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投资风险防控报告

投资风险防控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投资风险防控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投资风险防控报告

投资风险防控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防控措施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发展充满了挑战,因此,企业财务风险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财务成果在预算和实际的不一致,使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蒙受损失,给企业带来重大影响,以致财务风险受到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的重大关注,研究分析财务风险成因,并准确评估风险程度,确立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以促进企业的平稳健康发展。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与表现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的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其经营管理活动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企业蒙受资金损失的风险,同时也会造成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下降,不利于企业的稳步发展。但是,由于企业财务风险具有普遍性和其特殊性,故也给企业降低风险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提供了机会。

(二)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①企业获利能力较差,经济效益不太好。其具体表现为企业成本费用较高,资产效益水平低下,资产投资回报率较低,利润较低。②企业资金缺乏,偿债能力较弱。其具体表现为资金不足,企业负债较多,融资能力差,信用等级较低,社会认可度较低。③企业经营能力欠佳,不良资产比重较大。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较差,不仅影响到企业能否完成预期目标,而且会给企业未来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容易引起企业的财务危机。④企业的债务结构不合理。由于企业的流动资产主要用于短期债务资金,当企业的财务可变现能力较弱时,就会降低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影响其偿债能力。

二、财务风险的基本类型

(一)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在产供销的各个环节中不确定因素所引起的企业资金的滞后和企业价值的变动。同时,企业的经营风险包括采购风险、生产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应收账款变现风险等。

(二)集资风险

集资风险是指企业由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在集资时所引起的不确定性,其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再融资风险等等。利率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的波动引起的筹资成本的变动。

(三)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投入资金因市场需求变动引起的收益与预期相偏离的风险性,投资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再投资风险、通货膨胀风险、违约风险等等。而企业投资主要有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两种,证券投资则分为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两种方式,股票投资是属于风险共同承担,利益共同分享的投资形式,而债券投资只是定期收取固定利息。

(四)存货管理风险

企业拥有一定的存货是维持企业正常发展的重要条件,但确定最优库存量是企业的难题,存货较多则会导致货品积压,销售风险性较高;存货不足则又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甚至可能引起企业的违约行为,给企业的信誉造成不良影响,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企业外部因素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所进行的,当复杂的外部因素发生对企业不利的变动时,如果企业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和相应的防控措施时,那么将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带来不利影响。一是经济环境的变动,比如市场经济的不景气引起的企业生产变动;二是季节性变动引起企业做出生产调整和用工成本的变化。

(二)企业内部因素

(1)企业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欠缺:在传统财务管理中,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到位,并未意识到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性,这是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财务人员在处理危机事件上缺乏控制性,企业对风险防控能力较差,使得企业往往蒙受一定的财产损失,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2)财务管理决策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大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决策存在着主观性和盲目性,总是按照自身的经验主观决策,未经过科学合理的论证,以至于给企业带来投资损失,产生巨大的财务风险。(3)企业财务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企业财务内部管理制度是为了督促财务资金的合理合法使用,以便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大多企业未能将财务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相结合起来,缺乏对财务资金的监管,很容易给企业带来财务资金损失,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四、企业财务风险的防控措施

(一)建立财务风险防控机制

企业应明确财务风险存在的普遍性和其特殊性,要注意加大对财务风险的防控,积极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动并做出合理分析论证,不断提高企业对财务风险的预测能力和处理能力,从而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性。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财务制度,以便提高决策科学性,同时要准确定位各部门在财务管理活动的地位和作用,并须其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不断完善责任岗位制,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减少财务工作失误,才能有效防范财务风险,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提高企业财务风险意识,加强财务资金的管理

要有效防控财务风险,必须从企业思想意识上给予重视,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以及普通员工都应树立财务风险意识,从而降低财务风险的损失。财务资金的管理水平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的因素,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活动可以提高企业财务资金的利用率,优化企业的资源分配,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而且也能扩大企业的资本积聚,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防控集资风险

企业的资金筹集是开展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前提,如若缺乏资金,企业便不能正常运行,就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被淘汰,因此科学合理集资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在集资过程中,也会产生相应的企业债务,如果企业生产经营不好,企业债务便会加剧企业财务风险。为此,企业在集资前应做出科学合理的推断与论证,减少对外借资金的需求,增强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四)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监督机制

建立企业内部监督机制,才能有效防范财务风险,降低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企业内部监督机制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制度基础,健全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可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同时,也应建立奖励机制,使企业所有员工的目标与企业利益相符合。对于企业存在的问题,财务监管人员应在合理论证的基础上,同相关负责人协商规避财务风险的方法,并及时将财务风险报告报领导审核,只有如此,才能不断完善企业财务内部监管机制,从而降低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林小杰.企业财务资金风险分析及防控措施[J].中国市场,2015(46).

[2]海洋.浅析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估与防控措施[J].价值工程,2010(10).

投资风险防控报告范文第2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山西临汾开发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投资管理,规范投资管理程序,有效控制投资成本,根据《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范围为县政府授权县国资办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企业及其全资、控股企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投资包括以下事项:

(一)股权投资,包括出资设立子企业、对子企业增资、股权收购、股权置换等;

(二)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技术改造等;

(三)金融投资,包括证券投资、外汇投资、委托理财等;

(四)其他投资。

第二章 投资决策与管理的责任主体及职责

第四条 国有企业是各类投资活动的主体。集团公司负责管理本集团投资活动,是本集团投资决策的直接责任人。其主要职责是:

(一)制订本集团投资管理制度和程序,并贯彻执行;

(二)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组织开展和管理本集团具体投资活动;

(三)负责集团本级并指导管理所属企业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投资决策、风险控制、投资评价等;

(四)向县国资办报送投资备案和需审核项目的报告;

(五)对所属企业履行投资监管职责。

第五条 国有企业投资活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符合国家和地方(含省、市、县)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导

向等有关政策法规的方向和要求;

(二)符合县级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方向、企业发展规划和主业发展需要;

(三)投资活动应规范执行企业投资决策程序,符合有关管理制度要求;

(四)投资规模应与企业资产经营规模、资产负债水平及实际筹资能力相适应;

(五)从严管理境外投资、金融投资、非主业投资和楼堂管所建设,审慎开展与非国有企业的合作投资。

(六)由新投资形成的全资、控股(含拥有实际控制权)的企业层级,连同集团公司本级,原则上总数不超过三级;

第六条 国有企业必须建立健全投资管理制度,制度主要包括或明确以下内容:

(一)董事会投资决策管理规则、权限和决策程序;

(二)明确投资管理日常工作机构及管理职责;

(三)对所属企业投资项目管理的规则和程序;

(四)明确开展投资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资产负债率、投资收益率等内部管理控制指标;

(五)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论证的规定或制度;

(六)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组织实施中的招投标管理、工程建设监督管理体系与实施过程的管理规定或制度;

(七)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和后评价工作体系的制度建设与实施要求;

(八)投资风险管理机制,重点是法律、财务等方面的风险

防范措施及重大投资活动可能出现问题的处理预案;

(九)需规定或明确的其他事项。

第七条 根据《企业国有资产法》,国有企业的重大投资由董事会决定,企业是自身各类投资行为的责任主体,对所决定的投资事项直接负责。其具体投资活动,必须履行以下决策程序和要求:

(一)由企业负责投资管理的机构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拟出初步投资方案;

(二)编制或按相关规定委托有资质的机构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必要的还应编制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报告;

(三)由企业总经理负责召集经营班子研究完善,并正式提出投资方案;

(四)国有企业董事会召开会议,结合可研报告及重大风险评估意见书,对投资方案进行研究讨论,并作出决议;

(五)企业投资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投资额、资金来源及构成需要调整,或投资对象股权结构发生变化、投资合作方违约、因不可控因素造成投资风险剧增或已存在较大潜在损失等重大变化,需要调整或终止投资方案的,必须经企业董事会重新决策并作出新的书面决议;

(六)企业董事会应当定期听取、分析、检查全部投资项目的执行情况。

第八条 县国资办依法对国有企业的投资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

(一)指导国有企业建立健全投资决策程序和管理制度,并开展监督检查;

(二)建立国有企业重要投资事项报告、备案、审核机制并指导企业认真贯彻执行;

(三)对国有企业总体投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重大投资项目开展稽查、审计、后评价等动态监督,对发现问题进行追责;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出资人职责。

第三章 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

第九条 除县政府直接决策项目外,国有企业及所属企业发生下列情形的,应按第二章规定的程序严格审查、酝酿、评估,由集团董事会正式会议讨论并作出书面决定后,报送县国资办进行审核,未经审核的项目,不得实施:

(一)境外投资项目(包括设立办事机构);

(二)与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以外的企业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合作的投资项目;

(三)总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上的项目;

(四)办公楼、业务用房等楼堂馆所建设;

(五)金融投资项目;

(六) 县国资办认为有必要审核的其他投资项目。

第十条 县国资办自收到报告后 20 个工作日内,对投资项目进行审核。如遇项目论证、材料补充等特殊情况,审核期限可适当延期。县国资办认为比较复杂的,必要时转报县政府批准。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审核主要是审核投资项目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要求,项目可行性研究及企业决策程序是否符合投资管理制度、规则等。

第十一条 除第九条所列项目外,国有企业其它投资行为应在履行规定论证程序并经集团董事会正式讨论决定后,向县国资办报送备案:

第十二条 国有企业办理投资项目审核或者备案,应向县国资办报送以下材料:

(一)申请投资项目审核的报告(包括企业基本情况、拟投资项目情况、投资依据、资金来源、合资合作方有关情况说明、已履行程序等);或者备案项目的《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备案表》;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决定投资的程序性文件,包括政府部门投资项目批复意见、需前置条件的职能部门意见等;

(四)经营班子研究拟定的建议意见;

(五)董事会决议;

(六)企业上一年度及上一个月财务报表;

(七)根据需要进行咨询评估、专家论证的结论;

(八)其它需报送的有关材料。

第十三条 国有企业报县国资办审核或备案的投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形的,应当重新履行投资决策程序,并将决策意见及时书面报告县国资办。

(一)经县国资办审核的投资项目,自审核意见出具之日起一年内未能实施但拟继续实施的,重新上报审核。

(二)对投资额变化超30%或者资金来源及构成进行重大调整的;

(三)股权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导致企业控制权转移的;

(四)投资合作方严重违约,损害出资人权益的。

第四章 投资风险防控

第十四条 国有企业应当将投资风险的防控纳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企业治理、组织结构、内部控制系统、信息管理、企业文化等各方面,建立健全有利于风险识别、风险控制、风险化解的风险管理体系。

第十五条 国有企业应当严格管理金融投资行为,审慎开展金融投资业务,完善和规范内部决策程序及控制体系,严密控制金融投资风险。

第十六条 国有企业应当加强对境外投资活动的管理和规范。应当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客观评估自身条件、能力和东道国(地区)投资环境,稳妥开展境外投资。

第五章 投资监督

第十七条 国有企业应根据年度投资执行情况编制年度投资统计分析报告,并于次年三月底前上报县国资办。年度投资统计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一)年度投资总体执行情况;

(二)具体投资项目实施情况;

(三)当年投资对促进企业结构调整、生产经营、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成效;

(四)对存在的问题、经验教训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工作进行综合分析;

(五)需报告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八条 国有企业重大工程项目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省、市、县规定进行招投标,重要物资设备逐步纳入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统一采购。

第十九条 国有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对重大投资项目进行全过程审计和监督工作;重大工程项目由中介机构审价后支付。

第二十条 国有企业监事会根据职责对企业投资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并向县国资办报告有关情况。

第二十一条 县国资办加强对国有企业和所属企业投资行为的监督检查,发现违反本办法和投资决策程序的,责令改正,并视情况作进一步处理;情节严重、致使企业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第二十二条 有政府性资金直接投入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按有关规定应纳入财政部门监督的,企业应按其规定接受监督。

投资风险防控报告范文第3篇

一、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一)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从1979年第一家境外合资企业“京和股份有限公司”至今,中国内地企业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合作,境外中资企业已超过1.7万家。“十一五”时期,随着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和“走出去”战略加快推进,对外投资合作取得跨越式发展。规模和速度快速增长,业务遍布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均超过30%(见表1)。

截至2011年底,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3220亿美元。去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达到1034亿美元,连续两年居世界首位。2012年上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354亿美元,同比增加了48%。商务部表示未来五年,中国对外投资合作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多元化,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在全球范围内运用生产要素的能力继续增强,一批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初具规模,对外直接投资2015年达到1500亿美元。

(二)投资领域聚集度高、投资区域广泛 从投资额来看,截止到2010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第三产业投资占到76.5%,第二产业投资额仅为22.7%,第一产业投资不足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主要分布在第三产业,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而且可以看出这样的行业投资结构几年来变化不大。

注:数据来源于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注:根据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整理得来

从国家看,香港依旧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首选地区,流量达385.05亿美元,占2010年流量的56%,行业则涵盖上述主要海外投资行业。其次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卢森堡、澳大利亚、瑞典、美国、加拿大、新加坡。

从地区看,对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的投资增长速度依旧很快,2010年对非洲的投资增长幅度较大,较2009年增长40%。而亚洲、拉丁美洲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为集中的地区,大洋洲和欧洲是存量增幅最大的地区。而从国内看,地方对外投资活跃,浙江、辽宁、山东省名列前茅。西部地区增幅较大。

数据来源:商务部经济合作司。

(三)投资主体多元化 中国对外投资者很大程度上是具有雄厚实力的名企,这其中大型国有企业包括央企在内担当了海外投资的先行者和主力军(见表4)。而近年来,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也在不断增多。在江苏、辽宁等一些地区,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占据半壁江山;在一些重要领域,民营企业也已成为对外投资的重要力量。与不断高涨的海外投资热情相对应的是,许多民营企业面临融资难、信息不透明等难题。外部环境的多变性增加了中国对外投资的难度和风险,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受到的约束过多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

(一)政治、政策及法律风险 由于中国的社会体制的特殊性,使得资本主义国家总是在政治上防范我国,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也容易带有色眼镜,经常以安全为由干预我国企业的正常商业投资行为。当前在非洲、拉美、亚洲等我国企业已进行境外投资的地区均存在政治动乱风险,东道国参与的任何战争或者在东道国内发生的革命、颠覆、、罢工、内乱、破坏和恐怖活动以及地方武装的冲击等事件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东道国政策、法律不连续也会限制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发展空间和利润。最近几年,在拉美地区,从委内瑞拉到玻利维亚,再到厄瓜多尔,拉丁美洲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国有化运动不断涌现,这些对我国境外投资企业都形成了巨大的政策与法律风险。

(二)缺乏健全的投资风险防范体系 我国海外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尽合理,财务预算制度尚未建立,投资决策不科学,财务报告制度、分析制度及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民营企业决策易粗糙草率;国有企业主要是决策程序、考核激励、监督是否健全适当、到位的情形。如2004年中航油在新加坡亏损5.5亿美元的案例以及2008年中信泰富亏损146.32亿港元的案例,充分说明我国有些企业的内部运营管理存在问题。另一方面,政府未发挥应有作用,我国尚无有效的投资风险预警机制、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第三,风险防范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立法层次低,形式散乱,工作上缺乏系统性。

(三)文化差异风险 文化差异风险是一不可忽视的风险,因为各国总是要存在着语言上的差异、上的差异、民俗习惯上的差异等文化差异,而文化背后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它是历史的沉淀,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如果海外投资企业不注重文化差异,一意孤行,就会“水土不服”陷入文化差异的泥潭中,很难实施经营策略,此方面的案例各国都有,教训非常深刻。

其实文化风险也包括企业道德风险,某些企业采取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社会责任意识差,其后果是引起东道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不满,最终引发风险造成损失。而这种损失是整个中国海外投资企业形象都受损,无形损失不可估量。

除了以上几点差异外,还存在许多的企业经营风险,比如市场变动、财务风险、营运风险、人事风险、技术风险、法律诉讼等,还有企业国际化人才矛盾日渐突出,缺少有效的中介力量支持,信息不对称问题等各方面风险。其中任何一种风险都有可能使企业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

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策略

(一)加强政府宏观引导与调控 具体有:

(1)完善政策促进体系。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引导和监管。健全对外投资合作领域法律法规,研究管理制度和政策创新,推动对外投资合作便利化,利用各类政策杠杆加强对企业和项目的监管,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完善外汇管理和服务,拓宽企业和项目融资渠道,完善融资担保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政策性和商业性保险的保障作用。提高相关部门办事效率,注重服务引导,便利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2)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完善对外投资合作信息服务系统,更新各类国别产业指导性文件,发展与对外投资合作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加强行业商(协)会组织建设,有序发展境外中资企业商(协)会,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行业自律规章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企业境外经营秩序。

(3)构建风险防控体系。应推进对外投资合作安全权益保护体系,健全境外安全风险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设有国家风险与研究分析机构,由具有显著社会背景的部门负责组织并提供“国家风险报告”。要完善境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大外交支持力度。加强安全信息收集评估,强化对外投资合作金融风险管理。

(二)加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观念。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经验还不够丰富,存在很多问题。投资速度虽然快,覆盖面广,但缺乏拔尖企业较少,在高端技术上的竞争力还不够强。2004年至2010年的7年时间里,中国海外投资净收益有5年为负。截止2011年底,中国海外净资产高达到1.77万亿美元,但2011年中国海外投资净收益为负268亿美元。所以中国企业首先要转变观念,在跨国发展中要保持理性,避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不能认为买到了技术品牌就买到了核心竞争力,提升核心能力必须靠中国企业自身克服困难,加大研发力度,改善经营,修炼好“内功”。

(2)强化风险防控管理。首先,企业应三思而后行,投资前要进行完备的可行性研究和投资分析评估,不可盲目跟风。其次,要加强海外投资企业的财务监督并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对海外投资的重要信息进行监测,及时对各种风险的变化做出反映;确定恰当的预警指标体系从而形成预警机制中的识别系统,并对各种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去伪存真。借助财务指标的变化,判断是否出现警兆,参照事先设立的警度评价指标,分析并寻找警源,从而进行预控。

同时,应建立海外投资企业的绩效监测体系,对海外投资的安全进行监控,审计并评价其绩效,测度其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还应建立健全企业风险转移机制,深化与国家部门、驻外使领馆和地方主管机构的沟通联系,充分利用外交资源。

(3)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内部控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否从容地应对各种风险,从根本上取决于公司治理水平。只有加强公司治理,才能更巧妙、稳健地处理各方关系和利益,在共赢的前提条件下走得更长远更健康。因此,企业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正确区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职责界面,使其各司其职相互配合;要强化企业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尤其是央企,要严格实施问责制,以防重大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受损。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采用预算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科学的管理控制方法,及时发现、分析并化解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预防为主,查处为辅。

(三)重视文化交流与沟通 从某种角度讲,文化风险是企业最不好解决的风险,它带来的损失最不好估量。因为文化是一种思想的、意识领域的沉淀,代表着群体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是最不好更改的。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与国外政府、机构、其他群体和企业内部中的外国员工之间的文化上的交流与沟通。

在对外直接投资前要对东道国的文化进行调研,识别文化差异,企业管理尽量做到“本土化”,将生产、管理、营销、人事等经营的各个方面融入到异国的经济中去,尤其要尊重东道国的民俗礼仪。不要妄想把本国的精英文化理念强加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那样只会适得其反,要做到企业文化和当地文化兼容,然后再不断摸索形成适合企业自身的独特的带有异国风情的企业文化,助推企业前进的步伐。

(四)加强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资源,这一点毋庸置疑。而我国目前缺少的正是具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人才,加强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要企业要结合实际做好“人才储备”,建立健全人才成长通道,完善人才引进、选拔、用人机制。由于对外直接投资的涉外性,要不断推进“人才国际化,用工本土化”。要建立薪酬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使英雄有用武之地,这样才能改善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状况和局面。

总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企业的积极、科学的努力下,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许惠、胡曲应、许家林:《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与监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2]李新锋:《中国公司海外投资经营风险及应对探讨》,《河北企业》2009年第11期。

[3]李洪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及未来趋势》,《商业研究》2004年第5期。

[4]孙丽:《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5]颜晓晖、聂名华:《企业境外投资的政治风险及应对策略》,《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第7期。

[6]聂名华:《试论中国发展境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财贸经济》2001年第1期。

[7]白天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对策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投资风险防控报告范文第4篇

摘要:财务风险的防控管理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企业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本文首先阐述了企业财务风险防控管理相关概念以及成因;其次探讨了企业财务风险的防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最后针对性的提出了如何加强财务风险防控管理以及可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 :财务管理;风险防控;财务风险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充分表明,在新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将会减少对企业发展的干预,将经济职能更多转向为企业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尊重市场自身发展规律,让企业公平、公正的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然面临更多的风险,这就使得企业必将对财务风险的防控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一、企业财务风险造成的后果

1.导致财务决策失误

财务决策失误是财务风险的集中表现,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

2.企业管理人员风险意识较差

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内部财务关系不顺

企业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不力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二、企业财务风险防控管理相关概念及成因

1.财务风险的概念

(1)财务风险和风险防控的概念及内涵。广义的财务风险通常是指包括公司财务管理活动本身各方面所具有的风险。将公司财务管理风险分为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对财务风险的定义限定为由于使用负债筹资而带来的风险,而对于经营风险,则定义为由于使用经营杠杆而导致的公司息税前收益的变动而产生的风险。结合以上理论,将本文中谈及的财务风险定义为由于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导致的公司在融资、投资和收益分配等财务管理活动中产生的实际结果和预期结果发生背离,产生损失的可能性。由此可见,财务风险实际上应包括融资风险、投资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和其他风险。企业财务风险,其特征主要体现为具有客观存在性与不确定性。

(2)财务风险防控的概念及内涵。财务风险防控管理过程应包括对财务风险的识别以及对财务风险的评估。从防控管理内容上讲,则应包括单位预算风险防控管理、财务收支风险防控管理、资产运营风险防控管理、采购风险防控管理、发展风险防控管理和操作风险防控管理这六大类别的风险防控管理。只有对这些环节的风险从严强化管理,坚持制度创新,才能在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力争为建设世界一流财务工作新局面做出贡献。

2.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1)财务预算风险。一是预算编制不科学带来的风险。通常体现对单位相关部门上报的项目预算经费没有进行深入审核,预算编制不够细致、严密。二是对预算资金管理不规范引发的风险。预算资金管理不规范,则主要是指在预算资金的分配与管理上,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操作标准,造成预算资金分配不均衡、被挪作它用的现象时有发生,且在预算资金支出环节,因财务人员对具体项目的不了解,信息交流的不畅,容易造成资金拨付不及时,影响项目进度的顺利进展。

(2)财务收支风险点。一是收入不按照合同约定,不入账、少入账。如没有定期核对往来账目,欠款长期不能回收,也不做帐务处理;又如当期的生产成本、费用跨期入账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在收入确认原则方面,有的单位财务甚至通过变更销售收入确认方式,来改变企业财务报表上营业收入的数据。此外,有些企业还存在虚构收入的现象,如通过对开发票,确认收入等。这些做法非常容易导致债权债务统计不实,而财务统计的不真实又为企业在运营中作出的决策埋下了风险隐患。

(3)财务管理制度的不严格,企业管理不善,账实不符。如有的单位不顾生产实际用量而大批采购、重复采购的现象依旧存在,物资过分积压浪费,不仅加大了企业的管理成本,且对企业的资金成本,也是一种没有必要的占用。此外,对材料出入库管理不够严格,材料入库、出库手续不全,材料管理部门长期不与财务部门对账的现象也颇为多见。

(4)成本费用管理不严,对成本乱挤乱摊的现象比较严重。一是资本性支出挤占收益性支出。如将应列入资本性支出的固定资产列入当期生产成本等;二是收益性支出挤占资本性支出。如将机器维修等费用列入资本性支出。这种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乱摊的行为将直接影响到会计主体财务状况以及财务成果的真实、可靠。

三、加强企业财务风险防控管理的对策措施

1.加强制度建设,探索制度创新

首先应加强企业制度建设,积极探索企业制度创新,以法律法规、企业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为准绳,加强企业预算管理、往来账项管理、资金管理与成本管理。如在预算管理方面,企业可以从完善预算组织程序着手,建立预算评审项目库,坚持按程序办事。此外,企业亦应完善会计核算制度、决算制度,使之能够为预算的执行提供真实、可靠的相关信息。可以通过建立集预算、核算、决策于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来提高企业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从而减低企业财务预算方面的风险。

2.落实管理责任,强化财务核算监督

落实管理责任,就是要责任到人,以资金管理业务为例,其存在着资金控制人员违反规定支付资金的风险,那么资金控制人员就是这个风险点的第一责任人。此外,在强化财务核算监督方面,对所有的会计事项都要实行由经办、审核、部门负责人、稽核四人负责的业务流转程序,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通过对财务流程的重重把控,才能做好财务风险的防控管理工作。

3.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财务人员的素质高低决定了财务风险指数的高低,因此,有必要对财务人员进行素质教育和专业、系统的业务培训,树立财务人员的责任感、忠诚度,使财务人员清楚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工作的每个环节当中,财务工作无小事,任何麻痹大意的行为都可能给单位带来财务风险。

综上所述,加强企业制度建设,落实管理责任,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及风险防范意识,对财务风险的防控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唯如此,才可将企业的运营风险减到最低,为财务工作理顺管理环境。

参考文献:

[1]李胜,傅太平.论企业的全面财务风险管理[J].经济与管理,2004(06):86.

投资风险防控报告范文第5篇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拥有一定垄断优势的国内企业,必然要通过跨国投资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共对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家跨国企业进行投资,当年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06.5亿美元,较2009年同期增长63.6%。然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投资者严重受挫,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对外投资也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在当前这种形势下做好投资区位决策,如何正确地识别各种跨国投资风险,有效实施风险预警、采取措施规避风险,成为跨国直接投资的关键。

我国跨国投资区位的选择和跨国投资风险的形成有着相辅相成的逻辑关联,它们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对企业跨国投资区位选择的问题,国内外也有很多相关的研究。理论界还未形成企业跨国投资区位选择的一般理论,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历史短暂,中国学者对跨国投资的区位选择着重从经验的角度研究,缺乏对众多要素的综合分析和定量分析。而对于跨国投资风险的研究,国外文献比较多,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研究中对于跨国投资风险的定量评估方法主要包括预先警报系统评估法、评分定级评估法、国别评估报告法、清单评估法和国际投资风险指数评估法。其中国际投资风险指数评估法有以下几类:富兰德指数 (FL)、国家风险国际指南综合指数、《机构投资家》国家风险等级表、《欧洲货币》国家风险等级表等。 相对而言,我国学者对于跨国投资风险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定性研究的阶段,集中于识别风险因素和针对防范控制措施的研究上。 总体而言, 这些研究大多站在东道国环境的角度,忽略了与投资国和投资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要进行企业跨国投资的区域定位和风险预警, 就有必要站在全局的角度研究。而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这就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间。

基于传统研究的不足,笔者从东道国、投资国、投资企业三个层面对企业跨国投资风险因素进行归纳梳理,并借鉴熵权原理编制跨国投资风险预警指数,然后运用“矩阵评价”模型将跨国投资风险预警与区域定位有机结合起来,最后通过实证分析验证模型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本研究以期能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和风险控制做出一些贡献。

二、企业跨国投资风险因素

(一)企业跨国投资的动因分析 关于跨国投资的理论分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要素禀赋理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垄断优势理论认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建立在垄断优势基础之上的;内部化理论则认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跨国经营可以带来内部化优势;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则集大成地认为企业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具备三种优势: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以及区位特定优势。到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早期,跨国公司理论的研究开始注重外部因素分析,产生了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以环境为基点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在对跨国投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企业跨国投资的动因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东道国区位吸引力,它是进行企业跨国投资的外部条件。二是投资企业竞争力,它是企业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动力。

(二)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与区域定位的关联分析 首先,区位选择决定了跨国投资风险的大小。中国企业跨国投资风险是由东道国区位吸引力和投资企业竞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单个企业而言,我国的跨国投资环境是既定的,要想降低跨国投资风险,就必须选择合适的区域进行投资。区位的选择决定了跨国投资的风险大小。其次,跨国投资风险预警有益于企业区位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是跨国公司管理决策的关键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投资的成败,但在向何处投资的问题上却没有理论和模型可以全面解释。由于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复杂性,而且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投资商要选择特定的国家,然后在东道国内确定地区和具体的生产厂址。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客观决策模型, 对跨国投资事前事中进行实时预警监控,而跨国投资风险预警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跨国投资风险预警和区域定位是企业跨国投资管理决策系统中的两个关键点,彼此相辅相成。二者的关联关系可以在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管理决策模型(图1)中体现。

(三)企业跨国投资风险因素分析笔者根据我国企业跨国投资的动因分析总结出,企业跨国投资的风险因素主要来自于东道国区位吸引力和投资企业竞争力,具体而言,东道国区位吸引力体现于宏观吸引力与中观吸引力,即东道国宏观环境和东道国行业环境。投资企业竞争力体现于投资国环境和投资企业环境两方面。这两个维度四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企业跨国投资的区位选择和风险警情。

东道国区位吸引力因素包括:

(1)东道国宏观环境因素。跨国投资环境因素一般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政治因素包括东道国的政治法律环境、政策因素等。东道国政局的稳定性、法律保障制度明确性等直接关系到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败。此外,政策直接体现了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态度。如果一国拥有积极的外资政策和鼓励制度,势必对外资的进入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经济因素包括东道国外汇、利息、经济景气状况等因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环境可以影响该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交换的程度,也影响着对外直接投资。社会因素包括东道国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东道国的和社会风气可以改变投资者的偏好,教育水平、价值观念和消费心理也会影响企业的投资方式和战略目标。劳动力、原材料资源状况,都是企业选择投资区位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技术因素主要包括东道国技术的传播性、可替代性以及对投资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体制等因素。

(2)东道国行业环境因素。行业因素主要包括行业组织特性、行业政策特性以及行业所有制特性等。行业组织特性着重研究东道国行业集中度、市场结构分散度以及行业区域集聚效应等因素引起的行业竞争力的特点。一般认为,行业集中度高、规模效益明显的行业,通过扩大规模可以降低成本,还具有技术创新、减少不确定性的优势;行业政策特性可以看作有关资源配置结构的经济政策,国家通过行业政策干预行业结构布局。行业所有制特性体现为行业中不同体制的特点。不同所有制结构对企业活力、运行效率和行业竞争力影响巨大。

投资企业竞争力因素包括:

(1)投资国环境因素。我国企业跨国投资时除以企业自身特点为基础外,还应充分考虑我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影响,以确保在企业投资过程中得到更多更有力的保障。投资国环境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投资国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安德列夫(2002)在研究转型国家的跨国公司中,证实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投资国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内的市场规模。投资国国内经济规模大,国内产品需求量多,一定程度上影响对外投资的可能性。二是投资国政府行为因素;投资国的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制定优惠的税收和信贷政策,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创造条件。同时,国际协调机制的建立,双边和多边经济合作和投资保护协议,可以推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区域经济合作以及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从而避免和减少对外直接投资的矛盾和冲突,有利于本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三是投资国的国家鼓励政策和健全的法律制度,也是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保证因素。

(2)投资企业环境因素。投资企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企业资源因素和企业能力因素。企业资源是指企业赖以形成和运作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要素。一个企业的成功不仅因为其拥有丰富的资源,还因为其隐藏在企业背后的配置、开发、使用和保持资源的能力,这是产生企业竞争优势的深层次因素。企业能力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适应、协调和驾驭内外因素,整合优化资源达到企业资源最优结构的目的,并成为在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能力,即资源整合能力,其作用范围应当涵盖企业全部资源及环境,是企业资源之间以及企业与环境之间交互联系的能动机制和纽带。对于跨国投资企业,其企业能力因素必须具备价值性、异质性、独特性和持久性,从而使企业可以在对外投资经营中形成和拥有垄断优势,并将垄断优势转化为超额垄断利润。

三、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指数

(一)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设计 企业跨国投资两个维度四个因素都包括无穷无尽的风险因子,而企业管理者不可能也不需要对所有的风险因子都加以关注,因此,笔者主要针对跨国投资的特征来设计4个准则层指标,11个目标层指标,每一个目标层指标又通过若干观察指标来衡量,如表1所示。

由于选取的风险预警指标均难以量化,笔者采取专家打分的方法,对指标赋予一定的数值,每项指标取专家打分的平均值。专家可根据观察指标来衡量目标指标值,每个目标指标都赋予[0,4]范围内的任一值。并将其划分为优良中差4个评价等级,每个等级有对应的评价值域。评分标准如表2所示。

(二)跨国投资风险预警指数的编制 在所确定的跨国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需要对东道国投资环境做一个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目前广泛采用的综合评价方法有很多,如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其中指标值是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取得,不存在无量纲化和指标同向化问题,这就大大简化了数据的计算工序。因此,在评价中仅需根据评价的目的和各个项目的内在含义对各个评价指标赋予相应的权数。常用来确定权重的方法主要有:统计平均法、最大组中值法、AHP构权法(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熵权法等。笔者采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熵权法的基本原理:熵是信息论中测定不确定性的量,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熵值就越小。熵权法是根据各评价指标数值的变异程度所反映的信息量大小来确定熵值,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变异程度越大,信息熵越小,从而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权重应该越大;反之,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变异程度越小,信息熵越大,该指标的作用越小,权重应该越小。其步骤如下:

(1)构建待评价矩阵Rx。设有n个评价指标,m个东道国,Xij表示第i个东道国的第j项指标(i=1,2…,m;j=1,2…,n),则:

Rx=X11X12 … X1nX21X22 … X2n… ………Xm1Xm2 … Xmn(1)

(2)第j项指标值下第i个东道国所占的比重:

Pij=Xij/■Xij,(i=1,…,m,j=1,…,n)(2)

(3)第j项指标的熵值(正熵值简称为熵值,下同):

ej=-■■PijlnPij,(i=1,…,m,j=1,…,n) (3)

(4)差异性系数定义。规定gj=1-ej,(j=1,…,n),显而易见,gj越大,指标间的差异越大,该指标在模型中的作用越大,反之则作用越小。

(5)定义熵权。通过上文推导的熵值公式,可定义某一评价指标的熵权。熵权的大小可以反映指标在评价时作用的大小。第j项指标的权重为:

Wj=gj /■gj,(j=1,…,n) (4)

(6)将指标值换算成相应指数值之后,利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得到总分,即最后的各跨国投资风险预警指数(公式5)。综合指数值越大,则其跨国投资风险越大,反之越小。

Ry1=■WjXj ,Ry2=■WjXj (5)

Rx1=■WjXj ,Rx2=■WjXj

Rx=(Rx1+Rx2)/2,Ry=(Ry1+Ry2)/2

四、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与区域定位矩阵模型

(一)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与区域定位原理 矩阵评价法是一种直观的评价方法,常用于战略决策分析和项目风险评价等领域。在本部分研究中,笔者借鉴“矩阵评价”的核心思想,构建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与区域定位模型,具体包括:跨国投资区域定位矩阵、跨国投资企业竞争力评价矩阵、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矩阵。该模型的操作方法为:跨国投资区域定位矩阵是以东道国行业环境指数Ry2为X轴和东道国宏观环境指数Ry1为Y轴;跨国投资企业竞争力评价矩阵是以投资企业环境指数Rx2为X轴和投资国环境指数Rx1为Y轴;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矩阵是以投资企业竞争力指数Rx为X轴和东道国区域吸引力指数Ry为Y轴。矩阵按照0、1、2、3、4和网格进行划分,包括16个单元,从内到外分为四个级别。然后标出X,Y轴数值的交点,该点落在不同的单元代表每个单元相应的含义 (如图2~图4)。

(二)模型解析

(1)跨国投资区域定位矩阵。最佳区位:东道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具备所有的有利因素,而且政府政策大力支持,是理想的东道国。而且,跨国投资所属行业在东道国有具有较大市场,其行业资源可以与投资国和投资企业形成互补性。此区位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最佳区位选择。次佳区位:东道国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都不够优越,但仍然有投资的可能性。这部分区域一般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跨国投资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其较低的劳动成本、优越的鼓励政策等优点来降低生产成本,并通过开拓潜在市场,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风险。较差区位:东道国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中有一方面极其恶劣。比如落后国家和地区,其各项基础设施不完善,人民思想保守、收入水平较低,给投资带来极大不便,企业一般会采取比较保守的出口方式或是间接投资而不愿进行直接投资。或是在相对发达地区,尽管有很大的市场前景,但当地劳动力成本过高、行业资源极为缺乏、 人民消费观念偏差较大,这时企业或许会对东道国进行试探性的考察, 以决定是否进行进一步的投资。避开区位:东道国不具备各项区位优势, 贸易壁垒、资源缺乏、市场前景渺茫, 对外国企业的投资吸引力很小,因此应该避开这样的区位选择。

(2)跨国投资企业竞争力评价矩阵。强竞争力单元:该部分投资国对跨国投资的各项配套设施和法制法规都很健全,为企业提供各项服务,保证对外投资的完成。而且跨国投资企业具备各项自身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等条件,区位选择能力很强,可采用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对外扩展市场,通过资本输出和技术品牌管理来获得最大利润。中竞争力单元:该部分投资国环境和投资企业环境都不够优越,企业的区位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不够强,只能考虑在区位吸引力较强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对外投资。而拥有富裕资源但是缺乏生产经营技术条件和管理经验的企业可以考虑间接投资。弱竞争力单元:该部分投资国环境和投资企业环境有一方面极其恶劣。比如我国对某些特定行业有着绝对的限令,不容许其在他国投资经营,如军工企业。而对于自身竞争力很弱的企业,尽管在我国良好的对外投资政策环境下,在世界市场中也缺乏竞争优势,很难独立完成对外投资的决策和选择。差竞争力单元:投资国环境和投资企业环境均很恶劣,不适合进行跨国投资。

(3)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矩阵。无警单元:代表东道国区域吸引力和投资企业竞争力都较强,该项跨国投资各类风险都较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跨国投资项目。所以该企业集团应保持一种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加大投资力度。轻警单元:代表东道国区域吸引力和投资企业竞争力都不够强,但仍有一定的优越性。企业应积极调整内部组织结构,加强内部资源和能力建设,以适应外部环境。中警单元:代表东道国区域吸引力和投资企业竞争力中有一方面特别恶劣。企业管理者应及时找出原因所在,以防止风险不断恶化。重警单元:代表该项跨国投资各类风险都很大,经营投资状况岌岌可危,故不宜在该国继续进行此项投资。

(三)实例分析 笔者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对在12个国家的跨国投资经营为研究对象。对150位学者和跨国公司高层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14份,得到12个风险指标的原始数据。受篇幅限制具体数据表略。运用式(1)~(4)分别计算出每个指标的熵值、变异系数及熵权(见表3),由于数据计算复杂,分析过程采用Excel2003软件辅助完成。

然后,运用公式(5)计算出各东道国及其跨国公司各风险指数值,并根据企业跨国投资的风险预警与区域定位模型(图2~图4),确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跨国投资的各东道国区域吸引力,并评价对该区域跨国投资的风险警级,如表4。

根据跨国投资区位定位矩阵(图2)可知, 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对外投资的12个国家中,处于最佳区位的有5个,处于次佳区位的有4个, 处于较差区位的有2个,处于回避区位的有1个。通过跨国投资风险指数的计算公式,可以分别得到投资企业竞争力指数和东道国区域吸引力指数,将其标示在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矩阵中, 就可以评价企业跨国投资风险的警级。其中,处于无警的有4个, 处于轻警的有7个, 处于重警的有1个。由此可见,当前大部分国家的投资环境以及我国对于企业走出国门所创造的各项条件都是非常优越的, 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我国企业应把握这一机遇,积极提升核心竞争力,根据企业自身不同类型不同规模所需区位优势侧重点不同, 选择合适的投资区域,有效防控跨国投资风险。

五、结论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起步晚,经验少,对跨国投资区域选择和风险管理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在充分总结国内外有关跨国投资相关理论及其不足的基础上,就如何寻找最优投资区位、如何及时预警跨国投资风险,笔者提出了新的方法并得到以下三方面的研究结论:(1)企业跨国投资风险形成是一个东道国区域吸引力和投资企业竞争力耦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东道国区域吸引力主要体现在东道国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上,投资企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投资国环境和投资企业环境上。(2)通过问卷调查得到各风险预警指标值,并利用熵权原理编制我国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指数。(3)借鉴“矩阵评价”的核心思想,将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和企业跨国投资区域定位有机联系起来,分别构建跨国投资区域定位矩阵、跨国投资企业竞争力评价矩阵、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矩阵。该矩阵模型不仅能直观地预警企业跨国投资风险状况,而且还可以为企业跨国投资区域决策提供很好的依据。

笔者仅对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和区域定位模型进行初步探索,在以后的研究中还可在模型的应用性和科学性方面,对本研究进行不断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友棠、黄阳:《基于行业环境风险识别的企业财务预警控制系统研究》,《会计研究》2011年第11期。

[2]孙丽:《新形势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综合决策模型》,《技术经济》2007年第10期。

[3]陈克斌:《跨国直接投资风险与管理对策分析》,《当代经济》2009年第6期。

[4]吴小立、王玉蓉:《产业特性、环境特性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一个综合模型》,《价值工程》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