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手术病例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临床诊断与实验室确诊过程
2009年3月29日,患者王某因持续发热不退就诊于县人民医院内科门诊。患者的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乏力、肌肉酸痛等。入院检查:体温39.1℃,血压105/60mmHg。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3.2×109/L。血红细胞3.65×1012/L,血红蛋白138 g/L,涂厚血片镜检发现疟原虫。3月30日经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检血片,确认为恶性疟原虫。确诊该患者为恶性疟原虫感染。
2 流行病学调查
患者,男性,48岁,本县曹埠镇人。于2008年11月中旬去安哥拉从事劳务输出(瓦工),于2008年12月20日回国,回国后在北京打工。患者自诉,2009年1月5日出现寒战发热等症状,以病毒性感冒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但仍感觉身体不适。2009年春节后再赴北京打工,3月21日出现寒战、发热,在北京治疗效果不佳,症状加重,于26日回如东,29日到县人民医院就诊。
患者自诉在非洲打工期间,居室无蚊帐、纱门、纱窗等防蚊设施,仅用蚊香和驱蚊油进行防蚊,且居住地周围蚊虫孳生地较多,卫生条件较差。
3月30日病例确诊后,本中心在对该患者进行个案调查的同时,了解家庭成员及周围人群有无类似症状,发现类似发热病人,嘱其立即就诊,同时对患者周围环境进行药物灭蚊。
3 治疗情况
3月29日患者就诊时病情较重,结合流行病学史,怀疑为恶性疟,本中心即向市疾控中心电话报告疫情。并采用双氢青蒿素治疗。1周后随访,患者身体健康。
4 讨论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37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中发生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患者,统计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就其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进行总结。
结果:患者年龄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没有明显关系,而对住院费用的增加有明显相关。
结论:通过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及时、早期发现术后存在的各种指标异常、肺部感染、切口愈合不良并给予对症处理是患者早期痊愈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坏疽性胆囊炎 围手术期 并发症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219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200-02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是普通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临床上起病急骤、病死率高,是随急性胆囊炎疾病进展导致的病情最为严重的阶段。其中,年龄、性别、糖尿病、肝硬化、白细胞计数、和胆囊增大是急性胆囊炎发生坏疽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1]围手术期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是导致患者病死率高、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的的重要因素。在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19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中,发生胆囊坏疽患者37人,经治疗后筛选出16例发生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患者入组,统计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就其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8例,女8例;年龄14-84岁,平均52.7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5h-7d。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疼痛伴腹膜刺激症状、发热、寒战及血象升高、B超提示胆囊增大。术后病理诊断均提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12例,无结石4例;胆总管继发结石1例。
1.2 手术方法。本组均于入院后经积极抗感染、解痉、补液支持治疗后再全麻下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例,腹腔镜中转开腹胆囊切除4例,开腹胆囊切除7例,开腹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3例,剖腹探查+胆囊壁活检1例。手术时间1.0-4.6h,平均2.8h。其中1例行剖腹探查+胆囊壁活检术患者因失血性休克住院急诊手术,术中见腹腔出血500ml,胆囊窝部位血凝块,胆囊正常形态完全消失,仅于胆囊窝内凝血块中取出胆固醇结石60余枚,术后并发肺部感染、肺不张、I型呼衰转入ICU治疗呼吸机辅助呼吸、纤支镜吸痰后恢复良好、痊愈出院。另1例14岁男性患者因急性胆管炎入院,急诊行开腹胆囊切除+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术中见肝脏呈弥漫性结节性肝硬化、部分结节质地灰白、质硬,胆总管明显扩张充血,打开胆管后取出暗红色质脆新生组织,术后病理报告考虑“胆管内新生组织”为恶性肿瘤并出血坏死,术后诊断原发性肝癌并胆管癌栓形成、急性胆管炎、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术后患者恢复尚可,拒绝进一步放化疗,自请出院。
2 结果
2.1 各类并发症发生率见表1:
2.2 比较发病年龄对患者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影响。
术后经积极抗感染、护肝及应用呼吸机进行高级生命支持等积极治疗手段后,15例患者治愈出院。1例患者因感染中毒性休克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自请出院后第3日死亡。病死率6.25%。
3 讨论
急性坏疽胆囊炎发病的主要因素有:①胆囊管梗阻或胆道压力突然升高,高浓度胆盐可直接损伤胆囊粘膜,引起急性炎症改变;②合并细菌感染:一般通过胆道逆行性感染、多为肠道菌属;血源性感染较为少见;③重症胰腺炎,胰液反流等引起的化学性刺激;④在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时的非结石性胆囊炎,胆囊粘膜受到低灌注、缺血缺氧性损害也是发生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重要诱因之一。此类坏疽性胆囊炎多发生于高龄合并心血管疾病或代谢性疾病、严重创伤、感染等全身性严重疾病患者,胆囊穿孔、胆汁性腹膜炎发生率高,并发症及死亡率均较高。对此类患者诊治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以下几点:
3.1 早期明确诊断,正确选择手术时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多为右上腹或中上腹的持续性胀痛,发热以及血象白细胞计数的明显升高,B超等影像学可见胆囊肿大、壁厚、部分呈双边影,胆囊周围炎性渗出等表现。但由于部分病人就诊时间晚或临床表现不典型,以不完全性肠梗阻、右下肺感染、弥漫性腹膜炎为主要症状就诊的患者不在少数,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在查看病人时提高警惕,避免漏诊、误诊。在有些老年患者,由于胆囊位置较高而右上腹压痛不明显,腹壁松弛无腹膜刺激征,这时要注意肝区的叩击痛是否明显,通常肝区叩痛明显的部位即为胆囊部位。合并不完全性肠梗阻病人,上腹部CT的检查有助鉴别。部分病人胆囊坏疽穿孔后胆囊可以不大,胆汁性腹膜炎与胰腺炎引起的腹水有时难以鉴别,需要注意的是胆囊坏疽穿孔所致腹腔积液主要局限在右上腹,而胰腺形态改变不明显,必要时可重复多次腹腔穿刺甚至置管引流以鉴别。值得一提的是,在CT或B超检查中发现胆囊积气的患者,需高度重视怀疑坏疽性胆囊炎的可能,这与引起胆囊坏疽的致病菌产气荚膜梭菌有关[2]。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一经诊断原则上应早期急诊手术治疗。正确的手术时机的选择对患者术后恢复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学者建议宜早期(
3.2 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坏疽性胆囊炎急诊手术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有出血、胆管损伤、胆管残留结石等。本组患者均行胆囊切除而术中均无胆管损伤或胆管残余结石病例,个人体会是在术中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粗暴的解剖和大块组织的钳夹离断。对炎症粘连严重的患者必要时行逆行胆囊切除术。普遍认为逆行切除胆囊会导致术中出血量增加,但对于坏疽性胆囊炎病人,大部分合并胆囊终末血供障碍,有的病人甚至在胆囊切除后都无法找到确切的胆囊动脉。术中认清胆囊壁解剖层次,剥离胆囊时注意避免进入肝床是减少术中出血的技巧之一。另外术中出血还可能因盲目钳夹而导致胆管的损伤,因此精细的胆囊三角解剖十分重要。近三角区的分离避免长时间的电凝、手术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考虑到是否存在解剖变异都是避免胆管损伤的方法。对于术中胆总管扩张、扪及结石或胆囊管增粗并胆囊内小结石的病人,术中胆管的探查也是十分必要的。如病情不允许胆囊切除时,因先抢救生命,同时行胆囊造口引流术,最大限度控制感染,待病情稳定后再行胆囊切除术。[5]通过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及时、早期的发现术后存在的各种指标异常、肺部感染、切口愈合不良并给予对症处理是患者早期痊愈的重要保障。
3.3 手术时间与患者治疗效果的关系。通过对本组病例的统计研究我们发现,患者年龄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没有明显关系,而对住院费用的增加有明显相关。
参考文献
[1] 龙涤,方富义,闭永浩,等.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5);2737-2739
[2] 黄洁,秦帅,毛恩强,等.坏疽性胆囊炎_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30(1);76-79
[3] 杨野,刘宇,郭仁宣,等.老年急性胆囊炎外科治疗时机和方式选择(附438例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5);376-377
[中图分类号]R5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3(c)-080-01
1999~2005年,我们进行了6例因肺吸虫病感染继发胸膜腔巨包裹囊肿手术治疗,手术后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
本组男5例,女1例,年龄22~70岁,病变位于右胸腔4例,左胸腔2例,其中均于10~30年前患肺吸虫病,于当地地方病医院明确诊断为“肺吸虫病”,并治疗痊愈,但以后数年内胸腔内出现一肿块,并逐渐增大,为单侧胸腔发病,临床出现患侧胸部不适,剧烈活动时呼吸困难症状。查体:有气管移位及胸廓变窄,肋间隙窄小。胸部X线:单侧胸腔巨大椭圆形高密度影,占据胸腔大部分,最小者15 cm×25 cm,最大者25 cm×40 cm。CT提示为包裹椭圆形囊肿,厚2~3 mm,囊壁钙化,内含内容物,患侧肺组织压缩,手术证实囊壁分层,有弹性并钙化,内容物为巧克力色渣样物。
1.2 手术方法
取双腔气管麻醉,侧卧位,后外侧切口,一般第5、6肋间隙切口入胸 ,开胸后直接接触即为肿物囊壁,囊壁与胸壁及上下肺叶广泛粘连。因囊壁钙化有弹性且有分层,类似乒乓球壁感觉,手术时紧贴囊壁分离囊壁与周围组织,采取钝性分离及锐剥交叉进行的方法,分离时应仔细耐心,充分止血;当分离到肺组织与囊壁时,应尽量避免肺表面组织损伤, 如有损伤应仔细缝扎。可少量保留肺表面囊壁外层组织,但不能过多,避免束缚肺叶复张。因囊壁剥离过程中通常有破损,有内容物溢出,污染胸腔,囊肿切除后必须用生理盐水及甲硝唑反复冲洗胸腔,并于胸腔上下放置1.2 cm硅胶管各一枚,以保证肺叶充分复张及引流。由于肿块较大,剥离面广,如出血过多,可
输同型血。
2 结果
6例手术时间4~6 h,术中出血400~800 ml,术后ICU观察 24 h后转普通病房,48 h后下床活动,胸腔闭式引流一般10 d后拔出,因为肺表面及胸壁损伤较重,有渗血及漏气。术后患者无并发症,出院后随访无胸部不适及活动时呼吸困难,临床症状完全缓解,胸廓恢复隆起,均获得良好效果。
3 讨论
肺吸虫病多由食用疫区“蛄”感染[1]。我县为肺吸虫疫区,十几年以前很多人患有肺吸虫病,均经治疗痊愈。但继发形成胸膜腔内巨大囊肿的确不多,其发病有区域性,囊肿巨大,位于单侧胸膜腔内延胸腔上下呈椭圆形分布,囊壁钙化且有弹性分层,似乒乓球表面触感觉,内容物为巧克力样渣组织,其发病机理尚不清楚,为肺吸虫感染愈合后的并发症。手术尽管不复杂,但病变累及整个胸腔大部分,剥离面广泛,处理不当时渗血较多;肺表面需要剥离后复张,因而有多处肺表面漏气,手术应充分止血并仔细缝扎肺表面损伤组织[2]。为保证肺表面组织不过多损伤,可保留囊壁外层少量块样组织,并于胸腔上下放置粗引流管充分引流,保证术后肺充分复张[3]。以上6例手术均达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为以后因肺吸虫病继发胸膜腔囊肿的治疗积累了经验。
[参考文献]
[1]张锦垣.现代胸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24-125.
[2]黄孝迈.手术学全集:胸外科卷[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00-105.
急性胆囊炎因贫血暂停手术,会诊发现新问题
记得有一次,笔者曾去普外科会诊一例临床诊断为食管癌的患者。会诊目的是此患者可否接受手术治疗。笔者查询患者病史,了解到此患者是以胆石症、急性胆囊炎急诊入院,准备手术治疗,因贫血而停止手术。食管癌、低血色素性贫血、胆石症、急性胆囊炎,几个交错复杂又不相关的问题,让笔者产生疑惑,出于医生认真的本能促使笔者去追查根由所在。
从患者讲述和临床住院医师的病历介绍中,笔者了解到此患者是一位66岁的女性,近3d感冒发热,血白细胞增高,体温38℃。做腹部B超发现胆囊内有结石回声,当即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收入院,并准备急诊手术。在患者准备进入手术室前,麻醉医师检查患者时发现患者面色苍白,检查睑结膜苍白,再查看血常规报告血红蛋白60g/dL。鉴于患者有贫血,麻醉医师提出手术禁忌问题,将患者返回病房进一步诊治。
经过详细询问病史后,发现患者进食后呕吐已经间断出现1个月了。患者说吃饭不通畅有2个月了,一般是吃稀的,若吃干的食物必须用水送一下。这是典型的进食困难病史,已经预示出患者有食管受阻病变。再询问得知患者时有黑便。后经食管钡影检查,发现食管下段近贲门处有狭窄,黏膜破坏。
此时,患者临床诊断清楚,食管下段癌,并发失血性贫血,伴有胆囊结石。
【经验总结】
诊断不清。手术指征不明确
事实上,本病例不存在急性胆囊炎临床症状和体征,而临床医生诊断急性胆囊炎是因为误把感冒发热和血白细胞增高作为炎症表现,把梗阻性呕吐作为消化道反应性呕吐。后仅仅凭借B超检查报告胆囊内结石回声作为诊断依据,而决定急诊手术。因此,是没有手术指征的。
胆囊结石没有临床症状时不需要手术切除胆囊。胆囊在人体正常代谢过程中有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浓缩胆汁参加脂代谢。正常功能的胆囊术后,会直接影响全身脂代谢,临床出现脂溢性腹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只有胆囊结石引发胆囊炎,而且反复发作时才应该行胆囊切除术。或者胆囊结石反复发作胆绞痛时,可以选择手术切除。
手术必须严格遵循适应证
手术适应证通常包括两个范畴。一是局部病变确定,而且可以手术切除;二是全身状况能承担手术负荷,包括全身各重要器官功能正常。本病例这两个方面都没有适应证。患者急性胆囊炎不存在,胆囊结石没有症状,没有切除胆囊的临床指征。而全身状况更不允许手术,贫血是手术禁忌证,况且还未掌握贫血的原因,更不能实施手术治疗。
纵观本病例,其存在着严重的误导就是仅仅凭借B超报告就决定手术,这也是目前医疗中普遍存在的最大误区。
手术是一种治疗性操作,是为患者去除病痛的治疗方法。因此要求手术医师一定要有严谨、认真、细致的学术作风,同时还必须有娴熟的操作技术。这些又都必须建立在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广泛的临床经验和基本技术功底的根基上。绝对不允许有单纯的手术观点。
本病例的一系列临床诊治过程,已算得上“典型”了。希望这种典型不要再现,并作为一个长鸣的警钟。
【关键词】 肾移植; 尿路恶性肿瘤; 文献分析
肾移植术后并发尿路恶性肿瘤是肾移植术后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影响肾移植患者的长期生存,目前国内对此尚认识不足。为了解国内肾移植术后并发尿路恶性肿瘤的发病现状和临床特征,提高对肾移植后尿路恶性肿瘤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我们对1978年起至今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中的85例肾移植术后并发尿路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文献检索及方法
选用当今国内权威数据库,包括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DISC(1978~至今)、清华同方全文数据库(1994~至今)、万方期刊全文数据库(1998~至今)、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至今)。为防止遗漏相关文献,适当扩大检索范围,以“肾移植”及“肿瘤”为主题词进行检索。
1.2 资料处理
对文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后,去除无关文献,去除综述性文献,去除综合总结文献,去除病例未在报告者医院手术的文献;同一医院不同时期的病例报告,无重叠病例者全部选用;重叠病例选用时间跨度最长,病例数最多的文献。最后共得到有效统计文献25篇,全部得到原文。统计1978年至今国内公开报道的肾移植术后并发尿路恶性肿瘤共85例,并对资料中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结果等按照严格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合并与归类。对原始文献中无准确记录所需信息的,未进行合并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性别:有明确性别报告的46例中,男20例,女26例,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别,P
2.2 肿瘤的类型
发生部位:共有100例次报告肿瘤发生部位,其中肿瘤发生在自体肾盂21例次、发生在输尿管20例次、发生在膀胱59例次。膀胱肿瘤占肾移植术后尿路恶性肿瘤的59.0%。肿瘤单多发报告:尿路肿瘤多发者17例,占20.0%(17/85)。肿瘤病理类型:共报告病理类型92例次,其中自体肾盂移行细胞癌14例次,输尿管移行细胞癌20例次,膀胱肿瘤中膀胱移行细胞癌48例、鳞状细胞癌3例、膀胱腺癌1例、膀胱肉瘤6例。病理类型以移行细胞癌最为多见占89.1%(82/92)。恶性程度较高、分化差的病理类型10例占10.9%。
2.3 肿瘤的地域分布
以河南以北(包括河南)为北方,共报告肾移植术后尿路恶性肿瘤56例,在总数为85例的泌尿系统肿瘤中占65.9%,以江苏以南(包括江苏)为南方,共报告29例占34.1%。北方肾移植术后尿路恶性肿瘤的发生明显多于南方。
2.4 临床表现33例有症状描述病例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尿27例(81.8%),贫血3例,发热1例,腰部不适1例,下腹部疼痛1例。
2.5 治疗方案
当恶性肿瘤诊断明确后,应积极争取将肿瘤病灶切除,并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适当减少之,辅以全身或膀胱灌注化疗。手术首选根治性手术,切除肿瘤;有描述手术方式的病例中,肾盂肿瘤患者行肾、输尿管切除术共报告19例,其中2例双侧肾盂癌患者同时行双侧肾、输尿管切除术;输尿管肿瘤患者行患侧肾、输尿管及膀胱袖状切除术共报告14例,未行手术1例;膀胱肿瘤行部分切除或电切术48例,全切1例。膀胱肿瘤术后丝裂霉素或噻替哌膀胱灌注化疗共报告32例。
3 讨论
肾移植术后并发尿路恶性肿瘤是肾移植术后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影响肾移植患者的长期生存。与国外报道相比,我国泌尿系肿瘤尤其尿路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国外,杨志豪等[1]最近统计国内泌尿系肿瘤约占肾移植后恶性肿瘤的30.48%,这种差异可能与地域或种族的不同、免疫抑制剂用量及种类的不同有关,也可能与国内普遍应用马兜铃酸和马兜铃酸肾病的影响有关。在我国的终末期肾病中,马兜钤酸肾病占相当的比例,并且肾病病人即使不是治疗肾病也大多有应用中药的经历。研究显示马兜铃酸和马兜铃酸肾病与泌尿系肿瘤密切相关。1994年Cosyns等[2]就首先报告了“中草药肾病”伴泌尿系统肿瘤。Nortier等[3]在39例中草药肾病(CHN)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中,发现18例有尿路上皮细胞癌。最近Cosyns[4]提出在中草药肾病(CHN)患者中大约有一半会逐渐发展出现尿路恶性肿瘤。而其机理Lord[5]认为可能与马兜铃酸导致P53基因A到T的突变有关。Stiborova[6]认为马兜铃酸通过激活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在DNA上形成加合物诱导突变形成肿瘤。
我们分析国内几组资料显示,肾移植术后尿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为膀胱肿瘤,占肾移植术后尿路恶性肿瘤的59.0%。尿路肿瘤可以发生在原肾、输尿管、膀胱,也可发生在移植肾。本组资料统计移植后尿路恶性肿瘤全部发生于原肾、输尿管、膀胱,而未见发生在移植肾上。病理类型以移行细胞癌最为多见占89.1%,恶性程度较高、分化差的病理类型10例占10.9%,较一般尿路恶性肿瘤中比例为高。尿路肿瘤同时或先后发生在2处或2处以上部位者我们统计有17例,占20.0%(17/85)。肾移植术后发生尿路恶性肿瘤恶性程度较高、病理类型分化差、肿瘤易多发,其原因可能与肾移植术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有密切关系,如硫唑嘌呤、环孢素A等均能直接激活癌基因 [7]。也有资料表明,CsA使用后,有的癌如恶性淋巴瘤、肉瘤在增加,当然这些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8]。肿瘤的地域分布北方肾移植术后尿路恶性肿瘤的发生明显多于南方,杨志豪等[1]认为可能与北方地区服用龙胆泻肝丸等含马兜铃酸的中成药及服用镇痛药较南方普遍有关,镇痛药导致终末期肾病可以比其它肾病病人肾移植后更容易患分化差、恶性程度高的上尿路的移行细胞癌。
临床表现以血尿最多见。本组资料33例有症状描述病例中27例表现为血尿占81.8%,因此对于肾移植术后发生肉眼血尿的患者,在排除排斥反应等常见并发症以后,我们应考虑尿路恶性肿瘤的可能,同时进行相应的检查。治疗原则首先就是大幅度减少或停用部分免疫抑制剂,其他治疗措施与普通人群相同,手术切除肿瘤仍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应首选根治性手术切除。总之应予以重视,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有效提高肾移植患者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彭明强,杨志豪,方自林.国内公开报道的肾移植后并发恶性肿瘤病例的总结分析[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05,26:269-271.
2 Cosyns,-J-P,Jadoul M,Squifflet JP,et al.Urothelial m alignancy in nephropathy due to Chiese herbs[J]. Lancet,1994,344:188.
3 Nortier JL,Martinez MCM,Schmeiser HH,et al. Urothelial carcinoma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a Chiese herb(Aristolochia fangchi)[J].N Engl J Med,2000,342:1686-1692.
4 Cosyns,-J-P. Aristolochic acid and ‘Chinese herbs nephropathy’: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to date[J]. Drug-Saf. 2003; 26: 33-48.
5 Lord,-G-M; Hollstein,-M; Arlt,-V-M;et,al.DNA adducts and p53 mutations in a patient with aristolochic acid-associated nephropathy[J]. Am-J-Kidney-Dis. 2004; 43: 1-7.
6 Stiborova,-M; Hajek,-M; Frei,-E;et,al.Carcinogenic and nephrotoxic alkaloids aristolochic acids upon activation by NADPH : cytochrome P450 reductase form adducts found in DNA of patients with Chinese herbs nephropathy[J].Gen-Physiol-Biophys. 2001; 20: 375-392.
7 Birkeland SA,Storm HH,Lamn LU,et al.Cancer risk after vewal trans-plantation in the nordic countries[J].Int J Cancer,1995,60:183-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