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目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社会改造主义;教育现状;社会问题;培养个人;发展社会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在这个信息传播高速率时代,时时刻刻都能在信息更新的浪潮中感受到自己作为一名身处在中国社会转型期风口浪尖上的公民的身份。然而应试教育下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变成了最忙碌的人群,“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似乎成了基础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们的真实写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如果教育所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是一个纯粹的只会读书考试而对社会不关注并且不愿意去回报社会的个体,那么长此以往我们的社会问题势必会更加严重。教育要按照社会的需求培养人才,教育需要培养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有充满社会意识的个体。把教育和社会相联系的最为著名的一个教育理论,莫过于自称是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真正继承者的,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社会改造主义理论。
一、社会改造主义社会理论的概述
社会改造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从进步主义教育营垒中分化出来的一种教育思想派别。它最基本的思想是社会的改造和变化并涉及教育的改造和变化,而且社会的改造需要利用教育。在社会改造主义者眼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推动社会的变化,设计并实现理想的社会。它主张包括:
1.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
社会改造主义批判学生中心课程过于注重学生的个人需要、兴趣、自由以及活动,忽视了社会变革的需要。因而改造主义认为,学校课程的价值,最终是社会的价值,课程是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运载工具。
2.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社会
社会改造主义认为,学生中心课程实质上是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而不是“改造”社会。改造主义也强调课程的经验性质,主张经验是第一位的,但却坚定地认为,经验是团体的而非个人的,所以改造主义格外强调的是团体经验。团体经验实质在于改造社会,因此教育的目的是推动社会的变化,设计并实现理想的社会。
3.构建社会问题中心的“核心课程”
社会改造主义批判儿童中心课程理论夸大了儿童个人的自由,主张把课程的中心放到社会现实问题、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上。它主张课程应由教育者按照社会需要来决定,而不是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应以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知识的逻辑为主线来组织课程,使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适应和改造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对社会改造主义理论的评价
社会改造主义教育理论作为一种危机哲学,它有着广泛的历史和理论基础。它实现了一种价值引领,即告诉人们在危机的社会背景之下,在价值多元和冲突的背景下,应该如何进行价值分析和价值选择,倡导人们将公众的意愿作为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之一。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改造的教育理论是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弊端的。如其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策略过于肤浅;很多方面改造主义教育者对学校和教师的作用存在着浪漫主义色彩;改造主义者对民主的观点以及相应措施的制定是不切实际的。
任何一种教育理论,它的兴起与衰落都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没有贡献就没有兴起,没有极端就没有衰落。所以,我们同样应当辨认地看待社会改造的教育理论。面对当今接踵而来、此起彼伏的社会问题,教育在责难声讨中应该平静地作出反思。对于改造主义教育理论中闪光的论点,我们的教育毋庸置疑是应该去借鉴和尝试的。教育和社会的关系唇齿相依,密不可分。教育是社会的教育,其成败取决于社会及其发展水平,而教育又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通过培养人而实现的。所以一方面教育目的的确要符合社会需求,因为教育过程就是把社会的价值观念强加于个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的过程。而另一方面人又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教育又要考虑到这些规律,以此为出发点来确定教育的目的。由此应该将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统一起来,做全方位的、系统的考查。
参考文献:
[1]单中惠.当代欧美十大教育思潮评述(一)[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4).
[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张辉.美国改造主义教育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一、基础教育的本质特征
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最基础、最根本的地位,因此,其在人的成长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基础教育的定义是:基础教育是通过向公民提供最基本的知识、社会经验等内容,使公民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成长为可以为社会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的人。[1]这条对基础教育概念的界定,表达了其认为基础教育的目的,从社会层面上是为了培养有益于社会的群体;从个人层面上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成为有所贡献的公民。
二、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基础教育旨在培养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合格公民,使每个人能够健康成长,掌握所处阶段必备的知识技能,而不是单纯的追求對人才的培养。过分追求培养人才的价值取向,容易造成公民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缺失,从而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责任心。
(一)学会做人的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公民的过程
教育具有个体性和本体性功能,通过教育使人形成个人性格和个人情意,这是教育的个体性功能;通过教育使人社会化,发展成为合格公民,这是教育的本体性功能。[2]教育的本体性功能,肯定了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共同建设和维护,这要求每个公民首先要学会做人,发展成为健全的社会人;教育的个体功能,肯定了社会在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依托于社会环境,这要求每个人首先要学习社会文化和技能,才能发展成为合格公民。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个体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过程。因此,个体首先要学习社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然后把这些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内化成自身的行为规范,这就是学会做人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合格公民的过程。培养合格公民的实质就是促进人的社会化,这也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培养公民是基础教育本质的必然体现和要求
基础教育的实质在于基础二字,这决定了其教育的基础性和根本性。基础教育阶段是个体发展的根基,更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前提。基础教育承担着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要求基础教育必须面对全体社会成员,以培养出合格的公民为培养目标,这样才能从指导思想上树立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的意识和观念。培养人才不应该是基础教育阶段的目标和任务,过分追求对人才的培养,会加重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负担和压力,使其偏离最基本的成长目标。每个学生都是社会公民中的一员,基础教育要让每个的社会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成为实质性的大众教育,这才是基础教育应有的目标和方向。
(三)培养合格公民是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1、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三种观点。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三种观点: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铸造人格。其实这是国内学者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总结出来的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和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所谓知识本位,是指以传授经验、知识为主,并注意培养某种职业技能的培养模式。它的特点是以学科课程为主,辅之以一定的技术课程与实践训练,追求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轻视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课程体系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构成。
能力本位是指以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为目标而设计的培养模式,它以某一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为目标,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能力分解为若干部分,组成多个模块,进行课程开发和培训,从而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本职业的能力。能力本位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被称之为模块教学,对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产生了较大影响。
人格本位以完善劳动者个体人格、提高劳动者个体素质为目标。它认为,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有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必须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伦理道德,面对新知识、新技术含量的急剧增加与变化,用终身化的教育思想、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去对待和迎接现实的和未来的职业生涯,
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应是知识、能力和人格三注一体及辩证统一,即职业本位。
“知识本位”,是高等教育机构诞生之初就附带的,是高等教育当然也包含职业教育的应有之意。能力本位,在上世纪70年代兴起干北美,典型代表是加拿大的CBE模式,其后,无论是世界劳工组织提倡的MES、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还是澳大利亚的TAFE,都是依此原则开发创立的职教模式。而且,至今他们基本上还都是恪守当初的原则,只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逐步改良。人格本位的提法,最早出现在日本1986年的《审议经过概要(之三)》中,目前在美国的职业教育中也渐渐得到重视,近几年逐渐为我国学者接受。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模式的建立都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驱动的。能力本位产生时的加拿大,当初人均GDP约4000多美元;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人格本位观念时的日本,人均GDP已超过20000美元。而2005年我国人均GDP才大约1700美元。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能只就GDP而论。但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还不富裕,老百姓的物质文化水平还相当低下,发展的不平衡性仍相当严重绝大多数老百姓才刚刚解决温饱问题。
基于我国的社会发展现实,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目标仍然也必须植根于知识本位、借鉴能力本位原则、汲取人格本位理念精华,将三者辩证地统一、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职业本位原则。
职业本位教育,也即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职业素质培养与全面发展培养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是职教领域里的全面发展教育。第二,全面发展涉及诸多方面,职业素质教育,包含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概括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把国外形式上孤立的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的教育价值观有机地辩证统一起来。第三,职业素质是各行各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是从业者职业生涯中稳定的、持久起作刚的内在品质结构。职业本职教育提出了潜在性教育门标,指导教育者定位于职业教育、植根于技能培养、着眼于素质养成,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引导受教育者苦练内助、增强内力,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围绕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这个核心,培养模式也应是围绕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这个核心而设计的一个体系。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构想
1、当前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设计的因素。(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对高职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高职教育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现阶段社会经济所急需;另一方面目前培养此类人才在我国尚无成熟的经验、无现成模式,是一项开创性工作。(2)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伴随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步入市场,在这个进程中,高职教育受到的影响最大。高职教育必须打破传统学科教育的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以服务学生就业为导向,面向生产第一线,根据岗位所需能力与素质,提炼、整合教育执学体系,构建新型的高等职业培养模式。(3)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给高职教育带来了生源质量相对下降和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等问题。在此情况下,高职教育必须树立与大众化教育要求相适应的培养理念,并力争创造出有特色的一流教育。
2、关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构想。(1)在全面贯彻党在新世纪的教育方针前提下,坚持职业本位教育,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坚持职业本位这个核心,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着眼于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需求,突出人才培养的地方性、行业性。根据不同地区、行业和类型的学校、不同专业—的培养规格差异,在遵循基本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制定符合行业和社会需求及学校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2)改革现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调整现行课程教学体系。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应当是根据社会及本地区、本行业对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职业本位的培养目标,牢牢抓住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教育这个核心,拟定培养模式片予以实施。
现行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实习或实践课”培养模式,实质是普通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机械改良,既无高职教育的特色,又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突破原有培养模式,调整现行课程教学体系,改为“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实践课”,其中基础课包括:语文、职业道德、法律知识及与专业有关的基础课,占25%的学时;专业技术课包括:与专业有关的理论课和实验课,占25%的学时:实践(实习)课占50%的学时,真正实现理论为实践服务,将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落到实处。
3、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要着重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专业设置动态化。因为市场需求是变化的,专业设置也应是动态的,除按专业目录设置专业外,还可将若干个相近专业设置为宽口径专业,在目录名称后加专业方向,设置窄口径专业或交叉型专业。这样,既可以做到专业口径宽窄并举,还能够动态地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热点的变化。
(2)、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多样化。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社会经济发展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这种差异体现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就要使课程体系多样化适应不同区域经济的需求。
(3)、提高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实用化。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考试方式,强调实践在教和学中的地位,以培养能力为根本,增强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和考试的实效性。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培养实用型高技能型人才是当前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也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如何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培养实用型高技能型人才 当前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本页关键词】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双刊号CN期刊 论文写作
【正文】
培养实用型高技能型人才是当前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也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如何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认为, 进一步提高专业课教学水平,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专业课是基础理论的扩展、延伸和应用, 也是指导生产实践的理论依据。可以说, 专业课是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纽带。因此, 必须提高专业课教学水平, 培养出适应生产发展要求的人才。然而, 由于对生产实践缺乏感性认识, 阻碍了学生们对专业课的深入学习。因此, 抓住专业特点, 结合专业课内容, 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专业课教学水平, 是培养实用型高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促进教学相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先进制造工艺及其设备层出不穷, 对实用型人才的要求也日趋严格。为了能更好地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 要求学生不但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专业课的深入学习, 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 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让学生们在深入现场的实践中, 多听多看多尝试, 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 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 从而让学生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对生产实践的认识和了解, 促进学生们对专业课的深入学习, 最终真正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 老师通过实践过程, 主观上用心观察思考, 不断探索; 客观上通过学生们对生产中各种问题的提问, 多方位地思考问题, 从而丰富老师的实践教学经验, 促进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总之,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能使师生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促进教学相长。
二、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 因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学生们对生产实际了解甚少, 不知道书本上的知识究竟有哪些用处, 怎么应用, 有些学生曾提出疑问:“我们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将来到工厂能用上吗? 能用上多少?”, 这种学习上的盲目性使得学生们学习动力不足, 更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启发和引导学生是十分必要的。比如, 笔者在讲授普通车床一章后, 考虑到车削螺纹传动链的内容即是难点又是重点, 而加工不同类型和不同螺距的螺纹时传动链必须做相应的调整, 不仅理论内容难懂, 机床的操作调整也比较复杂。为了更好地讲解这部分内容, 让学生们到实习工厂实际完成不同要求的螺纹加工。通过亲身尝试, 完成好的学生从中感到成功的乐趣, 学以致用, 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而没干好的学生也从中找到了差距, 促使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想经得住实践的考验, 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此时他们也急于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这时老师耐心细致的操作与讲解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章来源】/article/66/1898.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一、专才教育
专才教育是指是使受教育者成为专业人才的教育。专业教育往往亦指专门教育,专才教育是指为培养胜人一筹的某一特殊技而进行的个性化教育培训。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专业化。但专才教育不同于普通的学校教育和特长训练,它主要针对有现实实用意义、普及范围小、技能要求高、实现难度大的特殊技能的培养,如:同声翻译、品酒师、非物质文化工艺传承者等都属于专才。
二、通才教育
所谓通才,通常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之人,从人才学、教育学的角度则称横向型人才。通才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通识教育旨在养成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富有社会责任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
三、通才教育和专长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一)专才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通过专才教育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专业技能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具备某一方面的技能,这部分的技能直接和学生将来的职业和工作相关,是学生以后立足于社会的基础。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说某个同学要毕业了去找工作,假如他学的是财务管理专业,他去应聘,应聘的单位肯定就要问他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如果他答不上来,那很大程度上的原因就是他的专业知识没有学好,可能你就会失去一个就业的机会。因此,专业能力是学生能力的基础,是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作为大学本科的教育就有责任、有义务要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去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这是学生的安生立命之本,也是一个学校的安身立命之本。不是现在流行一句话吗,看一个学校好不好,要看专业好不好,专业都没有搞好的学校,能好得起来吗?要把专业搞好,那么作为大学本科教育,就应该把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教育重视起来,这样才能培养出专业过硬的学生。这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方面。
(二)通才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关于通才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不应该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这句话我觉得是大学为什么要搞通识教育的原因,大学培养的学生不应该是书呆子。假设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个书呆子,不会变通,去到了工作单位之后,即使他的专业能力很强,但是如果有一天出现了一个书本上没有的问题,他就不会做了,这对这个学生的发展是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的。如有他知道书本的知识是有限的,懂得变通,懂得自己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他的发展将会变得顺利得多。如何做到“君子不器”,通识教育非常重要。通过通识教育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方面的知识,具备更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无疑会起到很好的辅的作用。假设有这样一个学生,他有可能专业能力不是特别突出,但是他在工作中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这个问题虽然书本上没有解决办法,但是他懂得用创新性的思维来解决问题,说不定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他的职业发展就可能会更好。如何具备创新性的思维,通识教育可能就会起到这方面的作用。如果你仅仅用某一个领域或者某一个专业方面的知识,可能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如果你具备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综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说不定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举一个例子来说,有一个著名教授说他在的在某个专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原因就是他自己很推崇通识教育。他说他能够在这个作出非常瞩目的成绩,并不是他的专业知识是他这个领域里面最强的。这个教授说他喜欢诗歌,喜欢音乐,喜欢绘画,这些东西给了他很多的灵感,使他具备了别人没有的跳跃性的和创造性的思维,所以他才有专业上突破,才能成为这个专业的领军人物。这个例子不也证明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