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课堂 意志品质 培养 措施

根据大量的调查显示,现代中学生的意志力出现较大的问题。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很多父母都会有溺爱自己孩子的现象,在家庭教育上紧盯孩子的分数,而不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客观上导致了孩子意志力薄弱的现象,表现为怕苦怕累,自觉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差,处理问题不够沉着,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在后天的教育与实践中形成的,加强对中学生优良意志品质的培养,是体育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体育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1.培养正确的观念,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有很多种,有的是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好的身体去面对今后社会各方面的竞争,有的同学则是本身就对体育活动有非常大的参与兴趣。只有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增强自身的体质,将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才能激发学生自觉地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2.利用教学环境,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直接面对各种外部环境,如声音、光线、温度、空气、气候等,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课堂对这些因素的控制难度更大。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生活中缺乏艰苦环境的锻炼,学习中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怕苦怕累,易气馁,缺乏自信心和进取精神。因此,在体育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夏季不得躲到教室或树荫下乘凉,冬季不得穿大衣和戴手套上课,利用这种严寒、酷暑条件培养学生适应外界条件,耐寒抗暑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并且要求学生不能因为身体稍有不适就请假不上体育课。

体育运动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它对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多方面作用。如通过体育课的集合、站队、看齐、队列练习等,可以培养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听从指挥,行动迅速,动作整齐,协同一致和自觉地遵守纪律等品质;通过田径、游泳等各项练习,可以培养学生胆大心细、不蛮干、不恐惧,树立科学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坚决、果敢、当机立断等意志品质。同时,通过体育课中同学互相帮助与保护,发扬团结互助和助人为乐等优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各种球类运动特有的教育因素,可以培养学生遵守规章制度,讲究比赛风格,维护集体荣誉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勇敢、顽强、机智、果断、临危不惧、应机达变、勇于战胜困难,对未来充满胜利信心等意志品质。

3.利用榜样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中学生已逐渐对自己形成较正确的认识,并有自我完善的信心和期望,这就为中学生自我意志的锻炼打下了基础。自我锻炼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中学生容易受生动形象化教育的影响,从英雄人物身上吸取精神养料是十分必要的,著名人物的事迹无疑使学生得到心灵的启迪,力量的支撑,所以,我利用下雨天气在室内上理论课的机会给学生讲奥运会中国健儿为国勇夺金牌的故事;讲飞人刘翔在成为世界冠军之前,付出了多少不为人所知的努力和汗水;讲姚明在球场上的驰骋,还有他在练习场上忘我地练习的故事。告诉学生没有平时坚持不懈的锻炼,怎么会有今日如此辉煌的成就。坚强的意志是在通过困难重重的实际活动中一点一滴积累形成的,而不是靠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而来的,通过实际的活动锻炼是培养我们坚强意识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就是在一点一滴的平凡锻炼中培养那种坚忍不拔的意志的。

4.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理念逐渐在初中校园中拓展开来,所以教师要抛弃传统陈旧、死板的教学模式,要坚持素质教育原则,设计有效的教学模式,有效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有效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为学生未来良好发展奠定坚实、有利的基础。在初中校园中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思想品德教学的课程目标也在不断改变,为了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教师必须要调整教学策略,这样才能保障思想品德教学有效进行。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一直是被动的状态,主要由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进行教学,从整体看教学模式相对比较枯燥、单一,欠缺有效的教学方式,而且教师在教学中也只是运用灌输式和填鸭式进行授课,甚至有些教学内容由于欠缺良好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不仅模糊,学生也很难理解,这给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带来非常大的挑战[1]。而且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效果,也影响了思想品德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所以教师要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有效的研究,根据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有效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这对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整体效果也有着非常有利的作用。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设计有效的情景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不是强迫学生进行学习,而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教学不仅仅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而是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素质,有效推动学生未来良好发展。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最为关键的部分,教师要设计有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提高对思想品德知识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教学内容,有效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也可以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情境教学模式来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授《学会拒绝》这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利用新闻事件、生活热点和成语典故等为学生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网络中和新闻中找一下接近本课教学内容的实际案例,通过加工调整创设出情境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根据案例来分析为什么要拒绝?要如何拒绝?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学生分析和探究能力,并且学生通过不同的案例也能更好的理解本课教学内容,从而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这对提高思想品德整体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二)结合实践教学,将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更好理解教学内容

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知识时一定要主动的进行学习,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关注的并不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态度,多数是用成年人的心理来看待学生的思想,只是将自己的思想和理解强加于学生,却忽视了学生是否能接受,所以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有效将教学内容与实际进行结合,让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变得生活化,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和理解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能力,这对学生未来良好发展也起到了非常有利的作用。

例如,教师在讲授《自己的事自己干》中,教师可以设计分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对生活中自己该做的事进行有效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立的心态,从而让学生了解本课含义,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不仅让学生理解和认识本课的重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这也为初中校园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果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三、结语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坚持以素质教学理念为中心,有效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策略进行研究,首先要抛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有效结合新课标要求设计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情景教学模式,也可以结合实践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这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新型的教学模式为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字铭.新课改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策略[J].求知导刊,2016,(09).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第3篇

一、因材施教现生活

品德与生活的主要特点就是生活性。生活是知识的源泉,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密切联系实际,要把课本中的知识跟日常生活,也就是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学校生活等密切联系起来,运用科学理论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使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充满生活气息,学生才能获得较完整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教学材料的主要源泉来自儿童的现实生活。因而取舍材料均要以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切实需要的内容,以确保内容生活化,绝不再是以本为本。作为教师应该考虑如何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二、因地制宜要开放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标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开放性,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它还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而且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

三、探究合作重活动

品德与生活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做到三个“为主”,即:一以学生为主;二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三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等形式。这样为儿童创造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空间,达到“做”中学的目的,体现儿童的自主性和体验性学习。

四、自主学习重感受

品德与生活的呈现形式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通过挖掘一些平凡细微的生活事件,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和事物中发现问题,提升心灵经验,重视儿童在真实生活中的感受、体验、交流和领悟,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以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感。

五、形散神聚要综合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很多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使得学校教育不得不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下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主要目标:形成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学会调控情绪并有自信、形成集体精神和能力、具备体育品德和行为。

一、体育教学活动能促进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体育运动很多时候需要动用个体的意志和毅力,如克服身心疲惫、消除厌倦、胆怯、慌乱等消极情绪,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肉紧张等。因此,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具有独特的作用。那么形成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就成为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促进发展方面的一个突破点。因此,体育教学应该想办法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意志和毅力,从而为他们现在和将来的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在意志培养方面可供选择的体育教学策略有:(1)目标实现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处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即学生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以此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2)内部动力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内部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坚持性、自觉性和自制性。就内部动力而言,再没有比兴趣更为积极的内部因素了,在兴趣的这种强大的内部动力和推动下,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坚持性、自觉性和自制性就会明显提高;(3)外部激励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方法激励学生,提高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从而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毅力。教师要以信任、期待的目光,热情、激励的话语,鼓励学生相信自己,帮助他们正确对待每一次挫折。

二、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和自信

对个体而言,情绪调控是一种能力,自信也是一种能力,它们的形成是需要特定场景与之配合的。体育课程是在与人面对面的接触中展开的,学生不但会面对不同的人,而且会面对各种场景,如激烈的竞争场景、胜利后的兴奋与快乐场景、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沮丧场景、违反规则或纪律后受批评的场景,等等。这些场景的存在为学生学会调控情绪和建立自信提供了非常适宜的土壤。因此,体育课程具有培养学生情绪调控能力和自信的潜质。由于中职学生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比较差,尤其容易冲动,因此控制学生情绪的教学策略有:(1)适度运动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对运动负荷的安排应该适度,不能片面追求大量运动。运动量适度会促进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积极情绪的产生;(2)快乐体验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体验到体育运动的快乐,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对运动教材进行教学化改造,这样体育教学才能真正起到改善学生情绪的作用;(3)道德引导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从道德层面上认识体育行为,促进良好体育行为的产生,提高情绪控制能力;(4)自我认知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别人比较,客观准确地评价自己的情感,并根据自己的活动结果或根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了解自己的情感弱点并有意识地克服。

三、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和能力

体育运动多以集体的形式展现,涉及多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集体的关系、集体与集体的关系,是现实中各种集体活动的典型代表。学生参与其中,会在遇到并处理多种集体问题和关系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集体精神和能力。要让学生学习在体育活动中乐于交流、善于合作,并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新环境和新集体,融入集体活动并完成任务。培养学生集体精神和集体能力的教学策略有:(1)集体生成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以特定的学习方式学习,教学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形成学习集体,并教授学习内容,学生主要以感知、接受知识技能为主;(2)角色扮演策略。在学习集体中每个学生都应该扮演一定的角色,且每个角色都要有明确的职责。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角色及其职责,这有利于学生集体责任感的形成;(3)集体竞争策略。在小集团学习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增强集体间的竞争性,从而激发集体内部的凝聚力。凝聚力使集体成员心往一处想,力向一处使,是集团成员协作、竞争、团结、集体意识和精神的良好体现。

四、体育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体育品德和行为

各种活动需要有自身的规则和方法,这就要求大家按照统一的要求活动,保持良好的活动秩序,在体育活动中体现出公平、诚实、友爱、善学、礼貌、安全等正确的道德观,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爱护同学、帮助同学,具有基本规范的体育行为并能遵守规则,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并努力践行正确的体育行为。培养良好体育品德和行为的教学策略有:(1)移情引导策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通过移情感受来消除不良行为。一般来讲,不良品德和行为的发生往往都是个体过于考虑自己利益,忽视他人利益造成的。因此,如果让学生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自己的行为,就有利于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反思;(2)榜样示范策略。在教学中出现良好的道德行为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进行评价,充分发挥其正面榜样的作用。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如果教师及时予以评价并树立为榜样,就会对学生有较好的正面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开展;意义;新思路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主要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为目的,是学生学习品德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分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开展的意义,深入研究了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开展的新思路,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提供科学借鉴。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开展的意义

良好的品德是做人的基础,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学科。首先,小学生身心发育不成熟,喜欢对社会现象与行为进行模仿,小学生在复杂的社会形态中还不具备判断对错的能力,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被社会一些不良行为感染,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会学生如何辨别对与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目前小学生中独生子女数量较多,这部分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备受关心与宠爱,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对帮助他人、尊重他人、孝敬长辈认识不足,久而久之影响了学生人格与性格的形成,在小学中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通过大量的教学案例逐渐认识到帮助他人、尊重他人、孝敬长辈的重要性,对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展不仅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为国家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关键,在丰富小学教学课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会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充分打破了以往学科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将课堂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真正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开展的新思路

1.以学生为主研究教学素材

以学生为主研究教学素材是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展需要具备科学合理的教学教材,教学内容与素材要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夸夸我自己》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先从小学生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着手,教师使学生回忆自己做过的值得骄傲的事情,走上讲台与大家分享,引导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的优点,对于一些性格内向较腼腆的学生,教师要对其加以鼓励,使其大胆的进行自我表扬,逐渐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生对自己的优点进行总结,极大的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待学生自我表扬之后,教师再说出自己眼中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最后使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缺点,对优点的指出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缺点的指出能够充分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学生在客观的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中重新审视自我,对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十分重要。

2.开展情感体验活动培养学生情操

记得伟人列宁曾经说过这么一句名言:“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的确,事实证明,道德情感是一股无形的内驱力,它能够支配人们对事物或行为是采取支持还是反对,是追求还是舍弃,是热情帮助,还是漠然处之。它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内心体验,是建立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是产生道德信念的基础。在情感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操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开展的重要途径,需要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活动机会,使学生在情感方面领悟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涵。例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伸出我们的手》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捐助活动,带领学生到社区了解一些困难家庭的具体情况,学生了解到一些生活比较困难的家庭中,与自己同龄的孩子不能到学校学习,衣衫破旧不堪的情况,学生内心深处对自己父母产生感激之情,对自己日常生活中一些浪费行为感到羞愧,同时对这些同龄孩子产生怜悯之心,学生内心的变化充分表明了在情感体验活动中,学生的思想得到了转变,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到为贫困儿童捐赠活动中,学生在捐赠活动中体会到帮助他人的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3.在生活中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在生活中进行品德教育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开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行为在生活中得以体现,因此,教师应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例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公共生活讲道德》教学开展之前,教师先带领学生到一些环境比较脏乱的公共场所进行体验,学生在公园中看到人们随地吐痰,将零食包装扔的到处都是,想坐到长椅上休息,却发现有人躺在长椅上睡觉,之后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出来,学生深切感受到在公共场所中较差的道德素质为他人带来的不便,对公共环境造成的污染,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想办法改善公园环境。学生们开始讨论,并制定了改善公园环境的计划,学生在课余时间带着劳动工具到公园打扫卫生,在公园休闲的人们在学生的影响下,逐渐产生了自觉维护公共卫生的意识,在生活中进行品德教育,充分达到了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是重要的小学学科,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建立新的教学思路,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将品德与社会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倪丽萍.师爱润童心德馨伴成长――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J].科学中国人,2016(35)

[2]万秀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活动课的实施策略分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1)

[3]王国东.对新课程理念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