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年人护理需求

老年人护理需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年人护理需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老年人护理需求

老年人护理需求范文第1篇

老年人生理特点

对事物的感觉减退:进入老年后,人体各个器官会慢慢的出现老化,视力的变化,出现了“老花眼”视物不清,玻璃体混浊等。听力上出现老年性耳聋。嗅觉上反应为不灵敏,味觉上食欲减退,食之无味,甚至厌食。

对事物的反应能力减退:表现为智力减退。思维不再像从前那样的敏捷,分析问题能力很差。

对事物的记忆力减退:可以回忆早期的事情,近期的事情淡忘很快。刚做完的事情就很快忘记。

情绪的变化:部分老人情绪随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很大的变化,易怒,焦虑,恐惧。

在性格方面的改变:因为环境的变化,如退离休、空巢等因素,老人出现了自卑,自尊心增强,不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做法提出相反的意见。有的原本很开朗的人,变得寡言少语,喜欢清静。性格逐渐的变为孤僻。

老年人的行为上的改变:在行为上常常表现为多疑,易激动,适应环境的能力变得很差,有的出现小孩的行为,如同“老顽童”。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重视和理解老年人心理特点,解决正常心理需求,对稳定老年人的情绪变化、健康长寿有很重要的意义。

基本需求:老年人随着生理的改变,心理需求也随之改变。首先是基础的需求,如周围环境喜欢清静,饮食方面喜欢吃一些易消化的软质事物。服饰上、排泄上、性方面也有着不同的需求。

人格尊重的需求:老年人从多年的辛勤劳作转变为退休养老等角色,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一种自卑的心理,认为自己没有用了,更渴望得到家人及社会上的认可及尊重,他们很敏感,很在意别人对他们的态度,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家人的尊重和顺从。

依存方面的需求:老年人因为各个器官的老化,机体抵抗力的降低,脑细胞的退化,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病人感觉力不从心,需要他人的照顾,他们就将希望寄托于子女的身上。只有这样才有一种踏实感。依赖的心理逐渐的增强。希望子女给予更多的关心、爱护、尊重他们的意见,特别是那些丧偶、离婚的老人,希望寻找一个互相扶持的老伴,同时得到家人的尊重与认可,避免孤独。

人际交往,语言沟通的需求:人际交往也是老年人不可缺少的活动,通过和他人的交往,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根据自己的喜好,参加一些公益行的活动,如参加下棋比赛、文体活动,排解寂寞,与自己爱好相同的人沟通,切磋技艺,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通过和朋友的沟通,可以互通信息,从中得到乐趣,愉悦身心。

和睦需求:每个老人都希望有个和睦的家庭,孝顺的子女,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安度晚年。家庭和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老人的身心健康,同时还要注意邻里的和睦,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邻里间的关系融洽,不仅增进友谊,而且对双方都互利,彼此间的爱护帮助,会使老人对生活充满信心,倍感家庭社会的温馨。

自主的生活,独立的决断的需求:部分老年人由于多年的生活习惯,喜欢有自己的空间,喜欢环境优雅,周围清静。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主的生活,对事情有自己的主见,不希望子女们过分的干涉。

身体健康的需求:老人最害怕的就是疾病,由于不同的老人的经济状况不同,担心疾病的痛苦 同时给儿女造成一定的负担。

老年人心理需求的人文护理

乐观向上,正确对待人生:现实中的老年人,多半存在着夕阳西下的感觉,似乎老年就是生命的终结,悲观失望,因此护理人员不仅仅要有精湛的护理技能,同时还要学会运用其他方面的技巧,如语言的运用,帮助老人正确的认识生存的意义,正确认识衰老是自然规律,正确对待身体的变化,定期体检,发现疾病及时治疗,帮助他们走出误区,从心理上进行护理。帮助老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如绘画、钓鱼、书法、摄影等,发挥自己的余热,从中体味生活的乐趣。做到老有所学,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基本需求的护理:部分老人喜静勿扰,因此居住的房间要阳光充足,安静舒适。由于老年人消化功能的减退,应及时指导他们合理膳食,宜食易消化吸收的食物,根据老人的喜好,尽量做到营养配餐,保持营养素的均衡。

协助老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部分老人退离休之后,情绪发生变化悲观、抑郁、远离人群,医护人员要主动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释放心理上的压力,鼓励他们更多的接触社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社会上一些有益的活动,调整自己的孤寂状态,从中寻找更多的生活乐趣。如参加老年人的书法比赛、唱歌、钓鱼、打太极拳等活动。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进入老年之后,有些老人性情的变化、易怒、暴躁、很容易和交往的人发生争吵,其中也包括医护人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与老人的交谈中注意方式方法,沟通中注意措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关系融洽,他们会主动地向我们介绍病情,有利于及早发现病情,诊治疾病。同时护理人员要真正的关心他们,理解他们,老人需要时力争做到有求必应,使老人感到亲人般的温暖。激励他们积极向上,坦然面对自然衰老,充实的过好每一天。

鼓励老人加强锻炼,增进健康:老年人的锻炼对身体有极大的益处,通过锻炼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进行康复锻炼的老人更为重要,锻炼的过程中老人会感到充满活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体力锻炼可以增强体质,适当的脑力劳动还能延缓大脑的衰退,延缓记忆力的减退。

老年人护理需求范文第2篇

资料与方法

采取整群抽取的方法,随机选择奎屯市3个社区300位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以上;②意识清楚,有阅读能力或者语言表达能力,与调查人员沟通无障碍;③经调查者说明调查目的后,被调查对象愿意配合调查者。

排除标准:①非常住人口;②存在精神障碍、老年痴呆、认知障碍者。

方法:⑴调查内容:①社区居民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患何种疾病、家庭所在社区、联系电话等。②家庭护理评价表:调查表根据国内有关文献和本社区医护人员及当地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其内容包括三大部分。第1部分为老年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医药费用来源、慢性疾病种类、生活自理能力等条件。其中生活自理能力评定以KATZ指数作为评定标准2,才有较好的信誉度。第2部分,老年人家庭护理需求度调查,总分50以上的,为高度护理需求,总分40~49分的中度护理需求,总分30~39分的为低度护理需求。第3部分为居家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其内容包括:称呼的满意,对时间的满意,倾诉的专注度,与您关心细致、耐心、周到,对您的帮助度,健康教育指导康复护理,功能锻炼,护理知识讲解,饮食的关心,个人卫生的协作护理,减轻痛苦,解决问题,尊重意见等内容。⑵调查方法:调查前培训调查员,统一调查标准,采用入户提问法,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就调查内容与被调查者进行交谈,排除干扰,根据社区居民回答的问题在相应的格式内认真填写。

结果

社区居民一般情况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100%。300位社区居民中,年龄60~90岁,平均75岁,其中男140人(46.7%),女160人(53.3%),独居老人4.3%,所调查的300位社区居民中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其中高血压95人(31.7%),糖尿病48人(16%),心脑血管系统103人(34.3%),风湿性关节炎29人(9.7%),各类腰腿痛200人(66.7%),其他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胆囊炎、慢性骨炎、慢性肠炎、痛风、前列腺炎等疾病130人(43.3%)。

社区老年人对家庭护理需求程度: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在健康、心理、社会、经济等许多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他们将逐渐从群体生活中退出。在我国80%的老年人身心处在健康的临界点,或已处于亚健康状态,再加上经济情况造成一部分孤寡老人就医难。而健康观念又使一部分老年人不愿就医,没有平时保健预防疾病的措施,小病积成重病或大病的情况时有发生。再加上一些慢性病、小病不愿意进医院,导致评估老年人的护理需要,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康复护理、维护良好的生活健康习惯以及健康教育和指导,确认患者与健康人的健康问题等一系列问题都得不到及时有效、系统科学的正确指导,特别是孤、寡、残老人身体与心理往往感觉不到依托感,更得不到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的健康教育指导和怎样预防疾病及并发症发生的方法。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及家庭小型化的发展,社会流动频繁,家庭照顾老年人的时间及精力急剧下降,无法给老年人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抚慰。再加上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日益增多,医疗费用不断上升,社会保障体系欠完整,这就使得老年人更加需要及早的接受社区卫生提供的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的家庭护理。

社区居民对社区家庭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社区居民对家庭护理服务的不同项目满意度存在差异,如对社区服务人员访视的时间、护理操作及用药注意事项说明,对护理知识、宣教的广泛性、全面性,患者接受治疗时的关注度满意度比较高。而对护理人员留有充分时间与居民交流、实际解决问题的满意度比较低。

讨论

社区居民对家庭护理需求分析:随着老年化社会的不断深入,社区老年比例逐年上升,因而老年人患各种慢性病的概率更大,因此更需要社区护理人员进行家庭护理,指导其预防保健与用药,提高其生活质量,这就要求社区护理人员把被动变为主动,满足社区居民的护理要求。

社区家庭护理现状分析:⑴社区家庭护理存在的问题:①社区护理人员数量有限,但他们承担着繁重的社区护理任务。如:为辖区内居民入户建立健康档案,筛选老年患者并根据病种分类排序,一旦老年人生病住院就会迅速得到关于老年人病情的详细资料与治疗方案,预后及家庭状况的信息,及入户随访和平日宣教,还要进行简单的体检,和家庭访视,进入家庭为需要照顾的居民进行健康保健等服务。每个社区服务中心护理人员对社区居民尤其是居家患者做全面周到的护理照顾难度较大,因为护理人员太少。②社区护理人员对所管辖区社区居民的情况比较熟练,能适时地给予治疗和照顾,便于达到最准确、最实际的沟通,只因人员紧张,有些更实际、更具体的事情无法完善。⑵大多数居民反应社区服务机构药品不齐全,社区硬件设备不完善,对疾病诊断和治疗不确切,难以得到有效的治疗。①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和家庭护理认识不同,给社区家庭护理的顺利开展造成阻碍。②大多数社区居民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不全,治疗环境差,医疗服务质量欠满意,他们认为有不舒服去大医院比较可靠。因此对社区卫生服务不是很了解。有些老年人独自居住,无人照顾,使得他们性情怪癖,不愿与人沟通,使我们居家护理工作很难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老年人护理需求范文第3篇

一、阜新市城市老年生活护理供需现状

在调查中发现,阜新市城市生活的老年人口数量较多,且受访者的教育程度集中在初高中及中专,收入来源多为退休金,遇到的疾病困扰多是视力、记忆力、听力下降,对老年生活护理服务的需求较大。

调查显示,老年人对上门服务的生活护理提供方式有较大意愿,对日常健康保健讲座 、陪同散步、帮助理发、帮助洗澡、建立家庭病床等服务项目感兴趣;在服务人员素质方面,受访老人对服务人员有医学护理专业背景和有工作经验的需求较大;在老年护理服务的价格方面,愿意为服务支付的价格很低。

阜新市能够提供生活护理服务的机构较少,服务项目不齐全,护理人员数量较少,在生活护理方面的人才稀缺。而家庭护理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在生活上自己照料自己,其次是选择子女或孙子女照料,选择政府、社区、集体照顾的比例最少。并且在调查中显示子女无法照料老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个人供给状况来看,大多数老年人接受私人公司提供的老年生活护理服务,且老年群体大部分对私人公司提供老年生活护理服务有信心。

二、影响老年生活护理需求的因素

(一)家庭结构小型化,子女负担过重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人们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病后照料的需求强烈。由于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子女与父母的分住,子女参与社会竞争的激烈, 老人希望完全从家人和晚辈那里得到生活照料的需求已经无法实现。[4]

(二)文化程度的不同

具体来看,相对于学历低的老人来说,学历高的老年人对老年生活护理需求大。老年人接受教育年限越长对自身的护理问题认识越清楚,因而其护理需求就越迫切。同时,就现代老年群体而言,一般情况下接受教育程度与经济收入成正相关关系,这也意味着这部分老年人有经济承受能力来接受老年护理服务。

(三)宣传力度薄弱

老年生活护理服务的宣传力度薄弱是影响老年生活护理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调查中发现,很多老年人不了解老年生活护理的运营模式,收费标准以及服务项目,且受传统的养老模式影响,对老年生活护理服务的概念模糊。

三、影响老年生活护理供给的因素

(一)对老年人照料成本过高

对于老年生活护理服务机构来说,要充分考虑照料成本,具备充足的资金才能使服务平台链条式运营。照料成本是研究老年生活照料问题中不可忽视的方面。照料成本是在照料老年人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和牺牲,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无形成本。同时研究发现,我国老年人的长期照料95%以上均由自己和家庭支付,其他途径占不到5%。[5]

(二)专业服务人员的稀缺

我国护理教育一直以培养普通临床护理人才为主,尚未设立专科护理制度,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几乎是一项空白。老年护理教育观念严重滞后,认为老年护理只不过是生活照顾,不需要专业技能。很多职业院校即使开设老年护理课程,由于师资、办学条件限制,教学效果远远不能满足老年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的需求。[6]

四、解决老年生活护理供需矛盾的对策

(一)合理规划老年护理服务

合理规划老年生活护理服务,减轻子女负担,努力构建政府、企业、个人和家庭良性互动的老龄服务新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搭建服务新平台。

(二)加大老年生活护理的宣传力度

老年生活护理服务的提供要通过新闻媒体、社区宣传、服务机构宣传等有效途径进行,利用一定的传媒吸引老年群体加入。力图使需求者了解老年生活护理,认识到老年生活护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多渠道增加老年护理服务资金保障

完善政府财政支持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适当加大对养老服务产业的投入;在国家政策范围内,提高养老金水平,提高老人购买养老服务的能力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对民办养老机构及其建设项目加大信贷投入,并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提供优惠利率。[7]

(四)加快老年护理服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高校重视老年生活护理的重要性,开设相关课程,注重培训与实践,提高服务人员的能力与素质。老年服务机构、老年服务管理部门和有关老龄研究机构应尽早开展行业服务标准和规范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此外, 要借鉴其它国家和地区养老经验, 大力开展有特色的、专业化的老年生活服务。

老年人护理需求范文第4篇

关键词:老年人,德国,护理式,居住模式

中图分类号:TU241.9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8537(2011)09-0168-03

中国面临的挑战:“四二一”家庭结构与养老危机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同时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占到了全球总量的五分之一(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6)。自1999年步入老龄社会开始,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正在迅速加深(图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19亿人,占总人口的8.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1)。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上升到30%以上,届时中国将迈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6)。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作为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发展迅速、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等特点,家庭和社会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国家未来发展急需应对的严峻挑战。

自古以来,家庭是我国社会的重要载体,“子女之幼由父母抚养,父母之衰由子女侍奉”,因此老年人的各种需求主要依赖家庭得以满足。然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二十多年来,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陆续进入婚育年龄,以他们为主体的“三世同堂”的家庭成员构成主要是四个老人、夫妻二人和一个孩子――这种“四二一”结构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家庭模式。在这种家庭组织里,一对夫妇要同时供养四位老人和抚养一个孩子,他们身上承载的家庭负担越来越重。相当数量的夫妻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没有时间或者能力照顾老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由此遭到了严重的冲击。此外,影响中国几千年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决定了伺候老人的责任通常由专事家务的女人(儿媳妇)来承担。但改革开放以来,女性外出就业的比率不断上升,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表示,截至2007年中国女性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已经高达45%。期望女性专事家务和照看老人的想法在很多家庭早已难以为继。面对这种现实困境,中国的家庭和社会该如何满足迅速增长的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

显然,解决好老年人的居住问题是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关键。总体上,我国当前的老年住宅在数量上供求不平衡,质量上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人的居住现状显示:部分老人没有自己独立居住的空间,尚需解决有无问题:大部分老年人住在老房子里,住宅设计缺乏对老年人生理及心理需求的考虑,急需改造:一部分老年人虽已迁入新居,居住条件有所改善,但住宅周围的社区服务设施缺乏或是服务质量不高,再或者住宅地点远离社会、远离亲友,交通不便(马以兵,2008)。因此,我国老年人的居住状况急需改善,研究和推广适宜老年人这个庞大社会群体需求的居住模式日见迫切。

“护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来自德国的经验

更早进入老龄社会的西方发达国家,在老年人居住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例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国家通过完善的养老保险机制和“护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颇有成效地满足了老年群体的居住需求,这无疑给我国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经验借鉴。

德国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很快,1990年时已超过全国人口的20%。现阶段,过低的出生率和高龄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德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更加严峻。与中国的情况不同,德国主要的养老模式是社会养老,家庭养老相对比较少见,即由社会来负担老年人必要的生活费用和日常照料。因此,德国的老年人很少接受子女的护理和照料。2001年的调查显示,德国24%的老人选择独居,66%的老人与配偶共居,只有7%的老人选择与子女同居。德国的老年人几乎都希望住在自己独立的住宅和熟悉的环境里安度晚年――即使在体能下降,行动不便,需要照料和护理的情况下也不例外。大部分的德国老年人选择在宅养老,因此全德约95%的老年人住在自己家中,只有5%的老年人住在养老院、老年人护理中心等养老机构里。德国政府也始终鼓励老年人在宅养老,因为巨大数量的老年人,哪怕只是其中的大部分入住社会养老机构,对于社会经济基础强大的德国来说也是难以承受的。

在德国,老年人一方面希望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生活上的独立直到生命的尽头,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他们拒绝住在社会养老机构里面: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在生病或是有需要的情况下随时能得到外界的帮助或照顾。于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种新型的老年人居住方式在德国应运而生――“护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这种居住模式在德国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德国众多新型老年人居住方式中最为普及的一种。文章接下来将分析这种“护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的特点和运作方法,并探讨该模式在中国的适用性。

模式解剖:“居住”结合“护理”的社区建设和服务提供

“护理式”居住模式将居住功能放在首位,医护功能作为辅助和补充,从而把“居住”和“护理”两种在空间上不一定直接联系的功能结合起来。这种居住模式既弥补了社会养老机构私密性和自主性不足的缺点,同时又能满足老年人对安全感的需求,提供包括照料、护理、帮助和治疗在内的,既灵活而又可靠的全天候服务。即使是生病卧床或行动不便的老人们都不用搬入社会养老机构。可以继续在自己熟悉和信任的住宅和社区环境里生活。

1、“居住”硬件建设

住宅以及住区环境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对于老年人尤其是这样,因为他们一天当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或周围环境中度过的。因此,为了增强老年人在居住生活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护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对住宅及社区环境的规划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老年住宅必须充分考虑老年人生理以及心理方面的特殊需求,用一些小尺度,简单但又合理的辅助设施或家具来提高住宅服务质量(图2)。例如,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设计高度可调节、利于坐着工作的厨房操作台和室内合理装置的防滑扶手等;(2)住宅和社区的无障碍设计必不可少。无障碍设计不能只是局限于单个住宅单元之中,而应遍及整栋房屋乃至整个居住区,以此降低环境对老年人行动不便造成的限制,从而增强住区环境的可通达性(图3);(3)住区环境设计要与住宅尺度相适宜,具有舒适的活动空间、较强的可停留性和清晰安全的交通导向等(图4);(4)在规划中尽量使住区与当地的社会、市政基础设施紧密联系在

一起,以便有效利用这些城市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支持和帮助邻里网络关系的形成与维护。

2、“护理”服务软件

除提供适宜老年人特点的硬件居住设施之外,“护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的另一个必要因素,同时也是它区别于别的居住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随时随地待命的“社区服务网络”。这种社区服务主要涵盖了:(1)家政服务,包括房间和公共区域的卫生清洁、必需品采购、餐饮上门服务、花园修剪、冬季清扫、洗衣、日常楼宇管理等;(2)医疗护理服务,包括预防、诊断、救助、治疗、护理、康复、心理或精神帮助,紧急处理等;(3)其他社会服务,如个人帮助、紧急求助服务、定时探访、聊天、咨询、入住时的引导、外出乘务等。

这一系列的社区服务相对于社会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更具多样性和灵活性。护理服务合同由居住者和服务商单独签订,不与房屋合同捆绑。居住者可以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实际需求选择服务商提供的服务项目,当然也只需交付相应的费用。这种灵活而又高质量的服务建立在住宅社区与各功能服务商(包括公立和私立的医疗机构、服务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基础上。住宅区中只需设立一个服务中介,服务中介会全天24小时通过电话、网络、紧急呼叫系统或是直接上门拜访等形式,获取老年居住者在各个方面的需求,然后将这些需求反馈给服务商,由服务商为居住者提供相应的服务(图5)。

综合来看,护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较强的灵活性、适应性、对于人力的高效利用率等特点决定了它的经济适用性。相对于社会养老机构,它的费用要低廉很多。它的产生和发展极大的减轻了社会和老年人自身在居住和养老方面的经济压力。这种“硬件设施”配合“软件服务”的居住模式不仅可以应用于新建居住区,也能融入到已有的住宅小区中。对于新建居住区,选址时要优先考虑邻近基本的市政设施(如医院、邮政、银行等)、日常生活以及休闲娱乐服务设施(如超市、餐饮、咖啡厅、图书馆、游泳馆、美发沙龙等)和交通便捷的地点。对于配套服务设施比较齐全的现有住区,可以将各种功能的服务进行整合,由中介面向居住者提供相应服务;在硬件设施方面,可以对老年人住宅和住区进行适宜性改造,使其进一步满足老年人日常居住生活的需要。进行住宅改造时,应当设置遍布小区的咨询点,为老人提供咨询服务和相关信息,帮助他们联系有关单位和部门,减轻老年人在住房改造中的负担。

德国“护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引入中圆的可行性分析

德国“护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是当今世界比较先进的老年人居住模式之一,这种模式能否适用于中国国情并在中国引入甚至推广,这需要对一些关键性的决定因素进行剖析。

1、中国对“护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的客观需求分析

能否在中国引入“护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首先要看中国对该模式的需求状况。我国人口迅速老龄化和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以及沿袭了几千年的家庭养老模式的逐渐消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对于该居住模式的需求。社会养老机构的扩建速度远远赶不上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也客观上刺激了需求的增加。以经济发展比较超前的上海为例,2000年上海5%的老年人希望入住社会养老机构,而实际上只有1%的老年人入住(吴宇平,2004)。这一方面因为社会养老机构的床位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因为大部分老年人无法支付其高额的费用。再者,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入住社会养老机构无论是对于老年人本身还是对于其子女都是件羞耻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只有没有子女或是子女不孝顺的老人才会被送到社会养老机构。相较而言,“护理式”居住模式更加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念,因此我国对这种居住模式的需求潜力是很大的。

2、老年人入住“护理式”居住社区的经济能力分析

另一个决定因素在于中国的老年人是否能负担这种居住模式的费用支出――这取决于老年人的经济状况,重点表现在老年人的退休金的多少、储蓄状况、子女们在经济上的援助,或再就业的收入以及政府对老年人的住房补助等。总体上,中国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要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中国经济的地域性差异很大,东部沿海地带的经济远比西部内陆地区发达。居民收入的城乡差异也很大,城市中的大部分老年人因为年轻时有工作单位而享有一定的退休金,再加上几十年的积蓄,或是再就业收入以及子女在经济上的援助,大部分城市老年人生活能达到小康水平: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大部分老年人一辈子靠务农为生,没有退休金和医疗保险,积蓄也相当微薄,如果子女也继续留在农村生活,则后辈很难给予他们多少经济援助。因此,德国“护理式”居住模式目前只可能在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地区实现。

3、地方政府及社会各方的支持程度分析

地方政府、各界人士、房地产开发商、以及医疗、护理、生活、文化服务商对“护理式”居住模式的态度,是决定该模式能否在中国实现的主导力量。来自他们的支持包括:开展地方性宜老政策研究、为建设“护理式”老年住宅提供土地和规划设计、对住区所需硬性和软性基础设施的补充建设、老年人居住模式参考标准的制定、向开发建设宜老住宅的房地产商提供经济支持,以及对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人员组织专业培训等。在这个过程中,房地产开发商的配合至关重要,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地方政府制定的标准修建宜老住宅,或对现有住宅和住区进行宜老改造,实现老年人住宅及其周围环境的无障碍设计,使老年人的居住及日常生活更为舒适便捷。房地产开发商还应积极推动住宅及社区管理机构与各功能服务商之间的合作。由于老年人群体在未来的房屋市场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房地产开发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不断更新他们的产品,使其适宜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当然,宜老住宅的造价会高于普通住宅,但对已有住宅的改造费用可能会更高,因此,地方政府通过减免税收或直接提供经济补助的方式,对房地产开发商给予一定的支持是非常必要的。

4、建构老年人社会服务网络的可能性分析

老年人社会服务网络的存在和构建也是决定“护理式”居住模式能否引入中国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社会服务网络不完善,老年人在宅养老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建设“护理式”老年人社区必须充分利用各住区内现有的医疗、护理、生活服务资源,对其进行整合与补充,并建立服务中介作为联系居住者和各功能服务商之间的纽带。由于老年人移动性不强、行动力下降,各服务商需要为老年居住者提供动态上门服务。建立和维护住区邻里关系对老年人来说也很重要,因为良好的邻里关系有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邻里间的互帮互助,你来我往,一方面使社区更具人情味,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老年人对于付费服务的依赖。目前,我国的社会服务网络尚不发达,引入德国老年人居住模式需要充分利用现有服务资源。并不断投入新的人力物力来实现社区“护理服务”的完善化。

老年人护理需求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老年人;心理特征;护理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a)-069-01

1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人到老年,不但生理方面发生改变,心理上也产生相应的变化,表现出特有的心理特征。

1.1脑功能下降

脑功能下降是老年人常出现的症状,表现为精神易兴奋,记忆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时常情绪不良,如烦恼、紧张、压抑,休息后不容易缓解,经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对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影响较小。

1.2性格改变

老年人常常会悲观自卑,变得沉默寡言,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性格也变得孤僻,缺乏生活热情,有“老顽固”的称呼,固执己见,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常常沉湎于回忆往事,悔恨无法挽回的美好情景。敏感多疑、固执刻板、因循守旧、心胸狭隘、嫉妒心强,难以倾听逆耳良言,别人说句话会反复考虑其含义,还有的因视听力老化,不信任他人,结果变得孤独离群。

2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重视和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解决老年人的正常心理需求,对稳定老年人的情绪、促进老年人健康长寿有很重要的意义。

2.1健康需求

对健康的渴望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求,人到老年,常有恐老、怕病、惧死的心理,希望多接触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从他们那里汲取青春活力,使自己的心理保持年轻。

2.2依存需求

人到老年,精力、体力、脑力都有所下降,有的生活都不能完全自理,希望得到家庭成员越来越多的关心、爱护,子女的孝顺,将会使他们感到老有所依。

2.3求偶需求

老年人丧偶后生活寂寞,子女照顾代替不了配偶的关怀及心灵的感应,很希望找个能互相照顾的老伴,这需要社会和家庭成员的充分理解和积极支持。

2.4尊敬需求

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可能会情绪低落,如果得不到尊重,就会产生悲观情绪,长期下去,则会引起抑郁和消沉,影响身体健康。

3 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心理卫生健康教育,不仅使老年人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还可以预防疾病,给老年人带来好的影响,易于健康长寿。

3.1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

多给予老年人特殊的照顾,热情的关怀,减少其精神刺激,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对待疾病的态度和信心,向老年人讲述和示范各种情绪调节法,如自我教育法、活动转移法、沟通调节法、环境调节法等。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和锻炼,调整他们的情绪。

3.2帮助老年人保持与社会的接触

多给予老年人特别的关心,经常主动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变化,尊重衰老的客观规律,使生活充满情趣。通过各种方式使他们走向社会,参加老年大学的各项活动,保持与人交往,从社会中寻找生活动力,摆脱孤独,消除失落感,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得到满足。

3.3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

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及康复,增强老年人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顾的能力。教育老年人要树立坚强的信念,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善于安慰、控制自己,对不良情绪进行自我调节,适当参加社交活动,充实精神生活,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3.4 保持家庭关系和谐

在老年人身边关心亲近的人越多,生活就越充实,因此要维持家庭关系和谐。安慰开导家属,让家庭每个成员都重视和尊敬老年人,使他们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的态度,减轻其孤独、恐惧的心理。

3.5强化老年人智力素质

适度的学习可延缓心理衰老,鼓励老年人勤于学习,科学用脑,善于用科学的知识养生保健,既锻炼了智力,又学会了自我保健和照顾的技能。如学习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家政学,老年自我保健知识等。

3.6解除老年人抑郁的心理

对一些抑郁的老年人,应经常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绪变化,首先要尊重他们,耐心听取意见,积极想办法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被他人的重视,从而消除他们的抑郁心理,使其精神愉快。

3.7增强老年人的自信心

首先帮助老年人安排规律的生活,指导老年人有规律地安放自己的日常用品,形成固定的位置或指定日程安排,便于记忆,并指导老年人对健忘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告诉老年人健忘是正常的衰老现象,不必过分担心,同时还要经常提醒他们,这样可以减少健忘带来的麻烦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