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学改革;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杨正民(1964-),男,江苏南京人,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正高级讲师,国家一级建造师,研究方向为土木水利类专业教学及工程管理;谢兵(1969-),男,江苏南京人,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土木水利类建筑装饰和建筑设备专业教学及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资助课题“江苏省中职‘2.5+0.5’人才培养模式下建筑装饰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研究”(编号:ZZZ10),主持人:杨正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5-0073-04
目前,江苏省正在对中等职业教育各专业进行新一轮教学改革,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以职业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反映行业企业需求、科技进步、企业生产管理方式变化的要求,注重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中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以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提高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
一、依据工学结合,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各级职业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组织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开发新的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应强调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及实用性,邀请企业参与制定教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使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需求、职业标准、生产过程对接[1]。应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强化工学结合、校企融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使其所培养的对象是能够达到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中,加强体现审美素养、环境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的学科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以能力为本位、项目为导向的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丰富工学结合、校企融合的教学模式和内涵,完善和发展订单式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出去,请进来”,进一步密切与企业的联系,深化校企教学互动,让专业教学贴近岗位实际。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教学内容的开发,开发优质专业教学资源;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活动,成为行业的行家里手;建设具有专业仿真教学场景的校内建筑实训基地,同时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强化专业与职业岗位的对接,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
在建筑装饰专业的人才培养上,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把育人作为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建筑装饰专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开发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建筑装饰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使得培养的建筑装饰专业毕业生能从事建筑装饰设计绘图、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装饰装修质量检查、建筑模型制作和室内配饰等工作,以满足建筑装饰行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二、面向职业岗位,确定岗位群
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是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选取的主要依据。通过对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的调研,进一步明确江苏省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建筑装饰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确定建筑装饰专业人才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了学生文化基础、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通过对企业就业岗位及岗位群分布的调研分析,确立了建筑装饰专业的服务岗位群,结合岗位群的宽度和深度,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如何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目标。通过对建筑装饰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分析,整理出了建筑装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析图(见图1)。
通过分析总结了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见表1),把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建筑装饰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能从事各类建筑装饰工程的施工、设计与管理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胜任装饰施工、设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感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建筑装饰专业作为创造美感的一个专业也越来越受到青睐。该专业就业面非常广,员工待遇也相当高,行业前景可观。为使中职学校毕业生更好适应岗位需求,体现中职学生“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和优势,把建筑装饰专业教学重点放在装饰施工岗位和装饰设计绘图岗位两个方面(见图2)。在教学过程应根据建筑行业企业岗位设置制定对应的岗位人才培养方案,并让学生在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后获取相应岗位资格证书。
三、改革课程体系,突出专业方向
建立具有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按照学科确定课程的模式,开发和推广与生产实际、技术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建筑装饰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课程、文化基础课程以及心理健康、职业健康、公共艺术等选修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程(分为平台课程、方向课程)、选修课程。在专业课程中,专业平台课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根本,主要以专业理论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为主。其主要包括:造型类课程,如素描与色彩;构图类课程,如建筑装饰工程制图、建筑CAD等;专业基础类课程,如建筑力学与结构基础、装饰材料、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等。通过这些专业平台课的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其专业技术能力,成为专业人才的专业基础,为今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帮助。专业方向课是从事装饰专业活动所必须学习的技术类专业课,它能够反映专业本质特征的课程,属于专业课程的延伸,也就是将专业进行细化并围绕不同专业工种设置,使得专业学习更加具体,专业方向课的学习是学生专业阶段的提炼和升华阶段。建筑装饰专业专业方向设置有建筑装饰设计绘图、建筑装饰施工两个方向。通过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养,但还需要通过专业实训课的学习,才能实现从专业到技能、课堂到实践、校园到企业的转换[2]。
课程开发中以《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遵循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新理念,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推行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和岗位教学。注重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四、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实验实训是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是职业教育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根本途径,加强实验实训教学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实践性教学是全方位的,时间上穿学生在校的整个期间,计划落实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内容体现在该专业的每一门学科内,成效反映在工作后岗位的适应及能力。因此,建筑类职业学校中实习、实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筑装饰专业实训实习环境要具有真实性或仿真性,具备工作、教研、实训及展示等多项功能,根据建筑装饰专业核心课程,配备校内实训实习室和校外实训基地;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配备实训实习室和设施设备。鉴于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职教培养模式,建议在学生顶岗实习前安排专门的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从而有利于整合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过程中采取了“分散式实习”的形式,即课内实践、课程设计、工种技能封闭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实践教学。课内实践中除了充分发挥学校所建设的实习、实训条件完备的现代化实验室以外,教师在传授专业课时要充分运用课件、媒体等手段,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课的了解,同时授课过程中需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边看边讲解。课程设计环节中要克服老师对设计对象的理论知识进行介绍和讲解―老师提供设计任务书―老师提供设计步骤―学生按照步骤进行设计―形成成果的老框框模式,要教会学生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进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工种技能封闭实训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施工生产一线工人的操作工艺要求及质量标准,经过艰苦的技能实训,让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便在以后的技术、管理工作中能得心应手,并避免眼高手低、工作虚浮、能上不能下的不良作风。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让学生接触工程实际,领会理论的指导性、实践的重要性,知道工程上需要那些知识和技术,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人才,增长见识,增加知识,找到不足,让学生在现场与工人和管理人员打成一片,不断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热爱。这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真本领,还可使一批学生通过实习中的优秀表现,直接打开就业大门。
五、改革培养模式,实施校企合作
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是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根本要求,校企合作既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又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在教学改革中要学校要确立市场办学的机制,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一切工作要围绕市场进行,要把毕业生就业作为杠杆,检验并带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改革,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创新,适应实施校企合作的办学途径,从而真正解决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一)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的,即要求每个专业都成立专业委员会,其成员主要由企业和学校的代表组成,负责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实施、检查和调整。学校的课程设置、实验安排、实训实习次数及时间的确定、考试的组织等等都是校企共同研究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式都来自企业,这些是校企合作的“血肉”,血肉交融了,合作才具有本质的意义,从而真正实现“面向社会、着眼未来、服务经济”的职业教育办学宗旨。
(二)科技开发
科技开发合作是校企合作的深化,有技术转让、委托研究、合作开发、合作建立、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实体等相应方式,对新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
(三)共建实训基地
采取校企一体、产学协作的方式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模拟仿真企业生产现场环境开展实践训练与技术培训,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把他们在生产第一线掌握的新技术、新工艺充实到实践教学中去。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深入企业,结合实际课题,真刀真枪地进行顶岗技术培训,积累现场实际经验。
六、改革考核方式,校企共建评价体系
考核方法是课程评价的重要手段。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试。评价还应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要把学生的当前状况与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联系起来,由一次性评价改为多次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各种能力应用的综合考核,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将评价结果及时、客观向学生反映,指出被评价者需要改进的方面,商讨改进的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注重行业人员参与评价,力求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学业水平测试、职业技能鉴定、教学竞赛合并考虑。
共建校企融合评价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和评价,行业组织要履行好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校企共同构建考核评价体系、制订评价措施,形成共同考核学生的机制,从而使学生能力评价与职业技能考核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七、建设“双师型”队伍,形成优秀教学团队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尤其是“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专任教师如果没有企业经验或专业实践经历,是很难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职业人才,因此学校必须加大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力度,采取措施让教师分期分批地到企业第一线去锻炼,可以结合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派教师定期、不定期地到企业第一线实习锻炼、接受岗位技术培训。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离不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育和加强。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一支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构成的教师队伍是确保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有效开展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3]。要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总体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必须要建设一支“双师型”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双师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对具体企业管理的经验、专业实践经历,又要有较高的动手能力和某一专业方面的特长,同时获得国际、国内行业认证的系列证书、或“注册”“职业”等证书。教师要更多地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尽可能成为职业技能方面的专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自己所授的专业,结合实际岗位应用,不断更新的课程内容,开发新的教学案例,分析学生的普遍的和特殊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改革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使教学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如教师可以利用参加企业调研、岗位技能培训、带领学生实习等活动,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资料,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进而缩短课堂教学与实践应用的距离,使得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需求人才相匹配。
近几年来,江苏省各职业学校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等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开展学校与企业的人员交流、互派互聘、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任教等途径。从而实现了“三结合、三提高、两锻炼”,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技能学生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袁艺,周登凤,何婷.加强校企合作 创新培养模式[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8):142-143.
关键词:“新常态”;环境设计;教学改革;工科院校
我国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使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结构产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从而严重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传统的h境设计专业教学如何顺应“新常态”的发展,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性人才成了该专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形势:“新常态”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总体形势下,建筑装饰行业迎来了巨大挑战:房地产投资和政府基本建设的大幅压缩、部分楼堂馆所项目的停建和装修档次的严格控制,使建筑装饰工程资源有所缩减,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社会对建筑装饰品质,如舒适性、艺术性、环保性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富有专业精神的设计人才将是未来装饰行业所急需的人才。
2 问题:滞后的教学体系使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无法顺利对接
以笔者所在的工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为例,历年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反映出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和教学体系等方面还相对滞后: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侧重于美学的学科框架和理论体系无法完全契合工科大学自身的特点和师资、生源等现实条件,以致学生的各方面技能较为平均,与美术学院和其他文科大学同专业学生相比缺乏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
第二,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具体表现在:教学观念滞后,知识更新缓慢;专业基础课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的规范意识薄弱,设计作品经常犯常识性错误;专业课程的设置脱离实际,学生的设计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甚至照搬、抄袭的情况仍然相当普遍;实践课程流于形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没有起到预期效果。
第三,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成绩评价的依据较单一,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二是考核方式重结果、轻过程,缺乏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导致学生只关注最后的方案表达,对于设计过程重视不够,难以保证学习效果。
3 对策:“新常态”下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措施
3.1 量身定制人才培养目标
工科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与美术学院和文科大学的同类专业相比,无论是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术水平,还是学生的专业基础都有较大差距,但在文理交叉和高新技术应用方面又具有一定优势。因此,在工科背景支持下的环境设计专业要提升就业市场的品牌效应,需要找准自身的专业定位,利用工科资源和优势,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
3.2 以提高设计应用能力为目的教学改革
(1)将“工作室”模式引入专业设计课程群。“工作室”教学模式早在20世纪初期就被德国包豪斯学院应用于当时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如今已作为一种成熟的模式广泛应用于全世界的高校教学中。从国内外成功的设计教育经验来看,成立设计“工作室”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职业精神有很大的帮助。因此,首先,要构建专业教学“工作室”运行机制,将“工作室”模式贯穿每个阶段的专业设计课程中。其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经验丰富的设计师、设计教育同行和本校教师合作,共同指导“工作室”的课题研究,使学生及时了解新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方法,促进设计同行之间、高校之间的良好互动。最后,要积极寻求本土企业的支持,将“工作室”的研究课题与企业在研项目相结合,由企业提供设计条件和技术支持,构建设计、工程、市场紧密衔接的设计创新链条,提高设计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搭建多学科交叉的选修课程体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要求设计师在专业的基础上兼顾多面。例如,在公共建筑的装饰项目中,必须了解建筑物理的相关知识和消防、电气、空调等系统的运行原理和使用规范;在办公场所设计中,需要清楚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内涵和使用原则,以便研究企业的标识、标准字、标准色等在设计中的应用。因此,选修课程的开设要注重各艺术设计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精简课程数量,提高教学质量。
(3)培养学生的设计深化能力。由于课时原因,室内设计课程中除了讲授设计的基本设计原则和方法外,往往没有条件再针对装饰细节进行专项讲解和练习,以致学生容易忽略对细节的关注,设计作品粗糙、品质较低。在“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建筑装饰工程要求设计师具备更高水平的方案深化能力。对此,应适当增加专业课程的课时,同时强调设计细节的重要性,针对一些重要的装饰细节,安排2 ~ 4课时的专项练习,如装饰造型的收边处理、石材的铺贴和拼花练习等。
3.3 教学评价体系从看“结果”到看“过程”
进一步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将设计过程纳入考核范围,全方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一,设计过程中采用分段评分制,对设计前期调研、初案设计、方案深化等阶段性成果进行分段评分,作为平时成绩的来源。一方面,有利于学生重视设计过程、教师掌控设计进度;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学生进行原创,杜绝抄袭。
第二,设计成果的评价多元化。评价主体为任课教师组成的评分小组,对一些重要课程和实践项目可邀请校外专家、设计师和项目负责人参与评分。评价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设计成果,可以将调研报告、设计草图、方案汇报等纳入考核范围,进行综合评分。利用互联网建立师生教学信息交流平台,将评价的结果即时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发现不足,分析并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新常态”下工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应根据设计市场对专业人才的新要求,结合工科院校的专业特长和学校的办学条件,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搭建与岗位需求接轨的课程体系,注重细节研究和设计规范训练,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与课堂教学体系的融合,创建以工作室为主要形式的设计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设计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作出大胆尝试。
参考文献:
[1] 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形势展望[J].住宅产业,2015(11).
[2] 王文玲.环艺专业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山西建筑,2011(7).
关键词: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职业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崔丽萍(1967-),女,内蒙古锡林浩特人,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教授。(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79-02
建筑装饰行业已经成为建筑业中的三大支柱性产业之一,是一个劳动密集行业。近些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装饰行业愈加显示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根据国家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装饰业产值已达147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2009年建筑装饰业总产值18500亿元,同比增长15%左右;2010年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工业总产值达2.1万亿元。“十一五”期间,行业的组织化和集中化程度有所提高,装饰企业数量已由19万家减少至15万家左右。2011年,全国建筑装饰行业完成工程总产值达到2.35万亿元规模,实现了12%左右的增长速度,再创历史新高,带来了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人员人才的大量需求。如何使我国高职院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成为高职院校必须深思的问题。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依据职业岗位需求进行专业课程的系统开发和设计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以职业能力培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1.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内容
教学质量是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适应高职教育发展需要,必须积极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适应专业发展。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包括构建基于建筑装饰方案设计和建筑装饰施工过程,满足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双师”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集专业教学、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于一体的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等内容。
2.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是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把握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适应社会需求,实现该专业能力的目标,主要从理论知识够用、加强“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入手,进一步对专业课程进行了教改和实践,分析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主要有:方案功能设计能力;方案构思与空间造型设计能力;根据方案合理应用装饰材料的能力;较强的方案表现能力;熟练准确进行建筑装饰施工图设计的能力;方案投标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根据建筑装饰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以及多年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学生参与建筑装饰工程项目的实践等情况,结合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符合生产实际的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管理、环境检测等能力的综合训练,创新“项目带动、综合训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计算机应用、建筑识图、艺术表现等职业素质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根据室内设计员、施工员等岗位标准进行能力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了基于建筑装饰设计和建筑装饰施工过程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内容包括: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从而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据职业岗位需求,进行典型工作分析,明确能力关键点,确定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使知识服务工作。
二、专业课程的系统开发和设计
根据市场调研及毕业生从事工作岗位情况,分析得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有设计员、施工员、质检员、材料员、资料员、预算员等。针对专业岗位的职业要求,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如首先确定“建筑装饰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装饰施工”、“建筑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与装饰构造”等课程为该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然后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从培养学生具有中小型建筑装饰设计方案、建筑装饰施工图绘制、建筑装饰设计投标及建筑装饰设计与管理能力要求出发,对各门课程准确定位,进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的系统开发和设计,逐步将其建成院级、自治区和国家级精品课。由此引发我们对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的系统开发和设计的思考。
1.依据职业岗位需要,确定职业技能需要课程内容
在课程建设上,坚持“瞄准岗位设课程”,构建了“证书引领、项目带动”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结合实践项目,以训练学生绘制装饰构造各细部节点做法为切入点,以实际训练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课程内容选取原则:一是针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对知识要求调整重点,选择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对学生装饰设计实用与实践能力培养有关系的内容。二是依据实际工程中现行做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删除工程中淘汰或限制使用的内容,同时增加工程中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对应的教学内容。
2.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
本着课程建设始终以“职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通过将学生品格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与培养学生设计方案能力和施工管理能力等专业能力结合到一起的模式,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技能性人才。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切入点,按照突出应用型、实践性、职业技能性原则确定课程项目,以任务驱动为核心,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3.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在精品课建设过程中,课程组在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与当地建筑装饰行业协会及企业合作,通过剖析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与装饰设计企业的岗位要求,开发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教材及实训指导书指导教学。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能及时了解行业动向,及时把握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开发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获得和掌握最新知识。教学过程中,通过引领学生完成一个个典型工作任务,经历完整的职业过程,使教学过程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4.按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组织教学
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也是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进行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在设计方向需要具备施工图绘制能力和细部节点大样图绘制能力,施工方向需要具备施工技术能力和施工组织能力。
如:建筑与装饰构造课程,通过完成某一功能空间装饰构造方案,掌握墙面装饰构造、地面装饰构造、吊顶棚装饰构造、门窗装饰构造几个任务,按构造理论讲述与现场教学、学生绘图练习过程相结合的组织方式,强化学生对各部分细部构造的学习,强化技能训练,为后续装饰施工、工艺、装饰施工图绘制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具体实施步骤为:选择载体—项目设计—项目教学过程 (构造层次、所用材料及细部构造做法)—实训场所—绘图与识图—质量检查—评价。
5.构建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课程组剖析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过程及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了学习领域,确立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新模式,按照工程性质确定教学项目,按照工程施工及设计过程设计了学习任务。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分析任务,明确目标”、“任务实施,技能训练”、“能力提升,能力拓展”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带着实际工作任务去完成项目训练,实现了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工作过程中的知识,通过工作实现能力的提升,达到“学会工作”的目的。
三、课程的系统开发和设计取得成效
1.进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设计
如建筑与装饰构造课程,教学设计形成“一条主线、二个结合、三个阶段、四个衔接”的指导思想:一条主线就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两个结合就是指课程结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培养做到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相结合。三个阶段就是课程教学按照人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安排学习。第一阶段为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完成单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训练;第二阶段为分项技能训练,将单点知识和技能按照岗位工作程序进行串接;第三阶段为综合技能实训,使学生具备岗位工作能力。四个衔接就是课程内容与前、后续课程相衔接,与职业标准相衔接,与新知识、新技术相衔接,与人文教育相衔接。
2.丰富教学资源,建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深化实训基地建设
教学资源是保证教学内容得以组织实施的有力保障,在选用教材、实训项目选择、学习指导、实训环境等方面均体现课程的针对性、职业性和开放性。利用课件、习题集、实训指导任务书、标准图集及满足工学结合需要的实训室,如建筑装饰材料和装饰构造实训室,把学习地点由教室移到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现场或实训室进行,边学边做,“教、学、做”合一,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教学,为教学提供情境式学习环境。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综合能力,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另一特色。目前又建成了该专业的设计工作室和模型制作室等实训场所,深化实践性教学。
3.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通过深研教学大纲,制作课件、编写习题集、实训指导任务书和教材;通过主持和参与教学科研项目等工作,使各教学团队中每一位成员,都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改革有了深刻认识,转变思路;通过教学组织实施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打造出一支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区内同类课程中实力很强的师资队伍。
关键词:室内设计;“三支撑四段式”;工学交替;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230-02
一、室内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室内设计行业第一线需要的,具备能从事室内装饰设计、施工、管理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能适应设计、绘图、预算、施工、管理等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三支撑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运行
(一)三支撑
支撑之一是校内实训基地。在校内原有的室内装饰构造展示室、装饰施工实训室、测量实训室、室内设计室、制图室、画室、摄影工作室等7个实训室的基础之上,按照行业标准和规范,新建工程造价实训室、建筑装饰工程管理实训室和建筑装饰工程软件实训室等3个实训室,满足校内对学生专业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支撑之二是室内装饰工作室。从校内引进装饰公司,创建室内装饰工作室,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和开放式的职业能力训练场所,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强化和岗位技能培训。工作室作为一种新的组织机构和教学形式,下设市场部、设计部和工程部3个职能部门,成立业务洽谈工作组、手绘方案工作组、电子绘图工作组、装饰材料工作组、工程预算工作组、结构施工工作组、项目经理工作组、工程管理工作组8个特色小组,每个小组各具特色,带队人员由设计师、营销专家、技术人员和校内“双师型”教师组成,进行合理配置,保证授课梯队,学生根据个人意愿,自由组合、自主选择,每10~15人进入一个小组,完成指定项目的训练任务。
支撑之三是校外实训基地。拓宽与哈尔滨城市人家装饰公司、哈尔滨居泰隆家居装饰有限公司、润恒装饰有限公司、六合雅居装饰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的合作领域,并与其建立更广更深的合作关系,使学生能胜任业务洽谈、方案设计、装饰工程施工、装饰工程预算和装饰工程管理等工作岗位,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二)四段式
第一阶段,利用第1至3学期完成专业基础培养。在校内培养学生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行业需求以及适合自己的专业岗位,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阶段,利用第3学期与第4学期之间的8周时间完成行业体验。学生在企业中体验室内设计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明确工作任务,以便实习后回校进一步强化和定向学习。
第三阶段,利用第4学期与第5学期前8周完成岗位技能强化。主要通过校内工作室,对学生进行定向教学和专业技能强化,加大力度培养岗位专业技能。
第四阶段,利用第5学期后8周与第6学期完成顶岗实习。由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参加实际工作岗位,增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与行业竞争能力。“四段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式如表1所示。
(三)“三支撑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运行
采用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创建以校内实训基地、室内装饰工作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为支撑的“三支撑四段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三、结语
针对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改革,在原有的2.5+0.5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创建了“三支撑四段式”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理论—实践—按需求教学—再实践”的工学交替环节,使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能够得心应手,技能水平得以大幅度提升,更加适应岗位的需求,从而培养出能从事室内装饰设计、施工、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端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俞仲文,刘守义,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杜华刚.新形势下室内设计教育的发展道路[J].科教研究,2007,(20).
[3]丁继安.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学习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吕鑫祥.新形势下对技术型人才的重新审视[J].职业技术教育,2004,(19).
[关键词]特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作者简介]李宏俭(1966- ),女,广西南宁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广西 柳州 54500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14-02
一、背景介绍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明确职业导向,不同类型的人才需要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通过专业的建设来落实与保证。当前,高职教育以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条件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推进,自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近年来,广西把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紧密结合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自治区支柱产业,特别是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的广西现代化建设以及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需求,开展职业教育攻坚,实施示范建设工程。2011年4月,广西教育厅在全区高职院校中将一批适应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及其课程确定为“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进行重点建设,力求通过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特色课程体系等方式和措施,探索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质,就是针对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要素进行有别于传统的变革和创新。依托自治区的特色专业建设平台,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在专业建设实践中,大胆改革创新,构建了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在改革实践中,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理念,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坚持真实任务进课堂、企业文化进课堂,使课程的知识内容、技术标准、项目案例符合当前行业要求和特点,进一步改革学生评价模式,通过建立多样化特征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切实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1.推行“项目进课堂”的教学改革。“项目进课堂”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选择、组织并学习工作知识的课程模式。其基本思想是把职业实践过程设计为学习过程,为学习者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它既是职业教育知识创新的重点,也是难点。最具职业教育价值的典型知识是工作过程知识,即“在工作过程中直接需要的常常是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改革尝试从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开始,要求所有核心技能型课程的实训项目全部选用来自企业、行业的全真实项目和案例,且实践课时的比例不少于整个课程课时的80%,学生在毕业实习之前必须完成专项实训项目的训练,让学生在毕业前对企业的工作流程、工作质量、工作时间、工作技术标准等企业工作的方式有切实的体验,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
2.职业素养融入学生专业成绩评价体系。常见的评价方式是在课程结束时以学生完成的最后一个设计作品或者项目方案作为该门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只重视专业学习结果而忽略专业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合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很难做出正确、公平的评价,而这些“考不出”的能力却正是职业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不以最终“文本式”的作业作为学生专业学习结果的唯一评价指标,而是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等指标纳入学生专业成绩的评定,制定详细的课程考核量规,将职业素养的教育和考核融入每一门课程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十分重要的环节。全面改革实践教学,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在改革实践中,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了“进阶式”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从专业基本技术能力到以工程项目为引领的专业核心技术能力再到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实现能力从基本技能到专业职业能力的“进阶”,工作环境从校内虚拟实训室到企业工作环境的“进阶”。
(三)通过创意型工作室建设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关键。校内工作室是学生专业实践进一步拓展、自主承接项目和创业实践的舞台。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尝试和探索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高职教育所倡导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真正在这些工作室中得到很好体现。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利用学院搬迁到新园区的契机,首先,对常规的教室和实训室进行企业化氛围营造,将大部分设计类教学课程的教学环境改建成工作室环境,突出创意交流和任务管理功能的设计,使得学生进入课堂犹如进入企业。其次,学院与企业共建工作室,由专业教师负责工作室管理,学生自主实践与经营,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指导和监督,业务项目与合作企业对接,合作企业提供学生实训的真实项目,通过场地环境的企业化改造和课程模式的改革,全面推进基于创意型工作室环境的实践教学,逐步形成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四)以项目承接为途径加强教学团队“双师素质”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它直接影响着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在改革实践中,首先,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以校内创意型工作室和校外实践基地为平台,要求教师定期参加商业项目的承接或技术参与,通过承接不同类型的项目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培育教师市场化意识、规范化意识、成本意识、团队意识、企业文化意识,保障教学改革倡导的“新技术、新观念、新工艺”内涵的实施。其次,从企业引进具有现场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团队,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带到课堂,使课堂更贴近社会、更贴近行业企业,从而激活课堂教学机制,创新教学过程。最后,鼓励团队中有条件的教师深入企业,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解决企业的一些实际技术问题,兼职于企业;利用自身的师资、教学条件和教材优势为企业培训员工,与企业合作共同承担课题、共同研发产品,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
(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突破口
人才培养既要有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和目标规格,更要有扎扎实实的教学改革,尤其要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来加以推动。新形势新时代下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过去提技能型人才,现在提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在改革实践中,首先,我们要按照新时期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时调整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各种技能,而且要让他们在三年中必须亲自经历持续改进或创新现有的工艺、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完整的技术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素养。其次,加大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的比重,突出实践教学的中心地位,加强技术训练,及时融入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以能力为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培养既有一定技术运用和革新能力,又有很强专业技能的“灰领”人才。
(二)教师及其教学团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
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一支创新型师资队伍。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决定因素,创新型教学团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作为学校方面,首先要鼓励教师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博士研究生,提高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其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学习技术、锻炼技能,把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作为师资培训的方向;最后,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通过教改科研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学校还要有计划地聘请校外专家教授以及企业中经验丰富、技能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一支以专任教师为主、专职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团队。作为教师个体,教师要积极主动争取企业的支持,利用自己的优势,如学科优势、科研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带领学生到企业找项目,承接或参与企业的技改项目,服务企业,为企业解决难题,在实践锻炼中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企业形成良性合作关系,不断获取企业或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信息。
(三)校企合作工作室是人才培养的“孵化室”
校企合作共建的设计工作室,既是承担学校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任务的校内实训基地,又是具备设计企业和公司特征的企业生产基地。设计工作室教学,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综合实践平台,成为校企合作下的培养企业人才的“孵化室”。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设计类专业都开设有不同的校企合作工作室。但是工作室的管理也成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难题。例如,工作室的运作方式使得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具有更多的自由决定权,教学组织安排、教学常规管理、考试考核等方面与我们现行的管理模式有一定冲突,这也是经营性实训基地存在的普遍现象。在改革实践中,学院的教学管理模式也要随之进行改革。考核重点要放在工作室特色、运行状态、业绩状况、学生满意度、企业满意度等方面,而在教学组织安排、教学常规管理、考试考核等方面可以相对独立,教师具有一定的自主决策权。此外,工作室还可以借鉴企业的绩效管理模式,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企业化模拟管理模式,来保证工作室良好运行。
(四)职业素养的培养是提高人才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才能真正地为学生就业“保驾护航”。发挥自身办学优势、强化专业建设、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应用能力,是打造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然而,一个人的专业水平和应用能力固然重要,但是,职场取得成功的最关键不是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是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有很多,例如开设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举办学生职业素养论坛,开展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系列活动,开展职业素养拓展训练等。但是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提高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应对企业或行业的岗位“职业素养”要求有全面体验与深入了解,并能在将企业项目引入课堂的教学中或在讲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职业岗位要求渗透进课堂,将企业文化带进课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