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人才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人才;人才供应链;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2-0126-02
一批又一批的计算机专业人士,在每年毕业季都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被各大企业吸纳。虽然每一年专业人才的数量远远高于企业的需求量,但是更多的企业并未真正拥有适合自身发展的计算机人员。假如,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各大高校是一个大的企业,进入该企业的“原材料”就应该是选择各大高校进行学习的计算机专业人员。那么,所谓的“产成品”,就是真正适合社会企业发展的优秀学生,社会所需要的那种高效能专业人才就因此而来,即人才供应链。对这种供应链的培养,能针对社会发展需求有效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求计算机人才能更好地与社会各大企业相适应。
一、人才供应链的组成
所谓人才供应链,就是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精益思想同样适用。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其产成品就是能够适应当今社各个企业需求的人才。供应链有其自身的主体形式流,分为单向和双向的,即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三种形式。人才供应链类似于这种传统的供应链,它也拥有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这三种形式。
人才供应链中的物流是指在人才在供应链下的流动性,在此,仅指计算机方面的专业性人才在该供应链中的流动性。选择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学生,进入各大高校之后,通过在学校特有的教育教学体系下的专业学习,完成相应的学业,进而走向社会,进入不同的企业工作或是自行进行社会深造。
人才供应链中的资金流,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社会各企业在专业人才那里获取自己的利益,通过向国家纳税的形式将资金进行合理划分;二是指专业性的人才,为了达到预计未来所得到的利益,自主地提前对学习进行资金的分配。这种供应链是以间接形式表现的,它显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供应链。
人才供应链中的信息流是具有双向性的。其流向是社会各企业把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信息传递给各大高校,各大高校在接受到各企业的信息之后,对现有的专业人士进行合理调整,并将调整后的要求报送录取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部门,该部门对其再次进行调整;通过熟悉选取各大高校的学生信息,同样能为该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提供合理的指导方向,从而制定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案,使得社会各企业最终拥有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人才。
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第一,人才培养针对性较弱,结构存在缺陷。现如今,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全面到来,国家在信息化的大发展下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市场需求来说,计算机专业自身发展的结构,人才的素质培养以及就业方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计算机人才市场的需求。众所周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有一定的方向性的,而计算机人才中的实践性占据了市场需求的巨大空间。但就目前各大高校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状况来看,相关的信息化实践性人才是极其缺乏的。
第二,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不够完善。一个行业的良性发展,是需要专业人才具备相应的行业或领域专业的基础知识,计算机专业也不例外,尤其是对于软件开发而言,市场需要的不仅是掌握相应的专业信息技术和过强的理论技能,而且也需要计算机软件专业人士具备行业领域里丰富的基础知识。由此,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软件人员,而且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能有效对新事物做出具体的专业反应,进而推动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合理应用,促进其有效发展。然而,与此要求相悖的却是在计算机专业领域里,那些综合素质不达标,专业知识欠缺的求职者比比皆是,这诚然是不利于软件技术的有效发展的。
第三,社会对计算机专业认识不足。随着计算机普遍的使用状况,社会对此专业性人才的需求已经走向低潮。由于人们日常生活对计算机的需求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计算机专业学者不再是计算机领域的新鲜人士,他们的优势显然受到冲击,一些使用计算机的非专业人士,其水平甚至超过更专业的计算机人员。在这样的情况下,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们,已然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该局面的形成直接影响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录取率。但是,在一些名列前茅的高校面前,这并不会使其受到很大影响,而那些非名牌院校,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将受到沉重的打击。
三、基于人才供应链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社会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着严格的标准,这个标准是具体的、客观的。高校对人才培养的模式成为教育教学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并且对专业知识的划分掌握以及对知识结构的掌握,都是十分重要的。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需要有适合其未来发展方向的教育教学模式,并且体现在教育模式当中。而在对知识结构的掌握中,则注重的是实践能力,这就需要从学生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发展来进行指导。对于个人而言,掌握强硬的专业技术水平是不断提高自己的重要选择,这不仅是对个人专业知识的考验,更是对个人综合能力素质的考验;对于社会而言,学生未来的就业更应该具有明确的方向,专业知识的运用是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其关注的主要问题。对于现金社会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其具有创新力,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完美结合已经成为综合专业素质高标准的要求。专业的发展有其各自的方向,过强的专业知识,对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研究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具有很大的意义。
“研究型人才”是指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掌握,这类人才一般具备很强的理论知识,并且对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前景有一定的了解,计算机科学这一学科就是从这类人当中培养而来。“工程型人才”是指能将计算机的各种软件应用到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计算机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工程等。“应用型人才”是指对计算机技术的合理运用,比如对信息技术的处理,对图形即图像的处理,对计算机辅助设备以及电子商务的应用,对信息系统的管理等。
(二)高校与用人企业携手培养专业人才
为了使人才供应链能够稳步的发展下去,各大高校不仅要同社会各企业保持有效的针对性合作,而且要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的改正。以期使人才达到定向发展。各大高校根据社会各企业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模式,并对学生进行专项辅导,这一大批学生毕业之后就走进相应的社会企业进行工作,这样的方式,就是人才的定向发展。目前,国内为缓解就业压力,已经采取了这种人才定向发展的模式,如在一些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一些民办院校内,就已经使用这样的发展方式,比如青岛海尔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吉利大学等。
社会各企业通过各大高校使其对学生进行定向教育的模式属于企业对外的介入模式。社会各企业对外介入的模式仅有一部分是学生在各大高校内完成,而另一部分则是从该企业完成,这就有效地使得学生的专I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当中,为达到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社会企业并不能知晓计算机专业人才在进行了本企业另一部分的学习之后是否愿意继续留在本企业,于是,社会各企业对新的专业人才的再培养有了相应的阻碍。这时,人才供应链的管理模式使得社会各企业与各高校之间的顾虑大大降低,进而,人才供应链的发展进一步得到了细化。
(三)高校完善人才供应链,结合生源地进行人才培养
各大高校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来源于生源地,这两者的配合程度决定了人才供应链的优质程度,好的生源对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方向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各大高校为扩大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数量,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招生。要达到预期培养人才数量的目的,就要做好计算机专业各方面发展的宣传工作,包括计算机未来发展的方向、计算机对人们工作以及生活各方面的影响、计算机在现实生活中的有效应用等,使计算机专业人才深刻感知学习的重要性,进而选择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这对人才供应链的有效发展又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高校与其他社会资源进行合作培养
社会各企业最终需要的是综合素质过强的人才。学生在高校进行学习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自身的发展,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接触实践的经历也是相当重要的。学生在学习当中,可以借鉴人才供应链的管理模式,不断的向既定目标前进。各大高校、学生以及人才供应链之间就有着必然的联系。
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家庭应以一种积极的态度不断鼓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认可,各大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和家庭之间进行有效的学习交流及沟通,作为家庭一方,应该尽量地为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保障学习资源,比如实践机会和对学习中所需设备的经济支持等。
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各大高校所处地区的影响。各大高校的外部环境直接影响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衣食住行,拥有一个方便优质的学习环境,是各大高校应该具备的条件。比如健康的饮食环境、安静的休息区域、便捷的交通设施以及适当的娱乐场所,都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结语
专业人才的培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而专业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和支持,计算机专业人才要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就必须形成有效的人才供应链。并且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要结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来培养符合经济发展的创新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颖.中高职衔接视角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电子世界,2013,(24).
关键词:物联网;专业建设;CDIO;校企合作;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2;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7)01-0-02
0 引 言
根据《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报告和政策性文件,物联网被誉为信息技术的第三次革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1]。自2012年起,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 700亿美元,2015年接近3 500亿美元,年增长率接近25%。美国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1,仅在智能电网和机场防入侵系统方面的市场就有上千亿美元。因此物联网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美元级的信息技术产业,未来10年,物联网将实现大规模的普及与发展[2,3]。物联网作为新增本科专业,在国家大力推进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如何能更好地贯彻教育精神,把握市场动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物联网工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思考
1.1 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在维基百科中的解释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is the network of physical objects or "things" embedded with electronics, software, sensors, and network connectivity, which enables these objects to collect and exchange data“…all about physical items talking to each other”。
根据国家教育部相关规定及《普通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规划》,明确了物联网工程专业属于计算机类学科[4],在市场需求的引导下,分析了全国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开设情况,尤其是西北地区的开设情况后,结合物联网产业体系及我院现有专业布局情况,明确我院的发展战略,确定物联网工程专业定位。我们将物联网分为感知层,传输层,智能层,应用层共四樱而分院其他四个专业包括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将围绕这四层进行服务和支持。物联网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传感层主要通过传感技术、辨识技术实时获取关键的特征值和数据。
传输层通过有线、无线,公网等连接,支持IPv6,通过防火墙等技术进行网络安全处理。
智能层借助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机器处理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决策。
1.2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
通过对分院现有成熟专业建设的经验来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与企业合作,而且是与明星企业合作。如何在物联网工程建设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借助其他专业的做法,首先进行学生实习、实验室建设,包括设备、师资培养等,随后可以在课程置入、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通过与企业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在结合市场,考虑学生就业、创业和继续深造等不同要求后,努力形成特色鲜明、层次清晰、模式多元、制度配套、保障有力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1.3 职业素养体系设置
在对学生专业进行能力调研的过程中,多数企业均指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在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增加了基于学生企业文化、职业安全、时间管理、专业工具使用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培养,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主要由合作企业工程师、部门经理进行内容讲授和实践,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与企业零距离接触,这样可有效节约企业二次培养的成本。
2 课程建设
2.1 课程地图建设
专业课程地图是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导航[5],主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引导,按照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从大一到大四课程之间的关联,前续、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及课程之间的能力支撑给予了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更有效的学习并规划自己的生活。
通过对大、中、小型10多家企业进行深度访谈与招聘网站90多家企业能力的调研,及国内外标杆院校的调研分析,根据物联网的体系结构,明确我院物联网培养目标,并设置两个方向,分别为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方向和传感技术与控制方向,同时设置了专业选修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能力培养。通过建立专业课程地图,协助学生以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进行学习规划。
2.2 实践课程设置
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要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如何更好地完成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呢?
首先要学习CDIO工程理念培养的大纲,重视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通过设置课程设计环节让学生从构思、设计、执行、操作等方面培养技术、团队协作、领导能力,之后加大实践环节的具体实施,在大一阶段,通过认知实习,让学生参观企业,对企业文化、办公场所等有了感官认识;在大二阶段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电路、传感等知识进行电子小产品设计与制作,为后续的系统设计打下基础。同时利用寒暑假进行市场调研,了解专业动态,清楚市场需求,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从大三开始利用无线传感网络实验室,结合老师的项目进行实践,通过开放实验室、第二课堂等科技活动,聘请企业人员进行指导实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及真题真做的题目,而更多的题目则来源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竞赛等,采用企业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的方式完成课题,保证设计质量,通过答辩提升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3 结 语
物联网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和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势必会对未来社会发展、人们生活等方面带来很大的影响。如何在国家政策及计算机、通信、控制等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进行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与时俱进的任务。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实时关注市场动态,加大企业合作的力度和深度,而这也将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陈辉,李敬兆,詹林.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4):13-17.
[2]彭力,谢林柏,吴治海,等.物联网工程新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研讨[J].计算机教育,2013(15):77-81.
[3]肖贤建,李晓芳,庄燕滨,等.物联网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计算机教育,2015(10): 5-9.
[4]王志良,闫纪铮.普通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规划[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38-56.
[5]燕丽红.基于CDIO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地图建设[J].课程教育研究,2015(30):170-171.
[6]黄静,徐艺,毕海燕.基于CDIO模式的项目式教学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J].物联网技术,2016,6(7):119-120.
摘 要:当前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现
>> 软件工程专业数字媒体方向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移动互联网方向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考 “互联网+”时代应用型摄影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思考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移动互联网时代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软件工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析 《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意见》研制思考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以能力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高职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互联网时代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探讨 “互联网+”时代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竞赛型创新基地建设与软件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01-20.
[3] 王玲,雷环. 《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的工程教育认证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9(5):88-92.
[4]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A]//工程教育认证手册[C]. 2015.
[5] 吴明晖,颜晖等. 多维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8):66-68.
[关键词]物流 人才培养模式 供应链
一、 引言
在中国,围绕着物流服务供应和需求已产生了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群。我国物流业每年平均需新增加物流从业人员约100—105万人,其中75%到85%是一线操作的技能岗位,高层管理和中层管理队伍约占15%—25%之间。根据国家《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提出的人才需求预测,到2015年和2020年,仅物流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分别需要技能型人才510人万和560万人,需要高技能人才148万人和167万人。从我国物流技能型人才队伍现状看来,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结构层次不够合理,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比例与产业进步客观要求相比明显偏低,物流高技能才人的短缺是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
二、我国职业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物流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我国物流教育发展历程短,国内在理论、实践和技术组织上都处于一个探索发展阶段。我国职业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一些问题。(1)课程规划和本科教育接近;(2)老师实战经验缺乏; (3)教材缺乏活力,教学内容上因循少变,没有形成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的应对机制,许多物流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标准未能及时进课堂。(4)物流试验实训经费投入不足。(5)“工学结合”(6)物流就业的落差,一方面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出校门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满意工作,另一方面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物流人才;(7)是我国物流行业、企业对物流职业教育的参与度还不高。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推进职业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建立适应当前就业环境的物流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供应链
(1)传统管理模式下的物流人才培养供应链分析
职业教育供应链是一种客观存在,在传统模式下,处于一种自发的、松散的状态。图2是传统管理模式下的物流人才培养供应链。
在传统模式下,中职与高职教育缺乏信息沟通和良好的协作,职业院校之间也缺乏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更为不利的是高职教育成为了职业教育中的最高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各自封闭、自成体系。生源、职业院校、用人单位之间是一种松散的、非紧密的合作关系,缺乏供应链中各节点单位之间的有效连接与集成。
传统职业教育供应链主要是推动式教育供应链,即学生通过教育“加工”后从就业服务机构推向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使得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就业通道并不顺畅,专业不对口和就业成本高的现象严重。
(2)建立物流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供应链
结合物流就业市场发展趋势,并学习借鉴国际上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我国应建立以应用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立体多样,学历层次齐全,相互衔接与沟通的“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现代物流人才培养供应链。见图3:
图3 重构后的物流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供应链
重构后的现代物流人才培养供应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是由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高职硕士、高职博士组成的多层次物流职业教育体系,并且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沟通,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体系,改变职业教育是培养低层次人才的形象。(2)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一是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与物流人才需求目标相适应;二是物流人才培养内容与物流技术发展相适应;三是人才培养方式与学生充分发展相适应;四是物流人才培养手段与物流职业岗位实际相适应。(3)实现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的有效衔接,由推动式供应链向拉动式供应链转变。拉动式供应链的驱动力来源于用人单位,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物流专业方向、物流课程设置、教育培养方案设计、教学模式设计等。
四、基于供应链理论的职业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职业院校、用人单位、生源供应方以及职业院校之间应建立合作的信息共享平台。在此信息共享平台上,用人单位向职业院校开放的信息主要有:主要物流业务流程信息、物流岗位需求信息、物流技能要求信息、物流人才需求计划、人才评估信息等,让职业院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工作。职业院校向用人单位开放的主要信息有:教学内容、学生培养计划、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等。职业院校之间相互开放的主要信息有:物流专业方向设置和物流课程设置情况、物流实验实训设施情况、物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师资等。
(3) 加强职业院校物流教育
1.综合多个教育教学因素,全面提高培养质量
第一,建立教学内容遴选机制。遴选教学内容,适时吸纳物流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职业道德、安全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应得到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得到充分体现。第二,构建以物流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第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推广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2.加强物流实训教学基地建设
应加强物流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加强物流实训基地建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经费投入问题。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对物流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要把投入的重点放在实验实训设施设备建设上。其次,要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健全物流实训教学制度和教学管理办法。第三,加强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合作。按照专业基本能力训练在校内完成,要在校内形成真实的仿真的职业环境。还要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机制,满足顶岗实习的需要,成为专业教学的有效延伸。
3.加强物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物流高技能型人才,必须要求“双师型”教师作为支撑。从学校来讲,要建立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物流专业课教师的机制,规定专业课教师必须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要从企业引进一批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
4.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
职业院校要利用自身的人才、技术优势,依托相关的专业办产业,也可以与先进的企业联合创办相关产业,与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企业互动,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推广与咨询。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以专业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推动专业教学改革。与此同时,职业院校要加强物流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密切与企业和人才市场的合作,积极探索职业学校和职业中介一体化的经验,按照物流就业岗位的要求,配置教学资源、设计教学内容,按照企业的要求“量身定做”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3)发展物流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物流人才再学习能力的一个体现,更是物流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发展物流继续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合理运用继续教育资源,不断优化物流继续教育系统的内容,建立高效的物流继续教育管理体系。
(4) 政府参与人才培养供应链结构的调整
政府应重新调整职业教育学历层次,把职业教育的最高学历由大专层次向本科、研究生层次拓展。在本科或高职院校中挑选几家办学能力强的学校作为职业教育本科和研究生试点单位,然后向全国逐步推广。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双方共享对方的资源,为社会提供一个物流高级技术人才的培训系统,为高级物流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后续教育支持。
五、 结语
职业院校是承担物流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将供应链管理思想引入物流职业教育领域,可以有效地对物流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创新我国物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物流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率。这种模式将是21世纪物流职业教育探索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何晓林、洪雁.职业教育供应链管理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1):73-74
【关键词】采购与供应链管理 长风模式 长风班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20-02
前言
2015年4月,黑龙江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带一路”战略,提出构建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内容被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的“中蒙俄经济走廊”。届时,将重点推进物流运输体系、基础设施、产业对接、配套服务、人文合作五方面的建设,物流行业的新技术、新管理将不断出现。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将不断发展并在物流业得到广泛运用,为广大生产流通企业提供了越来越低成本、高效率、多样化、精益化的物流服务,推动制造业专注核心业务和商贸业优化内部分工,以新技术、新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体系日益形成。
1.当前高职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课程现状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物流行业人才的重任,能够掌控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复合型物流专业人员已成为物流行业对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然而,面对物流复合型管理人才需求旺盛的局面,特别懂理论又通技术的复合型采购供应链管理人才缺口却不断扩大。一方面是专业物流人才缺口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却是高职高专院校对采购供应链管理课程开设情况不甚理想,对整体课程系统认识不足,实践技能不强,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出毕业生与实际企业所需人才对接不上。
2.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教学中存在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统一性不足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其特点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体系涉及采购与供应管理基础、采购计划与预算、采购战略与模式、供应商管理、采购谈判、采购定价与合同管理、采购过程管理、采购库存控制与采购结算、采购风险管理与绩效管理、现代物流采购技术等。现行高职院校在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课程设置中存在课程内容设置的不统一,有的注重采购管理,有的注重供应链管理,还有的学校兼做一门课程,这就使得学生知识能力掌握不统一,弱化了其核心课程应有的技能作用
(2)校内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采购和供应是相通的,但又不尽相同,采购和供应其实是一个连贯的动作,一个对外,一个对内,采购是从企业外部的环境获取资源,而供应是将这些资源供给企业内部客户。这就要求从事采购与供应管理的人员所涉及的知识面广,实践性操作技能强。也就要求任教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与实践技能,然而现实是教师缺乏到企业实习的实践教学经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习效果有限。
3.采购与供应链管理长风模式
长风模式,是指以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基于物流职业资历架构,打破传统物流学科体系,以未来课堂为支撑,以贯穿岗位序列能力单元的工作任务和知识点为学习内容,以新一代物流数字化学习资源为展现形式,以多元化评价体系为质量保证,利用基于过程管理的云技术平台,开创复合类职业专业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说,长风模式是基于信息化技术全面整合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环境、评价体系等内容,引入企业岗位评估,设计物流人才成长通道,提供从蓝领到灰领到白领的全过程培养服务,实现物流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开创了物流专业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长风模式。
(1)长风教学模式
目前,高校中积极推动创新型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长风模式是基于信息化技术全面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实行基于未来课堂搭建理实一体化学习环境,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课程学习任务包括开放式问题、测验、交互游戏、系统操作、现场实操等多个活动。学习过程以数字化课堂为支持,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通过移动客户端(Pad、手机)的随时随地地沟通、交流与学习形成碎片化、互动式学习模式。以数字化资源代替传统采购与供应链学习内容,教学内容使用大量的动画、视频、交互游戏、互动课程等趣味性、互动性强的资源。
(2)校企共建长风班
企业和高校共建长风模式,将全面引入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教学中,载体是长风班,长风班采取项目式小班学习,每个长风班人数在36人左右,划分6个小组,每个小组即1个团队,完成对应的学习内容、课外拓展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采购与供应链管理长风班以未来课堂为教学环境,以完成企业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单元为学习内容,借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由学校老师、企业教学顾问、企业导师组建师资团队完成日常教学,在长风班中实施企业岗位认证、企业顶岗实习、高端就业推荐,最终实现以学生职业规划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及教学模式。
结束语
在企业中,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具有巨大潜在作用,相对于提高销售额的努力,付出较少时间和精力就能获得巨大的效益。因此,高校把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这门课程设为核心课程,对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课程长风模式的推进能更好的提高学生采购管理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常娥,安久意,胡会琴.销售物流环境变革及其对策[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