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汉字文化的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综合性学习 策略 规范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首次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它成为体现“课程标准”精神、引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在实践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它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部分教师和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还存在着偏差,认为综合性学习费时费力,对提高考试成绩效果不大,花那么多精力去搞综合性学习不合算。通过六年教学实践,我认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是与新课程理念格格不入的。
现在教育界正在掀起一股规范教学之风,它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综合性学习活动指明了方向。综合性学习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跨学科性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整合起来,实现了学问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单一学科性知识与跨学科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这更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对待,善于利用各种教学策略,使它走向规范、走向高效。
一、加强合作,突出学习的自主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创造的空间,不仅表现在学习活动的方式上,而且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与组织上。因此,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如五下第六单元《走进信息世界》,要求学生“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写研究报告比较花时间,也是比较有趣的,于是,我带领学生认真阅读文中的研究报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活动主题,自己策划活动方案,自主搜集活动资料,通过一系列小组合作活动,整理出有价值的材料,撰写出研究报告,进行汇报、总结、展示。在这一过程中,我让学生合作设计活动环境、布置黑板报、开展系列活动,整个过程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策划,在活动中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在评价中注重学习探究和个人独特情感的体验。语文学科所具有的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富有个性的学生使整个活动始终充满活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和积极性,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转贴于
二、结合实际,体现资源的开放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无论是内容、组织形式还是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生活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开放的自然风光、风俗民情、节日文化都可成为有益的学习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融入语文学习。这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拓宽视野,培养识别语文课程资源的敏锐眼力,开发语文学习资源。特别是要调动学生留意并关注身边可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加工、优化整合,使之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如:在小学语文四上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的综合性学习中,学生既可以从书籍、报刊等方面了解伟人、名人的成长故事,又可以了解身边的人物,甚至自己的成长经过。这样不仅能拓展学习资源,而且能触及学生思想和情感的深处,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的绝佳时机,而教育资源也显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在活动中,学生的阅读面之广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从古至今,从中国到世界,可谓应有尽有。资源的开放使学生的阅读更具个性化,也必将带来更为开放的创造与活力。
三、注重过程,强调活动的实践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过程。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搜集、综合、分析、运用信息,发现并解决问题,而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比所要追求的结果更重要。语文综合性学习重体验、重实践,强调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如小学语文四上第五单元《灿烂的中华文化》综合展示活动,就不仅仅是收集一些反映中华文化的图片和资料,还可以深入地分析某一种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了解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人们对它的态度等。这样,“中华灿烂文化”的文化味就更浓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的思想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使他们的思维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碰撞与升华。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综合性学习;策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首次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它成为体现“课程标准”精神、引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人教版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分别在两个专题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到了五年级,有了整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它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对语文学习的提升与拓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带着问题主动走出教室去观察、实验、调查、访问,使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实践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它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
综合性学习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跨学科性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整合起来,实现了学问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单一学科性知识与跨学科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这更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对待,善于利用各种教学策略,使它走向规范,走向高效。
一、加强合作,突出学习的自主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创造的空间。这不仅表现在学习活动的方式上,而且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与组织上。因此,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合作是教学中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也是学生主体实践活动的一部分。研究发现,同类型的智力启发最容易接受。学生间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相互影响的学习环境比相互竞争的环境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合作不仅可增强自信心,而且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相互作用的发挥,以及独特思维风格的形成。所以教师要将整个综合性活动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相互作用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教师、学生和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制定研究方案,自行探索和研讨。把合作深入到认识活动中,使学生真正处在自主学习和积极交往的状态中。如五下第六单元《走进信息世界》,要求学生“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写研究报告比较花时间,也是比较有趣的。于是,我带领学生认真阅读文中的研究报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活动主题。自己策划活动方案,自主搜集活动资料,通过一系列小组合作活动,整理出有价值的材料,撰写出研究报告,进行汇报、总结、展示。在这过程中,我让学生合作设计活动环境、布置黑板报、开展系列活动。整个过程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策划。在活动中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在评价中注重学习探究和个人独特情感的体验。语文学科所具有的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这次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现,富有个性的学生使整个活动始终充满活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和积极性。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结合实际,体现资源的开放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无论是内容、组织形式还是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对语文学习资源开发利用得不够。特别是学校地处偏远的农村,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相对而言,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困难一些。但是,并非没有学习资源可开发利用。城市有城市的优势,农村也有农村的优势。在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及体验的联系方面,农村孩子不比城里的孩子弱,在对大自然的感悟方面也比城里的孩子丰富。实际上,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生活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自然风光、风俗民情、节日文化都可成为有益的学习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融入语文学习。这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拓宽视野,培养识别语文课程资源的敏锐眼力,开发语文学习资源。特别是要调动学生留意并关注身边可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加工、优化整合,使之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放使学生的阅读更具个性化,也必将带来更为开放的创造与活力。
三、注重过程,强调活动的实践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过程。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搜集、综合、分析、运用信息,发现并解决问题,而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比所要追求的结果更重要。语文综合性学习重体验,重实践,强调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可是,在目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存存对“学习过程”认识不足,对“整体考虑”关注不够的现象,把学习活动的过程仅仅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对过程中教育价值发掘不够,缺乏及时的评价、激励。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实践既是改变语文学习方式的要求,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如小学语文四上第五单元《灿烂的中华文化》综合展示活动,就不仅仅是收集一些反映中华文化的图片和资料,还可以深入地分析某一种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了解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人们对他的态度等。这样,“中华灿烂文化”的文化味就更浓。当然,这也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及当地的教学资源进行选择。教师还要重视学生情感激发和牵引,把情感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使他们的思想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使他们的思维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碰撞与升华。
四、围绕语文,注重专题的探究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整体性特点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选择范围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所以,任何主题的综合性学习都应该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如小学语文五上《遨游汉字王国》综合性学习中设置了两个主题:“有趣的汉字”和“汉字,我爱你”。在活动时,我以专题方式来组织教学,围绕“有趣的汉字”开展了解汉字历史、猜字谜、找谐音字、谐音笑话等一系列活动,围绕“汉字,我爱你”,开展了解汉字起源和历史、搜集错别字、欣赏书法艺术、学写简单的调查报告等活动。活动围绕两个主题,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两个专题的探究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汉字的个性解读特色和学习中的合作意识。活动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纵观整个活动进程,学生扩大了课外阅读面,文学积累不断丰富,知识与能力得到了提高。多样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充满乐趣,方法进一步更新,学生得到共同进步。在整个活动中,围绕语文目标,紧扣探究的主题作了重点的研究,突出了活动的专题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俗文字”教学 调查 启示
一、对外汉字教学与“俗文字”教学
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其瓶颈。近年来,有关汉字教学的研究越来越多,如关于汉字教学模式的探讨,关于“词本位”和“字本位”的争论,等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汉字教学仍是最滞后的环节。
我不完全同意许嘉璐等提出的借鉴国内小学识字教学经验来教留学生的办法。①中国小学生和留学生差别很大。中国小学生在母语环境里,只需建立字音与字形的关系,字义是已知的;而留学生要同时建立字音、字形、字义三者之间的联系,难度大增。在欧美,汉语是二外、三外甚至四外,人们学习汉语大多凭兴趣。而汉语难学,汉字尤难学。美政府的一项研究报告得出:学习汉语的时间差不多相当于学习一门欧洲语言时间的三倍。因此,降低汉字入门难度,找到更符合欧美人识记汉字的方法关系到能留住多少学生的问题。教留学生学习汉字,要从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和学习经验出发,而非根据中国人的经验。
对外汉语界有着正文字学和俗文字学解字之争。正文字学解字就是用传统的文字学方法解字,从古字怎样演变成今字要解释得有理有据;俗文字学解字是指按照学习者的生活经验拆字,更具趣味性,而缺乏科学性。在学习陌生汉字时,留学生常常无法完成由字形到字义的正确转换,这就需要特定的阐释,将字形与字义的关系揭示出来。俗文字方法就是根据个人理解对现代汉字形义关系进行主观阐释。正因为它的不科学性引来了一些文字学专家的反对。我认为,在汉字教学方面应采取不唯雅、不避俗的态度。首先,正文字学虽然科学,但解释起来费时费力,学生不容易接受,而且大量的汉字目前仍没得到正解,比如“家”字;其次,正解对于对外汉语教师的要求太高。在初中级阶段,用俗文字方法解字,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快地记住汉字,还能增加汉字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待到中高级阶段后再用传统正文字学的观点解释汉字也不迟。
汉字教学的成功与否在于效率的高低,抄写100遍固然有效,但费时、枯燥。用俗文字学解释就容易得多,这也是很多海外华文教师常用的方法,在字义和字形方面建立易于记忆的链接。现举一个德国华文教师进修班②的例子。课堂中德国教师介绍了一些容易教的汉字。比如,“结婚”,德国人把“结”的“纟”看作是树林,“十”代表教堂,“一”和“口”是一个人说“你愿意吗”,把“婚”的“女”看作是新娘,“氏”是一张纸,“日”是在纸上签字。这把各个部件拆下来记忆,既没有偏离原义,又符合德国人的生活经验。解释“闪”字,有闪电的时候,人要躲在门里。解释“姐”字,一个女人站在镜子(“且”形似镜子)面前照镜子就是姐姐,很形象。“早”字是教堂上升起的太阳。解释“固”字,中国人会说把古代的东西放到一个盒子里,这个盒子要牢固。德国人是这样记忆的:把大口框看作是墓碑或棺材,把古人放在棺材里就固定了。“苦”字,德国人说,拿着花去墓地,思念亲人,很苦,字形和意思都记住了。透过这两个字可以看出德国人正是通过他们的墓地文化、生活经验去理解记忆汉字,效果也很好。再如“化”字,他们的解释是一个站立的人变成一个倒下的人,有变化,而这也符合正文字学的解释。如果正解简单易记,也不失为好方法。
用俗文字学解释汉字,弹性较大,需要对外汉语教师以学生为本不断积累和发现。要指出的是,俗文字方法还没有系统性,它只能作为一种辅的教学手段,不能期望用这种方法解释所有的汉字。在初中级阶段它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吸引学生进一步学习。
二、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部分欧美学生汉字学习情况调查
为了了解留学生学习汉字的真实情况,检验俗文字方法是否可行,我对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部分欧美留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1.实验方法
(1)调查对象: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部分欧美留学生,共48人。这48人均来自欧美国家,语言背景大致相同,包括长期班和短期班学生。在调查中按学习时间长短分成两组,第一组(25人)是学习两年及两年以上者,最长时间为四年,标为中级;第二组(23人)学习时间为两年以下,最短为三个星期,标为初级。
(2)调查时间:2009年5月下旬。
(3)调查形式:问卷,辅以交谈。
(4)统计与分析:在统计与分析调查问卷的过程中,我主要分析了两组以下几个方面:学习汉语的目的、是否上过专门的汉字课、觉得什么阶段上汉字课合适、学习汉字遇到的困难、学习汉字的主要方法、是否接受俗文字方法学习汉字等。
2.调查结果
关于学习目的,初级中为学习语言文化的占50%,为找工作的占40%,因专业需要的占10%;中级相应各占35%、30%和35%。初级阶段,一半是为了学习语言文化,到了中级,专业需求猛增,可见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目的性更强。
80%左右的学生没有上过汉字课。一般高校只开设综合科、阅读课、口语课、听力课、视听课等,汉字课极少。
超过半数的学生希望上汉字课,60%以上的学生希望起点就接触汉字,上汉字课。建议根据学生需要开设汉字课。
“容易遗忘”是学习汉字的普遍难点,初中级都占到75%以上。如何克服遗忘是汉字教学的重点,俗文字方法形象生动,多数学生认为汉字易认但不清楚意思,也可以用俗文字方法来加强理解。
关于学习汉字的主要策略,初级86%用重复抄写,中级用此法的也占到68%;在旧字基础上学习新字也是大多数留学生运用的方法,占44%左右。这从侧面说明汉字的构字能力很强,建议教师先教构字、构词能力强的汉字。其中初级30%、中级16%的学生自编故事加深记忆,这就是运用了俗文字方法。
关于是否接受俗文字方法,调查发现,69%的留学生赞同俗文字方法,认为拆分部件、符合字义编成的小故事有助于记忆,同时,也有人质疑,有多少汉字可以用这种方法?有的认为故事加大了记忆量。30%左右的初学者认为解释复杂化了,这可能与文字叙述(调查主要采用的是问卷形式)远远达不到课堂演示的效果有关。
3.讨论与启示
由于被试人数、调查问卷设计和其他方面的限制,这次调查只是在一个小范围内了解情况。调查留学生的汉字学习情况和俗文字方法的可行性,试图突破旧的教学模式,找到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需要更深入、更长期的研究,并且要经过课堂教学的检验。但这一初级调查对汉语课堂教学不乏启示。
首先,我们可根据学生需要开设相应的汉字选修课,教学上重视,教法上灵活。
其次,教学中可运用俗文字方法,但要得当。多数学生赞同形象的、符合字义的记忆方法。从学生文化背景出发编写的小故事更有助于记忆。如果正解简单易记,也是好办法。正俗文字学解释并不是互相对立的,俗文字方法可以借鉴正文字学易解释易接受的内容。对外汉语教师应该略通汉字学知识,并且能够在课堂上演示。
三、结语
教师从学生需求出发,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在汉字教学中采用俗文字方法,如运用得当,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要改变对外汉字教学滞后的状态,需要大家的努力,开设汉字课程迫在眉睫。
注释:
①周健.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2.
②该进修班于2008年7月在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进修,约30位教师,在德国教授汉语,教学对象为小学生、初中生和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陈申,傅敏跃.汉语教学的两个难点与电脑的辅助作用.世界汉语教学,1996,(3).
一、 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教材于2020年春期正式使用。全册教材共有课文23篇,其中精读课文16篇,略读课文7篇。共设计为八个专题,依次为:童年往事、古典名著之旅、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家国情怀、描写人物、思维的火花、异域风情、幽默和风趣。这些课文从精读到略读,按两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18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为了便于复习检测,词语表统一安排在全册书的末尾,以每课一组的形式呈现。生字表1是要求认识的字,200个;生字表2是要求会写的字,180个,以供复习、检测之用。
二、 教材的主要特点
本册是在前九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有一定的继承性,体现整套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2、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3、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4、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5、增加了古诗文和传统文化相应的文章选录,也增加了语文要素培养的文章选录,加强对学生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
6、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四、教学目标:
1、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识字200个,能正确认读学过的多音字,能辨别形近字,会读写180个左右的词语,一部分会运用。
2、继续学写钢笔字,要求正确、端正、整洁。毛笔字临帖,要求坐的姿势、握笔姿势正确,养成认真写字的的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会背诵指定的课文。能领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课文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能用归并段落大意和回答几个问题再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能按要求预习课文,初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4、能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初步养成认真细致观察的习惯。学会把一件事情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学习写观后感,学会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尝试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尝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能根据情境编故事,注意情节的转折。学会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学会通过漫画鉴赏,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在写作的过程中,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听程度合适的讲话和广播,能抓住主要内容。能辨别别人说话中内容和语句上的正误。能抓住主要内容复述一件事。讨论问题时能大胆发表意见,讲清自己的意思,说话有礼貌。
6、初步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受汉字的有趣,了解汉字文化。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憎恨剥削制度,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初步培养热爱人民群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能感受语言的幽默风趣。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提倡先学后教的理念。
2、本学期扎实进行语言训练,着重进行阅读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读书、练习的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 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 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从内容分析导向到训练目标上来。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5、继续做好补缺补差工作。
六、教学要求: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倾听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4)继续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
(5)继续培养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6)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继续培养读书做记号和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7)培养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的习惯。
(8)培养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9)培养自主修改习作和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
(10)培养不懂就问和勤于搜集资料的习惯。
2、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3、识字写字
(1)能够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80个。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2)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礼貌。
(5)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并注意默读的速度。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5)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习惯。
(6)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6、习作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3)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5)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学习使用常用的修改符号。
七、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 次
教 学 内 容
课时
时间
第1周
开学第一课 安全教育
6
3、1--3、5
第2周
第1课—第2课
6
3、8--3、12
第3周
第3课—第4课口语交际·习作
6
3、15--3、19
第4周
语文园地 第5课
5
3、22--3、26
第5周
第6课—第8课 口语交际
5
3、29--4、2
第6周
习作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
6
4、5--4、9(清明节)
第7周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5
4、12--4、16
第8周
第9课--第11课
6
4、19--4、23
第9周
第12课 习作·语文园地
5
4、26--4、30
第10周
第13课--第14课 习作例文
5
5、3--5、7(五一)
第11周
习作 第15课
3
5、10--5、14
第12周
第16课--第17课 习作
5
5、17--5、21
第13周
语文园地 第18课
5
5、24--5、28
第14周
第19课--第20课 口语交际
4
5、31--6、4
第15周
习作·语文园地
5
6、7--6、11
第16周
第21课--第23课
6
6、14--6、18(端午节)
第17周
口语交际 习作·语文园地
4
6、21--6、25
第18周
综合复习
6
6、28--7、2
第19周
期末检测
4
一、教学常规执行情况
在县教育局的领导和关心下,小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充分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深入学习,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省规范办学行为相关文件精神和《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意见》,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严谨治学,以“实”和“严”的工作作风,切实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
(一)规范教学行为,落实教学常规制度
学校根据校情制定了课堂教学常规及作业布置和批改要求等制度,细化教学工作各环节的要求,以指导教师的日常教学。
1、细化备课要求。新学期第一周必须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由备课组长组织研讨,教导处审查确定。备课要切实落实教学计划,课时计划中要包含目标设定、重难点分析、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后反思,不仅要求过程要完整、具体,还要求充分备生情,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学的落实。
2、强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落实课时计划,达成设定目标,目标意识要强烈鲜明。教学内容要准确,抓重点破难点,关注内容的多重性、多样性、疑问性、启发性和开放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突出主题意识。重视课堂练习,以多种方式在课堂中穿插必要的训练,巩固所学,让学生“一课一得”,树立训练意识。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了解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内化、生成知识,加强教学互动。
3、实化作业布置和批改。作业的布置要以目标和生情为依据,及时、适量、适度,既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推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反对简单机械、过度的抄抄写写。作业的批改要求严格,要统一批改和订正符号,明确批改内容和方法,各学科作业分类要求。作业是体现学生掌握知识过程和效果的重要衡量依据,我校对作业的常规要求是比较细的,如作业类别明确,像数学作业有口算本、课堂作业本、基础训练册等;作业书写规范,像数学课堂作业,每次作业前写清日期、次数、作业内容,每小题空一行,每次作业相隔三行,订正要写“订正”,中高年级统一用蓝色钢笔;作业批改细致,像语文作业小作文的简批要求做到:对好词好句进行标记、对错别字病句错误标点要标记明显并及时订正、不打大钩打等级,对大作文要求精批,有仅做到以上几点,还要有针对性和激励性的评语,写眉批和旁批。
4、量化质量评价和检测。书面测试每学期举行两次,易中难按6:3:1比例进行安排。年级组和班内还可进行小型的单项内容的书面或口头检测。每次检测要进行严格分析,以各题的得分率等数据的分析明确对后续教学的调整或加强。
我校每学期各学科还组织一次学生的小型竞赛活动,以年级组为单位,或数学口算、数学综合能力,或拼音、演讲、美文诵读、语文综合能力,或英语歌曲、英文朗读,小竞赛旨在提高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知识,延伸学习评价。
(二)加强常规检查,严把教学质量关
全体教师严格执行课表,临时调课需经教务处审查同意。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检查,严格教学规范性,鼓励教学创新性。
1、平时检查与阶段检查相结合。开学初重点检查教学计划的制定;期中重点检查教案设计和作业布置和批改、推门听课看课堂教学常规;期末重点检查评比优秀作业、优秀教案。平时教学常规执行情况则由年级分管段行政领导总负责,各年级备课组长参与督导。平时检查内容有相互听评课、作业交流、课堂教学常规等。
2、单项检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的检查,主要是听随堂课和作业布置与批改情况。在期末阶段检查时,对每个教师的各项教学、分工等进行全面检查。教导处组织人员进行检查情况的记录。
3、组织检查与教师互查相结合。阶段性检查,主要由学校教务处、教研组对每位教师的每项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平时的随堂听课、教案、作业抽查主要以学校领导为主。平时的交流活动,主要以年级组教师间相互检查交流为主。
4、明确常规与倡导创新相结合。在检查过程中,既以各项教学常规为标准进行评价,也提倡老师们创新方法,如作业订正、补缺补差、教案设计等,老师们在工作实践可有更实用更科学的方法,这种方法一旦得到认可,则成为一种教学常规要求得以推广。
(三)狠抓校本研修,提高教师教研教学水平
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体,实施新课程,“成在教师”,显而易见。在提升教师教学素养方面,学校采取多种举措,形成开放、深入、求实效的教研体制。
1、实行年级组集体备课制度。我校以年级组为单位,大家同在一个办公室,集体备课,定时召开备课研讨会,随时开展教材研讨活动。
2、实行大小教研组单双周活动制度。学校成立了三大教研组,语文、数学、综合,下设各年级语数教研组、英语教研组、非英语综合学科组。单周年组教研组(小组)开展教研活动,双周大教研组分别于周一、周二开展学习研讨活动。
3、实行全员上课听课评课制度。每学期初制定公开课安排表,分别于每周二、周三、周四上午第一、二节课开课,除年级组内教师必须到位听评课,凡空课教师均参加听评课。
4、实行学期主题研讨制度。每学期召开一次主题研讨活动,或就课堂教学有效性观摩研讨、或专题讲座、或为教师专题展评,如说课竞赛、教学设计现场赛等。
5、实行城乡携手、异地联谊、送教下乡制度。我校与北岸中心校、金川学校、小川学校、森村学校、雄村学校为手拉手结对学校,我们常年开展教学交流、送教下乡、校际各项工作交流活动。自2008年秋季,我校与上海爱国学校结对,两校开展了几次有影响的教学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校还与黟县实验小学常常有相互的交流。
6、实行个人研修与集体研讨相结合制度。
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情况
“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改革与实施强调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经验,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我校总结出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的三种策略。
(一)自主学习,体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语文教学要实现主体性教学,或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首先须把握住以下一些问题:第一,教学活动中角色的定位。为此,教师首先要进行角色转换或让位,应从“前台”“退隐”到“导演”(导引)、策划、组织的角色地位。同时,要帮助学生确立主角地位,要教育、培养并放手使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为自己,主动而自主学习,充分表现出主人翁、“主演”的角色形象。第二,衡量自主学习的一大量标:教学时空占有量。学生学习活动时间与空间占整个教学活动时空之比,愈大则愈趋于主体性教学与自主性学习。要实现导引着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大胆实施一些“转移”,观念是教师不要做学生能做之事,变教师之说而学生能说的为学生之说,变教师之写而学生能写的为学生之写,变教师之做(说写之外的)而学生能做的为学生之做。第三,从何着手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标指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这段话包含这几个着力点:(1)学习兴趣,(2)学习态度,(3)学习习惯,(4)学习方法。第四,实施利于主体性发展和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1)主动参与策略:教师要力求使课堂形成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注重创设学习情境;少而精地设疑引趣,促思,并顺应排阻和追问;鼓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感。(2)迁移为本策略:教师要善于利用背景资料,教给学习思路方法,培养学习元认知,从而促进迁移提高迁移水平。(3)活动促学策略。(4)合作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强对合作学习目的性认识,确保合作学习时空,培养合作学习的技能。这样,学生的真正自主学习才能得以实现。
(二)有序组合,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无论哪一套版本的教材,学生作为一种学习材料,或多或少地存在某种局限性。因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系统分析教材,详细掌握整册、甚至整套教材的编排体系及教学内容,在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要求,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及教学实际情况,适时、灵活地对教学知识点、教学进度进行合理调整,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同时开展更为有效的教学活动。
1、重组教学知识点。
例如,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我的发现”中的句子:a.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b.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他们的头。c.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安闲地欣赏着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发现句子中带点的词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不难,因为在四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四——我的发现”中就已经出现过,比如,“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伺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等,而且让学生在说话和作文时运用这种方法,既然四年级上册就让学生学以致用,那么下册仅仅是“发现”是否有些简单?因此,教师就应该在“发现”的基础上再加以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习作中加以运用。这一教学内容在四年级习作教学和习作点评中要加以凸显。教学内容的改变及深入并没有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相反,避免了四年级上下册内容重复出现所带来的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口语不仅得到了培养,学生在习作中还得以运用,使习作内容更形象、生动。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通常是一个单元围绕某一主题,由几个相关联的教学内容按照一定顺序组合成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单元目标,按照教学意图,重新组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的安排做到前后衔接、连贯。
重组后的教学,紧紧围绕主题层层深入,达到了读写结合,较好地实施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有机调整教学主题。
语文教材是编者依据整册任务布局编排的,但在操作过程中我们教师应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地调整。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五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我把这组内容调整到九月份的第三周,与“语言文字的推普周”同时进行。学生第一步,了解了祖国汉字的文化,也明白从哪些方面去了解汉字,并制定一个详细的活动计划;第二步,学生分别开展各项活动:有搜集资料的,他们了解汉字的演变,汉字的起源,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等;有上街查找不规范汉字并深入了解为什么要写不规范汉字,经过调查,有的是找商业广告(衣衣不舍),有的是简化字(山里氿店)等;第三步,每人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份调查报告或谈谈个人看法或制作小报办成果展示。调整后的教学,与推普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而不空,有序而不乱,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兴趣学,学中乐。
(三)有机整合,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性
教材中所呈现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语言框架,是静态的文字、简单的情景。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给学生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使教学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给学生呈现丰富灵活的生活语言,让他们在生活化的课堂上充分内化语言。这样,教学过程就会变得生动、活泼、有效,同时也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1、将生活场景引入课堂教学。
将生活实际引入教学,能够激活静态的语言,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提升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促进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看——议——说等活动,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热烈讨论,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形式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和充分发挥。
2、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实际生活。
语文课堂教学还要让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延伸到生活中,让课堂教学在生活中延续,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精彩篇章。例如,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乡下人家》古诗《乡村四月》和略读课文《麦哨》,一个县城长大的孩子对农村的生活现象一无所知,老家在乡下也仅仅是逢年过节去一次。上完《乡下人家》后,让学生的父母带着真正走入乡下农村,看农民耕田插秧,看农民收割菜籽、养蚕,看农村的人家养鸡、养猪、养鸭等情景,特别是麦子收割的时候,让学生摘其麦杆做麦哨吹吹,到桑园地里去摘桑葚吃吃,感受田园风光带来的无限乐趣,同时,也明白作者写文作诗的喜悦,让课本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动起来,舞起来,而不是想象中的农村形象,让农村也有声有色,有苦有乐。
3、捕捉生活气息完成课堂教学。
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只要善于发现并捕捉生活相关联的信息,就能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本组的难点是让学生学写研究报告。如果学生对各方面的信息都不是很了解,又怎样引导学生写研究报告呢?有心的语文老师都不难发现。上此组内容时,正逢“端午节”前后,于是,“端午前”让学生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上街看看端午的气息,做端午鞋、买绿豆糕,准备端午用的材料,插艾叶等,同时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民俗文化的寓意。“端午时”让学生吃吃粽子,再看周围人的行为举止,喝黄酒、吃蚕豆,墙角洒石灰等,问其因说是辟邪。“端午后”让学生把亲身看到的、感受到的、搜集到的都写在研究报告中。这样,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还进一步了解了我国民风民俗,学生的情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四)语感积淀,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