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个人素质培养

个人素质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个人素质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个人素质培养

个人素质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革命歌曲;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152-03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内化为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包括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如何思维和学会掌握必要的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悟。”因此,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防止出现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无论对人才培养还是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革命歌曲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根植于华夏大地,是民族文化发展和升华的结晶,特别是那些感染力强、思想内涵深刻的革命歌曲,是一部部生动的中国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大学生中大力传播革命歌曲,会使其爱国主义情感得以升华,道德情操得以陶冶,人文素质得以提升。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分析

(一)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人生观、价值观模糊,理想迷失 受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现实和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对人的生存价值与意义等问题的认识开始虚化。他们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将来有一个好工作,很少有真正的信仰和明确的理想;一方面,他们对当下的现实强烈不满,另一方面,又找不到改变现实的有效途径。

缺乏社会责任感 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亲人的特别爱护,学校教育又只注重知识灌输,导致一些大学生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放弃了“责任”。他们嘲弄传统的价值观,认为自己对社会的发展没有责任,而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生活,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态度。

人格意识矛盾,心理不健全 社会变革带来的文化转型、价值混乱、人格分裂在深层次上影响着大学生人格的培育和合理构建,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独立意识与个体依赖性的矛盾、开放意识与自我封闭的矛盾、评价意识强与个体自律意识弱的矛盾。

(二)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

社会文化多元的负面效应 市场经济的发展往往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从而导致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滋生。市场经济的推广给大学生思想意识带来的最大冲击就是商品意识的泛化。把学问当作一生追求的志向、把精神追求置于物质之上的情趣和境界被淡化。

学校教育存在弊端 其一,应试教育导致教育急功近利。应试教育体制造成人们过度重视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学生一心死读书、死背书,忽略了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其二,功利性的专业设置导致人文氛围的缺失。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高校课程设置中人文类课程比重减少。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系统模式,人文素质培养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使学生难以接受到系统、科学的人文教育,这势必妨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信息污染带来困惑 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渠道不仅仅限于课堂、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把人类社会不可逆转地带入信息网络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都在冲击之列。网络并非一片净土,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当代大学生在其影响下,价值观的困惑和矛盾大大增加。价值判断的困惑严重挫伤了他们进取的热情,他们在认同与失落之间彷徨。

高职学生个体的内在原因 在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首先,我们不能忽略个体的内在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对文化的选择性、解释性、领悟性、创造性。由于学习目标的功利性,使一部分大学生不愿耗费更多的时间接受人文知识的熏陶和教育。其次,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不稳定,情绪波动大,语言行为过于偏激,经不起挫折的磨炼,接受不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不同时期革命歌曲在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

革命歌曲的传唱以独有的形式显现出其他任何方式都不能揭示的人性状态、社会风尚和文化理想。这些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更具生动性和形象性。不同时期的革命歌曲在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早期的工农歌曲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对民族的热爱。歌曲的传唱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党史和精神。以《黄河大合唱》为代表的抗日救亡歌曲的传播,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回归,激发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革命歌曲的传唱,有助于当代高职学生坚定信仰,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新时代的赞歌,有助于陶冶高职学生的情操,开阔艺术视野,形成大学生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

以革命歌曲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路径

(一)开设《音乐鉴赏》课,提高高职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中国自古以来都很重视音乐与心性情感的和谐发展。音乐由于特殊的传播形式和作品本身所包含的丰富的社会伦理内容,再加上音乐作品的特殊表现形式,而使音乐教育在对高职学生的现代社会伦理及道德品质教育中凸现其功效。音乐欣赏带给欣赏者的感染和震撼是其他艺术形式取代不了的。尤其是优秀的革命歌曲,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已超越了音乐本身。在促进民族文化进步与发展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欣赏者的言行举止。革命歌曲的传唱在我国所起到的社会作用,对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音乐家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学生被美妙的音乐形象所感染,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革命歌曲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和美妙的旋律,使学生在浓浓的气氛中受到情感的陶冶,为铸造高尚的灵魂和锤炼健全的人格打下较好的基础。

注重作品选择 重视选择不同时期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革命歌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理想信念,增强民族自豪感,拓宽艺术视野,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例如,我们在欣赏和教唱《国歌》的时候,告诉学生这首歌表达的是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和前仆后继的精神,最重要的就是那种不惜“把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的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精神。

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音乐欣赏课一般是教师简介作品背景及作者生平,然后让学生初听作品,感受形象,分段欣赏作品,分析作品的音乐要素及表现作用,熟记音乐主题。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听讲、简单欣赏,并没能真正参与音乐欣赏活动。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可能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不能有效地走进音乐,深入体验音乐。要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音乐欣赏全过程,必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加强教学环节中的“情”“境”交融,开发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资源。在教学中要做到“动”“静”结合,促进学生审美兴趣的持续发展;“视”“听”结合,完善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听”“说”结合,调动学生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力。

(二)以教育者人文素质提升为重点,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

革命歌曲的教唱是个温馨的过程。通过对音乐作品共同的感悟、体验、演绎,师生间所建立的既是亲密的合作关系,又是互动的师生情谊。同时,合唱能使学生在健康的文化娱乐氛围中,以最放松的方式,通过演唱经典歌曲,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操。在歌曲排练过程中,学生能够慢慢地学会关注他人、相互倾听、紧密配合,师生间的凝聚力无形中便得到了提升。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教育者的日常行为和生活准则以及教育者的人格魅力等对受教育者都有明显的暗示作用。教育者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注重自己的文明行为,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这些隐形的教育力量对受教育者有着明显的启迪和暗示作用。教育者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扩大知识面,学习优秀的文化传统,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确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个人修养,以自己的言行为大学生在人格上做出良好的示范。

(三)以公共政治理论课为平台,以革命歌曲为载体,加深高职学生对革命歌曲背景的了解和感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有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政治功能、构建大学生精神家园的思想功能和引导大学生由知到行转化的德育功能等。高校政治理论课无论在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性与人文性的矛盾,这一对矛盾的存在,既限制了思政课“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和“两力”(吸引力、感染力)目标的实现,也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思想理论作用的发挥,更严重制约着大学生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

实践表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将人文关怀的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新时期、新阶段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解决高校思政课政治性与人文性矛盾的根本途径。而革命歌曲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与特定的历史事件相联系,深刻反映着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承载着丰富的革命知识和精神内涵,融政治教育价值和人文教育价值于一体,是解决高校思政理论课政治性与人文性矛盾的重要载体,并能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解决思政理论课的“三贴近”和“两力”问题,大幅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政治理论教学中,每节课传唱一两支革命歌曲,同时讲解其诞生的背景,师生共同回顾歌曲产生的历史,一起体验革命歌曲所承载的精神,一起交流分享彼此心灵的感动,共同挖掘其政治性教育和人文性教育价值,这种形式能将显性的与隐性的德育因素相融合,基本理论知识与个性发展规律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整合,实现了学术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的有机结合。而师生之间的歌曲互动,既增强了师生寻求共同价值追求的认同感,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和谐校园建设做出贡献,还可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政治思想和人文素养基础。

因此,以公共政治理论课为平台,以革命歌曲为载体,根据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结合的具体教育内容,有选择地把不同时期、不同内涵的革命歌曲引入课堂,恰如其分地实现两者的融合,是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新思路,更是充分、有效发挥革命歌曲政治教育、人文塑造双重功能的绝佳选择。

(四)创新学校文化,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在革命歌曲传唱中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精神陶冶

组建合唱团等文艺团体,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 在合唱团组建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通过发声练习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合作意识,通过作品排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合唱作品《游击队之歌》以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以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艺术方法,塑造了游击队员保家卫国的战斗场景和游击队员出生入死、不畏强敌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歌曲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和美妙的旋律使学生在浓浓的气氛中受到情感的陶冶,为铸造高尚的灵魂和锤炼健全的人格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将革命歌曲融入校园文化,促进其陶冶价值的现实转化 校园文化的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决定了校园文化具有长久的魅力,能够激发大学生奋斗的激情,唤起大学生对理想和信念不懈的追求。将革命歌曲融入校园文化,并且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校园文化,将更能发挥革命歌曲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在“五四”、“七一”、“一二九”等特别的日子,坚持举办参与面广、影响力大的“革命歌曲拉歌会”、“革命歌曲唱响校园”等活动,用革命歌曲唱出的价值和精神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高地,能抵消多元文化和消极校园文化的冲击和影响,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把学唱革命歌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歌声中重温历史,明确目标,树立正确的“三观”,融入学校文化,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对培养军训中连队观念、班级观念都具有较好的作用。把唱革命歌曲作为毕业生的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使毕业生在优美的曲调和铿锵有力的节拍中,重温历史,振奋精神,为文明离校和顺利适应工作岗位打下感情基础。

革命歌曲所蕴含的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当代大学生中以革命歌曲为载体,以合唱这种独具魅力和思想内涵的艺术形式,充分挖掘革命歌曲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陶冶情操,坚定为理想和事业勇于奋斗、不怕牺牲、大公无私、团结奋进的精神,更可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实践上还能产生巨大的行动力量,这也是革命歌曲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所独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陆小玲,董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1).

[2]胡家祥.审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杨睿.人文素质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影响和制约[J].素质教育论坛,2007(2).

[4]周海宏.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对普及严肃音乐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分析[J].人民音乐,2001(3).

[5]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个人素质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生 素质 就业机会

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为职业学校培养人才提供了特别好的机遇,培养技能型人才成为职业学校的重中之重。培养技能型人才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

一个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真正热爱所从事的工作,才能干一行,爱一行,才能有所发展,有所成就。而现在的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上不良的思想意识和风气的影响,认为当工人没有发展前途,因此不愿意学技术、当工人。我们必须从思想认识上让学生明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让学生知道“工人伟大,劳动光荣”,只要用心学习,技术精湛,到哪里都会受到欢迎。如李瑞环同志由于钻研技术,自学成才,大胆创新,在普通岗位干出了不平凡的成绩,被誉为“青年鲁班”。又如许振超、李素丽等也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成为行业之星的。只要在平时的工作中认真学习,爱岗敬业,用心做事,技能人才一定会有前途。

二、吃苦耐劳是成才的必要条件

一个人不论干什么,只要有努力奋斗的精神,就会有所成就。作为中职生和未来的技术工人,要想学到精湛的技术,就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用心学习自己的专业,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反复练习, 掌握技术并熟练操作; 虚心请教,钻研理论,练习技术。把自己锻炼成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为自己赢得美好前程。

三、大胆创新才能成为佼佼者

学生要在学好基础理论、练好基本功的基础上,不断摸索探究,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同时,还要了解本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不断学习,继续深造,不断积累经验,丰富自己的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使自己成为行业能手、技术专家。

四、勇挑重担成为领导者

一个人要想成为优秀人才,就要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负责,敢于大胆实践,勇于开拓创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作为中职生,要潜心钻研技术,把自己有关技术方面和管理方面的新东西在实践中付诸实施。在学习和实践中,承担责任和义务,踏实工作,认真负责,不计较蝇头小利,为所在单位创造更大的价值,那么,就会为单位领导所重视,有更多机会深造、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逐渐成长为单位和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成为某一单位或者某一部门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如我国光伏行业里著名的民营企业家黄晓明,从最底层干起,一步一个脚印,钻研技术,大胆创新,最终成为我国光伏行业快速发展的先行者。

五、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全面发展

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靠人的智慧和知识的今天,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生产发展、社会进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而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知识结构的要求愈来愈高,对知识技能共性的要求也愈来愈多。因此要想成为某一行业或单位的中坚力量,技术能手,学生在付出超于常人的辛苦同时,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潜心研究所学内容,掌握系统的理论体系,把所学的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清楚,形成知识系统。在学校提供的实训基础上,大胆尝试,主动向老师请教,向同学学习,通过反复的实践、尝试,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成为有文化、懂理论,高素质、强技能的劳动者。

个人素质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素质结构 课程改革 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是政府投资办学的模式,高等教育几乎于义务教育。而我国人口多、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投资力度与国外发达国家差距甚远,高等教育规模过小,造成升学竞争激烈等一系列问题。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各地纷纷采取适合本地区的教育改革措施,新制二级学院由此产生。为了保证二级学院的健康发展,2003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首次将“由普通本科高校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称为“独立学院”,并提出“六个独立”的办学要求和“积极发展,突出一个‘优’字;规范管理,突出一个‘独’字;改革创新,突出一个‘民’字”的政策。2008年2月,教育部审议通过《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独立学院的设立、组织活动、管理、监督等。

以机械类人才培养为例。我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发生较大改变。其中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尤其缺乏,但大量的本科生又无法胜任。原因是:这些本科生在学校学习的通识知识,在生产一线无法发挥出来;而一线生产需要的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他们又缺乏。另外,本科生大多不安于在生产一线工作。如何培养适应一线生产要求、满足现代化制造业大生产管理需要的机械类人才,是独立学院教育教学定位、教学改革的关键。下面分析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素质结构以及相应的课程改革,谈一点我们的研究和想法。

1、独立学院人才素质结构概述。

1.1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等四种类型。学术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和发现新原理,研究客观规律,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和学科体系;工程型人才则主要从事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技能型人才则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

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有办学时间较长的重点普通本科院校,它们主要是培养学术型人才和部分工程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主要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和部分技术型人才;地方普通高校和新建本科高校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是培养工程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在这些院校中又可分为二本和三本(本A和本B),它们的培养重点也就有所区别,二本院校多为办学时间较长的地方本科院校,它们主要培养工程型人才和部分技术型人才;三本多为新办本科高校(以民办或独立学院为主),它们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和部分工程型人才。由此,我们可以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为: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本科人才。

1.2 独立学院人才素质结构。人的素质是先天固有品质和后天培养的融合体,主要是指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受后天教育影响,通过自身的认识和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素质包括知识、智力、能力、心理、品德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有机整体,即素质结构。基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其培养人才的素质结构主要由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心智结构三大部分组成。

1.2.1 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把获得的各种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按一定的连结方式所形成的知识体系结构,或者说是一个人的知识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构成情况和组合方式。知识结构是素质结构的基础,包括知识的储存及管理、知识的获取两部分。

①知识的储存及管理。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知识更新加快,大学生必须掌握足够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不是凭空的,是在一定的知识上并将知识重新组合而实现的。知识的储存是高等教育之基本。知识的储存是以广博的公共基础知识为基础,使人才具有“后劲”;以学科知识为主载,厚实的学科基础知识为专业发展确定了方向;精深的专业技能知识,集中力量发展专业特长。知识的自我管理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这个管理主要指学生对知识的再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应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符号、图像、编码等)对已有知识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形成自己正确的观点和知识系统。

②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储存是有限的,且随着时间的流逝,知识在不断地更新,所以知识的获取能力极为最要。大学生应培养阅读能力、倾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以有目的和指向性地获取所需知识。

1.2.2 能力结构。知识是原料,能力是加工厂,没有足够的能力就不称其为“人才”。独立学院人才定位为生产一线技术人才,这样对应需要具有资源的使用和支配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技术和设备的运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时间、资金、人力等都是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应合理评估、计划分配、使用这些资源;大生产时代更需要人们的团队合作,应能够融于集体、诚信为顾客服务、坚持以理服人并勇于建议、调整利益并与队员交换资源以达成意见一致;生产一线,设备和技术的运用处理是必须的能力,需熟练掌握操作工作设备的手段和程序;必须理解生产运行方式,监督并纠正系统偏差,能预测系统发展,提出系统改进意见并设计相应的新系统。

1.2.3 心智结构。知识是原料,能力是加工厂,心智结构可比喻为企业方针。只有三者有机结合才能生产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产品。心智结构只要指个人的心理和品质,大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力;应自信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责任感;具有敬业精神;自律性强,能正确评价自己;正直、诚信、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

2、独立学院机械类人才素质结构培养相适应的课程改革建议。

2.1 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目前,教育研究机构和各独立学院的决策层对于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基本上达成共识――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以人才培养方案的文字形式体现,各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均以“培养生产一线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课程体系,却大多还是在母体高校的相应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做些修修改改,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2.1.1 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很多学校明确规定了三大块的课程比例,如40%、40%、20%为一类;45%、35%、20%为一类;50%、35%、15%为一类;45%、40%、15%为一类,各校都不一致,而相对较多的是最后一类。在此推荐独立学院机械类专业采用40%、35%、25%的课程比例。这样较为适合独立学

院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生知识的接受能力,能够在广博的公共基础、厚实的学科基础的前提下,强化精深的专业方向设计和操作技能训练。

2.1.2 实践课程的界定。在机械类课程体系制定中,大多为了强化实践能力,要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约为4:6。那么如何界定实践课程?金工实习和生产实习是标准的实践课程;《大学物理》、《工程材料》、《电工电子》、《测试基础》等课程中的实验课划分出来也是实践课程;大量的应用软件课程的教学,如果配置有课外上机时数,那么计划学时就应该界定50%为实践课程:如果课内完成全部教学,就可以界定60%-70%为实践教学。

2.1.3 知识的整合。在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强化专业技能训练,这样多少会对基础课程有些冲击。那么如何保证广博和厚实的基础呢?需要对各科课程进行整合。如:将传统的机械类专业的《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学》、《金属切削原理》、《切削刀具及材料》、《金属切削机床》、《机床夹具》等课程进行整合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和《机械制造工艺及夹具课程设计》两门课程;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创新设计》等课程整合为《机械设计基础》和《机械产品课程设计》两门课;将《材料学》、《材料成型基础》、《塑性成型原理》、《金属材料热处理》等课程整合为《工程材料基础》和《材料综合实验》两门课程。通过知识的整合,将重叠知识和应用性低的知识去除,增补新知识,保证在有效的时数内,提高教学效果。

2.1.4 课外学分的类型和评定。独立学院的教育目标中强化能力的培养。能力培养不仅需要课程教学,还需要课外的各类活动来实现。那么课外学分应包括哪些?如何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课外学分应该包括:假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专业竞赛等内容。课外学分评定应由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报告、活动作品、论文、获奖情况等材料作为评定依据。

2.2 课程教学改革。

2.2.1 教学内容的处理,强化能力培养。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实现重点和难点的教学,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课程知识的同时,抓住课程的核心,提高对知识自主获取的能力,并能与相关课程知识有机结合。

2.2.2 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实践教学是各独立学院强化的教学环节,由于实践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的限制,大多将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流于形式。如:做一些传统的验证实验,看看结果,抄份实验报告就完成了;到实训中心每个工种开动其设备就算完成了;到校外企业待上2周,交份见习报告就算完成了。其实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的关键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也就是理论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并以课题操作作为考核主要依据,尽量让学生自行设计实践操作过程,认同不同的真实的实践结果。这样就需要大量的双师型教师来实施教学,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2.2.3 多元化评价体系。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形式为考试,而考试大多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更有甚者,老师还要出复习提纲,这样一来,很多学生平时不学习,等考试前强背一周就能过关,记忆好的甚至还可以得高分,拿奖学金。独立学院应力是考试制度改革,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开卷考试、论文、设计大作业、答辩、项目任务等不同形式来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3、结束语。在四年有限的时间内是无法学到无限的知识和养成完备的能力的。所以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教育改革,通过合理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合理设计知识和能力结构,加强技术实践训练,在有限的时间里培养出较高水平的技术型后备人才。完成人才的“粗加工”,尽量接近社会和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减小“精加工”余量,使人才更快更好地“成才”――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个人素质培养范文第4篇

一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卓有成效地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计算机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紧扣教学大纲,突出重点难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由于多媒体教学采用投影、幻灯、电视、录音等多种媒体,集光、形、声于一体,直观形象,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接受新知识。同时教师必须精心策划,提前制作课件,课件内容除课堂讲授的内容外,还应该有上机操作的内容。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废除那种苛严管束的教学方式,要宽容学生,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使学生自主地学习,独立地思考。

另一方面,在知识的把握中,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不同观点,使学生敢想敢说,勇于创新,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乐于表现自己,敢于与众不同,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教师要通过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和发现活动,引导学生主动验证自己的想法,勇于克服困难,在结果不明朗时能够对自己有信心,深入思考而不随声附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释放。

另外,还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是能力培养的必由之路,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它可以激发人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当然,这单靠个人的智慧往往是不够的,它要求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创新,教学手段应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应启发他们多幻想,多提一些独特的见解,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在运用新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获取信息,运用和处理信息的现代化素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教法要富有趣味性。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奇的、妙趣横生的教学方法,对任何学生都有吸引力,让他们愿意上电脑课。课堂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上要精讲多练,课堂教学只强调“少而精”是不够的,还应强调“精而当”。一个章节的内容很丰富,涉及的知识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材的要求来确定讲与不讲,少讲与多讲,不能一讲到底,违背教学规律。其次还应讲得恰当、准确。总的一点,教师的活动时间不宜过多,而应把较多的时间、空间让给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去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讨论交流,解决疑难等,有了时间和空间上的保证,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才有可能。

上机课教学,要放弃教条式、注入式教学和落后的教学手段,向学生讲授时可按照操作顺序把整个操作过程分解,让学生逐一练习,边练习边来回指导,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找出学生出错的原因,使学生在完全掌握各个分解过程的基础上,再将整套过程逐一合并,连贯起来。在讲授时还可适度传授一些操作技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既掌握操作技能又学到技巧。上机时,教师讲解课题,随时抽查作业,解答问题等。

二加强计算机课外活动,分层培养学生特长

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计算机重要,但对计算机在其专业的具体应用尚不了解,因而学习起来有点茫然。所以应在学生入学时,专门组织计算机应用报告会,让学生了解社会各个行业的计算机应用和需求情况,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还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多开并开好选修课(含讲座课),不但数量要多,质量要好,而且要开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课程,为学生选课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和空间,重视培养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不定期地举办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网页制作、动画软件制作、辅助教学软件等大赛,让一部分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身心和个性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大赛结束后,对部分优秀学生应给予奖励。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也可从中发现一批计算机应用较好的学生,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有着其其重要的意义,为我国培养跨世纪的“精英人才”、“计算机工程师”奠定基础。只有课内外融为一体,寓教于乐,才能增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学生的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提高。

三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创造能力

由于信息产业的发展及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极大地更新了教学内容,传统的课堂教学格局被打破。信息化课程有以下特点:利用信息技术能迅速更新教学内容;计算机的高储存能力符合知识的增殖特性,网络技术的发展又使得学习者能及时地掌握科技新动态。学习迁移的理论和实践说明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教学中倡导的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是学习上的迁移现象。这为我们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启示:课程的改革同时要重视综合性。现代社会需要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强的扩展型人才。需要高等院校设置好学科内容的交叉与渗透的综合课程。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基础理论和综合能力,培训机构侧重培训学员实际应用和岗位技能。双方优势互补,能够培养出功底扎实、能力全面、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在当前的高校生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只重理论而轻视技能,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读死书,这样很容易形成“高分低能”,只会考试,而不会操作,这样走向社会碰到实际问题后,往往束手无策;另一种倾向是只重技能而忽视理论,这样容易导致学生理论知识的贫乏,容易出现后劲不足的问题,走上社会以后对新知识的学习、领会和掌握的能力往往比别人差。要克服上述两种倾向,必须在理论课教学中,始终贯穿实践内容,并要经常带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同时在实践课教学中始终贯穿理论知识。让学生能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因此,在我的计算机课上,不论教给学生什么内容,都要求学生学习这门课后,要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一个作品。我大胆尝试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创新,采用“项目教学法”或“案例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及其他能力。

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和业务水平,加大力度改革教学制度,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合理调整知识结构,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启发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探索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准确把握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合作方式,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以及应对就业挑战的能力,对于进一步提高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和扩大高等院校在经济建设中的影响与作用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范唯,吴爱华.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6(15/16).

个人素质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素质人才;教材与课程;教师队伍;专业设置

现今,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整个社会生活和世界的经济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改变,世界经济结构正孕育深刻转型期。纵观世界,国家之间竞争就是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阶段,要坚持通过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升级,在转型创新中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型发展本质上是创新驱动的发展,创新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培养离不开职业教育。开发人才的聪明智慧,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的新课题。笔者结合自身感受来谈谈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

一、落实教材与课程改革,大幅增加实践技能型课程设置

前些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使用的教材主要是由教育工作者编写,基础理论课多而且教材内容陈旧,学生学着累,学不会,对教材所讲内容不感兴趣,与实践脱节。像《电工基础》,书中配有插图详解电烙铁使用,而学生去车间实习组装门铃时,多处脱焊或焊锡过多连线,无法使用。所以,开发的教材及课程偏离企业的生产实际,不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职教教材及课程开发建议由来自生产一线的企业代表和教学一线的教师以及教育界的专家们共同编写,既通俗易懂,好学好用,又符合学情、切合实际。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获得现实生活中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道德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校就像一个工厂,培育出的学生就是产品,产品是否畅销,就看其使用价值。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在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即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也就是说,学校在加强文化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大幅增加实践技能型课程安排非常重要。对实践性教学体系应进行大胆改革,学校联合企业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课程课时安排,保证必要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真正动脑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只有学用结合,才能让学生一毕业便能直接上岗工作,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

二、创新教师队伍建设

古人云:“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是教育的传播者、引导者、示范者,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基础。新的职业教育改革要求教师们担任“双师型”教师的角色:既要有文化课教师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教学、教研能力和素质,又要有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实践技能,生产经营和科技创新以及指导帮助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因此,打造一支拥有丰富专业理论又有实践技能的职业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学校可以采取以下办法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①要坚持所有教师的轮岗培训及见习锻炼。学校应分期、分批对所有教师开展轮流培训,派遣教师到东南沿海中小企业、北方老工业基地、中西部地区以及大型国有企业进行见习和锻炼,使教师真正了解最新的专业技能及社会需求,落实在日后教学实践中。教师先走出去学,再带回来教,边学边教,边教边学,学以致用,教学相彰,真正体现了教育的价值,何乐而不为呢?②要重组教师队伍,加注新鲜血液。学校可以根据专业需要,公开聘用社会上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行业里手、能工巧匠等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建设一支合理的、优秀的外聘兼职教师队伍,改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结构短板现象。

三、及时调整专业设置,适应市场变化和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行业种类和劳动力结构正日趋多样化,一些新兴的产业及行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壮大,劳动岗位变化日新月异,像信息技术、服务业、新材料、物流、装备制造、汽车、节能环保、中医药等的人才需求极度紧缺。只有立足于现实,客观地分析职业教育现状,改革调整专业设置,形成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对接,职业教育才有未来。首先,淘汰就业率低的专业,设置科学合理的新专业。像一些学校的部分专业,就可以考虑精简。因为有的专业既无师资保障、又没有市场需求,当初为了盲目的专业扩张而设置,结果大批毕业生甚至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学生未出校门就被市场淘汰。所以,专业不能只为了吸引考生,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设置。科学合理地考量自身办学条件,以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使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市场需求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紧贴国家经济发展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认清形势,勇于创新,加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予职业教育新的使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赋予职业教育新的任务。我们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梦想,一定能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中如期实现。

参考文献:

[1]王艳玲.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动向[J].成人高

等教育,2005(3).

[2]郑声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

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2).

[3]马君,周志刚.国内职业教育热点问题透视[J].职教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