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并列为高中地理四大核心素养。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可从课堂教学、户外活动和家校合作三个层面入手。
[关键词]
核心素养;实践力;培养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的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在三维目标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这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也为教育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专家讨论稿的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是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把地理实践力列为高中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贯彻了“育人”的教育目标。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一、地理实践力的内涵和意义
地理实践力是在运用地图工具、地理模拟实验和演示、地理观察和测量、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生活中定位和出行等活动中,实践能力与品质的综合表现。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有助于提高地理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发现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责任感、团结协作等品质。
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
(一)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1.利用地理模拟实验和演示
地理模拟实验和演示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能高效率地展示某一地理知识、原理和过程,揭示地理事物的分布、发展和变化规律。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组织与沟通能力等,并且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增强地理教学的实效性。
案例:教师在讲授“水循环的过程”时,可以分组进行模拟实验:每组准备两个玻璃杯,先往一个玻璃杯倒入热水后用杯盖盖住玻璃杯,再往另一个玻璃杯装入少量干沙子后加一些冰块,静置几分钟;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杯盖上出现小水珠是模拟了蒸发环节,把杯盖翻过来小水珠会掉下来是模拟了降水环节,干沙子变湿是模拟了下渗环节;最后可用该实验演示“海陆间循环的主要环节”,热水代表海洋,沙子代表陆地,杯盖上出现小水珠演示海洋的蒸发环节,把杯盖从装有热水的杯子移动到装有沙子的杯子演示水汽输送环节,把杯盖翻过来小水珠掉下来演示陆地的降水环节,干沙子变湿演示陆地的下渗环节,但不能演示陆地的径流环节。
2.利用地理教具的制作
制作地理教具是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小组合作共同设计并完成制作,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和合作探究能力。
案例:在讲授“三圈环流”后,可以分组制作三圈环流模型:每组准备一个充气地球仪、三个白色纸环、两卷纸条(粉红色和深绿色)、六个红色箭头、一把剪刀和一捆双面胶等材料。用三个白色纸环表示三圈环流粘贴在充气地球仪上,并用笔画出箭头表示每个环流圈的大气运动方向;用纸条表示全球的七个气压带,粘贴在充气地球仪上(粉红色代表三个低气压带,深绿色代表四个高气压带);用六个红色箭头表示全球六个风带的风向,粘贴在充气地球仪上。
3.利用地理角色扮演
地理角色扮演是让学生扮演地理事物角色,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解决地理问题。它能使学生进行充分的心理体验,全面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在讲授“锋的类型”时,可以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示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每组选三名学生,个子矮的学生扮演冷气团,个子中等的学生扮演暖气团,个子高的学生扮演锋面,站在个子矮的学生和个子中等的学生中间且手上拿着写有“锋面”的标志;演示冷锋时,个子中等的学生不动,个子矮的学生主动向个子中等的学生移动,靠近后个子中等的学生蹲下,个子高的学生身体向个子中等的学生倾斜;演示暖锋时,个子矮的学生不动,个子中等的学生主动向个子矮的学生移动,靠近后个子矮的学生蹲下,个子高的学生身体向个子矮的学生倾斜;演示准静止锋时,个子矮的学生和个子中等的学生同时向个子高的学生移动,靠近后来回移动。
(二)开辟户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1.开展地理观察和测量
地理观察和测量是学生利用课本地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让学生学以致用,关注生活,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案例:在讲授“正午太阳高度角”后,可以在校内操场测量莆田某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具体步骤是:(1)使用卷尺、测绳、手表、标杆等工具得出标杆影子最短时的北京时间,即莆田正午时刻;(2)使用卷尺、测绳等工具测量莆田正午时刻的杆影长x;(3)使用卷尺测量杆长y;(4)根据公式H=arctany/x,得出莆田某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
2.开展乡土地理调查
乡土地理调查是对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土壤、农业、工业、交通和人口等地理要素进行调查,它可以让学生深入家乡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避免了“纸上谈兵”。
案例:在讲授“工业区位因素”前,可以组织学生运用地图先走访调查莆田市复茂食品有限公司、莆田艾力艾鞋服有限公司、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莆田市东源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的地理位置,然后评价其地理位置,同时也为五种导向型工业类型的学习打下基础。
3.开展地理野外考察
地理野外考察把抽象的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实际的自然地理现象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
案例:在讲授“海水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后,可以组织学生去湄洲岛等海边考察,直观感受海蚀柱、海蚀崖和海滩等形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海岸地貌的形成过程。
(三)借助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家校合作使教师、学生和家长形成“三位一体”,不仅让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具有连贯性和持续性,而且可以解决外出安全的问题。
案例1:在讲授“全球定位系统(GPS)”后,课后让家长驾驶汽车,学生在GPS汽车导航上输入出发点和目的地的地名,然后从系统显示的可行路线中选择其中的一条,最后通过语音提示引导家长把车开到目的地。经过这段行程,学生亲身体验了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切实感受了GPS汽车导航的工作原理。
案例2:在寒暑假的亲子旅行中,要求学生关注旅行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地理特征。这样,复习“区域地理”时能更好地记忆、理解和运用知识点。
[参 考 文 献]
[1]刘辛田.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透析――第三届国际地理奥赛引发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3(1).
[2]陆芷茗.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及素养培养的路径――以南京一中课程基地建设为例[J].地理教学,2015(24).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教学提问
引言
当前我国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存在很多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直接向学生灌输地理教材上的内容,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学氛围过于严肃、古板,加上高中地理课程具有知识范围广泛、知识内容结构复杂等特点,导致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有一定的难度。长此以往,很多学生对地理失去了学习兴趣,地理学习效果较差。因此,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高中地理教学所出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地理核心素养内涵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如地理知识的掌握、地理技能的掌握以及最终地理意识的形成等。地理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应用于学生的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满足学生自身发展和生活需求的一种涵养。对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后,不难发现,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就是终身性。一旦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形成,那么会伴随学生的一生。其次就是实践性。培养学生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地理方面的问题。最后就是全面性。地理知识包含了多个学科知识的内容,如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等内容,地理学科具有极强的交叉性。
二、基于地理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分析
(一)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提问
不论是哪门课程的教学,教师都需要在课堂上针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也是如此,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问[1]。地理课堂教学提问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核心,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举措。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课程改革中对地理教学的要求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问题。例如,在教学《行星地球》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关的问题。如地球位于宇宙中的什么位置?地球生命体的存在必须要有哪些条件?太阳对地球有哪些影响?……学生通过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教材上的地理知识,不仅加深了对地球的认知,同时也激发了对地球的保护意识。
(二)在调动课堂氛围的基础上进行提问
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除了要能够反映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外,还应当具有启发性、拓展性及趣味性等特点。提问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激发探究欲。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仔细思考,慎重对待,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然后开展课堂教学提问。教师提出问题后,将班级里的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分组探讨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2]。
(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
一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要在这段时间内做到教材知识的讲解和教学问题的提问,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只有在最恰当的时候提出有效的问题,才能够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注重把握时机,让自己的问题不仅不会打扰到学生的思维,而且会促进学生拓展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到关于自然界水循环的知识时,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演变水循环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自然界中水是怎么循环的,水循环共经历了哪几个过程。
(四)因材施教,设计多样化问题
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会发现,如果在讲解地理知识时融入相关的现实生活实例,会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学生会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相反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地理教材中的知识,高中生就没有学习的兴趣。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应融入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然后设计相关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而促进学生地理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3]。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都有巨大的差异,再由于教育基础和生活环境因素的不同,导致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掌握也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样化的问题。
结语
在地理教育改革中的核心内容就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但是至今为止“地理核心素养”还没有具体的概念,核心素养并非是学生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老师进行长时间的逐渐的培养而形成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的主阵地一般是在课堂之上。如何在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方面的环境保护课例研究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一、高中地理素养以及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展的“素养的界定和选择”专题研究中,该组织对于“素质”以及“核心素质”进行了界定,并且成为了“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的重要的依据。此组织认为,“素养是可以教、可以学、可以测的,是经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素养可以通过有意的人为教育来进行规划、设计和培训。”核心素养“则是在不同的领域之中或者是在不同的情境之中都不可或缺的必要的素养。
地理素养是指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并且能够运用地理学中的技能解决问题的内在的涵养,地理素养主要有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能力以及地理观念四方面构成,而地理核心素养则是最能够体现地理这一学科的价值的关键素养,是能够满足终身发展所必须要具备的地理思维,地理核心素养从地理学科教育的来看应该包含有地理技能、综合思维、空间视角、人地观念四大方面。
二、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课例研究的意义
2.1环境保护课例中的理论知识
可持续发展理论。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资源不断地过度消耗,不仅阻碍了人类的经济发展,而且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极大地危害。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之中,主要强调就是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主要的目标满足全人类的自身需求,强调经济利益的增长方式与破坏环境不冲突。所以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中先解决人类发展时的问题又能够为后代人更好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理论。科学发展观符合人类与自然的共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以及协调发展观,在制定环境保护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制定。
因地制宜理论。因地制宜理论是指在课堂教学上到地域环境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在进行环境保护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制定。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培养自主探究以及合作探究的的能力,并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
2.2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的发展的大趋势就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想要建立这种社会就必须要求民众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
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对于环境保护的教学,学生会对于环境问题以及环境保护建立起理论性的知识,并且了解到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意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充足理论知识的基础下开展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环境素养的有方法。通过环境保护的教学,学生会逐渐的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且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让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掌握到环境保护的真正的方法,并将其使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2.3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教学的创新
2.3.1优化课程理念,加强学生互动
首先,优化原有课程标准制定的思路和方向,不只是在学校,在课堂上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深入贯彻地理核心素养的理念,确立提升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课程理念;其次,合理安排学校课程,根据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目标,科学制定学习计划和课程安排,调整学习进度,加强相关联系,加大知识文化的宣传,营造地理核心素养理念的学习氛围。课程目标的设置凸显地理核心素养体系。
在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在环境保护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和学生之间创建起平等、和谐、美好、民主的关系,可以将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3.2创新课程内容,将环境保护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对课本教材进行改进,紧跟时展的步伐,优化教材内容,更新教师思想。教材选取体现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和核心素养体系的层级特点,分学段安排地理课程内容,精选重点知识、突出关键能力、培育核心品格;教学建议应为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方法等提出指导,为创新地理核心素养培育指引方向,成为促进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保证。还要注重将环境保护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应该采用有效的手段来测试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在布置作业的同时,应该考虑到环境保护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2.3.3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实践与生活实践,以学生知、情、意的形成与内化为认知基础,以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行为的体现为根本标志。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具有鲜明特征的个体,不能够使用统一的模式来培养他们,所以教学应该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地理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追求,以贯穿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为主线,以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为依托,成为深化改革的动力。
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现结合的教学就是要从“文本式”走向“实践式”。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将难点以及重点化解,这样在师生的辩论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知识印象会更加的深刻。
三、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的具体课例研究
接下来我们以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湿地保护为例,针对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进行具体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教学目标
本文以高中地理学习中有关湿地的保护与开发进行研究,其目的帮助学生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结合地理核心素养理念,帮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热爱自然的正确理念。
2.过程与方法
(1)优化课程理念,培养核心素养。对于湿地保护的了解不应该只是局限于消亡了或者即将消失的湿地,应该着眼于寻找湿地消失的原因,分析资料。同时运用地理核心素养的理念,结合人地协调观念,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正确的区域认知。
(2)创新课程内容,注重地理实践。地理核心素质的培养不应该只是局限于纸上谈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模拟实验,综合条件,提出假设,分析湿地的作用和消亡原因,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课堂理论,立足于实践。通过学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的阐述,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课例研究关键
(1)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理念。
(2)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注重地理实践
(3)运用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4.课例研究总结
课例研究结束后,案例总结是至关重要的,正确、精髓的总结是整个过程的点睛之笔。以往对于湿地的研究只是局限于湿地的作用和湿地的消亡导致的危害,地理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要求我们立足于实践,关注湿地保护的集体措施,关注有关国家对于湿地保护的立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教育也已经上升到位世界都关注的问题,为了能够解决出现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增强保护意识才是提高环境保护能力的必要手段。本文以湿地学习的研究过程为例,显示了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课例研究的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后活动设计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127
伴随着新一轮的教育改革,高中教材的内容和形式不断进行创新,教学工作也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而不断改革,课程教学由原来的只关注教科书正文逐步扩展到对教科书课后活动部分及课后作业的重视。高中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中科学地进行课程活动,也成为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国内的高中地理教材主要分为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和中图版等四个版本,本文主要分析了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课后活动设计,并对其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
一、湘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中课后活动的设计
1.活动设计的特点。根据湘教版高中地理的课程设计基本理念,课后活动是湘教版地理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活动也成为湘教版教材的一大特点。不同章节的活动设计存在较大差别,就总体而言,人文地理章节的活动数量远高于自然地理章节,不同章节的活动类型也有所不同。另外,课后活动的表达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简单的文字表述,也有图表呈现,此外数据统计与比较也占很大一部分内容。而活动类型则主要以读图分析与材料分析为主。
2.活动设计的原则。湘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课后活动的设计主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计活动类型,根据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活动内容,根据地理科学方法设计活动过程。其中课程标准要求是严格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高中地理课标编写的,活动类型是根据相应的课标要求进行权衡并设计的;而过程与方法目标则是基于地理素养的培养而进行设计的,多层次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的学习是活动设计的关键;在活动过程的设计中运用地理科学方法,从而向学生传授观察、试验、调查、分析、演绎等地理学研究方法。
3.活动教学原理。 课后活动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手段。湘教版高中地理课后活动教学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理:首先,活动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为目标;其次,活动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研究与分析;再次,活动教学的过程应体现地理学思想;另外,活动的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湘教版高中地理课后活动教学策略
1.基于地理素质培养的教学策略。 地理素质的培养是高中地理重要的课程要求。地理素养主要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方法三个方面。地理知识主要包括地理位置与分布、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教师通过教材中的课后设计,可以对地理知识进行相应的扩展,从而使学生建立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地理能力主要包括空间定位及观察能力、地理特征综合分析能力、地理现象因果关系分析能力等,课后活动中关于环境污染、河流治理等方面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地理能力。地理方法是指通过多种手段搜集资料,并在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借助地理学科知识对地理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课后活动借助观察、调查、分析、演绎等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掌握地理方法的能力。
2.基于地理学思想的教学策略。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包括整体性思想、空间思想、区域性思想、因地制宜思想以及人地协调思想等,其中,人地协调思想是地理学思想的核心。课后活动中的多因素地理现象分析很好地体现了整体性思想;活动中对于地区差异的对比分析体现了空间思想与区域性思想的综合利用;而某些实例分析中对于城市发展中协调问题的讨论则体现了人地协调的重要思想;对于农作物种植地区的选择性分析则表现了因地制宜的地理学思想。因此,课后活动是培养地理学思想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高中地理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97-01
高中地理新课程十分重视对学生身边的地理问题的探究,鼓励学生在地理学习情境中经历、体验和感悟,从而使学生的处理信息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无疑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我认为采用探究式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之一。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地理科学是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应用技术为一身的综合科学体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地理素养,将使学生在自然科学素养和人文科学素养方面有良好的提升。全面提高每一个高中生的地理素养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离不开探究式学习。在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以自己为核心,将自己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归纳总结细致地灌输给学生,而学生也十分“乐于”接受这样的灌输。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认为将探究式教学引入高中地理各阶段的学习中,尤其是从高一就应引起重视,对学生增强地理分析综合的能力,提高将地理原理运用于地理实际问题的水平都将有极大的益处。这不仅是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应对高考,更重要的是通过探究式的学习,使学生提高其地理素养,今后更好地应对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二、探究式课堂教学如何探究
1.激趣引题自学探究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面、辐射全课的作用。一堂课的开头虽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要像一块无形的“磁铁”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点。如讲天气系统时,给学生讲《三国演义》:“火烧葫芦峪”的故事;讲海水运动时,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巧妙出入的故事,通过简短的导入,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进入自学探究阶段。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连接起来,把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的恶习扭转过来,真正养成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的良好学习习惯。激趣引题使学生的自学探究增添乐趣和动力,更重要的是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2.解疑点拨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而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采用“兵教兵”的合作方式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交流相互探讨的结果,这种“兵教兵”的合作探究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合作探究还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意义和效果
首先,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形成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述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学习成果),并据此做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进而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必然会促进其对知识深层的理解。
第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创造性的关键是培养对地理信息的处理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强调“探索”、“发现”地理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从发散思维过渡到集中思维,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地理科学本质精神,使这种创造性的本质得到培养。
第三,使学生获得对地理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课堂中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对同学们的表现表示肯定,对同学们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语言表达、解题策略和手段、合作意识和技巧等方面的优点加以表扬,同时指出了努力方向,这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探究式教学模式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创设的问题应具有探究性、灵活性、新颖性。
2.创设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
3.教师要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氛围。
我们的学生,无论其处于什么阶段,他都是要向前发展的。高考不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而我们高中各阶段教学也不能仅为高考服务,要为学生更长远的未来服务,我们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要培养更高素质的人。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千变万化的过程。以内容定方法,以学生定方法,以过程情境变化,随时调整方法。无论怎样的方法都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探究式教学为地理教学开创了―片绿洲,让学生走出了教室、走出了学校、走向生活、走向阳光和大自然。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真正有了一个“亲自”思考问题的过程,真正有了一种“亲自”实践的精神,真正有了一片“亲自”飞翔的天空。
参考文献:
[1]赵福才. 地理课堂上的探究式教学[J]. 成才之路 2011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