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发热患者的护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长期;发热;护理
长期发热患者在临床上诊断往往很棘手,有时甚至难以确诊。为了能准确提供诊断依据,护理方面捕捉蛛丝马迹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此进行了汇总、探讨。
1临床资料
本文共收集本院自1998至2003年因“发热待查”入院的病例127人,发热时间要求2周以上,至少有一次体温大于38度,其中男性69例,女性58例,平均年龄41.5岁,感染性疾病71例,肿瘤23例,血液、结缔组织疾病2例,原因不明15例。
2护理注意问题
2.1热型及热程的观察
每位病人常规每日测体温4次,别处有高热均予记载,未明确诊断的发热尽量不用或少用退热药、激素,高热时尽量给予物理降温或外用滴鼻、塞肛治疗,退热后体温以虚线描述。通过观察发现,感染性疾病中驰张热27例,不规则发热17例,稽留热28例;肿瘤性疾病中,不规则发热15例,周期性发热4例,间歇性发热2例,稽留热、驰张热各1例,不规则发热占75%,血液、结缔组织疾病中两例均为不规则发热。发热时间以感染性疾病为最短,平均小于60天;肿瘤性疾病稍长,平均大于90天;血液、结缔组织疾病为最长,平均大于180天。
2.2畏寒、寒战与疾病的关系
败血症16例中,全部都有畏寒症状,12例出现寒战,约占总数的80%;肿瘤性疾病中23例中畏寒14例,占总数的61%。
2.3皮疹与疾病的关系
血液、结缔组织疾病中明显,两例全有,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表现不太明显。
2.4常规检查
血培养、尿培养、骨髓培养均在使用抗生素以前进行,连续两次以上,每次间隔2小时,有寒战时随查。
2.5护理
①消除精神紧张,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医务人员提供诊断依据。疑为传染病者,应先行隔离,以防交叉感染。②注意饮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可消化的流质或半流饮食;发热时鼓励病人饮水大于3000ml,对不能进食给予静脉补液纠正水电紊乱,昏迷者鼻饲。③加强物理降温等对症治疗,38度以上行头部冷敷;大于39度用冷水或酒精擦浴。④不乱用药物,以免影响病情观察。⑤加强口腔护理,因发热致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躁,食物残渣易发酵致口腔溃疡,故对不能进食者一天三次口腔护理。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注意体温、脉搏、寒战、皮疹的观察,以及各系统的病变。⑦严格按照标准做好分级护理。
参考文献
1临床资料
资料选自2010年6月――2013年1月在本院经CT或者MRI确诊是脑出血并感染性发热的患者120例,其中男85例,女35例,年龄为45-80岁,平均年龄为(60±1.56)岁。入院后,每4h测量患者体温1次,超过37.5℃即为发热,并检查患者的血、尿、常规、胸片以及尿和大便培养,同时每天检查患者的皮肤是否破损或者感染。
2感染性发热的原因分析
脑出血患者的体温均比正常范围或以下,体温增高需排除患者出现吸收热、脱水热和中枢性高热等情况。感染性发热常出现在脑出血的昏迷患者中,感染常发部位在呼吸道、泌尿道和口腔等处,一旦发现脑出血患者出现发热,需及时找出原因,并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1]。
2.1泌尿系感染泌尿系感染是脑出血患者常见的感染之一,特别是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尿道黏膜类损伤,导致细菌逆行发生感染。同时患者进行激素类的药物治疗,会降低机体的抗炎抗病能力。抢救患者时,由于病情急迫,部分医生来不及进行无菌操作,势必会引起泌尿系感染。
2.2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已经成为脑出血感染性发热的主要因素,需予以高度重视,肺部感染的原因有:患者的年龄偏大,降低了肺部的顺应性,增高了肺泡的通透性,呼吸功能不健全;患者意识不清,吞咽时存在障碍,并且颅内高压等会引起呕吐,致使患者出现误吸;患者的中枢神经发生功能紊乱,极易出现肺水肿;使用脱水剂会导致患者的体液减少和痰液粘稠。这些原因都会导致患者痰液咳出困难,积存在气道及肺泡内,造成肺部感染[2]。
3护理方法
3.1紧密观察体温情况每4h需对患者进行1次提问检测,并做好体温记录,一旦发现患者的体温出现异常,需及时向医生报告。
3.2饮食护理脑出血患者常常出现意识障碍、咳嗽反射减弱等的情况。有吞咽障碍或者意识不清的患者,可进行静脉补液或短暂禁食。病发后的3d左右可给予鼻饲。鼻饲前需检查患者的胃管是否已经在胃内,并将患者床头抬高约25d,保持患者头偏向健康的那一侧,再遵循操作流程对其进行鼻饲。鼻饲量需控制低于250ml,鼻饲时需放慢速度,从而减少因胃反流出现的食物或液体误入气管,鼻饲液温度需控制于40-50℃之间。注入食物及药物之后,都要用温水对胃管进行冲洗,从而避免因残留在胃管内的食物发酵变质,引起感染。鼻饲半小时内不宜对患者进行移动,以防患者出现反射性呕吐,引起吸入性肺炎。
3.3躺卧护理脑出血患者处于昏迷时,常会出现舌后坠而阻塞呼吸道,导致缺氧。另外患者误吸呕吐物和口咽分泌物,均会造成缺氧。因此,护理人员需保持患者侧卧位或者平卧位,并让其头偏向未受伤的那一侧,放低患者的口角位置,从而有利于其口内的分泌物排出。
3.4留置导尿管护理脑出血患者因中枢神经遭受抑制,故对于刺激反应不会太敏感,常出现尿失禁或者尿潴留。因此,护理人员应保持患者的尿道口及其周围的清洁卫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需选用气囊性导尿管,并严格实行无菌操作,每天用0.05%的络合碘对患者的尿道口及其周围进行2次擦洗,再用250ml的生理盐水混合硫酸庆大霉素冲洗膀胱2次。另外,每周需更换1次导尿管,避免发生泌尿系感染。
3.5皮肤护理为预防褥疮发生,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护理,常见的护理方法有:保持患者的床铺干燥、清洁,每日清理患者的呕吐物和与排泄物;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按摩患者的骨隆突处,翻身时不能进行拖、拉、推等激烈动作;于患者褥疮多发部位放置衬垫,并对受压部位时常按摩,观察并记录受压处的肤色及温度变化,从而防止患者局部出现持续受压。
3.6呼吸道护理喂食或其他情况导致的呼吸道异物及分泌物,可采取咳嗽的方式,抵御患者的肺部发生感染。故对于意识比较清晰的患者,护理人员应鼓励其进行深吸气与咳嗽,从而将异物或排泄物咳出。而意识障碍患者则需定时对其刺激吸痰,吸痰时需要合理地进行操作,并控制次数,避免对患者喉部黏膜造成损伤。且各类操作均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进行,预防患者出现肺部感染。
3.7保持环境安静脑出血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保持病房内环境的安静,不能时常搬动患者,并减少亲属探视,禁止在病房内出现人员喧哗的情况,从而保证患者能得到充足的休息。
3.8康复护理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之后后,可对其实行早期的康复锻炼,帮助其瘫痪的肢体能够活动。并时常按摩患者的肢体,保持其肢体功能正常,防止出现肌肉萎缩及足下垂的情况。恢复期需加强对患者机体的抵抗力和语言矫正等训练,从而帮助患者早日康复[3]。
4结果
观察并分析脑出血患者整体的病情变化,寻找出引起感染性发热的原因,从而对患者精心的护理,能有效降低脑出血患者的感染性发热机率,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 规范化;健康教育;发热患者
[中图分类号] R473.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4(c)-0117-03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standardized nursing health education for patients in fever clinic
LIN Shao-juan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Shenzhen City,Shenzhen 518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of standardized nursing health education for patients in fever clinic. Methods 1000 patients treated in fever clinic of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2 to June 2013 were selected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n=500) and the control group (n=500).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traditional health education to mission. Homemade questionnaire of related knowledge,attitude,behavior,drug use for patients with fever of our hospital was issued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education.The questionnaire was recycled on the spot. Results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f the rate of heating knowledge awareness,attitude change,health behavior formation,reasonable medication knowledge awareness in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education (P>0.05) whil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f indicators above-mentioned before and after education (P<0.05);the situation of related knowledge,behavior,attitude,drug u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Standardization;Health education;Patients with fever
发热是门诊最常见的急诊之一,多数患者或家属面对发热表现束手无策[1-2],而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后,患者对发热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可以科学、合理地进行用药护理,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病症造成的伤害[3-4]。由于我国的健康教育和用药教育起步较晚,健康教育系统还不是很完善,大部分医院多采用传统的宣教方式对发热患者进行健康和用药教育,内容不具体、缺乏规范性,达不到真正的教育目的[5-6],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制订规范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护理健康教育和用药教育程序,使临床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这个程序对发热患者实施有效、合理、正确的护理健康和用药护理,从而帮助患者真正掌握和理解发热的相关知识,提高健康和监护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于本院发热门诊接受治疗的患者10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0例。观察组:男性280例,女性220例;年龄10~45岁,平均21.3岁;高中及其以上水平350例,高中以下150例。对照组:男性275例,女性225例;年龄为11~44岁,平均22.1岁;高中及其以上360例,高中以下1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式进行宣教,如通过在候诊区观看健康教育宣传栏、电视宣传片,取阅健康教育宣传册等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规范化健康教育方式进行宣教,具体内容如下:
1.2.1 人性化学习需求评估健康教育要以患者为中心,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为目的,因此,本院于2012年6月前,选择本院发热门诊收治的患者1000例,每位患者就诊时发放本院自行设计的《发热患者护理健康和用药教育内容调查表》(16岁以下儿童由家属代填),填完后当场回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患者的学习需求及接受能力。
1.2.2 规范化健康教育内容根据患者学习需求的调查结果发现多数患者在发热相关知识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学习需求和热情,因此,本院从发热的特点、预防措施,酒精擦拭等降温措施的注意事项,用药方法,饮食和居住环境等方面出发,制订了相关文字材料。同时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制订相关移动学习材料,如发热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网站和微博等方式进行知识宣传,患者通过访问网站或关注微博即可获取相关知识,避免不良行为造成的二次伤害。
1.2.3 多样化化健康教育方式采用集体教育和一对一个体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宣教。首先,在候诊区设置专门的宣教地点,分配专职护士采用面对面的形式进行集体宣教,内容表达要简单、形象、通俗易懂,详细说明药品的作用和注意事项、护理措施操作步骤等。其次,借助门诊时间对患者进行一对一宣教,如在导诊阶段,以宣传态度方面的知识为主,即能帮助患者稳定情绪,患者也容易接受;在候诊阶段,以宣传发热的预防措施和降温措施为主,同时要多与患者沟通以了解患者的需求,结合患者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指导,如为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好的患者,可提供一些先进护理知识,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的患者讲解使用的护理技能;在就诊阶段,护理人员可以从用药护理、饮食和居住环境等方面对患者进行指导。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在宣教前后,采用本院自制的《发热患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用药情况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考核(16岁以下由家属代填),填完当场回收,根据调查表结果,对宣教前后两组的发热知识知晓率、态度转变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合理用药知识知晓率进行评估,以评价规范化宣教程序宣教用于门诊发热患者的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宣教前,对照组患者的发热知识知晓率为50%,健康行为形成率为44%,态度转变率为58%,合理用药知晓率为47%,宣教后,发热知识知晓率为52%,健康行为形成率为46%,态度转变率为62%,合理用药知晓率为50%,宣教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宣教前,观察组患者的发热知识知晓率为52%,健康行为形成率为40%,态度转变率为56%,合理用药知晓率为46%,宣教后,患者的发热知识知晓率为84%,健康行为形成率为86%,态度转变率为90%,合理用药知晓率为89%,宣教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作为重要窗口之一的医院门诊,不仅是治疗疾病的场所,而且是进行健康知识教育的重要地点[7-8]。目前,我国多数医院也已开始实施健康教育,但是由于我国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缺乏量化的资料和多样的教育方式,并没能真正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9-10],而规范化健康教育通过规范化的内容、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可获得满意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宣教后,观察组患者的发热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态度转变率、合理用药知晓率与宣教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患者的上述指标与宣教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宣教后,观察组患者的相关知识、行为、态度、用药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规范化健康教育在提高患者发热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态度转变率、合理用药知晓率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且教育效果优于传统宣教方式。
规范化健康教育是根据患者的特点、文化程度、教育需求的评估结果,对发热健康教育内容加以筛选,并制作成文字材料或多媒体材料,使患者获得规范量化的教材[11-12]。另外,利用患者的导诊、候诊、就诊对患者进行一对一健康教育,一对一健康教育弥补了集体教育的缺点,充分考虑了患者的心理特点以及文化水平,不仅增加了患者对发热相关知识的了解,规范了患者护理操作程序,而且为护患之间的沟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形成。
规范化健康教育弥补了传统宣教方式的不足,可以为发热患者提供有效、合理、正确的健康护理用药教育,使其真正掌握和理解发热的相关知识,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提高健康用药和个人护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庆容,吴新明.健康教育在发热门诊患儿家长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3,34(18):3692-3693.
[2]史先美.护理干预在小儿发热治疗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9):141-142.
[3]陈红敏,王花敏.健康教育对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50-51.
[4]高艳.临床护理路径在高热惊厥患儿家长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109-110.
[5]潘素美.通过开展门诊健康教育来提高护理满意度的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8):271-272.
[6]焦荣芳.护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的探讨[J].现代医院,2010, 10(6):139-140.
[7]郑咏梅.健康教育在门诊输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2012,(9):133-134.
[8]欧惠娴,李楚云,李文斌.健康教育对小儿外感发热病程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5):229-230.
[9]邓燕清,黎丽娥,冯晓薇.人文关怀在急诊发热患儿家属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106-107.
[10]贺倜,杨珠江,冯登殿,等.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在发热门诊的研究与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0):64-65.
[11]范平.浅谈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和内容[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5):367-368.
[12]徐丽健.对门诊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29):288-289.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护理
作者单位:441521随州市大洪山风景区医院
我院自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46例采取心理结合专业综合护理,效果颇佳,现将临床资料回顾性整理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46例,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21~65岁,平均49.23岁,住院时间最长14 d,最短18 h。
1.2 血液标本采集方法
采用无菌真空管,无菌操作的基础上采患者5 ml非抗凝血。对于不能进行床边接种的患者,应将血液标本置于4℃环境下保存,而后检测先送检验科至省疾控中心进行。
1.3 护理方法
1.3.1 心理护理方法
1.3.1.1 情绪疏导
本病起病多因患者被蜱虫叮咬所发,病情急骤,容易使患者产生抑郁、焦虑等消极不良情绪,通过在入院时,应多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交流等心理疏导之外[1],还应注意接诊态度、语气等细节问题,并详细介绍本病的病因、发展与转归,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保持乐观情绪,消除不良心理因素。
1.3.1.2 饮食指导
由于本病起病急,一般患者及其家属面对此种情况会手足无措,此时给予其饮食指导是必要的,一般而言,高热时患者可出现呼吸急促,分解代谢与营养物质消耗增多的现象,此时应给与营养丰富且消化迅速的流质或半流质,要求患者少食多餐[2]。遵医嘱对于不能进食患者,予以静脉补充液体、营养物质和电解质。
1.3.1.3 依从性教育
指导患者遵医嘱,并告知其保持环境和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尽可能减少在蜱虫密集的场所进行活动,如草地、树林等环境。如必须进入前述地区,则需穿长衣长裤且四肢紧扎,做好防范媒介传播及宿主动物的准备。
1.3.2 专业护理方法
1.3.2.1 严密监测病情
密切监测患者基础指标变化情况,如体温、脉搏、呼吸等,一旦出现异动,第一时间报告主管医师进行处理。根据医嘱,注意患者用药后的反应,症状改善情况,做好护理记录。
1.3.2.2 重视基础护理
对于患者的皮肤护理,做到及时更换污染床单,以保持床铺整洁、干燥,定时给予患者进行翻身,操作轻柔;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噪声,开窗通风,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遵医嘱每日行口腔护理,以保持口腔清洁、湿润,预防口腔感染。
1.3.2.3 加强对症护理
对于高热患者应鼓励其多饮水,体温高于39℃时应给予物理冷敷头部或擦浴,或应用退热药物,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昏迷的患者遵医嘱留置导尿管。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导尿,尿道口擦洗1次/d,保持引流管通畅,引流管及集尿袋低于耻骨联合,防止尿液返流,定时更换集尿袋,准确记录尿量,每周更换1次导尿管,从而从根本上杜绝泌尿系感染。
1.4 观察指标
于入院时、出院前分别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情绪各评估一次,以及观察疗效。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处理。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组内前后对比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比较
患者在入院时,大多存在抑郁、焦虑情绪(89.13%和93.47%),经过悉心治疗及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抑郁情绪为54.35%,焦虑情绪为56.52%,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临床疗效
经过治疗,46例患者中治愈42例,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3例,死亡1例,临床治愈率为91.30%。
3 讨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属于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的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的蜱传疾病,临床多称之为无形体病[3],一般而言其潜伏期为1~2周,症状多为持续性高热、全身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呕吐、厌食、腹泻等,偶或咳嗽、咽痛,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对治疗带来一定影响[4]。因此,针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如何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现今医护人员面临的难题之一。
本研究针对患者由于突被蜱虫咬伤导致发热等临床症状的焦虑、抑郁心理,在专业护理的基础上结合心理护理,综合干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效果显著,结果发现:经过上述综合护理干预,以及随着症状的不断改善,患者在入院时,大多存在的抑郁、焦虑情绪,减弱明显,临床治愈率为91.30%提示:情绪与症状存在正相关性,而综合护理干预有益于病情转归,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刘蔚萍.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的护理体会,2009,12(6):90-91.
[2] 张志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人的护理体会,2011,13(7):184-185.
【关键词】输液发热反应;临床发热反应表现;联合用药;规范操作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75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129-02
静脉注射是当前疾病治疗中常见的手法,由于其起效快,痛苦小,很多患者在治疗中往往倾向于选择这种治疗方式。但是在输液治疗中如果存在致热原往往会诱发发热反应,尤其对于儿童和婴幼儿来说,他们的发育不全,免疫能力较低,在输液过程中发热反应发生的概率较高,而发热反应有可能会加重患儿病情,甚至造成患儿死亡,所以必须要在输液中对可能诱发发热反应的因素加强控制,减少其发生概率。
1发病原因和机制
儿童输液过程中出现发热现象比较多,根据长期的医疗实践,认为儿科输液发热主要与热原物质有很大的关系。在输液过程中热原物质逐渐进入患者体内,当人体热量超过耐受量的时候,就会发生热原反应。在一般情况下比较常见的热原有两种,细菌性热原和化学性热原。细菌性热原主要是细菌引发的,很多细菌菌体裂解释放出有毒元素和代谢产物。化学性热原主要是由于器皿引起的。儿科输液过程中如果对这两点没有深入全面考虑,也没有采取有效的预防手段,那么往往会出现发热反应。
发热机制:输液过程中致热原进入人体之后,对人体白细胞产生刺激作用,使白细胞释放出相应的致热原,而白细胞致热原能对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影响,将温度调定点上移,使产热中枢逐渐兴奋,而散热中枢受到抑制。这种情况导致的后果有两种,一种是使得内分泌旺盛,人体产生的热量较多,另外一方面使得人体体表血管收缩,出汗停止,人体散热功能降低。
临床发热反应表现:儿科输液发热反应比较常见于夏季输液中,一般发热表现分为三期①寒战期:多发生于输液之后的15min内,输液而同时手脚冰凉、畏寒,嘴唇发白,面色苍白,全身起鸡皮疙瘩,呼吸急促,肢体冰冷。②发热期:输液儿童体温升高,短时间内体温达到高热状态,患者的面色潮红,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一些严重的患儿甚至出现低血压、心功能衰竭、休克等症状。③恢复期:在发热期采取有效的措施之后,患者必然进入恢复期,恢复期患儿的体温下降,感觉浑身乏力。对于儿科来说,因为婴幼儿身体机能不完善,三期的划分不是很明显,很多婴儿可能会产生迅速高热现象,所以在输液过程中必须提高警惕。
2影响因素
发热反应是输液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主要是由于输液过程中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引起的。对于儿科患者来说,他们的身体机能还不完善,烦热反应往往会导致他们身体受到伤害,所以有必要对儿科输液发热情况进行研究,减少发热现象的产生。根据实践经验,儿科输液发热反应的出现与输液器材、药品、护理、患者个体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2.1输入液体质量问题聂影坤[1]对儿科输液反应的原因做了分析之后认为,输入液体的质量是造成发热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药物质量问题的产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①药物生产质量不达标。在生产过程中药物的原料不合格,制作工艺不合理,在生产操作中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进行,可能存在污染、消毒不彻底等现象。②药物储存不科学。医院在药物存储中没有依照不同药物的存储标准进行,很多药物出现质变、过期现象。
2.2操作问题输液中操作不当也是造成输液发热反应的原因之一,操作主要是打开药瓶和安瓿切割消毒,在割据安瓿的时候砂轮与玻璃之间会产生一定的摩擦,导致玻璃碎屑和砂粒的出现,这些物质很有可能对药物产生污染。另外在配药操作中对操作环境不重视,往往也会引发药物污染。
2.3输液器具问题输液器具的问题主要包括输液注射器内有水珠,不够干燥;在夏季输液中输液器感染的可能性增加,一些输液器感染后用来输液就会导致发热反应;输液之前对器具的消毒不够,很多器具存放时间较长,需要妥善保管。
2.4联合用药问题虽然一些时候联合用药能有效提高治疗速度,但是联合用药中反复加药使得热原物质污染输液的概率增加,同时多种药物联合使用也会导致热原物质含量增加。另外联合用药中药物配伍不当会产生沉淀、结晶等现象,从而导致输液反应的发生。
2.5输液速度问题很多儿科患者有自动调整输液速度的习惯,但是根据观察发现,当输液速度过快的时候往往患者输液反应的发生概率就高,可能是因为在短时间内体内热原物质超量引发的。很多护理人员在患者出现发热反应后采取降低输液速度的方式可有效缓解发热症状。
2.6儿科患者个体差异问题相比于一般患者,儿科患者的体质较差,对各种病菌的抵抗力较弱,在输液中对致热原的耐受力较低,所以输液中发热反应的出现几率也就相对较大。
3预防和护理措施
3.1加强药品质量针对儿科输液发热反应医院首先应该加强医院药品质量,统一医院的药品进货渠道,对药品的各项质量标准进行严格的检查。针对不同药物采取切当的储存方式。科室用药过程中如果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要及时上报,医院对同一批次的药物进行检查,避免再次发生不良反应。
3.2关注输液器具质量卫生在输液中使用的器具应该符合质量标准,在不同批次使用之前医院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另外对于输液器具的卫生也应该提高警惕,防止各种不溶性物质从输液器中进入人体,造成人体不适。
3.3合理用药护理人员在配药过程中如果发现联合用存在问题,需要及时向医师汇报,避免出现发热反应。在联合用药中要保证打开一瓶液体将它加入一组药品中,不能将配液全部打开。在割据安瓿的时候首先要将切割处用酒精棉擦拭,减少玻璃微粒对药物的污染。当配药是粉剂的时候要要让药物充分溶解。在联合用药中需要注意配好的药液要及时使用,不能耽搁太久时间,避免再次污染。
3.4规范操作护理人员在输液室护理中应该执行无菌操作标准,给患者加药的时候要洗手消毒,尤其是在无菌操作中应该穿戴相应的口罩和衣帽。严格执行护理中的“三查八对”原则。在输液之前要对患者皮肤彻底消毒,然后做穿刺。
3.5保证环境卫生输液室环境卫生与输液反应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护理人员保持输液室环境清洁,定期消毒,做好通风消毒工作,有必要的时候还应该采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对输液室中的器具、地面、门窗等定期用含氯的消毒液擦拭。一般来说,输液室每一周要进行一次彻底的卫生清洁消毒工作。
3.6加强输液中的观察护理人员要对输液患者的情况进行观察,很多患者为了尽快完成输液,往往会调快输液速度,护理人员对这种情况要及时发现纠正。另外在输液过程中要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严格监视,发现不良反应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当患者出现发热反应之后,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安慰患者,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对于输液过程中患者感觉身体冰冷的应该及时加温,降低患者痛苦。
3.7注重个体差异儿科输液中不同患者的身体素质不一样,很多患儿的免疫力比较低,在输液中出现的各种状况相对较多,所以在输液的过程中要对不同患儿的具体情况严格观察,配液中对剂量和输液速度的选择都要因人而异。
4结语
总之,儿科输液发热反应是儿科输液室常见的症状,其对患儿的危害必须引起护理人员的重视。从当前掌握的情况来看,造成患儿发热反应的因素不仅包括药物质量,而且还包括输液环境、输液操作等。要减少儿科输液发热反应必须要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规范输液操作,保持输液环境清洁,尤其是护理人员要严密监视患儿输液情况,发现不良反应要及时财务措施,降低患儿的痛苦。
参考文献
[1]聂影坤.儿科输液发热反应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1,12(21):286-287.
[2]娄春华.儿科输液发热的紧急护理[J].医学信息,2011,24(4):1452-1453.
[3]李冠举.62例小儿输液反应分析[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8,5(2):94-95.
[4]黄晓艳.儿科门诊输液室护理投诉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7(03Z):371-372.
[5]赖孝兰.儿科门诊输液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J].吉林医学,2012,33(34):7544-7545.
[6]魏晓燕.门诊儿童输液过程中的护理观察和处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26):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