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良好品德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家园共育,齐心协力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保育和教育的目标要求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文明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这是每位教师和家长必须明确的目标,孩子良好的品德行为的培养是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并不是孩子进了幼儿园,所有的教育都交给了老师。目标明确了,我们才有工作的方向和动力。家长要和老师经常沟通、交流,要时刻关心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变化。比如有的孩子偷偷地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玩,家长发现后要及时询问清楚,和老师共同商量教育的措施,改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二、以榜样为引导,促进幼儿良好品行的养成
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手段之一,孩子会通过模仿道德行为形成认知,教师本身的良好品质是养成幼儿品格的重要因素,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各个环节中,要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偶发事件,以及幼儿比较熟悉的教师、家长、幼儿和童话人物,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既注重德育的显性渗透,也不忽视德育的隐性渗透。要利用他们认同的榜样的良好品行来引导幼儿去学去做,真正把对幼儿品行的引导落实到我们平时的言行之中。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在巴黎答记者问时说:“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是受益终生的。只有品质优良的教师,才能培养优良品德的人才。教师应为人师表,规范言行,时时处处起到榜样作用。幼儿园全体工作人员集体的团结、协作,教师的言语行动以及幼儿中的好人好事,都应成为幼儿的良好榜样,促进其良好品行的养成。
三、利用环境开展渗透教育,强化良好行为习惯
环境育人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特点,环境中渗透德育内容看似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其实不然,环境对幼儿品质的形成具有特殊作用。我们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针对幼儿们爱模仿、可塑性强的特点,寓品德教育于幼儿园整体环境中,利用他们周围的人、物、事等来渗透德育教育,让幼儿在良好环境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幼儿在宜人的环境中情操得到陶冶、身心得到愉悦,享受快乐的童年。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会取得“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师可以对幼儿园和教室进行布置,在教室、楼道、走廊、活动区域等环境中悬挂一些德育挂图、名人语录以及一些生动、形象又富含哲理的德育漫画等等,营造出一种氛围,使每一面墙壁、每一条楼道、每一块活动区域都发挥形象直观的教育功能,让幼儿们天天耳濡目染,在不自觉中接受德育教育。比如在幼儿园草坪上立着“花草在微笑,请你勿伤它”、“爱护脚下草,莫折枝头花”等爱护花草树木的提示语,时刻提醒孩子们要保护环境,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还比如在寝室悬挂“太阳爷爷睡着了,请安静入睡”的卡通图片,提醒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午休习惯,不打扰他人休息。
四、知行统一,注重实践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之所在,巩固和升华教学的效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于具体实践。“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中的“习”就是实践的意思,强调的是知和行的统一。要引导幼儿将学到的经验和知识付诸行动,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实质上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如:教给孩子们一些礼仪礼节,要求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去运用,就会使孩子们感受到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的快乐,自然而然地形成讲礼貌的良好品德。
五、结束语
孩子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21世纪的主人,如果幼儿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他们长大后就很难成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所以我们幼儿教师是任重而道远的,作为幼教的我们要时时处处树立学习的观念,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去感染教育幼儿,促进每个幼儿主动、全面、健康、快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隋波 浅谈当前幼儿的品德教育[J].
[2] 程小玲 优化幼儿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J].
一、注重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需要从一滴一滴做起。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基础的基础。入园、离园、盥洗、饮水、吃饭都包含自理能力的培养。起居定时,不挑食,不剩饭,不浪费物品;不抢食,一起动筷,共同分享,文明用餐。这些方面的培养,老师、家长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要教育好孩子,大人首先要提高认识。比如不浪费东西,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物质方面不缺什么,但是从环保方面考虑,一粒米、一张纸都来之不易,尤其农村孩子更能感受烈日炎炎下劳作的农民的辛苦,再说浪费也会造成周边环境的日益恶化,我们没有理由放纵自己,家长、老师的认识提高了,就会自觉引导教育孩子,也就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形成爱护公物、尊重他人的品质。生活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刚入园的有些幼儿连简单的穿衣、系鞋带、擦屁股、盥洗、剥鸡蛋都不会,因为大人总是包办代替,让小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以为这是小事,但是不良习惯一旦养成,就会习惯成自然。我们从幼儿园小班开始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发现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许多孩子7天左右就可以学会自己盥洗、如厕、系携带、吃饭(饭吃得不剩一粒米),自己穿衣服,10天就养成了老师要求的各种习惯。这些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受益终身。
二、注重诚实品德的培养
诚实是做人的本分。家长和老师应把教育孩子不说谎放在重要位置。通过一些小事例,及时表扬诚实说实话的孩子,对敢于承认错误的小朋友更应及时着重表扬,并鼓励他及时改正。实时指出说谎的坏处。老师实时跟家长沟通,如果家长、老师自己有错应当着幼儿的面主动认错。老师、家长勇于认错,对孩子的“诚实”教育是不言而喻的,幼儿会感到你对他的尊重,同时是培养孩子自信的一个方面。强调只有勇于承认错误、失败的人,勇于承认错误、失败的人,才能具有自信,才能及时改正错误,才能获得成功。
三、注重社会公德的培养
老师、家长要注重自身形象,带头遵守公共秩序。如不闯红灯,公园、马路上不随便乱认垃圾,公共场合不大声说话,不说脏话、狠话,不吸烟、随地吐痰,爱护花草树木,不践踏草坪,不折花,不折树枝,不捕捉损伤小动物,不浪费水。这些小事、小细节能反映一个人的社会素养,所以幼儿一日生活皆教育。小事养成大习惯,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
四、用真实事例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良好习惯;培养
关于习惯有许多名人名言,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会对学生的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可见,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目标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按时作息,培养学生规律生活的好习惯
学生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按时吃饭,按时完成作业。这样看似简单的事情,但对于儿童来说,也并非一下子就可以养成这样的习惯。他们总会因为迷恋有趣的动画片而耽误了按时完成作业,又会因为作业没有按时完成,从而影响了按时睡觉,因此,又因为没能按时睡觉便会赖床不按时起床。在品德与生活课上,我向学生讲述著名哲学家康德的故事,康德从小就在父亲的教育下养成了严谨规律的生活习惯。据说,他每天散步要经过镇上的喷泉,而每次他经过喷泉的时候,时间肯定是上午七点。这种有条不紊的作风正是哲学家严密思维的根源。我开展“我是时间小主人”这个活动,让学生记录下自己每天起床、睡觉、看电视、写作业等时间,做成一个小表格,在班级中互相促进,互相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就应该从这样的“小事”入手,培养学生规律生活的好习惯。
二、做事用心,培养学生专心致志的好习惯
专心致志是形容一个人做事全神贯注,一心一意。在学习时,学生应该用心学习,在玩耍时应该专心玩耍。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讲故事又是品德与生活课重要的活动方式。我首先为学生讲述“小猫钓鱼”的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中体会小猫之所以开始没有钓到鱼,是因为它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做事不用心,而后来又钓到了鱼,是因为专心致志的结果。抛砖引玉,让学生分享他们自己的小故事,通过不同的精彩表演吸引学生用心倾听。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上,我精心设计了一些小游戏,并通过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各种形式的交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用心听课。在这样一个一个专注的小模块中,逐渐养成了学生做事用心、专心致志的好习惯。
三、干净整洁,培养学生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仍然存在不洗脸,不洗手,偶尔出现“黑项圈”的现象。在品德与生活课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应从他们的思想认识抓起。让他们对卫生有正确的认识,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的观念。同时在班级中树立讲究卫生的好榜样,用榜样来激励学生进步成长,争做一个“卫生小达人”。让学生做到保持衣服的干净与整洁,勤换勤洗,勤洗澡洗头,勤剪指甲,并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同时,保持自己座位的卫生,及时收拾桌面书本,不乱扔垃圾,并能够主动捡起垃圾。同时开展一个“我是小小监督员”的活动,让学生做到自我监督,互相监督,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形成讲卫生的意识,做到干净整洁,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此外,还应培养学生做事有条理,积极举手发言,爱动脑思考,爱提问题,保管和整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等优良的习惯。
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在品德与生活课中我做到以下几点,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1.标准要低。低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因此,教师对学生所设定的标准要低,时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这样才能踏踏实实、循序渐进,也才能使学生树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自信心。
2.规则要细。对于小学生,要给予学生明确的规则指示,不能空洞,要具体。要让学生能够理解接受,便于学习和操作。
3.树立榜样。教师自身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同时在学生中树立同伴作为榜样,这样可以起到更好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高中的学生l4--18岁,正处于青年初期。强烈的成人感,是这个年龄段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为什么学习”和“怎样学习”是他们首先需要解决好的问题“让学生在充分发展自己个性潜能的基础上,在一环扣一环的自我教育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从而培养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开展系列教育活动的宗旨。
《祖国需要我》系列教育活动是依据人们认识社会现象的基本心理过程设计的。这些心理过程是:感知过程、记忆过程、比较分类过程、以及判断与推理过程等。活动的顺序是按照由低到高,一个一个台阶安排的。各步活动的组合,构成了培养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一个完整过程,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记忆过程。
社会调查之前,老师组织学生拟出社会调查提纲。社会调查之中,要求学生口问手写,也可以采用现代化采访手段录音、摄影……把自己认为最精彩、感受最深的录下来或拍成照片。
社会调查之后,组织学生将照片集中起来办一个摄影展览,用影像在一定时间内唤起学生头脑中的共鸣;将照片翻拍成幻灯片,学生自编解说词在主题班会上放映;对于感受最深的片断,分小组组织同学将素材改编成小节目,在主题班会上演给大家看……这一系列活动,一次又一次地唤起同学们对社会调查中感受最深的场面在头脑中的表象,使学生难以忘怀。
(二)比较分类以及判断与推理过程。
在记忆过程中,学生将头脑中记住的东西与头脑中过去有关的知识经验相互沟通,重新组合,从看、听、想中自然得出国家发展需要有文化的人----“祖国需要我”这一结论。
绳铁同学在调查报告中写道:“参观就要结束了,我们与医生留了影。但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SONY:TOSHIBA……TOSHIBA;?SONY……这许许多多先进的机器,竟看不到一台国产的,令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国产化的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我看到并切实感受到祖国需要知识、需要人才。我今后要努力学习知识,为祖国奉献一切。”
胡英培同学写道:“从‘导游’大夫的讲解中,我们增长了许多知识,也产生了很多联想。大夫说,这两台机器,都是日本东芝公司的产品,机器由计算机控制,高度集成,性能好,体积小,十分先进。我国也曾制造过三台同样功能的机器,但工艺明显落后,灵敏度不如进口机器,特别是体积庞大,只主机就需要一整间房子才能装下……听到这里真是让人感慨万千,40年来,我们的国家虽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但总体的贫困、落后仍然困扰着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只有靠我们每个国民一起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才能扭转这种局面,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
学生在社会调查中得出的“祖国需要我”这一结论,正是系列教育活动的主题。到此,整个活动取得了成功的第一步,但这并不是终结,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自然得出的结论在深刻的反思中升华。如果只满足操作(即实践)的成绩,忽略了反思中把认识升华,不注重引导学生把升华的好思想迁移到学习、生活和各种实践活动中去,就会形成只激动、无行动的局面。为此,我又安排了如下的活动:写调查报告,让学生准确地用语言文字表述,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然后,将调查报告分订成册,在全班传阅。阅读后,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最后一页上留言。
这样,使学生有机会在互相学习、交流和启迪中,把想说的话,充分表述出来。
排演一个配乐诗郎诵《祖国需要我》。文学艺术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
从内容上讲,诗的内容满足了学生情感升华的需要,帮助学生从事物的个别和局部感知(即学生自己和学校)向整体和全局认知过渡(即国家和社会),促使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产生质的飞跃。从形式上讲,从排到演,全班同学人人参加,大家齐声呐喊----“祖国需要我……我要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把个人的声音融汇在集体之中,能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在班会上,配乐诗朗诵开始了,在“我爱你中国”的乐曲声中,同学们倾诉衷肠……优美的乐曲引发了同学们的爱国之情,大家一起抒豪情,寄壮志,令人振奋……召开一个“祖国需要我”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把认识的升华变成为自觉的行动。主题班会的口号是: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会前,要求每一位同学写一条或选一条座右铭,献给大会,布置成专栏。主题班会上群情激昂,人人争相上台发言,同学们从点滴做起、互帮互学的幻灯片穿插放映……这音乐、这画面、这激情,构成了启迪、沟通人们心灵的艺术。班会结束了,同学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不平静中饱含着理解后的激动,激动后的思索。徐磊同学的母亲应邀参加这一主题班会后说:“作为家长,参加‘祖国需要我’的主题班会,使我仿佛又回到60年代的学生时期。开完会后儿子回到家里,也带着往日少有的笑容,谈着班会的情况。我深感这样的班会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感谢学校和老师为教育孩子所做的各种努力。”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每一个行动正是在走报国之路。
每周六早晨用早读前的15分钟自己总结“怎样听课效果好?怎样复习质量高”对于一科、一课的成功经验都不放过,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在班上进行交流。
同学们的经验或传阅,或读给大家听,不断地唤起榜样认同,拨动学生的心弦,启动他们的内在动力,使他们在榜样认同中,认识一步步深化。与此同时,组织作业展览和笔记展览,引导学生学先进,找差距。
组织答疑小组,小组成员每天早晨7:10分到校,每组两名同学值班一天。提出口号“不懂就问,不抄作业”,同学之间互帮互学,蔚然成风。
一环扣一环的活动把学生置于自我教育的情境之中,潜移默化地把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对拼搏奋斗的憧憬,对人生价值的思索,对美好理想的追求,融为一体,把情感导于理智,使理智导之以行。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一旦哪个环节出现障碍或错误的时候,还需要一种监控和调节的功能。我的具体做法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在量化自查中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以中学生行为规范为依据,第一个月老师列表,没有做到减分。第二个月,学生根据自己的进步情况,自己列表,自查。第三个月停用表,看能不能自我约束。第四个月,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对于出现反复的项目列表自查。在列表自查的同时做小结。“表”是学生变“他律”为“自律”的中间媒体。从老师依据“规范”列表,过渡到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列表,是把学生从客体引到主体。从量化自查填表,到离开这张表,是引导学生在“播种行为,形成习惯”。学生在“吾日三省吾身”中,逐步学会自我调节。44人的集体中,确有行动的42人,占95%以上。经过四个半月的实践,有27名同学有了不同程度的明显进步。
张震建同学在月总结中写道:“开学到现在我没有迟到过一次,没有忘带过一次作业,家务劳动也能做一些了,做值日明显地主动了,放学立即离校已经形成了习惯。在校侃大山、磨时间的坏毛病,也在不知不觉中改掉了。这个表使我还感到惭愧的是,课堂纪律还不够理想,尽管违反纪律的次数减少了,但和规范要求相比,相差甚远。下个月我主要解决课堂纪律问题。不但上课不能讲话,而且还要积极思维,认真听讲。我要充分运用这张表调节自己,管理自己。”张雅娴同学在总结中写道:“每天当我给自己的行为打分时,我会因为没有违反学校的纪律而坦然,也会为某栏的表现不佳而懊悔。但是我不会灰心,因为我会从头再来!就这样我每天都认真填写,因为它是写给我自己看的,我要对自己负责。
在下个月的行为评价表上,除了老师要求列的项目之外,我还要给自己列上‘纪律’一栏,为的是坚持下去,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此外我还要列上‘工作情况’一栏,把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记录下来,引以为戒,以后工作上的差错就会越来越少。这对于提高我的工作能力会大有帮助……”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各项活动中,以情感人,理在情中,情理交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自我完善的意识。他们好像长大了,对于学习,对于劳动,对于同学的态度,对于生活的目的,以至对于理想的追求,都在起变化。
一、小学品德课堂细节“负干扰”现象剖析
在小学品德教学中,如果教师不注重课堂细节,就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负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教师自身的行为细节偏离品德教学目标
[案例扫描]一位教师执教《集体处处有规则》一课,课堂上通过一个个事例、视频等形式,让学生知道了集体处处有规则,明白了在生活中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即将完成。这时,下课铃响了,该教师似乎没有听到,随即在多媒体上投影出示儿歌,通过儿歌巩固和小结所学知识,结束本堂课的教学。
[案例分析]在集体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规则,它是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得以正常进行的前提与基础。该教师因为想圆满、完整地完成教学预设的内容,没有按时下课。殊不知,因为下课不及时,学生课间休息放松调节成了奢望;因为下课不及时,学生下节课的课前准备工作就难以做到位;因为下课不及时,学生个人生理上的一些事(如上洗手间)就无法处理。该教师在不经意间违反了规则,没有以身示范,为学生做出榜样,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师教学引导的细节偏离品德教学时机
[案例扫描]一上课,任课老师便兴致勃勃地对学生说:“孩子们,今天谁做得好,谁就得到老师裙摆上这些漂亮的‘小卡通’。”听了老师的一番话,学生们都情绪高涨。但意外出现了,教师裙摆上可爱的“小卡通”掉了一颗。她身旁的一位学生捡起来,并用稚嫩的声音说:“老师,掉了一颗,还给您。”正当在场听课的人员都被这位学生的真诚举动感动时,这位老师却以冷淡的口吻答道:“噢。”说完便将学生捡到的“小卡通”重新贴到了自己的裙子上,连声谢谢也没有。……下课铃声响了,又一颗“小卡通”掉到了地上,另一位学生捡到了也恭恭敬敬地交给了老师,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老师竞对这名学生说:“下课了,已经没用了,把它扔了吧!”
[案例分析]第一位捡起“小卡通”的学生,这节课没有因为“做得好”而得到一颗“小卡通”的奖励,难道他就不想拥有一颗吗?然而他最终还是把捡到的“小卡通”交给了老师,正当听课者被学生的举动感动之时,老师却连声谢谢也没有。而当第二位学生同样把“小卡通”恭恭敬敬地交给老师时,这位老师竞说:“下课了,已经没用了,把它扔了吧!”如此好的教育机会,就这样悄悄地溜走了,大家为之扼腕痛惜!对于第一位学生,如果当时老师能夸一夸他,或是就将这颗“小卡通”奖给他,是多么合适啊!对于第二位学生,这位老师的态度就更让人侧目了,一句话犹如一盆凉水把学生从头浇到脚,让学生稚嫩的心灵凉透了。我们不难想象这个学生会经历怎样的心灵煎熬,也许他扔掉的不仅仅是一颗“小卡通”,而是一颗纯真的童心。
(三)教师教学评价的细节偏离品德教学内容
[案例扫描]某教师在执教《我家的故事》时出示了几幅图,并对学生说:“每一幅图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蕴藏着家庭的喜和乐。谁愿意来向大家讲述你家的趣事?”一位学生站起来讲图片上的内容。该教师当即打断他的发言:“老师让你讲述自己家的趣事,你怎么讲图片上的内容!可见上课根本没有专心听!”
[案例分析]在品德课堂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品德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还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直来直去,简单武断,教师高高在上,学生被动学习。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错误的回答横加指责,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丧失。只有充满真情的评价,才能让学生阳光自信,充满热情地学习,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小学品德课堂有效利用课堂细节的策略
品德教育要力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捕捉教育契机,以儿童现实生活为主要素材,实施德育生活化。其实,学生真实的品德素养,往往会在无意的生活细节中暴露无遗。抓住这些即时生成的契机,将其作为品德教育的素材,自然会让学生产生心灵的触动,感到品德教育的真切和亲近,由内而外地接纳教育,最终成就精彩的品德课堂。
(一)灵活处理细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挖掘的细节,教师要敏锐地抓住这些细节,深入挖掘,灵活处理,找到教育的切入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笔者在执教《我们分享,我们快乐》一课时,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与别人一起分享快乐。一位女生上台分享时,我在旁边帮她拿话筒时,看她手上拿着一摞获奖证书,意外地发现她在文艺方面获奖特别多。我非常欣喜,便抓住这一细节采访他:“老师从你的证书中发现,你一定很喜欢唱歌,能不能给在场的老师和同学唱一首?”她非常自信地答应了。这时,全场响起了第一次掌声――为她的自信!接着,我帮她拿着话筒,她一出声,全场响起了第二次掌声――为她清脆的嗓音!这个灵活的细节处理,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把课堂推向。
(二)放大教学细节,引导学生明辨是非
这学期笔者在执教《向宣战》一课时,教材中有两个问题需处理:写一份倡议书,画一幅反的漫。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反人类、反科学、的本质,认清的真面目,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放大了这两个教学细节。首先在课堂上补充了很多“”害人的资料,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每组写一份倡议书。其次,又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画一幅反的漫画。最后利用学校的宣传栏,把学生充满正义的倡议书与精心创作的漫画作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展览,借助政教处的宣传力量,组织其他年级的学生分批参观反专栏,并让学生写观后感,以此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放大了品德教学的细节,把反教育深深地根植在全校师生的心底。
(三)巧妙安排细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品德课上,活动设计要注意还原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不能简单地从形式上去模仿教材中提供的参考活动,更不要为了活动而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巧妙地安排细节。一位教师在执教《祖国属于我们》一课时,充分利用2014年丽水国际轮滑公开赛这一则当地的时事材料,巧妙地安排了几个教学细节,教学效果非常好。一是先用课件展示了丽水国际轮滑公开赛的开幕式,播放了志愿者在比赛中的工作视频,让学生体会到志愿者不是最受关注的,但志愿者的工作是不可缺少、是非常辛苦的,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志愿者无私奉献的精神。二是设计了一个模拟志愿者招聘资格赛的活动,要求学生通过抢答问题争取成为志愿者。学生从活动中明白,只有了解自己的家乡和轮滑公开赛的相关信息,明确自己的职责,具备一定的礼仪知识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志愿者。三是设计了一个“为2014年丽水国际轮滑公开赛中你所喜欢的参赛运动员设计一句欢迎词或祝福语(中英文都可以)”的训练活动,括号中标注的“中英文都可以”使得目标多元化,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英语好的学生充满自信,英语不太好的学生,更意识到必须努力学好英语才能当一名优秀的志愿者。这个“人人争做志愿者”的活动,从细节激发了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学习热情,培养了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四)捕捉动态细节,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某位教师在执教《我长大了》一课时,给学生安排了一场穿衣比赛活动。学生小李以最快的速度穿好衣服后,忽然发现旁边的小谢怎么也扣不好扣子,便主动帮他扣起来。这时,该教师引导道:
大家看!你们觉得谁是这场比赛的第一名?
生(异口同声):小李。
师:有那么多同学在她之前穿好了衣服,为什么第一名要给她呢?
生:其实她早穿好了,她是因为帮助小谢才落后的。
生:她自己把衣服穿好后,宁愿不拿第一名也要帮助别人,所以第一名应给她。
生:“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她主动帮助别人.就是友谊第一。
这个案例中,教师削减了原来预设的某些内容,捕捉到了“小李放弃优异的比赛成绩而主动帮助小谢”这一动态细节,引导学生注意小李的善意行为,还让学生讨论“谁才是第一名”,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正确处理人与人间之间的关系,从而生成了新的目标――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让学生领悟到“友情、关爱更胜于名利”的生活哲理。同学、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生活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关系的正确处理是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中的动态细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