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人才培养计划

高校人才培养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人才培养计划

高校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卓越人才;通信工程;高等学校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的工业化将产生巨大影响。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美国工程院院长查尔斯·韦斯特指出,“拥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国家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很多国家都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因此,加快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是势在必行的。

一、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必要性

多年以来,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比较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体系,培养了上千万的工程科技人才。高等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基本满足了社会对多种层次、多种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早在十七大期间,我国就提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也提出了迫切要求,急需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创新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以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为落实人才培养这一高校根本任务,我校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制订,积极推进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要求各二级院、各专业对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标准、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通信行业作为国家工业发展的前沿,技术革新十分迅速。要想培养出面向企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更应该尽早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从2010级开始,我院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拟定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行培养,拟实施以突出“工程意识、工程实践、工程素质”为目标的立体化培养方案,拟建立“夯实基础、发展特长、面向工程”的立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实行“3+1”、“订单式”、“项目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培养计划,建立“工程科学、科技竞赛、创业就业”立体化实践创新平台,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工程型人才,旨在造就一批10年或15年以后能站在学科、专业、业界最前沿的工程人才。其对东北石油大学探索精英人才培养新路具有重大意义。

二、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要性

通信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研究项目对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提升企业和学校的创新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1.对学生的影响。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科研项目,能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并从企业工程师那里学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了解企业的工作方法,快速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并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工作能力,找到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

2.对企业的影响。企业通过相对较长时间对学生的考察,可以从中挑选更优秀、更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同时缩短新员工的上岗预热期。学生也成了联系企业研发和高校智力的纽带。

3.企业的工程师和在校的教师接触和沟通,有可能产生创新的领域、创新的思维和方法。通过课题的开发和研究,把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工作落到实处,围绕培养标准、生源选拔、培养计划、理论教学、实践环节、教师队伍、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问题展开研究,制定通信工程专业具体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专业标准、课程设置、合作企业及制定企业学习计划。这将对通信专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其成果也可以推广到其他专业,为推进“十二五”新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翔实的实践资料。

三、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通信工程专业最大的特点是技术更新快,知识总量增长急剧,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既要掌握各种相关的核心技术,又要掌握新技术及其发展动向。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意学生的自适应能力以及由此所需的数理和工程基础知识及技能,拓宽口径,加强实践环节,强化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观念。从近年来学生就业状况来看,普遍的现象是就业率不高。通信工程专业就业率低的问题日益显著,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到通信工程专业的生存和前途,关系到学校的前进步伐。因此,迫切需要我们严肃思考并认真探讨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1.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在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应围绕工程素质、工程科学、工程实践进行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从原先相对单一的专业课程逐渐转变为以工程专业课程、工程实践课程为主体,自然科学课程为基础,人文社科课程为补充的课程体系,并在所有的专业课程中都设置工程项目的训练环节。

2.双导师制探索。通信工程是应用型很强的学科,需要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师资队伍来指导学生。学校拟聘请一批企业高管和技术骨干,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让他们走进课堂,为学生上课、做讲座、指导实习实训、指导毕业设计等。每一位学生都有两名导师指导,一名为本校教师,另一名为企业工程师。双导师的指导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老师的科研活动和工程项目中,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技术开发能力提供了直接的指导和项目平台。

3.课内外实践平台搭建。要从学校的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行业企业参与该计划的实施,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的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以实践环节为中心,建立课内、课外两个实践教学平台,通信工程专业已与多个企业建立了实习教学基地,可以将教学过程分为学习学期和工作学期,采用交替式合作教育模式。

4.工程化培养模式改革。“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围绕工程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在校内学习阶段,要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推动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增加通信工程专业学习和工程实践锻炼的比重,强化在企业阶段的学习实践环节,强化外语能力,重点培养适应信息化、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卓越人才。

5.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关键是看能否建设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引进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教师,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到学校任教或兼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增强工程实践能力。为开展通信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研究,我校通信工程专业拟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中兴等相关的企业聘请高水平的工程师做客座教师,并把本专业青年教师送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樱之.“卓越工程师”如何练成——浙工大探索工程教育新模式[N].浙江日报,2010-07-01.

[2]教育部.2010年第三次通气会[Z].2010-04-27.

[3]高丙坤.通信工程省级重点专业的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2,(8):142-143.

高校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2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105-0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急需翻译人才进行辅助,进而实现交流合作的目标,因此,目前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同时,为了提升交流合作的效果,社会急需高水平以及综合能力强的翻译人才,高校作为翻译人员主要的培养与输出机构,其承载着全方位培养翻译人才的责任,故需要详尽细致地研究分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的模式,充分把握现有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作出科学的分析,进而探讨出相应的完善措施,以保证我国高校为社会培养能力强、专业精的翻译综合型人才。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构建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一)有效提高翻译人才质量。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对翻译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构建高校翻译人才模式,可以健全完善高校翻译人才培养体系,有效规范翻译人才的培养形式,积极提高高校翻译师资队伍水平,加强高校翻译专业相关设施的配套设置,充分利导翻译专业教师依据翻译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翻译人才个体化特征,寻找出适宜有效翻译人才培养的方案,从而开设相关翻译课程,并有利于发掘适宜的教学手段,确保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出专业精湛、思维敏捷以及表达流畅的高校毕业生,进而有效提升高校翻译人才的质量。可见,我国高校构建翻译人培养模式可以全面提高翻译人才的综合素质。

(二)积极满足社会需求。由于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速,世界范围内国家间的各项事务联系都呈现密切状态,我国要实现国家繁荣发展,要积极与各国保持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数量与日俱增。高校是社会翻译人才主要培养机构,高校翻译专业毕业生是社会翻译人才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传统的高校翻译人才培养较为随意,致使培养的翻译人才数量不多,翻译技巧缺失,环境适应能力薄弱,翻译灵活性把握欠缺,无法满足我国对于翻译人才的社会需求。构建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得翻译人才培养体系更加规范科学,翻译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迅速提升,进而有效满足我国的社会需求。可见,构建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能够积极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利导对外交流合作。我国要加强对外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对于语言翻译的要求较为严格,然而高校在未构建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前,培养的翻译人才专业水平不足、应用能力欠缺以及灵活应变能力不强,从而直接影响对外交流合作的效果,因而高校需要积极构建翻译人才培养模式,重视把握翻译专业学生学情与学生自身特点,针对性设置相宜的翻译课程,进而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翻译人才,进而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政治以及社会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翻译人才的利导作用。可见,我国高校构建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对外交流合作。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存在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校积极进行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并全面收集相关培养模式的构建实施资料,注重对于社会翻译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充分结合翻译专业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而设置比较具体科学的课程体系,采用较适宜的教学手段,配备相对精良的师资力量,进而构建出结构较为规范、形式较为科学以及体系较为完整的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在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施中,也暴露出形式重于实质内容、专业引导欠缺、课程设置过于统一以及实践训练及培训缺乏等问题。

(一)过于注重形式,研究深度缺乏。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校在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施中,注重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形式上的完整规范,能够严格遵循模式构建原则以及要求进行形式方面的优化整合,如积极借鉴及套用高校其他专业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项目齐全、结构完整以及衔接过渡自然的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然而,由于我国高校过于关注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形式构建,忽视了模式内容的选择、组织以及整合,导致不同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所涉及的培养方案针对性不强、指向性不明、具体操作不易以及人性化不足,杂乱的培养目标致使在翻译人才实际培养过程中,无法有效针对学生差异进行科学课程设置,不能全面依据学生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形式,从而影响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效果。在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诸多学者仅抓住表面现象进行研究,针对表象存在缺陷进行完善,极少涉足模式的核心方面,进而使得研究只停留于表面现象,不够深入具体,进而使模式许多核心问题无法发现并解决,进而直接影响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二)较为关注教学,专业引导欠缺。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我国高校积极构建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关注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情况,注重凸显翻译专业课程的安排配合,重?检查教师教学的备课、上课、听课及评课等情况,较为关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要求教师有效运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积极创新翻译课程的教学形式,用以提升学生参与课题教学的热情。然而,高校在构建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时,教学方面关注较多,对于翻译专业的启蒙引导欠缺,使得学生翻译专业学习目标模糊不清,专业发展方向把握不准,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未来职业定位不够准确合理,致使高校翻译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认识模糊,择业时较为盲目,从而制约高校翻译人才的职业发展。可见,高校在构建翻译人才培养时,忽视对于翻译专业的引导,使得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受到极大的制约。

(三)课程设置过于统一,不能因材施教。高校为了向社会输送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优秀翻译人才,十分重视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积极进行专业类型的研究分析,较为注重课程设置前的相关调研考察,重视参考高校较为成熟的其他专业课程设置,同时积极借鉴国外以及其他高校翻译课程设置方式,使得高校课程设置形式及内容结构较为合理统一。但是,也存在忽视国内外不同高校间学生的差异性的问题,致使部分高校开设的翻译课程较之本校学生理解掌握极其困难,抑或部分高校设置的翻译课程对于本校学生而言过于简单并缺乏实效性,同时,同所高校由于学生仍然存在个体差别,因而课程设置过于统一,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未真正做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对于涉及的部分翻译课程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

(四)重视理论教学,实践培训不足。高校在构建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时,由于翻译专业属于实践性较弱的专业,故对翻译人才理论教学方面倾注的精力较多,重视理论教学的研究完善,使得理论教学的水平较高。然而,高校对于实践性教学及翻译培训关注较少,对于翻译专业实践性教学,诸多高校无专门的实践教学场所,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环境氛围,实践教学往往随意应付,有的高校甚至未开设实践性教学课程,从而使得学生单纯掌握书本知识,面对实际应用反应滞后,运用知识较为生疏,语言表达过于生硬,影响了高校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针对高校翻译专业的培训,学生参与职业实习及培训的机会不足,培训内容较为简单,培训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价,使得学生专业认知及视野较为禁锢封闭,翻译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较为薄弱,进而阻碍高校学生步入社会的专业发展以及职业选择。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对策

(一)注重形式与内容结合,开拓研究深度。由于我国高校构建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时,较为关注模式的形式构建,忽视模式的实质内容选择设置,使得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形式完整,但缺乏完备的实质内容,因而需要重视模式内容的规范选择。高校需要加大模式内容的研究力度,制订科学可行的内容设置方案,全面把握培养方案的针对性、指向性,注重方案的可操作性,确定清晰可行的翻译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强化配合,进而确保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形神兼备的效果。同时,在进行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时,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深入开展模式研究,抓住模式的核心内容进行分析,把握存在的制约模式发展的核心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全完善,提升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的效率。

(二)重视专业启蒙引导,保障职业规划。目前,我国要提升翻译人才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实效性,不仅需要关注高校对于翻译人才教学方面给予的力度,还需要重视进行有效的翻译专业启蒙引导。然而,我国高校对翻译人才教学方面投入的支持力度较大,对于翻译专业启蒙引导关注力度不够,使得诸多翻译专业学生缺乏明确的专业目标,专业认知不明,专业未来发展方向模糊,专业指向的职业群知之甚少,职业生涯规划缺失,进而影响专业学习的动力,致使未来就业阻碍重重。因此,高校需要重视专?I启蒙引导,开设专业引导的相关课程,让学生全面了解翻译专业的优势特点,注重带领学生进行专业指向性研究,获知专业对应的职业范围,了解翻译专业涉及的社会领域,以及相关领域对于翻译人才专业能力要求,培养学生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利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能力、性格、专业能力以及社会需求等主客观方面,确立清晰而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进而实现高校对于翻译人才的有效培养。

(三)贯彻“以人为本”学科设置理念,利导人才培养。我国高校在构建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时,为了适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必须转变传统的翻译学科课程设置理念,将传统的课程统一设置变换为“以人为本”的学科设置理念,做到充分把握不同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有计划地针对不同年级进行相应课程设置,针对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相应区别的课程设置,实现真正的到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够从基础专业知识逐渐向深度专业知识自然过渡,进而实现课程尊重学生的人性化设置特点,使得翻译专业学生能够遵循知识理解掌握规律,更好地内化专业知识,从而提升专业学习的热情,使得专业学习的效果趋于理想,进而健全完善高校培养翻译人才的构建模式。

高校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3篇

[摘 要]目前国内已有民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借助国外有影响力的教育协会,展开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怎样设置专业培训方案、如何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等。研究旨在就这些问题做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海外实习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5-0083-02

当前,国内多数民办高职院校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大部分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较低、失业率很高。作为高职院校毕业生,他们是大学生,但获得的不是本科学历,在就业与二次择业时有许多困惑。为了进一步提高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技能,加强对其职业教育实习的教育与管理,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各民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正面临着新一轮的考验。

1 酒店行业需求国际化人才的现状与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趋势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进程中,高职毕业生需要接触越来越多的国际事务,尤其是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

11 酒店企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现状

酒店企业有其独特的工作性质,尤其是国际酒店企业,员工每天都要接触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这就要求他们对异国文化、风俗习惯、价值标准、思维方式有充分的了解。此外,要具备很强的跨文化对话、沟通交流、交往的能力,在专业知识方面,要走在世界酒店的前沿,不断追踪世界酒店业的发展潮流,充分把握国际酒店惯例和世界酒店业发展规律。

如今,国际知名品牌酒店企业和国内一些高端酒店缺少的不仅是某一岗位的专门人才,更多的是需要集专业理论知识、外语能力、管理技能于一身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酒店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就是能够运用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独立主持一个国际品牌酒店的一个部门的经营管理,甚至在毕业几年后能够独立经营管理国际化酒店企业。从我国乃至世界其他各国的酒店企业人才需求结构来看,对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旺盛。

12 民办高职院校酒店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从目前各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特点来看,存在很多问题:如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酒店企业需求不适应,即使酒店好的招聘机制和用人环境,也不能根本解决民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需错位问题。因此,要培养出胜任品牌酒店企业工作的人才,以解决民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一问题。所以,民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更加明确: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服务技能的、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能胜任酒店企业中基层管理岗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富有创新精神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将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作为民办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不仅体现了其职业教育的特色,而且密切了民办高职院校与国际酒店企业之间的关系。

2 民办高职院校培养酒店专业国际化人才面临的问题

海外实习基地让学生们得以在大学时代及毕业后有机会进入国际酒店及相关企业,与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实习生及员工一起工作,不但能够开阔学生们的视野,英语运用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都将会得到明显的提高。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待改进的环节。

21 缺乏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战略及培养标准

民办高职院校不能盲目地提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战略,首先必须了解学校自身的特点及酒店管理专业的差异性,同时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对国内一些大城市来说,已逐步形成国际化城市的战略和外向型的经济形态,对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形成了市场需求。在了解本地区的酒店业人才需要的特点基础之上,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相应的课程体系,这不仅影响着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等问题,更加关系到酒店管理专业乃至学校的发展。民办高职院校应明确: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能够从事国际酒店企业的某个部门的基层工作,又能适应从业后的岗位迁移甚至是几年后的部门领导工作,这就需要毕业生除了具备酒店行业知识、服务技巧、服务意识、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素质外,还必须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国际礼仪规范。一些高职院校虽已开始国际化,但对国际化人才素质的标准仍不明朗。

22 海外实习基地合作的不稳定性

海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以帮助民办高校学生获得国际企业实习经历、丰富其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践活动、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同时可以促进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以及酒店管理专业建设、课程体系的开发。但民办高校与海外国际化品牌酒店企业的合作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与影响,如异国酒店企业当地政府的政策、酒店企业本身的合作意愿、酒店企业接受实习生数量不固定、学生家长是否同意等。诸多因素可能造成海外实习基地的不连续性,所以目前很多院校无法大规模地操作海外实习项目。

23 专业课程体系不成熟

民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在引进国外课程、实施课程计划及课程改革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优势,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带来较大的可操作性,但同时也给自身带来了不便,尤其是专业的课程体系不成熟。课程体系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否科学首先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专业培养方案与知识结构才能培养出高等国际化人才。目前,很多民办高职院校自成规范,存在很多不足,许多专业培养计划还是在摸索阶段,没有统一、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与专业教学标准。要培养出合格的国际化人才,民办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一定是要具备完善、科学的知识结构。

高校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就业;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4-3481-02

Research Under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 Specification of Local colleges Mechanical Design and Manufacture and Automation Major

NIE Shi-jun,YUE Zhou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417001, China)

Abstract: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machinery and automation applied undergraduate program of personnel training are explored, from a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ability to start the request, press the “wide caliber, solid foundation, strong ability, high-quality, Individuality” the principle of employment-oriented, built of local universities and automation machinery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specialty training model.

Key words: mechanical design and manufacture and automation major; employment; innovation; training mode

一般高等院校工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规范研究是高等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切实落实教育部“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举措[1]。人才培养的规范是高等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专业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相应的参考指标进行整体设计,并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育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条件、质量标准等给出定性描述和量化规定。人才培养的规范是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内容的总体规范,是深化高等院校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对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我院2006年开始筹建,并于2010年正式开始招生。作为本院的新增专业,对其人才培养方案的规范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培养具备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具有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综合我院专业建设的需要以及教育部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规范研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具有实际性的、可操作性的指导意义。

1 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思路

1.1 服务面向定位

面向基层,面向企业及研究所、面向军工、面向地方经济,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往”的应用型人才。

1.2 培养规格定位

培养具有本专业较扎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设计、制造、自动化、工程管理、销售”等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1.3 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确立地方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

1)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上贯穿“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实现该模式的具体思路是“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个性”。

2)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构建上,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课时的合理分配,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强化工程实践教学环节[2],根据学生发展所需设置不同的系列选修课群,从而达到夯实理论基础,锻炼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目的。

3)在教学实践上立足于地方院校的实际,不断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延长学生实习时间、丰富教学实践内容。

4)以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总目标,在保持传统理论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重视对学生社会责任能力的培养,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实验区建设成为能培养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能为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服务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 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

教育部质量工程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要密切与产业和行业的联系,加紧紧缺人才培养”,机械类专业建设应当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优化人才培养环节,密切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培养满足经济社会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3]。

我校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于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以“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凝练主干、灵活方向、体现特色、重视能力”为指导思想,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以机械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机电控制技术为主体构建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兼顾工程科学教育与工程实践训练。“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掌握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自动化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具备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设备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通过改革培养模式:拓宽专业口径、更新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能力培养,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较宽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应用能力,能在机械工程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科研和经营、销售等工作、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3 以就业为导向创新机械专业人才培养

如何缓解机械专业学生“难进易出”矛盾,核心的因素是要使培养出的人才满足社会和现代制造工业与技术对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的各种要求,即要以培养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为目标创新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4]。

1)机械专业要想吸引学生,首先应该改革培养模式,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创新人才,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的特色办出专业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应尝试新的课程体系,机械专业应与计算机、信息等课程紧密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把过去学生毕业前才进行毕业设计,变为以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等大学生科技活动为平台,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与其他各年级同学组成一个团队,共同在四年中完成一个产品的创意、设计、制图、分析、生产流程以及市场销售计划等所有环节。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创业、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目的。

3)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人们对机械行业的老看法,因为融入了计算机、信息等技术,机械行业的自动化水平已经大大提高,工作环境已经大大改善。同时,机械是传统、基础学科,所有生产行业都离不开他。

4)从机械行业发展来看,印刷机械、数控机床、发电设备、工程机械等重头产品前景仍看好。除了这些传统工业领域,该行业将进一步向机电一体化发展,经过国有企业的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力资源的配置优化,一旦跟上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步伐,定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经济效益也会回升。

4 结束语

总之,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既是一般工科院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又是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应不断探索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并付之于实践。因此对本校新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规范研究能对提高学生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尤其对我们地方高校而言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开展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符合我校及同类高校人才培养需要。

参考文献:

[1] 肖龙阶.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教高职研究,2007(10).

[2] 贺振旗.培养创新人才若干问题的探讨[J].高层次人才培养技术与创新管理,2005(3).

高校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5篇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的日益全球化,国际化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及第四大客源国。这种新的发展趋势,对旅游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高校作为旅游行业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面对这一新的形式,必须调整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才能适应旅游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四川作为旅游资源大省,正在向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道路上迈进,并且在《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四川省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是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实现这一发展目标以及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旅游市场竞争,其核心与关键是在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在这新的历史时期以及发展背景下,探讨四川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化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

(一)旅游出入境人数以及外汇收入的迅速增长

根据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2001年,我国全年入境旅游人数达890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178亿美元;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1213.31万人次。2006年,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2494.21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39.49亿美元,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3452.36万人次。2011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5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84.64亿美元,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7025.00万人次。(见表1)2011年同2001年相比较,入境旅游人次增长了0.52倍,出境旅游人次增长了4.79倍,旅游外汇收入增长了1.72倍。中国无论是在入境旅游人次与收入还是在出境旅游人次方面都有着非常大的增长。

(二)出境旅游目的地及旅游客源国的不断增加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2006年底,除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外,已经有78个国家成为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2008年底,有93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增加了美国、台湾、法属波利尼西亚和以色列。截止2012年2月,我国已开放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有141个,已经实施的113个。我国旅游客源现在已经覆盖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五大洲众多国家。

(三)旅游市场运作的多元化

国际化还体现在旅游企业发展方面,国际上知名的饭店品牌运营商和旅行服务商都在关注中国的旅游市场。外资旅游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并且快速扩张,外资企业的介入使旅游行业尤其是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在管理体制、管理方式上发生深刻的变化。而且中国很多旅游企业也已经或正在谋划“走出去”,积极融入旅游国际化的大浪潮中。

二、国际化背景下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一)坚定的政治立场

在国际化背景下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大潮中,西方的一些腐朽思想和文化,一些不良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随之涌了进来。作为窗口行业的旅游业所受到的影响更为直接、更为突出。如果旅游从业人员政治立场不坚定,觉悟不高,就会受其影响而犯错误,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的会给一个企业、一个地区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影响旅游业的声誉。同时,国际旅游受国家之间政治关系的影响比较大,政府的参与也比较深,各国政府经常参与国际旅游活动的协商与谈判,如签订各种国际间旅游协定、航线协定、航空运输协定、移民和海关手续,以及制定措施保护本国公民外出旅游人身财产安全和正当权益等。因此,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在做国际人的同时,坚守中华民族的人格和国格,维护国家形象和民族尊严。

(二)优良的身体与心理素质

旅游业既是服务行业,同时也是具有人文属性的文化产业。旅游业的从业人员的服务工作是充满了人情味和人文关怀的,能为游客带来心理的愉悦与满足。旅游业的国际化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身心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人才应具备优良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气质、积极的情感、坚韧的意志品质、开朗向上的性格等。一方面要经得起游客的赞扬而不自我陶醉,另一方面要随时准备承受某些误解、怨言、委曲,甚至打击。旅游从业人员要做到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一种持续的、积极的、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表现出对客人的关心、爱心,更多地看到社会良好的一面,看到本土文化积极的一面,以积极的心态去引导和影响中外旅游者在旅游中获得情感的满足。

(三)良好的跨文化国际交往能力

所谓跨文化国际交往,是指以对旅游者文化背景的了解和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熟悉为基础,合理运用基本的沟通技巧,以灵活、务实的态度,协调国际旅游活动与交往中的各种关系的能力。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或体验,国际化的旅游活动是一种更为典型的跨文化交流活动。这种交流沟通的前提是具有良好的国际语言能力,没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就不可能进行顺畅的国际交流。这就需要国际化旅游人才具有熟练的外语听、说、读、写、译的技能,熟悉旅游业务,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能以外语为工具从事旅游工作。同时,国际化旅游人才还要具备国际的视野和意识,能以全球性的眼光看待文化差异,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对多元文化有较高的忍耐度,理解并尊重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俗,才能更好地和旅游者进行沟通交流。旅游从业人员应该是不同文化之间传播的使者,应该既要尊重外来游客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又要传播本地的文化,应尽量去寻找两种文化的契合点,达到各种不同文化的交融。

(四)广博且系统化的专业知识

随着入境旅游与出境旅游国家与地区的日益增加,游客来自四面八方,有不同的文化层次和兴趣爱好,有不同的职业和阅历,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心理要求,有不同的生活习俗和等等。他们在旅游活动中会不断提出各种各样涉及到各种知识的问题,如果旅游从业人员知识贫乏,就很难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对国际旅游者提供服务时,要有丰富的国际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礼仪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国际形势的变化,熟悉国际旅游服务的规定、惯例与方法,具备国际经贸、商务行情、国际金融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提供符合国际水平的标准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五)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旅游业的国际化使得中国旅游企业需要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旅游市场的变化,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国际化旅游从业人员要有洞悉旅游发展动态和走势的敏锐目光,能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根据旅游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以适应这种趋势。因此,也就需要具有更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的能力。

三、四川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现状

四川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并且随着旅游业与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1995年,四川师范大学成立旅游系招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到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纷纷开设旅游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四川省有28所院校招收旅游类相关专业本科生。28所院校在校的总人数526588人,其中本科生436738人,旅游类相关专业本科学生11009人。旅游类相关专业本科生占在校生总数2.09%,占本科生总数2.52%,在全国排名第六。四川高校旅游专人人才培养无论从数量还是在全国排名来看,都处在比较领先的优势。其发展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发展的速度却是非常迅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和素质标准不清晰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以及课程设置。虽然各高校的性质有所差异,但是在人才目标的设定方面都应该结合旅游行业背景以及社会发展的这一大背景进行考虑。因此无论是复合型专门人才还是高级专门人才,都应该定位于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其次,在人才培养素质要求方面除了要强调对旅游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应该把学生的身体素质、职业素质等方面列入。

2、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虽然四川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高校越来越多,毕业生逐年增加,但是社会上却出现了这样的奇怪现象。一方面是各级各类旅游院校为旅游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另一方面旅游院校培养的人才到旅游企业后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或者是因为升迁无望等原因大量流出了旅游行业。还有就是旅游行业急需的旅游电子商务人才、旅游市场营销人才以及国际领队等却在高校很难招聘到合适的毕业生。

3、课程设置体系不够合理

四川高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极其不协调。很多高校开设的课程里面,除了毕业论文是实践课程,其他的就只有计算机上机,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不完善。其次,开设的课程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发展。旅游的不断发展要求在课程方面也应该有所体现,而不能停留在上世纪。比如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旅游电子商务》这门课程很多院校就没有开设。第三,专业课程的设置只是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进行划分。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职业发展方向进行细分。

4、师资力量不强

四川高校的旅游专业教师师资队伍主要的构成来源于三大类。第一类是由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或者博士毕业生,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任教;第二类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进入旅游专业教师队伍,比如四川师范大学和四川大学的旅游专业都是在原来历史系的基础之上开设的,很多原来的历史专业的教师就转入到旅游专业教师队伍。还有一些高校的教师是从外语、地理、管理、民俗等学科转入的。第三类是从旅游行业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员转行或在高校兼职。在这三类旅游专业教师队伍中,第一和第二类所占比重较大。他们一般都是高学历,理论基础较好,但是很多人却缺乏旅游行业的实践工作经历,缺乏过硬的行业岗位技能和国际旅游教育的与从业背景。

四、四川高校国际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一)树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观念

旅游产业的国际化发展首先要求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将旅游人才培养置身于国际环境中,用国际视野审视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规格。因此,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上要树立国际化的观念。无论四川的高校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复合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都要从知识、素质、能力等多方面加入国际化的元素。比如在知识方面,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具备国际化背景下旅游人员应掌握的宽广的知识以及相关的旅游前沿动态知识,如国际社会、文化、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知识。在能力方面,除了培养学生较强的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在学生外语听说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加强。

(二)改革课程设置体系与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是评定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同时也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否。因此四川高校国际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设立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首先,加重实践课程的比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旅游专业实践性较强,实践教学在旅游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知识传授不同的是,实践教学更强调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实践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最重要途径。因此实践教学课程应该贯穿于大学四年教学计划中,形成一个科学完备的体系。比如在第一学年是行业认识实践,第二学年基本技能训练实践,第三学年专业能力实训实践以及第四学年的综合素质拓展实践。

其次,增加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与跨文化交流的教学内容。熟练运用外语交流是国际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在公共英语开设的基础之上,应提高旅游专业英语的授课学时,增加授课比重。在教学中以小班教学,采用以听、说领先,读、写、译跟上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同时加强旅游专业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增加一些双语课程,如客源国概况、管理学原理、旅游学概论、前厅与客房管理等课程,让学生同时进行专业学习和语言学习,并接受国际旅游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思想。条件的允许的话还可以开设日语、韩语、法语等多种等第二外国语,以满足同世界各国的旅游者、以及各国旅游业同行交往的需要。针对跨文化交流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中可以设置一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外国地理、西方文化等方面的课程。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外先进的教材和内容,补充和更新一些能反映国际化旅游市场趋势的新课程,课程结构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调整,由本土化向国际化发展。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各国的文化习俗,理解并接受中外文化差异。

(三)开展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

第一,四川高校可以与国外高校和教育机构进行联合办学,双方互派学生进行交流,实行双方学历相互认证,使高校学生不仅要走出校门,还要走出国门,在国际先进的教育机构与学校里学习了解国际旅游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第二,四川高校还可以积极发掘与国外旅游企业和酒店合作的机会,建立海外实习基地,使学生直接接触世界先进旅游企业并且在国外环境中生活。通过国际化环境的熏陶,让学生了解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以及不同经营理念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用国际化的思维分析旅游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从而能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竞争环境。同时,高校还可以吸收国外企业专业资深人员进入学校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让合作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审议。从而保证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国际行业需求的联系更加直接和紧密。第三,联合政府、旅游企业和行业,四川高校可以与国外旅游业的一些专家学者就旅游行业的一些热点问题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讲座,以开拓学生国际视野。

(四)打造国际化与行业化的师资队伍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师资,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者也是教师。因此,国际化的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有国际视野与行业背景的高水平师资。针对目前四川高校旅游专业师资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师资的国际化与行业化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