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商务培养方案

国际商务培养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商务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商务培养方案

国际商务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国际商务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63-02

国际商务硕士是我国“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国际商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质量”设置的专业学位。到目前为止,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培养不过两年,各高校在探索教育中对其培养体系的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严重制约着国际商务硕士的发展。本文以北京工业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培养为例,深入剖析我国全日制国际商务硕士培养的现状,进而从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探讨研究如何提高该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建设的背景和人才培养的规模

国际商务硕士教育首先出现在英美国等发达国家,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这些国家已形成较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美国教育部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已根据教育法案成立了国际商务教育研究中心,并已建设了国际商务硕士的教育体系和课程”。我国在2001年之前一直将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放在职业技术教育中,2001年之后开始发展高校的国际商务本科专业。2010年教育部设置了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首批授权78所院校开设该专业。这些院校中有25所是经贸类专业院校;有69所院校设有经贸专业博士点,其中50所为“211”院校,这使得国际商务硕士专业的开办有着很好的专业依托。

二、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建设的目标

国际商务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胜任在涉外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从事国际商务经营运作与管理工作,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通晓现代商务基础理论,具备完善的国际商务知识、国际商务分析与决策能力,熟练掌握现代国际商务实践技能,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商务专门人才。各高校都依据教育部的上述规定确立了该专业培养的具体目标,并根据各自师资方面的优势进行了有所侧重的培养。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它将2011级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方向定位为外包服务型人才,这也是结合北京市外包服务迅速发展的现状并预测市场人才需求所做的定位。

三、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建设过程中所遇问题及建议

虽然各高校都确立了细致的培养目标,但由于前期经验欠缺、专业认知不深以及师资条件不足等因素,国际商务硕士专业人才的培养出现了以下问题。

1.学科定位不清。在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出现前,我国早已存在国际商务人才的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长久以来各开办院校对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科定位不清,使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体系大相径庭。目前主要存在三种人才培养范式,即“语言学范式、经济(贸易)学范式和管理学范式”,但都存在很多问题,“难以胜任国际商务人才质量要求”。根据英美等发达国家对该学科的定位,应属商科,即包含语言、经贸和管理。对于中国来说,国际商务硕士是一个新的学科,应该使语言、经贸和管理三个学科的精华部分相互融合,在融合中形成全新的培养范式。

2.教学资源不足。该专业作为新开设的专业尚未在社会上形成明晰又全面的认知,导致学生生源差异化较大,学生的知识背景大差大离,给教师的授课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也制约了学校精英式教育的开展。此外,该专业教师团队也是由经管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组合成的,师资质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不足,而商务业界的校外导师资源更是稀缺。生源问题一方面要靠各招生院校根据培养方案细化招生要求,保证生源质量;另一方面则需政府和各院校加大对该专业的宣传力度。师资问题则要靠师资队伍的建设解决,重点要落实双导师制。除了要整合现有的师资力量,提升该专业校内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质量以外,还要通过政府、企业和学校的联合,切实解决校外导师的问题。

3.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滞后。教育部设置国际商务硕士学位时没有出台全国统一的MIB课程体系,所以各高校大多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和以往国际经济与贸易、MBA的教学经验进行课程设置,这势必会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此外,在教学方法上对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法照搬的现象比较严重,缺乏本土化的融合,仍需进一步发展创新。国际商务硕士是直接面向社会需求的专业硕士,因此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充分考虑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要以实践为导向,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滞后则需各院校进行教学改革,针对国际商务硕士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现有的教学经验在引进西方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融合创新,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的资源丰富该专业的教学。

四、以北京工业大学国际商务专业为例探析国际商务硕士人才的培养

1.国际商务硕士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是迈向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一步。“国际商务活动是一种包括了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全部经济贸易活动的过程,覆盖了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为了更好地满足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未来就业的需要,要构建更具针对性的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我校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采用了模块形式,主要分为以下模块。①基础知识模块。主要包括商务英语、国际商务等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均采用英语或者双语授课,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②专业必修模块。主要包括国际商务前沿专题、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法等,部分课程采用双语授课。该模块以促进学生积淀专业知识和形成专业思维为目标。③综合素养模块。该模块由人文、经管类课程和第二外语的选修组成,通过选修不同领域的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④国际商务实践训练。该模块由校内国际商务实训模拟和校外实习两部分构成。通过具体模拟和实践,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转化能力。

2.国际商务硕士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我校该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也是从经管和商务英语专业抽取优秀讲师和教授组建的,其中富有活力的青年教师和经验充足的中年教授各半。我校还定期输送优秀青年教师出国进修,不定期邀请商界人士做商务类的讲座。同时,在校外导师的选取上,采取学校推荐和学生自荐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有效资源,为学生选取合适的校外导师。此外,还可以在地方高校之间建立师资库,兄弟院校之间共享优秀的教师资源,进一步完善师资结构。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选取上,可以跟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相关企业签订长期协议,切实解决国际商务硕士研究生的校外导师问题,同时也使校外实习更加规范化。

3.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方式设置。对该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要重点要提升其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多种能力。针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我校在教学中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社会调查、角色扮演等。国别经济课程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教师会布置一个讨论课题留待下堂课讨论,并从该课题展开教学,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分组的随机性和经常性则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此外,该课程采用群体教学,参与教学的教师均有出国学习的经历,在授课的同时也介绍各国文化,引导学生了解跨国文化。商务英语课程则引入了社会调查的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等能力。此外,调查方案的书写与展示语言均为英语,又提升了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营造了国际商务的氛围。

国际商务硕士专业的人才培养才刚刚开始,我国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则会随着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程度的深化而不断扩大,如何培养大量符合国际需求的国际商务人才将是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本文谨结合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对该问题提出了简要看法。在国际形势变幻的背景下,专注于国际商务人才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探索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方案,将会大力推进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金融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设置方案[EB/OL].2010.

[2]陈齐洁,凌斌.关于发展我国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J].文教资料,2013,(1).

[3]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M].2011.

[4]乐国林.我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三种学科范式及其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0,(5).

[5]李兵,于萍.《国际商务》课程的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9).

[6]教育部.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EB/OL].2010-03.

[7]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EB/OL].

国际商务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一、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旨在对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商贸专业指导委员会国际商务类专业方向及岗位能力分析进行调研。通过综合采用案头调研、大数据分析、问卷调研、深度访谈等调研方法,同时在确定国际商务类专业各子专业具体设置的基础上,清晰各子专业对应岗位群的设置情况及岗位群对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的要求,以明确国际商务类专业未来人才培养方向。

二、调研意义

从本次调研的实践意义来看,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国际商务类专业方向劳动力市场供需的调研有助于把握行业现状与发展走向,确定中职学校国际商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有效的国际商务类专业课程标准,改进中职教育国际商务类专业的教学方式,从而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就业为目标的国际商务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

三、调研对象与内容

(一)调研对象

为确保本次调研结果准确可靠,项目组共选取四类调研对象,分别为:中国南方人才市场会员企业、中国南方人才市场招聘平台求职应聘人员、广州地区国际商务专业相关企业专家及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

(二)调研内容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办学主体对究竟培养何种人才的理想设计,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是办学理念的具体呈现。就本次调研而言,项目组主要从宏观政策、市场供需及专业发展三个角度出发,对产业行业需求、企业岗位需求、素质能力要求、专业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四、调研过程

(一)确定调研方案

根据调研目的设定数据收集范围、设计调研内容,确定调研时间,确保调研信息能够支撑项目研究的同时,保证调研结果的有效性。

(二)调研实施

收集国家关于国际商务及相关方向发展的政策文献,汇集国际商务相关行业发展的宏观信息数据。针对63家国际商务企业进行问卷调研以了解企业对国际商务各类型岗位、职位需求及岗位工作内容。

(三)调研结果分析

基于调研获取的信息进行梳理和分析,明确行业发展趋势、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挖掘岗位能力要求,从行业、企业、岗位三重角度对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方向调研及岗位能力分析进行定位。

五、调研结果分析

(一)国际货代相关岗位对中职学历人才最低经验要求

根据调研信息显示,企业对于国际货代相关岗位工作年限要求普遍集中于“1-2年”。数据显示,对岗位从业人员从业经验要求为1-2年的企业占比为63%。除此以外,对岗位从业人员从业经验要求为3-5年的企业占比为16%,对岗位从业人员从业经验要求为6-8年的企业占比为11%,对岗位从业人员从业经验无硬性要求的企业占比为11%。通过调研可知,目前企业认为中职学历人才仅需具备1~2年工作经验即可胜任大多数岗位的工作要求。

(二)国际货代相关岗位对中职学历人才职业资格及相关证书要求

调研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国际货代企业相对于证书而言,更加关注应聘者的工作能力,58%的企业在此问题中选择“更看重实际工作能力”。而在其余企业中,26%的企业选择了跟单员资格证书及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证书,21%的企业选择了外贸从业资格证书。除此之外,要求应聘者需具备计算机软件应用、外销员资格证等证书的企业均不超过20%。结合访谈调研,项目组认为中职院校在学生培养工作中可适当降低对学生考证培训时间,取而代之提升学生在国际货代各环节业务中实训时间,从而提升学生业务的熟练度。

(三)国际货代相关岗位对中职学历人才专业知识要求

国际商务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国际商务专业;高职教育;课程模式

作者简介:袁建昌(1968-),男,甘肃静宁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理论、高职教育;徐建民(1967-),男,上海人,管理学硕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国际商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学建设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系列课程建设”(编号:K20111601)的部分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码:1001-7518(2012)08-0032-02

现代国际商务的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学科型培养模式由于和市场脱节已经难以适应国际贸易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要。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是对以往传统课程模式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它既吸收了传统课程模式的灵活性和其它优势,又追求在此基础上实现从认知层面向应用层面的实践技能发展,既重视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重视学生的个性需求,着眼于在就业导向的教育目标下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比传统的课程模式更加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

一、高职教育中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教改的国际背景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际劳工组织的MES课程、八十年代英国为首的CBE课程、九十年代以来的德国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这是二十世纪后期世界职业教育课程发展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德国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职业教育被看作是德国经济发展的基石,随着经济的发展德国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发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是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兴起的。那么,其产生的深刻原因是什么?世界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都在探寻其中的奥秘。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发展的真正原因是传统职业教育脱离于真实的工作世界,难以培养出企业对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巨大需求,而工作过程导向的目的正在于克服学科体系结构化的学习而有利于与工作过程相关内容的学习,所以,21世纪初德国职业教育开始推广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和设计方法,取得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宝贵经验,并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新的理论指南。

什么“工作过程”?工作过程的构成元素有哪些?这两个问题是理解工作过程模式的关键。德国代表性人物不莱梅大学技术教育研究所的劳耐尔教授、汉堡理工大学的潘伽罗斯以及同期德国很多专家学者等基本都认同: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且产出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的核心元素是“工作者、工作方法、工作对象、工作工具和工作成果”。 工作过程模式的运行机制是这些元素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下在整个工作过程中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共同实现事先规划的工作目标。德国双元制的学习模式不仅强调在企业中的实践以工作过程完成,同时强调在学校的学习也要遵循工作过程的规律。德国“双元制”的教育模式是这种思想和理念完美体现。

在德国推行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代表着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所谓学习领域的课程是以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是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一种模式。德国推行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型职教模式,建构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为深化我国高职教育的教学与课程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指导。

二、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工作过程导向教改的现实意义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来源于现实中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是由典型工作任务分解而来,课程强调以实践性知识为主、理论性知识为辅,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指向性,在日常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和适应性,其优点是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专业的整体课程结构是由岗位群的多个工作过程序化而来,这种课程模式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为主构成的三段式学科型课程模式,而是将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融为一体,做到干中学和学中干的统一,强调“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实施时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注重在工作或学习过程中习得岗位技能。因此,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改革,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很高的实践价值。但是,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尚未完全使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所以在这方面急需进一步探索。

自从2008年以来,我国个别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已经开始用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开发课程,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张晓云等人的研究认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项目课程教学是方便实用的,也是富有成效的。一个完整地过程可以分解为几个小过程。每个工作过程不一定是真实的,只要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模拟工作过程的项目也未尝不可。以工作过程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应成为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戴林认为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行业基层培养具有高度应用性的技术人员或经营管理人员。基于此目标,针对国际商务企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需求进行分析,再据此结合实际工作中国际商务的专家对职业能力需求的分析,重新进行职业能力开发,从而确定国际商务工作过程职业能力需求。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课题组提出了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开发的方法:组建由相关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师构成的课程开发项目组;进行专业分析,确定专业方向;分析特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虽然已经有个别学校探索性地开始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但是都还没有取得完整系统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局部开发个别课程为主。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改革,既是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又是国际商务专业教育实践的需要。经济社会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职业和职业内涵的更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模式的运用,代表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维度和新理念,是对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科型课程体系的一种扬弃,充分展现了职业教育教学的新视野。面对巨大的中高级国际商务专业人才需求现状,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模式应该尽早调整,应该积极探索有利于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符合岗位群、符合职业群需求的课程体系,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适时为贸易企业培养真正具备相应岗位技能的职业人才。在职业教育中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专业课程的结构和体系决定着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素质和胜任能力。

三、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工作过程导向教改的操作思路

本文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理论为基础,以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为研究对象,在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特别是针对我国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模式陈旧的现状,初步探索出一条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模式的新途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最终是要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教改思路如(图1)。

四、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工作过程导向教改的具体目标

教改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方法、开发原则、开发过程等问题的探索,结合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为导向、以工作项目(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岗位技能为基础且尽量实现双证融通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新模式。

教改过程中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开发的具体途径划分为如下六个方面:

第一,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第二,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定位及职业岗位发展分析。第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第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学习领域确定。第五,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学习领域课程设计。第六,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学习情景设计。

教改过程的重要成果主要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制定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相关职业的职业能力标准、制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每一课程单元的课程标准。这三项成果对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活动起统领作用,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严格按照三项成果的要求执行。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教学改革完全符合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课程的要求,摒弃了以往的强调完整学科的课程体系,重构了渗透着工作过程知识以及能够完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全新型课程体系,最终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专业技能与岗位技能的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的对接”。同样,这种教学模式所培养的人才也有利于适应国际贸易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等教育,2009(4):66-70.

国际商务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魏  铃  张秀珊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外语系,重庆  402160)

摘  要:文本分析了高职高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所开设的国际商务英语应用写作的教学现状与问题,并针对该课程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关于高职高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务英语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职高专;国际商务英语;应用写作;教学改革

一、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商务英语应用写作教学现状与问题

国际商务英语应用写作是高职高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三所开设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大学实用英语、国际商务英语应用(听力、口语、阅读)、国际贸易专业基础课。通过以上课程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专业知识和基本写作技能。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大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笔者发现在高职国际商务英语应用写作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一)国际商务英语应用写作重复性教学现象严重,教学内容与实际的工作情景脱节

在教材的选取上,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选用了商务英语写作教程, 该课程注重学生商务英语应用基本写作能力培养, 如:Memo、Letters of Invitation 、Letters of Complaint、Minutes、Resume等等。以上教材内容已在实用大学英语“Writing模块”中学习过, 因此造成了知识的重复性学习。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因教材选择的原因,教学内容多为与商务活动相关的文书写作,脱离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于商务文书的要求:“系统地学习各类外贸函电的写作格式、专业词汇、句型、行文方法、语言特色与文体及行业专门用语的表达习惯且具有较强的外贸函电的书写、填制及处理能力。”致使教学国际商务英语应用教学效果不佳。

(二)国际商务英语应用写作教学模式陈旧

    因为国际商务英语应用写作课程性质的特殊性,许多教师和学生通常认为该课程是一门枯燥的写作课程,致使师生的兴趣不佳。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 Step1-教师介绍文书;step2-教师讲解文书范例;step3-教师提炼惯常句用;step4-学生练习。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强,致使该课程教学效果较差。

(三)国际商务英语应用教学评价机制陈旧

    在国际商务英语应用教学的评价机制方面,大多数高职高专学院在本课程的考核中采用传统的“一考定成绩”的方式,即使在考核中加入了平时成绩,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仅为综合成绩的30%, 不能充分地体现过程学习的重要性, 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本门课程不够重视,仅将重心放在期末考试上,以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课程的教学。

二、提高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务英语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大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并结合《高职高专教育英语教学基本要求》,笔者提出了几点关于提高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英语应用写作能力的建议:

(一)以外贸工作流程为导向,整合现有教材,分模块教学

    在教材的选择上,应注重对外贸工作中文书写作能力培养,选择符合本专业的职业能力目标要求的教材。并以外贸工作流程为导向,整合现有教材,分模块教学。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外贸工作过程更好的结合起来,实现“工作即课程, 课程即工作”。 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内容与外贸文书能力相对结。

(二)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教育部2006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外贸工作的典型工作项目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将国际商务英语应用写作和外贸知识点融入典型工作项目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一个或多个典型工作项目为依托, 在项目下分设几个典型工作任务,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之下完成相应的典型工作任务, 并最终能将各个任务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典型项目。此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实现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的高职教学理念。

(三)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在本课程的教学考核,应体现形成性考核的过程,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考核所占比例如下:

形成性考核

(60%)

学习态度10%

综合成绩100分

(优等:85-100分)

(良等: 75-84分)

(中等: 60-74分)

(不合格: 59及以下)

出勤情况10%

课内实践20%

课外实践 20%

终结性考核(40%)

期末考试成绩40%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国际商务英语应用写作的能力要求,结合当今社会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多元化要求,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外贸工作流程为导向,分模块教学,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机制,全面地提升学生的外贸文书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怡春,阮亚莉.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2,(12).

[2]宋雅鹏.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品牌(理论月刊),2011,(11).

[3]王茹.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内容改革研究[J].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2011.

[4]韩宁.高职高专业商务英语应用写作教学改革和实践[J].商场现代化,2009,(384).

国际商务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商务;模拟情境教学;探索

一、国际商务核心课程的特点

1.国际商务核心课程操作性较强。

国际商务专门研究国际货物买卖的相关理论和实际业务,其内容涵盖了进出口业务各个环节的基础理论、基本操作方法及技能技巧,包括进行国际市场调研,做好交易前的准备;与国外客户建立业务关系;进行成本和价格核算;通过询盘、发盘、还盘、接受等环节完成交易磋商,订立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按照约定的各项交易条款履行合同;解决订约和履约过程中遇到的一切问题。其中,英文商务信函是交易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沟通工具。因而,仅仅凭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是根本不能完成上述业务的,只有在进行了一定的操作训练之后,才能更加深刻地掌握这些基本理论,将理论变为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2.国际商务核心课程综合性强。

国际商务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除涉及到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市场营销、外贸英电、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商法等许多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外,还应具备电脑操作和电子商务的基本知识。例如,进行国际市场调研,掌握国际市场营销知识;建立业务关系,进行交易磋商时撰写各类信函,应掌握商务信函的写作原则、写作技巧等外贸英语函电知识;选择计价货币、工具结算工具和结算方式则涉及国际金融、国际结算等课程的知识。

二、国际商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实施模拟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国际商务核心课程模拟情境教学指把教室模拟成进出口贸易活动场所,学生分别担任外贸活动涉及到的进口方、出口方、商检、海关、保险、银行、税务等部门的角色,共同完成某一部分或整个贸易活动的教学过程。模拟情境教学方法,以真实岗位引起学生的高度体验和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岗位活动的模拟,把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简单化、形象化,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学生实际业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必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现代教育的基础化、综合化、社会化、网络化及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封闭式教学观念将被时代所淘汰。国际商务教学接触市场经济现象较紧密,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较迅速,因而,提高国际商务核心课程教学的开放性更迫切。

2.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素质教育的重心是培养学生获得、更新和应用知识的资质和能力,这决定教学活动必须是在发展实践的环境中进行的。国际商务专业是整个职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实施模拟情境教学。

3.国际商务核心课程教学的实际要求。

国际商务核心课程以国际货物买卖为对象,以交易条件和合同条款为重点,以国际惯例和法律为依据,并联系我国对外贸易实践介绍了进出口贸易合同的具体内容以及合同订立和履行的基本环节与一般做法,并介绍了有关货物买卖的各种国际贸易方式的做法、特点及其发展。由于此课程的理论偏多,如果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不能学习到实践技能,无法适应岗位的需要。采用模拟情景教学法就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模拟情景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在学校课堂中再现工作场景,学生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在各自的岗位上完成工作任务的活动形式,模拟情景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地用脑、用心、用手进行学习。

三、模拟情境教学在国际商务核心课程中的应用。

1.角色扮演,虚拟身份,设计方案。

给学生设定一个虚拟身份,引导学生从虚拟身份的角度认真思考,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下一步操作打下基础。学生根据所分配的角色性质制订业务工作方案,学生通过外贸业务中不同职能方的角色扮演,直接切入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等不同当事人所面对的不同工作。通过不同职能角色的扮演将帮助学生把握整个外贸业务过程,并且通过不同当事人角色的扮演(例如出口商从业务磋商、订立合同、审证、备货、报检、报关、装运、结汇,一直到核销、退税),充分掌握外贸业务各种技巧,熟悉和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真正了解国际贸易中各参与方的业务内容和运作方式,从而达到“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的目标。

2.变换角色,分配任务。

情境模拟教学模式的构思既要考虑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又要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进行模拟演练,每个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按进出口贸易程序进行模拟操作。以建立国际商务关系为例,在讲课前可让各组学生自由讨论应如何草拟欲与贸易对方建立商务关系的信函,学生们各抒己见,但他们的阐述离实际国际企业间建立商务关系的信函表达有些差距,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想知道如何撰写这种信函的欲望,这时教师给他们讲述该部分内容,接着立即要求各小组以出口商身份向贸易对方发出欲与之建立商务关系的信函。模拟中的每一份信函教师都应及时批改,以便及时纠正问题,接下来的询盘报盘还盘再还盘下订单签订合同催开信用证交单通知交货通知等一系列进出口业务环节均按此步骤进行。这样,通过循环演练,每个小组在这场模拟交易中都同时扮演进口商和出口商的角色,有利于学生学会从买方和卖方两方面来考虑国际贸易问题,为将来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3.情境模拟操作,提高学生能力。

情境模拟的模拟操作分为阶段性操作及整体操作。通过阶段性操作,完成国际商务工作流程各阶段相关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学习,从教学初期就紧密结合外贸流程各阶段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写作能力的培养。根据国际商务业务特点,把进国际商务流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如贸易前准备、业务洽谈、合同签订、信用证的的接受与修改、备货、租船订舱、申领许可证和产地证书、报检、货物运输保险、通关、海运提单和装船通知、单据制作、结汇和核销等环节。学生通过模拟有关部门各岗位的阶段性运作来学习。这时,教师可扮演各部门的顾问参与其中,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这样学生不仅能轻轻松松地掌握外贸流程理论知识与各阶段信函写作技巧,同时也能提高学习积极性。

结语

国际商务核心课程采用模拟情境教学是一种灵活性大、综合性强、互动性高、挖掘度深的教学活动,通过由浅入深地设置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逐步进入到角色扮演这样一个仿真、活跃和个性化的进出口业务环境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又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希望“模拟情境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技能水平,培养出真正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于晓玲,胡日新.进 出 口 贸 易 实 务 实 验 教 学 探 讨[J]

[2] 刘 斌,马志燕.通过模拟情境教学 提高学生交际能力

[3] 王惠昭. 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与交际能力培养[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4).

[4] 闫红珍.进出口贸易实务仿真模拟化教学的探索;(开封大学,河南开封4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