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院于2011年8月~2013年12月收治了麻疹并发重症肺炎22例患儿,在给予患儿及时的抢救治疗的同时,予以所有患儿有效的护理干预,鉴于护理干预对患儿的治疗都具有显著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1年8月~2013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麻疹并发重症肺炎患儿22例,男性患儿有16例,女性患儿有6例。年龄5个月~6岁,平均年龄为(4±0.15)岁。给予所有患者入院ELISA法检测之后,所有患儿的麻疹抗体均呈现为阳性,已符合麻疹的诊断标准而确诊是麻疹,再给予所有患者胸片检查后,显示出重症肺炎的症状。其中,有5例患者出现休克症状,3例患者出现脑水肿,12例患者出现高热症状,并且伴有严重的咳嗽、头痛以及喘息等临床症状。而有19例患者是在第4d的时候出现的皮疹,表现为淡红色,于耳后、额部、发际处最为多见,并逐渐蔓延至面部、颈部、躯干、四肢直至手心、足底。所有患儿的临床症状均符合麻疹并发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
1.2方法
1.2.1给予患儿发热护理 由于麻疹并发重症肺炎患儿通常会出现高热的症状,而如果高热长期不退,就可能会出现惊厥的情况,严重时还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危及到患儿生命。出诊期,体温上升可达40℃,所以要严密监测患儿的体温变化,4h/次,必要时测体温1次/h,并采取温水擦浴或温水沐浴以及减少被盖等物理降温措施,并保持病室内空气流通。针对麻疹并发重症肺炎的患儿,必须谨慎的使用退热剂,并且不能使用冷敷,或者是酒精擦浴的方式[1]。通常情况下,经发热护理后,患儿的体温都会逐渐下降,但是为了防止因体温下降过快而影响透疹,应使患儿的体温保持在正常状态。而针对高热持久不退的患儿,必须给予实施药物降温,可以予以外用小剂量的退热剂,或者是吲哚美辛栓直肠给药,就能起到很好的降温效果。给予患儿降温同时还应让患儿多饮水,按时进食,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无刺激性的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少量多餐。
1.2.2给予呼吸衰竭患儿的护理 ①确保患儿的呼吸道始终保持通畅是实施抢救措施的关键环节。给予患儿行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并定时进行叩背,2h/次。予以口服适量的化痰类药物,3次/d,连续服用5d。同时,为了防止患儿口鼻中的分泌物阻塞呼吸道,必须及时予以清除,保持呼吸道通畅。还可以给予患儿行雾化吸入配合溴环己胺醇[2]。②吸氧护理:根据患儿的呼吸困难程度,给予相应的面罩吸氧,或者是鼻管给氧。面罩吸氧时的氧流量为5~6.0L/min左右,而鼻管给氧时的氧流量为1. 0~1.8L/min左右。在给氧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严密观察患儿的皮肤颜色、呼吸、心率以及意识、血氧饱和度等的变化情况,再对氧流量或给氧方法做出适当调整。
1.2.3给予心力衰竭患儿的护理 ①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定时查看并记录患儿的瞳孔、意识、血压以及心率等。如果发现患儿出现任何异常,应立即报告主治医师,并积极配合抢救治疗。②药物护理。由于强心剂有效的减轻患儿的心脏负荷,因此可以在医师的医嘱下给予适量的强心剂。同时密切观察和记录患儿的尿量,确保每小时尿量能够达到20ml。并严密观察药物的治疗效果及副作用,针对使用洋地黄制剂的患儿,应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心律失常、早搏以及心动过缓等症状。
1.2.3给予休克患儿的护理 针对出现休克症状的患儿,应予以行中凹,观察患儿的回心血量,并及时开通静脉通道,给予补液,合理调整液体速度,使患儿微循环得以改善。同时,给予患儿使用强心剂,以头孢哌酮联合葡萄糖注射液行静脉注射,2次/d。
2 结果
经我院护理人员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的实施,有21例(95.45%)患儿已成功治愈出院,有1例(4.55%)患儿因治疗无效后死亡,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3 讨论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传染性。麻疹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膜充血、口腔麻疹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为特征等。当患上麻疹后,患儿的皮肤上会长出红色的斑丘疹,颊粘膜上也会出现麻疹粘膜斑,而且麻疹退去后,还有色素遗留沉着,并伴随着糠麸样的脱屑[3]。针对麻疹患儿,若不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就可能会引起诸如重症肺炎等严重的并发症。
重症肺炎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早期的肺纹理会明显的增多变粗,且在两肺下野的中内带迅速的长出双肺弥漫性网格状斑片状的阴影,给予肺部听诊后会发现湿性的音,且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会使患儿的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危及患儿的生命健康。
本院将22例麻疹并发重症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的具体病症与实际病情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所有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的缓解,21例患儿经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1例患儿因治疗且抢救无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由此可见,给予麻疹并发重症肺炎患儿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患儿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综述,针对麻疹并发重症肺炎患儿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减少麻疹并发重症肺炎患儿死亡率,对患儿的康复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秦缌惠,阮启荣,柳克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婴幼儿麻疹并发重症肺炎的护理[J].中国临床护理,2013,05(03):226-227.
【摘要】目的:了解近期麻疹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探讨针对麻疹患儿的具体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30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归纳临床护理措施及预防。结果:300例患儿均痊愈出院,无一例死亡。结论:重视麻疹患儿临床表现,加强病情观察,通过对患儿的基础护理和对家长的宣传预防,及时控制病情,确保患儿能及早康复出院。
【关键词】麻疹 患儿 护理 预防措施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它是儿科常见的有较强的传染性的疾病,本病主要由呼吸道传染,传染性强,容易流行,以冬春季节发病为主,主要发生在8月~5岁小儿,能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充血,颊黏膜可见柯氏斑及皮肤斑丘疹[1]。从去年至今我市部分地区麻疹爆发流行。本文就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我院感染科收治的300例麻疹患儿(全部麻疹病例均符合《传染病学》的诊断标准)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00例麻疹患儿。其中,男184例,女116例,男女比例1.59:1,年龄6个月~9岁,平均年龄2.6岁。
1.2 病例来源:农村患儿202例,占67.3%;城市患儿98例,占32.7%。
1.3 临床表现:300例患儿中均有发热,体温大部分38.1℃~40.1℃,热程3~8天。其中278例,占92.7%的患儿有咳嗽、流涕、打喷嚏、咽部充血等症状。有麻疹粘膜斑者265例,占88.3%,并发肺炎246例(82%),合并肺炎伴心肌损害189例(占肺炎患儿的76.8%),肝功能损害116例(47.1%)。并发咳嗽者237例,占79%,并发腹泻者141例,占47%
1.4 结果:300例患儿经我院护理人员的积极对症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全部治愈出院,无一例死亡。?患儿住院时间4~13天,平均6 .6天。
2 基础护理
2.1 隔离与消毒:本病为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我科严格执行隔离制度,加强病房管理,减少家属探视。患儿单独病房,一般隔离到出疹后6 d,有并发症者隔离10 d。并应用紫外线消毒,2次/天,40分钟/次,消毒时遮住患儿眼及皮肤。病房保持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15 分钟。病房的温度18~20 ℃、湿度50 %~60 %,光线不宜过强,白天可拉上窗帘,注意避免光线直接照射眼睛。对于患儿的餐具、洗漱用品要专用,用过的衣物、玩具、被褥要经紫外线消毒1 小时。医护人员要注意戴口罩、洗手等。患儿外出检查时要戴口罩,接触过患者的人员要洗手、更换外衣,或在室外停留20 min以上才能接触易感者,避免交叉感染。
2. 2 心理护理:
2.2.1 患儿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自身的病痛,以及对周围环境和各种检查治疗的不适应等因素而产生恐惧、焦虑心理。护理人员应以和蔼的态度、温柔的语言与患儿及家属沟通,进行必要的心理安慰,并根据患儿的年龄以及对疾病的认识态度,合理解释病情,使其消除恐惧、焦虑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2.2.2 家长心理护理 由于本轮病例患儿大多居住农村,家长对麻疹认识不足,多认为不需治疗,忽视了患儿的病情。对于这种情况应告诉家长,麻疹并发症较多,若能早期诊断,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对缩短病程,减少死亡率有重要意义。另外,早期诊断可以早采取隔离措施,对防止麻疹的传播有重要意义。而居住在县城的患儿家长过于紧张,焦虑于发热持续不退及疹退后色素沉着是否会遗留疤痕等。对于这种情况应告知家长,麻疹是自限性疾病,如无并发症2周自愈,减轻其恐惧心理,使家长有较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 3 高热护理:麻疹患儿多半有高温,部分可并发高热惊厥。因此,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体温<39 ℃可不用退热药,多饮开水。每4 h测体温1次,必要时随时测量。体温>39 ℃者,尽量以物理降温为主,可遵医嘱给予小量退热剂,使体温维持在38℃左右,禁用冰枕、冷敷及乙醇擦浴。对于所有患儿除监测体温外,还要观察出疹情况,尤其是出疹时间及出疹顺序以及精神状态、呼吸、咳嗽、面色等情况,警惕麻疹性肺炎、支气管炎、脑炎、心肌损害等并发症。如发现患儿出现烦躁不安、谵妄应立即通知医师,协助医师进行处理。患儿高热时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流食及半流食,食物中可适当加入虾皮、香菜、葡萄干及芦根水以利于麻疹透出,少食辛辣、油腻食物,少量多餐,必要时按医嘱静脉补液[2],疹退后要供给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尤其是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如动物的肝脏和胡萝卜。
2. 4 五官的护理:麻疹过程中,患儿结膜充血,分泌物多,畏光,容易继发感染,常用生理盐水定时清洗患儿双眼,或遵医嘱适当使用眼药水或眼膏,白天可用0.25%氯霉素眼药水滴眼,夜间入睡时可涂红霉素眼药膏,防止眼睛继发感染。教育患儿不要用手揉擦双眼,以免造成眼部感染;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及鼻痂,保持呼吸通畅;每日常规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清洗口腔2~3次,观察有无口腔黏膜破损情况,不要给予过热或含有刺激性调料的食物,避免对口腔的刺激。进食后用温水漱口,防止继发感染,加强口腔护理。此外,还应防止呕吐物或泪水流入外耳道,以预防中耳炎的发生。
2. 5 并发症护理 麻疹患儿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重症麻疹患儿甚至可导致死亡。本轮患儿平均住院时间短,平均为6 .6天,这与我们合理的护理密切相关。如果患儿合并肺炎,需有效地清除患儿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其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是最为有效的方法[3]。如果患儿合并腹泻,应及时取标本送检;遵医嘱指导患儿口服思密达或米雅,保持患儿肛周皮肤清洁,对肛周皮肤发红者局部涂红霉素软膏。如果患儿合并心肌炎,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和保护心肌药物,吸氧,并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心率的节律和频率的变化,同时控制输液总量和滴速,以防循环负荷过重发生心力衰竭。如果患儿合并肝损伤,应注意休息,保证其充足睡眠,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红霉素等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并按医嘱给予降酶治疗。2周后,定期复查肝功能。
3 宣传预防
3.1 在麻疹流行季节,需要加强健康宣教,应尽量避免带婴儿带人群密集的场所,室内注意通风、消毒,保持空气清新。并避免带婴儿与麻疹病人接触。若已有接触,应立即注射丙种球蛋白,以提高被动免疫力。
3.2 目前,接种麻疹疫苗仍为现阶段控制和消灭麻疹的最佳手段,加强麻疹疫苗的预防接种,尤其是广大农村婴幼儿及流动人口的预防接种,对预防麻疹的流行有重要意义。 (1)主动免疫: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8个月初种,7岁复种,皮下注射0.2ml。易感儿接触麻疹病人后2天内接种疫苗有预防效果或可减轻病情。 (2)被动免疫:年幼体弱者接触病人后5天内注射丙种球蛋白3ml,可防止发病,免疫有效期为3~8周。
4 小结
麻疹是传染性较强的疾病,及时的隔离治疗、悉心合理的护理,对减轻患儿病情、减少并发症尤为重要,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应强调护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彭文伟. 传染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6-78.
[2] 何娅娜.麻疹患儿辨证施护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10,24 (3B):697.
[3] 胡超芬,郑小莉,钟政武.21例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的护理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6):810.
作者单位: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感染消化科
(上接第211页)
多吃水果、粗纤维类蔬菜。避免饱餐而诱发心绞痛。
2.1.11 患者入院72小时后,根据患者病情可将床头抬高75度,适当在床上做自主活动,如翻身、刷牙、洗脸、被动活动四肢等。
2.2 恢复期的护理(7天以后至完全康复)
2.2.1 制订个体化运动方案。向病人解释活动耐力恢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病情稳定后可下床在室内走动、逐步过渡到由家属搀扶着到室外散步、试着上下一层楼梯等活动。
2.2.2 活动时的监测:活动前必须监测记录患者每分钟脉搏、心率次数、血压、时间。运动时间一般为10至15分钟,运动过程中应监测记录脉搏、心率、血压变化。活动时心率增加10~20次/分为正常反应,心率增加小于10次/分可适当延长运动时间。运动强度以心率增加不超过20次/分,收缩压降低不超过15mmHg为宜,运动时出现胸痛、心悸、气喘、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运动卧床休息。
2.2.3 健康教育指导:进行预防冠心病知识教育,维持理想体重,按时服药、定期复查,教会患者和家属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常用急救药品的用法,合理安排饮食、生活起居有规律,保持情绪稳定、预防便秘,戒烟戒酒。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早期和急性期,心肌出现缺血和损伤性改变,在急性期护理干预到位,可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缩小梗死范围,有利益损伤心肌细胞的修复,同时预防心率失常、心力衰竭发生,在恢复期进行康复运动,可改善全身血液循环,预防血栓、便秘、呼吸道感染并发症,缩短住院天数,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吴英.主编.内科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54-158
【关键词】 麻疹 传染 护理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传染源。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麻疹恢复期不带病毒。
2.传播途径 主要经空气飞沫直接传播。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约90%以上可发病,病愈后有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征 冬春季为多,全年均可发生。发病年龄为6个月至5岁,近年由于人口流动和免疫空白,青少年和成人发病已有上升。6个月内的婴儿由于有来自母体的抗体而很少发病,故接种麻疹疫苗从8个月开始。由于接种麻疹疫苗获得免疫力,使麻疹流行的强度减弱,造成发病年龄后移。近年来,出生2~3个月的婴儿发病逐渐上升,与其母体体内麻疹抗体水平下降有关。流动人口的增加和免疫空白点亦造成局部麻疹流行甚至暴发流行。
【发病机制】
麻疹病毒侵入上呼吸道和眼结膜上皮细胞后,在其内复制,通过局部淋巴组织进人血流,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被单核一巨核细胞系统吞噬,并在此广泛繁殖,大量病毒再次进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此时出现高热和皮疹。目前认为麻疹发病机制是一种全身迟发型超敏性细胞免疫反应。
【护理评估】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特别是在流行季节,又有与麻疹病人的接触史,要引起警惕;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做出判断;了解不同年龄段病人的心理需求,给予必要的帮助。
【主要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 与麻疹病毒感染造成毒血症有关。
2.皮肤完整性受损 皮疹,与皮肤血管受损有关。
3.有液体不足的危险 与发热及摄人量减少有关。
4.气体交换受损 与并发支气管肺炎、喉炎有关。
5.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痰液增加、黏稠不易咳出有关。
【主要护理措施】
1.呼吸道隔离。病室内应保持空气新鲜,避免对流风,室温不可过高,18~20℃,湿度55%~60%,光线不宜过强,白天可拉上窗帘,注意避免光线直接照射眼睛。
2.卧床休息,特别是发热期,患者感疲乏无力,直至疹退咳止。
3.饮食一般无忌口,高热时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流食及半流食,疹退后要供给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尤其是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如动物的肝脏和胡萝卜,防止角膜混浊、软化、穿孔。多饮水,可少量多次饮用白开水,以利毒素的排泄。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神志和皮疹的变化,早期发现并发症如肺炎、喉炎、脑炎等,如出疹不透要及时报告医生,加服“五粒回春丹”透疹。
5.高热护理,出疹期高热应以小剂量药物降温或温湿敷,使体温维持在38℃左右,禁用冰枕、冷敷及乙醇擦浴。
6.注意口腔卫生,加强鼻、眼的护理,避免继发感染,婴儿多喂白开水,较大患儿用清水漱口。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及鼻痂,保持呼吸通畅。经常用生理盐水清洗眼部的分泌物,保持清洁。日问可用0.25%氯霉素眼药水滴眼,夜间入睡时可涂红霉素眼药膏,防止眼睛继发感染。
【健康教育】
1.管理传染源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在流行季节,尽量少去人群众多的公共场所。冬春季节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清新。
3.保护易感人群对没有抵抗力的人群进行预防注射。
(1)主动免疫: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8个月初种,7岁复种,皮下注射0.2ml。易感儿接触麻疹病人后2天内接种疫苗有预防效果或可减轻病情。
(2)被动免疫:年幼体弱者接触病人后5天内注射丙种球蛋白3ml,可防止发病,免疫有效期为3~8周。
4.做好家庭隔离麻疹患者如果没有并发症,可在家休息,一旦出现并发症或麻疹症状重者应住院治疗。
参 考 文 献
[1]GB 15983-1995.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1995.
[2]骆冬梅,陈丽娜.小儿麻疹的特点及护理 [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2).
目的 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类型,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 对3930例FFA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930例发生不良反应185例,占4.71%。其中,一过性恶心伴胸闷123例,占总例数的3.13%;恶心、呕吐40例,占1.02%;荨麻疹13例,占0.33%;晕厥3例,占0.08%;腹痛3例,占0.08%;胸闷2例,占0.05%;过敏性休克1例,占0.03%。结论 尽管FFA比较安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不良反应 护理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rescein angiography, FFA)是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钠在眼内血液循环时发出荧光,利用照相机连续拍片,动态观察和记录眼底血管的微细结构及血管的血液动力学和血管生理病理改变,对眼底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荧光素钠也会出现一些如恶心、呕吐、荨麻疹、晕厥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而死亡[1]。现将我院行FFA检查的3930例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和类型以及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3年4月~2007年12月共完成FFA检查3930例,其中男1935 例,女1995例,年龄7~84岁,平均62.89岁。所有病例均为眼底病或可疑眼底病患者。造影前患者情况:高血压病史350例;心脏病史78例;心情紧张1015例;恐惧感96例;其它药物过敏史(青霉素、磺胺等)26例。
1.2 方法 ①造影前向患者解释检查的目的和方法以及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消除病人的紧张和恐惧心理,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造影工作,同时予口服异丙嗪25mg,维生素B6 20mg。②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在20/12kPa以下,心脏病史者近期无发作。③全部病例经0.5%托吡卡胺或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瞳孔扩至7~8mm,从肘静脉或手背静脉注射过敏试验液(20%荧光素钠注射液0.1ml加0.9%氯化钠注射液10ml),观察5min无不良反应后在同一部位快速注射(4~6s内)20%荧光素钠注射液3ml,小儿剂量按15~30mg/kg注射。④观察造影过程中及结束后30min内所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和类型。⑤不良反应判断:据Yannuzzi分类法[2]。轻度:恶心、呕吐、喷嚏、瘙痒等;中度:荨麻疹、晕厥、血栓性静脉炎、发热、局部组织坏死等;重度:累及心脏、呼吸和神经系统;死亡:注射后24h内出现症状,48h内死亡应归因于静脉内荧光素注射。
2 结果
3930例发生不良反应185例,占4.71%。其中,一过性恶心伴胸闷123例,占总例数的3.13%;恶心、呕吐40例,占1.02%;荨麻疹13例,占0.33%;晕厥3例,占0.08%;腹痛3例,占0.08%;胸闷2例,占0.05%;过敏性休克1例,占0.03%。在不良反应病例中有高血压病史者16例;心脏病史7例;心情紧张45例;恐惧感5例;其他药物过敏史1例。
所有病例均在20%荧光素钠注射完毕后20s~10min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1min内137例,1~5min 29例,5min以上19例。过敏性休克于注射后5min发生。
3 讨论
FFA是诊断眼底病的主要手段,荧光素钠因不参与肌体代谢和分解,具有无毒无害等优点而被选作FFA静脉内注射染料,进入人体后,大约60%与血浆蛋白结合,15%左右与红细胞结合,其余呈游离状态,最后经肝、肾排出体外[3]。尽管如此,但仍有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关荧光素钠的不良反应机制目前尚无定论。从造影前皮肤划痕试验、皮内试验、凝集试验到目前静脉稀释注射试验及口服抗过敏药和止吐药等均不能预知注射后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4]。
在FFA不良反应中,梁树今等[5]报道发生率为1%~15%,本组为4.71%,与单志明[6]报道的4.1%大致相近。本组不良反应中,除1例发生重度反应过敏性休克及3例晕厥和5例重度荨麻疹经药物治疗处理外,另有176例轻、中度反应未予任何药物治疗,嘱患者多饮水、多排尿,以促进体内荧光素钠的排除。观察30min后症状消失,体征消退。而造影检查前有心情紧张、恐惧、高血压病史、心脏病病史和其他药物过敏史者发生反应74例,占40.00%,其中,心情紧张所致45例,占24.32%。其原因可能是病人过度紧张、药物注射速度过快及静脉注射疼痛刺激后引起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应之故[4]。如既往有其他药物过敏反应者,应列为FFA的相对禁忌证,但在本组有其它药物过敏史的26例中,只有1例发生不良反应,占3.85%,且仅为轻度反应。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既往有其他药物过敏者,也同样可以接受FFA检查。
通过本组病例分析,除1例重度反应过敏性休克外,其余均为轻、中度反应,如何配合医生顺利完成FFA,护理干预显得十分必要。为此,我们认为以下护理措施很重要。
造影前护理:①造影前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特别是造影剂过敏史。对高血压、心脏病、肝肾功能损害及过敏体质者慎做造影检查,如血压≥20/12kPa需降压治疗,符合要求后方能造影。②眼压在正常范围内时用0.5%托吡卡胺或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滴眼散瞳,并告知患者散瞳后会出现视物模糊、怕光等现象,约5h左右瞳孔缩回后可恢复。如眼压偏高要告知医生,待医生查看前房后再定是否散瞳。③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信任及配合,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完成造影工作。④造影前口服异丙嗪、维生素B6,可防止或减轻不良反应。⑤准备抢救药品及器材,确保医疗安全。
造影中护理:①缓慢静脉注射试验液(2min内),并观察5min,患者无不良反应后,再根据其年龄、性别、体重等个体化调整20%荧光素钠的静脉注射速度,对年老体弱者可由正常的4~6s延长至8~10s,既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又不影响检查结果。②注意密切观察病人,并不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症状,以便及时处理。
造影后护理:①交待患者造影后全身皮肤、眼球结膜可出现一过性黄染,6~12h逐渐消退,同时,尿液呈明显黄色,一般持续24~36h[3]。嘱患者不要惊慌,要多饮水,以促进排泄。②如注射部位出现荧光素钠渗漏,疼痛严重者可冷敷,24h后改热敷或硫酸镁湿热敷。③检查结束后留观30min,无不良反应再离开。
一般不良反应的护理:大部分不良反应均为轻、中度,无须特殊处理。恶心者可嘱患者张口深呼吸,精神放松,休息片刻症状自行缓解。呕吐轻者暂停拍片,较重者可考虑肌肉注射胃复安。头晕、出汗较多者平卧,饮温开水。出现严重皮肤瘙痒及荨麻疹,可予地塞米松5mg静脉注射或肌注。
综上所述,尽管FFA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但一旦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而检查过程不进行严密的观察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将会严重影响抢救时机,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参考文献
[1] 向方,张雷.荧光素钠静脉注射过敏性休克死亡1例[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2,18(3):220.
[2] 刘轶凡. 荧光血管造影并发症调查[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87,11:292.
[3] 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96.
[4] 魏广川,孙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24(6):636-637.
关键词:麻疹 儿童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004-02
近年来,麻疹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时有局部暴发流行,同时9个月内婴儿发病明显增多并多伴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儿生命[1]。我科2011.03―2013.03收治小儿麻疹110例,护理人员及时做好各项护理工作,积极配合治疗,全部治愈出院。现将护理观察及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11.03―2013.03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科住院患儿110例,均符合麻疹诊断标准。其中男66例(60%)女44例(40%),年龄5月~12岁,>8月105例,≤8月5例;接种麻疹疫苗者3例(2.7%),未接种麻疹疫苗者103例(93.7%),接种史不详4例(3.6%);110例均有发热,其中39.0℃~40.0℃者80例(72.7%),40.1℃~40.7℃者30例(27.3%);110例均出现皮疹,77例有其他症状,65例出现柯氏斑。麻疹合并肺炎76例(69.1%),合并腹泻45例(41%),麻疹合并心血管系统并发症20例(18.2%),麻疹合并喉炎6例(5.5%),麻疹同时合并肺炎、喉炎、心力衰竭7例(6.4%),应用呼吸机治疗的3例(2.7%)。通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予以抗炎抗病毒、止咳祛痰、雾化吸入等治疗,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并发症,同时加强基础护理及呼吸道管理,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及鼻饲通路,保证药物、热量、营养及水分的摄入。
1.2 护理方法。
1.2.1 隔离。本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少数通过间接接触传播[2]。严格执行传染病疫情报告及呼吸道隔离制度,患儿单间隔离或同病种同住,做好标准预防措施,保持病室空气清新,每日通风换气2~3次,每次不少于15min,温度、湿度适宜,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限制探视,凡进入病室者必须戴12层纱布口罩。患儿外出检查要戴口罩,接触过患儿的人员要洗手,更换外衣或者在室外停留20min以上才能接触易感儿,避免交叉感染。患儿的污染物及排泄物通过专业机构统一集中处置。麻疹患儿禁止探视,选择患过麻疹或注射过麻疹疫苗的家属陪护,并给予麻疹疫苗加强注射,或给予丙种球蛋白。原则上不允许陪护家属外出,若必须外出时,嘱其在通风处站立20min后外出,陪护家属每天监测体温,注意有无皮疹出现。在出疹后5d解除隔离,如并发肺炎,应延长隔离至出疹后10d。
1.2.2 病情观察。年幼患儿通常不能直接表达身体不适,通过密切观察可尽早发现病情变化,尽早得到有效治疗。小月龄儿、营养不良者、体弱者临床症状往往较重,易出现重症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尤应严密监测精神状态、体温、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皮疹及咳嗽变化,及时评估肺部体征并做好记录。
1.2.3 基础护理。麻疹患儿由于存在其他症状(咳嗽、咳痰、嗓子痒、鼻涕、打喷嚏等),因此应注意保持其眼、耳、鼻、口腔部的清洁。①眼:在麻疹病程中,患儿由于目赤、畏光流泪、分泌物多,甚至封眼,易继发感染,因此,应保持病室光线柔和,用生理盐水清洗双眼,冲洗后涂红霉素眼膏,每天2-4次,并加服维生素A预防干眼病及减少并发症。②鼻:鼻腔分泌物较易形成干痂阻塞鼻道而影响通气,故要及时清除鼻痂,并用棉签沾温水清洁和湿润鼻腔。③耳:儿童咽鼓管短而低平,上呼吸道分泌物可随呛咳经咽鼓管进入鼓室,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因此,应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④口腔:由于麻疹期间高热机体代谢增强、食欲减退,口腔中致病菌迅速繁殖,易合并口腔炎,故应加强口腔护理,多喂白开水,年龄较大患儿可用生理盐水含漱。有明显口腔炎症者,每日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口腔2-3次,口唇和口角干裂时可用甘油涂抹局部。⑤皮肤护理:保持床单被褥整洁干燥与皮肤清洁,衣着柔软,勤换洗,切忌“捂汗发疹”,每日温水擦浴更衣1次,忌用肥皂;患儿勤剪指甲,以防抓伤皮肤继发感染。腹泻患儿于便后及时清洗。出疹期和退疹后常有皮肤瘙痒,可搽炉甘石洗剂。退疹后皮肤干燥可涂油。
1.2.4 对症护理。①高热:发热是麻疹主要症状,本组病例均出现高热。室温应保持在18℃~22℃,湿度50%~60%为宜。室内空气清新,每日通风2次,但应避免冷风直吹以防受凉。衣被穿盖适宜,忌捂汗。麻疹前驱期、尤其是出疹期,如体温不超过39℃,可不处理,高热持续在39℃以上者可予温水擦浴或遵医嘱给予小剂量退热药,忌冷敷及乙醇擦浴,以免影响出疹,同时密切观察降温效果,注意及时更换汗湿衣裤,勿受凉,多喂水[3]。②咳嗽:咳嗽较频者酌情给予止咳祛痰剂,还可雾化吸入以消炎、湿润呼吸道粘膜[4]。对咳嗽气急者,给予低流量吸氧,并观察吸氧效果,同时注意观察有无并发肺炎、心衰等情况,严格控制补液滴速。③腹泻:麻疹患儿易伴有腹泻症状,本组有45例出现腹泻。护理中要注意补充足够的液体,注意观察大便的次数、量及性状,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若皮肤发红可外涂红霉素软膏。腹泻严重者,遵医嘱给予蒙脱石散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