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房地产服务市场调研

房地产服务市场调研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房地产服务市场调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房地产服务市场调研

房地产服务市场调研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服务供应链,模型构建

1、引言

在“服务型经济”的蓬勃发展全球产业结构大背景下,传统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在供应链研究领域,对于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已较为成熟,涉及服务供应链方面则相对较少。由于与制造业运作模式不同,服务业需构建新的供应链模式来提高其整体竞争力。无论从实际需求还是理论发展的角度看,对供应链的研究重心从产品供应链转移到服务供应链将成为必然趋势。

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它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决策有巨大影响力。近年来,国内外资本大量流入房地产市场,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房地产业调控力度,这都加剧了房地产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市场需求方面,客户对房地产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对房地产的质量要求提高,这也是房地产企业所面临的挑战。提高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的生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房地产企业可以运用先进的开发模式,引入科学的管理理念,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突破局限自身发展的阻碍。本文将对房地产开发过程从服务供应链的角度进行研究,构建房地产开发服务供应链管理模式,并对其内涵、结构模型进行初步的探讨。

2、服务供应链的界定

在20世纪末,供应链领域出现对服务供应链的相关研究,但目前仍处于不成熟阶段,服务供应链的相关定义也尚未形成统一。根据国内外关于服务供应链的研究,可以把服务供应链的涵义概括为以下几类:

第一种观点认为,服务供应链是指服务行业中的不同服务生产主体之间的关系。Edward G. 等学者提出服务供应链是服务行业的供应链,认为服务供应链的行为不同于产品供应链[1]。

第二种观点认为,服务供应链是在服务行业应用产品供应链的思想管理有形产品。Jack, Richard等在医院健康护理方面通过采用供应链管理中的药品库存管理和信息集成的思想,提高服务的综合绩效[2-3]。金立印在其文章中认为在服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服务性企业有必要采取在制造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来提高预测服务需求的能力,高质量、低成本、快速高效地对应不同顾客的不同需求,以获得持久性竞争优势[4]。

第三种观点认为,服务供应链是产品服务化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先后服务活动,其本质的是基于产品服务化角度来定义的。Dirk和Steve等学者认为服务供应链是产品服务化过程中产品售后服务支持所涉及的服务计划、分配资源、配送和回收、分解、修理恢复等管理活动[5]。

第四种观点,Ellram 提出服务供应链是在专业服务中从最早的供应商到最后的客户中发生的信息管理、流程管理、能力管理、服务绩效和资金管理[6]。而我国的更多学者将服务供应链与行业特性相结合进行的研究,能够起到指导相关行业实践的作用。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物业、医疗保健、旅游和物流服务等行业。

基于上述文献中关于服务供应链的相关界定,作者认同第四种观点。不同的行业有着各自行业的特殊性,需针对其个性来进行服务供应链的研究,使得研究成果的实用性更强。本文主要根据第四种观点对房地产开发服务供应链展开讨论。

3、房地产开发服务供应链

3.1涵义

房地产开发服务供应链,是指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为核心,顾客的需求为出发点,将服务分配予相应的供应商,并通过对资金流、信息流、服务流和物流的控制,将服务流程管理、能力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服务绩效管理集成的网链结构模式。

房地产业是以房屋建筑为生产对象的物质生产部门,同时也是为客户提供房地产相关服务的部门。在整个房地产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一条主要的供应链条:材料设备供应商 承包商 房地产开发商 最终客户,这是一个相互关联的链条。从房地产项目立项到竣工,售出的整个过程中都是以开发商为核心,房地产开发企业是一个“总集成商”,从项目策划、设计、承建、监理、到最后的销售和后期物业维护,这些环节中所涉及的单位都可看作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服务供应商。

房地产开发过程所涉及的主体众多,这就决定了房地产开发的服务供应链的多层次性。服务主体之间的结构关系如图1:

图1 房地产服务主体之间的结构关系

3.2 房地产开发服务供应链的结构模型

房地产项目的开发程序复杂,涉及主体众多。只有有一个良好的结构模型,才能保证服务供应链中各个服务主体之间密切协作,使供应链模型正常运转,能够在低成本和高质量之间寻求到平衡点,最终达到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房地产项目开发主要包括以下流程:房地产开发商首先通过市场调研,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了解客户的需求;然后对项目立项,按功能对项目进行分工:由银行或金融投资机构为项目提供资金的服务;策划、设计公司对项目提供项目规划和设计的服务;监理、造价公司提供监管和咨询服务;承包商提供项目的生产服务;销售公司则为项目提品推广和销售等服务;物业公司为项目提供后期维修等物业服务。房地产开发商是总集成商,在这服务过程中,对资金、信息、物流、服务等进行总的协调控制,对服务的流程、质量等进行监督管理,最终为客户提品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

房地产开发服务供应链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物流、服务流

资金流、信息流

流程管理、能力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绩效管理

图2 房地产开发服务供应链结构模型

房地产开发服务供应链,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的,以服务为载体,以间接服务供应商、直接服务供应商、整合服务集成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客户为主体,包括流程管理、能力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绩效管理等主要活动,融合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服务供应链。

房地产开发服务供应链中最显著的特点是要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选择合适的服务供应商提供服务。这就意味着整个服务供应链更加依赖于信息的流动和共享,服务集成商应更加注重对信息流的管理,避免企业之间形成信息孤岛。在该模型中房地产开发企业是一个服务集成平台,它是整条服务供应链的核心,开发企业通过对市场的调查,预测客户的需求,掌握市场需求的变动和更新,不断寻求新的价值增长点。并通过对服务供应商绩效评估与管理,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整合各服务供应商的资源,在基于实体产品和基本服务的基础上,以较低的成本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最终达到满足客户需求的目标,从而构成以服务为节点的实体和信息流通的网络。同时,由于房地产业的特殊性,资金流的控制在整个供应链中尤为重要,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对资金的有效利用与控制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核心任务。

3.3 意义

与一般企业不同的是,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要通过外部企业作为载体完成服务,实现价值,载体协同作用时,创造的价值更大。房地产开发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供应链的竞争,如何优化服务供应链,是房地产开发商所关注的重点。单纯地依靠外部企业进行竞争,会使得房地产开发企业失去核心竞争力,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要在市场竞争具有持续性的优势,就必须对外部服务体系进行管理,优化自身的服务供应链。

3.3.1 提高开发商对市场的反映

以房地产开发商为核心的房地产开发服务供应链中,开发商是一个总的集成商,能够增进其他服务系统中的企业之间的交流,加快信息的处理和传递,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并能够及时了解到市场需求的变化、房地产建设的最新技术和材料、寻找项目资金来源和合适合作伙伴,有利于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映速度,提高企业决策的准确性。

3.3.2 有利于开发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选择富有核心优势的环节进行运作是企业在资本市场暗潮中规避风险的重要战略决策,而剩余环节的业务有选择地外包给其他企业,达到各环节最佳能力的组合,形成房地产品整体的竞争优势,并能够有效地提高产品质量、服务水平,降低产品价格。

3.3.3 有助于提高行业水平

在房地产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多方企业间的合作,要保证工程顺利进行,企业间必须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尤其是开发商、设计院与承包商三者之间,信息沟通不畅会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房地产开发服务供应链是一个服务网链,其中各个企业之间的信息都能够得到有效沟通,房地产开发商处于核心地位,它的职责是要保证各环节之间的信息的畅通性与准确性。同时,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有助于开发商监督工程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而提高房地产行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4、结 论

结合服务供应链研究现状,本文对房地产开发服务供应链进行了定义和结构分析。架设网链结构的房地产开发服务供应链模式,地产企业作为整个架构的核心依托开发商将服务项目分类逐级分包给其他企业的同时对项目进行一系列的管理,共同完成服务项目,满足客户需求。房地产开发服务供应链模型的构建有利于提升开发商的管理素质和整个行业产品和服务质量。但是,本文只是粗略地对房地产开发服务供应链进行了分析,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有待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Edward G Anderson, Douglas J Morrice, Gary Lundeen. Stochastic Optimal Control for Staffimg and Baclaog Policies in a Two-Stage Customized Service Supply Chain[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6, 15(2): 262-278

[2] Jack S. Cook, Kathy Debree, Amie Feroleto. From raw materials to customer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the service industry[J].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66(4):14-21.

[3] Richard Metters, Kathryn King-metters, Madeleine Pullman 著,金马译,服务运营管理[M]. 北京:清 华大学出版社,2004.

[4] 金立印,服务供应链管理、顾客满意与企业绩效[J].中国管理科学.2006.2

[5] 程建刚,李从东. 服务供应链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8:101-102

房地产服务市场调研范文第2篇

2010年4月8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与哥斯达黎加外贸部长鲁伊斯在北京共同签署了《中国一哥斯达黎加自由贸易协定》(以下简称《协定》)。该协定涵盖领域广开放水平高,是我国与中美洲国家签署的第一个一揽子自贸协定,同时也是中哥两国关系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该协定将于2010年下半年开始实施。此次中哥自贸协定的签署,表明了两国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坚持对外开放、反对贸易保护的坚定决心。这将进一步促进两国互利双赢,为两国共同应对世界金融危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步伐发挥重要作用,并将为两国经贸合作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中哥在双边贸易、投资、承包工程、劳务等领域进行了良好的合作,双边经贸往来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哥斯达黎加已经成为中国在中美洲地区的重要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为继美国之后哥斯达黎加的全球第二大贸易伙伴。据中国海关统计,2008年中哥双边贸易额达到28.9亿美元,是2001年双边贸易额的32倍。特别是在2009年,受金融危机冲击,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对外贸易普遍陷入衰退,中哥双边贸易额却逆势上扬,达到3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0.2%,我自哥进口额达到2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6.6%。

日前,商务部国际司负责人向本刊记者介绍了《协定》的谈判过程和基本内容。

一、谈判时间短、效率高

中哥自贸协定谈判是在2008年11月主席访哥期间由胡主席和哥总统阿里亚斯共同宣布启动的。中哥自贸协定从第一轮(2009年1月)正式谈判到(2010年2月)圆满结束,仅用了一年零一个月时间。

二、《协定》促进两国全方位合作

中哥自贸协定涵盖领域广泛,条件优惠,是中哥两国双边经贸关系达到高水平的标志。中哥两国虽相距遥远,但经济互补性强,《协定》的签署将有利于巩固和促进双方经贸关系,促使双方进一步相互开放货物、服务市场,增进优势互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两国企业和人民带来更多福利,也将有助于推动两国各个领域全方位合作,拓展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我企业将借助《协定》的优惠条件拓展哥斯达黎加和中美洲市场。哥企业也将以《协定》为契机进军中国市场,并以中国为平台开拓亚洲市场。

三、《协定》主要特点

内容涵盖全面《协定》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技术性贸易壁垒、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贸易救济、知识产权、合作等内容,是我国与中美洲国家达成的第一个一揽子的自由贸易协定。

实现互利双赢《协定》既满足了世贸组织对自由贸易协定的要求,也照顾了中哥双方的各项关注;既为各自具有优势的产品和产业进入对方市场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保护了双方的敏感产品和产业。

体现各部门密切合作《协定》议题多,涉及外交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等30多个部委所管辖业务,共有200余人次参与《协定》谈判。在历次谈判中,各单位谈判人员以国家利益为重,发扬连续作战精神,团结协作,克服了诸多困难,共同促成了谈判的圆满完成。

四、《协定》主要内容

货物贸易

在货物贸易方面,中哥双方将对各自90%以上的产品分阶段实施零关税。中哥两国的全部货物产品将分为六类实施关税减让。第一类产品在《协定》实施后立即实施零关税,分别约占中、哥税目总数的65.3%和62.9%;第二类产品在《协定》生效5年内线性降税至零,分别约占中、哥税目总数的28.7%和4.0%;第三类产品在《协定》生效10年内线性降税至零,分别约占中、哥税目总数的1.8%和21.5%;第四类产品在《协定》生效15年内线性降税至零,分别约占中、哥税目总数的0.9%和2.5%;第五类为例外产品,不作关税减让,保持最惠国关税,分别约占中、哥税目总数的3.3%和8.9%;第六类为关税配额产品,配额内实施零关税,哥实施配额管理的产品共4个,中方无关税配额产品。

《协定》实施后,中方的纺织原料及制品、轻工、机械、电器设备、蔬菜、水果、汽车、化工、生毛皮及皮革等产品和哥方的咖啡、牛肉、猪肉、菠萝汁、冷冻橙汁、果酱、鱼粉、矿产品、生皮等产品将从降税安排中获益。比如,我国苹果汁将在《协定》实施后直接进军哥方市场,而不用缴纳关税。自贸协定将让双方的消费者以更优惠的价格享受来自异国的消费品。比如,哥斯达黎加的咖啡品质享誉世界,《协定》实施后,我国咖啡的进口关税将10年内降为零,我国咖啡爱好者将能以较低的成本享受高品质的咖啡。

服务贸易

在服务贸易方面,在各自对WTO承诺的基础上,哥方将在电信服务、商业服务、建筑、房地产、分销、教育、环境、计算机和旅游服务等45个部门进一步对中方开放,中方则在计算机服务、房地产、市场调研、翻译和口译、体育等7个部门对哥方进一步开放。比如,哥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是哥主要产业之一。每年一到雨季,来哥旅游的欧美人挤满了哥首都机场,哥旅游市场一派繁荣景象。在导游服务市场准入承诺中,哥方承诺没有限制,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可以进入哥国内提供导游服务,分享这块蛋糕。

此外,为进一步便利两国商务人员来往,《协定》为商务人员临时入境规定了透明的标准。双方同意设立有关工作组进一步就签证便利化等事宜进行沟通。

原产地规则和海关程序

在原产地规则方面,以税则归类改变标准作为原产地判定的基本标准,将区域价值成分标准和加工工序标准作为辅助标准。双方据此制定了所有税号产品的原产地规则清单。此外,《协定》还就原产地证书、享受优惠关税货物通关要求、原产地核查等做了规定。

关于海关手续,《协定》对海关合作、风险管理与货物放行、行政裁定、便利化等内容做了规定,旨在简化和协调双方的海关手续,确保双方海关及行政程序实施一致与透明,确保货物和运输工具高效快捷的运转与通关,便利双边贸易。

技术性贸易壁垒、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

在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方面,《协定》规定,双方将加强进口方对出口方实施检验检疫、出证程序、控制和加工过程的核查以及核查结果的信息交流,这将为促进双边农产品贸易健康发展、保护国内农产品及相关产业发挥积极作用。

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就推动双边强制性合格评定结果互认的可行性研究工作,提高贸易政策透明度,通报强制性合格评定产品清单、合格评定程序、时限、收费标准和进口许可程序以及促进贸易便利化等做出了规定,为双方产品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

贸易救济

在贸易救济方面,《协定》规定,双方将保留在世界贸易组织反倾销、反补贴、全球保障措施相关协定下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协定》还参照世界贸易组织保障措施协定和国际上签署自贸协定的通行做法,纳入了双边保障措施条款。这一规定既可帮助两国有效应对双边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冲击,又可防止其滥用保障措施。

知识产权

《协定》双方同意在各自法律法规框架内,开展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交流与合作,采取适当措施保护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传统。

合作

在合作领域方面,《协定》规定,双方应就出口促进、吸引投资、科技、中小企业、农业、文化、体育、减灾、竞争政策等领域开展合作。此外,双方还将加强在教育、卫生、传统医学、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

房地产服务市场调研范文第3篇

一、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意义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

服务业具有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巨大、资源环境亲和的特点,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意味着相应提高再生性资源耗费比重,进而使工业对实物资源的需求相对下降,对服务资源的需求相对上升。因此,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咨询、信息服务、科技开发、商务服务、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使制造领域中的各类产业要素得到充分激活和最优配置,是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尚处于工业化过程中期,经济增长还将主要依靠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增长。但目前我国制造业正面临严峻的产业升级和结构高级化的挑战。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中后期,随着分工深化和服务外包化趋势,从制造领域独立出来的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生产业,对制造业升级的支撑作用逐渐显现。因此,积极发展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全面、完善的协作与配套环境,是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和保证。

(三)扩大城市就业、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由于在战略上没有充分重视城市对工业发展的聚集和支撑效应,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进程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脱节。2009年,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之比仅为1.16,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4―2.5的合理值。从就业结构看,我国服务业就业比重为34.1%,世界上大多数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一般为45%,发达国家大都在70%左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相对较低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和相对分散的工业布局弱化了工业经济对生产的中间需求,进而抑制了以生产服务为主的城市服务体系的发展,最终造成了城市服务业发展不足和就业机会短缺。因此,以生产业为突破口,着力强化城市对制造业发展的配套服务功能,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对工业化的集聚和承载能力,更能够在深层次上打破限制城市发展的根本束缚,为城市化进程开辟更大的拓展空间。

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服务业快速增长的带动下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发展的外部化特征愈加显著。1998―2003年,美国生产业年均增长5.4%,高于GDP增速0.7个百分点,更高于制造业0.9%的增长水平,占GDP比重达到39.1%,占服务业净产出的59.5%。在OECD国家,金融、保险、房地产及商务服务等生产业占GDP比重也超过了三分之一。综合来看,发达国家在促进服务业发展方面主要有以下一些共性的经验:

(一)健全的法律法规是保障服务业发展的基础

为了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制定了一系列法规,逐步放宽对公路、铁路、航空、航海等运输市场的管制,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运输费率下降、服务水平提高。例如,1977―1978年制定 “航空规制缓和条款”。再如,在金融业方面,美国国会1999年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在信息服务业方面,美国政府先后颁布了《电子信息自由法案》、《个人隐私保护法》、《公共信息准则》、《削减文书法》、《消费者与投资者获取信息法》、《儿童网络隐私保护法》、《电子隐私条例法案》等法律。而在促进商务服务业发展方面,美国、英国、日本等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或专业资格认证程序,从制度上保证了商务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服务运作的规范化进程以及契约签订的严谨程度。

(二)行业协会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关键

在促进物流业发展方面,美国、日本、德国的物流协会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协会不仅协助政府制定物流规划、制定产业政策、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同时还开展物流研究,指导行业发展,举办交流活动,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各种专业培训,为物流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在促进信息服务业方面,日本的信息处理振兴事业协会(IPA)、信息服务产业协会(JISA)、日本数据处理协会(JDPA)、西格马系统等行业组织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职责,它们既是政府联系企业的桥梁,也对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促进商务服务业发展方面,美国的注册会计师就是通过注册会计师协会进行自我管理的,日本也参照美国的做法,成立了公认会计师协会。这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企业在缺乏决策支持或出现问题时寻找专业服务机构的意识,还能通过信息的沟通与互动,进一步构建分层次竞争与协作相结合的市场结构,培育成熟的专业服务市场体系。

(三)完备的基础设施是支撑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物流业发展方面,德国政府不仅提出了长距离运输以铁路和水路为主,两头衔接与集疏以公路运输为主,做到宜水则水、宜路则路,多式联运的运输战略,还把大力培育和建设货运中心作为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德国规划到2010年底,全国总共将建设30―40个货运中心。此外,德国还计划采用新的通信技术来完善物流过程,促进货运和运输商之间的合作。再有,在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方面,美国政府先后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行动计划和建设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的倡议,旨在建立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并通过卫星通讯和电信光缆连通全球信息网络,形成信息共享的竞争机制。

(四)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服务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

从价值链分析的角度看,服务业中完成的价值增值过程更多地体现在专业服务人员与客户之间不断交流和沟通上,服务人员的知识储备、专业化水平在其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基于此,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都建立了多层次的专业教育体系,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等。同时,在行业协会的组织和倡导下,还全面开展了在职教育,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此外,日本、德国还建立了科学、开放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通过确立专业人才能力开发和客观评价的体系来引导培训教育工作,并从世界各国引进服务领域的专业人才,促进服务领域的人才流动。

三、中国服务业发展评析

(一)服务业规模扩大,地位上升,但总量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

“十一五”以来,我国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按可比价计算,2006―2009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3%,超过同期GDP增速1.0个百分点,比“十五”时期提高1.8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由“十五”的42.2%升至46.7%;三次产业构成由2005年的12.1∶47.4∶40.5,变为2009年的10.3∶46.3∶43.4,初步呈现工业与服务业共同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格局。随着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大,服务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吸纳作用大幅增强。2006―2009年,全国服务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2.9%,对全社会就业增长贡献率达到130.5%,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由31.3%升至34.1%。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总量相对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服务业占GDP比重仅与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占从业人员比重与发达国家更是相差甚远,甚至低于墨西哥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①。

(二)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新兴服务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

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增长保持稳定、比重相对下降。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教育培训、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但是,从行业结构看,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2007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及餐饮业占到服务业增加值的35.6%,明显高于美国(27.4%)、日本(28.3%)、德国(25.4%)的水平②。新兴产业尤其是信息服务业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即使是在我国服务经济最为发达的上海市,2008年新兴服务业占GDP比重也只有27.7%,比美国全国平均水平落后9.3个百分点③。这些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对于我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提高技术水平和社会组织化程度构成了障碍。

(三)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

作为全国率先发展的区域,东部地区在全国服务业中牢牢地占据了领先和优势地位。2009年,东部服务业增加值占到全国的61.6%,中部和西部分别为21.0%和17.4%;对全国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9.7%,中部和西部分别为18.8%和21.6%。从就业情况看,东部占到全国服务业从业人员总数的44.7%,中部为28.7%,西部为26.6%。在人均产出水平上,2008年东部地区服务业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达到7.24万元,中部和西部分别为3.90万元和3.28万元,各相当于东部的53.8%和45.3%,差距相当明显。

(四)服务业投资力度加大,但行业结构不尽合理

“十一五”以来,我国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按当年价格计算,2006―2008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4.0%。但是,从行业结构看,大量的投机性资本涌向房地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他服务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的投资不足。2008年,我国房地产业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0441.8亿元,占服务业投资的44.5%,比2005年上升3.5个百分点;而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和技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只占服务业投资的4.7%,比2005年下降0.7个百分点。2006―2008年房地产业对服务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9.7%。若不考虑房地产投资,则这一时期我国服务业投资的年均增速将降至21.5%,低于全社会投资平均增速3.4个百分点。显然,服务业投资高速增长的背后暗含着投资结构的不合理。

(五)服务业的市场开放程度仍然较低

2008年,在我国城镇服务业投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所占份额为51.4%,明显低于采矿业的81.4%和制造业的80.9%;此外,其他资金和银行贷款分别占到22.5%和18.0%,服务业投资的资金来源结构较为分散。从投资资金的行业流向上看,服务业是预算内资金、银行贷款和其他资金的主要投向,分别占各自资金总量的80.0%、63.9%和87.6%;自筹资金主要用于工业(50.2%)和服务业(47.3%);外商投资主要投向工业(70.1%),其中制造业达到65.2%,服务业所占比重只有28.9%。这些数据表明,投资资金来源与产业的市场开放程度和竞争性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较之市场开放程度最高、最具竞争性的工业领域(特别是制造业领域),民间资本和外商投资进入服务业还面临着种种壁垒和限制,因而这部分受投资主体直接支配的资金更青睐于工业投资,服务业投资的自主增长能力受到局限和抑制。

四、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服务业改革、开放步伐相对缓慢,市场化程度不高,缺乏发展动力

由于体制、政策的原因,生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普遍高于工业,管制过多、市场化程度低的问题较为突出。银行、保险、电信、铁路、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行业,至今仍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其他一些行业对非国有经济和外资也没有完全开放。较高的进入门槛和狭窄的市场准入范围将绝大多数潜在投资者拒之门外,甚至其他行业的国有企业也难以进入。所有制结构单一,造成服务业部门资源流入不足,弱化了竞争机制在产业发展中调节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其结果导致服务业创新不足,企业经营效率低下,行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丧失,服务业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多数服务产品的价格仍由政府制定和管理,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在一些服务领域尚未正式建立。一些“热门”行业的价格水平明显高出国际市场,不仅服务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市场供求状况和企业的成本效益也难以得到真实反映。较低的市场化程度导致市场竞争的不规范和不成熟,凸显了市场分工的不确定性,抬高了市场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削弱了工业企业外包生产的内在动力。

(二)制造业粗放式扩张,导致服务业需求不足

在企业发展思维上,“大而全”、“小而全”、“万事不求人”的小生产观念仍十分普遍,工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在我国工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受竞争环境和自身素质的影响,相当数量的企业还在采用传统甚至陈旧的生产模式,竞争策略主要依赖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技术进步、产品开发和产业升级的速度较为缓慢。对比国外规模型制造企业,外购服务已经成为企业缩减成本的主要手段。我国工业企业产业链过于侧重实体产品的生产,物质材料消耗占产品成本比重较大,外包项目主要以产品生产为主,外包服务不多且涉及面窄,与产品制造相关的金融、市场销售、人力资源、外购信息技术等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偏小。例如,我国制造业中间投入中生产所占比重只有12.0%,远低于美国的32.6%、德国的28.4%和日本的26.6%④。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来说,由于劳动用工体制僵化,业务调整和人员精简还面临着高昂的交易成本,导致对外包服务需求不足,也束缚了生产业的发展。

(三)外资制造业与本地服务业关联程度较低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以本地各类廉价资源(劳动力、土地和环境等)对接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逐渐成为东部乃至中西部地区越来越普遍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在有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较为明显的局限性,即外资企业与本地经济的产业关联薄弱。以长三角为例,外资制造业中加工型、出口型、生产型企业居多,而且大多属于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组织体系中的封闭环节,产品线和产业链延伸不足,呈现“二少一多”特征。即外商投资企业对本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需求少;产品设计、关键技术、零部件依赖于进口,对本地研发或技术服务需求少;产品直接出口多,而且多进入跨国公司营销体系。此外,外资制造业所需的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物流服务、法律服务、广告策划、市场调研等商务服务,也表现出明显的外向化特征,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内在的产业关联被割裂,产业链向服务业增值部分的延伸受到抑制。

(四)城市化发展滞后,生产业没有形成有效集聚

服务产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生产和消费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与城市规模结构有较高的相关性。资料显示,我国超大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2%,特大城市是46%,大城市为42%,中等城市为38%,小城市为34%。一般说来,高附加值、为生产服务的、新兴的服务业往往与城市规模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资源、信息和产业,是服务业产业化的基本载体。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服务业发展已呈现一定的园区化、规模化和集群化趋势,但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服务业资源分布相对分散、业态种类较少、集聚程度较低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制造业链条上的技术研发、人员培训、经营管理、会计服务、法律咨询、信息服务等关键环节,得不到相关支撑服务体系的协作与配合,大量本应通过外包方式完成的服务活动不得不在工业企业内部消化完成。

(五)服务业发展缺乏有效的区域分工和协作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在制定投资决策时,往往着眼于所在区域的经济状况和投资大环境。随着中心城市在区域范围内集聚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产业要素能力的大幅提升,区域产业结构的同构化基础不断被瓦解,建立基于比较优势和产业链区别定位之上的区域分工体系越来越具有经济性和现实意义。但是,作为各城市互设壁垒、低效率同质化竞争的制度基础,分税和分灶吃饭的财税体制并没有明显的改变。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在服务业发展中也出现了工业领域的“顽症”――低水平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例如,以长三角为中心的华东地区,机场数己达每万平方公里0.8个,超过美国平均数0.2个,已经成为国际上机场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长江江苏段南京往下内河港口林立,能力一扩再扩,现拥有万吨级码头泊位100多个,但大多货源不足、浪费严重。由于缺乏有效的区域分工,重复建设、结构雷同不可避免地要降低服务业增长的集约化程度,牺牲增长效率。

五、应对思路与政策取向

(一)消除体制,积极引入和强化市场竞争

加快对垄断性行业的改革步伐,合理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服务业企业改组改造,推进非基本服务行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为主向市场为主转变。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建立科学的行业准入制度,加大服务业对内和对外开放力度,利用多种渠道和手段吸引产业要素投向现代服务部门,提高竞争程度,推动产业升级。对有利于解决就业、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放宽审贷条件、项目融资、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充分调动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建立公开透明、高效规范的市场监管体制,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统筹管理,使服务业规划与相关规划有效衔接。密切跟踪服务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投资运行的监测分析,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的监测、预警、预测和信息制度,发挥信息导向作用,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投资浪费。

(二)强化产业关联,构建有利于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互动机制

大力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推动龙头企业通过经营管理方式创新,逐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通过各种外包合作方式,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形成一批专业化的配套服务企业,以核心竞争优势整合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带动产业链在规模和技术两个层面上不断发展。围绕外资制造业,积极推进生产业的对外开放进程,有针对性地吸引关联性外资服务业进入,变单纯的制造业集聚为集成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聚。以组织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切入点,不断加快生产业创新进程,着力优化、提升关联性内资服务业的配套能力,强化外资企业与本地经济之间的产业关联性。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健全中介体系,推动相关企业间合作,实现社会化服务与制造环节的“无缝式对接”。

(三)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生产业的集聚式发展

应充分考虑城市建设、交通、居住、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等因素,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生产业的集聚式发展。要借鉴开发区的经验,以功能区、集聚区建设为载体,依靠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园区化管理、专业化服务和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新机制。政府主要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必要的财政支持等形式,利用市场机制,支持生产业实现区域性集聚。尽快消除针对服务业的政策性歧视,对生产业在用水、用电和用地上实行与制造业同等政策,对生产业集聚区应给予与工业开发区相同的政策扶持。

(四)规范竞争秩序,营造适宜的外部环境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步伐,按照政企分开、政会分开的原则,在机构、人员和财务等方面推进中介组织与政府部门脱钩,理顺政府部门同这些服务组织的关系。按照市场原则,鼓励规模大、信誉高、服务质量好的企业,以资产、资源、品牌和市场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服务业的集中化、大型化、组织化。支持服务企业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同时取得多种资质,拓宽业务范围,开展多项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坚决查处价格垄断、倾销和欺诈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构造公平、充分、有效的竞争环境。完善行规行约,建立针对不同行业的资格标准、职业道德准则、后续教育制度和质量监管制度。发展行业自律组织,赋予行业协会相应职能,建立针对不正当竞争的惩罚机制,以及对恶性、过度、无序竞争的集群治理机制。

(五)加强区域协调,构建职能划分合理、比较优势突出的层级区域分工格局

制定并实施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并纳入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以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健全市场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打破条块分割,消除区域性壁垒,根除地方保护主义,鼓励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合理有序流动,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积极探索区域发展的利益调整机制,对区域协调中可能发生的地方利益流失尝试引入补偿机制。依据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明确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超大和特大城市要突出在金融、物流、商务服务、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行业上集聚要素和向外辐射的核心能级。大城市作为区域性、综合性现代服务业中心,要承担传递超特大城市辐射效应的区域性“增压”功能。中小城市要利用产业垂直分工和产业链的延伸性,承接大都市产业扩散效应带来的发展机遇,形成城市间融合配套、错位分工、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注:

①2005年,美国全社会从业人员中服务业占到82.7%;而1998年,日本为62.7%,墨西哥为55.3%,印度为57%。以上数据来自联合国统计司(UNSD)。

②根据联合国统计司(UNSD)统计数字计算得到。

③这些产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房地产服务市场调研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本土广告公司;广告产业;业务转型;管理创新;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6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03-13

作者简介:廖秉宜(1978-),男,湖北潜江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系副教授,广告学博士,珞珈青年学者,研究方向:广告学、媒介产业与媒介经济。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0FXW005;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3g011;武汉大学“351人才计划”的研究成果。 提升我国广告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国家文化产业战略的重要构成。当前,国际广告集团加速在中国市场并购扩张,严重削弱了本土广告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进而影响国家经济战略目标的实现。提升本土广告公司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的核心议题。

一、本土广告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消解及成因

(一)经营业务转型的战略选择

1993年,舒尔茨教授等在其《整合营销传播》一书中首次提出整合营销传播(IMC)的概念,并系统阐述了整合营销传播的运作规律。这一理论的提出引发市场营销和广告传播观念的深刻变革,受到广告与营销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追捧。由此也影响了市场环境的改变,并促进了中国本土广告公司由广告专业向整合营销传播的转型。

1.市场的分化、媒体和受众的碎片化亟需广告公司转型。中国经济自1997年以来由短缺进入富裕,形成买方市场。迫于环境的改变,企业必须转变经营理念,从传统的卖方市场条件下以生产者、产品或销售为中心,逐步走向以消费者、营销为中心,实现结构调整与制度创新,包括广告在内的营销手段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此外,随着市场的分化,媒体和受众的日益碎片化,任何单一的营销传播手段都无法成功执行营销,因而要求企业营销传播手段的整合运用。“客户开始与不同的媒体公司、市场调查公司、直销公司以及互动广告公司等不同形态的公司接触。传统的广告公司也开始按照这些细分的职能重组其架构,或者开设独立的公司运营相关业务。职能细分的结果就是资源分化,再没有一家广告公司掌握全局,包括广告的整体预算。客户唯有自己也参与一部分广告计划的制定,以便控制局面”[1]。在新的营销传播环境下,市场上出现的大量专业公司正日益瓜分和蚕食广告业的利润,专业广告公司的核心业务策划创意和媒介购买的利润受到极大挤压。

2.整合与被整合——本土广告公司面临的生存选择。媒体和广告主的强势地位以及广告公司之间的残酷竞争,使得广告公司策划创意费和媒介费严重缩水,有些公司甚至打出“零”的口号招揽客户。“媒体在广告经营中加强与广告主的直接联系和沟通,积极了解广告主的需求动向,为他们提供行业资讯等服务支持,甚至介入广告的经营行为,提供营销解决方案建议。媒体与广告主沟通渠道扁平化趋势大幅度侵占了广告公司业务的疆界。媒体带给广告主更低的折扣、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更快捷的沟通效率的同时,也给广告公司的经营带来巨大的压力”[2]。在专业营销传播公司、强势媒体和企业的多重挤压下,本土广告公司正面临极大的生存挑战。是被营销传播公司整合,还是主动整合营销传播公司或将主营业务向营销传播专门领域拓展,成为当前本土广告公司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2013/09广告公司整合营销传播公司,并积极向营销传播领域拓展业务,是广告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一战略转型不仅适应了广告主对整合营销传播需求的新变化,可以增强广告公司对广告主的市场影响力,寻求新的市场盈利点,还可以避免广告公司对媒体的过度依赖。可见,广告公司的战略转型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实现战略转型还面临两方面困难:“第一,广告公司推行整合营销传播服务,由于需要兼顾多方面范畴,亦未必能做到样样皆通,样样皆精。第二,对广告公司而言,要提供整合营销传播,做到全面及专业化兼备,不但要招揽更多的各方面专业人才,更要重新做出公司架构上的配合,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3]。与欧美广告公司发展不同的是,中国本土广告公司是在第一次产业升级还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面临第二、三次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因而面临的挑战更大。传统本土广告公司把“创意”作为其核心竞争力,但在业务多元化的背景下,广告公司几乎所有业务都是可替代的[4]。由于本土广告公司在从传统广告领域向整合营销传播领域拓展的过程中没有实现相应的组织变革和相关人才的储备与培养,导致建立在非专业化基础上的经营业务转型正在严重消解本土广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二)核心竞争力消解的成因

相比较国际广告公司,本土广告公司具有以下优势:(1)对中国文化及消费心理有准确的把握;(2)与当地媒体保持密切的关系;(3)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服务比较灵活;(4)人力成本相对较低。上述四个方面成为早期国际广告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重大障碍。为了提升在中国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国际广告公司通过一系列手段克服这些劣势,不断发展壮大。一是加强对中国文化及消费心理的研究。国际广告公司自进入中国市场就开始研究中国市场及消费文化和消费心理,新成立或并购国内优秀的市场研究公司,并且每年中国及各城市消费报告,同时基本实现广告公司人才的本地化,从而迅速解决国际广告公司国际化发展的一个短板。二是组建大型的媒介购买公司, 通过集中采买媒介,以量定价,增强与中国媒介博弈的实力;成立媒介研究公司,强化对中国媒介市场的实证研究,提高对媒介和广告客户的影响力。例如,1996年法国索福瑞集团(TNS)与央视调查咨询中心合资成立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CSM);2001年 TNS与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合资成立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这些媒介研究机构一方面为科学化的媒介投放提供了重要数据参考,另一方面也对媒介构成极大压力。很多广告客户和广告公司都是购买这些媒介调研公司的数据,以此制定媒介投放策略。媒介调研数据将直接决定节目的生死,因而成为国际广告公司和媒介购买公司与媒介议价的重要砝码。三是在保证规范化运作的前提下,采用更加灵活的管理模式和作业模式,以提高服务效率。以日本电通东派广告有限公司为例,“公司采用扁平化管理,避免官僚及形式主义,提升效率及灵活性。打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壁垒,实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拥有许多战斗力强、反应迅速的‘小分队’。小分队之间根据项目需求交叉组合,从而避免出现团队之间互不来往的情况”[5]。四是通过人力资源的本地化,来节省公司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国际广告公司人才的本地化有两个方面的好处,其一,招聘本地优秀广告专业人才可以迅速了解本地市场,服务本地客户,尤其是现在很多国际广告公司在服务国际客户的同时,将重心转移到开发本地优质客户资源上,这一点尤为重要;其二,相对于从国外聘请员工,招聘本地人才可以大大节省公司经营成本。

国际广告公司核心竞争优势的不断提升无疑给本土广告公司带来极大的竞争压力。综观本土广告公司的发展现状,内部还存在一些制约其发展的瓶颈:(1)缺乏企业文化建设。本土广告公司过分重视短期的经济利益,忽视公司制度文化建设,导致广告公司员工缺乏归属感和荣誉感,直接后果就是广告公司人员跳槽频繁,影响客户服务质量。(2)客户关系管理意识及能力有待提高,突出表现为重开发轻维护,导致广告客户对本土广告公司服务不满意,广告公司和广告客户之间的摩擦增加,合作不稳定的因素增加。(3)过度依赖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缺乏团队作战能力。本土广告公司缺少员工培训与员工提拔的规范化制度,很多优秀的人才都是通过流动来实现人才补充,这种急功近利的经营模式,使很多优秀的广告人才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加剧了人才结构的不稳定。这种情况极易导致因为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离职带走广告客户,或无法短期内在广告公司内部找到合适的职员顶替,不利于广告公司可持续发展与核心竞争力提升。(4)小富即安的心理与缺乏企业战略规划,影响广告公司发展壮大。很长一段时间,本土广告公司大都采用自有资本积累的方式发展,成长速度比较慢,在市场竞争不是很激烈的情况,基本上可以维持生存。然而,随着中国广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资本运作已经成为中国广告公司成长的重要手段,缺乏资本运作经验与战略规划将成为本土广告公司发展的重大障碍。

综上所述,国际广告公司的发展,从外部不断消解本土广告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而本土广告公司自身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则从内部制约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而,要提升本土广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另一方面要规避在广告公司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方面的短板,以高效率和高质量的服务,赢得国际国内广告客户的认可。

二、本土广告公司的业务重构与组织再造

(一)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上的整合营销传播转型

传统广告公司主要集中在广告领域,较少涉及营销传播的其它方面,如促销、公关、网络行销等。随着企业营销传播环境的改变,企业对整合营销传播需求的增加促使广告公司转型。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广告公司都需要转型或有能力转型,这就需要广告公司对自身能力和组织结构进行评估。对于中小型广告公司而言,可以在专门的领域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大型综合型广告公司的下线公司。而对于国内大型广告公司而言,则可以发展成为整合营销传播公司。

国际广告公司发展的轨迹为中国本土广告公司的成长提供了有益借鉴。广告公司的战略转型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1)在自身机体上增设营销传播职能部门,如FCB Worldwide公司。如果客户需要使用多种营销工具,就无需从外部寻找专业营销服务机构合作,可以交由一家商统一完成。(2)新组建或并购专业的营销传播公司。许多大型广告公司近年来都积极地收购其它类型的传播服务公司。例如,WPP集团在2002年大约进行了40次收购交易,涉及公关、咨询和医疗保健传播等领域,在进军新市场的同时以收购的方式来增强服务市场的业务能力[6]。(3)与其他专业营销传播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广告公司执行媒体广告的工作,帮助客户制定总体战略,并决定采用哪些营销手段,而公共关系、直销和促销等活动则外包给联盟公司。整合工作由广告公司的客户团队承担,负责协调各个专业机构以确认信息、形象和时间安排等是否得到有效的整合。广告公司到底采取上述何种方式,应视广告公司自身实力和公司总体战略目标而定。

无论采取上述何种方式,实现整合营销传播的目标是关键,这就需要广告公司进行组织变革。组织变革可以在广告公司内部展开,如消除传统的层级制组织观念,以团队合作方式将各种“营销专才”编成“客户价值管理团队”,或整合集团内部其他公司的人力资源,组建营销传播团队。法国第一大广告传播集团哈瓦斯下属的两个公司就曾作过这方面努力,广告公司“灵智大洋”与市场服务机构“精实整合营销”充分利用双方优势,成立了“品牌小组”,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广告、市场调研、公关活动、品牌推广和营销渠道管理等系列服务。

(二)以数字媒体广告为契机抢占市场制高点

在中国,网络和数字新媒体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和消费行为模式。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3年1月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 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占整体网民比例为745%。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为276%,规模达到156亿。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占整体网民比例为547%。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42亿人,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至429%。手机团购、手机在线支付、手机网上银行三类移动应用的用户规模增速均超过了80%”。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使得消费者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消费者正在影响甚至参与创作品牌的信息。互联网上的评论或者对话,可以在短时间内将一个品牌捧红,也可以迅速伤害一个品牌。品牌拥有者单向地传递品牌信息的状况逐渐改变。由于网络社区的膨胀,博客的传播,互联网和手机的高度普及,这些即时沟通工具都能第一时间让用户与其他消费者一同分享自身的体会和感受,其可信度远比品牌广告的单一传播更有力。

中国本土广告公司需要适应媒介环境的变化以及广告主的新需求,调整经营领域和经营方向,重组广告公司的内部结构,提高其在数字营销传播方面的专业能力,占领广告产业的高地。部分本土广告公司已经意识到数字媒体领域的商机,开始思考公司的战略转型。如广东平成广告有限公司通过以下方式成功实现了公司战略转型:(1)内部管理平台的数字化。平成广告有限公司与用友软件公司联合打造了平成的协同作业系统,实现了管理平台数字化。平成的员工可以随时随地登陆该内部平台进行广告作业。(2)内部结构的重组。平成公司打破了传统的客户部、创意部、媒介部、市场研究部等组织架构,构建了一个以技术和媒体为先导的创意型组织模型,重点打造四大板块,即消费者研究、广告、数字媒体、影视制作。(3)数字技术的开发利用与数字营销传播服务能力的提升。平成开发了基于Web20的流量优化技术和社区共建技术,在社区这个平台上实现信息流、资金流、人流、物流四流合一。同时平成公司不断提升在数字营销传播方面的能力,如为优乐美做的“你是我的优乐美”数字营销推广活动就非常成功。由于品牌代言人周杰伦在目标消费者中已有很高知名度,平时在电视广告播出前,先把周杰伦在拍优乐美广告时的花絮放到互联网上,以互联网的低成本投入吸引年轻目标消费者关注;然后以电视广告等传统媒体进行第二轮推广,强化目标消费者对品牌的记忆度;最后建立以周杰伦为院长的优乐美学院这一品牌社区,建立品牌忠诚度。另外,在产品包装里放入随机码,消费者可凭随机码到品牌社区中兑换产品。3个月以后,每天有15万年轻人到学校参观,每天页面的浏览总量高达65万次。在三个月推广期间,优乐美学院页面的总流量达到3 700万次,通过这个平台不仅促销了40万杯奶茶,同时还拥有了49万注册会员[7]。

三、管理创新与本土广告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建构 (一)广告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

广告公司的企业文化从理想信念、价值观、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知识技能等方面,决定着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广告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奠定了观念平台和思想基础[8]。企业文化建设对于广告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企业文化的形成往往与广告公司领导者的管理风格密切相关。广告公司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将深深融入到广告公司经营运作的每个环节,成为广告公司增强凝聚力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广告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制度建设并将其内化在广告公司每个员工的日常行为之中。

广告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广告公司的经营理念与价值观;第二个层次是广告公司的制度文化与行为规范;第三个层次是广告公司员工的知识技能与创新氛围。经营理念是广告公司内部特有的文化观念、价值准则、道德规范、远景目标等汇集而成的一种群体意识,是广告公司文化的精髓。价值观是广告公司企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建设企业文化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建立共同的远景。目标的确定要建立在自身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广告公司的制度文化与行为规范,使得广告公司执行层有了可靠的依据和保障,从而保证广告活动的正常开展,不会因为某个人的辞职或其它原因丧失持续竞争优势。广告公司员工的知识技能与创新氛围是广告公司形成并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广告公司需要建设学习型组织与创新型组织,员工的学习力和创造力越来越成为广告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当前,我国本土广告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大都集中在第三个层次,即重视对员工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能够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而在广告公司经营理念与价值观、广告公司制度文化与行为规范的建设上相对薄弱,这不利于广告公司企业文化的真正形成。

(二)广告公司的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是广告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构成,也是形成和确保广告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客户关系管理包括客户开发与选择、客户维系两个方面。对于客户的开发与选择,奥美公司的创始人大卫·奥格威曾列举了他挑选客户的十条标准:(1)产品必须是令我们引以为傲的;(2)确信我们会比客户的前一家广告公司干得更出色,否则不接受聘用;(3)谢绝产品销售长期下降的客户;(4)希望他的广告公司有利可图的客户;(5)无利可图,却能促使你做出出色广告的客户;(6)确实希望与他的广告公司愉快相处的客户;(7)谢绝把广告看成全部营销活动中的边际因素的客户;(8)不接受实验室测试还未完结的新产品的客户;(9)谢绝“协会”客户;(10)谨慎对待那些以雇佣他指定的人来管理其广告为条件的客户。这十条标准时至今日仍然值得借鉴。

在客户维系方面,2009年中国广告业生态调查报告显示,受访广告主与广告公司合作平均时间仅为274年。通过7年数据对比发现,受访广告主与广告公司间合作多为短期,合作一年的占33%,合作2-3年以上的占30%,合作达5年以上的仅占5%。有637%的广告主选择同多家广告公司合作,选择与同一家广告公司合作的比例跌落至137%。合作时间较短、合作关系不稳定是目前本土广告公司与广告主合作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提升广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必然要提高广告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的水平。

提高与广告主合作的稳定性,可从提升本土广告公司的专业能力入手。专业能力是评价广告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广告公司可以通过提高整合营销传播能力,为广告主提供一站式服务,以其专业的整合营销传播能力吸引广告客户;或集中于广告运作的某个环节,或集中某个行业的广告业务,或集中于营销传播的某个领域等,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广告的传播效果和销售效果,以实际效果获得广告主的口碑;或增强媒介能力,以优势的媒体资源吸引广告客户;或适应数字化发展的需要,提高数字营销传播能力,增强广告客户的忠诚度。此外,广告公司还需要在其组织机构内部设置广告效果测评部门,跟踪广告传播效果,及时调整广告战略,以科学化的服务和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广告主的认可,从而提高广告主对广告公司的黏性。

(三)广告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

广告公司是创意型组织,其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广告公司是否拥有在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广告制作、广告媒介投放以及营销传播领域的专精人才。本土广告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重点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重视个人能力的同时,打造一支专业的广告服务团队。广告公司强调个人智慧,但团队的建设也不容忽视。提高团队的专业水平,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工作环境,对于提高广告公司的内部凝聚力,充分发挥人才的专业优势具有重要价值。本土广告公司经常会因为人员流动带走客户,或因人员流动而缺乏能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过于依赖个人的力量,在团队建设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而国际性广告公司在重视个人能力的同时十分重视团队建设,所以不会因为某个人的辞职而影响服务质量。当前,本土广告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之一就是加强公司团队建设。

二是建立制度化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人才的选拔、培养和激励机制。人才选拔是人力资源部门的日常工作,广告公司都十分重视,然而在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的建立方面则往往投入不足。对于广告公司的员工来说,他们的需求表现在以下方面:获得与自己能力和工作强度对等的报酬;能够与优秀的团队合作;服务优秀的客户;积累自身的经验和资历;有学习提升知识技能的机会;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有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等。对于广告人才而言,报酬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本土广告公司与国际广告公司在薪酬上的巨大差距,是吸引优秀人才流向国际广告公司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现在很多本土广告公司都意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国际广告公司每年花在培训上的费用约是本土广告公司的两倍。本土广告公司的人才培养可以分为内部培养与外部培训两种形式。一些有实力的广告公司可以发展专业的培训师队伍,如广告公司的资深创意总监、策略总监和媒介总监可以担任培训师,每个星期为员工开展专题讲座,并在讲授中不断积累素材和经验,形成公司独特的品牌工具,如奥美的360度品牌管家等,进而构建特色化的服务模式与专业团队。广告公司也可以与广告学界、业界合作,邀请资深的广告专家定期到广告公司给员工进行培训,或参加行业协会、高等院校举办的广告专业实训班等。人才培养不能仅仅视为一种花费,更应视为广告公司决胜未来的战略投资。缺乏战略的眼光,本土广告公司也很难做强做大。

(四)广告公司的战略规划及投资

广告公司的战略规划及投资,是一个长期以来被忽视的领域,然而,随着广告业大资本时代的到来,战略规划及投资成为广告公司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国际广告集团不仅发展自己的专业广告公司,提升专业的能力,构建起整合营销传播的服务体系,而且十分重视资本运作。WPP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通过不断的并购扩张,发展成为全球顶级的广告集团。在中国,WPP集团并购了中国本土最大的公关公司之一西岸咨询策划公司,收购了国内领先的互联网广告公司北京华扬联众广告公司、北京世纪华美广告公司,收购了北京华通现代信息咨询有限公司95%的股份,大大提升WPP集团在中国的整合营销传播实力。同时WPP为了拓展区域市场,收购了福建奥华广告公司51%的股份,并组建了奥华奥美(福建)广告有限公司;收购了成都阿佩克思51%的股份,组建了成都阿佩克思达彼思整合营销传播有限公司;收购了旭日因赛30%的股份等。此外,WPP集团还收购了国内专业的房地产广告公司黑狐广告公司,组建了黑弧奥美房地产整合行销传播机构,收购了国内领先的保健品机构MDS公司60%的股份等,迅速提升了在专门行业领域的能力。通过上述战略投资及规划,WPP集团已经在中国市场建立起强大服务网络,迅速在中国拓展市场业务。

长期以来,我国广告公司大都通过自有资本积累的方式发展,缺乏资本运作的经验及能力,发展速度缓慢。随着国家加大对包括广告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扶持的力度,广告产业获得资金支持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吸引风险投资、上市融资、金融机构贷款等途径为本土广告公司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然而,获取资金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要将资金转化为广告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本土广告公司制定公司发展的战略规划,一方面需要了解广告客户的需求与广告市场的新变化,另一方面需要了解自身的行业特点及定位。以分众传媒为例,从早期的高档楼宇电视媒体运营商到“生活圈媒体”概念的提出,标志分众传媒战略规划及投资方向的重大转变。无论是分众传媒合并中国楼宇视频媒体第二大运营商聚众传媒,收购占据全国电梯平面媒体市场领先地位的框架媒介,还是全面推出中国卖场终端联播网,全资收购北京凯威点告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收购影院广告公司ACL等,都是服务于公司的长远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陈一枬.3.0时代:如何看广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J].广告人,2008(2):64.

[2] 陈徐彬,于远娜,叶蕾.外资强势掘进,本土“脑体倒挂”[J].广告大观(综合版),2007(10):39.

[3] 陈欢.重新审视整合营销传播[J].中国广告,2002(1):37.

[4] 廖秉宜,付丹.广告创意产业的差异化竞争策略[J].商业研究,2011(4):47.

[5] 王欣.实现广告公司连锁化经营——访电通东派广告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广州分公司总经理于威[J].中国广告,2010(3):28.

[6] 何佳讯,丁玎.整合营销传播范式下的西方广告公司组织变革[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6(1):47.

房地产服务市场调研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53.6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6)06―0044―07

收稿日期:2006―08―30

我国加入WTO已有5年,服务业在此期间面临了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和挑战,并在机遇和挑战中加快发展。认真分析和评估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其国际竞争力,是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前提和基础。

一、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急速超过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1980年至2005年,国际服务贸易规模从3600亿美元扩大到24147亿美元,增长了6.7倍,而同时期国际货物贸易的增长幅度才4.6倍。在服务贸易大发展的潮流中,发达国家占据了国际服务贸易的绝对主导地位,并且凭借其服务业竞争优势在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中获益匪浅。基于此,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改组为世界贸易组织,职能向服务贸易领域延伸,从而既反映了当今世界贸易格局变化的现实,也保持了发达国家在该国际贸易权威组织中的主导和优势地位。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目前尚处于工业化阶段,服务业的发展与开放均比较晚,参与全球服务贸易领域的竞争是全新和严峻的考验,但是立足于自身优势,服务贸易近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大大超过世界服务贸易的出口增长率,从1999年到2004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平均增长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约9个百分点,尤其是2003年达到13个百分点⑴。1982年中国服务贸易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不到0.6%,居世界第34位;到2005年这一比重已提高到了3.48%,服务贸易出口位居世界第8位,进口位居第7位。

目前,无论从总数、份额还是质量上,我国的服务贸易很难与发达国家抗衡,我国明显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2005年,中国贸易进出口额世界排名第三,但服务贸易却出现了近94亿美元的逆差。服务贸易多年处于逆差状态,这与我国总贸易顺差形成了鲜明对比。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9.8%,远低于18.8%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服务贸易占总贸易的较低份额表明目前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与国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反映了我国经济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过程中还处于某种低层次水平。

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进一步改善我国的国际贸易结构,更深入介入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缓解货物贸易大量顺差的状况;第二,从服务行业的发展前景及其本身的要素投入结构看,服务业将成为中国吸收就业人员的主要领域,为每年新增劳动力和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被“挤出”的失业者提供不断增加的就业机会;第三,服务贸易带来巨大的贸易利润,服务业对相关产业有愈益强劲的带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物质产业进一步提高效率和效益的潜力,在于外部即在与之相关的配套服务业;第四,从人的需求结构变化规律看,在贫困与温饱阶段以物质需求为主体,小康阶段服务需求比重明显加大,到更富裕阶段,服务需求将明显超过物质需求。提升我国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水平,促使服务贸易与服务业各部门向更高层次发展成为我国经济转型中亟需注意的问题。

二、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比较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及世界排名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衡量贸易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表现一国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它等于一国一种产品或服务的出口额与该产品或服务的世界总出口额之比。⑵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数据计算,1990年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约为0.73%,1998年上升到1.8%,到2005年达到3.4%。这样低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与中国整体的服务贸易地位尚不相称(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居世界排名第八位),见表1。

数据显示,中国的服务贸易在加速发展,2005年出口增长率为19.2%,进口增长率为16.2%,都远远高于世界服务贸易进口和出口平均为11%的增长率。但是,服务贸易的绝对数量占世界比重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还是较大的。

(二)贸易优势指数(TC指数)所谓贸易优势指数,是指一国某一产业或商品进出口贸易额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用公式表达为:TC= 。它的值均介于-l和l之间,因此不同国家之间具有可比性。如果TCO说明该国是产品的净出口国家,竞争优势大,而且越接近1越大,竞争力越强。当该指数接近0时,说明该种商品与国际水平相当,竞争优势接近国际平均水平。

如图1,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但始终处于逆差状态。我国服务贸易的总额每年上升,从1997年的548.9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582亿美元,增长了将近3倍,年均增长达到21%。另一方面,进出口逆差呈现扩大趋势。2003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为85.7亿美元,2004年达到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3.18%。到2005年,逆差值有所回落,只有94亿美元,但下降幅度不大。服务部门当中,运输、保险服务和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的进出口逆差额比较大,且年年增加。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是推动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主导因素,随着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将会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服务业进口增加加速,逆差状态在短期内难以摆脱。

选取美、英、法和日四个国家的TC指数,与中国服务贸易整体的TC指数进行比较,分析中国与这些国家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差距(见表2)。与世界上的服务贸易出口强国比较(除日本外),我国的TC指数明显落后。中国服务贸易的总体贸易-优势竞争力指数基本徘徊在0.06--0.1之间,说明服务行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很弱。日本的TC指数虽然劣于中国,但是其出口额远远大于中国服务贸易的出口额。改革开放已有28年左右,但我国的许多服务部门长期来一直垄断经营局面,这就造成了这些部门缺乏市场竞争力。加入WTO后,我国不断扩大开放服务行业市场,国外服务业巨头不断涌入,中国服务业很难与它们形成竞争。尽管中国服务业的竞争力弱,但是TC指数呈现升势,从1997年的0.1到2005年的-0.06,幅度虽小,但说明我国的服务业在激烈竞争这一困难环境中仍在不断进步升级。不容乐观的是,从各国历年来TC值的正负及变化状况可以看出,中国服务贸易的出口竞争力

较弱的情况在近期内不会有明显的改善。

在我国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贸易竞争指数存在着较大差异,说明它们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强弱也不同(见表3)。

各服务行业的TC指数可以分为三种类型[2]:

1.各年度TC指数均为正值的,只有旅游行业。旅游业从1997年开始TC指数一直呈现正值,且有上升趋势(除2003年外,由于非典疫情的影响,该年旅游业的TC指数有所下降)。但旅游业的TC指数仍然偏低,2004年以来一直徘徊在0.15左右,相比较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一指数不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薄弱优势,市场潜力有待开发。

2.各年度TC指数均为负值的,包括运输、保险,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电影和音像等。这说明中国在这些行业的服务贸易领域是净进口的,竞争优势较差。特别是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保险这两个行业,TC指数将接近-1,基本上是只有进口,在国际市场上基本无竞争力。再者是运输业。按常理而言,运输服务与货物贸易关系较密切,一国货物贸易的发展往往可以带动本国运输业的发展,而中国运输业却在货物贸易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贸易竞争指数仍为负数,说明中国运输业的国际竞争力存在着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按照《服务贸易具体承诺减让表》,我国的运输业在港口准入、商业存在等问题上将进一步向外国开放,使得原本处于劣势的运输服务贸易的形势更加严峻。但是注意到,运输业TC指数的负值在逐年减少,表明运输服务贸易的状况在改善,竞争力每年都有所提高。电影音像行业的TC指数每年变化不大,但在2005年却从2004年的-0.6219下降到了-0.07,这可能是由于该年电影音像出口额的大幅度增长引起的。

3.各年度TC指数有正有负的,有通讯、建筑、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与宣传等。这说明这些服务行业的进出口变动不稳定,竞争力处于波动状态。通讯业由于以前受国家保护,是具有高度垄断性的行业,所以在2000年TC指数达到0.7,竞争力很强。但是加入WTO后,垄断的优势被打破,TC指数开始恶化,时正时负,变化不稳定,失去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建筑行业由2000年开始TC指数从负数转为正数,竞争力逐年提高,这说明我国充分利用了建筑服务贸易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的特点,使中国建筑工程承包、劳务输出走向海外市场的步子有所加大。

在1997~2005年这9年时间里,上述服务行业除旅游业外,大部分年份的贸易竞争指数均为负数,反映了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比较低,尤其是那些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服务贸易领域,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如何提高这些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提高我国整体竞争能力的关键。

(三)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RCA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占该国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上该种商品占世界出口份额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当RCA指数大于2.5时,说明该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当RCA介于1.25-2.5之间时,表明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当RCA在0.8。1.25之间,则具有中等竞争水平;当RCA

表4:中国与主要服务贸易大国的RCA指数比较

近10年来,美国、法国和英国的RCA指数均大于1,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强。美国的RCA指数一直保持在1.4左右。英国的服务贸易国家竞争力从2000年开始赶超美国,成为头号服务服务贸易竞争力国家,RCA指数高达1.7左右。法国的RCA指数一直在波动中下降,从1995年的1.2降到了2004年的1.08。日本的RCA指数多年来一直处于0.7左右,可见它虽处于服务贸易大国之列.但实质上其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也较弱。而中国RCA指数一直徘徊在0.5-0.6左右,属于服务贸易发展相当滞后国家之列。由各国lO年来RCA指数的变化趋势来看,各国的RCA指数一直处于小幅度相对稳定的波动中,说明各个国家的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地位相对处于比较稳定状态。

在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技术、资本含量较高的电讯、金融以及各种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快速进入服务贸易领域,而传统的以旅游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则呈现出极不平衡的发展趋势。近年来,金融、电信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在世界贸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中国只是在旅游服务中具有竞争优势,而在新兴服务领域则处于薄弱的劣势地位,所以要使中国整体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得到改善、RCA指数上升,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在保持原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资本、知识和技术含量高的服务领域,跟上甚至赶超发达国家。

从国际市场占有率、世界排名、RCA指数和TC指数来看,中国虽处于服务贸易大国之列,但是从数量和质量上而言,整体的竞争力还比较弱。从中国服务业的各个部门竞争力来看,目前中国的优势集中在以消费者服务为主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上,高技术、高资本和高知识含量的服务业没有很好的得到发展,因此中国有很大的潜力来增大自己的服务贸易竞争力。

三、中国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业欠缺纵观发达国家服务行业的发展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与工业的关系变得日趋紧密,即对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多地来自工业生产,而不是来自居民的生活消费。处于后工业化时代的发达国家,它们服务业变革的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为生产过程提供的各种服务不断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成为一个新的行业――生产业[3]。生产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它涉及信息收集、处理、交换的相互传递和管理等活动,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商务组织和管理机构,其范围主要包括仓储、物流、中介、广告和市场研究、信息咨询、法律、会展、税务、审计、房地产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劳动力培训、工程和产品维修及售后服务等。生产不直接参与生产或者物质转化,但又是任何工业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生产业已成为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显著。

目前,我国服务业的增长是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消费两方面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研究现阶段两方面需求对服务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取服务业增加值为因变量Y(由于缺乏服务业增加值数据,用第三产业增加值来代替),工业产值x1和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x2为解释变量,以1980-2005

年26年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值(见表5)。

表5.回归方程样本数据表

考虑到变量的平稳性问题,取它们的一次差分来进行回归。通过Eviews软件得到以下回归方程:

样本回归方程中各参数估计值的t统计量都比较大,是个不错的回归,其经济意义十分明显。由回归方程不难看出,就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而言,相对于工业产值增长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对服务业产值的增长率有更大的贡献权重(变量x2的参数估计值17.059远远大于变量x1的参数估计值0.551)。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的服务业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居民消费需求,而不是工业生产需求。

一直以来,中国的服务业与工业各行其道,各类大小型企业除了生产部门外,都或多或少拥有自己的服务体系,如会计、市场调研、物流、宣传广告等。在发达国家,这些都是该由外在化、专业化的特别服务部门解决的任务。我国服务业自身由于受资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更多地停留在满足消费者生活需求如餐饮等低水平上,难以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生产。不过近年来,服务外包不断兴起,提供专业化生产的企业不断出现,生产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我国的生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对滞后。我国服务业过度的进入居民生活消费领域,低技术含量的消费业充当了服务业发展的主力军,而现代工业发展所需要生产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会制约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严重削弱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发达国家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主要就是体现在专业化强、服务技术较高的生产业上[3]。可见,加大服务业由消费向生产转化的力度,以及使生产不断地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应成为我国未来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服务行业低水平就业相对膨胀及与其他相关产业相互脱节 服务贸易的发展将会给中国带来很多的就业机会。目前,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缓慢,而服务业就业人数却增长快速,出现了服务行业低水平就业相对膨胀这一缺陷。这与中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有着紧密联系。发展经济学的观点是:服务业的发展是与城市化密切相连的,主要趋势是先有服务业的发展和就业的增加,再由农村人口的转移和城市化率的上升。而我国现实的国情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盲目地涌入城市.只能进入低水平的传统服务行业寻求就业岗位。从行业分布上看,农村流入城市的非正式迁移人口在建筑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和仓储业的就业比重明显高于城市总就业构成。与此同时,从业人员技能素养的普遍偏低,成为传统服务行业完成服务技术和管理方式现代化改进的主要制约因素。使得传统服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日趋恶化。⑶

中国服务业这种不合理的就业结构,主要是长期粗放型经济增长形成的现实国情所决定的。服务业的收入增长习惯于简单地依赖增加人力投入来获得,对于人力资本的提升则不予重视。人力资本长期在低水平浮动,必然会使我国的服务业呈现出边际效益递减的发展趋势。随着金融业等资本、技术含量高的服务行业的进一步开放,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会提高。提高服务行业人员的素质和知识教育,是改善这种低水平就业相对膨胀状况的关键。

由于服务业是由许多相关行业组成的产业群,服务贸易如果要发展,就必须与其它产业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但是目前中国制造业、服务业及其内部各个行业之间相互脱节.连锁效应弱,增值率不高。譬如,我国货物贸易迅速发展,但是与海运服务、造船业之间却没有形成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运输服务收支逆差却在年年上升。

四、结论和建议

中国服务贸易的世界排名逐年提高,但是总体数额和比重仍然偏低;相比较发达国家,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TC指数和RCA指数都较低。国际竞争力很弱:同时,服务部门内发展不平衡,国际竞争力各不相同,多数部门的竞争力都很弱:我国服务业偏向于由消费性需求指导,而非生产性需求,以致生产业欠发展,低水平就业相对膨胀。

为了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水平和改善我国服务业的结构缺陷,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加快服务立法,建立完善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服务贸易的发展与市场都要求有严格的法律法规约束,而中国目前在服务贸易的立法方面相对落后。为了使我国的服务贸易尽快融入世界这个大环境,我们应该按照wTO有关服务贸易的条款原则,尽快建立健全符合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目标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以增强服务业发展的法律支撑和规范力度,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使服务贸易真正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摆正工业化与发展服务业的关系,促进服务贸易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 在重视工业化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因为工业化越发展,对服务业的依赖性也越强。因此要积极培育生产市场,依靠技术进步促进消费业向生产行业转化,通过使企业内部现存的大量内在化服务不断外在化,来增加生产需求,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充分发挥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拉动作用。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整体较低的另一个原因是相关产业支持不力,产业间合作不紧密、行业内恶性竞争,要促进服务贸易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形成整体竞争优势。

(三)优化、提升服务行业结构,推进服务业现代化 目前,中国服务业的产业内部结构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这是基于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基础上的现实选择。但是,中国要想使服务业有更好的发展,必须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跟上世界服务市场的步伐,在发挥自身原本优势外,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高层次的技术、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行业,在优化服务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中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四)提高服务行业人力资本素质,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由于服务生产与消费同时性这一特征、以及服务业的“人对人”服务难以完全标准化的困难,对服务行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同时面临着服务行业高素质人才的供给不足和流失两大问题,所以除增加服务业人才教育和培训投资外,重要的是建立尊重人才和科学绩效评价机制,培养和留住人才,增强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五)加强行业组织的作用,协调和提升行业整体素质行业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缓和“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第三方力量”。转型过程中要发展和健全行业组织,承接和改造政府“退出”后的某些社会管理职能。在服务贸易领域,要做好如下工作:一是推动企业体制与经营组织的改革,特别要加强适合服务业规模化发展的连锁经营体系的建设:二是建立健全服务业的标准化体系,并上升到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解决好服务水准的规范性与先进性问题:三是建设与政府、科研教育机构的沟通与合作渠道,建立国际服务贸易市场信息平台,实现行业内部信息交流:四是规范行业内部竞争关系。凝聚行业力量,有效支持优质品牌走向国际市场。

(六)充分发挥政府在服务贸易中的作用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政府作为生产要素的组织协调者。应对一些缺乏竞争力的服务行业予以适当保护,对服务领域的不同行业实行有区别的逐步开放:在投资政策上,要把第三产业和其它产业特别是工业放在同等位置上,并在一定时期内为补足对服务业发展的历史“欠账”而相对增加对第三产业的投入,克服服务业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加快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同时,鉴于服务生产与消费的同期性,服务产品一般不能采取国内生产、海外销售的模式,因此还应该对服务业进一步“走出去”建立跨国企业给予更多的扶持政策(目前在海外举办“孔子学院”,是教育与文化服务贸易的重大项目,虽然不能简单定义为企业性质,但也是服务业“走出去”的一种重要类型)。此外,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化密切相关,城市化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为服务业提供了有力的市场和需求空间;由于政府在推动城市化进程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政府应该也可以把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和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