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沟通交流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师 中学生问题行为 认知 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105-01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教师认为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在学习适应、沉迷网络、情感脆弱、意志力薄弱等方面;女教师比男教师更关注中学生在学习适应和情绪方面的问题行为;不同教龄的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看法基本一致;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
一 教师总体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情况
1.中学生存在大量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行为
无论是教师对中学生常见问题行为的选择还是严重程度的判断,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大多数为学习方面的问题,教师对不同类型问题行为选择的结果也表明教师对学习适应维度的选择所占比例最大。这说明教师认为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来自于学习适应方面且情况较为严重。教师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好好学习,所以如果学习方面出现了问题自然是“大问题”;而且学校及以上各级教育机构对教师的考评很大程度上是以其所教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
教师提出的中学生学习问题行为具体表现在学习习惯(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遇到不懂问题不主动请教他人、不按时交作业)、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厌学)、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动力、缺乏理想追求不在乎成绩和前途)、学习压力(考试焦虑、过度看重成绩和排名)等方面。
2.中学生沉迷网络
教师普遍认为中学生在行为方面的问题行为突出地表现为沉迷网络,将过多的时间花在网络游戏和聊天上。但在对这个问题可能原因的分析上,教师们持有不同态度。教师认为,中学生沉迷上网主要是因为好奇心、自我满足感和寻求刺激心理的驱使;教师则认为学生沉迷网络与家长的教养方式和不负责任的态度密切相关,这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着直接关系。
3.中学生意志力薄弱,情感脆弱
教师认为中学生在个性和情绪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意志力薄弱,不能持之以恒和情感脆弱。在访谈中,大多数教师都认为中学生这两方面的问题行为是密切相关的:“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往往在情感表现上也特别脆弱,经不起一点小小的挫折”。现在提倡赏识教育,要给学生更多的鼓励,这是对的,但只提倡这一点的话,孩子听到的都是好的,就受不了一点点批评。还有的教师分析说,“中学生意志力薄弱是导致问题行为的关键,比如意志力差的学生往往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所以学习成绩上不去,而且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控制,所以也容易迷上网络游戏”。
二 不同性别、教龄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
1.不同性别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
不同性别教师对中学生常见问题行为的选择和严重程度判断的结果表明,相对于男教师,女教师认为中学生在学习自觉性、意志力薄弱、情感脆弱等方面的问题更严重。这差别大概与男女性别各自的特点有关。
2.不同教龄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
不同教龄的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基本相同,只在学生意志力薄弱问题上,教龄十年以上的教师判断更为深刻。根据上述的教师对中学生意志力薄弱的分析,可以看出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往往自我控制能力差,因而也更容易产生问题行为。教龄越长的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分析也往往更深刻,因而把这项内容看得更严重。
三 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
1.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可以分为直接作用的应对方式和间接作用的应对方式。直接应对方式是指当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出现或尚未出现时,教师对学生直接采取矫正或预防的措施。形式上包括:一是开展主题班会,以中学生出现的某种问题行为为主题,让全体学生共同来讨论;二是和学生谈心,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单独交谈,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进行自我认识。
2.影响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应对方式的因素
第一,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知。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教师对师生关系有三种不同的认知,第一种教师将自己定义于同学生“父母”般的角色,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往往表现出苦口婆心的说教,然而这样很可能给学生带来反感,效果并不好。第二种教师认为应该与学生成为朋友的关系,因而很多学生的问题行为就在这种平等的聊天中得以发现和解决。第三种教师也主张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但在行为上与学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第二,自身成长和受教育的经历。不少教师在回忆他们自己的成长和受教育的经历时,这些体验往往影响着他们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
第三,家长态度的影响。不少家长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行为不闻不问,或是在孩子出现问题后就将所有的责任推卸到学校,这种消极的态度往往让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也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此外,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及有关部门的做法也让教师在应对中学生问题行为时感到困惑和无奈。
【关键词】 高职 课外沟通 师生交流
一、高职学校专业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现状分析
基于麦可思中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抽样调查数据,在不愿意推荐母校给亲友就读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有12%是因为“师生课外交流不够”。该调查遍及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覆盖2093所高校、分部、分院,其中高职高专院校1009所(包括本科院校的高职高专部)。其实,在高校除了辅导员(班主任)或直接从事学生工作的高校教师与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沟通交流较多外,其他任课教师(包括专业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几乎与学生没有沟通交流。很多学生反映,只有在入学教育时、每周的班会和例行点名时才能和老师交流一下,更别说与其他专业教师的沟通与交流了。除了上课,难觅专业教师的踪影,即使有些学生主动找教师交流探讨,也要在课后即时请教,否则一些无需坐班的教师就回家了,想要与教师交流就只能是下次上课时了。
以上种种就是绝大多数高校师生关系的真实写照,这对于学生自觉性高的本科院校来说,可能关系不大,但对于自觉性不高的高职高专学生而言,缺乏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业和大学生活。很多高职学生认为自己是高考的失败者,进入高职学习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有学生认为自己从来就不是优秀学生,进入高职学习是顺理成章,他们对学习、对生活、对社会、对未来缺乏热情,甚至迷茫而困惑,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帮助、关心和爱护。
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能否成才不仅取决于课堂教学效果,更需要教师与学生的课外交流与引导。如果专业教师带着PPT赶场上课,课上口若悬河,课下人走茶凉,影响的不止是师生关系,还有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会牵涉到学生的在校体验,以及对母校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因此,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的高职专业教师,应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利用一切机会接近学生,抓住机会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而积极的师生交往不仅有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学生的顺利成长。
二、造成高职学校专业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严重不足的原因分析
1、部分高职专业教师办公条件差,缺乏基本办公配置,教师坐班时间少
很多高职学校长期以来没有生均拨款,办学经费有限,教师办公条件较差。有些学校考虑到普通专业教师无需坐班,根本没有为其配备电脑等办公设备,甚至专任教师大多没有专用的办公室,教师无法在学校备课。这养成了广大专业教师有课来校上课,无课回家备课的习惯。除了学校会议、每周固定业务学习的时间外,很少能看到专业教师在学校办公,导致师生间普遍缺乏交流。
2、高职学校师生比过低,专业教师严重不足,教学工作量繁重
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职学校大量扩招,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招生就业好的品牌高职学校更是如此。教师数量增长远远赶不上生源迅速扩大的速度,造成部分高职学校师生比严重不足,广大专业教师教学工作量大增,再加上教师有科研、育人、社会工作量等各种绩效指标,使得广大教师工作压力大,缺少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间和精力。
3、部分教师缺乏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意识
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塑造完整、健康、和谐、美好的人格,提高学术修养和人格魅力,熏陶感染自己的学生,不但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还要提升学生的品格与情操,这就是“立德树人”。而主动与学生沟通,加强师生交流,正是教师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就是“言传身教”。但是,很多高职教师忽略了这一点,他们满足于课堂教学效果,满足于学生技能的提高,而忽略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忽略了立德树人的根本。
4、现有育人工作任务缺乏具体衡量指标
很多高职学校把育人工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引起广大教师对育人工作的重视。比如鼓励教师兼职辅导员工作,把是否当过班主任作为评聘职称的必要条件,这有利于教师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但是由于缺乏细化标准,育人工作往往很难界定。特别是对于已经当过班主任,又没有职称评聘要求的专业教师,育人工作很难具体量化,与学生沟通交流与否及其交流程度很难考核。
三、改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现状的对策
师生沟通交流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建立在沟通交流基础上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更主动地参与学校内外的教学活动,增进他们的知识与才干,可以做到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因此,选择师生间合适的话题和交流方式,拓宽师生间交流的领域和渠道,是高职教师应该关注并身体力行的重要内容。
1、课堂上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
课堂是师生间、生生间对话、交流、探究的大舞台。高职教师尽管对课堂教学较重视,但课堂教学中的交流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量不足,二是质不高。课堂上真正与教师互动的学生极少数,一般是学生干部和个别成绩好的学生。交流的话题主要是课堂内容或课本知识,学科以外的内容交流得很少。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把课堂真正还给每个学生,使所有学生在高度平等、和谐、民主的交往互动中,开放心态、张扬个性、释放潜能。教师在教学中应主动创造各种条件,构建激励每个学生高度参与的机制,让学生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当学生不能流利回答问题时,教师应多多启发和鼓励,循循善诱,进行引导,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发言水平,增强其学习能力。
2、制定师生课外交流计划,加强师生交流管理
高职学校可以采取措施加强师生交流,比如要求每个专任教师制定每学期师生交流计划,公布师生交流时间安排。每位教师的师生交流时间向所有学生开放,对专业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提出具体量化指标。师生交流内容是非限定性的,可以探讨与教学相关的问题,也可以讨论学生关心的其他问题,如个人的职业生涯、学习计划、兴趣爱好、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实习就业等内容。
高职学校在考核教师育人工作时也可以增加一些量化指标,比如育人工作增加访谈一定数量学生的指标,并有跟踪记录。可以制定教师与学生访谈表,将访谈时间、访谈内容和学生签名、学生联系方式等纳入填写内容,便于学校抽检。
3、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学习辅导中心和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等活动中心,搭建师生交流平台。
为了密切师生联系,促进教学相长,高职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学习辅导中心、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等活动中心,定期安排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搭建师生交流平台。高职学校为这些活动中心提供配套的办公、会谈、查阅资料等设施。比如大学生学习辅导中心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安排教学名师、学生喜爱的教师及特色课程教师,最好能涵盖所有专业教师,定期进驻中心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该中心除了为师生交流搭建平台外,还可以通过个性化教育方式来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心理咨询中心则安排有资质的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疏通和积极干预。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安排有创业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创业就业规划与指导。总之,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师生交流平台开导一些心里有疑问的学生,为学生补习功课,或者指导他们就业创业。学生可以和教师预约面谈,一对一地交流,除了本专业知识以外,还可以就专升本、专业技能竞赛等问题深度咨询教师。
4、通过实施专业“导师制”,促进高职师生交流
高职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建构性,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平等性,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促进者和协助者,而不是绝对领导者。部分高职学校实行“导师制”,即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到固定专业班级当学生导师,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实习就业、创业、职业生涯规划等,直至学生毕业就业。导师不同于辅导员或班主任,他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了解行业动态,掌握专业技能,顺利就业创业。导师要深入所带班级,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关爱学生,使学生逐步克服一些心理障碍,同时还要多与学生交流,给学生创造宽松、平等、自由交流的氛围和环境,引导其成人成才。
5、构建教学网络平台,促进师生课外交流
针对目前高职学校师生交流不够,特别是师生课外交流不足的情况,在当前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可通过构建教学网络平台来促进师生课外交流,既有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可以增加师生感情。
构建教学网络平台,专业课程以“精品资源共享课”或“微课”等形式实现课程资源上网,为教学辅助提供一个快捷、有效、统一的一体化交流平台,整合教学资源共享、课程信息、课程答疑、课程考核等具有高实用性的功能。教学资源共享分为教师课程资源和课程相关资源;课程信息指师生课程信息、教学资料,以便信息资源共享;课程答疑指网上提问、解答、讨论、浏览,对有价值的问题归档;课程考核则通过测试、讨论、进阶等方式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微信、QQ、教学博客等移动终端与学生互动,将互动从课堂延续到随时随地,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拓展师生交流渠道。专业教师可以利用实习实训带学生到企业调研,指导学生参赛,建立专业协会等各种形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审计中的沟通交流十分重要。首先要做好审计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目前,我们审计组成员主要由两种情况构成,一部分人员有实际工作经验,但因年龄偏大计算机基础较差:一部分年轻人员计算机水平较高,但缺乏审计经验。如何充分发挥好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使每个人的特长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审计成果最大化,这就需要审计人员之间多交流、多沟通,互相取长补短。同时,审计组长在审计分工时也要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做好人员整合。其次要做好各审计小组之间的信息共享,当审计小组查出某个共性问题后,其他审计小组可能还没有发现,如果没有审计组之间的及时沟通、交流,就有可能将问题漏掉。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需要通过网络搭建一个审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使审计组之间信息畅通。再次,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沟通交流也非常重要。审计人员在审计某个问题时,除了依据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业务数据和相关资料外,还需要对某个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历史背景以及决策过程,通过询问、座谈等方式与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进行了解、沟通,准确把握问题实质,进行全面准确的取证。通过以上严谨细致的工作和及时的沟通交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审计效果。
在非现场审计部分,如何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建立审计模型,应当统一标准。这里要注意重要性水平的确定问题,即报表层次和账户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必须明确规定。因为审计人员利用SQL查询语句检索财务数据或建立审计模型时,必须以重要性水平为参照,如果单凭个人的判断而在审计组长不了解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谬误,同时也因为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也良莠不齐。鉴于此,审计组长对重要性水平需予以明确。
对数据的分析过程应当记录在审计日记中。各审计人员对分析发现的问题线索或需继续查证的重要事项应当统一汇总给审计组长,审计组长对这些问题和事项应进行复核,并决定是否在现场审计部分进一步查实。
建立一种机制,将审计查出的问题从发现到落实的过程在审计组成员之间及时交流,方便大家学习,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编写网上审计的成功案例,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给审计人员启发。
(作者单位:审计署京津冀特派员办事处)
【摘要】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高中班主任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是保障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与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高中班主任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态度以及技巧直接决定了能否真正对高中生身心发展起到辅助作用。
关键词 高中班主任;沟通交流;技巧
班主任的职责不但要管理好班级的各项事务,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而且肩负着帮助学生培养优良的品质与道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重任。高中生虽然心理素质己然渐渐趋于成熟,行为举止也慢慢向成年人靠拢,但位于青春期,情感易于波动,时常怀有叛逆心,对人对事容易偏激,有的个性强,狂妄不羁,有的性格孤僻,不喜言笑,这些都需要班主任及时的进行沟通交流,引导学生走上正轨,帮助高中生树立良好的性格和端正的品行,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一。
1.高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性
人与人之问的沟通与交流是社会交往的最基本形式,没有人可以绝对孤立地存在,孤独与自闭定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喜悦的心情需要与人分享,遭遇痛苦时需要找人倾诉,常言道“说出来就好了,憋在心里会难受”,可见交流和沟通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问题的解决。师生间的交流也一样,正值青春期的高中生,更需要班主任及时的沟通与交流,解决心理上的疑问和烦恼,健康地迈向成年。不仅如此,高中班主任要想将班级管理实行得健全而有效,几乎无时无刻不需要跟学生进行沟通,把学生的心拉拢在一起,全班上下拧成一股绳,而并非威严专断地管理。没有沟通的班级,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得不到消减和转化,长期下去会使得班级的执行力下降,看上去一片散沙,或者班级秩序有名无实,学生敷衍地执行,没有为班级争光的荣誉思想跟觉悟。鉴于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家庭背景、以及家庭教育状况都不尽相同,这就为高中班主任的沟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高中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在跟不同的人交流时,人们的态度和内心开放程度往往是不一样的,高中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交流时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对沟通的深度、沟通的效果都有着直接的影响。高中班主任若要想与学生在交流中实现思想的对勾与感情的通畅,必须选择合理正确的角色定位。传统印象中,班主任作为师长,一般都是以学生的直接教管人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其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也带有明显的家长式口吻,具有较强的威慑性,使学生通常不敢畅所欲言。而一些睿智、有觉悟的班主任会选择以朋友或亲人的角色来跟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让学生放下戒心,认同班主任的建议和忠告,学生能真正感受到班主任的关怀,便会虚心地接受教育和指引,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3.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与高中生进行心灵沟通
沟通通常是以聊天的形式进行的,而沟通与聊天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有目的性的,所以通过沟通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还在于沟通的技巧与方法。高中班主任只有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运用合理的沟通方式,才能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在良好的沟通环境中促进彼此的了解,从而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各类问题。沟通时掌握以下技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留意学生的动态,及时发现问题
班主任要时刻留意班上学生的行为动态,学生正处于青春躁动的年纪,对其关注丝毫不能放松,一旦发现学生的状态异常,就要及时展开沟通谈话,了解原因,充当心灵的开导师,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给出正确、光明的指引。举个例子,在一次考试之前,发现某学生状态不佳,此时班主任就应找个机会单独与其谈话,询问状态不佳的原因,通过沟通,得知该学生是因为学习压力大,担心考试成绩不佳,所以表现出忧郁的状态。此时班主任就要对该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明白考试的目的只在于帮大家查漏补缺,认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使该学生能够放下包袱,以轻松的心态迎接考试。千万不能置之不理,任其发展,最终酿成无法收拾的后果。
3.2尊重学生,主动走进学生的内心
在传统的师生沟通中,学生对于班主任“命令式”的谈话只表现出唯唯诺诺,并没有从内心感激并接受老师给出的意见,所以,高中班主任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首先要尊重学生。在沟通交流时,班主任应放下架子,把沟通建立在平等的地位上来进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提出观点和想法,用商量的方式来给出建议,让学生感觉自己是一位朋友,是一位可以信赖的人,从而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内心。
3.3说话要有亲和力,多利用肢体语言进行沟通
以往高中生畏惧甚至逃避与班主任的交流,并不是他们不愿意与班主任接近,而是因为班主任的说教过于刻板和威慑,使交流气氛难以融洽。例如:在沟通中班主任不要总皱着眉头、板着脸,而是应该面带微笑,以关注、认可的神情跟学生进行交流。在沟通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赞许,用点头、竖姆指以及鼓掌等肢体动作,使学生能感受到班主任真挚的情感,沟通自然变得畅通无阻。
结语:
育学生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更是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高中班主任应该对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仔细分析,掌握学生性格发展的特点,通过有效的沟通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促进师生感情的靠近,为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以及人格的健全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谭庆宁浅析中学班主任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技巧[J].青年与社会,2013,10:213.
[2]王保军高中班主任与学生谈话的语言技巧探讨[J].才智,2013,32:27
关键词:高校班导师;教育管理;沟通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22-03
高校班导师制是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加强学生的教育培养,而推出的一种新的举措,已经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一种新的机制,对高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是根据作者从事班导师工作的经历,谈一些关于加强班导师工作的粗浅思考。
一、加强高校班导师工作的意义
1.加强高校班导师工作是新形势下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需要。高校的本质任务是培养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张,特别是高校学分制学籍管理模式推出后,原有的辅导员承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模式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上课的班级不再是原来班级的概念,学生的素质也随扩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物质生活有了较大改善的情况下学生中各种心理问题也不断出现,要培养出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贡献的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需要在辅导员管理学生的基础上,配备班导师作为补充,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指导”、“督导”和“疏导”,培养出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素质、掌握了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2.加强高校班导师工作是新形势下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高校班导师从笔者所在的学校来看,是由正在承担教学任务的专业老师来担任的,由专业老师担任的班导师既可以通过自己承担的教学课程更好地了解教和学的情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本专业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情况,以便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高校班导师工作是新形势下有效实施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的必要举措。高校实施学分制是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无论是教学体系、教学方法,还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等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样一种学籍管理制度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管理模式,加强对学生教育引导。
4.加强高校班导师工作是新形势下构建和谐校园培育良好师生关系的有效载体。推行班导师制度,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现行的教育管理模式使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极大冲击,造成专业老师与学生缺少交流而关系淡漠。另一方面,笔者所在的学校辅导员管理的学生一般都在200人左右,与学生的交流也非常有限,再加上辅导员大多数不是本专业领域的,多半无法给学生有效的专业指导,在这种状况下很容易带来学生群体与教师群体关系的疏远和冷漠,建立班导师制度,通过班导师对学生的“引导”、“指导”、“督导”和“疏导”等,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温情,增强对教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而教师也会由此增强自信和激情,实现教学相长,改变师生之间的疏远和冷漠状态,构建和谐校园,培育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高校班导师工作的现状
高校实行班导师制度无疑是适应学分制学籍管理的重要举措,是辅导员工作有益的、必不可少的补充。但是,在现实执行过程中就笔者所在的学校来看确实还存在以下问题。
1.定位不准、职责不明。班导师制度是为了在学分制学籍管理下更细致地实施因材施教,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而推出的一项举措。但现实中存在定位不准、职责不明的情况,将班导师定位、职责仅限于学业的指导。从笔者所在的学校来看,学生管理工作主要由辅导员担任,但辅导员往往缺乏专业背景,年纪又较轻,对学生教育管理就显得影响力不够,辅导员作为学长(学姐)的身份较容易和学生沟通,在不少方面可以给予学生帮助,但由于阅历等因素在生活、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心理等方面问题上他们也无能为力。笔者认为班导师的定位、职责应该是:对辅导员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必要补充,对学生进行大学生活的引导、职业生涯的指导、学业的督导和心理问题的疏导,使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由于定位不准、职责不明,导致各个学院在班导师的配备上做法不一,有的学院仅为一年级学生配备班导师,没有按照任期一届的要求落实,即使是一年级学生配备的班导师也仅停留在对学生学业的指导,没有对迷茫的大学生起到必要的引导。
2.责任心不强、工作不到位。从笔者所在学校配备的班导师情况看,班导师的工作情况参差不齐。有的班导师能比较好地履行班导师的职责,得到同学们的肯定;有的班导师工作责任心不强,把班导师工作不当一回事,仅仅是挂个名,从来不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有的学生反映根本不知道有班导师这回事,也从来没有见班导师与他们沟通和交流,给他们指导;有的班导师虽然也承担一些工作,但由于时间和精力等各种原因工作不到位,仅仅是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一些关心和指导,没有真正起到班导师应有的作用。
3.沟通渠道不畅。现在的不少高校采用两地办学,笔者所在学校也是两地办学,老师们往往是两校区之间来回奔波,匆匆忙忙赶来上课,上完课又急匆匆回家或回另一校区,学生和老师课外沟通交流的机会很少,从班导师制度设计上要求班导师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实际情况,不定期召开会议,组织学习、学术等活动,但实际执行上很难做到;另外,从班导师的制度设计上还要求班导师要告知学生每周在办公室的时间,让学生主动与班导师交流沟通,但实际上绝大部分班导师没有这样执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很少;虽然不少班导师采用了其他一些通信沟通交流的方式,但有些问题通过电话或者QQ等通信工具无法说清楚,也不可能达到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效果。因此,实际上存在着沟通渠道不畅的情况。
4.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从各个高校班导师制度设计来看都有相关的考核评价的条款规定,但往往又缺乏可操作的细则,没有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来设计考核评价制度,缺乏科学的评价;对班导师工作开展的情况,仅凭印象,既没有班导师本人全面的总结汇报,也没有到学生中去了解班导师工作的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体系;对于班导师工作虽然也有职称评聘上的要求,但实际上没有担任过班导师的照样可以评聘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称,条例规定缺乏严肃性。虽然在条例中也提到了对优秀的班导师奖励,但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几乎没有看到过对优秀班导师的表彰和奖励,没有起到榜样示范的引领作用。
三、加强高校班导师工作的对策建议
高校班导师工作的现状,客观存在一些问题,问题的形成有多种原因,解决问题需要多种条件,对策建议也应该取多维视角。
1.准确定位、明确职责。高校班导师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下推出的加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新举措。班导师工作有其特殊内容,同时也有与辅导员工作相同的部分,是对辅导员工作的必要补充。一是对新生大学生活的引导,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大学生活是迷茫和陌生的,如何度过大学四年学习生涯,使大学生活更加有意义,班导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理想,明确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爱国、爱校,遵纪守法的作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二是职业生涯的指导,不少学生选择专业带有盲目性,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将来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不是很清楚,班导师熟悉本专业的情况,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指导,让学生尽早确立目标,尽早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三是学业的督导,班导师都是本专业的任课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熟悉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班导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容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班导师还可以承担学生专业实习指导的工作;四是心理问题的疏导,现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依赖性比较强,对于独立生活一下子难以适应,再加上进入大学后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师的授课方法、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容易带来一些问题,也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班导师有辅导员所不具备的年龄等方面的优势,阅历丰富,可以用生活中事例帮助和引导学生,解决一些问题,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积极疏导。
2.选优配强、强化责任。从笔者所在学校班导师工作的情况看,班导师的选择显得非常重要,班导师的工作之所以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主要原因一是是否自愿主动,二是工作责任心是否强。所以,要选优配强班导师:首先,要选择愿意主动承担班导师工作的专业教师,愿意主动承担班导师工作的老师,会主动开展相关的工作,对自己不是很了解的也会想办法去主动熟悉,而不愿主动承担班导师工作的即使让他来担任班导师,也只能是应付了事,“拨一拨动一动”,“推一推进一进”;其次,一定要选择责任心比较强的专业老师来担任班导师,班导师工作从某种角度来看也是一项“良心”工作,好与坏不一定马上显现,做与不做不一定就能看出不同,但最终必然是有区别的,因此,有强烈责任心的人担任班导师,他(她)必然会认真做好班导师的相关工作,甚至他(她)还会主动去做班导师职责以外的有关工作来帮助、引导学生的成长、成熟、成才。
3.拓宽渠道、畅通沟通。班导师的工作重在“导”,“导”必须要通过沟通和交流的方式进行,因此,必须要有沟通交流的渠道,并确保沟通交流渠道的畅通。首先,要确保传统的沟通交流渠道的畅通,面对面传统的沟通交流还是非常有效的,特别是现代社会下显得更加需要,因此,班导师要充分利用承担课程教学的机会,在课前、课中、课后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特别是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教育,应定期召开不同学生群体参加的座谈会,了解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应设置每周在办公室接待学生的时间,接受个别学生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为他们释疑解惑。其次,要拓展沟通交流的渠道,充分发挥现代通信技术的作用,拓宽沟通交流的渠道,可以通过电话、邮件、建立QQ群、微信、飞信、微博等现代通信手段来了解学生的动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从而帮助和引导学生。
4.完善制度、优化评价。一是班导师制度本身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班导师工作的考核评价标准需要进一步细化,应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班导师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对不合格者及时予以撤换,并作相应的处罚,对优秀班导师,学校予以表彰及奖励,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二是应该完善制度执行的相关条款,对不执行制度有处罚的相关规定,确保制度的严肃性,制度一旦制定出台,一定要严格执行,否则比没有制度还不好。
参考文献:
[1]曲水军,姜丹.关于完善高校本科生班导师制度的几点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11,(12).
[2]惠有利.班导师在高校学生教育培养工作中的作用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0).
[3]李岩,王中兴,黄影.本科生班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