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护理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措施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探讨352例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相应护理措施?方法:对我科2012年1月~2012年12月352例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针对心理问题采取护理应对?结果:通过对不同病情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健康教育,有350例好转?结论:冠心病是一种身心疾病,不仅需要药物治疗,而且需要精心护理和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对冠心病患者实施不同的心理护理,提高了患者自我护理保健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 冠心病;心理状态;护理措施

在护理工作中,本人通过对患者及家属传授所患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护理知识,调动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医疗护理活动,认真分析患者患病后的心理反应,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1],提高了患者自我护理保健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352例为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入的住院患者,均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1]?病例中男219例,女133例;年龄43~92岁;

2?实施方法

收集我科2012年1月~2012年12月352例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患者健康问题,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经济状况,并查阅门诊病历,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和健康教育计划,确定健康教育方式,尽量符合个体化患者的需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指导?如口头讲解,提问与讨论相结合;

3?实施效果

通过对我科352例冠心病患者不同心理状态的综合分析,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有350例好转出院?

4?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可由多种原因诱发,冠心病患者病前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频数及紧张值均明显高,对患者产生影响的主要是负性生活事件,最常见为家庭事件?工作事件?尤其是反复发作同时伴有性格障碍的患者,在经历负性生活事件后,产生明显的负性情绪体验,易导致疾病复发?如社会心理应激?精神紧张?吸烟酗酒?情绪波动等,经临床观察,这些患者突出的心理状态表现为焦虑?忧虑?恐惧?否认?角色紊乱等[2] .

4.1 焦虑的心理状态 老年病人的适应能力差,患病后住进陌生的医院,住院后饮食起居休息睡眠等日常生活难以适应,病人性格变得脆弱,心情不定,情绪低落?由于病人正常的生活和活动受疾病限制,需要他人照顾,对自己的价值感到怀疑,认为成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从而产生悲观?失望?自卑心理,加之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呈昼夜变化,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能否治愈常常产生焦虑心理,特别当心律失常频繁发作时,患者顾虑重重,心神不定,焦虑不安,睡眠减少,情绪低落,使原有病情加重?

4.2 紧张恐惧的心理状态 由于年老多病,加之对疾病严重程度及疾病性质不了解,容易自我扩大疾病的严重性和受死亡的成胁,从而产生恐惧心理?常常表现为紧张状态?冠心病患者常在夜间发作或夜间症状加重,有的患者每到晚上睡觉前即开始精神紧张,有的患者看到抢救别的患者而紧张恐惧,有的患者看到一些抢救仪器及吸氧的装置精神就紧张,促使病情加重.

4.3 抑郁的心理状态 冠心病在其发生发展中,患者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恐惧?孤独等负性情绪,其抑郁的发生率最高,抑郁往往会加重躯体症状,甚至影响疾病过程及转归?[3]多见于缓解?恢复期及老年的患者,这类患者担忧冠心病复发,担心出院后病情发作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照顾?有的患者愿意让一直负责他的医生治疗,担心更换医生后,不了解病情而延误治疗?

4.4 否认的心理状态 有的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或病情加重,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想准备,相信自己的身体会抵抗所有疾病或者根本不相信以往健壮的身体会得病?

4.5 角色紊乱的心理状态 患者住院后,要承担患者角色,原有的健康人角色可能暂时或长久的丧失,有的老年患者不能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

4.6 对疾病有关知识的需求心理 患者对冠心病病因?治疗及用药,病情预后?应注意问题缺乏了解,对疾病发展认识不足,虽有认识却满不在乎,不能从饮食?休息等方面加以调整,从而影响治疗的效果?

5?护理措施

5.1 焦虑的护理措施 针对这样的患者,充分了解他们的个性及病情后,根据其病情及身体状态为其安排简单?轻松?有趣味性的活动,为病人制定可行的活动计划,帮助病人逐步先完成短期活动目标,使病人能接受活动无耐力的症状.并告诉病人即使增加少量的活动也可以改善精神状态和恢复自信,有利于减轻焦虑症状?

5.2 紧张恐惧的护理措施 患者入院后即以热情亲切之态度与之接触,主动介绍监护室的环境,用稳重娴熟的操作技术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告诫病人不良情绪是冠心病发作的危险因素,帮助病人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树立一些良好的观念;接受自己的现况,勇敢地面对自己所患的疾病,为患者提供疾病的有关知识,是患者认识到冠心病是可防可治的,并指导他们掌握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以宣泄?平息?转移等方法来调节心理平衡,控制疾病发生的因素,解除病人的心理障碍?

5.3 抑郁的护理措施 加强护士自身的素质修养,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及熟练的操作技术,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学会分析患者心理的技能,通过自己的态度?语言行为等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在工作中心境平稳,有效地影响患者,并加强有关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掌握冠心病的发生机制?治疗休养中的注意事项及自我保健自我救护等知识?出院前向患者做好疾病的健康宣教;出院后定期电话回访,了解病人的病情及心理状态,让病人有信任感及安全感,提高治疗疾病的信心?

5.4 否认的护理措施 经常陪伴在患者身旁,尽量满足患者心理方面的需求,使他们感受到护理人员给予的温暖和关怀?与病人交谈时,要认真倾听,顺着病人的思路和语言,我们应主动地?有分寸地把病情和医生的诊断告诉患者,使患者认识疾病的程度,并介绍当前冠心病研究的进展,明确指出冠心病不是不治之症,以增强患者信心,使患者认清疾病,配合治疗?

5.5 角色紊乱的护理措施 我们要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急性期应重点加强生活护理,处处要体贴入微;为患者创造一个清洁整齐舒适的修养环境,以同情?关心?尊重的态度为患者服务?紧密跟踪患者身心健康的动态变化,将心理护理贯穿到每一个护理过程中去?营造温馨?和谐的人际氛围,提倡病友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让他们在温馨和谐的人际氛围中排除“孤独”?“被遗弃”等灰暗心理,鼓励患者自尊?自强,自己处理力所能及的事情,参加病房的集体活动,逐步尝试新的行为方式,重建健康的心理,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6 对疾病有关知识的需求心理的护理措施 给患者讲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一系列变化过程?介绍药物的作用与副反应以及不适症状的原因和缓解的方法,并给予详细的饮食?排便指导;主动向病人讲解治疗冠心病各阶段的注意事项,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对病人及家属也应进行冠心病知识宣教,绝大多数病人及家属不懂医学知识,更不了解冠心病的有关知识,通过宣教使他们对此病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出院前期,从药物?心理?生活?活动等方面制定详细?周密的出院指导,使病人出院后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我护理?自我调控,以巩固疗效,防止疾病复发?

6? 体会 通过对冠心病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教会患者自我护理的知识和技术,有助于患者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控制疾病的发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其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患者及家属对护士有了信任感,缩短了护患距离,加深了护患感情,提高了患者的保健意识和生存质量,促进了护理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占洁.急性心肌梗塞后胸痛的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1,17(8):347.

心理护理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儿童;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9-184-02

儿童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其心理也处于高度发展的敏感时期,在临床治病过程中,对其实施恰当的心理护理的重要性远远重要于生理护理,因此,作为一名儿科护理工作者,在熟练掌握对患儿的护理技能的基础上,还要熟悉儿童的心理发育特点,针对其心理特点,采取合理的心理护理方式,促进患儿的康复。

随着医疗模式的改革及人们对医学认识的深入,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重视。心理护理是针对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需要及心理状态等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进行护理以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提高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疾病的康复的一种临床护理方式。

儿科护理对象为14岁以下儿童,由于儿童各年龄段的差异,认知有一定区别,因此,在面对疾病时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掌握不同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更有利于心理护理工作的开展。

1儿童心理特点分析

1.1 婴儿期(0-1岁):此期患儿对陌生环境适应能力较差,但当其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时,患儿的感受是愉快和良好的。

1.2幼儿期(1-3岁):幼儿期的患儿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量,能够用简单的词汇同护理人员交流,但由于用词不当常常被误解而给护士带来一些困扰,一些病程长的患儿对护理人员特别敏感并大哭大闹,甚至用嘴咬、辱骂护理人员。

1.3 学龄前期(3-6岁):此期患儿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进一步完善,因觉得在患病期间能得到平时得不到的关爱,平时得不到的食品和玩具在生病期间也可以得到等,患儿会认为生病是好事,从而夸大不适。

1.4 学龄期(7-14岁):进入学龄期的儿童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尊心较强,由于性意识的发展,某些疾病的患儿还会出现害羞心理。有的患儿开始担心疾病愈后等。

对于一些罹患不治性疾病的患儿,往往有否认、愤怒、抑郁等一系列心理反应。

2心理护理措施

2.1针对不同阶段儿童心理特点进行的心理护理措施:由于患儿所患疾病各不相同,家长的文化层次也各有高低,再加上现在多为独生子女,相对比较较弱,在进行心理护理时比较困难,很难达到预计的效果。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总结出一下护理措施:

2.1.1婴幼儿时期的患儿,当其生理需要获得满足时,他们便会心情愉快,护理时应注意满足其各种需要,向父母了解患儿在家时的习惯,尽量满足患儿的需要,如把患儿喜爱的玩具带到医院,以减轻患儿的焦虑;要加强巡视观察。应注意密切观察患儿的饮食、大小便及衣着冷暖,护理人员接待患儿时应面带微笑,及时满足患儿的各种需要,经常拥抱、触摸患儿,建立与患儿之间的亲密感,消除其抵触心理。

2.1.2对于学龄前期儿童出现的认为生病是好事的情况,护理人员应对患儿父母解释这种心理,告知其不能过度纵容患儿,更不能打骂,而要正确引导。作为护理人员应关心和爱护患儿,注意使用鼓励性语言,如:你真勇敢等,在注射时跟患儿交谈转移其注意力,由于此期患儿已经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因此要注意维护患儿的自尊心,不能严厉批评指责,应多鼓励和表扬,在病情许可下可带些喜欢的玩具在病房玩耍。

2.1.3对于有一定认知能力的学龄期儿童要帮助患儿了解自己的病情,多与患儿交谈,了解其学习和生活情况,鼓励患儿鼓起勇气战胜疾病,条件允许时可允许同伴来院探望,多与好友沟通交流,为患儿创造一个好的就医环境。

2.1.4对于不治性疾病的患儿,护理人员应以最大的同情心和耐心,帮助孩子走完最后一段人生,同时做好父母的思想工作,多陪孩子,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

2.2针对家长的心理护理措施:患儿住院期间,其父母往往过于焦虑、紧张,出现一点问题就频繁的喊护士,而小儿由于疾病本身的影响及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又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反应,护理工作人员既要配合医生的治疗,又要同时考虑患儿的心理特点并兼顾家长的情感需求,对其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这不仅仅是医学模式转变后整体护理内涵丰富的需求,更是树立良好的医风医德、促进医院发展、促进患儿疾病康复的需要,家长的不良心理状态会对患儿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影响医患配合和患儿自身的康复。作为医护人员应充分理解患儿家长的心情,多做解释安慰工作,使患儿父母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刚入院时,家属的心情是尽快减轻患儿病痛,此时期不适宜对其进行心理护理,要等医生为患者诊治、家属情绪稳定后再进行心理护理。

对家属的心理护理知识除了适时开导外,还包括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介绍,如喂养知识,如何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预防鹅口疮等知识;药物相关知识,如何给药;臀部及脐部护理知识;出院时宣教基础免疫计划、健康体检、卫生习惯等方面知识等。

3总结

儿科护理其本身具有特殊性,不是单纯的医患双方关系,而是包括了医护、患儿和家长三方面的关系,作为一名儿科护士,在熟练掌握基本技能操作的同时,必须具有较高的医德风尚、爱心、责任心,在对患儿提供护理服务的同时要注意多与家长交流信息,全面了解患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同时还必须考虑到疾病的过程可能对儿童出现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映兰.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心理护理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手术 心理 护理

护理是手术室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手术质量有一定关系,特别是在生活水平得到飞速提高的当今社会,患者对医疗技术及护理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患者选择医院的主要依据。传统的护理只是简单的履行医嘱,通过一问一答来收集患者信息,但是在医疗制度不断改革的的时代里,此种护理形式已远远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整体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主线”的护理理念成为护理领域的新要求。手术患者因受到精神上和肉体上的一定刺激,患者进入术间后常会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陌生感、恐惧感和手术中痛感等不稳定的心理状态。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变,必然导生理变化,影响患者手术的圆满顺利完成。因此对手术室者的心理护理相当重要,现将我院手术室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术前访视 通过与患者交谈,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 、情绪反应及对手术的思想准备情况、了解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根据患者提出的问题和要求认真予以解答 ,消除患者的心理疑虑。介绍手术室的有关情况,用 自己的言行举止深深感染患者及家属,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护士在护理实践中,要注意运用规范的语言、标准的肢体语言、恰当的装束举止、主动与患者沟通。在语言沟通过程中,配合相应的动作、表情手势等形体语言,强化沟通效果,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1.2术前接病人 术日晨接患者要热情问候患者 ,关心患者的睡眠情况。搬动患者时动作要轻,同时注意遮盖,多给予关心体贴,安慰患者及家属,使其产生依托感,其恐惧焦虑心理就会减轻。同时注意保护病人隐私,将病人身体尽量用被子盖好,注意保暖。

1.3护士要注意衣帽穿着整齐、举止端庄。医护人员的仪表言行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便会产生恐惧、紧张、焦虑、孤独无助的心理。

此时护士应适时地给患者 以鼓励、安慰 ,使患者在陌生的环境中感受到温暖。有的患者处于清醒或半清醒状态,不要高声喧哗,也不要窃窃私语,避免对患者产生一切不良刺激。当遇到意外情况时,不应惊慌失措以免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手术室护士要有准确、敏捷、果断的医疗作风,熟练快速的反应操作技能;手术室护士除具有一般的护理知识和素质外,还要掌握较全面的医学理论知识,娴熟和果断地配合医师抢救。

1.4术后访视选择术后24小时内随访病人,给予病人关心爱护。因为病人术后24小时基本恢复良好,病人意识和体力恢复尚可,病人肯定迫切想了解手术效果和预后等情况,作为手术室护士有责任和义务将手术的基本情况告诉病人,使其安心养病,排除心理阴影,利于更快的身心恢复。

2 讨论

心理护理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门诊;心理;分析;护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健康保健的需求也不断上升,其希望获得高水准医疗服务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门诊作为医院面向社会的第一窗口,门诊工作不仅可以直接反映全院的医疗质量,同时又能体现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业风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医疗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生物医学模式也逐渐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转变,在新形势下,要求门诊实行人性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的三级甲等医院,门诊患者流量大、人群广,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地域,性格、文化程度差异较大。患者来院就诊从分诊、挂号、候诊、就诊、到检查治疗直至最后取药离开医院。在整个医疗过程中,由于程序复杂、候诊时间长、环境生疏,加之疾病的痛苦,容易使患者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有研究表明[1]门诊患者中焦虑、抑郁及害怕的发生率达到了26.0%和26.60% ,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因此,门诊医护人员掌握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理解患者就诊心情,尊重患者的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才能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医 ,保证门诊工作的顺利开展。

首先,门诊患者普遍存在着以下心理特点:陌生、恐惧,焦虑、烦躁,对医生心存疑虑,挑选知名医生,希望药到病除[2]。

1 心理原因分析

1.1环境生疏 我院是川东北大型综合性医院,门诊患者来自三区六县,甚至还有很多从外地来,他们多为首次就诊的患者,对医院环境不熟悉.就诊程序不了解,对医生护士的业务水平持怀疑的态度,加上对自己的疾病能否治好的担心,从而会产生孤独、害怕、不安,非常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热情主动的帮助。

1.2就诊环境恶劣,"三长一短"现象突出。我院门诊大楼修建于70年代,建筑面积约为5500m2。随着医院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近年,我院的年门诊量逐年增加,2013年门急诊就诊人次已达120余万,日门诊量最多时可达5000余人,远远超出了现门诊大楼的承载能力,拥堵和各种排长队现象十分突出。患者在一系列诊疗过程中,由于科室和专业的细化,常常要往返多个部门和诊室,由于门诊布局和建筑结构不够合理,各科室分布相对分散,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各单元的标识不够清楚明了,增加了患者各服务站点之间的往返时间和流动量,以及患者盲目、无效的移动,从而延长了患者在医院的滞留时间。门诊患者多,医生工作量大,常常是患者还没有讲完,医生把处方和检查单早已开好。以上情况均容易造成医患之间的矛盾,增加患者焦虑烦躁和不冷静的情绪。

1.3经济状况 因为每个患者的经济收入、消费观念、文化素质存在着差异,所以对医生诊疗水平、服务质量要求各不相同。有些经济收入高的患者,希望用高级的仪器做全面的检查,开最贵的药,误以为便宜药不管用。而对于大多数农村患者以及其他经济比较拮据的患者,就诊时害怕医生乱开各种检查及药物,高额的费用自己无法承受。如不按患者的要求,患者就会不理解,对医生的诊疗不满意。

1.4疑虑的心理 门诊初诊患者出于对自己疾病知之甚少,希望得到经验多、技术好的医生诊治,患者往往心存顾虑,愿意找高年资的医师就诊,怀疑年轻医师的医术。近些年,由于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有所下降,他们期望医生为其进行全面检查,但对医生开具的检查和药物又不理解,担心自己被"宰",总是抱着猜疑的心理。

1.5急切的心态 门诊患者一般都求治心切,故有尽快办理就诊手续尽早明确诊断的心理。大多数患者都希望为自己诊疗的医生都是医术精湛的专家,医生的诊疗及时准确立即见效,对所有检查希望一次就有明确诊断,希望看一次医生就能立竿见影,药到病除。

2 护理措施

2.1改善医院就诊环境,完善综合服务措施,体现温馨服务工程。门诊环境是患者接触医院的第一印象,创造一个干净、舒适、典雅的就医环境,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减少因病痛给患者带来的负面影响。门诊大厅配备电视机,让患者在候诊时放松紧张情绪,更好都渡过等待的时间。门诊大厅咨询服务台发放专家信息一览表、预约挂号需知以及各种健康宣传资料,让患者在第一时间掌握就诊信息;门诊办公室设置了便民箱、意见薄,配备了轮椅、雨伞、紧急公用电话等,让患者在有困难时能得到及时帮助。

2.2优化服务流程,提高诊疗效率。设置优质的分诊导医人员,快速、准确引地导患者到挂号后到相应诊区就诊,减少患者因盲目挂号而退号、换号,避免挂号大厅长时间拥堵。根据门诊情况,适时增设挂号、收费窗口,缓解高峰期挂号、收费压力。设置门诊患者就诊流程说明,各楼层科室分布示意图,以及各种指示标牌,更加准确地引导患者去到相关部门,减少患者在各部门间的无效往返。

2.3增强人文服务意识,注意语言行为规范。门诊管理重点抓"形象服务工程",让医护人员做到微笑服务,礼貌用语。以"患者至上,服务第一"为宗旨,为患者创造出轻松和谐的气氛,安抚他们焦虑不安的心情。对待患者有爱心、耐心、责任心,语言、行为规范有礼,并注重沟通技巧。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应多从患者的角度去理解患者的心情,懂得患者的心理,用最适当的语言和行为技巧去解除他们的负担,满足他们的需求。在任何情况下,不可以与患者发生争执,不能去激化矛盾,应以柔和来化解矛盾。医护人员在工作时应主动、热情,多一个微笑,多一声问候,多一个指导,都会使患者感到温馨,减少患者在候诊时的焦虑不安。

2.4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提升服务能力。分诊护士应具备全面的业务知识。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症状和体征,化验指标、临床意义,及时了解各科室开展的新业务、新技术、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面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护理策略,对于门诊患儿家长,他们往往比一般患者更加焦躁不安,并且容易失去理智,我们应尽量安抚他们情绪。对于老人,他们希望得到更多关注和各种特殊待遇,我们应该更加主动关心和问候。

门诊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熟练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无论工作多忙,患者多烦躁,只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采取适合的疏导方法及护理措施,既能使患者感到亲切自然,保持良好的心态就诊和治疗最终满意离诊,也能尽量减少医患纠纷,最大程度保证医疗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元兴,绍大飞,袁杰,等.综合医院门诊患者焦虑、抑郁症状调查[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0,20(4):260-261.

[2]梁美.各类人群门诊候诊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现代护理,2010,7,(19):139-140.

[3]李海英,常丽丽.门诊候诊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18(3):126.

心理护理措施范文第5篇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一直呈持续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以手术切除作为治疗乳腺癌的手段,从长期的临床工作中笔者发现诸多因素对术后恢复有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康复。现结合近年来的临床工作实践,就如何搞好乳腺癌患者的护理及心理指导谈点浅见。

1临床资料及护理诊断

某医院2002年1月~2004年12月共行乳腺癌根治术或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共7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1~58岁,平均42.5岁。住院时间15~20天,均在术前行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癌,66例术后恢复较好,未发生并发症,定期化疗和(或)放疗。2例死亡,5例未随诊。

患者手术前由于不了解病情而普遍存在恐惧、焦虑的心理。术后又怕切口疼痛,术侧肢体不适。担心皮肤完整性损害,特别是年轻女性往往会因此而心情郁闷。

2护理措施

患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其对手术的耐受性及术后的康复效果。因此,做好手术前后的护理及心理指导工作非常重要。特别是护理人员在患者面前要始终保持镇静、自信,给患者一种安全感。

2.1术前护理术前护理主要是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治疗的意义,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鼓励患者做咳嗽、排痰及床上的排便练习,提供多方面的生活护理等。如指导患者进食高营养易消化食物,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2.1.1术前准备完善有关检查。术后患侧肢体不宜行静脉穿刺。做好手术区皮肤的准备,特别是腋窝处,需植皮者还应做好供皮区的准备。

2.1.2心理支持患者入院后,包括其家属因担心手术效果,都会表现出焦虑、沮丧的情绪,护士要关心、体贴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并给予帮助,对了解病情者要向其介绍有关乳腺癌的治疗进展及成活率方面的信息及有关疾病与手术知识,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对疼痛者,要多给予安慰,提供精神上的支持,配合医生适当使用镇静止痛药物,改善患者不良的情绪,保证其休息与睡眠,使机体处于接受手术的最佳状态。

2.2术后护理

2.2.1观察病情变化患者回病房后应给予平卧位,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血压平稳后患者清醒且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予半卧位,抬高患侧上肢,以利于呼吸和引流,避免或减轻术侧肢体水肿。注意伤口有无渗出,保持敷料干燥、整洁,注意患肢皮肤的颜色深度。做好负压引流管护理,妥善固定,防止滑脱。注意负压引流是否通畅及术侧肢端血运。观察引流液颜色、性状、量,引流量每小时超过100ml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2.2防止术后水肿和功能障碍要向患者讲明术侧肢体水肿的可能,即由于手术时腋窝淋巴结清扫使淋巴液及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和术后胸部伤口加压包扎所致,使其配合。指导患者及时进行患侧上肢功能锻炼,以防发生功能障碍。活动上肢先由肘部开始逐渐发展到肩部。术后1~3天应锻炼手、腕部及肘关节功能,可做伸指、握拳及屈腕、屈肘等锻炼。术后4~5天,可练习侧肩部及同侧耳部的功能,然后逐步练习将患肢的肘关节屈曲抬高,手掌置于对侧肩部、颈后,进而以患侧手掌越过头顶并触摸对侧耳部为止,以促进肢体血液循环。

2.2.3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并做深呼吸运动,有利于肺扩张,防止肺部并发症遵医嘱口服三苯氧胺(TAM)或来曲唑等药物。

2.2.4饮食指导患者术后由于食欲不振致进食量减少,要及时向患者讲解因手术可能导致其营养失调,原因主要是癌性消耗、因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抑制消化道的运动与消化腺的分泌,致食欲不振[1]。因此建议其增加热量,以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为主,促进组织生长及伤口愈合[2]。

2.2.5其他同时,术后患者卧床期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主管护士应给予完全帮助、部分协助、支持教育等不同方式护理,满足其自理需要。

3放化疗的护理

3.1术后放化疗的前期思想工作辅助化疗的目的是采用全身用药以消灭体内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或微小残余瘤灶,护士除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勤巡视、多交谈,宣教化疗和放疗的不良反应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措施,从而提高乳腺癌的远期疗效。

3.2控制放化疗不良反应放化疗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常在用药后1~3天内出现如恶心、呕吐、脱发、骨髓功能抑制等,这主要是由于心理上的因素引起的。对于化疗药物所导致的毒副作用,一定要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使之配合医生给予预防或及时对症处理以缓解症状,并嘱患者坚持化疗。因化疗会引起恶心、呕吐,可采取化疗前15min予恩丹西酮8mg静脉注射,止吐效果明显。

3.3对于化疗过程中药物不慎渗出或出现静脉炎要迅速对症处理,防止皮肤坏死要指导患者进低脂肪、高纤维、高蛋白、富含多种维生素类食物,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等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忌食生、冷、硬、不洁食物,并指导患者服用一些提升白细胞的药物,如利血生、强力升白片、鲨肝醇、维生素B4等。告知患者用药当日禁忌局部热敷,减少药物渗出刺激组织。

3.4放射治疗期间出现的皮肤损伤及肺部放射性损伤,也常使患者出现畏惧心理此时应细心讲解放疗的重要性,并指导患者穿宽松纯棉内衣。出现皮损,可在破损区涂抹具有收敛作用的药物,使其干燥,促进创面愈合。大面积皮损时,要停止放疗并对症处理,合并感染时需抗感染,保持创面清洁、干燥,以利愈合。保持居室通风,经常户外活动,提高抵抗力,防止并发放射性肺炎。

4心理指导

4.1心理类型及护理措施由于疾病的折磨和精神的摧残,加以手术、化疗对机体的打击,甚至毁损性破坏,患者往往存在焦虑、悲观、绝望的心理状态。作为护理人员,要了解并掌握不同心理的产生时期,对症下药采取对策措施,见表1。

表1不同心理的产生时期所采用的对策(略)

4.2失眠的护理失眠是乳腺癌患者常见的症状,手术影响患者的形体美,多数患者情绪极其低落烦躁、自卑,甚至缺乏治疗信心,引起失眠。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切口愈合,增加感染机会,延长住院时间[3]。

4.2.1失眠类型在上述临床资料中,73例病患者中有42例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失眠,占57.5%,见表2。

表242例存在不同程度失眠及所占比例(略)

4.2.2影响睡眠的因素见表3。

表3影响睡眠的因素(略)

4.2.3护理分析

4.2.3.1对疾病焦虑恐惧和担心手术预后是造成失眠的主要原因要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性格特点、病情轻重的情况因人而异,做好心理分析,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想法,使患者了解病情,促进其对疾病及治疗的理解,配合治疗。有条件的,可请术后康复病例现身说法帮助患者接受疾病的事实。

4.2.3.2及时处理疼痛及手术造成的不适术后切口疼痛或晚期癌肿转移引起的疼痛是造成乳腺癌患者失眠的重要原因。术后镇痛一般采用芬太尼、布比卡因、氟哌啶等药物,通过镇痛泵持续给药,镇痛效果明显。晚期癌症转移引起的疼痛,口服曲马朵缓释片,肌肉注射度冷丁、吗啡止痛,尽量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少因疼痛引起的睡眠障碍。

4.2.3.3取得患者单位及家属的理解和支持不少患者担心切除后会导致女性形体改变,影响工作或遭家人遗弃。因此要取得患者单位的支持及家属理解,不可歧视患者,要鼓励患者术后加强患侧上肢功能锻炼,做到生活自理。同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及工作,可让患者走出患者角色的阴影,满足其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4.2.3.4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和睡眠条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适宜的温湿度是良好睡眠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室内相对湿度50%~56%,温度18℃~24℃。夜间应调弱照明灯的亮度,避免灯光直射患者面部,最大限度地减少噪音。同时应根据每个人的生活条件和文化修养,满足个人对睡眠条件的特殊要求。如各种检查、治疗、护理尽量集中进行等。

5出院指导

出院指导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帮助患者认识和预防疾病、促进和恢复健康起到一定作用[4]。在护理和治疗中,向患者宣教康复知识,包括合理饮食、手术侧肢体的功能锻炼。

5.1饮食加强营养,宜食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类食物,如牛奶鱼,虾,蛋,瘦肉类,多食芹菜,菠菜,胡萝卜,多吃生菜,忌食高脂饮食,如肥肉、动物内脏等。

5.2活动乳癌根治术后最常见的后遗症是患侧肩关节活动障碍。活动可加强术中保留下来的肌肉得力量,松解和预防粘连,最大限度的恢复肩关节的活动范围。一是练习划旱船的转动,绕环的训练;二是出院后,在家庭和工作单位要努力去做常规的活动,如扫地、擦桌、提轻物等。要求在术后1~2个月即完全恢复肩部运动,基本上达到抬举自如的程度。

5.3及时复诊定期化疗和放疗,把治疗和护理方案记录于出院病历上,嘱家属密切注意患者的心理和病情变化。乳腺癌患者经治疗出院后第1~5年期间,每半年来医院随诊复查。5年后,每年随诊复查1次直至终生[5]。

此外,家庭和社会都要给予她们关注和支持,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乳癌术后身体恢复后不影响夫妻生活,丈夫应多体贴妻子,给她最好的心理支持,可穿宽松肥大的衣服,佩带义乳,年轻的女性可做隆胸手术。总之,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才是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剑前.心理护理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68-71.

2吕式瑗.护理学基础.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109.

3刘义兰.住院老年患者睡眠质量及干扰睡眠因素的调查.护理研究,2001,1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