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就业推荐意见

就业推荐意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就业推荐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就业推荐意见

就业推荐意见范文第1篇

地名管理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一项基础工作。地名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方便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为了强化地名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我县地名工作服务水平和区域发展品牌,根据《山西省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实施方案》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地名管理工作的通知》以及《市民政局关于下发全市乡镇驻地和农村地名设标工作标准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工作要求:

一、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地名管理的工作机制

县民政局是我县地名管理的职能部门,要坚持“政府主管,民

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各部门间的地名工作职责,建立县地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县民政局牵头组织,城建、公安、园林、邮政、文化、教育、交通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定期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地名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成员单位的联系,及时通报地名信息。规划部门要贯彻地名管理“适度超前”原则,在拟定县城道路规划时,应吸收地名主管部门参加。

二、进一步规范地名管理工作

1、规范命名程序。地名的申报按照“谁建设,谁申报”的原则办理,地名的命名由民政部门负责承办。凡新建的道路、桥梁、隧道,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命名方案,提交县民政局审核,经公示和专家论证后,报县人民政府审批,市民政部门备案;新建的大型建筑物和住宅区的命名,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房地产开发商或建设单位向县地名主管部门申报,并由县级人民政府审批。

2、严格命名原则。地名命名必须坚持系统性、层次性原则。为强化县城道路的方位识别系统,增强地名的方位感和指位性,原则上东西走向的命名为“街”,南北走向命名为“路”。住宅区及楼盘的命名由建设单位根据楼盘的规模、建筑风格和特色及所处的地理位置,选用名副其实的名称,反对使用崇洋复古,新奇怪异的名称。

三、进一步做好地名公共服务工作

1、做好县城地名标志设置。今年要在原已设立街路牌标志设置的基础上补缺和增加密度,特别是对新开发的道路(神农路、东大街延长(东)段、丹朱街延长(东)段、慈林大街、精卫路等)和住宅区增设新的道路牌和小区牌。2010年完成县城巷、楼门户牌设置工作。

2、做好乡镇、村地名标志设置工作。今年是落实全省地名管理工作精神的重要之年,按照市政府要求,要在全县399个行政村设置村标,在14个乡镇(办事处)驻地设置街路巷牌,在部分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和推进村(全县20个)完成村标、街、巷、楼门户牌的标志设置任务,力争用三年时间全县所有行政村全部完成街、巷、楼门户牌设置任务。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做好全省促进就业工作,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强化地方各级政府促进就业工作的领导责任

(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努力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组织开展本地区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结合本地区的就业任务和经济发展状况,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在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

(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要继续强化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的有机结合。全面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及加快发展服务业等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有序发展。鼓励和规范灵活就业形式,拓宽就业渠道,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业人员就业工作。

(三)实施创业就业工程,推动创业促就业。广泛开展舆论宣传,营造创业氛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倡导艰苦创业、自主创业、和谐创业、开拓创新的精神,营造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投身创业的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优化创业环境、推动全民创业等方面取得的新经验,培育和宣传全民创业中涌现出的新典型,推动全民创业促就业向纵深发展。

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营造支持创业、鼓励创业、保护创业的良好环境,推动创业促进就业。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公共就业服务,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提高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创业。

加强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建立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利用城乡各类园区、规模较大的闲置厂房和场地、专业化市场等适应小企业聚集的场所,建设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为缺乏创业经验和经营场地的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帮助其顺利创业。2009年内,太原市、大同市、晋城市要建成1-2个创业孵化基地,2010年底前其他市力争建成1-2个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的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也建立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

(四)加强失业调控,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安排政府投资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注重对就业的影响,处理好宏观调控与增加就业岗位的关系,妥善做好相关人员的安置工作。要建立健全失业预警制度,对因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直接影响就业的行业和企业,以及失业问题突出的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制订失业调控方案,实施失业预防、调节和控制。实行裁员报告制度,凡裁减人员20人以上或者减员不足20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10%以上的,用人单位要向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后方可实施。

(五)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巩固和强化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度,将城镇新增就业、控制失业率、失业人员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及减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作为就业工作主要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层层落实。每年全省要自上而下逐级对政府完成上述指标的情况进行考核和检查,及时督促各地工作进度。要制订统筹城乡就业、建立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的工作规划和具体措施,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

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扶持政策体系

(六)政策扶持的对象和范围。2008年底前,下岗失业人员继续凭《再就业优惠证》或《就业失业证》享受相应的就业扶持政策。

2008年底前已领取《再就业优惠证》且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期限未满的人员,可继续享受扶持政策至期满。2009年开始,持《再就业优惠证》但仍未实现就业的人员,可凭《再就业优惠证》换领《就业失业证》,享受相应的就业扶持政策。其他城镇失业人员、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按规定进行失业登记,领取《就业失业证》,凭《就业失业证》享受相应的就业扶持政策。

(七)税收扶持政策。《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号)及《山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06〕4号)规定的各项税收政策继续有效,审批截止日期为2008年底。2009年以后的税收政策另行规定。

登记失业人员创办企业的,凡符合相关条件,可按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有关残疾人就业优惠条件的,可享受现行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

(八)收费减免政策。登记失业人员和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按规定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扶持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具体政策由省财政厅、省物价局制定。

(九)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政策。

规定的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的各项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政策继续执行,审批截止到2008年底,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下发前已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4050”人员(即女40周岁以上,男50周岁以上),当地人民政府有明确规定的,可根据在岗时间相应延长享受扶持政策的期限。

(十)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各市要结合当地就业状况和创业促就业工作的需要,加大对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的投入。有条件的县(市、区),也可设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为下岗失业人员申请小额贷款提供担保。

各市要按照《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人行太原中心支行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创新贷款模式。对当地没有受托担保机构的,可采取“担保基金直接担保”的方式;有条件的市,可实行由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向经办银行统一贷款,由就业服务机构对贷款对象核贷、收贷、还贷的“统一担保、统贷统还、上贷下借”的贷款模式;对在一些大商场从事经营活动的下岗失业人员,可采取由商场为贷款对象提供担保、经办银行对商场进行贷款额度授信的“捆绑式”贷款模式。要继续简化贷款程序,放宽贷款额度和贷款期限,扶持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创业就业。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按照实际招用下岗失业人员的数量,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各地人民政府要建立对地方金融机构支持创业工作的监督考核机制,将支持创业人数和小额担保贷款发放额度作为对各市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要拓宽贴息资金的使用渠道,加强贴息资金管理。对承担小额担保贷款的经办银行,可将小额担保贷款利率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个百分点,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不含国有企业所办集体企业失业人员和其他城镇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和复员转业退役军人从事微利项目增加的利息,由中央财政负担;对其他持《再就业优惠证》和《就业失业证》的人员,因提高利率增加的利息,给予50%的贴息(中央和地方各承担25%)。

要积极推动信用社区建设,完善信用社区认定制度。对信用社区推荐的贷款对象,由担保机构承诺担保后,经经办银行审查,可免除反担保手续。要完善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的联动机制,对参加创业培训取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且完成创业计划书并符合贷款条件的人员,可免除反担保手续。有条件的,可采取创业人员之间“联保”的形式,互相提供担保。对2007年底前核准的小额担保贷款项目仍按原政策执行。

(十一)就业服务补贴。

对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为持《就业失业证》和《再就业优惠证》人员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并实现就业的,可按介绍成功的人数给予职业介绍补贴。

对失业人员、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要根据职业培训的实际需要,适当提高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对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的,培训补贴可分期拨付。对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的,由同级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先拨付60%补贴;其余40%按六个月内实际就业人数给予补贴。

对就业困难人员、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限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特殊工种)和单项职业能力考核,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单项能力证书的,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对向省外、境外输出劳务、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职业中介机构,给予劳务输出补贴。要根据各类职业中介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提供就业服务的成本和质量,完善就业服务补贴与促进就业效果的挂钩机制,合理确定补贴标准。就业服务的各项补贴标准和办法由省财政、省劳动保障等行政部门共同制订。

(十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在同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促进就业工作。上级人民政府在安排补助地方转移支付资金时,要与地方就业补助资金投入情况、就业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就业工作完成情况挂钩。对地方没有就业补助资金投入的,上级财政将不给予转移支付资金的补助。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特定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险等的补贴,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以及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等。特定就业政策需由各地逐级上报,经由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后实行。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由省财政、省劳动保障部门制订。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促进就业的支出,按国家及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十三)各地要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健全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市场信息制度,提高信息使用效率。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资金投入,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

鼓励社会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依法开展就业服务活动。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的清理整顿工作,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

(十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规范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明确服务职责和范围,合理确定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将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其向劳动者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

全省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都要建立综合场所,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设立服务窗口,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一站式”服务。要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就业服务流程和标准,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建设规划。2010年底前,全省要建成不同层次、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运转协调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省级公共就业服务基础设施建筑面积要达到3000平方米以上;市级公共就业服务基础设施建筑面积要达到1500-2000平方米以上,其中太原市、大同市要达到3000平方米以上;县(市、区)要达到500平方米以上;街道和社区分别达到20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以上,乡(镇)机构达到100平方米以上。

(十五)全省要建立统一的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制度。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负责为劳动者免费办理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并做好登记统计工作。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的具体办法由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

登记失业人员要积极求职,参加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安排的就业服务活动,并定期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报告就业失业状况。

对登记失业人员,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发放《就业失业证》,凭证享受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就业困难人员要在证件上予以标注。《就业失业证》由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订,并统一印制。

要建立和完善全省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加强对《就业失业证》的管理和使用工作。2009年上半年,全省要建成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将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及提供就业服务和享受就业扶持政策的信息全部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实行科学化管理。

(十六)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鼓励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鼓励劳动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完善劳动预备制度,对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初高中毕业生实行3个月以上、12个月以内的预备制培训,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者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积极探索职业培训项目化运作模式,将补贴资金与项目运作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十七)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各地要深入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状况和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对当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深入分析,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当地就业工作总体部署,明确当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目标,进一步落实有关部门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责任。劳动保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协调配合,共同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要强化公共就业服务职能,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对家庭困难、靠借贷上学的农村高校毕业生,要比照零就业家庭的政策提供就业援助。

四、加强就业援助,建立面向所有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制度

(十八)建立健全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制度。各地要积极帮助和扶持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且积极求职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要通过多种途径,对所有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

鼓励就业困难人员自谋职业或灵活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其中,“4050”以上人员,给予实际缴纳社会保险费总额(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2/3的补贴,其他人员给予实际缴纳社会保险费总额1/3的社会保险补贴。

鼓励各类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对各类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

对企业招用原属国有企业的就业困难人员并与其签订2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个人带头创业开发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各地可根据实际给予一定的岗位补贴,补贴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支付,具体标准由各市人民政府确定。

对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岗位、机关事业单位开发的后勤服务等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要按规定为招用人员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并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补贴以及适当的岗位补贴。

就业困难人员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的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计算其年龄的截止时间为其开始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的时间)的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

(十九)加强对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各地要依托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及时接受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申请。要规范审核认定程序,建立专门台账。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就业服务,通过多种形式帮扶至少一名零就业家庭成员在认定后一个月内实现就业,并帮助落实各项扶持政策。要加强对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情况的动态监控和跟踪检查,提高其就业的稳定性。

(二十)鼓励资源开采型城市和独立工矿区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结合地方优势资源,培育替代产业和接续产业,引导劳动者转移就业。对因资源枯竭或者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造成就业困难人员集中的地区,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在转移支付就业补助资金时给予倾斜,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

五、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各项扶持政策

(二十一)要进一步加强对促进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各地要根据当地就业工作的需要,继续巩固和加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履行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及时交流情况、解决问题。要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共同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二十二)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深入做好就业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国家和省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和经济社会政策,宣传各地各部门和单位促进就业的好做法,宣传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就业的典型经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对在促进就业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为就业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二十三)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干部的法律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要抓紧制定配套法规和政策,使法律的原则、要求具体化,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要加强对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及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十四)各地劳动保障、民政、财政等部门要密切协作,建立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与促进就业工作的联动机制。要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促进就业的激励约束机制。严格失业保险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申领条件和程序,建立申请人员劳动能力鉴定制度。对有劳动能力的人员,要将申领条件与接受职业介绍、职业培训以及参加公益性劳动情况相挂钩,逐步形成促进就业的政策导向。街道、社区和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制订工作方案,将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员和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组织到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劳动等活动中,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吸引其积极就业。具体办法由省劳动保障、省民政、省财政等行政部门制订。

(二十五)各市、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抓紧研究制定贯彻本《实施意见》的具体办法,确保本《实施意见》的落实。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请及时报告省人民政府。

—2008标准设置,绝不允许自定规格、自定材质,必须在民政部门的统一管理下,在全国地名标志指定生产单位制作。

四、完成时限和检查验收

就业推荐意见范文第2篇

(一)开展广泛深入持久宣传。宣传部门牵头各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新形势、新成就,展现未来的美好前景;经常性本地企业的基本状况、运行情况以及用工需求的种类和数量,分析在本地企业就业的各项优惠条件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展示“本地就业”优势,树立“本地就业”形象,激发务工人员在本地就业的自豪感。(牵头部门:市委宣传部,责任部门:市报业集团、市广电集团)

(二)引导劳动力转变就业择业观念。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特别是各乡镇(街道)、村居和职(技)校要切实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职(技)校学生等重点就业群体的宣传力度,帮助劳动力算好“经济账”和“家庭账”,下大力气扭转“只有外出务工才能挣钱、才能长见识”的片面认识,让他们认识到“外出务工,两地奔波,生活成本高,家人无法照顾”等多种劣势;看到“留在本地就业,离乡不离土,生活成本低,往来方便,更便于照顾家庭”等诸多优势。(牵头部门:市委宣传部,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区、经济开发区、市新城)

(三)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注意发掘和宣传一批本地就业的优秀典型,市、县(区)两级政府每年组织开展“十大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十佳本土就业典型”双评比活动,对获奖企业和个人给予重奖,引导全市劳动力端正就业观念,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坚定服务在家乡、扎根在的理想信念。(牵头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责任部门:市委宣传部、市报业集团、市广电集团、各县区、经济开发区、市新城)

二、完善基层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搭建企业与劳动力的供求信息平台

(四)健全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各地要切实加强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平台建设,配齐乡镇、村居劳动保障专职工作人员,保障人员和工作经费,特别是将村级平台专职工作人员,纳入政府特定公益性岗位,实行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所需经费从促进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确保实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工作、制度“六到位”。(牵头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责任部门:市财政局、各县区、经济开发区、市新城)

(五)建立覆盖城乡的劳动力数据库。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作用,深入细致开展劳动力资源普查,将劳动力就地转移、外出务工人员、劳动力培训以及需要转移的劳动力等信息及时录入数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全市所有劳动力情况都能通过互联网进行查询,实现就业供求信息在全市范围内共享,及时对接,实现对劳动力供求信息“一网打尽”。(牵头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责任部门:各县区、经济开发区、市新城)

(六)设立新市民综合服务中心。在各开发区按照统一标准建设新市民综合服务中心,为进城人员、返乡人员和外来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服务、技能培训和鉴定、社会保险参保接续、维权等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工作。(牵头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责任部门:各县区、经济开发区、市新城)

三、促进职(技)校毕业生在本地就业,为经济发展提供高技能实用人才

(七)调整职(技)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按照“需要什么人才培养什么学生,社会需要什么岗位设置什么专业,企业需要什么技能开设什么课程”的办学思路,围绕全市“3+3”产业体系和企业用工需求确定重点培训方向和内容,适当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实现职业培训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同时,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根据企业需求,实行定点培训,为企业开设短期专业培训班。(牵头部门:市教育局,责任部门: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八)加强对职(技)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的考核。各地要将促进职(技)校毕业生在本地就业列入政府年度目标任务,逐年分解、层层落实、加强督查、确保2015年全市职(技)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到50%以上。充分发挥总额达2000万的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强对中职及以下职业培训机构的监管,对培训资质实行年审,对本地就业率达不到年度标准的,取消其定点培训机构资格,并取消享受的专项资金扶持。特别是切实增强公办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主动性和自觉性,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不到要求的,对学校主要领导进行问责,直至实行“一票否决”。(牵头部门:市教育局,责任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

(九)激励职(技)校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积极组织职(技)校学生在本地企业实习,凡与企业签订就业定向协议,毕业后留在本地企业就业,并与企业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由就业所在地开发区财政对其前2年个人所缴纳的杂费、书本费给予全额补助。对推荐毕业生到本地企业就业的学校,每推荐1人(工作满一年),奖励200元。对推荐学生500人以上,且推荐比例占当年毕业生总数50%、60%的学校,另外分别给予20万元、40万元的奖励,其中的50%用于奖励校领导班子。奖励资金由企业所在地财政列支。(牵头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责任部门: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各县区、经济开发区、市新城)

(十)创新农村劳动力培训补贴政策。将农村劳动力培训补贴政策与开发区企业用工紧密结合,凡企业招用农村劳动力实行岗前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能力证书的,且劳动力与企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按照培训补贴标准的50%补助给企业。(牵头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责任部门:市财政局、各县区、经济开发区、市新城)

(十一)鼓励劳动力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对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高级工以上资格的,经有关部门审核,可享受政府岗位技能津贴,按照高级工每月岗位技能津贴50元、技师每月100元、高级技师每月150元。其中,岗位技能津贴的50%部分由企业所在地财政从相关人才发展、培训等专项资金中列支,另外50%部分由用人企业承担。(牵头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责任部门:市财政局、各县区、经济开发区、市新城)

四、加强对社会保险扩面的政策引导,促进开发区企业提高参保率

(十二)改变招商引资税收奖励方式,鼓励企业提高参保率。鼓励各开发区企业及职工参加社会保险,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帮助企业稳定用工。设立专门的银行账户,对企业税收奖励进行管理。以目前各开发区企业参保率为基准,对高于平均参保率的企业,或低于平均参保率但参保率年递增20%的,全额返还其税收奖励部分;对低于平均参保率的企业,将其税收奖励的50%用于补贴企业职工个人缴纳部分。(牵头部门:各开发区,责任部门: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各县区)

五、建设以公租房为主的蓝领服务中心,切实改善务工群体的居住生活环境

(十三)针对务工人员这一特殊群体,各省级开发区根据自身实际,规划建设若干个居住规模不低于1万人、以公租房为主的,省优质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便民超市、公交站台、文体场所、公共浴室、银行、邮政网点等设施配套齐全的“九合一”蓝领服务中心,满足务工居住人员吃饭、居住、就学、就医、娱乐、购物、金融服务等各项需求,形成务工群体集中居住的生活区。(牵头部门:各省级开发区,责任部门:市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交通运输局、各县区)

(十四)科学确定蓝领服务中心房屋构成。蓝领服务中心房屋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公租房,主要建设50平方米左右、能够居住4—8人的集体舍和40平方米左右、一室一厅的夫妻房,集体舍、夫妻房只租不售;二是蓝领公寓,主要建设面积在40—70平方米,最大面积不超过90平方米的套型房,蓝领公寓允许销售,销售管理参照《市蓝领公寓建设管理实施细则》(政办发〔〕92号)执行。(牵头部门:各省级开发区,责任部门:市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县区)

(十五)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各省级开发区要多方筹措蓝领服务中心建设资金,积极探索运用政府投融资平台加快推进公租房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公租房、蓝领公寓建设和供应中的主渠道作用,并积极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蓝领服务中心房屋建设。(牵头部门:各开发区)

(十六)市政府将开发区蓝领服务中心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责任主体为各省级开发区管委会。各省级开发区要按照功能分区合理规划、科学布点,确保年兴建一家蓝领服务中心,完成建设面积不低于5万平方米。2012年及以后的年度建设任务视需求而定。(牵头部门:各省级开发区,责任部门:市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县区)

六、全面提升开发区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对务工群体的吸引力

(十七)各级教育部门要结合人口普查及“十二五”规划,根据本地区社会发展、学龄人口变化及未来发展规划对区域范围的教育资源进行重新调整、优化配置和科学布局,重点改善开发区办学教学条件,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对务工人员的吸引力。(牵头部门:市教育局,责任部门:各县区、经济开发区、市新城)

(十八)高标准发展学前教育。各开发区要认真做好学前教育的发展规划、布局调整、经费投入和师资建设等工作。高标准改造现有幼儿园,新建幼儿园一律按省优质园标准进行建设。同时,加强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增加公办幼儿教师比例,提高办园质量,并率先开展一年免费学前教育,解决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托入园问题。(牵头部门:各开发区,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各县区)

(十九)探索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推广经济开发区托管小学、中学的成功经验,以县(区)为单位,积极探索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化办学新模式,推动各开发区中小学靠大靠强,快速发展。加大教师交流力度,按照骨干教师每年不低于总数的10%、教师不低于15%的比例进行交流,鼓励集团内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校长、教师到相应开发区学校任教,开发区学校教师到对口学校学教,互帮互学,带动提升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优质办学。此外,降低入学就学门槛,凡在开发区务工人员子女均可就近享受九年义务制教育。(牵头部门:市教育局,责任部门:各县区、经济开发区、市新城)

(二十)在热点高中招生指标上给予开发区适当倾斜。教育部门在均衡分配热点普通高中指标时,对各开发区给予适当倾斜,在平均水平的基础上上浮20%,增强务工人员子女在开发区学校就读的愿望和吸引力。(牵头部门:市教育局,责任部门:各县区、经济开发区、市新城)

(二十一)各开发区学校要充分考虑务工人员工作性质和特点,兴办放心食堂并配备校车,解决务工人员子女就餐、接送难题,让务工人员放心、安心工作,解决后顾之忧。(牵头部门:各开发区)

就业推荐意见范文第3篇

为进一步加强失业保险管理,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对推动企业改革、促进就业再就业的作用,根据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强失业保险管理,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再就业功能的意见》和《市社会保险条例》规定,结合我区实际,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全区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社会团体及其在职人员,民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城镇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必须依法参加失业保险。在继续巩固并做好城镇国有、集体企业参保缴费的基础上,把事业单位和非公有经济组织及从业人员和农民合同制工人作为扩面重点。

二、根据《社会保险费征缴监督检查办法》(劳动保障部令第3号)和《社会保险稽核办法》(劳动保障部令第16号)的规定,失业保险中心将依法对参保单位的参保人数和缴费基数进行稽核。

三、各用人单位要按照《社会保险费暂行条例》的规定,依法申报单位和个人缴费额,严禁以任何形式协议缴费。已在工商行政部门注册尚未参保的各类用人单位,应在取得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到所在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失业保险参保登记。

四、根据《社会保险征缴暂行条例》,参加失业保险的用人单位符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条件的,全部纳入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参加失业保险的国有企业,对在关闭破产、改组改制调整劳动关系中未与改制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失业人员,符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条件的,将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审核手续并纳入保障范围;欠缴失业保险费的国有企业,应与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签订还款协议,失业保险中心将及时接收符合享受待遇条件的失业人员,并根据本人实际缴费年限确定享受待遇时间,并做好企业改制后失业保险接续缴费工作。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本人自愿缴纳养老、医疗保险费的,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将其档案及时移交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移交档案后不得中断应享受的失业保险待遇。

五、国有企业在实施改组改制中,失业人员不超过缴费总人数的15%,且不拖欠失业保险费,企业均可申领转岗培训补贴。补贴额按企业上年度缴纳失业保险费总额的20%计算,由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审核后,从同级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

六、失业保险缴费单位连续三年(前三年)按时足额缴费,每年中失业人员未超过本单位在岗职工人数4%的单位,均可申领在岗培训补贴;补贴额按单位上年度缴纳失业保险费总额的20%计算。从同级失业保险基金中一次性支付。

就业推荐意见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健康养生 六安茶叶 经济新业态

健康养生产业是一二三产融合的新兴产业,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养生需求的产业新业态,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和经济社会持续增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六安茶叶资源丰富,茶叶品牌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六安瓜片入选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同志曾视察过六安的舒茶镇,对六安茶叶的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新经济常态下,以六安茶叶资源为依托,深度挖掘茶叶药食同饮的健康养生功能,综合开发利用茶叶栽培、采摘和烤制文化资源,以及绿色生态环境,发展茶叶大健康养生产业,推进现代农业新兴业态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茶行业问题分析

1.新型有机绿色茶园比例小,茶叶品质难以保证。发展健康养生产业首先要保证茶叶品质,金寨县现有茶园面积达17万亩其中有机认证仅占1万亩。

2.茶叶生产技术落后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金寨县茶业机械化普及程度低造成生产技术落后,茶农大都一家一户小个体经营,缺乏专业养茶知识加上耕收管理粗放,造成大量土地资源、人力资源浪费。

3.茶加工缺少龙头产业,设备智能自动化程度低。金寨县茶加工厂家仍以老龄茶园为主,老龄茶园大都是个体茶农进行家庭式小作坊加工,经I规模小加工方式处于半机械化半人工状态,加工设备机械化程度极低。

4.茶品牌意识淡薄,茶产品同质化严重且销售模式、销售渠道单一。金寨县茶品种繁多,包含“十大名茶”中的瓜片、毛峰、毛尖,却缺乏驰名商标品牌,茶加工产业链基础薄弱茶产品仍以茶为原型同质化严重。在互联网模式的冲击下金寨县茶销售仍以线下大规模批发零售为主销售对象单一。

5.茶产业辐射面窄没有与其他产业形成良好的互动互利。金寨县茶产业与第二、三产业链割裂,仍以第一产业为主,茶园生态优势未得到有效开发。服务旅游产业仍以单纯的旅游为主缺乏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发展的意识。

二、SWOT分析其发展条件

(一)优势分析

1、自然条件支持。六安茶叶产地位于六安市裕安区、金寨县霍山县及其毗邻山区和低山丘陵。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寒暑温度分明,生态环境非常符合茶叶生长要求。优越的生长环境下,六安茶树品种资源丰富,拥有六安瓜片、霍山黄芽、岳西翠梅、苏城兰花等优质茶品,为其健康养生产业发展奠定了品质基础。

2、产业基础支持。六安茶叶规范化经营模式基本形成,涌现了一批茶叶优质企业,通过其较强竞争力成功占据相当的市场。六安茶叶流通市场也已初具规模,例如六安茶叶大市场和霍山县大别山绿色商城已成为两大较具规模的茶叶专业市场。此外,六安茶叶还远销海外,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二)劣势分析

1、茶园种植精品化程度不高。六安茶园种植面积较大,但尚未形成区域化、规模化培育模式,加之管理粗放、导致茶叶产量低、质量不高、效益不理想。这些都制约了六安茶叶在产量和品质上的提高。

2、产业链延伸不足。六安市茶树种植生产多以个体小茶厂为主,加工企业大多加工水平及管理落后,茶叶生产力低下。同时,六安茶叶生产销售的基本是初级产品,其产业链短,茶叶深加工发展缓慢,产品附加值低。缺乏有创造性、开拓性的发展尝试,与茶叶本身营养价值的产业结合更是稀缺。

(三)机遇分析

1、相关政策环境的机遇。中央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三农扶持政策,都为六安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政策机遇。

2、绿色消费需求增长的机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对消费品质的要求不断增加,茶叶本身的滋养功效,对人体的保健、抗癌、延年益寿都发挥着功效,茶叶消费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四)威胁分析

1、外部竞争激烈。不论是省内的黄山市,还是周边浙江、湖北等省份,都在加快茶叶产业发展步伐,成为六安的强劲竞争对手。省内外茶叶知名品牌的快速发展和较高市场占用率,对六安市茶叶的市场开拓及品牌打造是一大挑战。

2、营销意识不强。随着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消费者会变得更加理性和挑剔,六安茶叶产业只有树立营销意识,掌握现代营销理念和手段,充分结合健康养生的理念,才能提高品牌认知度,从而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选择。

三、打造健康养生产业的路径

六安瓜片茶叶作为皖西茶资源代表,其茶产业的利用发展对皖西经济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六安市要抓住产业新业态发展的契机,有效利用茶资源,从产业生产链,工艺技术,经营管理和手段等方面来促进健康养生产业的发展。

(一)打造特色产品,延伸茶叶产业链

茶叶是中国特色的健康饮品,六安金寨就曾利用生物技术培育有机硒茶叶,大大提高茶叶的功能性,茶叶的用途开始实行广义化。截止近年,就金寨县为例,茶园面积几近20万亩,实现江北最大茶树良种繁殖基地,龙头企业,生产规模都渐入正轨,大量的茶叶产量为构建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提供条件,即由简单的栽培、采摘和加工,向健康养生产业延伸,开发健康保健功能产品。

(二)拓展综合功能,实现农业新业态

现代农业发展已逐步突破传统模式,三大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海南三亚充分利用其少数民族形成的特有的农耕文化、浓郁的民族习俗实现差异化定位,开发出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休闲农业。将当地茶景特色和红色文化相结合,开辟出一条能发展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的现代农业道路,有效发挥旅游产业的创新性,融合性。

(三)推动互联网+,发展现代共享经济

在信息化技术的洪流中,智慧产业蓬勃发展。健康养生产业的管理中,要突出建立六安信息化网络体系,大力发展用户信息储存数据库,实现在线查询,预约,存档,结算,评价等服务,随时跟踪服务点的运营现状,及时掌握用户体验状况,实现线上营销服务一条龙,现代农业的共享经济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转折。

(四)实现品牌战略,提高综合竞争力

养生之都蒙得勒市通过高端定位,建立管理,活动,文化,品牌等养生软件实现休闲养生圣地。六安瓜片在品牌建立上还要吸取验。一方面要统一品牌,发挥瓜片茶叶的天然优势,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宣传,编制茶种故事,唱响品牌效应,发挥自媒体、电商平台的推广作用,建立专门的宣传机构,制作宣传片。积极举办文化节,采摘节,交流会等互动节日,提高瓜片的品牌知名度。在茶叶的生产管理水平上,同样突出科技服务,繁育优良茶种,引进机械工艺,更要在职业农民的培训上加足马力。

四、保障措施研究

(一)从组织层面加强对茶健康养生业的领导和管理,制定较为完善的政策和发展规划。

逐渐完善六安茶产业发展的机构和设施建设,发挥专门机构对茶健康养生业的领导和管理作用,并配备专业的行业管理人员,对整个茶产业做好统筹规划;出台一系列的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建议,为茶产业提供资金、人才和技术层面的支持,并拟定该产业未来五至十年的发展方向和脉络,使茶产业迈向健康可持续的大道;建立健全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奖惩制度,发挥茶业协会的监督作用,督促茶行业从业人员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茶产品的生产质量。

(二)加强科技创新,推动茶健康养生业的循环可持续发展。

引进先进的茶叶生产技艺,建立现代化和科学化的茶园管理模式,利用科学技术从源头上对茶叶的生长、采摘、加工进行管控,提升茶叶品质;进一步提升茶叶生产的机械化程度,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提高茶产品生产效率,减少人力资本,使茶产品朝着深加工、精加工的方向发展;加强对茶叶新型业态的研究,利用创新思维将茶叶生产和其他产业相融合,建立多元化、科学化、循环化的以茶叶为依托的健康养生产业体系。

(三)加大对茶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茶业的发展基础本就薄弱,遭受许多资金和技术因素上的制约,需要政府提供财政支持。

加强茶业基础设施建设,为茶业的发展提供设备上的支持;成立专项基金,六安近些年对茶业的发展愈加重视,六安茶谷的建成表明了六安对发展好茶产业的决心。为茶产业在生产经营上提供政策优惠,如在用水、用电和土地的使用上提供资金的减免,在招商引资时为企业提供资金的优惠,促进外来资本进驻六安茶业,提升茶产业的竞争力。

(四)注重人才培养,培育茶业生产和研发方面的专业人员。

对现有的茶农进行专门培训,建立专业化的培训基地,提升茶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专业素质,以进一步提高茶产品的生产工艺和质量层次;人才招聘时注重引进茶学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拥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很好的融入茶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为培育茶业新型业态、发展以茶为依托的健康养生产业提供人才支撑;促进茶企业与科研中心的合作活动,要发展好六安的茶健康养生产业,离不开这些专业机构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加大科技投入,促进茶叶产业升级[J]. 杨精明,谢申海,张玉美.茶业通报 . 2013 (02).

[2] 从比较优势谈六安茶业发展走向[J]. 李贤葆,熊淠祥.茶业通报 . 2014 (01).

[3] 以健康养生产业为龙头,引领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J]. 王芳. 广西经济. 2014(10).

就业推荐意见范文第5篇

关键词:CRM理念;MBTI;就业服务平台

DOIDOI:10.11907/rjdk.161547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

章编号:16727800(2016)009010902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李明(1986-),男,天津人,硕士,天津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信息技术部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李新服(1984-),女,河北沧州人,博士,天津商业大学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偏微分方程及其应用、计算机应用。

0引言

随着高等院校的逐年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严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分析发现,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生没有根据自己的专业技能、职业倾向以及自身优缺点进行择业,而是盲目寻找工作;另一方面,高校没有根据企业需求为其推荐满足企业招聘条件的毕业生就业群体,即高校在为企业推荐毕业生时缺乏针对性。

因此,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为企业与毕业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推荐尤为重要。这里的“个性化”并非指一对一的就业推荐,而是一对一类的推荐,即: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就业指导中心根据毕业生自身特点为其推荐合适的企业群体;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协助企业为其推荐符合其要求的毕业生群体。据此,本文将CRM理念融入高校毕业生就业中,提出了一种基于CRM理念的双向推荐就业平台。利用该平台,一方面,高校可详细了解每一位毕业生的职业性格与专业技能,为其提供符合其特点的企业;另一方面,通过该平台帮助企业筛选出满足其招聘需求的毕业生。

1CRM理念

CRM理念最初由美国Gartner Group公司提出,其内容是企业通过有意义的交流沟通关注客户关系的建立、维护和发展,理解并影响客户行为,最终实现提高客户获得、客户保留、客户忠诚和客户创利的目的[12]。CRM理念虽然源自企业,但同样适用于高校就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为企业与毕业生服务,将CRM“以客户满意”的核心思想转化为“以企业与毕业生双向满意”,为企业推荐优秀的人才,为毕业生推荐理想的工作。

2MBTI

在现代心理学中,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每一份职业对任职人的性格、能力等要求是不同的,如何确定自己的性格适合哪一种职业,目前有许多性格测试工具可以帮助人们解决这一问题从而确定职业性格。MBTI职业性格测试工具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它已经被翻译成近20种世界主要语言,每年的使用者多达200多万,其中不乏世界500强之内的大型企业[4]。

MBTI全称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即迈尔斯性格分类工具,它是以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的心理类型理论为基础,由美国的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Katherine C Briggs)和她的女儿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Isabel Briggs Myers)通过大量的实验与调查历经58年的时间研制开发的。它是一种迫选型、自我报告式的性格评估工具,用以衡量和描述人们在获取信息、作出决策、对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性格类型[45]。

3就业平台设计

3.1平台简介

该就业平台将CRM理念融入其中。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可通过该平台对企业与毕业生进行双向匹配与推荐。该平台将企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与毕业生紧密联系在一起,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作为推荐者,根据企业招聘需求与学生特点进行双向推荐(见图1),最终达到企业与毕业生均满意的目的。

就业指导中心通过分析企业招聘职位与专业需求,得出该职位适合的职业类型,然后通过专业需求、毕业生就业意向、所学专业等信息为企业与毕业生进行双向推荐。

3.2平台技术

该平台采用MVC的设计模式,使用Struts2+Hibernate框架进行开发。Struts2负责业务逻辑与视图,Hibernate负责数据库持久化。

(1)Struts2框架。Struts2框架是在Struts1和WebWork技术基础上产生,采用拦截器的机制实现用户请求[6]。双向就业推荐平台利用Struts2框架进行业务逻辑控制与处理;同时,利用struts2标签进行平台页面的展现。

(2)Hibernate框架。Hibernate是一个开源的对象关系映射框架,它对JDBC进行了非常轻量级的对象封装,以便在开发过程中,使开发人员专注于开发,从而提高开发效率[6]。双向就业推荐平台利用Hibernate框架进行数据的处理与持久化。

3.3平台功能

双向推荐就业平台主要功能模块(见图2)包含:专业课程管理、学生成绩管理、学生信息管理、就业意向管理、企业信息管理、MBTI管理、就业协议管理、推荐规则管理、职位推荐平台、毕业生推荐平台等。

(1)专业课程设置。该模块包含如下4部分:①专业设置:对高校专业信息进行维护;②课程设置:对每个专业的专业课程进行维护;③公共课设置:对每个专业的公共课进行设置与维护;④专业相似度测算:对高校专业的相似度进行设置与测算,向企业推荐毕业生时,可将专业相似度较高的学生推荐给企业,扩大推荐范围。

(2)学生成绩管理。该模块主要用于对学生成绩信息进行维护与学分绩点测算,该部分成绩测算包含专业课与公共课。学生的学分绩点为学生专业能力测评的一个重要因素。

(3)学生信息管理。该模块主要对学生基础信息进行维护,包含的信息点为:所学专业、外语能力、职业证书、高校任职等。

(4)就业意向管理。该模块主要包括3部分:①毕业生对意向企业进行设置与维护,可以是具体的企业,亦可以某一类型的企业;②毕业生对意向职位进行维护;③毕业生对意向就业地区信息进行维护。

(5)企业信息管理。该模块主要对企业基础信息与招聘信息进行维护,主要包含的信息点如下:企业名称、注册时间、注册资本、企业规模、企业类型、所属行业简介、企业证件(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以及招聘职位、人数、职位要求、职位简介等。

(6)MBTI管理。该模块用于设置MBTI性格测试工具,包括试题的设置、与维护以及维护每种职业性格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等信息。

(7)就业协议管理。该部分是对毕业生就业协议进行管理,便于就业指导中心了解毕业生就业状态,以及根据是否已签署就业协议来设置是否继续为毕业生推荐工作。

(8)推荐规则管理。该模块用于为每个企业的不同职位设置推荐规则。规则设置完成并启用后,就业平台就会根据设置的规则为符合企业需求的毕业生发送企业信息、职位信息等,同时亦将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信息推送到“毕业生推荐平台”。

(9)职位推荐平台。该子平台用于为毕业生推荐符合其就业意向的企业与职位信息,包含学生基础信息维护、职业性格测评、求职意向维护、个性化推荐规则设置等模块。

(10)毕业生推荐平台。该子平台用于为企业展示所推荐毕业生的在校基本情况,便于企业对学生的了解。

4结语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在为企业推荐毕业生环节存在短板,推荐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性格、就业意向与专业能力等因素,易导致推荐的毕业生不满足企业需求,同时,企业与职位亦不是学生的意向企业与职位。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双向推荐就业平台,该平台将CRM理念融入其中,以企业与毕业生满意为核心思想。就业指导中心可利用该平台实现高校就业“一对一”的个性化推荐,以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詹泽慧,叶惠文,詹瑞华,等.CRM视角下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模式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8(8):3437.

[2]李明,王英娟,靳玮钰.CRM视角下的高校就业服务模式构建[J].中国商贸,2012(36):150152.

[3]易正伟.高职学生职业性格养成路径研究――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6(1):3032.

[4]卓安妮.MBTI职业性格测试在职场上的应用[J].知识经济,20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