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站设计规范

电站设计规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站设计规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站设计规范

电站设计规范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配置描述文件;虚回自动布线;配置一体化;光缆清册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6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30-0020-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30.010

1 设计配置一体化原理

常规的变电类二次回路等的设计方案是由设计院来完成制作蓝图的,全部现场进行的施工都必须完全依据所拟定出来的蓝图来对二次电缆进行连接,通过万用表也可以使其他的特定仪器来连接设备以及检测。在这一系列的操作过程中,也会造成以下三个问题的出现:第一,怎么出这些虚端子的联系图或者是表?第二,怎么来保障这些虚端子能够正确连接?第三,怎么来校对这些SCD类文件中的虚回路?以上的三个问题联合体现出了一些重要的需求,比如配置以及设计一致性的相关需求,同时也还有效率方面的需求。设计图纸经过各个拥有不同输入以及输出接口的相关配置图等一同组成,然而配置就是要求在那些智能装置的ICD模型的工程实例化的基础之上,经过输出和输入的变量映射,以便使它们能够在所有系统的内部装置内可以顺利地建立起相应的联系。其实对于配置以及设计一体化来说,这一技术的重要基础就是要做到图模一体化。然而在对图纸做出设计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是要按照图模的建立同时还要安排不一样的图模输出和输入变量来进行命名的,而且其定义也要求能够和标准化的那类设计的一些有关规定是相符合的。另外,所有的装置图元的拓扑关系都必须要求是使用在建设所有装置的虚端子的相应的映射表之上的。

1.1 图模一体化技术

对于那些常规多见的变电站设计来说,这些装置图元虽然没有被许多模型文件大力支持,但是各种各样的装置已经对许多定义进行了标准化,而且各个应用也必须提供相应的输出、输入端子的定义。比如:国家电网公司对于继电保护发出了“六统一”的标准。导入装置所用的界面控制文件以及建立图模的过程是完全一样的,要是出现不满足标准的那类定义就必须做出提示以及警告。把压板作为一个例子来说,其标准的具体条件就是:保护类装置必须含有特定模型,TR(HTML语言标签)是经过一些特殊的操作之后而出现的一种跳闸信号。举一个例子来说,那些一样型号的装置要求不能在相同的电压等级下进行使用,会有部分的输出以及输入虚端子等的中文描述出现部分的不同,在这种条件之下,大部分厂家的装置提供了同一种接口控制文件。这种做法是非常不规范的,而且也带来许多不便之处。

1.2 拓扑邻接表

拓扑邻接表是经过手工布线来产生的,通过拓扑的连接线的复制以及虚端子表的映射关系,就能够自动地描绘出所有必要的连接线,从而达到人工检查可视化这一重要目标。在交换机连接这些装置的时候也是同样的要求,首先进行画线工作,其次依据这些连接线所产生的拓扑连接表这一特殊的办法。各个装置之间所有的连接线一般情况下都含有组播地址这类属性,这些特殊的属性完全都是可以进行配置的,所输出的这类SCD文件一般情况下也要包含这些特定的属性内容。

1.3 一致性问题的解决

维护工作最为重要的一项参考资料就是虚回路的图纸,运用以及维护工作必须能够导进图纸以及虚回路,从而能够达到虚回路的完全可视化,况且是不按照设计的图纸来完成重新的配置以及绘制相应的虚回路。当系统的集成商进行集成以及调试的这一过程中,一般都是对局部进行维修以及改进的,并且在设计院把改动过的新的结果做出备案手续。当前,许多集成商一般情况下,都是运用自己具有的工具对配置进行改动,然后再把改动出来的新情况保存在特定的文件之中。然而通过虚端子这种自动布线的功能通常就可以显现出虚回路图,以方便设计人员的监察。

2 智能辅助的设计

2.1 虚回路的自动布线

通常情况下,虚端子的映射表是涵盖了全部装置之间的所有虚端子的联系,这种联系现在已经被看作是虚回路的可视化的一项重要基础。通常是在图纸画布上面来进行虚回路的可视化的装置配置,还要对两个相应的布线路径做出具体的定义。更重要的是在做二次拓扑图的过程中,只需要两个装置中的一个连接起来,就可以表示出这之间是具有相互的通讯联系设备的,只不过这两个装置中都是通过一个通信线来进行所有相关的映射,在虚回路布线中所定义出来的那条路径,其实也就是要求来描绘出所需的通信线。

描绘虚回路的可视化的回路也就是重复描绘几个通讯线,运用这种方式来达到虚回路的自动布线这一功能。更加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通过筛选虚回路所显示的各种各样的类型种类,能够有效地减少一些相应的线路,这样也可以有效地防止出现繁杂以及零乱。

2.2 自动生成光缆清册

对光缆清册进行计算,就必须清楚两个条件:第一,装置之间以及交换机和配置之间所使用的通讯线;第二,屏柜内具有什么样的装置。在拓扑图中,要求对相关的通信线做出相应的定义,只要存在了这两个方面,生产所需的所有光缆清册就可以在自动条件下来完成。一般情况下所需要的工作量是比较大的。

2.3 对典型设计的支持

使用一些经典的设计图样和一些经典的工程配置,再加上一些特殊的操作(如间隔复制等),就能够达到这一功能所要的效果。当然它的主要要求就是完整性,因为在处理相同种类的间隔时,这种设计方式一般会运用一些特殊的办法,然而虚端子的映射表却无法表示出,必须要做到输出是完整的,这样才能够方便检测这些SCD文件。所以该工具也就为其提供了所需的另外一种功能,从而缩小手工的工作量。虚回路的布线功能可以自身检测出映射的正确性。

3 设计配置信息的共享

在对系统做出维护的时候,必须要仔细地查看一下相应的通信类的参数,比如IP地址等。然而进行故障分析或者是在调试时,必须要查询检测虚回路。其实在对环境进行预测和设计的时候,有些工作量的一大部分已经是完成的。那么怎样来共同分享这些重要信息呢?虽然在SCD的文件中也涵盖部分这类信息,但是在利用维护的时候,更应该做出清晰明白的图示,这也就是对可视化运行的维护。有些格式的虚端子的变量名(比如IEC格式),再结合一些其他文件的拓扑信息(比如DXF类文件的),就可以做到相关信息分享。

4 结语

本文中,智能变电站在设计方面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按照这种特有的一体化思路,最终达到配置以及设计的统一,这不单单是对一致性的问题做出了解决,而且还通过一系列措施减少了设计的工作量。如今许多设计院也正在使用设计配置的一体化工具,这给智能变电站的相关建设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胡道徐,沃建栋.基于IEC 61850的智能变电站虚回路体系[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17).

电站设计规范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住宅电气,供配电,人防配电,高压供电

1 引言

本项目位于海南省海口市,共分为A、B、C、D四个地块, A、B、C地块为二类住宅用地,总用地面积为306112m2(其中A地块建设用地98555平方米,B地块建设用地80956m2,C地块建设用地98861m2),D地块为小学用地(建设用地27740m2),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

本项目为初步设计,共涉及高、低压配电系统、电力配电系统、照明配电系统、防雷及接地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紧急广播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电话、网络)、安全防范系统、小区周界防范系统、公共区域防范(包括电子巡查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家庭防范系统(包括可视对讲、紧急求助、燃气泄漏及非法侵入报警系统)。

2 高低压系统设计

2.1高压系统供电形式的确定

鉴于本项目规模较大(用地面积约30万平米,建筑面积约100万平米),设置两处开闭所。ABD区开闭站设在B10#楼地下室,总容量19400KVA;C区开闭站设在C10#、C11#楼地下室,总容量11600KVA(图1)。

本项目的使用功能为住宅及配套设施,且住宅项目多采用环网结构配电。因此在方案设计阶段,提出了两种构想:单环网供电、双环网供电。双环网供电具有接线完善、运行灵活、供电可靠性高,但投资比单环网增加一倍,一般适用在城市(镇)市中心区繁华地段、双电源供电的重要用户或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的配电网络(图2)。经与海口当地供电部门沟通,因当地供电容量有限,且电源质量较差,确定采用单环方案,另分布设置柴油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图3),以保证负荷供电等级及电能质量。

2.2负荷估算

根据JGJ 242-2011《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3.3.1条,每套住宅的用电负荷和电能表的选择不宜低于表1的规定。

另,参考04DX101-1《建筑电气常用数据》中各类建筑物的用电指标,并与甲方确认后,住宅楼底商按120w/m2预留电量。

以C地块为例,用电负荷估算如下:

商业:120w/m2;

住宅楼:40m2户型3kW;

60m2户型4kW;

90m2户型6kW;

100m2以上户型8kW;

空调及动力容量由相关专业提供(表2、表3、表4)。

3 变配电所的设置

同样以C地块为例,根据负荷分布及负荷计算在C区中设三个变配电室。分别在C-3、C-4地下室;C-5、C-6地下室、C-10、C-11地下室(图1)。

C-3、C-4地下室内变配电室供电范围:C-1#楼、C-2#楼、C-3#楼、C-4#楼、C-2#楼底商、C-3#楼底商、C-4#楼底商。

C-5、C-6地下室内变配电室供电范围:C-5#楼、C-6#楼、C-7#楼、C-8#楼、C-9#楼、C-12#楼、C-5#楼底商、C-6#楼底商。

C-10、C-11地下室内变配电室供电范围:C-10#楼、C-11#楼。

各变配电室均为一路高压供电。每个变配电所配套设置一个柴油发电机房。其高低压开关柜均暂考虑采用上进上出的接线方式。供电方案及变配电所、柴油发电机房设计等均参照《中国南方电网-海南电网公司住宅小区供配电设施建设技术规范》及当地做法。由施工图设计单位按照甲方及当地供电部门要求进一步深化设计。

4 人防系统设计

本工程人防位于C地块C-9#、C-10#、C-11#各楼的地下一层,均为六级一般人员掩蔽室。

4.1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

根据GB 50038-2005《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中电力负荷本工程一级负荷:基本通信设备、音响报警接收设备、应急通信设备柴油电站配套的附属设备、应急照明。二级负荷:重要的风机、水泵;三种通风方式装置系统;正常照明;区域水源的用电设备。三级负荷:其它电力及照明负荷。

电力负荷按平时和战时两种情况分别计算。防空地下室应引接电力系统电源,并宜满足平时电力负荷等级的需要;当有两路电力系统电源引入时,两路电源宜同时工作,任一路电源均应满足平时一级负荷、消防负荷和不小于50%的正常照明负荷用电需要。人防电源由各个变配电室引来,战时由移动电站供电。

4.2人防电站

(1)选址

防空地下室的柴油电站应尽量靠近负荷中心,还要考虑交通运输、输油、取水、管线进出的方便。因此本工程人防移动电站,设在防护单元内适当位置。

(2)人防电站的类型,分为固定电站和移动电站

根据GB 50038-2005《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要求,当发电机组总容量大于120kW时,宜设置固定电站;当条件受到限制时,可设置2个或多个移动电站;当发电机组总容量不大于120kW时宜设置移动电站。本工程从供电要求及经济成本等因素考虑,设置移动电站,除柴油发电机组平时可不安装外,其他附属设备及管线均应安装到位。

(3)机组容量的确定

其容量主要包括:人防电站供电的应急照明、重要通信、报警设备,重要的风机、水泵。另外,机组容量还应考虑低压供电允许范围内其他人防工程战时一、二级供电需要。本工程均选用120kW柴油发电机。

相关负荷计算及系统(图4、表5)。

5 结语

本文是笔者在设计此项目时的一点做法和心得,有些地方还不太成熟。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住宅小区的规模日趋巨大,系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JGJ 242-2011《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2]04DX101-1《建筑电气常用数据》

[3]GB 50038-2005《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电站设计规范范文第3篇

 

一、人防通风设计规范的选用

 

人防工程按照战时使用功能可分为:指挥工程、医疗救护工程、专业队工程、人员掩蔽工程和配套工程五大类。其中,除指挥工程以外,其他人防工程战时均不考虑消防设计。除了指挥工程需要遵循专门的设计规范和防火规范,医疗救护工程需要遵循《人民防空医疗救护工程设计标准》RFJ005-2001以外,其他人防工程通风设计的主要依据是《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GB 50225-2005、《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 50038-2005和《人民防空工程防化设计规范》RFJ013-2010,如果涉及到平时功能的消防设计,还应遵循《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098-2009。

 

根据9规范总则,《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GB 50225-2005适用于新建、扩建的坑道、地道和单建掘开式人防工程以及地下空间兼顾人防需要的工程;《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 50038-2005则适用于新建或改建的抗力级别为常5级、核4级及以下的甲、乙类防空地下室和居住小区内的结合民用建筑易地修建的甲、乙类单建掘开式人防工程设计。由此可见,两本设计规范具有以下几点不同:(1)《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 50038-2005只适用于抗力级别为常5级、核4级及以下的人防工程,而《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GB 50225-2005对抗力级别未作要求,即适用于各种抗力等级。(2)根据施工方法、结构受力形式,人防工程可分为:单建掘开式、附建掘开式、成层式、坑道式、地(隧)道式等结构类型。其中,《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 50038-2005主要适用于附建掘开式人防工程,而《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GB 50225-2005则适用于除附建掘开式以外的其他各种结构类型。例如:地下商业街人防工程和水利工程设计应以《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GB 50225-2005为依据;附建式地下室兼顾人防设计宜以《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 50038-2005为依据,单建式地下室兼顾人防设计以《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 GB 50225-2005为依据比较合适。

 

人防工程在和平时期为了充分发挥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除了战时使用功能以外,还具有一定的平时使用功能,其主要用途为:(1)商场、医院、旅馆、餐厅、展览厅、公共娱乐场所、健身体育场所和其他适用的民用场所等;(2)按火灾危险性分类属于丙、丁、戊类的生产车间和物品库房等;(3)车库。针对人防工程平时功能的消防设计,其主要依据是《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098-2009。但是,根据《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098-2009 3.1.14条和条文说明1.0.4条,当人防工程的平时使用功能为车库时,应以《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为设计依据。

 

二、人防工程战时通风方式之间的转换原则

 

人防通风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了满足战时使用功能而进行的战时通风方式间的相互转换运行,其转换原则为:(1)当工程未遭到核生化武器袭击之前进行清洁式通风。(2)当工程处在下述任一情况时,应转入隔绝式防护或隔绝防护时的内循环通风:1)敌人对该地实施核生化武器袭击警报拉响时;2)工程周围受到核生化武器袭击初期;3)外界空气受到污染而滤毒设备失效时;4)通风孔口被堵塞或通风设备遭到破坏时;5)工程外部发生大面积火灾时。(3)当查明工程外部放射性沾染程度、化学毒剂和生物战剂的性质和浓度,并验证所设除尘滤毒设备能过滤吸收时,方可转入滤毒式通风。(4)在滤毒式通风过程中,当发现通过除尘滤毒设备后空气中的放射性灰尘、化学毒剂和生物战剂的量超过允许标准或除尘滤毒设备的通风阻力出现过大或过小时,要立即转回到隔绝防护时的内循环通风,并迅速查明原因进行处理。更换除尘滤毒设备后,要进行检查,确认性能可靠后,才允许再次转入滤毒式通风。(5)当查明工程外部的放射性灰尘、化学毒剂和生物战剂已经消失,对染毒的通风管道、密闭阀门、扩散室、滤毒室及油网除尘器等进行彻底洗消,经检查合格后,可以转为清洁式通风。只有严格遵循战时通风方式的转换原则,才能够满足人防工程的战时使用要求。

 

三、医疗救护工程分类厅的换气次数

 

医疗救护工程作为战时对伤员独立进行早期救治工作的重要场所,其通风设计应遵循《人民防空医疗救护工程设计标准》RFJ005-2001。根据此标准第4.2.4条规定“滤毒通风时,第一密闭区分类厅的通风换气次数不宜小于40次/h”。然而在实际设计中,此条规定非常难以满足,因为按此要求进行设计,所需滤毒通风量会很大,这不但增加了过滤吸收器、超压排气活门的个数,而且增大了滤毒通风管道的截面积,从而增加了设备投资。例如,根据标准要求,不同等级的分类厅最小使用面积为40m2~60m2,层高最小为2.6m,则满足此要求的最小滤毒通风量为(40~60)2.640=4160~6240 m3/h,此值比按照防毒通道换气次数要求计算得到的滤毒通风量至少大1~2倍。所以笔者个人认为,按人员主要出入口最小防毒通道换气次数不小于50次/h确定滤毒通风量较为合适。

 

四、柴油电站设计中的冷却概念

电站设计规范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设计使用年限;可靠性;耐久性;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全面贯彻落实电力工程全寿命周期设计管理理念,统筹协调电力工程建设安全、效能、成本的关系,促进设计理念和方法创新,提高电力工程建设效率和效益,提高工程建设整体水平,2012年,国家电网公司下发了《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提高使用寿命设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要求“新设计建设的输变电工程建构筑物使用寿命达到60年以上,变电主要一次设备和线路主要设备使用寿命达到40年以上,主要二次设备使用寿命达到20年以上。”在此之前变电站内建筑物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规定正常使用年限为50年,针对此要求,本着输变电工程提高使用寿命的可靠性、耐久性和经济性协调统一的总体原则,对于新建变电站工程建、构筑物在结构计算中相关的系数及构造要求需要做相应调整。本文仅对本地区110kV变电站内建筑物结构设计的影响进行探讨。

1 提高建筑物的可靠性

1.1 结构重要性系数γ0

电力设施的可靠性最重要的指标反映在变电站建筑上即为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与之对应的参数为结构重要性系数γ0。《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中对于建筑物的使用年限、结构破坏可能产生的后果(危及人的生命、造成经济损失、产生社会影响等)的严重性采用不同的安全等级分别取相应的γ0值。 该规范第7.0.3 结构重要性系数γ0 应按下列规定采用:参考文献

1) 对安全等级为一级或设计使用年限为100 年及以上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1;

2) 对安全等级为二级或设计使用年限为50 年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0;

3) 对安全等级为三级或设计使用年限为5 年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0.9。

由此可以认定在制定规范时考虑结构的安全等级与设计使用年限存在一定的关联。现行的《35—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9—2011中有关结构重要性系数的规定与原1992版对应条款有所变化,原92版第4.1.3条“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等级,均应采用二级,相应结构重要性系数应为1.0”。现行《35—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9—2011第4.1.4条“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等级,均不应低于二级,相应的结构重要性系数不应小于1.0”。参考文献由此可以理解为对于变电站设计的结构重要性系数较以前有提高。现在全球进入地震活动多发期,以日本福岛核电站为例,在地震中除去造成人员伤亡的安全问题,仅核电站本身的破坏使日本电力供应紧缺,不但经济灾后重建受到限制就连人民的生活质量都受到很大影响。因此电力设施的安全问题,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稳定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国网公司下发《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提高使用寿命设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为60年以上其宗旨是对建设“一流电网”工程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以加强智能电网的坚强性。据此,本人认为在变电站内建筑物结构设计中重要性系数本着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取1.1。

1.2 地震影响

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对电力工程第5.2.4规定,“330kV及以上的变电所和220kV及以下枢纽变电所的主控通信楼、配电装置楼、就地继电器室”的抗震设防类别应为乙级,抗震等级根据《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GB50260-96第六章“火力发电厂和变电所的建构筑物”之表6.1.1确定。主控制楼、配电装置楼的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为二级。参考文献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3.2.2条规定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的对应关系,应符合表3.2.2的规定。参考文献

表3.2.2地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对应关系

本表取值对设计使用年限50年的结构。对年限超过五十的结构,宜考虑实际需要和可能,对地震力作适当调整。在该规范的条文说明中,对于设计使用年限不同于50年的结构,其地震作用需要作适当调整。参考《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适用)》CECS460:2004的附录A,其调整系数的范围大体是:设计使用年限70年,取1.15~1.2,100年取1.3~1.4。

2 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

反应建筑物耐久性的指标即为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

设计使用年限:设计规定的结构或结构构件不需进行大修即可按其预定目的使用的时期。

国网公司对于耐久性的解释是指正常使用和维护条件下,主要设备、材料的寿命能够满足工程使用寿命要求,并适当留有裕度的原则,具体到建构筑物为设计使用寿命60年以上。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3.5条耐久性规定:参考文献

混凝土结构应根据设计使用年限和环境类别进行耐久性设计,耐久性设计包括下列内容:

1、确定结构所处的环境类别;

2、提出对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要求;

3、确定构件中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4、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耐久性技术措施;

5、提出结构使用阶段的检测与维护要求。

因此影响建筑物耐久性的因素主要有:混凝土的保护层和最低强度等级

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表3.5.2选用。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混凝土结构,其混凝土材料宜符合表3.5.3的规定。

表3.5.3结构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基本要求

规范3.3.5一类环境中,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的混凝土结构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钢筋混凝土结构最低强度等级为C30,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最低强度等级为C40;

混凝土中的最大氯离子含量为0.06%;

宜使用非碱活性骨料,当使用碱活性骨料时,混凝土中最大碱含量为3.0kg/m3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本规范第8.2.1的规定,当采取有效的表面防护措施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可适当减小。

3.5.6二三类环境中,设计使用年限100年的混凝土结构应采取专门的有效措施。

8.2.1构件中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满足下列要求。

1.构件中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d;

2、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混凝土结构,最外层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表8.2.1的规定;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的混凝土结构,最外层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表8.2.1中数值的1.4倍。

表8.2.1混凝土保护层的最小厚度C(mm)

纵观以上规范规定,在设计使用年限变更为60年以上会导致对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及保护层厚度要求的变化。按照插入值法,60年设计使用年限的保护层应为表中数值的1.08倍,70年设计使用年限的保护层应为表中数值的1.16倍。

本人认为对设计使用年限60年以上的建构筑物,除了保护层增大外,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应按表3.5.2提高一个标号。对混凝土中最大氯离子含量按0.06%控制。处在二三类环境中的混凝土(如基础工程)应增大保护层厚度,采用耐腐蚀性能钢筋或采用环氧树脂涂层钢筋。

基础: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规范内容确定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地基基础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小于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参考文献

以一个110kV通用变电站设计为例;

通过软件计算分析结构重要性系数、地震力影响系数、保护层厚度的调整对建筑结构的材料用量的影响。

工程特征:建筑规模:110kV变电站

地理环境:寒冷地区

地震设防烈度:7度

地震分组:第三组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1g

结构形式:三层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

计算软件:PKPM

建筑规模:建筑面积:1726.44平方米

平面布置:一层:电缆夹层,层高3m;二层:10kV开关室、电容器室,层高5.4m;三层:110KVGIS 室,层高7.6m;主控制室、消弧线圈室,层高5.4m。

楼面活荷载:10kV开关室 7KN/M2,电容器室9KN/M2,110KVGIS 室10KN/M2,主控制室、消弧线圈室4KN/M2

设计使用年限50年与60年以上参数调整与计算结果对比表

注:1、本工程计算结果仅用于结果比较,没有实际工程参照意义。

2、计算板、梁、柱配筋量为PKPM程序生成量,未做人工调整。

根据以上实例计算结果显示,在材料标号相同的情况下,板配筋增加了2%,梁的配筋增加了15%左右,柱筋由于归并的原因应认为没有变化,基础配筋则没有变化。

以上仅为本人在工作中对《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提高使用寿命设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对结构设计的影响之思考,正确与否还望专家同行指正。

参考文献

《GB50068-200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59—2011《35—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223-2004《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电站设计规范范文第5篇

关键词:火灾自动报警 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电气设计

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及设备选型是电气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早期发现和通报火灾,防止和减少变电站火灾且也直接关系到各种消防设施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因此,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的设计及设备选型显得尤为重要。

1 系统设计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触发器件、火灾警报装置以及具有其他辅助功能的装置组成的火灾报警系统,是人们为了早期发现通报火灾、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扑灭火灾而设置在建筑中或其他场所的一种自动消防设施,是人们同火灾作斗争的有力工具。

1.1系统确定

危害,确保变电站安全运行,电气工程设计、安装和使用是否正确不仅直接影响到变电站的消防安全而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组成形式多种多样。在66kV变电站工程设计中,根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3.1节规定,变电站按规模属二级工业建筑丙类厂房保护对象。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3.1节规定变电站火灾危险性为丙类,耐火等级为二级。系统形式选择采用区域报警系统,简单实用且能够满足运行功能要求。

1.2系统供电及接地要求

火灾报警系统应采用单独的供电回路。由主控室交流屏消防专用电源引至报警控制器,且将报警信号返回至变电站后台综自系统并上传远方监控中心。直流备用电源宜采用火灾报警控制器的专用蓄电池或集中设置的蓄电池。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符合规范要求。与变电站共用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欧姆。

1.3系统功能要求

报警主机可显示报警状态(火警或故障)、报警点具置,可以在主机上对每一个探测器根据不同位置进行灵敏度设定。主电源断电时,资料不会丢失,并能发出电源异常信号。具备报警信息的远程传递功能,通过接点或数字通信接口接入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并遥信控制中心报警。

2 火灾自动报警装置

我国目前生产的火灾自动报警装置是包括报警显示、故障显示和发出控制指令的自动化成套装置。多采用多线制,分为区域报警控制器、集中报警控制器和智能型火灾报警控制器。本文仅介绍变电站常用的区域报警控制器。

区域报警器是一种由电子电路组成的自动报警和监视装置。它联结一个区域内的所有火灾探测器,准确、及时的进行火灾自动报警。

各类报警信号至区域报警器,经信号选择电路处理后,进行火灾、短路、开路判断。报警器首先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指示具体着火部位,发出火警音响,记忆火警信号、开路、短路故障信号;通过通讯接口电路将三类信号送至集控中心。区域报警控制器将接收到的探测器火警信号进行“与”“或”逻辑组合,控制继电器动用联动外部设备,如通风设施、排烟阀、送风阀、防火门等。

3 探测区域的划分

根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第4节报警区域和探测区域的划分原则,将变电站按电气设备布置房间划分为若干防火区域,每个防火区域即为一个单独探测区域。这样,变电站依规模划分为变压器室、66kV配电装置室、10kV配电装置室、电容器室、消弧线圈室、电缆沟、隧道等探测区域。

4 火灾探测器的选择

火灾探测器是整个报警系统的检测元件。它的工作稳定性、可靠性和灵敏度等技术指标直接影响着整个消防系统的运行。

设计中应结合各电气设备房间层高及设备布置情况选择适合的探测器。主控室、电容器室层高一般为4.2米或4.5米,通常选用光电感烟探测器;10kV配电装置室因布置开关柜所以房间横向较长,多在18米左右,有的甚至更长,纵向一般布置两排开关柜,房间层高一般为4.5米或5米,所以采用感烟探测器顶棚布置,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墙壁布置的组合方式进行保护;变压器室、66kV配电装置室因层高为9米左右,空间大且电气设备体量大,故常选用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便于施工安装与维护,对于电缆沟及隧道、电缆竖井等敷设电缆的部位则选择缆式定温探测器。

5 火灾探测器的设置

5.1火灾探测器设置数量

探测区域内的每个房间应至少设置一只火灾探测器。一个探测区域内所需设置的探测器数量不应小于下式计算值:N=■,

式中 N—探测器数量(只);S—该探测区域面积(m2 );A—该探测区域面积(m2 )

K——修正系数,特级保护对象宜取0.7~0.8,一级保护对象宜取0.8~0.9,二级保护对象宜取0.9~1.0。

5.2火灾探测器布置

当梁突出顶棚的高度小于200mm时,可不计梁对探测器保护面积的影响;当梁突出顶棚的高度200~600mm,应按规范要求确定梁对探测器保护面积的影响和一只探测器能够保护的梁间区域的个数;当梁突出顶棚的高度超过600mm时,被梁隔断的每个梁间区域至少应设置一只探测器。

探测器至墙壁、梁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5m。探测器周围0.5m范围内不应有遮挡物。

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的光束轴线至顶棚的垂直距离适宜为0.3~1.0m,距地面不宜超过20m。探测器至侧墙水平距离不应大于7m,且不应小于0.5m。探测器的发射器与接收器之间的距离不宜超过100m。

缆式定温探测器在电缆支架上设置时,宜采用接触式布置,沿电缆表面正弦波式敷设,保证与电缆的严密贴合。

6 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消防控制设备的联动控制方式应根据建筑的形式、工程规模、管理体制及功能综合确定。66千伏变电站建筑规模较小,需要消防联动控制的设备很少,只考虑了火灾报警系统与事故通风系统实现联动。当防火区域内有报警信号时自动切断防区内通风系统电源。

火灾报警系统设置与通风系统联动的控制模块,以实现设备的就地控制,而设备动作的回馈信号送到集控中心。

7 结束语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须遵循国家有关政策、规范和公安消防部门的有关法规,针对保护对象的特点,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使用方便。

归根结底,对于变电站选择何种方式报警,选用何种消防报警设备应根据变电站的建筑规模、综合自动化系统要求及需要满足的使用功能等具体情况进行设计。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相关期刊更多

电站辅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

水电站设计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水电站机电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