块中,然后将该Cell模块所包含的所有几何模块与视锥体进行相交检测,完成视域剔除工作.然后计算可视范围内的所有portal,按Portal大小和视点方向重新计算新的视锥体,在与该Portal相连的Cell模块内利用计算的视锥体进行新一轮的视域剔除.如此递归下去,直到所有的可视Cell模块都完成了视域剔除,如此获得的所有几何节点形成的序列就是需要进行渲染的节点。

(二)新视锥体生成算法。

在整个算法流程中核心算法是如何利用现有的视点方向和Portal的位置大小计算新的视锥体。由于视点的方向没有改变,墙面的作用仅仅是遮挡原本可见的物体,所以新产生的视锥体的远面均平行于旧的视锥体。从Portal所处的位置来分一共有两种情况需要讨论。第一种情况是整个Portal完全处于原视锥体范围内部,在这种情况下,新的视锥体其实就是将原视锥体变窄后的模样。第二种情况是Portal部分处于原视锥体范围内部,在这种情况下,新的视锥体的形状相当于原视锥体的侧边半部中的一小部分。

参考文献:

景观设计常识范文第4篇

关键字:城市休闲绿地,文化活动中心,以人为本 , 整体性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full location advantage,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resources itself, meet the standard in the premise of the consideration of more people demand to all of these aspects required design guiding ideology. From the people-oriented, respect,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integrity, ecology, such as design principle analysis, make more accord with the demand of the people become the good place of the recreation.

Key word: urban green space leisure, cultural activity center, it is with the person this, integrity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富阳市恩波广场花月楼区块景观工程是2005年市里重点工程之一,得到市委市政府及市民的普遍关注。因为其区位的重要性,需要进行多方位多渠道的资料收集、现场踏勘、设计构思、整理汇总和多次的规划方案会审及修改。笔者有幸成为该项目景观规划设计的主持者,深感任务的艰巨和责任的重大。对项目投入了较大心血,力求赢得市民的认可与肯定。

一、项目概况

恩波广场花月楼区块位于富阳市中心,东面为城区南北主干道——迎宾路,与老车站街头游园互为对景。南面是城区东西主干道——桂花西路,与恩波广场一期工程遥相呼应。西面为城区苋浦水系的主河道交汇处——新桥江,与苋浦绿带和西北角的苋浦绿岛隔江相望。北接龙山大桥,与城中山——镬子山相互映衬。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是城市的中枢神经和城区文化活动中心。整个花月楼区块呈三角形,总用地面积约为1.8万平方米。南北长约230米,东西长约150米,现状为水果市场和部分居民建筑,拆迁面积较大。现状地形较为平坦,平均标高约为9.30米。对现有植物原则上均做保留。

地块原始地形

二、设计指导思想及设计原则

1、指导思想:将恩波广场建设成自然、生态的城市休闲绿地,功能设置重点突出以人为本,满足市民活动休闲需要。

2、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城市发展的主体,是公园等城市空间的组成元素。因此,在协调好总体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设计中考虑人的感受,从人的活动、人的行为习惯、人体工程学等要求出发进行设计。以营造良好的休闲活动空间,满足不同年龄的人群的各种不同需求。

(2)、尊重、继承和保护的原则

富阳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的城市,在景观设计中要以尊重历史的态度为前提,以继承和保护的手段灌输在整个设计中。富有个性的文化体现城市的品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能够唤起市民的回忆和认同感。

(3)、整体性原则

恩波广场老车站区块(一期工程)和花月楼区块(二期工程)是一个整体,是富阳城区的一块休闲胜地,一期工程已于1999年底竣工,已成为富阳市民文化活动中心之一,是老百姓纳凉、放松的好场所。花月楼区块的设计是老车站区块的延续。在整体基调统一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在统一中求变化。同时总结一期工程中的经验教训,在二期建设中弥补存在的不足,进行合理完善。

(4)、生态性原则

富阳是山水城市,具有较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在恩波广场的景观设计中尽可能挖掘发挥自身优势,做好生态这一主旋律。具体从植物造景、竖向地形、水体利用、公园内部的城市家具等方面着手进行具体表现。

三、总体布局

根据掌握的现状资料和设计要求进行设计。立足于对恩波广场南北两区块整体的把握和协调。在平面布局上讲求南北呼应,和谐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平面格局中运用交通和视线的有机组织,营造舒展而又丰富的空间序列。花月楼区块的总用地面积是1.8万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1.1万平方米,占总用地的61.1%,硬地铺装面积0.64平方米,占总用地的35.6%,建筑面积0.06万平方米,占总用地的3%。

在这四张图中对总体布局和功能、交通、视线等方面都进行详细的阐述。

四、景观结构——点、线、面

一线:自恩波二桥——龙山大桥沿江景观带,是该绿地由南至北构筑的蓝色水带和绿色走廊,沿江景观运用自然的铺装、婀娜的植物和极具亲和力的休息坐凳等设施来营造。与新桥江形成山水掩映、绿影婆娑的优美景致。

二片(面):总体上是南片(一期)和北片(二期)。南北两片在布局、功能上各有侧重。南片以植物造景为主,硬地铺装较集中。北片围绕南片的不足,结合自身实际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切实做到以人为本,设置较多休息设施和遮风避雨的传统园林建筑。平面布局上将游步道穿插在生态密林中,将集散地隐藏在大冠幅的乔木下,形成林荫广场。沿着高密度的绿色植被将茶廊和休息亭轻轻的放在其中,给人亲切轻松的感觉。

三点:南片的旱喷广场、北片的亲水平台和主入口的城市雕塑形成一个三足鼎立。这“三足”是整个休闲绿地的三个亮点。其中北片的两个点也是设计的重点。运用点线面的有机组织营造完整的景观空间。

围绕该项目的建设范围和建设单位的要求,结合建设资金,设计的主要内容分以下几部分:主入口城市雕塑、群众式生态密林、中心休闲广场、下沉式亲水平台、阶梯式滨江游步道、内院落、南北连接的地下通道和地下停车场等。其中地下通道和地下停车场结合人防两块内容作为专项由人防专业设计部门进行设计。

五、视线组织

城市公园是提供给人们活动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存在着一种基本关系————“看与被看”的关系。这是景观设计乃至城市设计首先要处理好的。本方案的设计充分考虑这一点,从视线与交通的有机组合来完成这一广场的看与被看的关系。主要的视觉焦点分三处:主入汇点,是广场与周边环境的过度;中心广场结合亲水平台景观是广场与苋浦绿地系统的延伸;内院落是整个喧闹城市空间的一个安静聚居点。每一处都是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发挥着各自的优势。

六、竖向设计

竖向设计首先要满足水利防洪要求,本设计满足20年一遇的标高,其次是满足亲水的要求,亲水平台设到常水位标高。然后再是防尘隔音的要求。总体上是东,南,北高,西面低,形成外高内地的总格局,最高高差约为1.5米,目的是在保证视线通透的前提下减弱周边道路对绿地带来的噪声影响及西面沿江的亲水效果。

整个公园的地形处理层次丰富,均结合视线和景观的要求进行设计。同时景观结合功能,在每一个层面上都结合无障碍设计,设置残疾人坡道、盲人道等。

七、绿化种植设计

绿色是生命的主题,花月楼区块61%的绿地率和82%的绿化覆盖率与周边公园一起,将使这个区块成为城市中心的一个“绿肺”。该区块现有植物原则上能保留的都保留。这次设计中种植设计是一个重点,营造生态的密林景观是本次设计的目标。主要植物品种以乡土树种为主,造景手法:长绿落叶相间,乔灌木相配。适当配置一定量的大树和鲜花。主要的乔木灌木品种有:香樟、桂花、银杏、马褂木、乐昌含笑、杜英,红枫,四季竹、棕榈、日本晚樱、红叶李、垂丝海棠、碧桃、榆叶梅、枫香、鸡爪槭、金丝垂柳、重阳木、茶花、构骨等。地皮及藤本植物:长春藤、云南黄馨、紫藤、扶芳藤、铺地柏等。还有羽衣甘蓝、金盏菊、一串红、矮牵牛等。

结语:

恩波广场的区位优势通过对周边的山、水、城市建筑、沿街立面等环境元素的有机整合,挖掘历史人文资源,重点考虑市民活动的需求等方面进行精心布局。统一南北两片风格,真正做到合理完善,体现人本位精神。恩波广场花月楼区块景观工程建设于2006年底竣工完成。

参考文献:

1、 《富阳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3年8月出版

2、 《公园设计规范》

景观设计常识范文第5篇

无论什么地方怎样的设计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在商场内部景观设计中应体现以人为本,主要是强调人在商场中的主体地位。在商场的景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各种小品设施的配置,以及在整个景观的建设实施过程中,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设计必须讲求经济,但是我们反对只讲经济而不讲人情的“技术功能主义”,新时代的设计应该同时综合解决人们的生活功能和心理情感需求。这便要求设计师必须在人体工程学、心理学和人类生理学领域做周密细致的研究,用设计语言向人们暗示一种设计情感的溶入,引起彼此在情感上的共鸣。

任何空间环境设计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出对人的关怀,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行为心理特点设计出满足其各自需要的空间,因此在商场里应该多为我们现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考虑。例如在商场内部多设计一些可以救急的医药箱之类的小摆设,这样也增强了商场的人性化。也满足了人们的心理情感需要,这是设计中更难解决也更富挑战性的内容。例如,在做具体的设计时,在选材上,尽量避免运用使人产生冰冷的材料;在造型上,多运用曲线和波浪形:在空间组织上,主张有层次、有变化,而不是一目了然;在尺度上,强调人体尺度,反对不合情理的庞大体积。

在商场内部景观设计时,考虑到正常人行走方便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到构成我们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残疾人和老年人,他们自身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周边的环境有许多与健全人不同的要求,在商场内部景观中为残疾人和老年人提供了各种非常方便的设施条件,例如在商场的柜台附近多设置一些为残疾人提供的可用电话和通道,使残疾人的活动可以有足够的自由度,可以安全地出来,像正常人一样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物品。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那么在我们的商场内部设计中如果可以融入一些自然的原则,那么也更能促进我们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并且也可以提高人们在购物时的心情,像是在旅游一样。

在现代的景观艺术设计中,一方面应保持这种文化连续性,使景观反映一定的历史文化形态;另一方面,从历史片段、历史符号的联想,从历史文化遗迹的凝缩,在景观中能够再现历史文化。我们在商场内部景观设计中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迹,同时具有历史遗产的城市其发展不应是盲目的,应该适可而止。

商场内部景观设计总的来说是一种系统化的综合设计,它涵盖了许多方方面面的因素,包括社会形态、科技水平、历史背景、人文精神、审美情趣,等等。以往那种凭借设计师的直觉和主观性进行设计的方法会受到很大的挑战,在复杂的设计对象面前,如果没有系统分析和综合方法,就难以迅速、全面、科学的把握设计对象,也不利于提高景观设计的理性水平。系统论的精华在于系统的功能大于构成系统因素的总和,因此,城市环境景观这个系统工程只有形成合理的系统才能发挥其更大的作用。而且系统化的设计方法能够从宏观、从整体的层面上把握设计对象的特征,为设计创造提供必要的理性分析依据。因此它是景观设计中应该借鉴的方法,也是景观艺术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己经使设计中许多相关的技术问题变得较容易解决,但是由于景观设计可以运用的生产技术、方法、材料以及工艺水平日渐繁多,社会的组织结构和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日趋复杂,因此,未来的景观设计会越来越需要周详的规划、分析和研究。如果设计师欲在景观设计的全过程中,充分掌握其全盘和相关联系以及制约的细节各个问题,一定要有系统的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各设计因素,提纲掣领的解决问题。设计的是把景观设计针对的对象以及有关的设计问题,如设计程序和管理,设计信息资料的分类整理、设计目标的拟定,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规划,等等,视为系统,然后用系统论和系统分析概念和方法加以处理和解决,在整体与部分的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的、精确的考察设计方案,以寻求到最佳的设计方法。

高科技与高情感的结合的趋势就是采用一切科技手段,使景观设计达到最佳声、光、色、形的匹配效果,创造出理想而又现代感强的空间环境来。但在强调科技的同时,又强调人情味,在艺术风格上追求频繁变化。

新时代的景观设计追求人类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同时,知识经济时代、智能化的信息革命的浪潮也要求一种新的设计语言与之适应。环境是科学技术展示的舞台,各种尖端技术、高技术产品陈列在城市中,向人们传达各种技术信息,协调统一、多元变化就是要景观的整体艺术化,强调空间、色彩、形体以及虚实关系的把握,功能组合的把握,意境创造的把握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协调。

有关的心理学考证人的大脑复杂程度的刺激,过多的刺激容易使人疲惫,单调的景观又使人乏味,这就需要商场内部既统一又富有变化。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筑的形式、尺度、色彩、质地的变化区分主次建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空间序列的组织,营造出空间大小,开合的变化,形成光影的明暗对比、构成有起伏、承接、的空间环境景观。作为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艺术和科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但艺术和科学在终极目标上是一致的,即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艺术和科学在其历史演进中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交融互渗关系,正是这种积极的相互促进,使艺术和科学在各自的领域都获得了巨大的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