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档案管理风险防控措施

档案管理风险防控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档案管理风险防控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档案管理风险防控措施

档案管理风险防控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档案管理风险分析

如今社会中,各行各业都开不开电子信息技术,纸质记录管理渐渐被取而代之,电子信息档案管理,随之因运而生。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是指保护该档案、保护该档案的核心内容、数据文件,不受到破环、丢失和窃取。与传统纸质记录比较,电子信息档案管理显得更加方便。但是在带来巨大快捷的同时,电子信息档案管理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隐患。

一、电子信息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可是就我国目前来说,电子档案系统的构建才刚刚开始属于萌芽阶段,自身存在着很多缺陷,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风险重在于对其的预防措施太单薄,很难去规避风险,不知道该如何加强信息保护,问题往往出现在电子信息管理人员缺乏科学技术,该管理人员对于电子信息的保护意识不够清晰,没有加大管理力度。管理中缺乏信息反馈。电子档案信息的风险主要来源于网络黑客或其它网络病毒,一旦受到攻击和传染,那么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将无从谈起,这种风险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导致就算经历了恶意网络攻击传染后,也并没有及时加强管理补救措施,并未对电子信息档案系统定期及时更新升级,导致系统老化,容易被袭击。在传统的管理方式落后的状态下,新的管理模式仍然还尚未研究、补救、总结、反馈,使得风险系数大大提升。未及时缓解突然风险。在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中会存在很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原本简单的风险防御系统失效,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本身就自带不安全性,而在面临突然情况时,如果稍有疏忽那简单的防御就会彻底崩盘,许多企业在选择了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同时,也做好了风险转移的准备,而往往也有大多数企业管理人员未能及时采取措施,未能及时发现风险、未能解决风险[1]。

二、电子信息档案管理中应对风险的对策

(一)设置访问权限,减少泄漏风险。诸多企业都存在着蓄意或者非蓄意的人为疏失,有关企业部门并未严格执行人员个体确认,因为档案工作管理人员,都曾或多或少的接触过不同层次的档案实体,该工作人员包括,企业人员异动、岗位调换、退休、离职等因素,都很有可能造成电子信息档案泄漏的风险。该风险需要靠企业落实到个人,对其个人设置访问权限以及在有效期内个人可以对某部分区域的电脑进行管控和掌握使用权,这样可大大减少人为泄漏的风险。所谓的电子信息档案泄漏风险,除了人为泄漏因素外、还包括病毒泄漏。各个企业不光要大力宣导信息安全的观念,更是要投入科学技术防护,安全观念提醒我们,防毒措施以及相关资料备份的重要性。网络这个大载体中可以无形间夹带着病毒侵入电脑中,造成电子档案信息系统的感染,导致电子信息资料可能会被某病毒摧毁或者泄漏。与此同时,档案部门应该建立更好的防毒环境。将重要资料尽可能备份在光碟中,让备份可以工作法智能化。从而以保证电子信息档案的安全。(二)维护信息档案,规范操作流程。在各个企业档案部门向外提供档案资料的同时,尽可能的采用电子邮件或者网页浏览的方式进行传递操作,在信息档案发送前应进行强力扫描杀毒,该内容使用过滤方式循环阻隔其它普通网页的侵入,以此来保证信息档案的安全,监督保持杀毒扫描前后原件数量是否一致,维护发送信息档案的原件未受到恶意损坏或丢失,并组织确保已经发送后的系统网页攻击事件的出现,以及被他人侵权或盗用其他用途的可能。在当下科技发展如此飞快的社会,电子信息档案的操作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学习,不光防控防病毒这一单方面,在信息系统维护上也要加大学习力度,不能一直停止在一个阶段,维系着已经过时的病毒库,新的病毒体已经出现,就需要档案部门操作人员及时更新,研究对策,不能持续“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应该多方面掌握信息安全的资料,重点关注,就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人员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对电子信息档案的每个环节能有严格把控、缜密的的分析、迅速的决定。而多年来,档案工作都普遍存在着“轻管、重用”的问题[2]。(三)完善培训计划,统筹管理风险。控制风险作为损失缩小的最佳方法,加强培训防御措施不但能够有效的控制风险,更能降低风险的可能性。学习引进最先进的防御系统,不被外界其它网络网页肆意侵略,确保电子信息档案的安全性能,学习对于电子信息技术进行加密处理。档案部门人员可以再通过学习培训制定实施应变计划、灾难恢复计划、以及各个电子信息档案所相关资产的重新布置等计划。管理中的黄金定律就是预防胜于治理,通过培训做到把风险预防放到首位,当风险真的出现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风险缓解和风险转移,尽可能降低各种风险所带来的危害,这才是最为关键的[3]。

三、结论

档案管理风险防控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防控

中图分类号:F830.58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8)02―0040―03

个人信贷业务作为国家扩大内需,拉动需求增长的有力举措越来越受到各家银行的重视,但应引起重视的是,个人信贷业务已进入风险显现期,其风险问题不容忽视,商业银行应制订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保障个人信贷业务的稳健快速发展。

一、个人信贷业务主要特征

(一)个人信贷业务总体特点

1.业务规模发展迅猛。个人信贷业务从无到有,从开办之初的星星点点,到目前的业务比例基本占据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15%,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产品和重要支柱。

2.贷款品种日益丰富。个人信贷业务目前已形成包括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个人商用房贷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个人助学贷款、个人综合消费贷款、个人质押贷款、个人经营贷款、个人信用贷款8个品种的个人贷款体系,满足了不同客户群体的消费需求。

3.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居于龙头地位。个人信贷业务各品种中,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一枝独大。以天津市某商业银行为例,截至2006年末,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74.51亿元,占个人贷款总额的90.63%,是发展个人贷款的龙头品种。

4.贷款投向合理。个人客户贷款主要投向具有稳定收入的中高端客户群体,投向合理。以天津市某商业银行为例,截至2006年末,从客户收入结构看,年收入2万元以上的客户贷款余额占比为93%;从客户职业结构看,管理人员和职员贷款余额占比为81%;从客户受教育程度看,受过高中和大学本科教育的客户贷款余额占比为87%。

5.贷款综合收益较好。个人贷款在商业银行信贷总额中的利息收入占比高于其余额占比,显示出良好的收益性。通过为客户提供个人信贷服务,带来持续、稳定的利息收入的同时,对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中间业务亦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达到了个人信贷业务和中间业务的联动发展。

6.贷款分散性较高。个人信贷业务因其贷款金额较小,贷款户数、笔数较多,贷款分散性较高的特点,有利于降低贷款集中性风险。

(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特性

近年来,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运行平稳,总体风险基本可控,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按业务发展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贷款发放3―5年后,个人信贷业务开始进入风险显现期。个人信贷业务主要风险类型如下:

1.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是指银行个人信贷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流动性风险主要体现在对抵押物的处置执行难的问题无法根治。自2005年12月2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设定抵押的房屋的规定》的相关要求(第二条“人民法院对已经依法设定抵押的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居住的房屋,在裁定拍卖、变卖或者抵债后,应当给予被执行人六个月的宽限期。在此期限内,被执行人应当主动腾空房屋,人民法院不得强制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迁出该房屋。”、第三条“强制迁出时,被执行人无法自行解决居住问题的,经人民法院审查属实,可以由申请执行人为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提供临时住房。”、第六条“被执行人属于低保对象且无法自行解决居住问题的,人民法院不应强制迁出。”),使银行无法在申请执行后立即行使债权,增加了处置抵押物的难度。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指借款人不能按期足额归还贷款本息的风险。对大多数银行来说,贷款是最大、最明显的信用风险来源,个人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广泛存在于每一笔交易之中,采取有效手段积极管理信用风险至关重要,在任何环节忽视对信用风险的管理都必将留下无法吞咽的苦果。如商业银行在开办个人汽车消费贷款的初期,对信贷政策的把握有偏差,认为由保险公司办理履约保证保险即可做到万无一失,对风险的防范过于依赖保证人,放松了对借款人情况的审查,结果保险公司因不愿承担损失而找出各种理由拒赔,这也是目前商业银行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不良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等)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发生损失的风险。个人信贷业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客户多且分散、客户风险状况差异显著。但由于目前我国利率尚处于管制阶段,商业银行无法通过采取差别定价的贷款策略,增加对高风险客户贷款的风险贴水,从而不能有效地降低个人贷款的平均损失率。

4.操作风险。根据2004年通过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个人信贷业务操作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往往是凭习惯和经验办理业务;二是贷后管理不到位,对贷款发放后借款人是否真正用于购房、购车等信息不能及时进行确认,当贷款出现风险时无法及时发现,甚至对逾期贷款也未能及时采取相应的保全措施,致使风险扩大。

二、个人信贷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贷前调查依据不足

由于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个人信用评分和信用信息咨询服务尚需待对个人的其他社会信用信息(如司法、税务、社会保障等)采集完整后,才能逐步提供。已经在全国联网的人行征信系统存在调整周期过长、内容更新不及时的问题,由此系统查询出来的报告缺乏应有的权威性,目前判断借款人还款能力的主要依据仍为借款人提供的收入证明,但由于对出具证明的单位无任何法律约束力,导致证明中的收入随意性较大,同时缺乏明确的行业指导性收入水平等标准,增加了贷前调查的难度。

(二)管理机制不顺畅,制约业务稳健发展

1.缺乏相应的管理协同策略,尚未形成业务发展合力效应。市场营销和贷后管理归口于不同的部门管理,各部门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是部门利益,而不是公司整体的发展目标和方略,缺少全局观念,前后台未达到有效联动,致使业务不能快速发展。

2.“重贷轻管”问题仍未得到彻底根治,贷后管理难度较大。一些银行因思想上存在短视行为,观念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过来,在市场营销上投人大,奖励多,对贷后管理投入少,处罚多,“重贷轻管”问题仍然存在,贷后管理工作亟需进一步加强。

(三)产品创新力度不大,不能充分满足市场需求。表面上看,个人信贷业务市场新品迭出,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但细究起来,大多难

免“换汤不换药”之嫌,真正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并没有多少。

(四)个人贷款的档案管理工作尚有待完善。档案作为业务发生的载体,事关银行的债权能否得到有效维护。相对于法人客户档案的规范管理而言,个人客户档案管理无论是从人员配备,还是管理基础都存在欠缺之处,有的银行就曾经发生过因档案散落在客户经理手中造成丢失而无法维护债权。

三、风险防控措施

(一)加强贷前调查和审查,风险防范关口前移

1.认真筛选客户,做好风险识别工作。发挥人行征信系统的屏障作用防范风险,在贷前调查环节强调风险防范,从源头上防控风险。目前对借款人资信的考察可在人行征信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的文化程度、工作经历、年龄等进行综合判断,确定收入的可信度。对现有合作结构、合作项目做好风险识别,规避对高风险的合作结构、合作项目的准人。

2.合理厘定贷款成数和期限,严格授信审批管理。一是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考核应严格按照银监会在《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中所规定的“借款人住房贷款的月房产支出与收入比控制在50%以下(含50%),月所有债务支出与收入比控制在55%以下(含55%)”掌握,以严防借款人因自身收入下降而违约的风险。二是在审批贷款时,充分结合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合理厘定贷款期限和成数,最大限度避免借款人因房产价格下降而违约的风险。特别是在目前房地产市场过热、部分房价虚高的情况下,应密切关注抵押品的价值贬损问题,严格抵押物价值管理。

(二)理顺管理体制,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并行

1.加强合作,做到市场营销与风险防控的有机结合。协同管理市场营销和风险防控部门,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培训学习,使员工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严格控制业务风险。风险防控部门及时将各合作机构、合作项目的个人客户违约信息反馈给营销部门并据此调整对不同开发商、经销商的支持力度,对于优质客户,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扩大优质业务资源。

2.强化贷后管理。众所周知,贷款期限越长,其中的不可测因素越多,而个人消费贷款期限最长可达5年,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更是高达30年,贷款期限长、户数多的特点,无形中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应尽快配备与业务发展相适应的贷后管理人员,并适当加大奖励力度,以进一步健全个人信贷业务风险防范机制。

(三)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虽然金融产品具有同质性的特点,但真正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必然是不断创新的,市场是不断变化的,我们所提供的服务也要随之改变,研发整合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并注意保持业务拓展和风险防范的有机制衡,针对具体业务品种制定详尽的操作手册,列出所有潜在风险点,保证新业务、新产品的推出与规章制度的制定同步进行,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发展业务,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个人信贷产品。

档案管理风险防控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设工程合同;发包人;法律风险防控;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 A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客户的方法,是法律风险法律风险防范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防治方法,其实质是客户的合同法律风险管理的方法。发包人法律风险管理属于一种发展中的全新理念。它所强调的是法律风险控制与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在合同风险防控领域,这种以法律专业人才为主的防控活动,强调主动收集企业及法律环境方面的风险信息,分析企业的交易行为中潜在的风险,从企业切身利益角度寻找最为合适的折中方案,并在平衡控制成本、企业效率与风险防范之后,通过科学的方式,控制合同文本之内及签订与履行中的各类法律风险,并将某些控制方案有机地融入企业的管理活动之中。因此,控制企业从事法律风险发生后的补救转变为事前预防,企业法律风险最低的成本最小化和安全利益最大化。实践中,一个完备的建设工程合同法律防控体系应当包括一个完整的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体系以及建设工程合同法律风险评价系统。

1.完善发包人建设工程合同督理体系

首先一个完整的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体系可以通过前期工作减少法律风险、降低诉讼成本、保证企业利益。具体的流程应当保证以下几点:

(1)合同主体选择管理

避免因不当的选择形成缔约过失责任,以及因为招标等程序问题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展。

(2)合同签订及生效的管理

从内部完善审批制度和合同签订及履行的标准程序,杜绝因合同签订及履行的随意性而产生的风险。

(3)建立完整的合同文本管理、档案管理制度

发包人应建立完整的合同文本管理、档案管理制度,并保证合同任何阶段的档案集中管理,可防止因缺少证据而丧失权益。

(4)危机事务处理管理

在合同履行中如果出现违约、突发公共事件等,可以有条不紊地及时采取有力措施,防止损失发生或防止损失扩大。

2.建立发包人建设工程合同法律风险评价系统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系统,法律风险的识别,需要法律风险管理的分析,有效的手段的选择,建立法律风险评估系统,减少法律风险,及时有效地控制法律风险的概率,取得最低的伤害。建设工程合同的法律风险的具体措施,确定可见的建设合同和人承包的法律风险的预防控制,包括对具体的防治措施分析三个实施步骤。

2.1建设工程合同法律风险的识别

实践中进行针对发包人一方在建设工程合同法律风险的识别,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的支持,如笔者在实习中参与了针对我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某分公司在建筑工程领域法律风险专项防控研究工作,参与调阅建筑工程公文档案、基建档案1347件,建设工程财务档案61件,并根据要求在对涉秘档案实施了签订保密承诺书等保密措施后对其中664份文件进行了复制、查阅。同时还收集含概各级法院对建筑纠纷等典型判例,并广泛收集整理了包括我国在建设工程领域基本法律法规、招标投标、建筑规划、环境保护、国家民用建筑设计规范标准(房屋)建造设计规定、施工管理、质量管理、工程监理、竣工验收、结算决算、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及该分公司所在省份在建设工程领域的地方性法规、行业规范等十四个领域的法律法规共176部。在综合筛查了该分公司过往签署的合同和该地区建设工程合同常见纠纷之后,作出了符合该分公司自身运营特点的法律风险识别报告。

2.2建设工程合同发包人法律风险的分析

它实际上是对开发商的建设合同法估计和衡量风险,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的使用,通过统计、计算、分析各个已识别出的法律风险,并计算出各个法律风险的出现的频率,作出有针对性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提供科学严谨的数据与理论依据。建设工程合同发包人法律风险的分析由法律风险发生概率的计算与造成损失的估算,以及综合这两者数据之后对法律风险进行风险评级构成:

(1)建设工程合同发包人法律风险的概率分析

要进行建设工程合同发包人法律风险的概率分析,需要通过公司历史合同档案的整理和统计,并参照地区内法院关于建筑工程合同纠纷的判例,对各个已识别的法律风险点的发生频数。一个简单的例子:在风险识别过程中,审查了发包人签订的1000份合同,在1000份合同中发现有5份合同的合同当事人名称与其在合同上印章所记载的名称不符,那么该法律风险发生的概率就是5/1000。因此,通过计算在各合同风险概率,概率高风险重点防治的法律风险。实践中进行概率分析的时候会遇到某一法律风险从未发生的情形,这里就需要风险管理人根据已知情况参照过往经验进行估计,从而给出一个确定的概率,或者直接将该类风险单独划归为极小概率事件,并不给出确定的值。

(2)建设工程合同发包人法律风险致损估算

所谓的法律风险造成的损失估计,其估计法可能会导致损失的大小。建设工程合同发包人的法律风险所导致的损失亦可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无论是直接损失还是间接损失,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商誉的损失和经济损失。通过对损失数额的定量分析,对于容易照成直接损失并且损失后果严重的法律风险则为需要高度防范的对象。

2.3建设工程合同发包人法律风险的评级

综合建设工程合同中法律风险的概率分析结果与致损估算结果,将法律风险按风险系数进行级别划分,便于发包人对法律风险防控的重点进行科学的掌握。具体划分方法是:首先,将建设工程合同发包人法律风险的概率系数赋予固定的值,以上文中某法律风险的5/1000的概率为例,那么它的概率系数可以看成是5(每1/1000看作1);而该风险可能对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假设为20万,则该风险的损失系数可以看成是2 (每10万元看作1);将该法律风险的概率系数乘以它的损失系数,得到的就是它的风险系数10。

3.建设工程合同法律风险的防控方法

常见的法律风险的具体防控方法包括消极规避法、积极预防法、成本控制法、风险转移法等方法,具体阐述如下:

(1)消极规避法。即为预防可能发生的法律风险而采取消极的方式避免其发生。比如,假设B为了避免发生与A签约后,A违约而导致的法律风险,则B选择不与A签约,从而完全避免发生这个法律风险。消极规避法极易影响合同目的的实现。因此一般不太采用此法。

(2)积极预防法。即积极主动的取系列措施,降低、消灭可能引发法律风险发生的因素。再以上文为例:假设B为了确保合同相对人不会违约而引发法律风险,则在签约前选择数个合同主体进行调研,分析对方的违约率,再从中选择违约率最低的一方签约。积极预防法能有效的预防控制法律风险的发生,

(3)成本控制法。成本控制法是合同主体将可能发生的法律风险作为商业成本计算到支出项目中。因为收益与风险往往是并存的,当可得收益远远大于可能的风险损失时,风险管理者一般会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与预期目标综合抉择。成本控制法一般包括两类情形:一类是把可能的风险损失纳入成本,损失发生时以利润冲抵;第二类则是建立专项的风险基金。

(4)风险转移法。即将可能发生的风险分担或转移给其他主体,比如转让、保险等方法。并且经济成本小,因而被常被采用。

参考文献:

[1]尤馨岩:《建设工程合同无效的认定及其法律后果分析》,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档案管理风险防控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合同管理 法律风险 防范

一、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的概念

企业合同管理是指企业及所属单位对自身为当事人的合同进行签订、履行、变更、解除、转让、中止以及审查、监督、控制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在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由于内部或外部的原因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给企业带来法律后果的可能性。本文所研究的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在合同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际的履行情况与预期的合同管理目的发生不一致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法律后果。

二、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的现状分析

1.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低。一些企业机构和岗位设置存在空缺,法律意识薄弱,对法律风险以及造成的影响认识不足,一旦风险发生,企业只能作为“消防员”事后补救。还有一些企业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合同管理缺乏制度支撑,没有规范合同管理的体系,无法防范合同风险,给企业带来不利的法律后果。

2.合同订立管理不规范

第一,缺乏对合同对方当事人的资信调查。企业在订立管理的过程中,对合同对方当事人的资信调查是保证合同顺利履行的前提,如果发现合同对方当事人主体资格、履约能力、诚信情况、财务状况、经营能力存在缺陷,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法律风险,避免损失的发生。

第二,合同文本不规范。企业的合同文本应该文字规范、严谨、表述准确、具体,但有些企业为了追求所谓的效率,合同条款约定不明,合同文本不规范,导致企业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无法主张权利。

第三,合同的签订主体设置不当。有些企业签订合同是往往是合同双方的代表人负责签字,而不是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对签订主体和合同主体的法律关系认识不清。一旦代表人无授权或授权不明,就会导致合同因无权或超越权限处于效力不确定的状态。

3.合同履行管理不规范

第一,合同履行进度管理不规范。合同履行进度管理是合同目的实现的过程,只有控制过程才能把握结果。但有些企业不注重合同变更、交货、付款、提货、收款等基本的合同履行情况信息,不及时做好书面记录,使企业承担不必要的损失。

第二,合同档案管理不规范。一些企业不注重档案管理,对于合同订立、履行的相关证据材料保管不当,一旦发生纠纷,企业会因无法找到有利的书面证据,而导致不利的法律后果。

第三,合同纠纷管理不规范。合同纠纷的解决途径无外乎协商、调解、诉讼、仲裁四种方式。企业通过哪种途径解决纠纷应依据合同纠纷性质而定,不能一味的追求一种解决方式,每种解决方式产生的法律风险是不同的。

三、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与防范的建议

1.合同管理模式设置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第一,健全管理机构。企业的合同管理应实行“合同管理部门统一归口管理与各合同承办部门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合同管理既要注重动态管理,也要注重静态管理,不仅需要企业法律部门还需要各个层级的人员与部门的共同参与,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负责。

第二,合同管理人员的选配。合同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精通法律法规,熟悉公司的经营管理流程。合同管理人员不能完全由法律专业人士负责,必要时可根据企业发展状况、业务方位选配专业人员进行辅助,达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第三,合同管理流程体系的完善。企业内部的合同管理流程并非越紧密越完善,太过细致导致企业反映速度降低,但是太过笼统又会缺乏跟踪把关,将潜在的风险变为实际的损失。一套有效的合同管理流程应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企业的机构设置对针对合同履行过程存在的异常情况做出快速的反应,有效降低企业的风险。

2.合同订立管理中的风险防范

第一,对方合同对方当事人的审查。合同对方当事人的审查包括对合同对方当事人的证照、合同履约能力、资信情况、财务履行状况、诚信情况的审查。企业可以建立合同对方当事人准入制度,使之规范化。

第二,合同授权委托管理。一方面,企业应加强合同对方当事人委托人的审核。合同对方委托人必须经过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授权,证明其事项、权限和期限,并应保存授权委托书的原件;另一方面,企业应建立合同授权委托制度。

第三,完善合同文本。企业要结合企业实际,组织合同管理部门、合同承办部门等专业、非专业人员制定符合企业的制式合同文本。合同文本要内容合法完备,权利义务对等,违约责任具体,文字表达清楚,保证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可重复使用。

3.合同履行管理的法律风险与防控

第一,合同履行进度中的法律风险与防控。合同履行应全面适当履行,合同履行期间,企业要严格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合同义务,及时主张合同权利,跟踪合同履行过程中合同相对方的履约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合同履约过程中出现的非正常履约情况,控制和降低合同风险。

档案管理风险防控措施范文第5篇

在“三个体系”建设工作中,档案安全体系是指档案安全保障各个构成要素有机的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由档案安全基础设施、技术支撑、组织管理、法规标准等若干部分组成。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任务非常繁重,涉及众多方面,而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显然涉及如何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把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在今年中国档案学会相继召开的“三个体系建设高层论坛”和“2010中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上,笔者曾就此作过一些探讨,笔者以为,不妨把风险评估作为一个切入点和着力点,带动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各项任务的全面落实。

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

应对危机、化解风险,首先要能够充分意识到危机和风险的存在。在档案安全体系建设过程中,引入风险评估机制,研究制定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其实施办法,并且抓紧开展相关试点,适时在全国各级档案部门全面推开,对于推动档案安全体系的科学健康构建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有句俗话,叫做“风起于青萍之末”,说的是凡事均有先兆。海恩法则认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人们对导致事故发生的隐患、征兆往往容易忽略,甚至发现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导致意想不到的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如何紧密跟踪初起之“风”,及时发现档案管理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呢?我们应当及早研究和建立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机制,通过对档案安全状况开展风险评估,指导各单位立足于防患未然,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安全防范措施,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并为处置安全事故提供科学依据。

一个档案部门如果发生安全事故,问题往往出在管理工作的某个薄弱环节。短板理论认为:“一只木桶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板。”也就是说,一只木桶再高再大,如果有一块板不够高,最终也只能由最短的那块板决定木桶装水的多少。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主要矛盾,只有明白事务的薄弱环节,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才能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以获得最大限度的成功。对档案馆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系统的、规范的、科学的评估,就是为了及时查找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漏洞或隐患,弄清楚本单位安全管理的“短板?所在,有针对性地及时把各种漏洞予以堵塞,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有些短板,可能不是一大块,而只是一个小窄条,但其危害同样是致命的。因此,千万不要小看一些似乎不打紧的不安全因素。“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以及著名的“蝴蝶效应”,说的都是这个道理。殊不知,“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指的是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档案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任何细微隐患,如果不加以及时察觉并及时消减,也有可能演变成大的漏洞,甚至直接导致灾难性后果。安全隐患,无论大小,必须一律加以解决,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相关要求

所谓档案安全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就是对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资源所面临的威胁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的可能性的评估。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是档案部门风险管理的基础,是确定档案安全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属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策划的过程。

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目标是,通过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找出档案安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以此为基础,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并对各种要素加以调节,以便最大可能地规避和降低风险,使档案尽可能地保持稳定状态,而对已经处于不安全或不稳定状态下的档案使之达到新的稳定状态。

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识别档案面临的各种风险;评估风险概率和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确定风险控制和消减的优先等级;提出和推荐风险防控与消减对策;等等。

识别档案面临的各种风险,了解档案安全威胁源。近些年来,我国一些档案部门遭受了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直接破坏,一些档案部门经受了的冲击,一些档案部门暴露了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安防手段不得力等管理上的漏洞也承受了相应的后果。2009年3月德国科隆市档案馆坍塌,源于城市建设中的地铁施工;2005年11月民族文化宫图书和经卷被水浸泡,源于基础设施老化失修导致的水管爆裂。可见,很多因素都有可能对档案安全带来直接或间接的风险而构成档案安全的威胁源。

评估风险概率和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档案部门可能遇到的安全风险中,有一些属于系统性的风险,而另一些属于偶然性的风险。有一些属于地域性的风险,如沿海地区可能遇到的台风影响;还有一些属于周期性的风险,如长年发生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洪涝灾害风险等。要根据不同风险的类型和特点,确定风险控制和消减的优先等级和措施强度,并提出和推荐相应的风险防控与消减对策。

总之,在档案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需要注意确定所保管档案的内在价值;要梳理档案面临的潜在威胁源有哪些,导致威胁的问题所在,威胁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现有保管条件环境存在哪些弱点而可能易于遭受威胁攻击,程度如何;一旦威胁事件发生,档案会遭受怎样的损失,或者面临怎样的不利影响等。

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有基线评估法、详细评估法、组合评估法等。在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采用通常使用的一种比较简单的评估,方法,即基线评估法。采用基线风险评估(Baseline Rrisk Assessment),档案馆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档案保管系统进行安全基线检查,(即拿现有的安全措施与安全基线规定的措施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差距),得出基本的安全需求,通过选择并实施标准的安全措施来消减和控制风险。所谓安全基线,就是在诸多标准规范中规定的一组安全控制措施或者惯例,这些措施和惯例适用于特定环境下的所有系统,可以满足基本的安全需求,能使系统达到一定的安全防护水平。

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档案安全基线评估途径的采用,关键在于安全基线的选择,也就是有必要

建立一个系统的、可操作性较强的档案安全要求指标体系。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框架的搭建,要统筹考虑档案实体安全、信息安全等各个方面。

近年来,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各省级国家档案馆和中央国家机关档案部门开展了档案安全专项督察工作,重点检查相关部门档案安全基础设施是否完备,档案安全防护设施是否齐全,档案安全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档案安全日常管理是否到位。尽管该项工作还仅仅是初步的、定性的、粗放的,但无疑是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滥觞,是一项有益的探索。我们现在的任务是,怎样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加定量化、更加精细化、更加科学化、更加规范化。这就需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系统全面、导向明确、易于评估、具有可操作性的要求、规范和约束性指标,作为我们开展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的基线。档案安全基线风险评估,需要的资源少,周期短,操作简单,可以直接而简单地实现基本的安全水平,并且满足档案馆履行功能的基本要求。

在制定档案安全基线相关要求时,要重点关注档案安全管理的环境条件、规章制度、安全措施、应急和抢救机制、日常管理等主要方面。既要关注与档案实体安全直接相关的要求,也要关注与档案信息安全保密密切相关的规范。要通过对潜在的各种安全威胁源的精心梳理和相关需求分析,抓住关键和重点,不能“披头散发”,无所不包。与此同时,要遴选和锁定一些必要的刚性指标,如防火等级,抗震等级,温湿度范围,照度,空气质量,容灾等级,等等,便于规范掌握和量化操作。

事实上,选择安全基线可依据和利用的资源非常丰富,如《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保密法等。在档案实体安全方面,有诸如《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档案馆建设标准》、《档案库房技术管理暂行规定》、《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等等。在档案信息安全方面,比如《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信息安全应急响应计划规范》、《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指南》、《终端计算机系统安全等级技术要求》、《基于互联网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实施指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