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生活问题;心理问题;护理对策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原发性心肌病,主要是指心脏功能障碍,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减弱,各种心律失常,且会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的危险[1]。该病往往发病较突然,病情容易反复发作,病程较长,预后不良,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对患者家庭以及社会也造成了严重的负担。一直以来,如何采取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措施是广大临床医师比较棘手的难点问题,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2]。为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本文对我院收治的6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以及60例正常健康人的生活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9月收治的6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内科学》中关于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3],60例患者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21-64岁,平均(33.2±2.5)岁;病程2个月-20年。临床表现:呼吸乏力者40例,肝脏肿大或下肢浮肿者8例,心律失常者6例,气体交换受损者4例,心悸者2例。同时选取60例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0例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20-46岁,平均(32.3±2.1)岁。两组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利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从意识、情感、感觉、思维、行为、饮食睡眠、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多个维度对比分析两组的生活及心理健康状况。SCL-90量表中主要包括90个条目,主要采用1-5分评分制对每一个项目进行评价,1分:无症状;2分:轻度;3分:中等;4分:偏重;5分:非常严重。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症状越严重。本组研究的内容根据SCL-90量表中的各项意义主要分为精神病性、偏执、强迫、躯体化、人际关系、恐怖、抑郁、焦虑、敌对性等9项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1.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X±S)表示,使用t对其进行检验,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2.结 果
2.1两组SCL-90量表评分情况。观察组患者的精神病性、偏执、强迫、躯体化、人际关系、恐怖、抑郁、焦虑、敌对性等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但精神病性、偏执、强迫指标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几项指标差异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SCL-90量表评分情况(X±S)
指标 观察组(n=50) 对照组(n=50) t P
精神病性 1.40±0.50 1.33±0.40 1.15 >0.05
偏执 1.49±0.66 1.41±0.60 1.01 >0.05
强迫 1.80±0.66 1.64±0.50 1.26 >0.05
躯体化 2.74±0.45 1.35±0.52 3.79
人际关系 2.01±0.49 1.53±0.52 3.50
恐怖 1.76±0.63 1.25±0.39 3.33
抑郁 1.89±0.71 1.49±0.45 1.89
焦虑 1.80±0.55 1.35±0.39 1.73
敌对性 1.68±0.51 1.40±0.45 1.81
2.2护理结果。经过上表的症状研究分析可知,观察组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恐怖、抑郁、焦虑、敌对性等生活及心理问题。对所有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经有效的生活及心理护理后,患者的病情得到显著改善者48例,护理有效率达到80%。
3.讨 论
经过本组研究,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相对健康正常人更容易存在生活及心理方面的问题,与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研究报道相符,经临床经验总结,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该种疾病的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在劳动或剧烈运动后会出现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加快,气急,夜间阵法性呼吸困难,四肢及颜面不同程度的浮肿,心律失常,活动受限等问题,因此很多患者在入院后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躯体变化。②该病的病程较长,病情容易反复发作,会对患者的生理及心理产生很大影响。加上医院的陌生环境以及各种的抢救设备比较繁杂,对扩张型心肌病的认识不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患者产生抑郁、焦虑、恐怖等不良心理状况。③由于该病迁延不愈,很多患者对临床治疗以及转归情况比较关注,在治疗过程中,很多患者对医护人员过度依赖,自我独立意识以及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也有的患者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较为明显。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并经过查阅相关文献,针对SCL-90量表中调查得出的各种问题总结出以下几点护理对策。
3.1常规基础护理。吸氧是目前临床护理中最为基础、常规的护理对策,对于一些表现出气短、胸闷、心悸症状患者应积极给予持续性低流量吸氧(2-4升/分)护理。若存在严重心功能障碍患者,应确保绝对卧床休息,为了使患者更加舒适,应抬高床头取半坐卧位。应对患者采取持续心电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即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应注意,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对洋地黄类药物耐受性差,使用时尤应警惕发生中毒。每天应定期协助患者翻身(一般2h一次),同时应定期按摩长期受压部位,避免出现褥疮。
3.2加强心理护理
3.2.1提高患者对疾病的专业认识。由于该病的病程较长,且容易反复发作,需要长期治疗,护理人员应注意加强患者对疾病的科学认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详细介绍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治疗、可能会出现的各种不良症状以及注意事项等知识,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排解患者的忧郁情绪。
3.2.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由于很多患者存在一定的敌对情绪,对临床治疗会产生一定影响,护理人员应该多与患者交流、沟通,多倾听患者内心的声音,在生活细节上多给予患者一些关心和鼓励,用真诚、温暖、亲切的话语和行为感染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慢慢卸下敌对的心理情绪,取得患者的高度配合。
3.3帮助患者实现自我价值。很多患者由于疾病的关系,生活和工作都受到很大影响,进而容易产生绝望、焦虑等不良情绪,在积极治疗的同时,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多鼓励患者家属以及患者朋友与患者交流、沟通,使患者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鼓励患者能够自己独立完成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患者努力克服各种自卑、消极情绪,掌握一些基本的人际沟通技巧,帮助患者树立生活自信和信心。
3.4健康教育以及出院指导。平时应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科学的生活作息习惯,建议患者不要过度操劳,注意多休息,避免提重物,保证患者摄入充足的营养,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饮食,注意遵循少吃多餐的原则,平常饮食应清淡,戒烟戒酒,多饮水,避免过饱和刺激性饮料及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出现便秘。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强调避免劳累,宜长期休息,使心脏扩大减轻,心功能得以恢复;指导患者适当运动,不可过劳;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应该进行心理指导,要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抑郁、紧张或过于激动,以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出院后仍然需要坚持药物治疗,按时按量服药,教会患者及家属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详细记录患者的有效联系方式,定期进行跟踪随访,了解患者病情发展情况,症状加重及时就诊、防止病情进展恶化;了解、掌握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疏导患者的心理障碍,使患者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
综上所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在生活以及心理上普遍存在某些问题,临床应注意生活的细节护理,加强心理护理,可有效解除患者的生活及心理问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春喜,周静文,潘佩珍,等.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观察及护理[J].现代护理,2012,12 (19):1792―1793.
[2]金敬淑,徐海英.扩张型心肌病的观察与护理[J].吉林医学信息.2012,23 (12):21―22.
[关键词]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心律失常;预见性护理;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3(c)-141-02
由于糖尿病的严重危害性,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的预后不同,糖尿病造成的冠脉血管病变更严重,易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等症[1],由冠脉血管病变引起的死亡已成为老年糖尿病人的首要致死因素[2],临床观察、预见性护理及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科2005年3月~2007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168例,男93例,女75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64.82±4.79)岁;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156例,男87例,女69例,年龄38~76岁,平均(63.74±4.59)岁。两组间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1.2.1常规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采用美高仪蓝牙式遥测心电监护系统,同步十二导联监测含holter功能,采样心电监护波形48 h。并附生活日志表,统计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ST段改变阵次。
1.2.2统计学方法所有数值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观察表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各种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多见,多源室早、成对出现、或呈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阻滞较多见,其次为室上性心律失常(窦速、窦缓、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扑房颤),见表1。
表1两组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例(%)]
心律失常类型 糖尿病冠心病 非糖尿病冠心病 P值
室性心律失常 117(69.64)84(53.85)<0.01
室上性心律失常 89(52.98) 63(40.38) <0.05
常规十二导心电图检查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ST段改变发生率为85.12%,而非糖尿病的发生率为71.79%;在原来ST段的基础上,ST段发生进一步改变,合并糖尿病患者:无症状者28例(16.67 %),有胸闷憋气乏力者91例(54.17%),胸痛症状的患者49例(29.17%),无糖尿病患者:无症状者11例(7.05%),有胸闷、憋气、乏力者85例(54.49%),胸痛症状的患者60例(38.46%),二者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两组临床症状与ST-T改变的关系(例)
组别 ST段改变 胸闷憋气乏力 胸痛症状 无症状
糖尿病冠心病 1439149 28
非糖尿病冠心病 112 85 60 11
P值 <0.01 <0.05<0.05<0.05
3讨论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动脉的损害严重且不可逆,影响冠脉血流,加上代谢加速,心肌耗氧量增加,冠脉痉挛等,导致心肌的供血受到影响,从而使心肌的电活动发生紊乱,心脏的自律兴奋传导功能失调,引起各种心律失常。而心律失常又影响了心肌收缩力及输出量,使心肌病变进一步加重,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形成恶性循环。结果显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尤其以室性心律失常明显,提示糖尿病造成的血管、心肌损害较其他严重,特别是对于频发室早、多源、RonT型室性过早搏动等严重心律失常应及早做出判断,及早处理,避免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扑、室颤。对于伴有快速心室率的室上性心律失常,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及快速心室率持续的时间,有无血流动力学改变,有无心衰和休克的征象。而房室传导阻滞伴缓慢心室率时应着重观察长间歇的最长度及出现的频率,是否会出现心脏停搏或室速室颤,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心率进一步减慢,尤其要加强心电监测。因此要求临床护士对监护波形正确判读,及时告知医生予以处理。对于各种心律失常的出现,结合病情能够预测可能出现的情况就尤为重要,能够及早做到护理干预。
糖尿患者因为心肌营养障碍,神经末梢对痛觉感受迟钝,有的病人还发生脊髓神经病变,影响痛觉的传递,常常症状不明显,甚至没有症状。表2显示心绞痛、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不典型,无痛型较多,部分患者仅表现为胸闷、气喘、乏力,甚至部分患者心电图演变时无明显症状。有报道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胸闷、憋气、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仅为40%,无痛型超过70%。由于症状的不典型,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将增加疾病的危险性,产生严重后果。因此,护理上应高度重视,密切观察病情,加强心电监测,提高护理反应度。心电监护示波出现异常ST-T改变,注意观察患者面色、意识、血压变化,有无症状及持续时间,必要时查常规心电图,排除呼吸、影响及干扰因素,将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心电图变化结果及时通知医生,以作出相应处理,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参考文献]
[1]龙继红,邱河.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及生活指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6):7.
[2]王瑞萍,钱怡简,陈曼丽.老年人糖尿病心脏病的临床及病理改变[J].中华内科杂志,1998,37(10):677-679.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心肾综合征;护理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由心力衰竭引发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心中悸动不安,善恐易惊,坐卧不宁,头昏少寐,耳鸣重听,腰酸膝软,舌红少苔,脉细疾数。证属肾阴亏耗,心失所养,水不济火。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护理慢性心力衰竭导致产生心肾综合征病情病人的基本措施,选取2013年2月到2014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患有慢性心力衰竭导致产生心肾综合征的患者共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接受积极的综合护理之后,取得非常满意的护理效果,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到2014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患有慢性心力衰竭导致产生心肾综合征的患者共80例,为研究对象,本文选取对象均经过临床诊断后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肾综合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心中悸动不安,善恐易惊,坐卧不宁,头昏少寐,耳鸣重听,腰酸膝软,舌红少苔,脉细疾数等[1]。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40例,观察组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60.2±3.5)岁;对照组患者男性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58.5±2.0)岁,两组患者在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试验参考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诊断。对全部患者进行心功能分级时所依据的分级标准是NYHA分级标准,对照组三级患者有23例,四级患者有17例,观察组三级患者有21例,四级患者有19例。对合并心肾综合征患者的判定标准是患者在入院期间有没有发生肾功能损伤的现象,血肌醉升高值有没有超过26.5 mol/L。本实验的观察组病人和对照组病人都按照各自病情的不同接受心内科方面的治疗。
1.2 护理方法
1.2.1 一般护理
采用常规护理方式。
1.2.2 综合护理
首先做好患者的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进行的时候要将患者盐的摄入量保持在不能超过2g到3g的范围内,另外,也可以让患者多食一些维生素相对较丰富的水果或者蔬菜。对于一些植物蛋白比较丰富的食物尽量让患者不要食用[2]。其次,做好临床护理。护理人员一定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水肿情况。患者卧床休息的时候可以抬高患者的下肢患肢,对于一些水肿情况比较严重的患者可以让他们侧卧或者端坐,医护人员也可以及时指导患者家属经常给患者拍背,给患者进行按摩,活动患者的各个关节。
1.3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或者采用T检验); P
2 结果
对照组里面出现了5例死亡患者,观察组里面出现了2例死亡患者,其余患者都已好转出院。观察组患者症状缓解的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心力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指各种病因致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心力衰竭会引发呼吸道感染、血栓形成和栓塞、心原性肝硬化、电解质紊乱等较为常见的疾病。由心力衰竭引发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心中悸动不安,善恐易惊,坐卧不宁等。资料显示,患该病的人数从性别上来看,女性明显多与男性,40岁以后患该病的病人会明显增加。进入老年期以后,由于身体各项功能的退化,肾功能发生衰竭的次数会明显增多。
本组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40例,观察组40例患者,两组患者在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采取一般护理方法,即对患者的尿量、血钾、血肌酐以及血钠进行深刻的了解,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进行监测,既要做好心电监护又要做好血氧分析,进一步对患者的水肿情况进行详细的观测,并且要在观察到有明显水肿的时候给予相应的处理;观察组患者针对患者病情的变化积极的采用综合护理的方式,即首先做好患者的饮食护理,其次,做好临床护理,最后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这三种途径。两组患者在接受为期10月的护理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住院满意度、接受护理时间。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里面出现了5例死亡患者,观察组里面出现了2例死亡患者,其余患者都已好转出院。观察组患者症状缓解的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
综上所述,在对得该病的病人进行护理之时,积极的采用综合护理的护理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患者对自身病情的认识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患者更有信心去战胜病痛。另外,对该病患者采用积极地综合护理的护理方式也可以让患病病人产生乐观的心态,积极地投入到该病的治疗上,可以有效地提高得该病的病人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黄慧俐,郝杰,俞洋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肾综合征的分级治疗[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2,14(2):148-150.
[2] 赵爱源,姚F,乔岩等.左卡尼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所致心肾综合征临床效果研究[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20(12):944-947.
【关键词】 护理干预;慢性心力衰竭;效果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97-02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因心脏出现器质性病变而引起的心肌收缩能力减弱,因而导致心脏血液输出量的减少,难以满足机体需要,由此出现了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是各类心脏病发展到最终阶段时出现的几乎不能避免的综合征。慢性心力衰竭的治愈与患者的生活习惯、情绪、对康复知识的了解程度和治疗期间护理情况密切相关,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接受诊治的1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确定护理干预有较好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临床 资料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接受诊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50例,其中男性116例,女性34例;年龄30岁-85岁,平均年龄(57.34±6.98)岁;心衰病程4个月至20年,平均病程(6.74±7.35)年;其中扩张性心肌病38例,高血压41例,52例冠心病,肥厚型心肌病8例,风湿性心瓣膜病5例,缺血性心肌病6例。诊断符合国际心脏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0例,对照组7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和原发病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规药物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给予更多的关心和体贴,在生活中给予帮助。根据患者的精神和心理状况、焦虑程度和不同性格等诸多因素准确的进行评估,通过观察和交谈的方式了解患者心理的变化,应用劝导、鼓励、启发、支持、暗示和解释等方式,在患者情绪不稳定时给予及时耐心的劝导和鼓励。在治疗中,要耐心的倾听患者所诉说的各种症状,并作详细的解释;在护理中,要经常细心的与患者交谈,同时注意尊重其人格,让患者体会到家的温暖,减轻恐惧和孤独感。另外,鼓励家属进行陪护,让患者感到安全舒适,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
1.2.2 合理安排饮食 给予低盐(每日少于5g)、低脂、低热量(每日1200卡左右)且易消化的食物,本着少量多餐的原则,特别是晚餐,注意不宜过饱,且饭后不宜再进食,以免心衰加重。使患者及其家庭认识到饮食合理的重要性,并对患者每日的进餐情况进行监督,严禁烟酒,多食新鲜的水果蔬菜和粗纤维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用力而诱发或者加重心力衰竭。
1.2.3 制定活动计划 根据患者的心脏功能情况,安排适当的活动和锻炼,强调动静结合。白天除了有规律的午休外下午应再有数小时安排卧床休息,保证患者睡眠充足。急性期或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应卧床休息并依照病情调节,室内空气要保持清新,患者所穿衣服及被褥要舒适干净,鼓励患者翻身咳嗽,并为其定时按摩,床铺保持平整干燥,防止压疮。待病情稳定时可适当活动,每日坐椅2次,一次15-30min,有利于心力衰竭症状的减轻。心功能好转之后可早日下床做气功、散步、太极拳等活动。适当的步行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到达心脏,改善患者心功能不全的症状。
1.2.4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使患者明白依从性的关键作用,若患者受教育程度较低,应用通俗易懂的言语来告知患者服药的目的、药名、剂量、用法、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并严格遵照医嘱服药,不能擅自决定漏服、停服、多服或少服,使患者提高自我的监测能力,每日的药疗护士应该送药人口,之后方能离开;对于文化程度较高者,侧重于患者在医学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了解,使患者的依从性进一步提高。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的处理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均用均数±平方差(χ±s)表示,结果用X2进行校验,以P
2 结 果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再次衰竭的复发率进行比较,观察组80例中复发患者7例,复发率达8.75%,对照组70例患者中,复发37例,复发率38.57%,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慢性心力衰竭病程较长,且病情不断发展,极有可能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所以患者存在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可能性较大,进而丧失治疗的信心,此心理状态会严重影响治疗的效果,因此,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有很多种方法,保证患者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起居规律,饮食合理,预防呼吸道感染,活动量适当,戒烟、戒酒,自我识别,指导心理调节等。同时,要坚持治疗,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擅自换药或者停药,以避免发生不良后果。定期进行心电图、心功能的测定,检查体重和水肿情况,若发生异常要及时治疗。
减少心力衰竭诱因方面措施,①呼吸道感染是诱发心力衰竭的主要因素,处于感冒多发季节时一定要注意保暖,禁止去公共场所,若有发生需及时积极治疗。②避免过度劳累,根据各个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活动计划,平日在不出现症状的情况下适当活动。③及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对患者要和蔼、体贴、亲切、周到,消除其思想顾虑,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控制情绪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保持稳定的情绪。情绪激动时会增高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全身小动脉出现痉挛从而加重了心脏的前负荷,进而导致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危及生命。④预防并控制心律失常,因心力失常和心律衰竭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因此预防并控制心律失常尤为重要。所以要避免诱发因素,并密切关注病情变化,监测心电图的变化,尽早发现心律失常,并及时处理,从而减少发生心力衰竭。
通过护理干预患者了解到更多疾病相关知识,可防止和延缓心肌重塑的发展,阻滞病情的复发和恶化,并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另外,可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再次衰竭的复发率降低,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急性左心衰竭
急性重度左心衰竭患者常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和严重低氧血症,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全身脏器不可逆的损害。适时使用无创机械通气呼吸支持治疗,可及时纠正全身缺氧状态,尤其是当药物治疗难以奏效时,对控制左心衰伴急性肺水肿所致呼吸衰竭、改善心功能以及降低气管插管率具有重要作用。现将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32例急性左心衰竭的救治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3年10月至2006年10月收治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32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18~78岁,平均(56.11±6.24)岁,包括Ⅰ型呼衰22例、Ⅱ型呼衰10例。其中冠心病8例(其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2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例)、风心病10例、重症心肌炎1例、扩张型心肌病7例、高血压性心脏病5例和老年性退行性瓣膜病1例。应用双水平正压(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通气指征:①重度急性左心衰竭,心功能Ⅳ级(NYHA) [1] ;②经常规吸氧、镇静、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后症状仍不能缓解者;③原无呼吸系统疾病,就诊时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达到急性呼吸衰竭的标准;④具备咳痰能力,有自主呼吸,双肺布满湿性 口罗音。病情好转标准:①呼吸困结果难明显缓解或消失,可平卧,心功能改善Ⅱ级以上;②心率(heartrate,HR)、血压(blood pressure,BP)、呼吸(respiration rate,R)等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哮鸣音消失,两肺湿性 口 罗音减少至肺野1/2以下;③动脉血气分析基本恢复正常。排除标准:①意识障碍,呼吸微弱或无自主呼吸;②严重的酸中毒,动脉血pH
1.2方法纳入试验者其他治疗按常规进行,接呼吸机前先给病人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根 据患者是否张口呼吸或分泌物多少,面形大小而选择合适的鼻罩或口罩,再连接BiPAPHarmonyS/T型呼吸机(由美国伟康公司生产)。备用呼吸频率14次/分钟,根据病人氧合情况调节呼气相压力(expiratorypositiveair-waypressure,EPAP)4~8cmH 2 O;吸气相压力(inspiratory positiveairwaypressure,IPAP)由10cmH 2 O开始渐增加至高于EPAP15~20cmH 2 O以保证病人必需的潮气量;开始氧浓度为50%,后根据氧饱和度(oxygensaturation,SaO 2 )、血气分析结果进行调整;以后根据病情需要确定通气时间。
1.3临床观察指标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持续心电监测,记录BP、R、HR、肺部 口 罗音及动脉血气分析变化。
1.4疗效评定心功能评级(NYHA)由Ⅳ级上升为Ⅱ级或Ⅰ级为显效;由Ⅳ级上升为Ⅲ级为有效;心功能无改善为无效。
1.5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自身对照t检验。设P
2结果
2.1 治疗前后临床情况 32例病人经BiPAP机械通气15min~72h,平均(20.54±2.15)h后,其中显效22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62%。29例在1h内呼吸困难明显改善,紫绀明显好转,肺部湿 口 罗音基本消失,仅肺底少许湿 口罗音,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血压下降,SaO 2 上升,低氧血症明显改善,而3例上机后15min气急、紫绀反而加重,而改为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死亡1例为扩张型心肌病,经无创机械通气后治疗无效,后改为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但心衰仍无法纠正而死亡。通气过程中主诉咽干3例,腹胀4例,予胃肠减压后好转,面部不适感2例,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
转贴于
2.2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见表1。
由表1所见,32例患者经BiPAP呼吸机治疗后患者pH值、PaO 2 、PaCO 2 、HR、SBP、R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3讨论
BiPAP呼吸机作为一种无创通气手段,多年来已成功的应用于各型肺源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良好 [2] 。近年来随着无创通气技术的成熟与不断完善,其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亦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重视。有文献报道,BiPAP鼻罩式机械通气适用于各种病因的左心衰竭包括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3] 。对于急性肺水肿患者早期给予合理的无创通气治疗,可缩短其SaO 2 上升至生理水平的时间,快速缓解缺氧症状,降低病死率 [4] 。
BiPAP呼吸机的优点在于:①增加胸内压,降低左室后负荷。胸内压的增加可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减轻心脏前负荷,缓解肺瘀血;②正压通气可增加肺泡内压,改善通气/血流比值,减轻肺水肿;③正压通气能迅速纠正低氧血症和酸中毒,使抗心衰药物能得以发挥疗效,防止因缺氧引发的心跳呼吸停止;此外无创通气具有连接方便,护理工作量小,不易感染等优点。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同时加用BiPAP呼吸机行辅助通气治疗效果肯定,其HR、R、SBP明显下降,PaO 2 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使用BiPAP时常需较高的压力(本次研究>10cmH 2 O)支持通气,以增加潮气量,减少自主呼吸作功。在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腹胀,面部皮肤压迫感,咽干等,大多症状较轻,无需特殊处理。保持患者半卧位、经鼻胃管胃肠减压可减少腹胀等并发症。昏迷病人被列为无创通气的相对禁忌证。如行无创通气后症状无改善,则需尽早行气管插管下机械通气。
【参考文献】
1陆再英,叶任高,于维汉,等.心力衰竭[A].见: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55- 159.
2段蕴铀,王洪武,李国富.BiPAP鼻罩式机械通气和气管 插管机械通气在治疗呼吸衰竭中作用比较[J].中华结核 和呼吸杂志,1994,17(8):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