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德育的培养

教师德育的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德育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德育的培养

教师德育的培养范文第1篇

1.高职院校教师的师德现状

第一,对师德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职业道德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不注重师德修养,言行不规范,甚至放纵自己,道德品质败坏,丧失了追求职业理想和热爱教育事业的原动力,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缺乏爱岗敬业精神,经不住外面精彩世界的诱惑,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过分重视个人利益,主要精力放在校外兼职上。这又导致工作热情下降,静不下心来钻研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死气沉沉,工作敷衍了事,学生学不到想学的、有用的东西,原本不高的学习热情急速降温,对向往的大学心生失望。

第三,责任心不强,对学生爱心不够。不能尊重、平等对待、关爱学生,讥讽、歧视、打击学生成为常态;不去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却一味的抱怨学生素质低、基础差;照本宣科,讲完课就交了差,缺乏课堂管理,对学生违纪行为视而不见,忽视了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等等。这些教师是不称职的,师德方面的缺陷,会影响教师自身的发展进步,严重损害教师的职业声誉,更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败坏社会风气,阻碍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2.高职院校教师师德与职业教育间的联系情况

高职院校教师的师德关系到培养学生的质量,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职业性特点客观上对教师的师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劳动的对象具有特殊性,是成长中的大学生,他们处于高考分数的末端,自我约束能力弱,知识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考上大学,他们心中又点燃在知识殿堂遨游的希望。教师要在不同的时间、环境,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这些特殊的学生精心呵护、点拨,这不同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服务性行业和普通高校。(本文来自于《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高职学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极强的模仿性,会模仿教师的语言、动作、精神风貌、行为、品德等,教师的言行品性不仅仅是个人私事,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很大,教师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现身教育。叶圣陶曾说,一个学校的教师能为人师表,有良好的品质,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劳动的目的和成果具有特殊性。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事;还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人。古人称传道授业解惑,现今强调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最根本的职责和任务。教书育人的劳动成果比其他劳动成果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具有更广泛更深远的影响力。教育日益普及,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的人越来越多,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学生人格的塑造,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做人品质,并且这种影响不会随着学生学业的结束而消失,它会伴随学生一生。一批批学生走向社会,也把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带到家庭和社会各行各业。可见,教师职业道德直接作用于学生心灵深处,关系到学生性格和品质的塑造,进而影响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的前途和未来。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劳动的工具和手段具有特殊性。教师工作使用的除了常见的教材、教具等物质性的工具和手段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教师的知识、才能、授课技巧、组织教学的能力、心理素养、道德品质等,其中,思想道德品质起主要作用,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高尚的道德,是引导和激励学生完善品德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育者的人格是全部教育的基础”,教师道德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因而,高职院校的教师更应强调所具有的师德素养,并能够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影响和带动学生,发挥出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师德的措施及落实

1.制度建设及落实

目前,还没有一部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但国家《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都对教师师德提出要求,职业院校根据以上法律、法规和规范制定出本校的师德规范、条例和制度,使师德建设有了根据,衡量教师职业行为是非善恶有了明确的标准。但这些规范、条例、制度普遍存在要求笼统、弹性大、不易操作、难落实等问题,为使师德建设有明显成效,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提高认识,重视师德建设,师德建设常态化、全员化,避免搞形式、走过场;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及具体落实。制定科学、具体、切实可行的师德建设条例,建立和完善激励、考核和监督机制,通过评优和奖惩措施进行激励或约束惩戒,树立让人心服口服的师德标兵,大张旗鼓的宣传学习先进,对师德方面有缺陷甚至道德败坏的教师要加强教育、惩戒。让学生、教师、督导、相关部门综合考核评价师德真正发挥作用;三是通过学习、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师德水平。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养成在法律意义上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的习惯。重视职业道德素养和教学技能培训,特别是对非师范类年轻教师,不能因为高学历、名校生而忽视培训,急于推向课堂,要在职业态度、职业道德、教学基本功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学习、培训制度化、规范化,责任到人,管理到位,师德不达标绝不放手;四是营造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为师德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教师的责任与权力相统一,学校要关心、帮助、理解教师,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学习条件,调动教师师德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教师喜欢教育工作,珍视教师岗位,以师德高尚为荣。

2.师德建设具体内容

为全面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国法律法规和规范对师德建设提出具体要求,主要内容有“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等,结合实际,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怎样做谈一些自己的理解。

一是爱国守法。热爱祖国、服务人民、拥护党的领导,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高职院校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也不例外。中国人历来具有家国情怀,具有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弥合了各民族、各阶层之间的隔阂,形成了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凝聚力和向心力。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演绎着可歌可泣的爱国事迹,同时爱国也渗透在普通人包括教师的日常工作中。高职院校教师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理解、认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立足本职,履行职责,报效祖国。教师要国的楷模,尤其是面对一些热点、焦点问题时,不能不负责任的乱发牢骚,而要引导学生全面辩证的分析认识问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遵纪守法、廉洁从教是教师的职业义务和职业道德的底线。教师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律己,依法执教。要尊重关爱、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杜绝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敷衍马虎、弄虚作假、,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

二是敬业爱生。爱岗敬业是教师正确对待职业的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做好工作成就事业的前提条件。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因为热爱,势必会敬畏、珍视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也因为热爱,就不仅仅把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而会潜心钻研、施展才华、报效祖国。高职院校教师的服务对象是高职生,执教时要了解、尊重学生,因材施教,要关爱学生,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做到关心学生政治上的成长、学业的进步,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有健全人格,就业上全程关怀,让每一个学生有尊严的学习、成长。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它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源于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关爱学生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体现。

三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教师正确对待学生的道德规范,高职院校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技能,又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师要精心施教、诲人不倦,认真备课、讲课、组织教学、复习、考核,扎实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教学中要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能性。教好书讲好课,要求教师刻苦钻研、严谨治学。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学习型社会与信息时代,教师要不断吸收新鲜知识,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全面育人,德育为首。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中小学教育为了中考、高考成绩,重点强化了智育,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方面欠账很多。大学教育要补上“全面发展”的课,并把德育放在首位。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德育渗透,结合专业知识渗透科学精神、科学伦理,把学科知识和国家、人民、社会联系起来,以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四是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教师正确对待自己的道德规范,是指教师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效法的表率和楷模。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学为人师、以真立教,以自己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高效实用的讲授方法影响学生,解决学生的疑惑,赢得学生的信赖与尊重;为人师表还要求教师行为世范、以善立教,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学生和世人有极强的示范性,塑造自己的同时也在塑造他人,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检点自己的言行,杜绝自由散漫、举止不雅、言论偏激,工作、生活、学习中要做学生和世人的楷模。职业道德是教师各方面素质的灵魂与集中体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职业的集中概括。因而,学校要强化对教师师德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切实落实相应的制度,对有违于师德的事件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坚决予以制止,决不可任由发展。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在思想上崇尚师德、在行为上体现师德,在师德修养中体现自我价值,实现崇高的教育目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历练,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识丰富、教学艺术高超、道德高尚、个性良好、意志顽强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3.注重职业精神的养成教育

教师德育的培养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越着经济不断发展,改革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师良好的素质及职业道德规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体育教师良好的品质主要表现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等诸多方面,如何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运用新思想、新观念去影响学生,全面提高身体素质,潜移默化,滴水穿石,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及规范体育职业道德是每一个教师必备的基硪条件。

学校体育是学校向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所以和德育、智育并莺,是因为它是德育和智育的物质基础,它可以促进智育的发展,又是向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很好阵地,学校体育工作主要依靠体育教师去完成。因此一个体育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而在体育教学及平时行为中,极少数体育教师平时不注重自己的自身道德修养,造成了社会上对体育教师形象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社会偏见,为了树立体育教师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广大体育教师就必须树立新风,加强自身修养,规范体育职业道德。

1体育教师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

教学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体育教学工作,以崇高的敬业精神为指导思想、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自身素质,培养终生体育观念与体育习惯为宗旨,这是搞好体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搞好体育教学工作的内在动力。体育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增强学生的体质,传授体育的基本技能,只有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完成这一使命,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提高人口质量。体育教师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国民体质的强弱,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体育教育者的行为、语言、直接渗透到学生德育、教育的效果,言行举止对学生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都有无形的感召力量。

2教学时尊敬学生,师生互敬、互爱互相帮助

热爱学生是每个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将心,设身处地替学生着想,对学生充满热情,全身心地热爱每一个学生,把真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被教育对象,和他交朋友,打成一片,并了解学生的学习、健康、爱好及要求,将对学生的感情东灌注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相统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热爱你,尊敬你,才愿意接受你的批评和教育。高校的学生心理与生理已经成熟,他们自尊心较强,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并且情感体验也较为丰富,他们希望得到体育老师的平等对待。因此只能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不能用教师的主观想法强加,师生发生“顶牛”,对抗往往是强加引起的。要尊重所有的学生,无论是体育优秀生或差生,都应平等对待,鼓动优等生帮助差生,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特别是对待体育成绩较差的学生,一方面要主动关心他们,多鼓励树立自信心,另一方面也不能降低他们的标准,而应该共同找出原因,从各方面关心学生。提高他们锻炼的积极性,从思想上关心、学习上帮助、生活上注意健康指导等来提高他们的体育课成绩及身体素质。

3身教胜于言教,严于律已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以自己活生生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包括学识、爱好等方面,也就是说“思想品质高尚,为人正派,温柔雷利,威而不猛”,知识渊博,判断果断,观察精细,甚至能歌善舞,艺术细胞丰富,更能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体育教师在高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多,接触学生机会多,因而在与学生交流、沟通、端正态度、提高综合素质非常必要。教师的品德、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其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注视之下,这就要求体育老师教学态度严谨,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教学艺术去教育中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好,例如夏顶烈日,冬冒严寒,要求学生不怕冷,积极参加学习锻炼,教师必须精神饱满,以良好的状态影响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才能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4通晓业务,良好的教态,端正教风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一个有威信的教师,常常是用知识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服,认真学习,钻研业务,备好课,上好课,制定好教学计划,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不但能训练各种运动队,还能组织编排各种运动竞赛计划,并坚持锻炼,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并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科学的发展,在工作中要认真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知识上要精要深。包括教育学、美学、心理学及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吸取增加文化知识和文化底蕴,敢于创出自己的教学模式,广泛积累,收集并由量变到质变成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杯水和一桶水的问题。你要给学生一杯水的知识,你就得到有一桶水或若干桶水的知L’只才行。教巨精湛,要掌握体育教学规律。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对运动项目运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和青少年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这是决定学生对运动掌握程度,对青少年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大事。体育课的主要任务是增强体质,不允许损伤。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认真学习和钻研,提高教学能力,做到有敏锐的观察力,有较高的组织能力和教学艺术,使体育课上的生动、活泼、有鼓动性、感染性、趣味性使学生愿意上体育课。在日常生活中切忌衣着不整,语言污秽,行为粗野,工作敷衍。要通晓、务,端正教风,运用新的体育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加强文化修养,改进教学方法并注意有良好的教态,鲜明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口令清晰、准确的专业术语。文明的谈吐和勤勤恳恳的工作作风,随时随地为学生树立榜样。

5体育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美育常识

教师德育的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音乐教师;心里素养;教育对策

在教和学之间,学校、家长、学生都在努才地学习着如何适应,如何沟通。目前我国一项关于小学生的心理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在不断攀升。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对人的德育、心育、美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因此,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极佳途径。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应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还有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和技巧,适时、适度地于音乐课堂教学之中渗透心理教育,从而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音乐教师应有良好的心理素养

音乐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音乐教育活动是一项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在教学中,学生心理反应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唤醒过程,他们面对的是由各种各样外部因素构成的刺激场,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出强烈的求知心理。这种心理是流动的、不断变化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灵活的即时反应,即时将自己的情感表达进行调节,一定要控制在与自己当时的教育目标相匹配的状态上。

例如,当学生情绪高涨到了将要无法自持时,教师的任务明显地落在“冷静”二字上,教师这时就应以自持的冷静去引导学生;当教学活动需要柔和、优美、温暖的情绪时,教师应事先用自身的平和、深情、充满爱意地发出“信号”去感染、诱导学生。只有当教师自身情绪的表达(当然,少不了音乐)和学生一起产生和谐的“共鸣”时,学生才能被教师的情绪打动。

在健康的音乐课堂上,没有好学生和差学生,只有勇于表现和正在准备的学生,没有优等生和后进生,只有热爱音乐的学生。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做好沟通学生和音乐、健康的桥梁,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健康的、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充分发挥教师个人魅力,给每个孩子一缕缕阳光。

二、音乐教师心理素养的应用对策

1.利用音乐欣赏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音乐欣赏通过欣赏者的审美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学生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觉、评价音乐的能力,并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使人的精神得到更大的丰富和满足,身心得到健康协调地发展。它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独特地促进作用。

(1)抒感,愉悦精神。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它的表现力来自悦耳动听的音响及精致美妙的音乐形式。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对音乐能有更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它可以诱发人们心中一股潜在的巨大力量,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让人感到自信、快慰、聪慧。健康优美的音乐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不但给学生轻松、愉快的审美享受,在美的意境中自由、协调、健康地发展。还有助于学生产生高尚的快乐感和满足感,从而达到积极的休息,调节大脑和抑制功能的平衡;有助于学生自制力、毅力、耐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2)发展个性,丰富想象。音乐欣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并沉浸于音乐的状态中,在音乐欣赏美的过程上,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中将自己的内心体验投射到听觉活动中,自由地表现自我,在表现和创造中提高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使受教育者的智力、情感得到均衡的发展,丰富了个性。另一方面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多层面的心理体验活动,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丰富的想象力去尝试、探索音乐美的形式,对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有极大的作用。

(3)陶冶性情,内化审美。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使学生体验和领悟音乐美。在美的形象熏陶下,在身心愉悦的享受中,审美情感得到培养和发展,促进学生审美趣味的提高,为高尚道德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条件,使学生获得一种精神人格的净化和升华。

2.利用唱歌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歌唱是一种情感艺术,具有调节人的情绪,升华人的情感的功能。它通过有组织的音响,以抑扬顿挫的音高,张驰变化的节奏,扣人心弦的速度,线条明确的力度,以及色彩多样的音色来表达人类的情感信息。音乐教师应发挥这种功能,使学生通过歌唱,保持愉快而平稳的情绪,从而使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并保持体内各器官的功能,达到心理活动协调一致的功效。音乐歌唱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的实际运用:

(1)营造歌唱气氛,培养学生的自信。音乐教育中要求学生能够“当众、自信、有表情地歌唱”。在课堂上,有的学生有极强的表现欲,敢说敢唱。而有的学生则显得拘谨、内向。教师应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展现自我的能力。如在教唱人教版一年级的《其多列》后,不请个别同学唱,而是对他们说:“同学们,班级可以说是一个小舞台,如果大家能够充分利用这个舞台来锻炼自己,那他就会变得很棒!”拘谨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鼓励和带动下勇敢地站了起来。通过锻炼,同学们不仅可以大胆自信地歌唱,而且还可以根据歌曲的内容进行创作表演。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了自信。

(2)通过趣味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送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例如,在教唱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时,把整个黑板画成美丽的澎湖湾,把歌谱和歌词抄在水波荡漾之中,学生一进教室,就被这强烈的视觉冲击所吸引。再如,用录音机把学生自已的歌声录下并欣赏,点评。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怡心怡情,情不自禁地萌发参与音乐活动的强烈愿望。

(3)寻找学生需求,丰富教学的内容。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喜欢什么,愿意学什么,就教什么,这样就缩短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例如,低年级学生喜欢爱唱,爱跳,爱模仿,参与欲望强烈,什么问题都要问到底。高年级学生则喜欢时尚音乐,喜欢自己学唱歌曲,喜欢挑战性的学习。作为教师,应精心选材,合理安排音乐教学内容。如经常从《校园歌曲》等报刊杂志上选择学生喜爱的歌曲、音乐知识、音乐故事等内容,丰富唱歌学习内容,为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开辟广阔天地。

3.利用音乐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音乐课外活动包括合唱队、民乐队、歌咏比赛,鼓号队活动、音乐小品表演、音乐知识竞赛、歌曲接龙比赛等。这样不但改变了过去以歌唱教学中的单调活动,而且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合唱训练,可以培养声部之间的和谐与默契。在合唱训练中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在音乐课外活动中,也能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及活泼乐观的情绪,消除自卑、孤僻、羞怯等心理。

总之,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对人感情的陶冶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渗透过程,其效果是深刻而久远的。只要我们抓住学生的特点,不失时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一定会在我们的引导下茁壮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1]尹红.音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章连启,谭天静,张亚红.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教师德育的培养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以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试点的“中职+本科‘3+4’”项目为例,借助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化培养的理念,从目标、措施、保障和体会等方面,全面深入地阐述了现代职教体系中“中职+本科‘3+4’”模式的构建。

[

关键词 ]中职+本科系统化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林春(1975-),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市教育局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江苏 常州 21 300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2-0034-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长三角地区已率先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向高端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职业结构也产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职与高职、中职与本科的衔接,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常州市中、高职衔接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数控技术应用中职专业,率先与常州工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本科专业实施了“中职+本科‘3+4’”衔接试点项目,实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分段培养。

一、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不足

1.中职教育的吸引力不强。目前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识不足,对知识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评价仍然存在偏差。社会普遍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职工”,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干部”,没有普遍认同“技能型人才也是人才”的观念,导致成绩优秀的学生不愿意进入职业院校。尤其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高等教育扩大了招生规模,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环境更加恶化。

2.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单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有两条途径:一是职业院校;二是工矿企业。目前中职高技能人才进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的途径较为狭窄,难以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多元发展的需求。高职教育丧失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部分具有较强实力的高职院校或升格为本科院校,或被本科院校合并,进一步压缩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渠道。企业存在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对职工技能培训的经费投入不足,弱化了原有企业的培训功能,没有承担应有的培训责任,影响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3.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层次略低。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是目前我国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渠道,导致高技能人才培养层次较低的因素有三个:一是生源层次低。选择职业教育往往是学生和家长的无奈之举,只有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才会报考职业学校,影响了技能人才的整体素质。二是优秀教师少。一个优秀的职业学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技能水平和教学水平,但职业教育的教师待遇差、任务重、地位低,无法吸引优秀师资来校任教。三是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学科化,专业设置不合理,评价标准不独立,对职业教育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研究不足,与社会经济、行业企业的对接不够,导致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不强,缺少进入应用技术本科乃至研究生阶段的通道,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更无法满足产业转型的需要。

二、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系统化培养的措施

1.合理制订“中职+本科‘3+4’”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培养目标的衔接是“中职+本科”衔接的前提,也是课程衔接的基础。原则上应由本科院校牵头,联合中职校、教科研机构及相关行业、企业人员,通过市场调研、职业分析和教学分析,共同探讨企业就业岗位对中职和本科两个阶段的职业能力要求,从而制订“中职+本科‘3+4’”模式的七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中职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具有较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专业实践技能的准高级应用型人才;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品质和岗位核心能力,掌握本科专业基础知识、应用方法和基本技能,在行业生产一线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中职+本科‘3+4”’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人才培养的规格、中职和本科不同阶段的目标、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较为科学的课程体系,为实现“中职+本科‘3+4’”中高职模式的有效衔接明确了方向。

2.合理重构“中职+本科‘3+4’”模式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与课程的衔接。按照“中职+本科‘3+4…各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构七年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讲究课程衔接、能力递进,加强综合素养和技能实践的培养。“中职+本科‘3+4’”模式的教学工作,由参与培养的院校采用一套课程标准,分段实施。课程标准要根据不同的专业,以本科院校为主,由中职校及教科研机构、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共同组建课程开发小组,整体设计学生在校七年间的课程体系,详细规划设计各阶段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各方共同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有利于合作院校发挥各自优势,进行合理的教学分工,最大程度地提升教学效果。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中职学校主要从事职业基础教育,包括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基础教学;本科院校则在此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包括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与常州工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合作试点的“中职+本科‘3+4’”项目,通过部分专业课程的衔接和整合,达到一体化设计的目标。例如,将中职阶段的机械基础课与本科阶段的机械设计课衔接起来,将中职阶段的机械制图课与本科阶段的机械制图课整合起来,制定新的中职阶段机械制图课程标准,并在中职阶段实施教学。

3.合理保障“中职+本科‘3+4’”模式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质量的衔接。(1)组织保障。成立以教育局分管副局长为组长的市“中职+本科‘3+4’”模式试点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由市级教科研机构统一协调,成立各试点院校课程校际教研协作组,并将行业企业引入校内实训基地,与行业接轨。(2)制度保障。第一,建立目标管理岗位责任制。根据目标管理的总方针,围绕目标管理的总目标,由各系部和职能部门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和研究目标体系,层层分解目标体系,将每项目标具体落实到教研室、科室、班级以及每一个责任人。第二,建立目标管理协调合作制。学校通过工作例会,协调学校各系部以及职能部门之间的团结合作,建立目标管理协调合作机制。第三,建立目标管理考评奖惩制。以学校评价部门为依托,组织相关资深教师,成立以校长为领导的目标管理学校督导评估工作组。坚持形成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相结合,以总结性评估为主的原则;坚持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以定量评估为主的原则;坚持相对评估与绝对评估相结合,以绝对评估为主的原则。合理制定教学质量评价与考核机制以及转段考核标准,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于教师来说,一是优先选配高质量的教师,即为试点班级配备工作经验丰富、有高度责任感的班主任,师德高尚、文化素养好的文化课教师,技术过硬、敬业精神高的专业课老师。二是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在平时务实教研的基础上,定期选派教师到对口高校访学,利用假期组织各类业务培训。三是建立健全任课教师的考核与奖惩制度,开展校内督导。学生的平时考核由中职学校组织进行,阶段性考核则由高校按课程标准要求命题,或采取高校参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统一命题、制卷、组织考试并集体阅卷的方式。学生完成中职学习后,通过必要的考核机制,选拔进入本科阶段学习。(3)人员保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建立教师联合培养、双向流动和共享机制,支持引导中职校和高校,企业共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整体提升教师的素质。

4.深度交流“中职+本科‘3+4’”模式的改革方案,实现优势资源的衔接。(1)院校领导交流,融通育人理念。本科院校领导与中职学校领导积极开展高层对话,畅谈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内涵、专业建设的思路、人才培养的方法、课程实施的策略等,并就合作育人的理念达成共识。(2)院校教师交流,优化课程教学。合作学校组建各课程校际教研协作组,包括德育、语文、数学、英语、物理、信息技术应用和职业技能培养协作组等,主要职责包括制定各课程的教学标准和进程安排;组织研制各课程的考核评价标准、评价方式,提出教材选用建议;制订校际教研计划,跟踪教学过程和调研教学成效等。同时,合作学校按课程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合作学校教学资源及教师所长,互相听课,互派上课,提升教学质量。(3)促进院校的师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职学校邀请各高校领导及学生与试点班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合作高校详商合作项目;邀请合作高校专家为试点班学生作专业讲座;安排试点班学生到合作高校举行成人仪式,深人体验大学生活。此外,还可以定期对“中职+本科‘3+4’”试点教学班的学生举办知识讲座,让学生进一步了解“3+4’”改革试点项目的相关政策、转段考核方案、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

5.广泛宣传“中职+本科‘3+4’”模式特色优势,实现学校与社会的衔接。由市“中职+本科‘3+4’”试点工作小组根据有关政策,协商制定招生章程,及时与市招生办公室商定入学办法,公布招生政策,通过各成员学校的广泛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力。

三、初步成效与思考

1.有效地实现课程衔接、校企对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改革。中职与本科学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员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任务,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中职、本科两个阶段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保证相互之间的衔接,并据此重组课程体系。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既避免了课程内容的重复,又拓宽和加深了课程内容。

2.有效地改革招生制度,凸显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试点项目通过2012年和2013年的宣传和招生,得到家长和学生的认可,班级平均分达到了常州市区四星级高中的分数线,吸引了优质生源。特别是地区招生计划和财政拨款,都向试点专业倾斜,增强了试点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教师德育的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时期 英语教师 文化素质

一、英语教育思想的转变

1.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忽略了英语教育的人文性目的。英语新课程要求我们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英语课程的目标与定位。兴趣和信心是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基础,英语教师培养学生自主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是以学生为本教育思想的关键。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息的培养,具体包括帮助他们认识自主学习的作用和必要性,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帮助他们意识到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本人,使学生学会主动承担学习的责任,成为自主独立的英语学习者,自我管理英语学习,培养良好规律的英语学习习惯等。此外,以学生为本的英语教育思想强调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英语学习的技能,主动协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大提高效率。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人才的要求不同,这就必然要对我们的教材实施改革,使之适应社会的要求,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其次,在世界上说英语的人越来越多。作为国际交往的语言也是被使用得最多。如在国际航空、航海和体育界、科技界,英语是国际性语言。故外语教学内容也是与时俱进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如涉及艺术、科技、音乐、天文地理、健康饮食、肢体语言、文化遗产和未来生活等。这些均要求英语教师的素质与时俱进。

二、英语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文化素质

现代课程中提出了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级别目标,为了尽可能地完成教学目标,每一位英语教师应该做到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英语专业素质。在英语教学模式与时俱进的时代,教师要从权威性的教导者,转化为学生英语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甚至是合作者,首先就需要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具体包括渊博的英语专业知识、较为广阔的知识面,同时应具备丰富的辅导和支持学生的教学技能和方法,同时宽宏的心胸、耐心的性情也不可缺少的。新时期英语教师不能只是被动地执行课程标准,应当是课程设计的参与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和研究者。现代课程的英语课本中包罗万象,十分具有时代感、思想性和真实性。新时期英语教师要积极地为自己创造后继教育的条件,自觉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同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要求外籍教师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教师间的交流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提高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总之,英语教师只有不断“充电”,通过自学、互学、进修等多种学习渠道不断提高英语专业知识及英语教学水平,才能把学生带上良好的英语学习轨道。

三、如何提高自身英语人文素质

1.丰富词汇

要提高自身英语素质,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而将阅读能力比作成功的建筑,那么词汇便是建筑材料,如果建筑材料不充足,任何建筑都是空中楼阁。词汇量是英语阅读能力提升的基础。

为提高教师的阅读能力和水平,首先:①要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打下扎实的基础。如何记住单词对于教师来说又是一个难题,对于记单词,要切记不能死记硬背,在刚接触英语的时候老师都教过我们音标,而根据音标去记忆单词是最有效的,也是最不容易忘记的。②要尽可能多地记一些常用词的搭配。③借助所学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当然,猜测词义也很重要。必须能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④英语的构词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合成,另一种是派生。英语单词构词法以派生为主,了解构词法并记住一些派生词词缀,可以扩充单词量,也可猜测生词词义。

2.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的影响,作为国际通用语,英语早已成为社会活动各个方面国际交往重要工具。随着社会生活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加深,以英语为载体的各种信息遍布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阅读能力看似比较容易提高,事实并非如此。

大量的阅读不但可以使教师温习已掌握的词汇,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但有助于良好语感的建立,促进其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全面提高的英语综合素质,更是教师持续进步、长足发展的坚实基础。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通过分析一些普遍存在的限制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提高的因素,提出一些较有实际意义的策略,也能为提高教师的英语阅读能力服务。

3.讨论和写作

书面表达既考查教师基础语法知识和语言知识的运用,又提高审题和布局谋篇、组织成文的能力,从而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这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训练,须掌握以下七种技能:英语书面表达的书写技能(包括拼写、标点等等);准确的审题技能;指导性写作的用词技能;在特定题材下、特定时间内的书写速度;运用语法来表达意义的技能;语篇的整合技能;交际技能。我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讨论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对我们所思所做开展讨论,能使我们对该写什么、怎样写有所了解。在讨论中,我们能集思广益,互相借鉴,对讨论的材料有话可说。这是写作之前的口头表达,是书面表达的基础,写与说具有相同心理语言的形成过程,都需要先形成要表达的思想和信息,然后再将信息编成有意义的句子或段落,进一步则能形成个人的思想。实践证明,只要把对话及课堂讨论当作写作的阶梯,就能更好地训练我们的写作能力,拓展我们的思维,便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自由发现空间。

其次,我们的老祖宗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强大的阅读功底是写出好文章的保证,只有输入得多了才能输出得多,因此一定要多读课外文章还有精读文章。

四、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方法,是广大英语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在英语教学中合理利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简称CALL)是现代英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音像和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可以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化学习,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不断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族文化的理解,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在实际过程中为英语素质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也能提高个人的素质。

总之,实施英语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这一工程,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其中英语教师自身文化素质的好坏对整个英语素质教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新时期教师的文化素质不能只拘泥于某一方面,应该是多方面的。教师的素质与学生的素质、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在新时期,英语教师应不断地更新知识,不断地探索,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赶上教改的步伐,适应当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新时期英语教师需要不断充电,完善自己的教学手法和知识储备,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英语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雪梅、康淑敏.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英语教师现状调查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12).

[2] 范治光. 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1).

[3]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4] 李树河. 大学英语阅读的重要性及策略研究[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呼和浩特,2005年,3(4):50-52.

[5] 马国英. 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J]. 太原科技,太原,2005年,9: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