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庭护理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修订草案)》是本市面向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权益保障的一部“总刚性法规”,兼具权益法、政策法和责任法等特征。条例修订从顶层设计的视角出发,积极回应老年人现实需求,丰富老年人权益内涵。目前,修订草案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长期护理保障、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编制与落实、深化居家养老服务内涵、医养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全面的制度安排。
细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内涵
本市自“十一五”以来,着力构建“9073”养老服务格局,迄今已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养老和医疗服务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这一体系还存在着有效供给不足,社会、市场等多元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等突出问题,亟须进一步厘清政府、社会与市场在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中的责任边界。修订草案根据政府、社会与市场的不同功能定位,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内涵予以细化,明确要求政府将基本养老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体现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提供方式既可以是政府直接供给,也可以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同时,完善政策措施,扶持社会力量提供公益性养老服务,支持企业提供市场化的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服务需求。
完善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老年人特别是失能、患慢性病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是本市应对人口老龄化所需面临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失能老年人数量剧增、长期护理供需严重失衡、护理成本居高不下等。目前,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主要通过建立个人、雇主、政府三方分担缴费的社会保险形式,并配套相应的评估、支付和服务保障制度解决这一问题。本市也相继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制度探索,主要包括民政部门实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卫生计生部门实施的以机构护理、社区护理、居家护理为组成部分的老年护理服务,以及人保部门实施的“高龄老人医疗护理保障计划”。上述制度的实施对缓解本市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服务对象覆盖有限、筹资支付水平偏低、评估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修订草案着力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对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作了制度性规定,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卫生计生、财政等部门应当完善老年护理筹资、评估、支付、服务等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符合本市实际的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建立统一的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制度
目前,在老年照护需求评估方面,本市民政、卫生计生、人保等部门分别在各自系统内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老年护理医院,高龄老人医疗护理等领域的需求评估工作,形成了三套评估体系,这些实践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但总体上仍存在着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老年人重复接受评估、服务转介机制不畅、政策及资源碎片化等问题,致使老年人服务需求与现有养老服务资源之间难以实现有效匹配。修订草案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机制,建立统一的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制度,按照全市统一的标准对其失能程度、疾病状况、照护情况等进行评估,以确定照料护理需求等级,作为其享受相应的照料护理服务的依据;对其中高龄、无子女的老年人予以优先保障,对经济困难的老年人给予适当补贴。
合理布局各类养老服务设施
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紧张、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设施落后等问题较为突出。为从源头上加强规划指导和调控,修订草案明确规定市民政部门会同市规划国土资源部门,根据本市人口、公共服务资源、养老服务需求状况等因素,组织编制全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合理布局各类养老服务设施,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相应的城乡规划。区县人民政府负责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推进落实。
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和资源整合
本市承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或设施主要为社区老年人托养机构、助餐服务点、助老服务社等。这些机构和设施,目前主要以政府兴办运营为主,社会和市场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资源分布较为分散。结合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强烈需求,亟须加大供给和资源整合。为此,《条例(修订草案)》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规定:一是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方式,包括购买服务、委托运营等;二是对社区中各类为老服务资源加强统筹与整合,通过社区综合为老服务平台,方便老年人就近获取多样化的社区综合服务;三是发挥养老机构的资源辐射作用,利用其自身设施和服务资源,为社区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提供相应的延伸服务;四是规定了家庭照顾者支持措施,为失能老年人的家庭提供临时或短期托养照顾、技能培训、扶助器具租赁等服务;五是制定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为家庭成员照料老年人提供帮助,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就近居住。
推动医养融合发展
【关键词】家庭病床;护理;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R58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186-02
上世纪70年代起,家庭病床在我国各地已经初步建立,开始出现了专科性的家庭病床。家庭病床成为社区护理的主要形式。在家庭病床开设中,护士担负重要任务。家庭病床的建立使医务人员走出医院大门,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医疗护理要求,服务的内容也日益扩大,形成了一个综合的医疗护理体系;家庭病床是顺应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医疗护理形式。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人们承受着着各种病痛,更承受着越来越多的精神压力。现实中,人与人的疏远及人与自然的隔阂一步步加深了人的孤独感、压抑感,人的健康需要情感的输导和和宣泄。护理人员作为一个白衣天使,要做到的不仅仅是治好病人肉体上的痛苦,更应从思想和情感的层面体现出真诚的人文关怀,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服务观念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关怀不仅是医院谋求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下面是笔者的一点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
2006年2月至今我院分别在在四个社区建立家庭病床200例:其中男120例,女80例;年龄19~78岁;糖尿病足截肢2例,中风患者83例,癌症晚期35例、老年痴呆症患者10例、外伤40例、精神障碍患者10例、上呼吸道感染20例。
2 方法
2.1 深刻把握护理人文关怀的内涵护理人员是人文关怀服务理念的具体实施者,要充分认识到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刻把握人文关怀的内涵:人文护理是“以人为本”,在医疗护理服务中,不管服务对象来自哪个阶层、有何种背景,他们都享有追求幸福生活、维护个人尊严、体现自身价值的权利。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理解与自由的追求。它要求把人、人性从封建神学的迷信中解放出来,反对野蛮,愚昧的世界观,其核心表现为对人精神价值的重视以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关心人,重视人的个性,满足人的需求,尊重人的权力。所以,尊重每一位服务对象、善待每一个生命,是护理人文关怀的首要因素。人文关怀是一种主动关怀人的意识和意愿,并在具体行动中体现出来,努力形成“关心患者、尊重患者、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环境和氛围,进而达到思想上的共鸣,使患者充分感受到护理中人性的温暖和关怀,如:一个称呼、一个微笑、一个搀扶、一句问候、一声致歉,都使患者心情舒畅,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1]。人文护理集中体现在一个“爱”字上面,而润物细无声就是我们护理工作的真实写照。人文护理让护患双方互相尊重和信任;让病人的合理需求获得满足;让病人的问题能得到有效合理的解决;让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能够发展。在公作中应时时处处体现出对患者的关心、体贴和爱护,做一个让患者真正信赖的守护神。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和健康权是护士的天职,以人为本、尊重患者是护理服务理念的最高境界。在实际工作中应平等待人,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把一切尊重患者的言行自觉融于日常护理工作中,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理关系。
2.2 努力加强培训学习,不断提高家庭病床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护理人员的素质的高度直接影响到家庭病床人文护理水平的高低。这就需要注重培养护理人员的“四心”,即:同情心、爱心、耐心和责任心,这“四心”是护理人员应必备的优良品质。首先要政治思想好,热爱护理工作,要有敬业精神,有责任感,真诚地关心、爱护患者,为患者着想。能吃苦耐劳,不计报酬,要有主动性、自觉性。因为家庭病床的特点是面向社会,外出访视一般要独立行动,走千家串万户,一天不知要跑多少路,吃多少苦,完全靠自觉,由自己掌握工作量。护士必须要熟练掌握各专科的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及内、外、妇、儿等专科常见病的一般诊疗方法;掌握急诊和院前抢救的各项操作技术。熟悉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知识;不但要进行个人自学,还要积极进行沟通交流,增强学习的互动性,提高内涵修养;通过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将人文知识的累积和熏陶化为自身的内在品格。要积极进行实践,努力增强工作的针对性。积极进行换位思考。具有紧急处理及康复护理的知识和技能,必须有丰富的判断能力和应急能力。能对患者现有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做出准确的诊断和处理。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心里素质,在面对各种危急时,能够做到镇静从容,忙而不乱,表现出高度的组织性。要有良好准确的表达能力,娴熟恰当的人际沟通技巧有利于处理医、护及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对有效诊治患者,做好社区、医院的卫生服务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家庭病床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任何一项服务都涵盖了护理工作内容,都需要护士的参与和协调。护理人员还应具备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充分运用社区资源协调各方面工作[2]。 定期举行诸如“假如我是病人”此类活动,充分体现护理工作者作为一名患者所产生的一系列需求。倡导的“尽最大的努力满足患者的需求”等主题的活动来加强医院人文建设。提升医院内涵服务无疑是非常重要和及时的。要不断进行总结,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做到独善其身。要加强对护理中的难点、疑点进行攻关,做到有突破、有创新,努力把我们的感情及智慧融入到护理工作中。激发工作热情,不断增强爱岗敬业的自觉性。积极引导护理人员树立“精业厚德,同创健康”的思想,真正把工作当成事业干,努力增强护理人员的事业心。建立健全赏罚制度,对工作标准高,责任心、事业心强的人员应予以奖励;对工作消极懈怠的应予以处罚,真正形成“让不干事的想干事,让想干事的干成事”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奉献爱心,争当模范”活动,并进行评选一次,对表现突出的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努力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不断激励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以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3]。
3 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努力提高护理质量水平
3.1 创建整洁的物理环境。这要求环境干净、舒适、安静,设施方便、安全,环境布置美化。如家庭的病床上不再是刺眼的白色,可使用绿白小格相间的花床单、花被罩,颜色柔和,款式时尚,加上柔和的墙壁和灯光,透出几分家的温馨。还应特别注重病人“观景养眼”的习惯,在家庭的合适位置,摆放特意制作、外形精巧的浅蓝色小沙发,中间的茶几上,一束小花显得盎然生机。另一方面在护理人员的礼仪上做文章,护理人员着装整洁、仪表端庄、态度主动热情、语言文明礼貌、人人注重礼仪,主动帮
助患者。
3.2 创建温馨的亲情环境。让病人感到家的温暖,尽一切努力使患者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精心周到的照顾。首先要把患者当作亲人来看待,除关心和解决他们的生活需要外,要着重在一切护理服务中体现对患者的尊重,即尊重患者的隐私和其他权利。要学会理解患者,并不断地给患者以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要关爱患者,主动帮助患者解决困难,为患者建立家庭与社会的支持,要求护士学会换位思考,给患者以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之感。其次要把患者看成正常人来看,有人际交往,获得信息的需求,除了合理地安排患者会客、娱乐外,护理人员有责任回答患者对用药、治疗、费用各个方面的提问。解除患者疑虑,特别要保质保量的做好护理健康指导,为患者提供专业预防保健知识,改变患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使患者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正确对待疾病和健康问题。
3.3 创建热情的服务环境。一方面要积极想患者之想,做到细致入微的关心患者。护理服务最理想的状态是应敏锐地察觉出各种患者各种的需求并予以满足。除了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民族信仰、生活习惯、需求层次因人施护外,还应认真评估判断出患者心、身护理问题,制订出个体化护理方案,认真实施,真正把整体护理落到实处,使患者处于心身的最佳康复状态。另一方面要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确保护理安全。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规范护士各种操作规程,重视细节管理,细节决定成败。护理人员的人性化服务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往往一个微笑、一句温暖的语言、一个得体的抚摸可起到药物无法替代的作用。强调护理的预见性,积极预防和解决患者潜在的和现存的护理问题,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安全。
3.4 创建畅通的沟通环境 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对于提升护理服务质量非常重要,与患者建立恰当的沟通,有利于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消除不利于康复的心理,及时开导患者,同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增加患者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与患者沟通时,首先应认真倾听患者诉说,了解其所需和要求,尤其是对疾病的叙述,注意患者情绪,以及对疾病治疗的期望值,针对各类患者或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沟通时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学会自我控制,避免使用易刺激对方情绪的语句,不用过多的专业词汇,要通俗易懂,取得沟通的顺利。但是每次与患者交流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增加患者的紧张和疲劳。避免强制的教育态度。有第三人在场时谈话不要涉及病人的隐私,要保护病人的隐私,尊重病人的知情权。护士应重视信息沟通的双向性,本着诚信、尊重、同情、耐心的原则,注意自己说话的语调、表情、态度,使患者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人性化的服务。及时了解自己工作的不足,对病人提出的中肯意见要虚心采纳,尽快改正,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结果:我院护理人员上门服务,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他们在舒适的家庭环境中接受治疗,心理压力小,也免除了来往路途的劳累,减轻社会及家庭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为病人就医提供方便,合理地利用卫生资源。向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护理服务,向社会传播健康知识,体现护士的社会价值。在家庭病床护理中人文关怀理念成功展开深入人心。
讨论:家庭病床护理是医疗机构、患者、家庭“三位一体”的护理形式, 通过有针对性患者的追踪观察,到目前仍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家庭病床的开展仍然是社区护理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让病人在熟悉、温馨的环境中接受医疗和护理是时代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必将成为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医院为患者提供高品质服务的基础,也是减少医疗纠纷、创造品牌服务的先决条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护理人员作为实践人文关怀的服务主体,必须在实践中不懈努力,才能真正体现护理学科应有的地位和价值。用中国特色“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武装头脑,做人民满意的“白衣天使”。我们要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实践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中,用爱心和责任心去关爱我们的每一位患者,实行人道的、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不断推进和提高护理质量,适应护理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朱萍.以人文关怀为特点的健康教育在产科护理的运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2):166-167
关键词:中医;整体护理;理念;素质
【中图分类号】R1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112-02
自从1860年南丁格尔开创近代护理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医学模式已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护理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化。整体护理是以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把护理程序系统化地运用到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中去的护理模式。
中医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护养患者的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其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其内涵与现代医学的整体护理模式是一致的,开展中医整体护理,一是要转变观念,二是要提升素质。
1 转变理念
护理理念是护士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的思想与行为的信念和价值观,随着医学模式和护理模式的转变,有不少传统的护理理念都在制约着护理质量的提高,所以必须更新理念,转化角色,以适新模式的要求,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
1.1 转变“被动执行医嘱”的消极工作态度:随着护理学的发展,护理不再附属于医疗,要求护理人员除了加强对病人疾病本身的关注外,还需要把注意力放到病人所处的环境、心理状态、物理因素等对疾病康复的影响因素上;要求护士在现代护理理论指导下,给予病人有计划、全方位地护理,达到促进病人身心的康复。
护理人员上班,不能机械单一地执行医嘱,要学会观察、了解病人,认真思考,全面分析病人需求,以人为本地制订病人的治疗或康复计划,变被动执行为主动工作。
1.2 转变“以我为中心”的习惯思维及工作方法:“以病人为中心”是医院的工作中心,也是系统化整体护理的中心。但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部分护理人员往往习惯于“以我为中心”,把我的工作、我的程序、我的制度放在第一位,忽略了病人的需要。
实施中医整体护理,应该视病人需要为第一位,工作程序、制度应根据病人需要、社会发展不断修订、完善,比如外科住院病人,在每一天的康复治疗方案中通常包括服药、输液、针灸、拔罐等内容,病人需要的治疗时段不同,护理人员除了考虑医学标准、排班合理等因素外,还要考虑适合每一个病人的需要,再做出人性化的合理安排。
1.3 转变“整体护理只是临床护理工作”的狭隘认识:系统化整体护理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观念,它的内涵除了把病人、把护理工作视为一个整体外,还应“把与护理有关的各个方面视为一个整体”。病人住在病房,除了医疗、护理、水、电、汽供应,安全、医疗设备的配置与保养等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各方面协调一致,才能确保护理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
实施整体护理,还要注意到,随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社区医学的兴起,护理工作的范围开始走出医院走向社区和家庭,大量的护士需要进入家庭、社区,对慢性疾病患者、疾病康复期患者等进行健康指导、康复训练和心理治疗,这是整体护理的必然延伸,需要护理人员树立这样的理念。
2 提升素质
随着护理理念的转变和整体护理的开展,护理服务的内涵将 加深刻,如何体现以病人 中心,提高护理质量,满足病人的需求?提升护理人员的素质是关键。当然提升护士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需要坚持不懈地抓学习、抓培训。
2.1 营造优秀的护理文化:护理文化是渗透在护理活动中的灵魂,其实质是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素质,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理念。为此,要在医院护理人员中形成“文以化人,德以修身”的先进文化氛围;要改变“护士的劳动是无文化含量的简单劳动”的错误观点和“重医轻护”的不良做法;要形成人人“献身护理事业,争当南丁格尔”的舆论环境;要营造“争做有文化、有修养的学习型护士”的良好局面。
2.2 开展丰富多彩的进修学习活动:医院应着力推进护理先进文化建设工程,将护理心理学、护理交际学、护理管理学、护理伦理学等融入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内容之中,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护理语言训练、护理礼仪培训、健康教育演练等等。经常开展以培育和提高护理人员人文素质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礼仪表演、护理操作、文艺节目等活动,举办宣传橱窗、网站,开办美学知识讲座等,使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2.3 建立完善的护理人员评价激励机制:长期以来,对护理人员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护理基础业务考核,很少考查护理人员的道德修养、个性人格、理想追求等,也很少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语言、交际能力、护理礼仪服务水平、实施健康教育水平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在对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的考查和考核中,既要注重知识存量,又要注重现实表现;既要做到把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又要把护理部的考核与患者及其亲属的评价结合起来。要把人文素质评价机制与护理人员选聘、福利待遇、职称晋升、岗位任用、评先评优等管理机制挂起钩来,促进护理人员注重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
系统化整体护理是现代的、科学的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方法,它需要现代护理理论指导,正确地执行护理程序及充足的护理人员,更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作。而护士自身认识的提高、观念的更新、素质的提升是最重要的,广大护士深刻理解以“人”为中心,彻底改变功能制护理方法,切实把护理程序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之时,方是整体护理名符其实之日。
参考文献
[1] 王春香.对系统化整体护理几个概念的理解[J].齐鲁护理杂志,2002,8(11):877
[2] 王萍,马凤桃.医院护理文化建设的思考[J].家庭护士,2007,5(12):73-74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内涵上秉承了整体护理的概念,护理人员综合考虑新生儿生理的、心理的、社会和精神各方面的状态和相互关系,通过其父母的全程参与照护新生儿,使新生儿各方面都能到达完善的状态。该模式可提高父母的育儿知识,促使父母的情绪和育儿行为改善,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我们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为理论基础,以营养供给、信息刺激、亲子交流为主要干预内容,观察干预措施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3月至2008年8月在我院产科出生,家庭分布于都匀市市区内的256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男 104例,女152 例,出生天数7~27d。随机抽取126例新生儿作为干预组,其余130例为对照组。两组新生儿从产科出院时均排除其他躯体疾病。两组新生儿性别、出生天数、家庭环境、父母文化程度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1.2 操作方法
①干预组新生儿出院后3d,有专业护士按预约时间上门对产妇进行新生儿沐浴、脐、眼、皮肤、口腔等护理技术现场示范、讲解,发放宣传手册,纠正认识和操作上的错误,每户15min左右,并设立咨询电话,解答产妇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专业授课内容包括:新生儿特点,怀抱与喂养,洗澡与日常护理,采用一对一操作示范,然后调查产妇家庭护理干预前后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情况。②对照组新生儿出院后采用传统的育儿方法,未进行家庭护理干预。
1.3 观察指标
①从沐浴、脐部护理、眼部护理和皮肤护理4个方面观察家庭护理前后产妇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情况;②从呼吸道感染、皮肤脓疱、结膜炎和脐炎4种疾病观察家庭护理干预前后新生儿的发病情况。③发育指标、体格测量指标包括体质量、身长、头围,测量者为经过培训的护士。④智能测量标准,采用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法(NBNA),检查过程由经过专业培训、具有测量资格证书的护士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用SPSS8.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干预前后产妇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比较
由表1可见,126例产妇家庭护理干预后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比例显著提高,且与干预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家庭护理干预后产妇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明显优于干预前。表1 产妇家庭护理干预前后新生儿护理知识与干预前比较,*P<0. 01
2.2 两组新生儿发病情况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皮肤脓疱、结膜炎、脐炎发病率除结膜炎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项目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家庭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 表2 两组新生儿发病情况比较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新生儿日平均体格增长情况比较
由表3可见,两组新生儿日平均体质量增长相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家庭护理干预对新生儿体格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表3 两组新生儿日平均体格增长情况 比较与对照组比较,*P<0. 01
2.4 两组新生儿NBNA神经行为评分
由表4可见,两组新生儿行为能力相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家庭护理干预可有效地提高新生儿的行为能力水平。表4 两组新生儿NBNA神经行为评分与对照组比较,*P<0. 01
3 讨 论
由专业护士上门示范新生儿护理操作,用一种直观的、手把手的指导方法把知识传授给产妇,易被产妇接受和掌握,适合不同文化层次的产妇。为新生儿沐浴是产妇难以掌握的操作,通过专业护士的示范和讲解,使产妇明白沐浴能更好地清洁皮肤污垢,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进行新生儿抚触等,纠正了以往不规范的操作方法,使皮炎、红臀的发生率大大减少。另外,传统的坐月子房间紧闭门窗,喂奶后不拍背,也得到了纠正。从表1可见,干预后126例产妇新生儿护理知识掌握有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
现在多数产妇虽然知识层次较以往有所提高,但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教条地沿用书本上或传统的育儿方法,常因喂养或护理不当而导致疾病。因此,适时开展新生儿护理干预,因人而异地向产妇及家属传授有关产后基本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满足产妇的求知欲,确保母婴健康。如新生儿脐炎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病、多发病,多因处理不当继发其他疾病。专业护士入户向产妇、家属宣教新生儿脐部感染的知识,让他们主动参与、配合脐部皮肤护理,能有效降低新生儿脐部皮肤感染。从表2可见,开展新生儿家庭护理干预,可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
关键词:社区护理;社区护士;发挥作用
目前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师团队服务模式正在全国逐步推广,它是以社区人群健康为中心 ,家庭为单位,集预防、 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连续、综合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社区护理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士的素质直接影响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1]。如何发挥好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能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对于护士本人与管理者来说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本人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数十年,经历了一个从事病房护理工作的临床护士到一个社区护士的转变,也经历了一个护士到管理者的转变,从中悟出了一些对策与设想,在帮助护士如何快速适应社区卫生工作、充分发挥在社区卫生工作服务中的作用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1社区护理的特点
社区护理代表了社区卫生与护理两方面的内涵。它不仅注意到个人的健康,而且也注意到社区整个人群的健康,包括疾病预防、健康恢复及增进健康。因此,社区护理既具有公共卫生学的某些特点,又具有护理学的某些特点[2]。在以下几个方面更为突出:①以促进和维护健康为中心:社区护理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和维护人群的健康,所以健康教育是社区护理的工作重点。②面向整个社区人群:社区护理的对象是社区全体人群,即包括健康人群和患患者群。③社区护士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在社区护理过程中,社区护士往往独自深入社区、家庭开展各项工作,故要求社区护士具备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高度的自主性。④社区护士必须和其他相关人员密切合作:社区护理的内容及对象决定社区护士在工作中不仅仅要与全科医师密切合作,还要与街道、社区等社会支持部门协调沟通。⑤提供连续、综合服务,管案时间长。社区护理主要是加强对健康人和重点人群的预防保健,加强对慢性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的指导,因此管案时间长。
2社区护士的基本要求和能力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服务内涵的客观要求,社区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即照顾者、教育与咨询者、管理与协调者、研究者[3]社区护士在不同的工作和时间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多种角色功能要求护士必须完成各种角色赋予的工作任务,这不仅是现实工作的需要,也是我国未来社区卫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4],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要求:①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慎独修养,强烈的责任感:社区护理的主要目标是启发及培养社区人群的保健意识,指导及督促公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整个社区人群的健康水平等。所以,必须以促进社区健康为中心,对工作热忱,有同情心,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任何人一视同仁,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而且社区护士经常上门服务,采取"一对一"服务方式,必须有较强慎独精神。②社区护士必须具有护理专业知识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人类发展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临床经验丰富,知识较全面:社区护士要进入家庭为患者提供服务,了解家庭存在的健康问题,根据对象特点给予个性化护理、技术指导、鼓励帮助及心理支持。③必须善于沟通与合作以及搞好人际关系,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社区护理的内容及对象决定社区中影响健康的因素可能涉及多个部门才能解决,帮助社区居民营造良好的健康环境;组织和协调社区居民,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建立起一个和睦、愉快的社会环境等,必须要有较强的沟通合作能力,才能做好这些工作。④社区护士必须具有独立判断问题和决策的能力:社区护士面向社区居民家庭和人群,运用社区护理的知识和技能提供综合性、持续性、协调性和高度情感性的护理工作,因此社区护士要适应社区卫生服务需要就必须掌握工作技巧,确信它将对指导社区护士用科学发展观学习社区护理方法,推动以社区全科医生团队为中心的,以为社区居民服务为方向的社区护理工作方法,发挥社区护士角色在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3对策与设想
个人对策:①转变观念是做好社区护理人员角色转变的保证[5],转变观念从思想上适应几个转变:服务功能从医疗护理服务向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基本医疗和身心康复转变;服务对象从为患者服务向群体、家庭、社会转变;工作方式从院内向院外的社区家庭服务转变。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完成社区工作的关键:社区卫生服务的范畴决定了护士必定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一般时间性系统性较强,缺乏灵活性和持续性,我们要根据各自的特点,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主动、灵活、有的放矢地学习,才能快速适应角色的转换。③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职业道德是做好社区工作的基础:要多组织、参与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和教育,不断提高身体和思想素质,端正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观。④实践、探索是推动和发展社区护理事业的源泉:我国社区护理保健工作的起步较晚,从理论上到时间上与世界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6],有许多问题需研究探讨,如社区护理中的法律观念、如何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等等,社区护士有责任针对社区护理中涉及的问题进行研究,形成能真正指导社区护理实践的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的理论,以推动我国社区护理的有序发展。
管理者的对策:管理者需要创建有利于社区护士自我实现及职业发展的环境,进一步完善社区护士培养机制,制定有效的社区护士人才培养规划,建立长效机制,鼓励其积极参加学历教育,在职继续教育等,以丰富社区护士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综合素质及能力,促进社区护士角色功能的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社区护士要完成角色赋予的职责,需要创新、灵活、高效的工作方法;需要充分开发、利用社区护士人力资源,探讨能够充分发挥社区护士角色功能的工作模式,使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不仅仅是依靠人力的增加;管理者需要明确社区护士岗位设置,职责分工,逐步加大对社区护理工作的投入及政策支持;加强培训,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和使用的长效激励机制。而作为社区护士自身应明确,熟知自己的角色功能,主动开展工作,履行职责,发挥社区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丽,赵秋利.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1):71-72.
[2]柯庆梅.社区护理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式[J].中国社区医师,2011,19:335-336.
[3]刘可仪,周颖清.社区护士角色功能的初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A):90-92.
[4]杨辛卉.社区护理发展对护士角色的思考[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