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加强科技人才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广告设计;美术基础;创造性思维;广告专业人才

中职学生基本都是初中毕生,还有初中未毕业的,还有就是在社会上参加过工作再回到学校的。读中职的这类学生,相对文化基础薄弱,美术基础普遍不好,甚至很差。所以,对选择就读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提升他们的艺术熏陶和美学意识,基本上是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用艺术武装他们的美学意识。

广告设计与制作的关键在于创意,无论就读的是哪一种生源,我们的培训目标都是始终不渝地把他们培训成广告设计师。而在广告设计的专业开设美术基础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美的意识,培训学生的美学修养,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广告专业人才。

一、我校广告设计专业的美术教学现状

现在中职学校的培训,重视“蓝领”人才培养。想从事广告专业方向的学生,有的文化基础差,美术功底普遍不好,但不能因此而忽略了美术基础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绘画技能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的。在一年级,开设绘画基础,包括素描和色彩、设计基础、美术鉴赏课程、计算机基础课,在下学期可以开设少量的CorelDraw或Photoshop的课程;二年级,重点开设CorelDraw、Photoshop或者AI的电脑设计类的软件课程。从手绘创意到电脑设计,学生通过美术基础与艺术设计的训练,可以把自己的创意作品在电脑中完美体现出来。

二、素描和色彩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绘画属于视觉和造型艺术。要告诉学生如何构图,如何选色彩。重要的是要告诉学生怎样去表现一幅画的意象,体现自己所要表达的理念。学习素描色彩并不是单纯在于临摹,关键是通过学习素描来表达自己想要表现的物体和平面形象。

(1)线描能力的培训。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让学生掌握简单的透视原理,能把物体的形状通过线描表达出来。把握住透视感觉即可,不用一味地进行全方位的素描训练,比如如果一味强调比例准、结构准、造型准,这样不仅起不到培养感觉、发挥想象的教学目的,反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达不到“通过素描,训练思维,发展技能的目的”。对于广告设计方向的中职学生来说,学习的重点应放在运用线描。通过学习,用线描来表达物体的基本形状。自然而然,我们教师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侧重,而不是一味强调临摹,强调像不像。所以,对美术功底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这样学起来也不会感到有压力。

(2)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个从认识到改变的进程。①在素描教学的课堂上,我们应该重点放在想象和联想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这样做才有利于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在素描基础训练上,要注重构想能力的训练。在广告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广告视觉设计大师或者从世界经典广告设计作品中感悟到创作的灵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在素描教学中,我们始终要在学生的思维中贯串“设计的灵魂在于意,不在于形”的理念。②在素描课堂上,尝试“联想与想象简笔训练”的课程,例如布置“以基本形态苹果、铅笔、条形码等图形为原点进行联想,寻找形态与其相似的形象”的作业。通过这些基本形态的形似或意连的简笔画练习进行想象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三、设计基础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

设计基础的课程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这三大构成课。我们广告设计专业可以把设计基础的课程重点放在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

(1)平面构成的课程是让学生掌握平面设计的基本元素和基本形式,以此了解平面丰富的构成方法。平构课程应该以多鼓励学生自我创造平面形象的基本练习为主,当然是给定主题。对学生进行点、线、面这些设计元素构成的基本训练,通过这些训练,让学生掌握理解平面设计的基本元素,同时了解和掌握对称、重复、渐变、发射、变异、密集、对比、分割和错视等基本形式。一幅好的作品,必然会通过一定的构成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通过布置课堂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平面构成的教学活动,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调动学生的设计意识,以便能创造出学生所要表达的平面图形,比如稳定、和谐、运动、夸张等不同的画面风格和视觉效果的作品。比如,可以在教学中布置类似“尝试在四个正方形画面建立一个表达以下四个单词所表明的含义的平面形象:分、合、聚、散”的作业,让学生进行练习。

(2)色彩构成课程,是探讨色彩的物理现象和色彩与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关系的课程。色构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色彩的功能与表现方法上。总体上通过对色彩的认识掌握色彩的形式美的法则。色彩的关系包括:对比、调和、统一等,以让观众获得美的感受。色彩构成的学习和掌握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今后学生设计作品中色彩的修养。在色彩构成课上可以把重点放在色彩与情感上、与心理的训练上,把设计的观念融入到色彩构成课中,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分析,如“色彩与情感”“色彩与自然”等等。比如,可以在教学中布置“尝试在四个正方形画面建立一个表达春夏秋冬的平面色彩形象”的作业,让学生进行练习。

(3)培养学生审美认知能力,能够掌握绘图工具及一些手绘的表现技法和效果是色彩构成课的重点。教师可以尝试运用电脑进行辅助设计,比如让学生利用CorelDraw矢量图软件进行学习。比如空间混合练习,如果用手绘训练,学生要花很长的时间来画小方格,然后还要用调色盘来调出自己想要的颜色,并涂上。这样不但耗时,而且效果也不一定满意。如果用CorelDraw的网格工具,不用一分钟就可以完成小方格,几分钟内就能填充好颜色,效果非常之好。通过软件的演示方法,可以有效地把学生学习的重点放在思维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而不是浪费在格子和如何调颜色上面,为后面的电脑辅助设计课程打好扎实的功底。

四、美术鉴赏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见识的课堂

西方现代美学的开山鼻祖克罗齐曾提出:“艺术是直觉,直觉表现情感,艺术就是抒情的直觉。美就是直觉的表现。”美术鉴赏是人们通过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的过程,以此获得对美的认识和感受。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活动过程中,会逐步提高审美的能力。在美术鉴赏课上,让学生有目的地、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艺术作品,在耳濡目染的情况下学生会逐渐养成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对于广告设计专业方向的学生来说,美术鉴赏课的赏析重点可以放在赏析优秀的广告设计作品方面,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赏析传统的国画、西洋画。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当前,广告设计专业人才日益热门。在广告设计专业类学生中,必须提高学生的美学素质、提高学生的手绘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这些能力都贯串在美术基础教学的系列课程中,所以美术基础课显得举足轻重。

以上,是我从事广告设计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中职学生除了要熟练掌握设计类软件比如Photoshop、CorelDraw和AI外,还要加强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今后广告设计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因为创意决定设计的灵魂,一幅好的作品创意是放在第一位的。把学生的创意和技术完美结合,美的作品就会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范文第2篇

1.1管理体制不完善,使地本已有限的农业科技人才无法形成团队进行研究我国现行可以管理农业科技人才的有农业、教育、渔业、林业、科技、环保、经贸等许多部门,这就使得重要的研究项目必须经过多部门的协调才能进行。缺乏科学有效地协调机制。不但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更主要的是低下的效率极大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

1.2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成长和研究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经费投入总量严重不足我国目前开始增大对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和研究的投入,但总体上仍然不够。许多农村的科技人才培养和研究的条件很差,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培养和研究要求,甚至一些最基本的实验都无法完成。由于经费的原因,应该及时更新的先进的农业科技信息也往往更新速度很慢,许多已经陈旧的信息和技术仍然在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内容当中。

1.3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缺乏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农业科技发展缺乏可持续性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培养需要有科学的培养计划,并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而当前许多农村地区科技人才培养没有规范的计划,或者上级主管部门没经过实地调研就先进照搬地区模式,这样很难培养出符合当地实际需要的人才,创新就更谈不上了。因此,农业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可持续性。

2、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解决途径

2.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形成稳定的体制保障

解决当前农业科技人才不足和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首要的就是要加大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以政策的形式保证这种投入的数量和稳定性;要制定出能够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的相关优惠政策;加强对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从政策、经费、人才引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形成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体系,形成充分的制度保障。

2.2转变人才培养理念,狠抓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农业人才是需要极强的实践性的,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更多是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因此只有让相关的农业人才培养的学校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有农业人才培养学校毕业的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的现状。让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也更容易强对理论知识的验证,更容易激发学生对掌握先进科学知识和技能和创新的积极性。

2.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目前我国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缺乏实践技能的情况,培养农业创新型人才需要有创新型老师的指引。近年来国家已经逐渐地鼓励高中等学校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教师不但能够开展基本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更要加强与实践单位的联系,使理论与实践相互验证、相互促进。只有培养出创新型的老师,才有可能指导学生走出创新之路。

2.4理顺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的接轨和转化

现有条块式、多部门各管一摊的管理体制是无法适应未来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必须根据现在农村的实际情况,集中资源、理顺关系,形成稳定的协调和管理机制。再以高效率的管理机制协调现有资源,全力攻克当前急需解决的农业科技问题,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成果转化率。另外,要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将农业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市场转化无缝对接,形成良好的科技发展的循环。

2.5扩大对外交流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范文第3篇

一、明确目标,定位要准

加强科技人才载体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加快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步伐,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科技人才载体的定位,一般应把握三个标准:一是聚集吸引科技人才的“磁铁”。就是载体所在的部门或企事业的决策层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有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支撑,科研资金有保证,能够为科技人才提供较好的科研条件和必要的生活条件,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二是培养造就科技人才的“摇篮”。就是载体的用人机制要活,既要有一定数量较高水平的管理、决策人员,也有一定比例的学科、技术带头人,形成传帮带格局,努力营造尊重个人特点、鼓励大胆创新、充分理解信任、氛围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这样,载体才能既出科技成果,又能快出人才、多出人才。三是科技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就是载体应有明确的具有前瞻性、可发展性的科研项目。这样,科技人才攻关才有目标,在技术创新、转化科技成果等方面才能有所作为,从而更进一步地促进产学研联合,推动科技进步。版权所有

二、强化管理,机制要活

科技人才载体建设应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有利于科技人才聚集,有利于科技人才发挥作用的新型的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此,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科技人才使用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要积极同大专高校、科研院所、国际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合作交流,做好引智工作,达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才共享的目的。要敢于引进这些的科技人才,建立和完善开放吸纳、来去自由的科技人才吸引机制。二是科技人才培养方式从“静态”向“动态”转变。科技人才载体是一个“静态”的概念,但是科技人才培养应采用“动态”的方式。要用市场运行机制来加强科技人才培养环节,建立和完善竞争择优、优胜劣汰、滚动发展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促进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涌现。三是科技人才环境建设从“注重硬环境”向“硬、软环境并举”转变。要建立和完善技术先进、软硬并举、协调配套、解除后忧的科技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如,对做出突出贡献、创造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科技人才实行重奖,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才比较价格合理确定科技人才的工资收入水平等。四是科技人才载体人文建设从“单一文化”向“多元文化”转变。既要创造适合本地科技人才创新立业的人文条件,也要营造适合外地科技人才成长的文化氛围,还要积极拓展适合海外科技人才归国创业的空间,尊重每个人才的文化习惯和生活方式,建立和完善公开平等、拴心留人的科技人才服务机制。

三、大力扶植,服务要优

加强科技人才载体建设,离不开各级党政部门、载体主体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优质服务。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充分借助报刊、广播电台、互联网等媒介,广泛宣传关于加强科技人才载体建设的各项政策和有关规定,大力报道科技人才在促进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联合过程中的先进事迹,着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营造宽松的用人环境。其次,要提供全方位服务。政府部门应切实转变职能,积极主动地为科技人才载体的设立创建提供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协助申报工作;对载体创建后的人才招聘引进、引智、促进产学研联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积极提供优质服务;对各类科技人才,应在培训进修、攻读学位、合作研究、查阅资料、使用科研仪器设备,以及科研经费等方面创造条件,提供保证;应在科技人才安家落户、配偶随迁就业、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提供便利,在工资福利、医疗社会保险、收益分配等方面逐步提高,充分保障;在职称评聘、成果评奖等方面优先办理。

四、健康发展,成效要实

当前,要保证科技人才载体建设健康发展,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必须注意防止和克服三种倾向:一是防止和克服“重设立、轻建设”的倾向。加快创建科技人才载体,已成为许多企业决策层的共识,然而,载体的设立、挂牌,仅仅是“万里走完了第一步”,应当迅速把工作重心转向建设,抓紧制定载体建设的标准、管理细则、考评制度,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引智和培养管理力度,逐步扩大载体规模,充分发挥载体作用。二是防止和克服“重使用、轻培养”倾向。要按照中央、省、市关于人才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强对科技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开办讲座、组织研讨、考察交流,以补充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层次、增强创新为目标,把各类载体建成科技人才强化培训、继续教育的基地。三是防止和克服“重眼前、轻长远”的倾向。在载体建设的规划目标上,既要破解当前机关、企事业发展的热点、难题问题,又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和科技人才的总体需求;在载体建设的投入上,不仅要注重对科研项目设备的投入,更要注重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培养的投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是收益最大最长远的投入观念。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范文第4篇

根据我市科技局“十二五”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分析,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将由2010年的160家增加到200家,全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将由2010年的81家和85家分别增加到90家和100家,再加上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在现有35家基础上的新发展需要,仅以科技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为主要培养提高对象的高端人才和高端领军人才及后备人才的培养需求数量将超过500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人选需求数量也将在千人以上。适应产业、科技、人才一体化,引领和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传统产业高端化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市科技创新高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迫切需求。

经济发展,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构筑人才优势,转型发展是“牛鼻子”,重中之重是识才、育才、用才。我市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高端科技人才严重缺乏;领军后备人才储备不足;关键人才能力短缺;人才政策严重缺失;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研发经费比重较低,事业环境优势不足及重使用轻培养弱激励,政府服务不足等种种突出问题,主要原因是在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滞后,尚未把科技创新高端人才作为我市科学发展的战略核心与根本举措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普遍缺少中长期培养计划,事业环境优势不足,人才价值认可上存在着“马太效应”。解放思想、尊重人才的任务很重,错失良才危机意识有待增强。影响认识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方面是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战略、方针及科技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别一方面是没有对科技人才成长的规律和发展的战略进行深入的研究,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不明确,缺少科技人才发展的规划和顶层设计。二是投入不到位,人才培养投入力度有限,企业作为投入主体的投入水平不高,多数企业在价值链的低端,经济效益水平低,创新实践层次低,制约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活动强度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投入能力。关键是政府部门对科技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缺乏强有力的财力投入保障,没有鼓励企业和引导社会对科技人力资源的持续性投入及制定完善的监督与控制制度。三是机制不健全,市场配置人才的基础性作用还没充分发挥,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人才科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尚未建立,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技术职称评定行政化管理模式制约了创新人才的选拔、使用和成长。促进创新人才成长的选人用人机制尚不够完善,聚才、育才、留才、用才和人才成长与产业发展衔接互动,激励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及培养领军人才的长效机制、创新活动强度和创新人才培养考核机制有待完善。四是服务不到位,扶持人才发展的配套政策缺失,政府相关部门尚未形成合力,专门为科技创新高端领军人才服务的机构和特事特办制度、为解决他们后顾之忧的服务平台与绿色通道有待建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创新文化氛围有待进一步营造。目前我市还没有出台有效的专项高端科技人才引进政策、培养政策和激励政策,已有的政策措施尚未普遍得到落实,科技人才服务业发展滞后,成为科技人才引进培养的制约瓶颈。

二、对策建议

一是发挥政府统筹协调职能,完善科技人力资源相关制度,为科技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保障。制度设计制定包括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人才财力投入、科技人才培养考核、科技激励政策落实监管和科技人才引进、培养的计划项目平台建设、科技人才金融支持等规划和政策措施。

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为释放科技人才潜能提供动力。重点加强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职称评、聘制度改革,转变行政化管理模式,实行技术职称评定和岗位技术职务聘用分开,鼓励科技企事业单位自主评价科技人才绩效。

三是加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科技人力资源环境,为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提供条件。建立科技人才信息库、专家库,支持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着力扶持科技人才载体平台战略升级,充分发展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对优秀科技人才的吸引和培养使用功能,大力支持科技人才服务业发展,鼓励科技人才合理流动、合作交流和开展创新创业。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 成长机理 培育 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人力资源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命脉地位。在工业化进程中,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走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农民农业科技知识贫乏,市场意识淡薄已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职业观仍未彻底改变,阻碍着新一代年青人从事农业科技事业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还影响着人们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城市出生的青年不远到农村去;从农村到高等学府学习的热血青年目的就是为了脱离农业生产,从事其它职业。不少现有农民都愿意到城市从事建筑业或其它体力劳动。据统计,2006年,37.8%(13181万人)的农村从业人员外出劳动,其中80.1%都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97.2%的人在城市从事二、三产业,这种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科技工作的发展和新技术的推广。

2.农业科技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科技人才成长资助有限

我国教育和科技资源配置遵循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投入和自主创收的模式。按照中央、省、地、县、乡递减的原则,越接近农业科技实用人才开发的单位所得到的资源配置越少。当前,农业研究的经费还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有限的拨款首先得保证科研人员的工资,其次还要考虑公务费,最后才能考虑业务费,最低的农业推广机构业务费只占10%,使得农业科技投入经费太低,也就难以开展大项目或基础性研究。

3.多头管理体制,使有限的农业科技人才难以形成研究团队

从教育机构来看,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体制已基本理顺,以前分属不同部门管辖的高校现已统一由教育部归口管理。而农村科技人才分属农业、渔业、林业、环保、科技、经贸等部门管理,农业科技研究项目往往需要不同部门相互协调才能进行。不少情况下,还是各自为政,自成体系,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工作,效率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造成农村多头管理,使农民难以适应,影响农民采用农业创新科技的积极性。

4.农业科技人才成长条件艰苦,经费投入总量不足

农村现有的科研条件十分有限,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不少农村科研人员连最基本的科研设施都难以保证,信息来源的主渠道还是靠广播和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先进的网络资源难以发挥作用,也就难以保证科技人才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据统计,2006年末,全国人均工资收入21001元,而最低的农、林、牧、渔则为9430元,受经费的困扰,正常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难以开展,更谈不上农民科技培训和农业科技创新,致使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农业科技实用人才开发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

5.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开发方案缺乏,农业科技后劲不足

人才资源同其它资源一样需要不断地进行培育、开发,才能进一步发挥其最大的潜能。除了农业科技经费紧张外,有关部门领导也缺乏深入基层调研、思考,农村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开发的战略性计划尚未启动,简单、机械地照搬照抄外地(或外国)的做法,难以培养出符合当地需要的实用科技人才,更谈不上科技创新人才,也难以保证农村科技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途径

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供稳定的体制保障

下大力气解决当前农业科技人才责任重大、待遇偏低,付出与所得严重失衡的尴尬局面,这也是解决农业科技人才扎根农业的关键性问题。要制定稳定人才、吸引人才、开发人才、关心人才成长和提供较好科研环境等方面的更加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服务于“三农”工作,使农业科技人才从想去到要去,最后决心扎根农村的转变。另外,政府自身要改变工作模式,多做公仆,尽最大可能给农业科技人才提供一切服务;还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

2.转变人才培养理念,狠抓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传统的人才培养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结果是眼高手低,满腹经纶无用武之地,未能发挥教育的效能。让学生亲自操作各种实验设备,以提高动手能力和改进意见,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塑造模式根本转变。建议农校学生应该采取半农半读的方式,花更多的时间在农村一线体验农业科技的巨大威力和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将它们带到课堂上进行研讨,激发掌握先进科技的自觉性和科研创新的积极性。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创新型人才离不开创新型老师的精心培育。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大多缺乏工程师应具备的技能,急需弥补实践知识的不足。高校在进行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要下大力气加强创新型老师的建设和培养。双方友好合作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还能将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使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达到双赢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学到农业科技文化的精髓,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4.理顺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现有条块式的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要尽快理顺多头管理的体制,集中有限的资源,全力攻克当前农业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难题,发挥联合攻关的效能。要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就必须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农业科技生产与市场无缝对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5.扩大对外交流,为农业科技人才了解世界学术动态、提升研究层次提供信息平台

建议为农业科技人才创造更多的国内或出国学习交流、考察和培训的机会。可以委托国内外著名高校对现有人才进行继续培养和深造,以不断提高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到国外特别是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发达国家农业一体化的先进气息,了解先进的科研方法和手段,掌握学科前沿,开阔眼界,启迪新的思路,借鉴经验,促进创新。

参考文献:

[1]杨庆先,漆雁斌,王燕.农业科技人才开发的几点思考[J].科技与经济,2005,(4):15-17.

[2]曾志华.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J].云南农业科技,2006年增刊.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