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设备设计标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区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为规范区级机关办公设备的配备,切实加强机关党风廉政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政府,优化资源配置,节约财政资金,经区政府同意,现将《xx区区级机关办公设备配备标准(试行)》印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本标准作为区级各部门、各单位办公设备配备的限额标准。财政部门将根据各部门、各单位的办公设备配备方案,按原经费安排政策和渠道,在限额标准范围内据实核定相关经费。
二、区级机关办公设备的配备,应遵循简朴、节约、实用的原则,兼顾美观和地方特色,不得盲目追求高档次。办公设备一般以国产品牌(包括合资品牌)中的中档物品为主,优先购买国家认证的节能产品。特殊情况或国产品牌在技术上达不到要求的,经财政部门审批,可采购国外进口产品。办公自动化设备的配置数量要根据工作岗位和实际需要从严控制。
三、现有办公设备未达到配备标准的,本着“统筹安排、逐步到位”的原则,逐步改善现有办公条件。
四、办公设备的配备,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xx区政府统一采购暂行办法》以及区级有关规定进行政府统一采购。
五、各部门、各单位要统一认识,严格按照规定在标准限额范围之内配置办公设备,如因工作等因素确需突破标准限额的,必须按现有规定和程序办理审批手续。
六、本标准自之日起试行,各街道可参照试行。以往规定与本标准不符的,以本标准为准。今后区有关部门将根据实际情况对限额标准定期进行调整。
七、本标准由区财政局负责解释,标准未尽事项由区财政局另行制定。
附件:xx区区级机关办公设备配备标准(试行) 二六年四月十五日
xx区区级机关办公设备配备标准(试行)
一、 机关办公家具、空调配置标准
(一)办公室家具
1、区级领导办公室
按照每间办公室不超过11000元配备。
具体包括:
⑴ 办公桌(2米) 实木材质,价值不超过2600元;
⑵ 办公椅 真皮材质 价值不超过1200元;
⑶ 真皮沙发一套(1大2小含茶几)价值不超过3300元;
⑷ 5门书柜 实木材质 价值不超过2400元(本文源于文秘城 :);
⑸ 电视柜1个,价值不超过300元;
⑹ 床(1.5米)价值不超过1200元;
2、处级领导办公室
按照每间办公室不超过6500元配备。包括:
⑴办公桌 (1.6米) 价值不超过1600元;
⑵办公椅 真皮材质 价值不超过1200元;
⑶西皮沙发一套(1大2小含茶几)价值不超过1600元;
⑷ 3门书柜 实木材质 价值不超过1300元;
⑸ 床(1.2米)价值不超过800元;
3、科级及科以下办公室
按照每间办公室不超过4400元配备。包括:
⑴办公桌椅每人一套,每套不超过1000元。
办公桌 (1.4米) 价值不超过600元;
办公椅 中班 价值不超过400元;
⑵ 文件柜1-2个,每个不超过600元。
⑶ 科级办公室可根据需要配置沙发,每套不超过1500元。
⑷ 普通椅每房间2张,每张不超过150元。
(二)会议室家具
1、小会议室,按照建筑面积每平方米不超过400元配备。
2、中、大型会议室,按照建筑面积每平方米不超过500元配备。
(三)分体式空调
1、区级领导办公室可配置1.5p分体空调一台,每台不超过1600元。
2、处级领导办公室可配置1.2p分体空调一台,每台不超过1400元。
二、办公自动化配备标准
(一)计算机
⑴区级领导办公室可配置17家壕显示屏台式电脑1台,每台标准不超过7000元。
⑵处级领导办公室可配置17即科教ㄊ降缒1台,每台标准不超过5000元。
⑶科级办公室可根据需要配置17即科教ㄊ降缒1台,每台标准不超过5000元。
⑷ 笔记本电脑:可根据工作需要配置,区级领导干部每台标准不超过12000元,其余人员每台标准不超过8000元。
所有电脑的使用年限均为6年以上。
(二)打印机
普通激光打印机:每台标准不超过1300元。
普通喷墨打印机:每台标准不超过600元。
针式打印机:每台标准不超过1800元。
大幅面的工作组激光打印机3000元/台。
打印机使用年限均为6年以上。
(三)复印机
区四大班子、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及政法部门,或50人以上单位可配中档数码复印机一台,价格不超过18000元,50人以下单位可配复印机一台,价格不超过8000元。
(四)一体印刷机
区四大班子及独立对外发文数量多的单位可配一体机一台,价格不超过25000元。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及政法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配置一体机1台,价值不超过15000元。
(五)多媒体显示系统
根据工作需要,每个单位只能装配一个多媒体会议室,多媒体显示系统每套标准不超过4万元,包括调音台、功放、dvd、音箱、话筒、投影(或大屏幕平板电视)等。
(六)其他设备
扫描仪:每台标准不超过800元。
传真机:每台标准不超过2300元。
电话机:每台标准不超过150元。
碎纸机:每台标准不超过1200元。
电视机:每台标准不超过2000元。
IEEE 802.3af标准对以太网供电(POE)做出了详尽的规定,它允许通过以太网传输数据的同时提供48V电源,IEEE 802.3af 标准中定义的电源供电设备(PSE)是能够通过10BASE-T、100BASE-T或者1000BASE-T网络提供电源的DTE或者Midspan设备,而IEEE 802.3af 标准中定义的受电设备(PD)则是通过网络从电源供电设备(PSE)取得电源的设备。IEEE 802.3af 标准中规定的PSE可以提供约13W功率。从而使小型数据设备可以通过它们的以太网连接获得电源,而不需要从墙上的交流电源插座获取电源。这些设备包括数字VoIP电话、网络无线接入点、因特网设备、计算机电话、安全摄像机或任何以太网连接的数据设备。IEEE 802.3af 标准的推出,大大扩展了以太网的应用,同时也给以太网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1 MAX5941的功能
MAX5941A/MAX5941B是一款高度集成的电源IC,适用于以太网供电(POE)系统中的受电设备(PD)。MAX5941A/MAX5941B有两个功能,一是提供PSE与PD之间的接口,二是通过DC-DC PWM控制器实现48V电源转换以输出5V或者PD所需要的电压,输出电压可实现隔离或者非隔离。MAX5941A的最大占空比为85%,可用于反激式转换器。MAX5941B的占空比限制在50%以内,主要用于单端正激式转换器中。
2 IEEE 802.3af标准的PD接口特性
MAX5941的PD接口特性符合IEEE 802.3af标准,可为PD提供侦测特征信号和分级信号,此外,MAX5941还集成了一个具有可编程浪涌电流控制功能的集成隔离开关,同时还具有宽滞回供电模式欠压锁定(UVLO)以及“电源好”状态输出等功能。
在侦测和分级期间,由于集成的MOSFET可提供PD隔离,MAX5941可保证侦测阶段的泄漏电流失调小于10μA。其可编程限流功能可防止上电期间产生很高的浪涌电流。这些器件的UVLO供电模式具有宽滞回和长故障消隐时间等特性,因而可补偿电压在双绞电缆上的阻性衰减,并确保系统在侦测、分级和上/掉电诸状态间无扰动地转换。MAX5941的UVLO门限可调,并具有一个兼容于IEEE 802.3af标准的缺省值。MAX5941可工作于PD前带有或不带二级管桥的设计中。
图1
MAX5941有三种不同的工作模式:PD侦测、PD分级和PD供电模式。
侦测模式(1.4V≤VIN≤10.1V)下,供电设备(PSE)将向VIN施加两种1.4V~10.1V范围内的电压(最小步长1V),然后记录两个点的电流值,并由PSE计算ΔV/ΔI,以确认25.5kΩ特征电阻是否存在。在此模式下,MAX5941内部的大部分电路处于关闭状态,失调电流小于10μA。如果施加在PD上的电压有可能被颠倒,则需要在输入端安装保护二极管,以免对MAX5941造成内部损伤。由于PSE使用斜率技术(ΔV/ΔI)来计算特征阻抗,这样,保护二极管引起的直流偏差已被扣除,因而不会影响侦测过程。
分级模式(12.6V≤VIN≤20V)下,PSE根据PD所要求的功率对PD进行分级。以便PSE高效地管理功率分配。IEEE802.3af标准定义了五个不同的级别。分级电流可由连接在RCL与VEE之间的外部电阻(RCL)来设定。PSE通过在PD输入端施加一个电压,以及测量流出PSE的电流来确定PD的分级。当PSE施加一个介于12.6V~20V之间的电压时。PSE利用分级电流信息区分PD所需要的功率。分级电流包括25.5kΩ侦测特征电阻吸收的电流和MAX5941的电源电流,PD吸收的总电流应在IEEE802.3af标准要求之内。进入供电模式后,分级电流将被关断。
供电模式下,当VIN上升至欠压锁定门限( VUV-LO,ON)以上时,MAX5941将逐步开启内部N沟道MOSFET管Q1。图1是MAX5941的内部接口电路框图。MAX5941用一个恒流(典型值为10μA)对Q1栅极充电。Q1的漏-栅电容限制了MOSFET漏极电压的上升速率,因而限制了浪涌电流。为了降低浪涌电流,也可在外部添加漏-栅电容。当Q1的漏-源电压降至1.2V以下,且栅-源电压高于5V时,MAX5941会发出“电源好”信号。由于MAX5941具有较宽的UVLO滞回和关断消隐时间,因而可补偿双绞电缆的高阻抗。
3 用MAX5941实现48V电源转换
MAX5941是电流模式的PWM控制器,可将48V输入电源转换成5V电压输出,MAX5941用内部稳压器取代高功耗的启动电阻,这不但可为MAX5941提供启动所需的电能,还能稳定第三(偏置)绕组的输出电压,从而为IC提供稳定的工作电源。开始启动时,调节器将V+调整到VCC并为器件提供偏置。启动之后,改由VDD稳压器从第三绕组输出稳定的VCC。此结构只需一只很小的电容即可对第三绕组的输出进行滤波,从而省下了一只滤波电感的成本。
在设计第三绕组时,所设计的线圈匝数应保证最小反射电压始终大于12.7V。而最大反射电压则必须小于36V。
为降低功耗,当VDD电压达到12.7V后,可以将高压调节器关掉。这样可以降低功耗并改善效率。如果VCC降低到欠压锁定门限(VCC=6.6V)以下,低压调节器将被关闭,电路重新进入软启动。此时欠压锁定状态MOSFET驱动器的输出(NDRV)保持为低。
如果输入电压介于13~36V之间,只要不超出最大功耗,就可以将V+和VDD连接到线电压。这样就可省掉第三绕组。
4 MAX5941的设计实例
MAX5941的一般设计步骤如下:
确定具体需求
设定输出电压
计算变压器主、副绕组匝比
计算复位绕组与主绕组匝比
计算第三绕组与主绕组匝比
计算检流电阻值
计算输出电感值
选择输出电容。
图2
图2是用MAX5941B设计的正激式DC/DC转换器,具体计算如下:
(1)对于30V≤VIN≤67V,VOUT=5V,IOUT=10A,VRIPPLE≤50mV的要求。开启门限应设为38.6V。
(2)设定输出电压时,可根据下式计算电阻R1和R2:
VREF/VOUT=R2/(R1+R2)
式中VREF是并联调节器的基准电压。
(3)根据最小输入电压和MAX5941B的最大占空比下限(44%)计算变压器匝比时,为了能够使用漏-源击穿电压小于200V的MOSFET,本设计选用最大占空比为50%的MAX5941B。然后根据下式计算匝数比:
NS/NP≥(VOUT+VD1×DMAX)/(DMAX×VIN_MIN)
式中:NS/NP为匝数比(NS是副绕组匝数,NP是主绕组匝数),VOUT为输出电压(5V),VD1为D1上的压降(功率肖特基二极管典型压降为0.5V),DMAX为最大工作占空比的最小值(44%),VIN_MIN为最小输入电压(30V),对于本例:NS/NP≥0.395,选择NP =14时,NS=6。
(4)较低的复位绕组匝比(NR/NP)可确保变压器中的所有能量在最大占空比下的关闭周期内能够全部返回V+。可用下式来确定复位绕组匝比:
NR≤NP×(1-DMAX')/DMAX'
式中:NR/NP为复位绕组匝比,DMAX'为占空比的最大值(50%),计算NR=14。
(5)选择第三绕组匝比(NT/NP),以使最小输入电压能够在VDD处提供最小工作电压(13V)。可采用下式计算第三绕组匝比:
NP(VDDMIN +0.7)/ VIN_MIN≤NT≤NP(VDDMAX+0.7)/ VIN_MAX
式中:VDDMIN是最小VDD电源电压(13V),VDDMAX是最大VDD电源电压(30V),VIN_MIN是最小输入电压(30V),VIN_MAX是最大输入电压(本设计为67V),NP是主绕组匝数,NT是第三绕组匝数:可选择NT=7。
(6)根据下式选择RSENSE:
RSENSE≤VILIM/(NS×1.2×IOUTMAX/NP)
式中:VILIM是检流比较器的触发门限电压(0.465V),NS/NP是副端匝比(本例为5/14),IOUTMAX是最大直流输出电流(本例为10A),RSENSE选90.4mΩ。
(7)选择电感时,应使电感中的峰值纹波电流(LIR)介于最大输出电流的10%和20%之间:
L≥(VOUT+VD)(1-DMIN)/(2LIR×275kHz×IOUTMAX)
工程类别 规模(万元)
50以下 50-200以下 200-1000以下 1000-5000以下 5000及以上
---------------------------------------------------------------------
线路 0.15 0.13 0.10 0.08 0.06
桥梁 0.3 0.25 0.2 0.1 0.08
厂站 0.4 0.3 0.25 0.15 0.08
---------------------------------------------------------------------
说明:
1.依据[1992]价费字375号《关于工程勘察和工程设计收费标准的通知》,京价(收)字(1993)第059号《关于调整本市住宅设计收费标准的通知》。
工程类别 面积(m2) 1000以下 1000-5000 5000-10000 10000-50000
-----------------------------------------------------------------
路口 1.9 1.7 - -
停车场 1.8 1.6 1.4 1.2
广场 1.4 1.2 1.0 0.8
注:
1、城市道路路面分为三板块时,按收费标准乘以1.2系数
关键词:特种设备 检验机构 标准化 工作
特种设备检验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机构”)是专门从事锅炉、压力容器、电梯、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检验的机构,它的检验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与财产的安全。检验机构要生存、要发展,就得保证检验质量;而要保证检验质量,就必须提高检验机构本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使检验工作做到科学化、公正化、规范化。要使检验工作做到科学、公正、规范,就必须把标准化工作纳入其日常工作之中,加强其内部管理,提高其效能。下面本人就检验机构检验仪器设备、检验工作程序、法规标准管理方面标准化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指正。
1、检验仪器设备管理标准化
检验仪器、设备是检验机构检验能力,保证检验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做好检验仪器、设备管理,对提高检验工作质量十分重要。
1.1 检验机构设备管理部门和仪器、设备管理人员要按照检验机
构核准条件以及本机构质量手册的相关内容做好仪器、设备的购置、入库、建档、维修、报废等方面的工作。购置的检验仪器、设备的先进性、可靠性要满足有关技术规范、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对购回的检验仪器、设备经相关人员确认后,进行入库、分类、编号和建档。
1.2 检验仪器、设备存放环境必须满足要求,在役检验仪器、设备必须100%为“准用”级别以上。
对属于国家强制性检定的计量器具和测量仪器、设备,检验机构设备管理部门按周期检定计划汇总,送有资质的计量检定部门执行计量检定(其检定证书应显示对国家计量标准的溯源情况,以保证量值能溯源到国家计量标准),并填写仪器、设备周期检定(自检、校准)相关记录表。
对非国家强制性检定的检验仪器、设备,检验机构设备管理部门送有资质的相关部门实施校准(其校准证书应显示对国家计量标准的溯源情况,以保证量值能溯源到国家计量标准),并填写仪器、设备周期检定(自检、校准)相关记录表。
对无检定(或校准)要求的检验仪器、设备,检验机构设备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人员自行编制自验方法指定相关自验人员,按周期检定计划进行自验,并如实填写仪器、设备周期检定(自检、校准)记录表。
仪器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应进行检定(校准)、核查,以确保其达到要求的准确度,并符合检验检测相应的规范要求,满足检验检测的需要。有检定(校准)要求的检验检测设备,应当使用适宜标识表明其检定(校准)状态。检定(校准)记录或状态要附加或载入检测原始记录归档保存。
1.3 仪器、设备的借用和返库以及仪器、设备的借出(借入)也要按照检验机构的相关规定执行。
2、检验工作程序标准化
检验工作是一个严谨的技术工作系统,从检验任务的下达到检验报告的发出,中间包括许多环节,为了保证检验工作质量,使出具的检验报告结论准确,体现科学性、公正性、权威性,就必须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
2.1 检验前的准备
检验人员按照下达的检验任务须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1.1 检验所依据的法规、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标准、相关技术文件等必须引用正确。
2.1.2 检验用仪器、设备必须达到“准用”级别。
2.1.3 检验环境应满足检验条件的要求。
2.1.4 检验人员要加强学习,对法规、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标准、相关技术文件等理解应统一。
2.1.5 应编制完整的检验方案(或检验作业指导书)。
2.1.6 检验所用的原始记录和报告、证书格式要符合有关规定。
2.1.7 检验防护用品配戴齐全。
2.2 实施检验及报告出具:
2.2.1 在实施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按照检验机构检验方案(或检验作业指导书)的要求,对特种设备实施检验,不漏检、不误检。
2.2.2 检验结束后,检验人员按照检验机构原始记录填写规则要求填写检验原始记录。
2.2.3 相关人员按照原始记录和检验机构检验报告填写规则要求录入(出具)检验报告、证书,交有关人员审校、签发(批准),盖检验机构检验专用章。
2.2.4 有关人员按检验机构相关规定,将检验报告、证书发送用户和归档。
3、法规标准管理标准化
3.1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安全技术规范、标准(以下简称法规标准)等是检验机构开展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工作的必备资源。检验机构应当拥有足够的与核准项目相适应的各类法规标准,以满足检验检测工作的需要。
3.2 检验机构技术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法规标准的采集、宣贯等工作;档案管理部门负责法规标准的发放、停用、保管等工作。
3.3 所有法规标准均应当具有有效正式版本,并且建立相应台帐目录。
3.4 检验机构所有检验检测人员应当具有与所从事的检验检测工作相适应的常用的法规标准。
3.5 所有法规标准均应当按照检验机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检验质量是检验机构的生命线、生存线。要提高其检验质量,把好检验质量关,加强其标准化工作十分重要。通过标准化管理,使检验机构工作科学化、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使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为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