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素质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哲学素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社会状况, 各种不良现象不断出现,这势必弱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甚至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偏离,如果不及时对他们进行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 让其确立科学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信念, 就会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弯路。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三大领域中的普遍规律和本质。在哲学教学中加强对自然和社会本来面目的全面和科学的阐述,能让学生更正确、更真实地理解和认识世界。所以,学习哲学理论,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社会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人生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哲学素质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质
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要求大学生们必须具备合理的、完善的知识结构,必须做到文理知识的交叉和渗透。如果只具备专业知识,不具有哲学及人文知识,其知识结构是有缺陷的,会对个人的长远发展有较大的阻碍作用。哲学所研究和探讨的是整个世界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而各门具体科学是以世界的某一局部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所提供的知识是有关世界整体的最根本的知识,而不是局部现象和特殊经验的知识。哲学知识和具体科学知识相互融通,才能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哲学知识是任何专业人才都不能缺少的,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哲学素养,是大学生建立和完善知识结构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的哲学素养增强了,其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就会随之提升,就能够自觉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去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能够运用哲学来指导专业领域里的疑难问题。
3 哲学素质教育有助于形成和完善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目前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消费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不文明的恋爱行为、诚信危机、社会责任感淡薄、价值取向偏差、集体主义和法纪观念淡漠、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等,致使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世界、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各种关系。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世界整体的根本看法和观点,特别是提供给了人们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人们对于人与世界、人与人、人与社会各种关系的理解,都是以一定的哲学观点为根据和指导。哲学世界观包含了一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哲学包含着伦理学,伦理学也历来是哲学这门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学生必须学好哲学理论,只有全面把握哲学的内容,深刻领会哲学的精神实质,才能提高分辨善恶的能力和水平。
4 哲学素质教育有助于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知识经济已成为时代主流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面临着人生的抉择、理想的追求、专业的学习、求职就业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社会责任感与竞争的压力,价值观与人际关系的困惑,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都会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的发生。近年来有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高达16%~25.4%左右,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同心理科学的训练有密切关系,但是在更根本的意义上,更主要地是依赖于良好的哲学素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着人们的基本生活态度,同时还决定着人们的心智结构,决定着人们对待各种环境和生活压力的态度。因此,大学生要通过对哲学的学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
5 哲学素质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从众型思维、权威型思维、经验型思维、书本型思维、自我贬低型思维等状况,很难对于现实社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科学的认识和评价,要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就要冲破这些思维方式的束缚。哲学是辩证性的思维方法、是批判性的思维方法、是超经验的思维方法,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等特点。大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需要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哲学教育的根本作用在于给学生提供一种正确的理性思维模式,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在于让学生接受批判精神的熏陶,培养他们不迷信、不盲从、不僵化、不保守的批判精神,从而使他们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二 大学生哲学素质教育的路径与对策
1 改革哲学课程体系的设置
哲学原理,是高校最为核心的人文课程,它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人文素质上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作用。要提高大学生的哲学素质,就需要在开设《哲学原理》的基础上,改革课程体系的设置,非哲学专业有必要开设哲学类选修课程,如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科技哲学、历史哲学、艺术哲学、文化哲学、法哲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经济哲学、管理哲学、社会哲学、生物哲学、技术哲学、体育哲学、宗教哲学,等等。这些课程不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普遍开设,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哲学类课程。公共哲学类选修课程要突出哲学的应用性,它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它可以加深对哲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它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力;它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从哲学的高度研究和探讨专业学科中的一些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具有前瞻性和整体性的问题,能突破专业的局限性,拓展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视野。
2 改革哲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哲学教学内容改革要同中国的社会实践、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大学生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第一,编写符合学科专业实际和学生素质培养的教材。哲学教学改革的许多新成就只存在于学术杂志、专著、学术会议上,并没有真正走进哲学教材。教师要破除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思维方式,在教材中注重研究具有基础性、现实性、前沿性和世界性的重大问题。第二,教学中充实现代科学的新成就。自然科学的新发展不断为社会、为人们提出新的研究课题,需要人们去研究和解决,同时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又不断诠释和丰富发展着的哲学原理,不断地丰富着哲学的理论宝库。第三,加强人文精神的教学和研究。在哲学教材、教学、考试等诸多环节中人文精神淡薄,缺乏人论及其价值论等方面的内容,没有对人的实际生存问题、价值问题等进行专章论述,增进人文关怀方面的内容应成为哲学理论的生长点。第四,增加哲学史方面的知识。在讲授哲学原理时,介绍历史上一些哲学家的观点以及问题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积极把中西、古今哲学素质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融会贯通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哲学。
3 改革哲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哲学的教学方法多表现为传统的灌输式、教条式教学方法,大部分教师采用“原理+实例”的教学方法,把理论当成枯燥的条文和现成的结论,只是用实例去论证原理或用理论去解释实例,失去了“以理服人”的精神力量,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较大的阻碍作用。要培养大学生的哲学素养,教师就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第一,运用多元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针对理论和现实提出的问题,运用对话式、辩论式、讨论式、延伸式、情感式、问题式、专题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将“满堂灌”变为师生双向交流过程。通过诸多教学方式的运用,激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心智。第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理论的教学方法是教给学生掌握哲学基本理论知识,实践的教学方法是教育学生关注社会实践。加强实践教学和应用哲学的研究,让学生把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创新人才。
4 改革哲学课程的考试方式
考试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必要的手段。为了使哲学考试规范化、科学化,需要建立合理、全面的哲学课程评估、监测体系。目前哲学考试方式过分刻板,用绝对统一的标准答案评判学生的成绩,这种方式对教师教学个性和学生学习个性都具有很大的限制。根据哲学学科的特点,可以有别于其他课程的考试方式,除了考察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以外,还要看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考试题除了有一定的客观题以外,还要有一定数量的主观题,要把笔试、口试、开卷、闭卷、课堂讨论、心得体会、调查报告、论文、参加社会实践等各种不同的考试、考察方式灵活地结合起来,要把考试的内容放在哲学原理的运用和材料分析上,还要注重平时成绩。每门课程的分数比例应该是,平时成绩30%、第二课堂40%、知识成绩40%。通过这些考试方式的改革,更好地、更系统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不少毕业生存在的好高骛远、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均会成为求职路上的绊脚石。因此,为了在用人单位面前能够从容地展示自我,在职场脱颖而出,作为求职者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
一、优良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优良的思想道德是从事任何社会职业所必备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职业能力是否具有所需要的发展空间。思想道德素质在职业实践中表现在职业道德的优劣、对待劳动的态度、自强自立、自尊自律等诸多方面。
首先,要培养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为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打基础。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均很看重大学生的“德”,把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招聘的首要条件。现在许多大学生重功利索取多,强调责任和奉献少。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有强烈责任感的人,要求毕业生能踏踏实实工作,能做到荣辱与共。而今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感趋于淡化,而缺乏责任感的人不仅自己的工作完成不好,而且还会影响别人的工作。
其次,要自强自律。要培养较好的心理素质,面对挫折要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做到自强自律。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培养自强自立的坚强性格。
再次,要讲诚信。诚实守信是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共处的道德规范。有些学生把眼前利益看得太重,在求职简历里作假,就业违约现象不时发生。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他们对于大学生的了解只能从书面材料加以分析和判断。作为买方市场的用人单位一旦发现有学生不从提高自身实力出发而是企图走捷径伪装自己,就会对其所在的学校产生本能的排斥感,也会导致用人单位招聘成本和学生自身就业成本的增加。
职业道德体现在每一个具体职业中,而敬业、勤业是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我国传统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其基本含义是热爱本职工作,恪尽职守,讲究职业信誉,钻研本职业务,对技术和专业精益求精。假如没有敬业勤业的精神,即使你拥有再好的职业也不会有所作为;相反,如果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刻苦努力,在任何职业上都能做出成绩和贡献。
因此,大学生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合理知识结构和实用能力的培养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和生存,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知识结构的多样性和实用性也有越来越强的要求。现代企业对求职者的知识结构要求是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并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将自己的知识科学地组合以形成合理的结构。
首先,要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各行业结构的调整,职业岗位也会随着变动,大学生在择业就业中已经不会再是从一而终,而这种变化离不开宽厚的基础知识。
其次,就是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也就是说,大学生除了要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外,还要了解其专业邻近领域的知识,并能够把自己所学专业与其他相关领域紧密结合起来。
因此,作为大学生不仅要把精深的专业知识建立在广博的基础之上,而且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知识积累与调节相结合,及时更新知识,增强适用性。一般来说,各种行业和岗位对知识结构的要求也不同,例如,作为经营管理人员就要求能够了解熟悉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法规,需要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善于捕捉信息、沟通信息,处理问题灵活机动;作为财会人员要具备熟练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学、采购学等方面的知识,诚实可靠,不营私舞弊;作为行政人员要具备与本职岗位有密切相关的业务知识外,还要具备适应本职岗位需要的协调能力、理解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
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虽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还是缺乏各类岗位上所需要的适用能力。为弥补适用能力欠缺,要多争取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实习活动,才能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
比如社交能力,不论今后从事哪种工作都要有一定的交际能力,通过交往才能使自己的设想和创造得到实践的检验和认可,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实习活动是大学生提高社交能力的基本途径。在社会实践中还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交际技巧,使别人能够完整准确地了解你的正确思想。许多成功者都是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促进自己事业的成功。
再如决策能力,良好的决策能力可以对实现目标和手段做出最佳选择。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面对求职择业和升学,是对自己决策能力的一个考验。因此, 要从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的决策能力,不要事事让父母、老师、朋友拿主意,要养成多谋善断的习惯,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再有就是多看、多练,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等等。
三、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在当今社会里,企业分工越来越细,任何人都不可能独立完成所有的工作,他所能实现的仅仅是企业整体目标的一小部分。因此,团队精神日益成为企业的一个重要文化因素。很多公司认为,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是所有技能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如果每一位员工都具备团队合作精神,企业不仅可以在短期内取得较大的效益,而且从长远来说也十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记得曾看到过这么一段话,大意是:你手上有一个苹果,我手上也有一个苹果,两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能力,我也有一种能力,两种能力交换后就不再是一种能力了。作为职场中的求职者应该善于与他人合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能力将会得到不断提高,那么相对应地也将会做出应有的业绩,获得大家赏识能够成功就业。
团队精神不仅在经济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它也渗透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社会中,也不难发现这样一些例子,一些在创业初期资金、技术、项目远远不足的小企业中,几个人往往能够鼎力相助而取得成功。可是在他们具备了发展壮大的一系列人力和物力资源等条件时,却由于某个人的自我主义膨胀造成了企业的一蹶不振。究其原因,我们就会发现,一个组织如果缺乏高度统一的团队精神,没有参与者的分工合作,即使每一个成员都是优秀的个体,也一样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越来越需要发挥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因此,要求求职者具有组织管理能力,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既能领导别人,也能被别人领导。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团队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团结,营造轻松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团队的整体效应。
所以,大学生在团队中与其他成员交往时,应尊重、真诚地对待,不歧视其他成员,在共同的工作中互相帮助,学会倾听和沟通,不搞小团队分散团队的合力,多看到对方的优点,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增强团队的整体力量。
四、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如今,经济建设、科技发展都要求人们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敢于冲破传统的、旧的观念和事物,提出新见解,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例子,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会遇到一些新问题,有的人能把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分清主次,抓住本质,不仅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还能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取得创新性成果。有的人面对新问题,则出现不知所措、逃避,或者不假思索就下结论,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制造了更多的问题发生。两种不同的思维导致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创新能力的不同所致。
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是现代职场不可缺少的素质。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树立竞争意识,培养健康的竞争心理和耐挫心理对毕业生来说非常重要。如果缺乏竞争意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就会手足无措。
因此,要打破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增强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由于学生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技能方面的锻炼不够,也不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许多大学生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也不强,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进一步发展。
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要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实践活动来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造能力,培养自己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不断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激发自己的创新欲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五、相应培养对策
大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成功就业,而且也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需要国家、社会、高校以及学生本人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阅历和工作才能比较重视,即使毕业的学校、专业一般,只要能力素质较高,往往也会被优先考虑。所以,锻炼实用的职业才能是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支撑点。
大学生在校期间,既应从课堂学习书本知识,也应重视读无字之书,加强实践锻炼。在不断接触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还会发现自己的所学有所不足,从而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社会大课堂的锻炼,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 体育素质 体育素质的培养
一、培养大学生体育素质的意义
培养大学生体育素质是大学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培养包括身体素质、体育心理素质、体育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是人的生理机能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学生其他素质发展的载体。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是指体育运动中敏捷的思维能力、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自控能力、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情感等,体育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建立健全的性格和心理品质。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质包括体育道德意识、体育道德行为、体育知识、体育意识等,培养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质可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加自信、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总之,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促进个人、社会的发展。
二、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体育课教学和课外活动、课余体育训练等几个方面进行,而体育课教学是学生获取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主要来源。下面详细讲述大学体育课教育的特点和内容。
(一)大学生的发展水平和体育课特点决定大学课堂教学应坚持以下特点
1. 授人以渔。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育课堂教育也是如此。学校体育教学课时有限,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体育知识和技巧都传授给学生,所以,体育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掌握能够长期使用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体育锻炼方法,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自觉进行体育锻炼,提高体育素质。
2. 科学性。科学性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大学体育课应综合考虑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身体素质情况、运动能力和运动技巧,设计好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满足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需求。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每个学生的性格和身体特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现自己的个性。
3. 多样性。大学生体育课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精心地去设计、组织与管理体育课教学,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实现“教”与“学”双方密切配合。在体育课教学中可开展多样性教学模式,例如举办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开展体育竞赛等,使教学实用性、娱乐性、文化性相互结合。
4. 教师教导。无论是什么专业什么科目的教学,教师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教师需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教学技巧,熟练掌握体育技能和体育技术,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学习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学到有用的知识,满足求知欲和好奇心。
5. 完善教学设施。设施和器材的完备是顺利进行体育课教学的基础。大学生体育项目丰富多彩,涉及篮球、排球、网球、足球、跑步、跳远等多项活动。如果学校器材设施不完备,教师则不能进行良好的课堂教学,会使学生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也就很难进行。
(二)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培养包括身体素质、体育心理素质、体育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是基础,体育心理素质是关键,体育文化素质是灵魂,三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1. 身体素质方面。注意发展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能,并学会体育保健,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锻炼项目,掌握基本的锻炼方法,避免过度、过量、盲目运动,养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和自觉、持久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并能根据自身身体素质的变化不断改变锻炼计划,提高身体健康素质。
2. 体育心理素质方面。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如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忍耐力,对疾病的抵抗力,对社会快速发展的适应能力,对社会不良因素的抗压能力等,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不服输的精神,自强自信,锻炼思维能力和洞察力,提高抗压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使学生学会主动融入所处的社会环境,增强竞争意识,适应竞争激烈、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高度紧张的社会现状。
3. 体育文化素质。体育文化素质是身体表现形式和内在意识形态的融合,培养正确的体育文化素质,使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能公平竞争、尊重对手、遵守比赛规则,培养与提高主动参与意识、公平竞争与顽强拼搏意识、健身意识、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法规意识,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体魄、健康心理、健康的生活方式。
课外活动和课余体育锻炼也是培养体育素质的途径,课外活动和课余体育锻炼相对于体育课来讲,学生有较大的自由性,可按照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在运动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和课余体育锻炼,对于养成持久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对于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也有重要作用。
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也关系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培养大学生优秀的体育素质,是当今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参考文献】
一、社会实践对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作用
创新素质是创新人才进行创新活动并取得成功的关键素质,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促进大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矫正和改善大学生的思维方式、锤炼大学生的意志力、促进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与形成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4方面:
(一)社会实践唤醒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对创新活动的认识与态度,包括创新的需求和动机,表现为强烈的创新意愿。大学生在课外科研和社会考察等实践活动中,有机会接触未知领域。在对新问题的探索中,他们被激发起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意识被唤醒。
(二)社会实践启发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用新思路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思考,寻求新关系,创造新事物的思维方法[2]。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可以将新事物与实际经验相联系,这有利于形成创新思维。
(三)社会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提出新思想、发明新事物和创造新价值的能力,是顺利有效完成创新活动最重要的能力,包括信息整合能力、科研能力和新技术开发能力[2]。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其认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也相应提高,并且通过反复试验和调整已有理论,最终形成新认识及新方法。
(四)社会实践塑造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引导个体正确选择价值目标,为创新活动提供巨大的精神支持和创新动力[2]。主题鲜明和内容多样的社会实践有助于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增强个体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并能及时发现不足,用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顽强的意志完成创新活动。
二、社会实践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实践创新,充分利用校内及校外资源,开展各类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建设长期稳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结合专业激发创新潜能,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大学生对实践创新不够重视
当前就业形势愈加白热化,大学生“考证热”的势头愈演愈烈。很多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准备考取各种证书,甚至放弃自己的专业学习,也不愿参与社会实践,更谈不上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事实上,没有经过社会实践和具体应用而取得的一些证书,只能证明拥有了考试的能力,而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如何还是个未知数。同时,一些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精神。创新之路是一条布满荆棘的崎岖之路,需要经受许多挫折与失败。一些学生往往把创新看得太容易,但又不愿脚踏实地研究探索,当遭遇困难时,便怨天尤人,难以坚持。淡薄的创新意识无法应对未来的竞争和挑战。
(二)政府支持乏力
首先,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对积极参与实践创新的高校和企业,政府没有或较少提供积极的财政支持,如通过减税、专项补贴、财政拨款及设立大学生实践创新基金等承担一部分费用,这使得校企双方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挫伤了其参与的积极性。其次,政策保障不够完善。高校组织大学生实践创新的行为规范、大学生参与实践创新过程中人身及相关权益的保护制度、规范和鼓励实践单位接收大学生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无法较好地保障参与实践创新的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再次,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尚未建立起全国联网的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信息平台,不能定期全国或地区的实践创新活动信息,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训也不够系统和全面。
(三)高校实践创新机制不够完善
首先,考核制度不完善。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的态度、表现和成果没有明确的考评标准;指导教师在工作量、能力和绩效上也没有具体的考核方案,实践创新尚未纳入高校的完整体系中。其次,保障制度不健全。一些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经费支持不足,活动开展受限;很多教师教学工作繁重,指导实践创新的精力不足;不能积极拓展校企合作,难以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限制了活动的开展。最后,缺乏激励措施。对做出实践创新贡献的师生没有在业绩考核和学业奖励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难以激发其积极性。
(四)社会缺乏有力支持
第一,家长认识不足。多数父母出于安全和经济方面的考虑,不愿让子女经常接触社会,参加实践活动。第二,企业缺乏积极性。部分企业认为大学生实践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浪费岗位和时间。因此,不给学生实践机会,或者把大学生当作廉价甚至免费劳动力,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第三,社会宣传欠缺,尚未形成实践创新的氛围和环境。
三、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实现路径
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会受到政府、高校、社会及个人多方面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政府应充分履行宏观调控职能,提供更多的战略规划、政策指导、资源供给
及法律援助等服务,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常态化与制度化。继续加大创新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设立实践创新专项经费,提供物质保障。对普通高校的实践创新普遍支持,对研究型大学特殊支持,既有一般又有重点,有利于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优化高校实践创新机制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高校建立起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教育机制。深化教学改革、完善组织保障、搭建创新平台等能够对高校师生的创新意识和行为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为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1.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指导力度将实践创新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实践创新公共课、选修课和实践指导课。以专题形式如实践概述专题、选题专题或写作专题等开设公共课;结合学生的教育背景和实践类型,将调研方法、文献研究、宣传策划等设计成专题讲座提供不同专业学生选修;实践指导方式可以随团与远程相结合,使对学生的指导更加便捷。2.完善组织保障,组建创新型师资队伍成立实践创新领导小组,校领导担任组长,成员为各职能部门领导,切实做好实践创新各环节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优化教师考评机制,对实践创新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晋升机会;提高师资水平,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创新教育的学术会议与实践指导培训;校企对接,选派教师到企业定期学习锻炼,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课题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科研质量,成为“双师型”(教师、技师)人才,同时聘请企业高管担任导师和顾问,定期举办讲座和培训,优势互补。3.激发学生主体意识,重视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参加社会实践不只是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要善于发现问题,开动脑筋,学以致用,善于总结,依托社会实践进行论文创作和科技创新。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事迹报告会、调研成果报告会、实践经验交流会和社会实践成果展等形式,在“理论—实践—理论”的模式中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4.丰富实践形式,搭建创新平台高校应强化本科生实习环节,建立校企沟通机制,及时了解跟进学生实习情况。制定实践创新的学分和奖励政策,提高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强本科生科研训练,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项目和课题,可以借鉴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以及同济大学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SITP)等。拓展产学研合作,校企共建实践基地与联合实验室等,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实践创新。
(三)广泛动员社会力量
关键词:SRT;创新素质;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078-03
自1995年清华大学率先在国内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并取得成效后,全国高校纷纷效仿,SRT业已成为高校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即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本文认为应从以下七方面着手:一是发现归纳问题能力,即能够发现问题,并能够将其凝练成科学问题;二是文献检讨能力,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检索与研判,在此基础上探寻新的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途径等[1];三是研究计划能力,在检讨文献的基础上,能够设计研究框架、明确研究内容、确定研究手段及制订研究方案等,以便研究工作顺利展开;四是调研或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调研或实验获取数据,以验证研究假设与理论;五是数据处理能力,能够对调研或实验获得的数据进行转化、处理、分析;六是问题分析能力,能够对提出的假设或理论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之间的运行机理进行分析;七是学术写作能力,能够将取得的学术成果以论文的形式清晰、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
嘉兴学院自2003年开始实施SRT,本课题拟通过问卷调查予以回答,本次调查发出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8份。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从学科分布来看,工科学生110人,占比54.1%;理科学生33人,占比16.2%;经济学与管理学学生46人,占比22.7%;文学3人,占比1.5%;法学10人,占比5%;其他1人,占比0.5%。被调查学生学科占比情况基本上与嘉兴学院学生学科分布占比一致。
二、大学生创新素质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发现归纳问题能力
从表1看,有54.2%的学生是基于自身观察、思考,并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后,最终将发现的问题凝练成科学问题。这说明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喜欢问“问什么”,有较强的发现、归纳问题能力,具备出色的创新意识。有45.8%的学生选题来自导师。研究选题来自导师供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平时观察、思考不够,发现不了问题,或是发现了问题,没有能力将其凝练成科学问题;另一方面是自身凝练的科学问题已被解决或是创新性不够,落入俗套,研究意义不大。这部分学生总体来说,行为较为被动,发现归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等存在欠缺,需要进一步强化培养。从学科角度看,经管、法学、工学、理学自主选题学生占比分别为63%、60%、52.7%、42.4%,其中理学低于平均总体水平11.8%。
(二)文献检讨能力
从表2看,只有36.9%的学生知道文献综述撰写规范,并会撰写文献综述。撰写文献综述的过程既是了解前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研究深入程度、研究角度、所采用的方法与手段、所持观点与立场、存在的难点与关键点等复盘过程,又是形成自身研究思路与方向、研究内容、将采用的方法与手段等假设探索性过程。不会撰写文献综述,意味着大学生对研究的历史基础了解不深入、不全面,进而其立论的科学性、创新性就会存疑。如此高比例的学生不会撰写文献综述,意味着加强大学生基本学术素养培养刻不容缓。从学科角度看,工学、文学分别有67.3%、66.7%的大学生不会撰写文献综述,理学有高达81.8%的不会,经管最低,仅有41.3%。经管学生文献综述能力稍强,这与经管学生比较偏重理论学习与写作,特别是短学期注重撰写学年论文或调研报告有关。
(三)研究计划能力
从表3看,92.1%的学生有制订工作计划,但仅有54.7%的学生严格按照计划开展研究,有37.4%的学生没有很好执行研究计划,即没有完成研究内容或没有达到研究目标,有7.9%的学生根本就没有研究计划,随意开展研究工作,结项时写个研究报告应付了事。也可以说,有45.3%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严格执行研究计划,或是研究内容无法实现,或是执行能力较差。从学科角度看,经管、法学严格按照计划开展研究比例分别为63%、60%,均超过平均总体水平54.7%,工学、理学分别为51.8%、45.4%,均低于平均总体水平,理学更是低了9.3%。
(四)调研或实验能力
从表4看,有76.8%的学生知道怎样做调研或实验,但有11.3%的学生没有制订具体的研究方案,理论上或具体操作上会一点,但是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要求来操作就不能完成了。所以严格来说,有34.5%的学生不具备调研或实验能力。从学科角度看,经管学生有84.8%具备调研或实验能力,超过65.5%的平均总体水平19.3%,工学、法学、理学分别为60.9%、60%、54.5%,均低于平均总体水平,其中理学低了11%。工学学生动手能力强,这是普遍认知,而调查显示经管比工学高出23.9%,原因可能源于经管学生开展调研所需配套条件不高,可以及时进行,而工学学生动手实验需要实验设备、原材料等支持,不易进行,学校实验设备不足及开放程度低制约了工学学生开展实验。
(五)数据处理能力
从表5看,有69%的学生基本掌握数据处理能力,其中熟练掌握的有16.8%,有26.1%的学生掌握了一点,有4.9%的学生基本不掌握,严格来说,有31%的学生不具备数据处理能力。从学科角度看,只有77.2%的工科学生超过69%的平均总体水平,这与工科注重实际操作有关,理学、经管、法学均低于平均总体水平,占比情况分别为66.7%、56.5%、50%。
(六)问题分析能力
从表6看,有58.1%的学生对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有清晰的预判或假设。预判或假设来自于对其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事实证据的深入分析与推理,这说明其具备较强综合分析能力;37.5%的学生对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认识模糊,这说明其分析能力有待加强;还有4.4%的学生都不知道需要解决什么样的科学问题,这部分学生基本不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从学科角度看,76.1%的经管学生超过58.1%的平均总体水平18%,工学、法学、理学学生分别为52.7%、50%、48.4%,均低于平均总体水平,其中理学低了9.7%。
(七)学术写作能力
从表7看,仅有40.9%的学生具备学术写作能力,35.5%的学生理论上会,实际不会;有20.2%的学生凭感觉写作,缺乏基本素养;还有3.4%的学生对学术文章缺乏基本的认知。所以说,有59.1%的学生基本上不会撰写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从学科角度看,经管、法学分别为71.3%、50%,超出40.9%的平均总体水平,其中经管超过30.4%,工学、理学分别为30%、27.3%,均低于平均总体水平,其中理学低于13.6%。
三、结论与启示
总体来看,参与SRT的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创新素质不容乐观,仅有大约60%的大学生具备文献检索能力、调研或实验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约50%的大学生具备发现归纳问题能力、研究计划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约40%的大学生具备文献综述、学术写作能力。从学科角度看,经管学生表现优于平均总体水平,理科学生则低于平均总体水平,工学、法学学生表现与平均总体水平一致,这与学生入校高考成绩表现一致。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一:必须加强实践技能培养。参与SRT学生中,像调研能力、实验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这些在平时所开设课程中应该掌握的基本实践技能仅有60%的学生具备,这说明大学生较注重理论学习,忽视实践技能培养。这可能源于传统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大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实践条件来提升基本技能。因此,应适当调整理论与实践学习时间,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强化实践技能培养。
启示二:针对性开设专门的研究课程体系。大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调研或实验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表现相对较好,主要源于各专业均开设有相对应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大学生在这三个方面得到了有效锻炼,而其他方面能力培养并没有开设针对性的课程,主要取决于大学生自我努力,故表现不佳。仅50%的大学生具备发现归纳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仅40%的大学生会撰写文献综述和学术论文,这说明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训练培养严重欠缺,有针对性地开设如方法论、学术写作等研究课程非常必要。
启示三:加强师生互动。从调查结果可知,大部分大学生不具备科研能力,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SRT项目当中,没有与指导教师一起研究探讨。指导教师的传帮带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创新意识、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能力,指导教师的传承作用极为重要,在教学中是全面提升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加强与指导教师的交流沟通,从互动中激发研究兴趣,拓展思维,提高研究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