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验室设计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目的:在当今设计被越加重视的大环境下,设计领域迎来新热潮,面对新的发展需求,本文旨在探讨故事化设计思维在设计意义上的延伸与探索,寻找新的设计方向。方法:通过对“故事”进行分析,来研究故事与设计的内在联系;通过总结归纳现有的设计思想,并结合案例分析,浅析故事化设计思维的内涵与应用。
结论:故事化设计作为一种新的设计思维方法,提供设计的新思维,以新的角度来解决设计问题,挖掘和延伸产品的内在意义,创造出更宜人的产品,营造充满故事的美好生活。
关键词:
设计趋势 设计思维 故事 故事化设计 产品内在意义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创新时代,设计以其独有的价值越来越受重视。满大街的创意海报,琳琅满目被设计过的商品随处可见。从起初设计作为促售的一种手段到设计驱动式创新,设计的地位也从物理逻辑逐渐向行为逻辑发生演变。众所周知,设计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有人说它是继产品经济、服务经济之后又一个经济制高点――体验经济,有人说这是个物质日益丰富的后工业时代,人们从追求“形式追随功能”到“形式追随表达”的产品,最后到“形式追随故事”的产品。设计总是一步步地向“人”靠近,甚至还要超越并引导人。设计的理念随着时展衍生出了许多新的概念,“交互设计”、“体验设计”、“情感化设计”、“本土化设计”、“大众设计”……这些新的理念一窝蜂的充斥着设计的各个角落,好比交互设计也不再是产品的制胜法宝,设计不能仅仅被局限在交互或是体验设计中,设计需要寻找全新的思路。每当设计的概念进一步向前推进以适应变化莫测的社会,我们便需要回到设计的本源,去找寻设计的内在意义。回归本源,设计总是在做一件事――为人讲故事。如果说故事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那么设计就是完成一个好故事的创作过程。我将它理解为:故事化设计思维。
1.有关“故事”
故事之于我们是亲切而自然。我们从小在故事中长大,故事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听着别人的故事,也继续着我们自己的故事。故事可以是一段经历,一种情感,一段过程,一份体验;一种思想,一股精神,一次记录,一份传承;一种沟通,一份表达,一种情景,一些信息;一种艺术形式,一种感悟与想象……故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故事中成长,也将故事演绎成我们的日常生活。纵观人类本身亦是故事的承载体,聚集着以往的经验及阅历,也浓缩着人们的情感和思想。故事也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人们天生就是故事的听众,故事便成了一种简单分享信息的方法。
人们习惯了通过故事的形式自然的表达自我、与人沟通交流。故事的构成要点:视角、情景、角色、形象化、语言。这些简单的元素加在一起所带给人的精神价值与情感体验是无价的。这就是故事的魅力!这就好比在设计要素中也常关乎多维度体验设计、系统环境关系设计、以人为中心设计以及设计的表达技法与设计思想等。元素总是简单的,但是如何去运用元素来传达思想则更多依赖于个人的文化修养。设计的灵感源于生活,生活阅历加上创新,便会产生故事。作为一个故事讲述人,把一幅画面、一个愿景,一种方法或是一个创新的世界,通过故事的方式传递给人,以给听众带来启发与共鸣。好的设计就犹如好的故事。
2.故事与设计的内在联系
有人曾说,设计本身是一门语言,起初我们在努力的学习如何去做设计,而当设计已被普遍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思考怎么来掌握设计,去描绘一幅拥有故事感的画面,就像学习一门语言。目前,已经有人提出设计师要懂得讲故事,也有人意识到故事之于设计的重要性,但却没有进一步讨论与研究“故事”与“设计”的内在联系。当将故事与设计进行对比分析,两者在构成要素与创作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故事与设计的内在联系源自两者都有生活作为基础,都在做一件与人有关的事情,都在以艺术化的方式表达与揭示生活,都在赋予事物更多的灵魂与意义……
这种内在联系存在的基础主要表现在自然基础与人文基础两方面。在自然基础上,故事与设计起初都是源自生活,从远古时期人们为了生活而设计的人造物,到如今每天被各种产品环绕的日常生活,设计―直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更引导提高着我们的生活。故事也是源自对于生活的细微的观察与感悟,承载着我们的精神与情感。设计与故事又可以归属于艺术,都以其独有的魅力描绘或创造着我们的生活。有人可以运用语言写出《啥利.波特》,有人可以创作出《格林童话》,文字是故事的组成,技术便是设计的外衣。在人文基础方面,故事是很好的沟通方式,每个人都是好故事的天生听众与创造者。在设计领域,故事感的存在也很好地将设计师与目标用户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用户在使用产品的同时也在享受着设计师营造的故事化环境体验,从而在精神与情感上与设计师产生共鸣与呼应。然而设计师、故事、目标用户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也可以促进设计进一步发展,互利共生(如图1)。设计的趋势总是逐步向人靠近,故事化便是一个很好中枢,将设计与人更好的连接与融合。
关键词:高中生;艺术设计;发展趋势
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经常会接触到各个行业领域,比如:美食、建筑、美术等等,其中均蕴含着一定的设计性与设计价值。而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促使艺术设计领域的风格也随之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其中文化价值、风俗习性均属于关键的影响因素,作为一名高中生,通过系统研究与分析艺术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利于承担自身的使命,为推动艺术设计的不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基于此,深入探究基于高中生视角下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传统和创新彼此融合的发展趋势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对于当前这个时代来说,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任何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对于艺术设计领域而言,我认为是同样适用的。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才能推动我国艺术设计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近些年来,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关注与重视。很多流传悠久的艺术作品和工艺,是非常值得传承的。所以,我认为,关于艺术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必然会逐渐实现传统和创新的彼此融合。对于艺术设计工作者而言,不但应该做到一定的创新突破,同时也需要借鉴很多传统的工艺及艺术作品,从中汲取艺术精华,感受艺术的魅力与价值,进而将很多民族性的内涵融入到艺术设计的作品当中,依靠此种艺术设计理念,会让所设计的艺术作品保持一定的新颖性,做到与时俱进,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1]实际上,对于我们高中学生来说,很多教师始终致力于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而艺术设计的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通过不断引入全新的设计思想理念,让相关设计人员的作品中既包含了一定的创新性,而且也显示出相应的民族特征。从大众的角度来说,此类艺术设计作品使得传统的民族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延续,必然会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存在着极强的吸引力。此外,对于来自外国的相关艺术作品和文化,不可以完全拒绝,但是也不能全盘接受,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防止由于过于盲目的态度,错过对优质文化的吸收,而选择性借鉴,能够使得艺术设计作品的内涵获得拓展,真正发挥出传统和创新彼此融合的作用。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根本的艺术设计原则
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不陌生,这种理念早已经被运用到各个不同的行业领域当中。比如: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关问题的处理过程中,并需要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而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样是适用于艺术设计领域的,可谓其未来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原则之一。[2]从艺术设计作品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实用的价值,还是相应的审美价值,均要求经过长久的传承和延续而得以体现,此种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在艺术作品的设计过程当中,要求严格遵守相应的可持续发展设计原则,通过以具有内涵和灵魂的艺术作品,引起更多人广泛的关注,形成一种吸引力。实际上,我认为艺术设计作品的诞生旨在对人们的生活进行有效美化,凸显出作品的内涵价值。所以,对于艺术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必然会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赋予艺术设计作品多样化的内涵,使这种艺术精髓得以有效的传承,真正凸显出艺术设计作品的价值,获得更多人的喜爱。
三、科技和艺术互相融合的发展前景
处于高度发达的现代信息社会当中,科学技术的进步,带给日常的生产与生活很大的有利影响。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带给人们极大的便利。艺术设计作品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创作,能够赋予广大民众一种人文性关怀。而艺术设计的发展显然也离不开科技的力量。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通过引入众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带给人们全新的艺术设计作品体验。[3]由于科技元素的融入,形成一定的创新,丰富了原有的展现形式。如此,使得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更为新颖的艺术作品,而且赋予了艺术设计作品更多的附加价值。
一、前言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规模不断壮大。据统计,目前全国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超过1000所,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呈现百家争鸣局面。其学科特点决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一些高校把创建校内实训基地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也挖掘校园文化,优化校园环境,提升学校知名度,可谓一举多得。
近年来,学者们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设计和教学计划设置、课堂教学与改革、教学基地、教材与教法、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相关学者从“校园旅游”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开发校园旅游以服务于(旅游)产业发展、学校建设、社会影响,校园旅游开发所形成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在校生的教育功能。本文以校园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结合为出发点,探讨建设校园景区校内实训基地的可行性,为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一种新思路。
二、“校园景区”内涵及表现形式
(一)“校园景区”内涵
“校园景区”是指在学校的校园建设中融入“旅游”的元素,最终把学校建设成为“景区式校园”,校园与景区高度融合,校园即景区;把校园按照旅游景区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最终形成“景区式校园”。校园是“体”、景区是“用”,核心功能和价值是“教书育人”,附加功能和价值是“观光旅游”,两种功能的实现方式虽有差别,但均有“育人”的功能。
(二)“校园景区”表现形式
现实中“校园景区”通常是以“校园旅游、修学旅游、高校旅游”的形式出现。高校旅游是指以高等院校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一种新兴的旅游活动,它是城市旅游、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学府牛津、剑桥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西点军校等早已是旅游热点区,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校园文化及校园建筑等吸引游客驻足留恋,从而使高校校园成为其所在城市旅游发展中重要且不必不可少的吸引物。在我国,高校一直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可研教育中心、精神文化的象征,与旅游一直未发生明确的联系。但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及家长对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视,高校,尤其是具有悠久历史、美丽校园和重大影响里的著名院校日益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景点。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面海临山的厦门大学、樱花盛开的武汉大学、岭南名校中山大学等。高校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类型和高校“营销”方式,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也使高校旅游成为现今城市旅游和文化旅游中最具活力的文化旅游项目。
三、“番职院”校园景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
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具有强大的引导功能。大学校园文化不仅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人类文化传承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近代世界旅游业大发展以来,不单是国内外历史悠久的学府,一些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一般高校也都成为旅游者青睐的旅游吸引物,以高校及其校园文化为依托的研学旅游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方式。
(一)必要性
从国家政策来看,《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开展研学旅游,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逐步完善接待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旅,科教兴旅“战略,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十二五”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从学校教育来看,校园旅游的内容和形式是酒店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内容,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校园本身就是特殊的旅游环境,“校园景区”应该成为番职院酒店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首选实践教学。因为它把培养人才的校园的各类景观、校园文化、校园设施、校园活动等资源,按照旅游活动的方式进行加工、设计,形成旅游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同时也是专业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独特的、活生生的教材。
从发展趋势来看,现实中一些非名校,包括学校历史不长、文化底蕴不厚,但校园环境优美,设施独特的民办高校,都在积极挖掘校园资源以服务于相关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跻身于国家A级景区行列,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如表1。
由表可知:从九大高校获批的时间上来看,一年比一年申报的数量多,即从侧面反映各高校申报校园景区的意识在增强。故番职院申报校园景区在时间具有紧迫性,时不待我;从景区型高校的分布看,历史悠久、个性特色鲜明的高校居多,纯粹旅游类高校“得旅游之近水楼台”发展的更快。
(二)可行性
从番职院校园文化来看,番职院的文化资源是校园旅游景区形成的灵魂。番职院的校训文化、办学特色文化、实践教学文化、教师教学文化、学生社团生活文化、国家示范院校品牌文化、华侨助学文化等;教学、科研与行业社会服务物化成果丰富,未来应加强校园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形成一系列校园旅游文化产品,依托此开发研学旅游、修学旅游。
从番职院生态资源来看,番职院坐拥滴水岩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突出,青山湖各湖泊各具特色,是名副其实的“隐藏在森林中的校园”。生态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观光价值,科普价值与美学价值,开发潜力大;可开发生态科普、户外运动、避暑度假、户外拓展训练、定向越野等,将其作为教学体系的重要补充内容和实训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校园景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一)建设思路
1、资源整合,项目教学
整合番职院校园旅游资源、教学资源及实训基地等资源,旅游项目策划教学化。校园景区旅游项目的策划要围绕教育教学这一核心,项目策划既要有娱乐性也要有教育性。
2、校景合一,统筹兼顾
在“校园景区”总体思路指导下,协调校园与旅游景区的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教学与旅游双重功能。统筹兼顾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矛盾,实现校园旅游景区的协调发展。
3、氛围生态,项目景观
鉴于番职院良好的生态环境及花园式教学单位,项目策划过程中要强调旅游氛围生态化,项目设计、旅游设施建设景观化。
4、深化合作,有助教学
项目策划要有助于加强番职院与企业的合作,有助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助于教学工作,同时更好的展示校企合作的教学成果,形成良好的循环。
(二)建设内容
1、规划设计要先行
结合番职院学校具体情况,按照景区的标准(4A)规划校园,设计“校园景区”总体建设方案、”校景“标识和导示系统及其工艺材料与制作。
2、项目策划是载体
重要校园设施、景观的建设、装饰和展示,包括校门、图书馆、实验室、教学大楼等。“校园景区”景观绿化、道路、小品建筑等的设计、安装、装修装饰等工程。旅游标识和导示系统工程建设包括大型户外立牌、户外导引牌、路牌、指示灯箱、LED、校园整体导示牌等导示系统的空间布局、各导示项目、设施设备设计、材质选择、制作工艺的详细说明,以上各项设施设备的制作和安装。
3、实践教学是目的
创建校园景区实践教学基地是番职院酒店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此举措不仅促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也很好的挖掘了校园文化,优化校园环境,提升番职院的校园形象和知名度。针对酒店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安排实践教学,让教学活动在真实景区中开展,提高学生动手、适应市场的能力。
“校园景区”策划的旅游项目是为专业教学而服务的,促进酒店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有助于教学方法的改革、专业课程的设计。
充分利用“校园景区”的条件,将酒店管理和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专业课程置于“校园景区”的环境空间中。以整个校园景区为载体,开展旅游景区管理、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旅游策划与规划、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景观设计、旅游文化学、导游业务、酒店前厅实习、酒店会议接待、酒店餐饮接待、酒店客房预订等课程的认知、理解、应用的教学。开展校园导游讲解、景点介绍、路线设计等实践课;可以开展校园(室外)现场观察、观摩、设计等。
以校园旅行社、学术交流中心、国际合作培训中心、青年旅馆、颂雅园、学校饭堂等为依托,开展旅行社管理、酒店经营管理、前厅和客房管理、导游业务、导游概论、餐饮管理等课程的认知、理解、应用的教学。
以“校园景区”校内实训基地作为专业或行业实习对象,对旅游景区、旅游企业、旅游市场、旅游线路、旅游服务、旅游消费行为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全面的认知和实习。做到足不出户(校)就能全面接触、了解、研究旅游专业或旅游行业,认知旅游企业、旅游市场、旅游线路、旅游消费行为,提前接触、了解旅游行业。
4、运营模式是管理
由学校自行承担或者寻找具有4A级景区经营管理经验的品牌企业,合作开展“校景”的经营管理。校园景区内各功能分区主题概念不同,运营项目不同,采取不同的开放模式,具体经营运作内容和方式包括:
以番职院旅游管理专业为核心,学校相关部门合作成立专门的“校景旅游发展部”,专事校园景区的教育教学(专业实训)、旅游观光(青少年修学旅游、市民观光旅游等)、文化交流(各项重大的校内外教育教学及文化交流活动)。以整个“校景”为旅游景区,根据条件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师生力量组建校园旅行社(模拟或实体);以国际合作培训中心为载体,承担住宿、餐饮的旅游功能。
设立“番职院校景合一旅游发展基金”,多方筹集旅游专项发展基金,专门用于校园景区的旅游发展,专款专用。
校园景区采取开放式运营模式,游客可自由进入游览;但校园景区内教学区域、实训基地等部分旅游项目采取“定期开放、预约游览”的方式,部分场馆设施免费开放,部门实行收费;体验旅游项目、酒店住宿设施、餐饮等运营收费。
旅游属于知识性的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高校承办旅游项目,具有专业知识的优势。番职院旅游专业拥有大量毕业生与在校生,学以致用,为发展校园旅游提供了专业的人才。
面向不同的游客群体,开发系列化、专门化的旅游产品类型,如本校非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休闲旅游、所在区域中小学生的修学旅游、本市市民的观光休闲旅游、国内兄弟院校(教育教学)考察观摩旅游、其他群体的文化体验旅游等。面向不同需求,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外,组织开展系列化的校园文体活动,设计成为事件旅游产品体系。
五、小结
酒店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日常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实践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加强校内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提升番职院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对酒店行业和旅游行业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在毕业时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关键词:城市家具;家具设计;趋势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052-02
一、城市家具概述
城市家具是指城市街头的各种地景设施,包括城市中的景观小品、公共场所的配套设施等,例如街上的公交候车亭、路名牌、路灯、电话亭、垃圾箱、雕塑物等就是一件件城市家具,它们不仅像居室中的家具一样实用,而且还能装饰城市环境、体现城市文化。城市家具是常用或常见的小尺度物质要素,它们形成街道和广场的环境特质,是城市环境和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成为城市街道富有生气和活力的元素。
二、城市家具的功能和分类
对于城市布局中的城市家具而言,主要具备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方面可以为人们提供识别、依靠、洁净等使用功能;另一方面可以具有点缀、烘托、活跃环境气氛的功能。设计合理、巧妙的城市家具,既能方便人们的使用,又能为城市营造一片休闲意境,让身处城市中的人们身心愉悦。
城市家具种类繁多,按其使用功能大体分类如下:
(一)交通功能性家具。这类家具主要是指城市街道中主要用于交通指示、组织的设施,包括路灯、交通指示灯、交通指示牌、路标、人行天桥、候车亭、自行车架、无障碍设施等。
(二)生活服务性家具。这类家具主要是指城市街道中为公众提供生活、娱乐等服务的设施,它们是城市环境舒适与否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坐凳、凉亭、亲水平台、柱廊构架、垃圾箱、邮筒、售报亭、饮水机、时钟、嬉水池、儿童游乐设施、锻炼器械、导游导购图、广告牌等。
(三)景观艺术性家具。这类家具主要是指那些为城市街道增添艺术气息,美化环境的设施,包括花坛、雕塑、喷泉、叠水瀑布、地面艺术铺装、装饰照明等。
三、我国城市家具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使用耐久度较低
每天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使用城市家具,因此,对其的耐久度有很高的要求,否则的话,其成本就很高,还会造成很大的浪费。例如杭州是一个对城市家具设计认识较早的城市,从2002年开始大量采用防腐木材用于西湖景区和主要道路的城市家具。然而多年之后杭州的果壳箱、树穴、亲水平台等木质城市家具很多都寿命已至。管理部门决定弃用这些难以伺候的木材,行道树下的破旧木地板,将全都换成鹅卵石,而不再使用风靡杭城的户外木地板。由此可见城市家具的户外使用特性对材料的耐久性有很高的要求,不是一般材料和普通的防腐处理可以胜任的。
(二)功能可识别性较低
城市家具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作用,如果其作用不能够很好的识别,那么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某些城市家具功能性不突出的现象,例如街道边的公用电话亭因为正立面的大幅广告覆盖而使路人不能分辨其主要功能或者产生纯粹是广告牌的错觉,使周围急于使用的人们百寻不见。城市家具的可识别性是其设计的首要问题,也是影响使用功能的重要方面。
(三)与环境协调性较低
城市家具与室外空间环境的关系,随人类生活和观念的变革而变得越来越密切。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是城市家具设计的基本要求。目前,在中国的城市景观环境中,户外家具和户外环境冲突的例子随处可见,主要是由于来自某一方面的个人意志或设计师过分强调自我,使城市家具同整体景观环境格格不入,无法成为城市景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未能体现参与构成景观环境的作用,这样的设计作品只能游离于城市户外环境之外,也就失去了作为城市家具的意义。
(四)吸引力较低
良好的城市家具设计与布局还是使公共空间富有吸引力并以此产生愉快的公共活动的前提,也是触发人们积极使用的重要因素。相对于雷同或常见的造型,造型独特,在感官和精神上具有影响力的城市家具设计更加能唤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同时带来愉悦的心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甚至是旅行中难忘的记忆。
四、城市家具未来发展的趋势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户外活动诸多功能上的要求,丰富城市的户外生活,突显城市人文特征,未来城市家具的设计将更加会体现人性化、整体性和生态化等等多方面的功能和要求。
(一)人性化趋势
城市家具的存在就是为了满足城市人们的需求而存在的,因此人性化的设计趋势是合乎时展要求的理性观念,是产品设计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指导思想。人是城市户外环境的主体,环境设施都是为人服务的。城市家具的规划与设计要体现对人的关怀,关注人在其中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感受,以人为基本出发点,研究人的需求,探索各种潜在的愿望,提出人在城市户外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通过户外家具本身,使人的各个器官能得到延伸而发挥作用,使人们活动起来更方便、更舒适,从而实现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提高人们整体的户外生活品质。此外,人性化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正常人的需求,还要考虑到伤残人、老人和儿童等的特殊要求,体现对人的命运的关怀,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人人都可以平等且无偿地享有在户外进行活动的权利,努力创造一个公平、平等的社会环境。
(二)整体性趋势
城市家具作为环境设施是实体要素构成空间,是人们活动的空间装置与依附,它需要与空间环境互相延伸、穿插、交错、复合、变换。城市家具与周边环境相结合,经常可以形成一个视觉节点,城市家具作为城市景观设计的元素,具有提供空间界定、转换、点景,甚至成为城市地标的作用,所以应该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能够与其所在的城市融为一体,未来的城市家具设计要能体现出整体性的要求。
(三)生态化趋势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要求的逐步重视,城市家具设计也体现出了生态化的趋势。生态化趋势主要是指在其原材料获取、生产、运销、使用和处置等整个生命周期中密切考虑到生态、人类健康以及安全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应该考虑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原材料,减少原材料的使用,优化加工制造技术,减少使用阶段的环境影响,优化产品使用寿命及产品的报废系统。
(四)体现文化性趋势
城市家具是依附着城市而存在的,因此要能够体现出所在城市的特点和文化特色,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和特色文化,是历史积淀和人们创造的结晶。任何城市家具形态都可以暗示使用功能并完全可以作为城市文化的一种载体。我们从旧的景观元素中可以得到巨大的满足感,找到随着时间流失在建成城市环境与景观之间形成的连续感。城市要有积淀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所发展。城市家具在城市景观环境中起到传承文化脉络和承载城市景观环境地域特征的作用,地域性的城市家具常见于具有历史性的景观中。城市家具设计在某种程度上亦反映了市民对文化认知水平,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接纳新文化的能力。
(五)体现艺术性趋势
艺术是人与社会、与自然、与城市产生的影响互动和心灵对话,更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艺术拥有丰富的心理与情感体验功能,艺术具有独特的能量。现代城市随着人们交往的增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功能也越来越趋于完善,对城市家具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艺术逐渐的体现在城市家具等各个层面,使艺术信息渗透到各种空间环境设计中去,所有这些有效地增强了人们对空间环境的认知感和依赖性。城市家具的种类和材料将不会再象从前那样单一和形式简单,注重了功能与艺术性的统一。在对于设施的艺术性所创造的价值,人们已经认识到通过公共设施的艺术性去感知城市和建筑、交流情感、平和情绪、激发想象与创意;城市家具与城市之间通过艺术去沟通人类,建立与人类的亲合关系,实现海德格尔所言的“诗意的栖居”。
本文为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22400450584。
参考文献:
[1]鲍诗度,王淮梁,孙明华.城市家具系统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陈准,胡玮.谈城市公共空间中城市家具的设计[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8(8).
关键字:残障人士;社区街道;包容性设计
残障人士已经是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各界人士都在关注。据有关部门统计,美国2005年残疾人数达到5440万,占总人数的18.7%[1], 我国是世界上残疾人总量最大的国家,截止到2006年4月,全国共有各类残疾人8296万,占总人数的6.34%[2],由于现在街道的设计很少考虑到残障人士的需求,所以他们很少在街道上出现。但近些年由于残障人士进入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综合考虑他们的各个方面,设计出具有包容性的街道显得极其重要。
1 我国社区街道存在的问题
1.1 人行、车行道未分离
很多街道人行道和车行道没分开,给残障人士行走带来不便,使他们很怕被自行车或机动车辆碰到,完全没有安全感。街道的部分路面残破不平,也是残障人士在街道上行走感觉不安全的因素之一。
1.2 配套及服务设施欠缺
目前我国很多街道的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还很欠缺,而且存在公共座椅、遮荫所、卫生间和候车厅等的提供不足的状况。残障人士并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一次行走很远的距离,很多社区的设施设计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超市设计、医院等设置的离居民楼太远,致使残障人士不能顺利到达。
2 包容性街道设计方法及策略
2.1 包容性街道设计的方法
2.1.1 以安全为根本。马斯洛提出的5种需求中其中一种就是安全的需求,也是比较低级的需求。因此,在包容性社区街道的设计中,第一条设计原则就是安全性,只有让残障人士在社区街道中感到自己是安全的、不被侵犯的,才能增加他们参与街道活动的可能性。
2.1.2 以舒适为原则。克利夫·芒福汀曾经说:街道不但是道路,同时也是活动场所。作为残障人士的活动场所,必须要以舒适性为基本原则。首先应该有比较开阔、开放的空间,狭隘的空间容易使残障人士感到恐惧和担忧。其次在街道两边应该设计适合残障人士适用的座椅、电话亭等小品设计,2002年,Oxley提出公共空间的座椅应设置420mm和470~480mm之间的2种座椅,并且提出每隔110m左右就应设置一处有靠背并且带扶手的座椅,以方便社会上所有人休息的需要。
2.1.3 以可达为基本要求。这里的可达性是指能够满足残障人士到达并进入、使用等基本要求。通过可达性设计使街道之间互相连通,使残障人士自己或在有人陪同的情况下能顺利到达。理想状态是125m以内有公用电话亭,500m以内有商店、医疗等必要性的基础设施。
2.1.4 以易读为手段。易读性就要求设计者在进行街道设计时,首先街道路线应明确可行;其次街道路线的节点要有标示性和易读性;最后要在道路交叉口和选择性的地段给予明确的路标。1999年Barker和Fraser二者联合出版了《标志系统指南》一书,较详细地说明了怎么样设计适合所有人的标识性系统。
2.1.5 以熟悉为目的。熟悉性是指残障人士对该社区的整体环境、每个街道的熟悉程度,这种熟悉性可以通过设计残障人士所熟悉的植物种类、标识样式和铺地材料等方式来营建。美国对老年人及残障人士进行1次关于电话亭小品的设计调查发现,传统的封闭式的K6电话亭的受喜欢程度远远超过极具现代感的电话亭。
2.2 包容性街道设计的策略
2.2.1 对于新建居住社区的策略。新建小区内公交车站应尽量采用封闭式设计,另外里面要有适合残障人士的座椅。道路设计要宽敞,路面要平整同时具备防滑功能,不要把车行道和人行道设计在一起。存在高差的街道,应尽量设置坡道和扶手,同时对高差变化给予明确的指示。
2.2.2 对于已有社区街道改造的策略。在特别复杂的社区街道交叉口,增设电话亭、标志物等具有增强记忆力的标志小品。对大小不一、形状不一会造成视觉混乱的的广告牌或标示物应予以拆除,进行统一设计。
3 社区街道“包容性”设计的导控机制
3.1 相关政府部门出台相应的法律制度
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极其重视残障人士的需求,美国早在1961年就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无障碍设计规范,给残障人士进入街道活动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我国对残障人士的重视度并不亚于世界其它国家,1989年我们颁布了《方便残疾人适用的城市街道和建筑物设计规范》,2001年对此又进行了修订。
3.2 对设计者及管理人员加强教育培训
包容性社区街道设计应根据残障人士的自身特点和自身需求为设计依据,充分考虑他们的自身能力,在满足一般功能的同时,也要考虑残障人士自我实现等的基本需要。在保证规范的基础上,注重科学性、艺术性和功能性的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安全性、舒适性、可达性、独特性、易读性和熟悉性的社区街道。相关设计者、施工者及其后期的管理者都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工作,美国的很多高校已设立了有关残障人士特殊需要的课程,这是值得我国有关设计学校和单位学习借鉴的。
4 结语
社区街道设计以健全人为目标,并不是合理的、人性化的设计,所谓“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就是要考虑社会所有人群的需要。为设计适合残障人士的包容性设计要考虑法律、管理和教育培训等多个方面,目前我国对残障人士的包容性街道设计的理论和实践都比较缺乏,笔者试着从安全性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残障人士的包容性街道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收稿:2012-05-20)
参考文献:
[1]章品,赵媛.美国信息无障碍法律法规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 33(5): 116-119.
[2]许巧仙.残疾人事业发展和权益维护的保障[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9(3): 11-15
[3]孙祯祥,赵洋.澳大利亚信息无障碍法规政策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0(3): 114-118
[4]克莱尔·库珀·马库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汁导则[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