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阶段培养目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 强强联手带来德育新课题
作为九中教育集团的成员,北京九中、九中分校、佳汇中学、金顶街二小、金顶街四小都是区域内很有知名度的学校,成立教育集团可谓强强联手。但是,集团化的成立也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新课题。
首先,需要打破学段壁垒,构建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九中教育集团包括两所小学校,两所初中校,一所高中校。这就意味着,它覆盖了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承担着6岁以上儿童、12岁以上少年、18岁青年的教育教学任务,要先教会孩子从家庭走进学校,适应学校的生活,再引领孩子从学校走向社会。因此,集团的德育工作就需要打破学校间的学段壁垒,在九中集团总的人才培养目标下,重新建构6—18岁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
其次,需要整合各校资源,实现强强联手、优势互补。九中教育集团中的五所学校在德育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怎样整合各校特色,使之实现本质上的融合,进而形成九中教育集团的德育体系?为此,在集团内德育干部的多次会议中,我们着重横向解构各学校内原有德育的内容,将能够在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延续,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德育内容进行提炼,选择出德育重点,重新建构德育,最终形成融合学校原有德育特色的德育体系。
■ 养成教育成为集团德育主旋律
在九中教育集团成立初期,我们将养成教育作为培养“九中人”的抓手,贯穿整个学段。从自律意识的培养到责任意识的形成,为区域和国家输送优秀的现代公民。
我们的养成教育目标分最低目标与终极目标。
最低目标:通过培养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思维习惯,解放人的大脑。习惯是人体中的软件系统,在这个软件系统的作用下,人的许多行为与思维活动将处于一种不加思索的下意识状况,从而使大脑得以解放出来,集中到自由创造的方面上来,最终激发大脑的潜能。
终极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三大核心任务。
■ 分阶段螺旋式培养成为集团德育路径
按照九中教育集团各阶段的德育目标,我们对学生实行分阶段螺旋式培养。
小学阶段的学生培养目标是在他人眼中找到自我。外界的规范有利于自我意识的正确形成。因此,小学阶段的养成教育着重在行为的规范,在集团内的小学中推行以行为习惯养成为主的德育体系。如金顶街第二小学利用一至六年级的校本养成教育课本和好习惯储蓄卡,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学校和家庭共同培养,帮助小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初中阶段主要进行养成教育。初中阶段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但还不成熟,因此将这个阶段的养成教育设定为以综合素质评价为依托,开展在学校、家长引导,同伴帮助下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德育体系。如九中分校通过制定和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培养学生美德、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和激励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高中阶段的目标是学生在自己的眼里找到世界。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同时他们的心理和生理趋于成熟。鉴于九中学生的基础,我们认为要想充分地认识自我,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和社会。因此,在高中阶段的养成教育,我们一方面是以区域资源为依托,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通过大量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利用参加北京市模拟联合国、借助国际友好学校的相互游学等机会,让学生放眼世界。
虽然学校在各阶段都进行养成教育,但是由于学生年龄段的不同,教师制定的具体目标也不同。小学阶段的行为习惯养成,着重在自律意识的培养,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对自己、对家庭、对国家、对世界的责任意识。因此,在养成教育的背后,渗透着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希望最终从九中校园走出的是具有世界眼光、胸怀祖国的优秀现代公民。
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整个高中物理能力培养可分为过渡阶段、正常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四个阶段完成。
1过渡阶段。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正常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顺利通过会考关。
3提高阶段。会考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完善阶段。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
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难点
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
习题结构梯形化——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
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研究学生、精选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确定各能力的培养措施
好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一能力的培养措施。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能力。
三、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题的解答,都牵扯到能力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中,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明确每课时中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认真备课,确定完成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材施教,完成培养方案。
四、检验能力培养结果,完善能力培养措施
一、重视实验,培养物理兴趣
1.以物理实验为基石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根基在实验,一切理论都要以实验作为唯一的检验者。物理学习往往都从观察实验或实验操作开始,先获得感性认识,再进行分析研究,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个过程本身就与“先试后导”不谋而合。它以物理概念为基石,以定律为主干,形成了严密的逻辑体系。这就决定了学生进行学习时按照一定的思维程序对新问题进行合理的推理,分析和类比。有助于学生依据原有的认识结构,通过探索与思考,实现对新问题的同化和顺应,从而获得成功。
2.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不少的学生一进入高中,不同程度地感觉到物理实在难学。他们或因学习态度不端正,物理基础差,又不愿学,表现出自卑,孤独等心理特征;或因思维能力未培养起来,思维方式少,学法不当,学习压力大,又不善于求助于教师和同学,很难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表现出对物理学习和考试焦虑或恐惧的心理特征,物理学习如走钢丝,对物理学习的作用感到迷惘,表现出个性心理不稳定的特征等而产生不同的心理障碍。物理教师若不及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心理辅导,将会导致对他们物理教学的失败。
二、划分能力培养阶段及目标
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整个高中物理能力培养可分为过渡阶段、正常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四个阶段完成。
1.过渡阶段
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加速度、位移、质点等物理量,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正常阶段
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法。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顺利通过会考关。
3.提高阶段
进入高三后,由于选修理化的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完善阶段
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
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排序结构,系统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难点。
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
习题结构梯形化――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大联系,加深理解。
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学生,精选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
三、确定各种能力的培养措施
好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能力。
四、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题的解答,都牵扯到能力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明确每节课时中的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认真备课,确定完成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五、检验能力培养结果,完善能力培养措施
通过一个阶段的教学,用考试或考查的方法及时检验本阶段的能力培养结果,着重有针对性和有目的地命好考查试题,尽可能多地覆盖各知识点中的能力要求内容,可采用个别或部分抽查和全体考查的方法进行检验,这样既可促进学生的学习,又可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对学习和教学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教育衔接;学生心理特征;习惯养成
小学生升入初中阶段学习后,存在着学习时间分配、学习习惯养成、学习要求落实、学习科目变化等不适应的问题。导致了一部分学生遇到学习障碍,出现学习兴趣不高、厌学情绪重、转换角色难,甚至还出现了辍学率比较高的现象。初中教师就抱怨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教育教学效果不好等。为此,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成因
第一,学生具有明显的年龄阶段相适应的特征,主要反映在:学生有明显的向师性、对初中生活充满了向往、具有比较广泛兴趣爱好、小学的学习生活是愉快的等。这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教育教学要求适合小学生发展的特。这样就让小学生认为小学生海堤愉快的,和老师的关心也是融洽的。即使进入初一的同学还经常留恋小学生活。
第二,中小学教育要求的转变跨度较大,造成一部分学生不适应。从而使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一开始就跟不上要求,出现了掉队的现象,逐步形成厌学情绪,并发展为个别学生的流失现象。
第三,初一年级学习科目增多、学习内容增多、学习难度加大,同时学习的压力随之增大。造成一部分同学不适应,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出现了学习信心不足。
第四、中小学教育侧重点不同,中小学评价方式及重点差异,导致中小学教育的不一致性,学生的个好特征得不到有效发挥。引起学生学习压力突然增大,使部分学生不能适应,成绩下滑。
二、中小学教育衔接主要问题对策
我国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包括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教育。这是国家要求公民必须完成的教育阶段,同时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最基本接受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搞好中小学衔接教育,就是更好地完成义务教育的需要,更是一个成长和继续发展的需要。
首先,注重初一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研究
为了更好地对我们的教育对象准确了解,做有备无患,我们必须进一步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加强对初一新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研究工作。每一届初一新生入学后,我们要对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进行统计和分析,做到有备无患。只有准确把握了本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后,我们就能充分调节我的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计划,从而保证学生顺利过渡。特别是我们初中教师对学生不能简单的把学生看成进入初中阶段就是初中学生。因为初一学生正是从儿童到少年的转折点,他们具有两个年龄阶段学生特点,为此,我们教师把握好学生这个转型阶段特征,我们的教育管理和教学要求就不要随意拔高。这样有利于学生的顺利过渡。
其次,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初中学校教育在一个时期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任意删减非编者科目的课程及要求,是重视统考学科,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而忽视其他素质的培养,导致教师压力大,学生课业多。随着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得到遏制。但是在我们一些管理者和教师心目中的质量观点仍然没有变。仍然单纯的智育水平,以考试成绩证人学生的好坏。随着我们初中升学要求的进一步改革,我们初中教师必须寸步转变观念,增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增强对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自觉性。我们必须把发展学生全面素质作为我们工作的基本要求。我们在发展学生全面素质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初中学习中都学有所获。
再次,加强班主任工作
我们经常把班主任比作母亲,从小学生的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班主任是小学生最喜欢的老师,这也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向师性特征非常明显。初一学生在年龄特征方面和小学六年级学生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也有对班主任的依赖性和信任感,他们的向师性特征也很明显。所以,初一学生正是人生成长关键的转型时期。班主任的工作尤为重要,班主任要加强对初一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引导,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人生观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要注意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促成初一新生逐步实现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实现从儿童到少年的过渡。需要初一班主任有耐心、有责任心、有奉献精神,要对学生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爱护。
最后,重视对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和养成教育
摘要:为了贯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以能力为重,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倡导“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近几年中小学教育逐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这改革的浪潮中,笔者不断的总结先进的经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注重物理能力的培养,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本文把自己总结的一些看法与大家交流。
关键词:物理能力 施用 观察 萌生
能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完成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有所不同。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
1 物理能力及其包括的方面
广义的说物理能力就是顺利进行并完成物理学研究任务的个性心理特征;狭义的说物理能力就是物理学习中必然获得发展的、直接影响个人完成相应物理学习任务的心理特征。物理能力主要包括物理观察能力、物理实验能力和物理思维能力。
2 初中物理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策略
2.1 划分初中物理能力培养层次及目标。
根据目前初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整个初中物理能力培养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完成:
2.1.1 萌生阶段――学生个体与外界接触中初步产生的物理能力外显。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由于小学时候没有开设这门学科,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实验课、科学探究、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1.2 运用阶段――学生无把握完成某一具体任务对物理能力外显的运用。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中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所以,在教学中,在提高力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物理思维能力。
2.1.3 施用阶段――指学生有把握地运用物理能力外显去实际完成某一具体任务。根据近年来物理中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难点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习题结构梯形化――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研究学生、精选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
2.1.4 评价阶段――指学生对任务完成情况的判断。主要包涵两个层次目标⑴审核:将施用物理能力外显后的具体成果与欲完成的任务本身进行比较,做出判断。⑵补充:提出与所完成任务相关的建议。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对物理能力的各种测试(主要是各种模拟、考试),然后通过讲评和自己的反馈后,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做出科学的评价并提出无法完成某种任务的原因论证,以及由其联想到得某些其他事物。
2.2 物理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和教法、学法有关。
不同的教法和学法,有利于培养或不利于培养某种物理能力。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一能力的培养措施。①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力措施;②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应用物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③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④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物理思维能力。⑤加强学法指导是物理能力提高的催化剂;⑥开展课外小实验活动,展示学生成功作品,发挥学生创新能力,也是提高物理能力的有效措施。
2.3 物理能力培养和发展与教学内容有关。
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初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明确每课时中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认真备课,确定完成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材施教,完成培养方案。
3 检验物理能力培养结果,完善能力培养措施
通过一个阶段的教学,用考试或考查的方法及时检验本阶段的能力培养结果。着重有针对性和有目的地命好考查试题,尽可能多地覆盖各知识点中的能力要求内容。可采用个别或部分抽查和全体考查的方法进行检验。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又可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对学习和教学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根据抽查或考查结果,认真分析卷面,总结经验。对未达标的个别同学,可通过耐心细致地辅导达到能力要求。普遍问题,可通过评析卷面加以解决,使绝大部分同学达到本阶段的能力要求。对不完善的措施和方法,及时加以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