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

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

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范文第1篇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云南昆明 650101

[摘要]医学检验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该学科成为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纽带,同时该学科中还融合多种多样的高新技术。不管是从理论体系上来讲,还是从技术方面来讲,医学检验得到了发展。在医学检验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就提高了对人才的要求。本文主要探究了提高医学检验专业人才质量的方案以及考核体系的构建。

[

关键词 ]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R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5)02(c)-0050-02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edical Test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Schem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System

ZHAO Rui WANG Fayun

Kunming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Yunnan 650101,China

[Abstract]Medical test is a very important subject, the subject be the missing link connecting the basic medicine and clinical medicine, at the same time also fuses a variety of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 the subject. No matter from the theory system, or from the aspects of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tes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development in medical test, which is improved on the talent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s the solutio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edical laboratory professionals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Medical laboratory specialty;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standards; The inspection system

[作者简介]赵瑞(1988-),女,湖北省潜江市人,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研究方向:检验医学 。

现阶段,医疗机构以及用人单位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要构建提高人才质量的方案,如: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还要构建有效的、客观的考核体系,不断提高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

1 依据社会对医学检验人才的要求,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从相关的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要求较高,企业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为了能够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企业输送更多高质量、优秀的医学检验专业人才,此时高校要与同行进行交流,探讨改革教学、提高检验医学教学质量的方案。当前高校依据社会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要求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即:达到国家教育部100304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临床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1]。

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体系的时候要将培养目标作为出发点,搭建适合医学检验专业的知识平台。第一平台,文数理知识平台。其中包括了英语课程、计算机课程等,这样做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平台,专业基础知识平台。其中包括了生物化学学科、医学微生物学科等,这样做可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第三平台,临床医学知识平台。在这一知识平台上要重视临床医学与检验之间的内在联系。第四平台,医学检验专业知识平台。这一知识平台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构建教学计划时,要遵循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具有联系的四大课程平台。与此同时要开设选修课,重视社会实践以及毕业实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 重视课程建设,修订教学大纲,改革教学内容

在课程建设中,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改革教学内容。医学检验这门学科以飞快的速度发展起来,并且医学检验学科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然而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不可能掌握该学科的所有知识。所以在改革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取舍得当。教师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一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突出重点知识以及难点知识,删除与其他学科相重合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率。有一些内容较为简单,此时教师要求学生要自学,这样做不仅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阶段,有七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已经修订完成,如:《输血技术学》、《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等,并且已经将其运用到教学中。新的教学大纲将重点知识凸显出来,这能够让学生对专业主干课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在选择教材时,要选择卫生部规划的最新版本教材,结合自编教材,融入本专业的热点知识,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高校还要鼓励教师编写教材或者参考书。有一些教师还构建了主干网络课程,并且网络课程也是依据教学大纲来确定教学目标,选择上采用了以知识点为单元的章节式编排,以便于学生从中获取相关的信息[2]。

3 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可以将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学活动还可以激发学生运用以前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当前所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

3.1 启发式教学法

所谓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知识基础、整个教学内容来精心设计教学手段,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促使学生处于积极性的状态中。在启发式教学中,要求教师要进行引导转换,将知识转换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将具体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启发式教学中的“启”是相对于老师而说的,“发”是相对于学生而说的。教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时,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效率。“启发式教学法”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联想比较法”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人才。从教学观上来讲,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学过程上来讲,更加重视学生的能动作用。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自己动手、动脑来获得相关的知识。从教学手段上来讲,通过营造活泼、有趣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该教学方式不是依靠死记硬背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从教学目标上来讲,比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知识与能力、智力与非智力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3.2 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教师要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来模拟教学,增加教学内容的信息量。教师在精选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内容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不断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以及理解。当前已有5门专业课程实现了课程上网,如:《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临床检验基础》、《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等[4]。

4 构建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医学检验这门学科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改革以及创新医学检验试验教学模式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医学检验技术的教学特点,构建以检验医学技术为核心的实验课教学体系。同时还要不断更新实验内容,促使学生掌握有本专业有关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学校还要依托附属医院检验科,构建相关的实验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平台。实验教学环境为开展实验项目、改进实验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临床实验室拥有着先进的检验医学实验设备,这就便于学生更好的开展探究式学习。在课余时间里,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来设计实验、开展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科研方法,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如果学生仅仅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类学生是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在这个较为宽松的实验环境下,学生有机会研究自己想要研究的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会通过向老师、同学求助,查找资料等多种方式来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然而解决困难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学习、提升自己能力的一个过程。医学检验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该专业要求学生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5]。

5 注重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近几年来,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果。自从2005年以来,各大高校开始扩招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这也就相应增加了医学检验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同时高校提高了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的质量,这些毕业生也获得了医疗机构的认可。用人单位对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的评价也是非常高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临床技能、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好的综合素质。近几年来,有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新颖,这就表明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渐增强。

6 构建合理的、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

6.1 建立科学的管理考核制度

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校要安排相关的老师来管理实习生,并且要制定科学的、合理的考核细则,量化考核指标。一般表格指标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教师用;第二种,学生用。教师用的考核表往往是由教科室统一下发的,带队医生、科室领导要考核学生的实习情况,最后将考核表上交给教科室。学生用的考核表往往需要上级医师、科室领导签字。学生用的考核表主要是为了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情况、学生使用仪器是否得当等;教师用的考核表主要是为了考核学生是否按照规定完成了学习情况,其中包括了教师意见表、科室鉴定表。如果高校没有构建合理的、科学的考核制度,那么学生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在实习中都不会端正自身的态度,在实习中他们并没有提高自身的能力,而是浪费了实习时间。因此高校要构建有效的考核制度,以此来督促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6.2 确定考核内容以及时间

根据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制定出临床血液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生物化学的考核内容。通常情况下,考核内容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基本考核内容;另一方面,强化考核内容。每个检验项目要确定评价标准,逐条逐项来考核、评价每一学生。整个评价体系中包括了94个考核项目,其中临床基础检验学、临床血液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免疫学、临床生物化学分别为26个、16个、11个、18个以及23个。

当每一门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都结束之后,要依据临床检验技能考核、评价体系来确定考核内容,每一位学生都要参加基本考核,对于强化考核往往是由学生抽签来决定的[6]。

7 结语

当前,构建医学检验专业的考核体系、评价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不仅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可以满足医疗机构以及用人单位的各种要求。

[

参考文献]

[1] 李富南,包欢欢,宁德强,等.中职医学检验专业技能考核模块的构建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2(20):79.

[2] 张继瑜,蔡贞,熊石龙,等.凝炼检验专业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南方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5):56-57.

[3] 王芳,潘世扬,黄珮珺,等.医学检验学实验考试改革的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11(3):107.

[4] 白雪飞,郭静玉,庞新跃,等.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9):31-33.

[5]潘世秀,胡丽华,陈凤花. OSCE在医学检验专业技能训练中的应用[J]. 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 2012(3):87

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范文第2篇

(江苏省现代企业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苏州215104)

摘要:当今社会对高校毕业生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必须从传统的理论知识灌输转换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上来,做到学校所学与企业所需零对接。本文分析了卓越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研究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针对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一些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重点的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实施,方案取得了一些成效。

关键词 :高校;卓越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4.004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4—0009—02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SJD820022),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项目(2014-R-29396)。

收稿日期:2014—11—02

作者简介:李亚琴(1980— ),女,陕西延安人。江苏省现代企业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苏州市职业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数字水印,信息安全。

李金祥(1963— ),男,陕西榆林人。江苏省现代企业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苏州市职业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图形图像。

梁颖红(1970—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江苏省现代企业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苏州市职业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自然语言处理与人工智能。

卓越人才就是由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和学校共同培养的,符合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贴近行业产业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具有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1][2]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既是国家从战略高度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也是从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出发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要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生源与就业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对于形成和保持高校的办学特色,巩固和确立自己在社会和市场中的地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4]

我国目前虽然已经成为工程教育大国,然而大而不强,多而不精。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传授和验证系统化的知识,而对于工程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则显得较为零散,系统性不够。[5][6]

一、研究的必要性

目前,很多企业在招聘时都注明要求有3~5年的工作经验,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就是希望新员工在入职后能尽快上手,尽快适应岗位工作,达到岗位要求,节约培训成本。

而面对企业对各项工作经验的要求,应届毕业生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普遍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有些学生会报名参加一些社会上组织的技能培训班,以增加就业机会,而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如果学校能够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那么,学生在就业时即使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但有在校期间完成的实物作品,相信也会大大增加就业成功的概率,缩短找工作的时间。

二、具体的培养方案

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卓越人才培养方案有以下几种:

(一)设置作业墙

以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很多课程都是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课程,如“数字图像处理”、“二维动画”、“动漫造型技法”、“动画运动规律”、“三维建模”、“三维渲染”、“三维动画设计”等,这些课程的目标都是培养学生做的能力。在上课过程中,会产生很多优秀的作业,可以把这些作业展示在作业墙上,静态的作业打印出来贴在墙上,动态的作业可以在电子显示屏上展示,以供其他同学借鉴学习,取长补短。也可以采用学生投票的方式来评出最佳人气奖,可以给每名学生发放一些贴片,让其将贴片贴在自己喜欢的作品旁,投票活动结束后,由教师进行汇总评选。

(二)采用作品考核的方式

很多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些课程不适合采用笔试或者统一上机考试的方式,因为这些方式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创造性。这些课程可以采用作品考核的方式,即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就把作品的主题、范围、要求告诉学生,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边学边构思,随着知识的增多,自己的作品也会越来越完善。在课程结束时,学生以作品的形式提交期末试卷,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所提交的作品打分,全面考核作品的构思、工作量、难度、完成情况、美观程度、实用程度等。这种方式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这些作品也可以作为学生就业面试时的敲门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安排课程设计、实训环节

有些课程在教学环节结束后可以安排课程设计、实训等环节,在这些环节里,不再进行理论教学,而是集中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实训开始时,教师把实训任务书下发给学生,告诉学生实训的任务、要求、课时安排、提交时间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份作品。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上课的内容,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训结束后,学生需要上交一份实训报告,在撰写实训报告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回顾整个制作过程,整理思路,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

(四)到企业中实训

对于某些课程的实训环节,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完成,让学生真实感受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真正地了解企业的用人要求和岗位要求,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所侧重。也可以聘请企业的一线员工到学校,面对面地向学生传授经验。在实训结束后,企业可以从参加实训的学生中挑选优秀的人才,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计件给予报酬,甚至可以挑选人才到企业实习,降低企业人力成本,从而达到校企双赢的效果。

(五)建立工作室

大师工作室是目前较流行且效果较好的教学方式之一。志同道合的三两同学组成一个团队,确立一个共同的目标,制订一个完备的计划,协同完成若干作品。

在团队里,学生可以锻炼沟通、表达和组织的能力。

(六)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

在授课过程中有些教学环节可以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即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并把这个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测试分析、总结等整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让学生了解整个制作流程,达到学校所学和企业所需零对接,以便其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

学校也可以从合作企业接收一些难度合适的项目,前期由企业员工统一培训,中后期由校内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参与制作,项目通过验收后,企业给予学生一定的报酬。这样既能使企业节约成本,也能让学生通过完成项目实现自我价值,做到学有所用。

三、成效

以我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实行这些方案后,学生的操作能力大大提高,学生在校期间制作的作品在省内外各类相关专业的比赛中也获得了若干奖项,学生的自信心有了大幅提升,毕业时面试成功率也有较大提高。

大部分高校学生在毕业前都会经历投递简历、面试的过程,有些学生成为“香饽饽”,多家企业都想录用,而有些学生的每份简历都石沉大海。我校针对如何增加学生成功的可能性、降低其面试失败的几率提出了卓越人才的培养方案。通过实施卓越人才培养方案,为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层次。

参考文献]

[1]陈益飞.高校培养卓越人才探讨[J].教育评论,2013(4).

[2]邓孝祥,孟娇茹.教学服务型大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5).

[3]贡福海.高校有效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三个向度[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9).

[4]潘登,陈启军.面向卓越人才培养的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3(7).

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041-03

2010年,广东省教育厅启动了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招生试点工作。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于2011年被确定为试点专业,对口中职学校为江门新会机电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山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同年4月,我院启动了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先后多次走访对口中职学校,并着手制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转段考核方案和课程标准。在与中职学校交流研讨中,我们在很多方面达成了共识,同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笔者作为我院数控技术专业三二分段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具体谈谈我们对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认识和开展这项工作遇到的问题。

一、 与中职学校达成共识

(一)中高职衔接是中职毕业生继续深造的现实需要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中职学校和学生家长是比较看重三二分段这种培养模式的。由于教育资源的限制,目前还是有相当比例的初中生不能升入高中而只能选择中职教育,而且中职学校的毕业生也有很多人渴望能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刚好为这些学生提供了获得正规高职教育的平台和机会。中职学校一方面可以通过三二分段这种培养方式吸引初中学生就读,另一方面也增加与高职学校交流合作的机会,改进提升教学。

(二)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职业教育在历经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在教育体制上日渐成熟,自成体系,并发展为两个不同定位的教育层次,即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但是,目前这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等方面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既然同属职业教育领域,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就应该在招生、教学、考核等方面打通,力求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职业技能等方面实现有机衔接,这样才能促进中高职教育明晰定位、共享资源,有利于技能型人才的系统培养,有利于构建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是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数控技术是先进制造业的核心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过去的十几年,各中高职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数控技术方面技能型人才,但是操作层面的偏多。广东省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时期,高技能人才紧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急需大量先进制造业高素质技能人才。在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开展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培养更多能够胜任数控编程、多轴加工和数控设备维修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二、 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各对口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存在较大差异

目前中高职培养目标比较明确,双方都可以达成共识,即中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初级阶段,针对文化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的学习对象,培养其基本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针对有一定专业认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对象,培养其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但是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由于各中职学校数控技术专业办学条件、办学模式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专业教学计划差异较大。由于各中职学校教学缺少统一标准,人才培养规格存在较大差异,致使高职院校很难在高职阶段实现按照统一的教学标准培养出统一规格的高职毕业生。

(二)中高职学校教学计划存在重复、断层和脱节现象

由于中高职学校之间缺少沟通交流的平台,互不干涉,互不联系。因此,中高职学校同类专业之间教学计划势必存在重复、断层和脱节现象。

比较我院与对口中职学校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一方面存在专业课程设置大量重复的现象,另一方面又存在一些专业基础课程中职阶段没开设或者讲授不够的现象。按理说,中高职学校相同相近专业,专业基础课程重复开设是正常的,这样中职学生入读高职就可以直接学习专业课程,减少学制。专业课程有重复也是允许的,但是学习要求、讲授内容与深度应有所不同。但实际情况中高职学校课程设置时并没有考虑两个阶段的衔接、递进关系,高职阶段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包含了中职讲授的内容。如果中职学生入读高职,直接按照原来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一些专业课程对中职毕业生来说是新开设课程,但往往中职学校又没有开设先修课程,直接上课学生会听不懂,中职和高职的教学内容出现断层和脱节。

(三)三二分段中职阶段人才培养遇到较多问题

由于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刚刚起步,存在政策不配套、操作不明确、中职学校不支持不配合等问题,致使目前的三二分段人才培养面临很多的困惑和难题。

问题一:三二分段中职阶段如何组织教学。对口中职学校招生时就提出疑问:我们是否需要在招生时就要求学生,明确报考志愿为三二分段试点班,以便一开始就按照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我们研究了上级相关文件,并没有明确的说法。经对文件的分析,我们认为应该在招生时就明确学生的三二分段培养属性,并在入学时独立成班,在中职阶段始终按照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有的中职学校采纳了我们的建议;但也有的提出这样的观点,即三年中学生的思想会有很大的变化,开始想升学的可能后来会放弃,开始不想升学的后来会想参加转段考核,因此不应该过早分班,而是在转段考核时面向所有学生,让所有学习优秀的学生都有机会入读高职院校。我们认为这种观点也有道理,允许他们采取先普遍培养再重点选拔的方法。

问题二:对口中职学校不配合怎么办。三二分段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是分阶段由中高职两类学校合作共同完成的,两类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是并列关系,还是主辅关系,是需要明确的,这样才有利于开展工作。按照省厅文件精神,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应该是以高职院校牵头,中职学校协作,充分沟通相互合作方式开展的。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少上级的协调指导,相关文件对各自的权利职责也缺少清晰说明界定,给中高职衔接实施带来难度。中职学校如果因为办学条件受限或者影响自身利益等原因而不按照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或者不严格执行,高职院校只能协商解决。在这一阶段,中高职学校需要沟通协调的事情很多,关于入学阶段的分班教学问题、关于教学组织管理问题、关于转段考核问题、关于转段考核之后教学管理问题等等,都需要高职学校会同中职学校反复沟通解决。

问题三:转段考核之后对被录取学生如何实施教学和管理。省厅文件要求,转段考核统一在第四学期进行,转段考核之后,被录取的学生还要继续留在中职学校完成后两个学期的学习任务。一方面,这些被录取的学生由于没有了就业的压力,很可能在后面的学习中变得懈怠;另一方面,大多数中职学校在后两个学期都进入顶岗实习,在整整一年的校外顶岗实习过程中,一些被录取的学生很可能由于失去学校学习氛围而选择就业。

(四)三二分段高职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高职院校招生对象以高中毕业生为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也是针对高中起点的学习对象,这样的培养方案特点是:公共基础课起点高,专业基础课起点低,专业课理论性强。如果中职毕业生入读高职院校直接沿用原来的人才培养方案显然是不适合的。中职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比较有其自身的特点: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但是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动手能力较强,理论学习能力较弱。面向中职学校招生,还要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必须因材施教,改革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调整培养计划。既要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能发挥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自信心。

三、 建议与对策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是大势所趋,但是由于这项工作刚刚起步,问题和困难在所难免,我们应该善于发现问题,敢于面对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解决问题的建议,供开展这项工作的中高职学校参考和借鉴。

(一)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中高职协调发展和系统培养的教育理念

通过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解决各中职学校教学差异的问题。高职院校联合中职学校制定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各中职学校对三二分段教学班按照一体化培养方案实施教学,这样可以保证入读高职的学生规格和起点大致相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一定要体现中高职两个阶段课程设置、技能培养方面的衔接关系、互补关系及提升关系,这样才可以保证高职阶段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还包括课程标准的制定。通过制定课程标准对中高职阶段不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规定和对相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进行区分,从而体现中高职两个阶段教学内容上的衔接、递进和提升关系,避免了以前两类学校之间同类专业教学内容的重复、断层和脱节现象,体现中高职协调发展和系统培养的教育理念。

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要尽可能考虑中职学校目前的办学特点和办学条件,尤其在中高职衔接初级阶段更应该遵循循序渐进、逐渐规范的原则,综合考虑各对口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和历史沿革,使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一定的先进性、引领性,切不可不顾及中职学校的历史与现状,一味追求高标准高要求,致使中职学校无法操作很难实现而产生抗拒,从而失去了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原本的意义和作用。

(二)适当扩大试点范围,保证三二分段生源和高职阶段人才培养正常开展

数控技术专业良好的就业形势,促使很多中职毕业生选择了就业而不是升学,致使三二分段高职阶段面临学生流失严重,办学不景气的风险;而很多非对口中职学校有升学意向的学生却没有机会入读高职院校。因此,建议适当扩大中高职衔接试点范围,将办学条件较好的其它中职学校也纳入三二分段自主招生范畴,从而保证三二分段生源和高职阶段人才培养正常开展。

(三)建议采取提早分班,动态管理的教学组织方式

对于三二分段中职阶段的教学组织,有的采取提早分班,动态管理的教学组织方法。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既符合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初衷,又是可行有效的。这种做法就是,中职阶段新生入学由中高职学校共同开展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宣传教育,使学生了解这种培养的目的和方式,结合报名志愿与中考成绩按一定比例选拔,独立成班。该班即为三二分段实验班,该班按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该实验班可以实施动态化管理,即每学期考试之后实行末位淘汰,并吸收其他班级优秀的学生加入。这样对实验班学生及以外的学生都会形成压力和激励。

(四)创新高职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规格

学校对现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性改革,改革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如发挥中职生具备专业基础动手能力强的优势,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尝试开展个性化培养、订单式培养,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和教材,专业主干课程尽可能采用课程设计、项目训练的方式,引进项目化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项目训练中增强学习兴趣、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抽象思维的能力。鼓励中职生多参加省级、国家级的数控技能大赛,进一步强化职业技能。

(五)教育主管部门深入调查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好协调与指导工作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必然存在相关政策不配套不明晰甚至是不合理的现象,这就需要主管部门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不断完善改进相关政策文件,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同时,由于中高职衔接工作牵扯到中高职各个学校,很多工作需要高职学校与对口中职学校共同协商、密切合作才能完成。当两者之间出现问题和矛盾时,势必需要一个有权威的第三者即上级主管部门来出面协调和指导。比如,高职院校牵头制定了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中职学校不打算按方案实施教学;或者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于超前,中职学校按照目前的办学条件很难实施等等,都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做好协调和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曾仙乐.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6).

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086-03

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在服务、生产、管理等方面具备综合素质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钢结构已在能源工程、海洋工程、基础设施、建筑工程等领域被广泛运用。随着钢结构行业的快速发展,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行业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开设了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而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开发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培养过程、内容和方式的总体规划,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因此,开发制订一个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为例,探讨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和开发步骤,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和实施提出合理的意见。

1 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要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需要,推进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将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相结合,加强学生道德和责任意识、创新创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身心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服务学生长远发展需要。

坚持就业导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 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人才培养方案在制订过程中必须广泛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本专业就业需求情况,关注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企业发展和学生就业需要。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原则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是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要不断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主动争取行业、企业参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聘请区域内知名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共同研究,科学创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的课程体系。

坚持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融合,兼顾基础知识培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坚持“教、学、做一体”。突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根据专业发展需求和特点,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加强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协调配合,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较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情境体验教学、岗位角色模拟、现场实训教学、主题教学等活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牢固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要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2 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技术路线

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设计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充分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三大原则。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组建专业开发团队 建立一个有丰富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和企业丰富经历的校企联合专业开发团队是科学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前提。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需要,组建由分管领导、专业负责人、企业外聘专家、骨干教师、学校教学与学生管理部门人员等构成的专业开发团队。专业团队建立之后应该制订详细的工作方案,专业开发团队成员应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协作,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过程。

开展专业市场调研 专业市场调研是科学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性、全局性工作,主要包括行业组织协会调研、知名骨干企业调研、同类专业高职院校调研等。搞好专业市场调研对于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学生素质能力要求、专业办学条件等具有重要意义。专业市场调研的对象、目的及成果如表1所示。

根据专业调研情况,将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主要面向湖北省及沿海发达地区,服务于建筑、交通、能源与海洋工程装备等行业,培养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够胜任钢结构设计、钢结构制造安装及现场施工组织与管理等工作任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对钢结构行业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是钢结构设计、钢结构构件制造与安装、施工组织与管理岗位,各主要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1]。根据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结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初步确定了与建筑、交通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高度融合,以生产岗位技能要求为重点,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项目引领,学训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草案)制订 通过前期的专业市场调研,在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后,即可开始着手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草案)。

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与修改 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与修改主要按照以下三个步骤实施。

第一步是组建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委员会,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主要包括行业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学者)、同类专业院校专业负责人、学校相关部门领导。

第二步是召开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重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课程结构等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步是专业开发团队根据专家论证委员会的意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形成正式版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评估与修订 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后,必须注重方案实施过程的跟踪和效果评价,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纠偏措施,并对方案进行必要的修订。

3 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建议

为了充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注意:

一是注重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一批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打造一支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三是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为推进工学结合提供良好条件;

四是推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学习平台;

五是完善体制机制,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六是做好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后的跟踪评估,推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张建超.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方法研究与实践[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2(4):39-42.

[3]顾京.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5):8-9.

[4]马树超.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48-149.

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赣州 电子信息产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以来,赣州市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振兴建设过程中,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其中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而赣州高职院校每年对这类人才的培养却尚未实现对位输出,绝大部分的毕业生流向了沿海发达地区。为了解赣南振兴建设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知识结构、技术类型、技能层次等方面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修正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此项目的研究对于为赣南振兴建设输送合格的适应性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对于推动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找准专业定位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一、教学改革实践过程

首先与赣州市政府、基层部门协作调研,特别是电子元器件、印刷线路板、家电和光电等相关电子信息行业进行调研,形成赣州市对电子信息类人才需求的规格要求;研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实训条件,对学生进行投身振兴赣南建设的思想教育,组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根据教学改革方案,我们作了如下的工作:调查赣州市电子信息类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要求;调查学生对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希望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职业选择方向;进一步明确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与素质。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调研、实习,培养学生热爱赣南、服务赣南的情感,引导学生寻找自身能力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差距,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找出不足,逐一修正,分步实施。

二、产业现状、就业情况和对策建议

(一)产业现状。

自本项目立项以来,研究组便着手对赣南振兴建设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知识结构、技术类型、技能层次等方面的要求开始调查研究,并对赣州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举措、提高高职电子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意义与措施、赣州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赣南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职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体系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调查显示,近几年来,赣州市一直在着力打造赣南电子信息产业,《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赣州市重点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千亿元重点产业来打造,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赣州已逐渐成为东南沿海电子信息产业的首选转移承接基地,所以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上,也就仅体现了对应用技术层面的要求,具体对知识技能的要求为:(1)具有集成、应用电子、电子信息系统设备的基本能力;(2)熟悉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3)掌握电子元件的规格、标准检测方法;(4)取得中级维修电工、中级电子产品装配工、中级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等从业资格证书;(5)掌握电子产品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6)了解电子产品发展动态、电子产业政策和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而对于研发型的人才则基本无要求。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把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基础性技能培养,二是拓展性技能培养。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重构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性教学模块和拓展性教学模块。

(二)就业情况。

由于现阶段赣南地区电子产业基础不够扎实,电子信息类的职位相对有限,从近三年来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在赣南地区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10%左右,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大部分毕业生仍将面向沿海等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地区。

(三)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创造良好的环境,重点支持电子信息产业中基础性、创新性,对上下游产业链撬动性强的项目建设。

2、进一步挖掘赣南的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构建产业承接平台。

3、进一步完善各种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吸引各方人才。因为一个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的最主要因素是与人力资本潜力发挥相关的经济组织结构和文化传统等社会环境因素。

4、进一步推动“政校行企”互动,加强产学研研究,进一步发挥地方高校的人才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电子信息类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为赣南振兴建设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

三、结束语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对于我们如何培养适合赣南振兴建设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赣州市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但在此同时也反映了校企沟通渠道的不足,为使赣南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尽快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建议地方政府整合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建设一个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市场,使产业发展辐射到周边地区,形成以赣南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圈。

本文系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13438)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